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一年重返醉仙楼,人面桃花依旧相映成红,江湖热闹未有半分冷却。
二楼雅间,去年端午那处熟悉的座位,一桌美酒佳肴,色香味俱全,宛如旧梦重温。
只可惜,门外站着的,不再是威风凛凛的冷面将军。取而代之的,是戴着人皮面具的恶鬼。
不是温如初,自他右臂负伤之后,再也没出现在大众视野。
温念。
他身着一袭月白锦袍,白玉冠束起三千青丝,衬得那张俊颜愈发清冷出尘。一双含情桃花眼似醉非醉,顾盼间不知勾走多少闺阁芳心。眉如远山,唇若寒霜,明明近在咫尺,却又遥不可及。
其实是个满三十岁的老不死。
温念一见到她,款款两步上前,语气柔和,如沐春风:“绾绾,别来无恙否?”
这四字,苏绾已听得耳生心厌。凡是喜欢说这话的人,多半根本不在乎你过得好不好,死不死,活不活,都是假惺惺的矫揉造作。
她唇角撇了撇:“凑合。”
言罢,水袖一拂,带着无霜与春蝉扬长而入,连一个眼神都吝于施舍。擦肩而过时,裙摆轻轻掠过他的靴面,衣袂生风。
温念眉梢一跳,笑意不减。
屋内主位上,正襟危坐的便是二品户部尚书梁才。
此人年逾六旬,头发花白,身宽体胖,五官嵌在肉里,眼睛眯成一条缝。三角鼻头塌陷,唇厚齿黄,笑时带着一丝阴翳。他身着沉香色直裰,腰间束鹿皮蹀躞带,悬着和田玉灵芝佩,佩下缀着丝绦。
上一世,苏绾对梁才并无太多印象,也没留意过此人最终的下场。想来结局平平,并未掀起什么风浪,也没留下深刻的痕迹。
这一世,此时苏绾还未见过梁才,仅从温如初的言论中听闻其人:讲梁才如何赏识他,力挺他在朝中推行改革,又如何在群臣反对声中,一己之力为他担下重责。说起来,梁才之于温如初,可谓知遇之恩,恩重如山。
梁才打量着一身素雅妆束的苏绾,目光带着上位者惯有的审视与威压,“这位,便是苏家的二小姐?”
“正是。”殷潜一面说着,随手一伸,引苏绾落座身旁。
梁才点点头,“果真是百年难得一见的美人,名不虚传。”
苏绾侧身大方行礼,拜了梁才一拜,盈盈款步入席。无霜、春蝉两位小丫头侍立左右。
对面坐着温念,衣袖半卷,桃花眼眸睐着她,赞同道:“绾绾倒是比去年,更加耐看了几分。”
苏绾嗤了一声。
“你可比去年老了许多,一下子年长了七八岁。”
梁才与殷潜对视一眼,皆有些错愕,似乎没料到素来温婉的苏府二小姐,竟是这般直言不讳的火辣性子。
细细一想,又有些认同她——温如初较之从前,形容憔悴了许多,仿佛一夜之间苍老了七八岁。想来这朝堂政事,是有多么磨人心志。
温念笑意一僵。
苏绾却不管他,素手拈起青玉茶盏,指尖叩了叩杯沿,无霜适时地向茶盏斟满茶水。
虽说是宴席,空对着满桌子美味佳肴,在场几人皆没有动筷的心思,斟酒的斟酒,品茗的品茗。
室内氛围略显尴尬。
殷潜轻咳一声,率先破冰:“尚书大人身在京中,下官远在江浙,碍于职守,无缘登门求教。今日得见大人风采,竟是两年间首次相会,属实难得。”
梁才微微抬颌,“朝中事务繁杂,实难分身交际。殷布政使肩挑江南一方重任,此番入京尚能拨冗与老夫一聚,倒是老夫的福分了。”
殷潜乘势拱手一笑:“尚书大人鞠躬尽瘁,忠勤为国,早已是朝野共仰的楷模。我等身居外职,当以大人为范,不敢懈怠。”
两人一通互相吹捧,左右逢源,听得苏绾直翻白眼,最烦这种虚情假意的寒暄客套,半天都说不到重点。
梁才明显很受用。
“过奖了。”梁才轻拈酒盏,微微一笑,“现今朝局微妙,各地纷争四起。自温大人主张的土地改革,在全国逐步推行以来,圣上愈发亲询各部政务,户部更是首当其冲,一日都不得清闲。”
他慢条斯理地啜了口酒,“不过辛劳也罢,若能为国尽忠,为主分忧,再苦再累,做臣子的也不敢怠慢。”
殷潜点头附和:“圣上心忧天下,信重梁大人,乃我朝子民之幸。土地改革一事,关系百姓生计,功在千秋。”
苏绾听得乏味极了。
他们谈的,不是百姓冷暖困苦,而是如何分权夺势,如何在乱局中站稳脚跟。这些人最擅长的,就是把虚伪当作风度,把算计披上礼数的外衣。
梁才也好,殷潜也罢。面对这群笑面虎,苏绾愈发厌倦无意义的周旋。既然厌恶,何必寒暄?既然忌惮,又何必交好?
