“皇姐,你只看那两本旧书作什么?”赵熠眨着眼睛问道。
赵熙和头也没抬,回道:“你懂得什么?宝姐姐送的这两本帖子是孤本,金贵得很,便是先生那里也寻不到。我之前倒是向先生讨,都不肯给我。”
赵熠默默应了一声,便乖乖地坐在那里,托着腮,伏在桌子上,不去打扰她。
话说林黛玉自进贾府后,仗着贾母的宠爱,并不以正眼看人,将从前的小心谨慎已忘了干净,每日只是去找贾珠、宝玉,只是宝玉冷淡,又不肯以礼相待,每当黛玉深夜来叩门时,便叫丫鬟闭门不开,佯作没听见,或是宝二爷吩咐,长久以往,林黛玉也不愿做低伏小去奉承他,渐渐疏远了。
黛玉便常去找贾珠哭诉,然贾珠早已娶妻生子,黛玉却并不在意,湘帘半卷,与贾珠如影随形,平日里跟着他,一直在他身边,无论走到哪儿都甩不掉。
贾珠只当她是妹妹,虽惧黛玉瘟神的传闻,相处之后,也只当是留言,于是不在意了,常跟黛玉笑道:“你倒像我的影子似的。”
李纨却并不喜林黛玉这般行为,便总暗里劝她以贞静为主,教她针黹诵读等事,奈何黛玉装作不懂,时间一久,贾珠与黛玉逐渐亲近,便对李纨道:“黛玉是我的表妹,你是她的表嫂,我们对她说话时,神色应稍好一些。”李纨虽欲反驳,但思来想后还是答应了。
每逢无事之时,李纨都招林黛玉一起玩,黛玉偷来到贾珠的书房,窥他读书,见他书籍满架,也暗暗立誓也要这样一般的屋子。
黛玉常以眉目手势悄向贾珠传情,贾珠和黛玉的感情也日日深厚了。
李纨渐渐有所察觉,因不便去说林黛玉,只是反复责备贾珠,贾珠只好不断分辩,也是勉强。
一日黄昏,夫妻对坐饮酒,贾珠认为不热闹,便劝李纨叫黛玉来陪,李纨一愣,说什么也不答应。
李纨蹙眉叹道:“林妹妹体弱,岂能喝得酒?”
贾珠问道:“你无书不读,怎么偏忘记了‘独乐乐’这几句话呢?”
李纨立即站起身来,冷笑道:“我何时无书不读,你口中的那人是我么?这事儿我横竖也不管了,随你便吧。”说罢便转身离开。
贾珠怔愣了一会儿,想要挽留,待回过神来,李纨早已不见踪影,后来贾珠便总是浑浑噩噩,不消一月,突发瘟病,一疾而终。
咳出的血液,那种介于铁锈和朱砂之间的红,比去年在庙里求的平安符还要鲜艳。
贾家甚至还未来得及找薛家求药,贾珠便溘然而逝。
诗云: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人不应仅仅想到,要怎样保护自己的孩子,还应教会他生活技能,成年后,怎样才能让自己得到保护,怎样才能够承受住命运的打击。
若是徒然地想让他避免死亡,那么死亡仍无法避免,最终会降临。到那时,所耗费的精力就会被误解,尽管所有照料并不是造成他死的原因。
王夫人哭得悲天恸地,整日茶饭不思,形销骨立,李纨青春丧偶,更是要勒死自己随夫而去,亏得贾母止住,拿贾兰为借口,彻底栓住了李纨,这才罢了。
只是终日如同槁木死灰一般,失了所有的兴趣,凡事一概不闻,唯知侍亲养子。
李氏族女也常进府开解李纨,李漱玉多次举出《女训》《女诫》中的言论,李宫裁扯出一个笑,那双眼睛不知是嘲讽还是悲伤,只说道:“吾丧我。”
李漱玉聪慧至极,岂能不知,从此再不叫李氏族人到贾府去,竟将李纨生生抛弃了。
贾珠一死,林黛玉便没有厮混的对象,心中正是苦恼,她本将宝玉视为第一人,奈何天不遂人愿,宝玉不理她,贾环又是个人憎狗厌的庶子,贾蓉、贾蔷是旁支的小门小户,贾珍岁数大,总没有十全十美的人选,黛玉不免十分苦恼。
且说林黛玉第一次见贾环时,就不喜欢他,相貌不如宝玉,衣饰也不如宝玉,瘦瘦小小的,像个小冻猫子。
随着在贾府的长住,她对贾环越发厌恶,本就是个庶出的家伙。要款没款,连丫鬟都敢给他脸色。哪有半分少爷应有的样子。
跟宝玉一比,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偏偏又躲不开,他每日都要到贾母处问安,而黛玉又常在贾母房中玩,就难免遇上。贾母对贾环不甚相合,只得勉强应付。
而黛玉在旁,往往将白眼翻上了天,对贾环正眼也不夹一下。
贾环其人,虽说人物猥琐、举止荒疏,实则因年幼尚未长开,其实生了一双凤眼,说不尽的风流邪魅,其心思之细、好胜心之强,并不在黛玉之下。
他早已瞥见黛玉在旁那不屑一顾的神态,心里早已被激怒,暗暗想到:“我虽为庶出,到底是荣国府正根正苗,你林黛玉算什么东西,也敢来要我的强。只妆狐媚子溜着宝玉,不拿正眼瞧我。多早晚教你死在我手中,那时你才认得我呢!”
贾环如此想着之时,一双凤眼斜着,向黛玉阴恻恻一盯,倒叫黛玉心里打个突儿,心里忖道:“这小子,眼神恁得像贼!”
