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湖·老徐
丽江之行结束,两人飞到昆明,老徐会在明天到昆明办事。陈铭生准备带着杨昭在昆明转一转,顺便等老徐过来,然后见一面。
在昆明,陈铭生带着杨昭住在了他非常熟悉的翠湖宾馆,放好东西,他们到翠湖边转一转。十一月的翠湖,湖边上已经有很多从西伯利亚飞来过冬的红嘴鸥。
远远地,杨昭看到湖面波光粼粼,红嘴鸥在蓝天与碧水间肆意翱翔。它们身姿矫健,洁白的羽毛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柔和的光芒。湖边上,有不少游客和遛娃的老人,三三两两的在喂红嘴鸥。
陈铭生侧过头问杨昭,“想喂吗?”
“嗯。”
陈铭生掏出钱包,从小贩的车子上,买了三袋红嘴鸥饲料。
饲料递到杨昭手中,牛皮纸的方形小袋子,陈铭生把袋子撕开一角,将饲料倒在手掌,对着湖面微微张开,低空掠过的红嘴鸥便停在了他的掌心。
陈铭生带着笑意的眼睛看向杨昭,“试试看,它们很温柔的。”
杨昭也学着陈铭生样子,喂红嘴鸥。
远处,红嘴鸥们在空中盘旋,舒展着修长的翅膀,优雅地划过天际,发出清脆悦耳的鸣叫,声音回荡在翠湖上空。杨昭看着它们轻盈地落在水面上,时而低头觅食,时而仰起头,灵动的眼睛好奇地张望着周围的人群,丝毫不怕生。
“陈铭生,你说大家喂红嘴鸥为什么不把饲料扔水里,都是拿着喂?”
“这其实,跟一个海鸥老人的故事有关……”
杨昭的目光似有期待,“你跟我说一说。”
陈铭生停下喂海鸥,趴在湖边的栏杆上,跟杨昭认真地说:“海鸥老人本名叫吴庆恒,他是一名普通的退休工人,在更久以前,他曾是西南联大的学生。他之前受过高等教育,思想激进,在特殊年代受了不少迫害,之后他就避免与人交流,自己过着孤独的日子。80年代的时候红嘴鸥第一次到昆明以后,他就找到了朋友,老人每天都会走20公里路从城郊到翠湖来喂海鸥,为了省钱,他舍不得坐5毛钱的公交车。就是这样节俭的老人,却把省下每一分钱都拿来买饼干、面包或者做鸡蛋饼干喂海鸥。他一辈子都孤孤单单的,直到他死后,人们才发现他最值钱的财产是给海鸥做鸡蛋饼干的6个鸡蛋,一袋面粉,这些,他自己都舍不得吃。”
听着陈铭生的故事,杨昭觉得震撼又感动。
陈铭生接着说:“据说,现在喂红嘴鸥时把鸥粮放在手里的方法就是他第一个采用的。因为老人觉得把食物丢到水里喂海鸥会污染食物和水源,导致红嘴鸥生病,他真的一辈子都把红嘴鸥当朋友。老人去世后,有好心人在翠湖为老人举行追悼会,海鸥们在老人的遗照前盘旋着,久久不愿离开。”
杨昭的目光中带着动容,“所以动物,其实也很通人性。”
“嗯。”陈铭生点点头,“翠湖边上,还有老人的雕像,你想去看看吗?”
杨昭点头,陈铭生笑了,他拉着杨昭的手,慢慢地往雕像的方向走。
路上,杨昭问,“陈铭生,你说之前你回昆明执行任务,也是住在翠湖宾馆。”
“嗯。”
“那你会经常到湖边上转转吗?”
“会啊。”
杨昭并不开口,她拉着陈铭生的手,静静地走在湖边,听他诉说着之前那些彼此错过的往事。
陈铭生淡淡一笑,“我来湖边上,没有喂红嘴鸥的心情。那时候,任务出了点麻烦,烟实在是抽的太多了,就来湖边上转转,故事也是听小学生说的。”
“你那时候,压力是挺大的。“
陈铭生接着说:“也有时候,出来不是因为压力。”
“因为什么?”
“想你。”陈铭生转过头,看着杨昭,“真的想,越想控制越控制不住。那年,也是冬天,翠湖边上的红嘴鸥也是这样成群结队,我在湖边上走,才发现:原来,自然也可以治愈人”
不知不觉间,他们走到海鸥老人的雕像边。杨昭看到海鸥老人的身形清瘦,脸上的皱纹如沟壑纵横。老人微微前倾的身子,仿佛正急切地走向他那群特殊的朋友——红嘴鸥。他的双手自然地伸向前方,微微弯曲,仿佛正捧着一把把鸥粮,准备撒向空中。
在雕像的边缘,他们把最后的鸥粮捧在手掌中,成群的红嘴鸥吸引到老人的身边。蓦地,一只红嘴鸥淘气地把鸟屎拉在了陈铭生夹克衫的肩膀上,陈铭生皱着眉头,眼神中带着嫌弃,“杨昭,你有纸吗?”