正当苏绾盘算着,该如何打断这毫无意义的繁冗对话。
哪知殷潜话锋一转,“下官愚见,江浙地窄人稠,百姓赋税已重,若不顾当地实情,直接照搬北地章程,恐有水土不服之虞。”
此事说来话长。
温如初白手起家,靠的是“土地赋税改革”制度。其核心内容是将各州县原本繁杂分散的田赋、徭役及杂项征税统筹合一,合并为一条龙银税,按亩折算,集中征收。
此举一方面大大简化了税制流程,提升了税务效率,方便朝廷掌握税银实收情况;另一方面削弱了地方豪强与贪官舞弊的空间,实实在在地增加了中央财政收入。
改革一出,震动朝野。
皇帝力主推行此法,选定田赋最为繁重的江南三省——江苏、安徽、浙江为首批试点区域,而这三省,恰属于殷潜的辖区。
然而改革触及的,乃是地方士绅与地主阶层的核心利益。隐瞒土地、规避赋税、暗中阻挠者比比皆是,使得改革在半年内进展缓慢,雷声大雨点小,收效寥寥。
殷潜夹在上命与下情之间,进退维谷,备感掣肘。上不能得罪朝廷重臣,下不能惹怒地方豪强,可谓两头为难,苦不堪言。
去年五月,首辅章任梁审时度势,上奏皇帝恳请暂缓全国推行土地改革。此举间接导致温如初的仕途蒙上了阴影,风评亦陷入低谷。
温如初痛定思痛,一改此前的温和作风,手段转趋强硬。他两次请旨监管江南茶税及漕运,意图钳制殷潜,逼其配合改革,可惜中途折戟于黄河渡口。
后来全国各地灾荒不断,驿路失修,盗匪蜂起。天灾人祸并行,百姓苦不堪言,地方税收出现断崖式下跌,朝廷财政一度吃紧。民怨日盛,改革呼声再起。
温如初将舆情添油加醋一番,结合浙江漕运税收异常一案为证据,详细呈报皇帝,称百姓已认同新法,若不乘势推广,恐错失良机。
皇帝闻奏大喜,不仅重新决定土地税制改革在江南实施,更嘉奖温如初为“有识之士”,破格擢升入阁,以示褒扬。
刀锋再度架在了殷潜的脖颈,逼得他不得不四处奔走,频繁与阁部往来,低声下气地陈情诉苦。
这也是他今日应邀赴宴的主要目的——希冀户部尚书梁才出面斡旋,从中调停,劝说温如初将改革重点转向他省,暂且放过江浙一隅。
可他选错了对象。
苏绾暗自为殷潜捏了一把汗。
果不其然,梁才目光微沉,“殷大人此言,可是质疑朝廷之策?”
殷潜拱手作答:“下官不敢妄言是非。唯望圣策因地制宜,方能安民利国。”
梁才低低一笑,轻扣酒盏于桌案,瓷与木相击,发出轻微闷声响动。他抬眸望向温念,缓缓道:“温大人是哪一年入仕的?”