林黛玉倒心虚地低下头去,佯装玩着发辫,不敢迎视贾环那侵略性的视线。
赵熙和头也没抬,回道:“你懂得什么?宝姐姐送的这两本帖子是孤本,金贵得很,便是先生那里也寻不到。我之前倒是向先生讨,都不肯给我。”
赵熠默默应了一声,便乖乖地坐在那里,托着腮,伏在桌子上,不去打扰她。
话说林黛玉自进贾府后,仗着贾母的宠爱,并不以正眼看人,将从前的小心谨慎已忘了干净,每日只是去找贾珠、宝玉,只是宝玉冷淡,又不肯以礼相待,每当黛玉深夜来叩门时,便叫丫鬟闭门不开,佯作没听见,或是宝二爷吩咐,长久以往,林黛玉也不愿做低伏小去奉承他,渐渐疏远了。
黛玉便常去找贾珠哭诉,然贾珠早已娶妻生子,黛玉却并不在意,湘帘半卷,与贾珠如影随形,平日里跟着他,一直在他身边,无论走到哪儿都甩不掉。
贾珠只当她是妹妹,虽惧黛玉瘟神的传闻,相处之后,也只当是留言,于是不在意了,常跟黛玉笑道:“你倒像我的影子似的。”
李纨却并不喜林黛玉这般行为,便总暗里劝她以贞静为主,教她针黹诵读等事,奈何黛玉装作不懂,时间一久,贾珠与黛玉逐渐亲近,便对李纨道:“黛玉是我的表妹,你是她的表嫂,我们对她说话时,神色应稍好一些。”李纨虽欲反驳,但思来想后还是答应了。
每逢无事之时,李纨都招林黛玉一起玩,黛玉偷来到贾珠的书房,窥他读书,见他书籍满架,也暗暗立誓也要这样一般的屋子。
黛玉常以眉目手势悄向贾珠传情,贾珠和黛玉的感情也日日深厚了。
李纨渐渐有所察觉,因不便去说林黛玉,只是反复责备贾珠,贾珠只好不断分辩,也是勉强。
一日黄昏,夫妻对坐饮酒,贾珠认为不热闹,便劝李纨叫黛玉来陪,李纨一愣,说什么也不答应。
李纨蹙眉叹道:“林妹妹体弱,岂能喝得酒?”
贾珠问道:“你无书不读,怎么偏忘记了‘独乐乐’这几句话呢?”
李纨立即站起身来,冷笑道:“我何时无书不读,你口中的那人是我么?这事儿我横竖也不管了,随你便吧。”说罢便转身离开。
贾珠怔愣了一会儿,想要挽留,待回过神来,李纨早已不见踪影,后来贾珠便总是浑浑噩噩,不消一月,突发瘟病,一疾而终。
咳出的血液,那种介于铁锈和朱砂之间的红,比去年在庙里求的平安符还要鲜艳。
贾家甚至还未来得及找薛家求药,贾珠便溘然而逝。
诗云: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人不应仅仅想到,要怎样保护自己的孩子,还应教会他生活技能,成年后,怎样才能让自己得到保护,怎样才能够承受住命运的打击。
若是徒然地想让他避免死亡,那么死亡仍无法避免,最终会降临。到那时,所耗费的精力就会被误解,尽管所有照料并不是造成他死的原因。
王夫人哭得悲天恸地,整日茶饭不思,形销骨立,李纨青春丧偶,更是要勒死自己随夫而去,亏得贾母止住,拿贾兰为借口,彻底栓住了李纨,这才罢了。
只是终日如同槁木死灰一般,失了所有的兴趣,凡事一概不闻,唯知侍亲养子。
李氏族女也常进府开解李纨,李漱玉多次举出《女训》《女诫》中的言论,李宫裁扯出一个笑,那双眼睛不知是嘲讽还是悲伤,只说道:“吾丧我。”
李漱玉聪慧至极,岂能不知,从此再不叫李氏族人到贾府去,竟将李纨生生抛弃了。
贾珠一死,林黛玉便没有厮混的对象,心中正是苦恼,她本将宝玉视为第一人,奈何天不遂人愿,宝玉不理她,贾环又是个人憎狗厌的庶子,贾蓉、贾蔷是旁支的小门小户,贾珍岁数大,总没有十全十美的人选,黛玉不免十分苦恼。
且说林黛玉第一次见贾环时,就不喜欢他,相貌不如宝玉,衣饰也不如宝玉,瘦瘦小小的,像个小冻猫子。
随着在贾府的长住,她对贾环越发厌恶,本就是个庶出的家伙。要款没款,连丫鬟都敢给他脸色。哪有半分少爷应有的样子。
跟宝玉一比,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偏偏又躲不开,他每日都要到贾母处问安,而黛玉又常在贾母房中玩,就难免遇上。贾母对贾环不甚相合,只得勉强应付。
而黛玉在旁,往往将白眼翻上了天,对贾环正眼也不夹一下。
贾环其人,虽说人物猥琐、举止荒疏,实则因年幼尚未长开,其实生了一双凤眼,说不尽的风流邪魅,其心思之细、好胜心之强,并不在黛玉之下。
他早已瞥见黛玉在旁那不屑一顾的神态,心里早已被激怒,暗暗想到:“我虽为庶出,到底是荣国府正根正苗,你林黛玉算什么东西,也敢来要我的强。只妆狐媚子溜着宝玉,不拿正眼瞧我。多早晚教你死在我手中,那时你才认得我呢!”
贾环如此想着之时,一双凤眼斜着,向黛玉阴恻恻一盯,倒叫黛玉心里打个突儿,心里忖道:“这小子,眼神恁得像贼!”
林黛玉倒心虚地低下头去,佯装玩着发辫,不敢迎视贾环那侵略性的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