温念略一沉吟,答得恭谨:“永乐十年,初任翰林院,后转户部,时为从五品员外郎。”
“已有五年了啊。”梁才轻叹一声,感慨道:“老夫还当是昨日之事。人啊,不服老不行喽。”
他顿了顿,目光意味深长:“当年户部初见,就知你是可堪重任之才。如今看来,老夫当年的眼光,倒也不算太差。”
梁才的立场,不言而喻:他与温念,早已是一条船上的人。
事实上,正是梁才一手推动了土地赋税改革的问世。温如初的仕途之路,因有梁才这位权臣为其指引,方得以平步青云。
殷潜神色微敛,杯中酒尚未全部入口,已有几分难以下咽——虽说梁才这等回应早在预料之中,而他也只是随口抒发几句心中郁结,但直面权臣仍觉几许无力。
苏绾看得心中一震,方意识到自己过去的疏漏。她竟全然忽略了梁才这号人物的分量!
六部之中,吏、户、礼、兵、刑、工,各掌要政。其中吏部尚书由阁老章任梁兼任,权重朝纲。若论实权与影响力,户部尚书紧追其后,尤其是在财政吃紧,民生多艰之际。
而梁才,正是这柄掌控天下钱粮的钥匙。
眼下梁才为温如初出头,绝不只是嘴上说说,手里肯定握着实权重器。她须试探一下,看对方的底线如何。
“梁大人,”苏绾缓缓抬眸,眸色如霜,“我在此坐了半日,只听得官话连篇,唇枪舌剑,你来我往,却与我何干?这酒也冷了,这菜也凉了,你们男人之间的朝堂博弈,小女子既听不明白,也无意强插一脚。”
“若今日这一席,是为了朝政大计,是为了赋税新法,为解救百姓于水火,苏绾自当识趣,不敢妄言半句。若这席间所谈,不过是为引出一纸早该作废的婚约。”
她抬眼看向温念,“我劝你死了这条心吧。”
霎时间,雅间内的气氛像被拂灭的灯火,瞬间暗了下来。
温念略微一怔,显然对苏绾的言辞感到有些意外。他卷了卷桃花眼眸,神情更加专注了些,仿佛要看穿眼前女子的心事一般。
梁才嗤笑一声:“苏姑娘口气倒是不小。婚姻大事,向来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何时轮得到儿女自行置喙?反了天了!”
苏绾淡声回道:“那桩婚事,本就是一桩权谋交易,自始至终从未问过我的意愿。世局翻覆,人心易变,莫说是昔年旧诺,就是当朝圣旨,若违背人伦大义,也该三思而行。”
梁才冷笑道:“圣上赐婚,天恩浩荡,自古无有撤销一说。御前亲颁婚书,红纸黑字,钤印为凭,岂容儿戏?你若执意抗命,不止是抗旨,更是辱了皇家颜面!”
苏绾神情微冷:“梁大人说得斩钉截铁,听起来像是圣上亲口所言。可这桩赐婚,既非出于真心,亦无实意。从头到尾,不过是某些人借联姻之名,行结党营私之实。若要论羞辱皇家,真正可耻的,难道不是将女子命运当成政治筹码的手段吗?”
“圣上所求者,是社稷安稳,是百姓安康。若连微不足道如我的小女子都要被迫屈从强权,那这世间,又何来真正的‘圣明’可言?”
梁才冷哼一声:“苏姑娘果然伶牙俐齿,连朝廷旧例都敢妄加断论。可惜,你一个女子再如何鲁莽直言,又岂知这桩赐婚之下,牵扯的是何等紧迫局势?”
梁才果然是见过大世面的人,对苏绾这般略通文墨的女子并不感到稀奇。古往今来,那些略有学识的女子,总喜欢摆出一副清高孤傲的姿态,动辄引经据典,学着男人谈论风骨与自由,妄图掌握自己的婚姻命运。
在他看来,这样的挣扎,不过是徒增笑料——终究改不了女子附庸的本质,费时又无益。
梁才话锋一转,眼神落在殷潜身上,“殷大人,你在江浙多年,政绩虽有,根基未稳。若本官于皇后娘娘跟前提一句:你不识抬举,逆意抗旨,你以为,还能安然坐稳布政使的位子?”
话未说尽,意已透明:我不必逼她成亲,只需换个法子,叫你进退维谷,难有立锥之地。
苏绾欲再辩驳几句,却被殷潜一个眼神阻止,殷潜理了理袖口,神色镇定道:“梁大人金玉良言,下官铭记在心。只是下官前日入京,已蒙阁老召见,一番长谈之后,倒也得了几句教益。”
他说到“阁老”二字时,梁才眼神微滞,显然动了几分思量。
“阁老持重中正,兼管吏部章奏之权,素来最忌私情夹带公断。若梁大人真要为一桩早已无实的旧事,撺掇皇后娘娘开口施压,也并非不可。”
“不过依下官愚见,圣上与太后尚在,皇后娘娘不敢擅动朝局。若真闹到了御前,恐怕大人与我皆不讨好。”
章阁老竟偏向了殷潜一方!大大出乎梁才的意料,也打乱了原有的筹谋。
梁才沉吟半晌,抬眸瞥了温念一眼,见其神色自若,左手指尖叩了叩右手袍袖。
他有了底气。
梁才眼中波澜渐息,“殷大人,方才多言,倒是我唐突了。苏姑娘的婚事,终归是一桩皇家赐婚,关键在于圣意。我等为臣,岂敢擅作主张,乱点鸳鸯谱,坏了规矩。”
殷潜拱手道:“梁大人客气。此事原也并非我等能定夺,惟愿上面所行,不违人伦、不失本心。”
两人言止于礼,杯中清酒已尽,话锋也至此为止。席间气氛微变,波澜暗藏,不再言破。
苏绾看着这一幕,不禁感慨万千。殷潜这回是扛住了,但朝堂上的博弈远未结束,今只掀开一角而已。
日光映着铜壶慢煮的酒香,苏绾缓缓起身,鬓间桃花簪晃了晃,一身素衣如雪,袍摆轻拂。
她抬眸环视众人,目光清冽如寒潭,“今日之会,苏绾已奉陪到底,无话可说。至于那桩婚约……”
“我不会认,也不会从。”
言罢,她袍袖一拂,“无霜,春蝉,咱们走。”
该说的都说了,袖里藏剑也亮出来了,不必再过多停留,所谓兵不厌诈。
“慢着。”
温念手中酒盏微倾,琥珀色酒液轻晃,未洒出分毫。原本带笑的桃花眼,在光影晃动间泛起一丝阴冷。
他缓缓放下酒盏,指尖在案上敲了两下,声音极轻,压得气氛一沉。
良久,他低笑一声:“绾绾,你这脾气,倒是半分未改,性子还是这样直。”
“只可惜,我这人啊,最不喜欢听的,就是‘不从’二字。”
恶鬼终于摘下了面具。
二楼雅间,去年端午那处熟悉的座位,一桌美酒佳肴,色香味俱全,宛如旧梦重温。
只可惜,门外站着的,不再是威风凛凛的冷面将军。取而代之的,是戴着人皮面具的恶鬼。
不是温如初,自他右臂负伤之后,再也没出现在大众视野。
温念。
他身着一袭月白锦袍,白玉冠束起三千青丝,衬得那张俊颜愈发清冷出尘。一双含情桃花眼似醉非醉,顾盼间不知勾走多少闺阁芳心。眉如远山,唇若寒霜,明明近在咫尺,却又遥不可及。
其实是个满三十岁的老不死。
温念一见到她,款款两步上前,语气柔和,如沐春风:“绾绾,别来无恙否?”
这四字,苏绾已听得耳生心厌。凡是喜欢说这话的人,多半根本不在乎你过得好不好,死不死,活不活,都是假惺惺的矫揉造作。
她唇角撇了撇:“凑合。”
言罢,水袖一拂,带着无霜与春蝉扬长而入,连一个眼神都吝于施舍。擦肩而过时,裙摆轻轻掠过他的靴面,衣袂生风。
温念眉梢一跳,笑意不减。
屋内主位上,正襟危坐的便是二品户部尚书梁才。
此人年逾六旬,头发花白,身宽体胖,五官嵌在肉里,眼睛眯成一条缝。三角鼻头塌陷,唇厚齿黄,笑时带着一丝阴翳。他身着沉香色直裰,腰间束鹿皮蹀躞带,悬着和田玉灵芝佩,佩下缀着丝绦。
上一世,苏绾对梁才并无太多印象,也没留意过此人最终的下场。想来结局平平,并未掀起什么风浪,也没留下深刻的痕迹。
这一世,此时苏绾还未见过梁才,仅从温如初的言论中听闻其人:讲梁才如何赏识他,力挺他在朝中推行改革,又如何在群臣反对声中,一己之力为他担下重责。说起来,梁才之于温如初,可谓知遇之恩,恩重如山。
梁才打量着一身素雅妆束的苏绾,目光带着上位者惯有的审视与威压,“这位,便是苏家的二小姐?”
“正是。”殷潜一面说着,随手一伸,引苏绾落座身旁。
梁才点点头,“果真是百年难得一见的美人,名不虚传。”
苏绾侧身大方行礼,拜了梁才一拜,盈盈款步入席。无霜、春蝉两位小丫头侍立左右。
对面坐着温念,衣袖半卷,桃花眼眸睐着她,赞同道:“绾绾倒是比去年,更加耐看了几分。”
苏绾嗤了一声。
“你可比去年老了许多,一下子年长了七八岁。”
梁才与殷潜对视一眼,皆有些错愕,似乎没料到素来温婉的苏府二小姐,竟是这般直言不讳的火辣性子。
细细一想,又有些认同她——温如初较之从前,形容憔悴了许多,仿佛一夜之间苍老了七八岁。想来这朝堂政事,是有多么磨人心志。
温念笑意一僵。
苏绾却不管他,素手拈起青玉茶盏,指尖叩了叩杯沿,无霜适时地向茶盏斟满茶水。
虽说是宴席,空对着满桌子美味佳肴,在场几人皆没有动筷的心思,斟酒的斟酒,品茗的品茗。
室内氛围略显尴尬。
殷潜轻咳一声,率先破冰:“尚书大人身在京中,下官远在江浙,碍于职守,无缘登门求教。今日得见大人风采,竟是两年间首次相会,属实难得。”
梁才微微抬颌,“朝中事务繁杂,实难分身交际。殷布政使肩挑江南一方重任,此番入京尚能拨冗与老夫一聚,倒是老夫的福分了。”
殷潜乘势拱手一笑:“尚书大人鞠躬尽瘁,忠勤为国,早已是朝野共仰的楷模。我等身居外职,当以大人为范,不敢懈怠。”
两人一通互相吹捧,左右逢源,听得苏绾直翻白眼,最烦这种虚情假意的寒暄客套,半天都说不到重点。
梁才明显很受用。
“过奖了。”梁才轻拈酒盏,微微一笑,“现今朝局微妙,各地纷争四起。自温大人主张的土地改革,在全国逐步推行以来,圣上愈发亲询各部政务,户部更是首当其冲,一日都不得清闲。”
他慢条斯理地啜了口酒,“不过辛劳也罢,若能为国尽忠,为主分忧,再苦再累,做臣子的也不敢怠慢。”
殷潜点头附和:“圣上心忧天下,信重梁大人,乃我朝子民之幸。土地改革一事,关系百姓生计,功在千秋。”
苏绾听得乏味极了。
他们谈的,不是百姓冷暖困苦,而是如何分权夺势,如何在乱局中站稳脚跟。这些人最擅长的,就是把虚伪当作风度,把算计披上礼数的外衣。
梁才也好,殷潜也罢。面对这群笑面虎,苏绾愈发厌倦无意义的周旋。既然厌恶,何必寒暄?既然忌惮,又何必交好?
正当苏绾盘算着,该如何打断这毫无意义的繁冗对话。
哪知殷潜话锋一转,“下官愚见,江浙地窄人稠,百姓赋税已重,若不顾当地实情,直接照搬北地章程,恐有水土不服之虞。”
此事说来话长。
温如初白手起家,靠的是“土地赋税改革”制度。其核心内容是将各州县原本繁杂分散的田赋、徭役及杂项征税统筹合一,合并为一条龙银税,按亩折算,集中征收。
此举一方面大大简化了税制流程,提升了税务效率,方便朝廷掌握税银实收情况;另一方面削弱了地方豪强与贪官舞弊的空间,实实在在地增加了中央财政收入。
改革一出,震动朝野。
皇帝力主推行此法,选定田赋最为繁重的江南三省——江苏、安徽、浙江为首批试点区域,而这三省,恰属于殷潜的辖区。
然而改革触及的,乃是地方士绅与地主阶层的核心利益。隐瞒土地、规避赋税、暗中阻挠者比比皆是,使得改革在半年内进展缓慢,雷声大雨点小,收效寥寥。
殷潜夹在上命与下情之间,进退维谷,备感掣肘。上不能得罪朝廷重臣,下不能惹怒地方豪强,可谓两头为难,苦不堪言。
去年五月,首辅章任梁审时度势,上奏皇帝恳请暂缓全国推行土地改革。此举间接导致温如初的仕途蒙上了阴影,风评亦陷入低谷。
温如初痛定思痛,一改此前的温和作风,手段转趋强硬。他两次请旨监管江南茶税及漕运,意图钳制殷潜,逼其配合改革,可惜中途折戟于黄河渡口。
后来全国各地灾荒不断,驿路失修,盗匪蜂起。天灾人祸并行,百姓苦不堪言,地方税收出现断崖式下跌,朝廷财政一度吃紧。民怨日盛,改革呼声再起。
温如初将舆情添油加醋一番,结合浙江漕运税收异常一案为证据,详细呈报皇帝,称百姓已认同新法,若不乘势推广,恐错失良机。
皇帝闻奏大喜,不仅重新决定土地税制改革在江南实施,更嘉奖温如初为“有识之士”,破格擢升入阁,以示褒扬。
刀锋再度架在了殷潜的脖颈,逼得他不得不四处奔走,频繁与阁部往来,低声下气地陈情诉苦。
这也是他今日应邀赴宴的主要目的——希冀户部尚书梁才出面斡旋,从中调停,劝说温如初将改革重点转向他省,暂且放过江浙一隅。
可他选错了对象。
苏绾暗自为殷潜捏了一把汗。
果不其然,梁才目光微沉,“殷大人此言,可是质疑朝廷之策?”
殷潜拱手作答:“下官不敢妄言是非。唯望圣策因地制宜,方能安民利国。”
梁才低低一笑,轻扣酒盏于桌案,瓷与木相击,发出轻微闷声响动。他抬眸望向温念,缓缓道:“温大人是哪一年入仕的?”
温念略一沉吟,答得恭谨:“永乐十年,初任翰林院,后转户部,时为从五品员外郎。”
“已有五年了啊。”梁才轻叹一声,感慨道:“老夫还当是昨日之事。人啊,不服老不行喽。”
他顿了顿,目光意味深长:“当年户部初见,就知你是可堪重任之才。如今看来,老夫当年的眼光,倒也不算太差。”
梁才的立场,不言而喻:他与温念,早已是一条船上的人。
事实上,正是梁才一手推动了土地赋税改革的问世。温如初的仕途之路,因有梁才这位权臣为其指引,方得以平步青云。
殷潜神色微敛,杯中酒尚未全部入口,已有几分难以下咽——虽说梁才这等回应早在预料之中,而他也只是随口抒发几句心中郁结,但直面权臣仍觉几许无力。
苏绾看得心中一震,方意识到自己过去的疏漏。她竟全然忽略了梁才这号人物的分量!
六部之中,吏、户、礼、兵、刑、工,各掌要政。其中吏部尚书由阁老章任梁兼任,权重朝纲。若论实权与影响力,户部尚书紧追其后,尤其是在财政吃紧,民生多艰之际。
而梁才,正是这柄掌控天下钱粮的钥匙。
眼下梁才为温如初出头,绝不只是嘴上说说,手里肯定握着实权重器。她须试探一下,看对方的底线如何。
“梁大人,”苏绾缓缓抬眸,眸色如霜,“我在此坐了半日,只听得官话连篇,唇枪舌剑,你来我往,却与我何干?这酒也冷了,这菜也凉了,你们男人之间的朝堂博弈,小女子既听不明白,也无意强插一脚。”
“若今日这一席,是为了朝政大计,是为了赋税新法,为解救百姓于水火,苏绾自当识趣,不敢妄言半句。若这席间所谈,不过是为引出一纸早该作废的婚约。”
她抬眼看向温念,“我劝你死了这条心吧。”
霎时间,雅间内的气氛像被拂灭的灯火,瞬间暗了下来。
温念略微一怔,显然对苏绾的言辞感到有些意外。他卷了卷桃花眼眸,神情更加专注了些,仿佛要看穿眼前女子的心事一般。
梁才嗤笑一声:“苏姑娘口气倒是不小。婚姻大事,向来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何时轮得到儿女自行置喙?反了天了!”
苏绾淡声回道:“那桩婚事,本就是一桩权谋交易,自始至终从未问过我的意愿。世局翻覆,人心易变,莫说是昔年旧诺,就是当朝圣旨,若违背人伦大义,也该三思而行。”
梁才冷笑道:“圣上赐婚,天恩浩荡,自古无有撤销一说。御前亲颁婚书,红纸黑字,钤印为凭,岂容儿戏?你若执意抗命,不止是抗旨,更是辱了皇家颜面!”
苏绾神情微冷:“梁大人说得斩钉截铁,听起来像是圣上亲口所言。可这桩赐婚,既非出于真心,亦无实意。从头到尾,不过是某些人借联姻之名,行结党营私之实。若要论羞辱皇家,真正可耻的,难道不是将女子命运当成政治筹码的手段吗?”
“圣上所求者,是社稷安稳,是百姓安康。若连微不足道如我的小女子都要被迫屈从强权,那这世间,又何来真正的‘圣明’可言?”
梁才冷哼一声:“苏姑娘果然伶牙俐齿,连朝廷旧例都敢妄加断论。可惜,你一个女子再如何鲁莽直言,又岂知这桩赐婚之下,牵扯的是何等紧迫局势?”
梁才果然是见过大世面的人,对苏绾这般略通文墨的女子并不感到稀奇。古往今来,那些略有学识的女子,总喜欢摆出一副清高孤傲的姿态,动辄引经据典,学着男人谈论风骨与自由,妄图掌握自己的婚姻命运。
在他看来,这样的挣扎,不过是徒增笑料——终究改不了女子附庸的本质,费时又无益。
梁才话锋一转,眼神落在殷潜身上,“殷大人,你在江浙多年,政绩虽有,根基未稳。若本官于皇后娘娘跟前提一句:你不识抬举,逆意抗旨,你以为,还能安然坐稳布政使的位子?”
话未说尽,意已透明:我不必逼她成亲,只需换个法子,叫你进退维谷,难有立锥之地。
苏绾欲再辩驳几句,却被殷潜一个眼神阻止,殷潜理了理袖口,神色镇定道:“梁大人金玉良言,下官铭记在心。只是下官前日入京,已蒙阁老召见,一番长谈之后,倒也得了几句教益。”
他说到“阁老”二字时,梁才眼神微滞,显然动了几分思量。
“阁老持重中正,兼管吏部章奏之权,素来最忌私情夹带公断。若梁大人真要为一桩早已无实的旧事,撺掇皇后娘娘开口施压,也并非不可。”
“不过依下官愚见,圣上与太后尚在,皇后娘娘不敢擅动朝局。若真闹到了御前,恐怕大人与我皆不讨好。”
章阁老竟偏向了殷潜一方!大大出乎梁才的意料,也打乱了原有的筹谋。
梁才沉吟半晌,抬眸瞥了温念一眼,见其神色自若,左手指尖叩了叩右手袍袖。
他有了底气。
梁才眼中波澜渐息,“殷大人,方才多言,倒是我唐突了。苏姑娘的婚事,终归是一桩皇家赐婚,关键在于圣意。我等为臣,岂敢擅作主张,乱点鸳鸯谱,坏了规矩。”
殷潜拱手道:“梁大人客气。此事原也并非我等能定夺,惟愿上面所行,不违人伦、不失本心。”
两人言止于礼,杯中清酒已尽,话锋也至此为止。席间气氛微变,波澜暗藏,不再言破。
苏绾看着这一幕,不禁感慨万千。殷潜这回是扛住了,但朝堂上的博弈远未结束,今只掀开一角而已。
日光映着铜壶慢煮的酒香,苏绾缓缓起身,鬓间桃花簪晃了晃,一身素衣如雪,袍摆轻拂。
她抬眸环视众人,目光清冽如寒潭,“今日之会,苏绾已奉陪到底,无话可说。至于那桩婚约……”
“我不会认,也不会从。”
言罢,她袍袖一拂,“无霜,春蝉,咱们走。”
该说的都说了,袖里藏剑也亮出来了,不必再过多停留,所谓兵不厌诈。
“慢着。”
温念手中酒盏微倾,琥珀色酒液轻晃,未洒出分毫。原本带笑的桃花眼,在光影晃动间泛起一丝阴冷。
他缓缓放下酒盏,指尖在案上敲了两下,声音极轻,压得气氛一沉。
良久,他低笑一声:“绾绾,你这脾气,倒是半分未改,性子还是这样直。”
“只可惜,我这人啊,最不喜欢听的,就是‘不从’二字。”
恶鬼终于摘下了面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