接过餐巾纸,一阵猛擦,夹克衫上还是留下了鸟屎的痕迹。陈铭生脸上似有愠色,“你看看你们,我喂你们吃鸥粮,你们还在我身上拉粑粑。
杨昭看到,忍不住笑,“没事,回去洗洗就掉了。”
“杨昭,我不干净了……”
沿着湖边向前,两人走着走着就看到了一座寺庙。山门前,熙攘的都市喧嚣瞬间被隔绝。抬头望去,那朱红色的山门庄严肃穆,飞檐斗拱如振翅欲飞的鹏鸟,在岁月的洗礼下依旧气势恢宏。门额上“圆通禅寺”四个大字苍劲有力。
杨昭似有惊喜,“这里还有寺庙吗?”
“嗯,圆通寺,昆明人说,这里很灵验。想去拜拜吗?”
“嗯。”杨昭点头。
两人并肩进入寺院,一座八角亭映入眼帘,亭子精巧雅致,飞檐灵动。亭下,是波光粼粼的放生池,池中红鲤穿梭,或三两成群,或独自悠游。池畔古木参天,枝叶繁茂,阳光透过缝隙洒下,形成一片片金色的光斑。沿着石板路前行,大雄宝殿巍峨耸立。
“你去拜拜吧,我在门口等你。”杨昭点头,然后抬腿迈入大雄宝殿。佛像之前,她微闭双眼,在心里许下愿望……
等她出门的时候,看到陈铭生坐在门口的石凳上,专心地撸一只胖胖的黑猫,阳光下,陈铭生的食指不紧不慢地挠着小猫脖颈后面的皮毛,小猫则是惬意地眯着眼睛,享受着温柔的爱抚。
“许愿了吗?”
“嗯。”
“许的什么?”
“不告诉你……”
“你不说我也知道,”陈铭生笑了,“求子……对不对?”陈铭生头也不抬,继续低头撸猫。
“你说说,你怎么猜出来的?”
“你不看看我是干什么的。”
走在回去的路上,夕阳渐渐西下,整个城市华灯初上,杨昭问:“老徐明天来?”
“嗯。估计下午到昆明。”
“老徐,怎么没见过他的家人?”
陈铭生边走边说,“我其实也没见过,听严队说过老徐的故事,老徐他家给毒贩报复了,他老婆不在了,还带走了了一个没出世的孩子……”
杨昭被深深地震撼了,“这么多年,都没再成个家吗?”
“没有,都劝他,他一门心思放在缉毒上,谁说都没用。所以明天,我想再劝劝他……”
“嗯。”
第二天傍晚,老徐风尘仆仆地赶来,他把地方选在了昆明的建新园,请陈铭生他们吃正宗的过桥米线。
沿着街道走,远远就看到建新园的招牌,质朴又充满年代感的门楼和装修风格,带着老昆明的烟火气息,到了饭点,店内早已是门庭若市。
陈铭生拉着杨昭的手进入店铺,食客们交谈的嘈杂声与食物香气扑面而来。店内早已是座无虚席,虽没有华丽的装饰,却处处透着家的温馨。墙壁上挂着一些老照片,展示着昆明的往昔岁月。远远地,就看到老徐坐在靠墙的桌子边上,跟他们招手。
老徐看起来依旧是疲惫辛劳,这次见面白头发增加了不少,两个深陷的黑眼圈拖着两个大大的眼袋,黝黑的皮肤配上一件皱皱巴巴的外套。
陈铭生看到他就笑开了,“老徐,你怎么还是邋里邋遢的?”
“我昨天晚上刚刚带队伍从山里回来,家都没回就往昆明赶,还不是为了见你小子。”老徐没好气地回怼陈铭生,却一张笑脸对着杨昭,“弟妹好不容易来一趟云南,招待不周啊,今天请你们尝尝正宗的过桥米线,他们家的米线,在昆明都是有名的。”
说话之间,热气腾腾的米线端上桌,浓郁醇厚的高汤香气瞬间弥漫开来。用大骨、老鸡熬制的汤底,色泽乳白,鲜香无比。旁边的托盘上,放着丰富多样的配菜,鲜嫩的肉片、翠绿的韭菜、金黄的豆芽、香脆的花生……
老徐很耐心的讲解着过桥米线的吃法、故事。陈铭生在一边打趣,“看不出来啊,云南小百科啊。”
“你小子,一边去——”老徐白了他一眼。
陈铭生笑着低头吃米线,不出一会儿,一碗米线被他呼噜呼噜吃个大半,他一边用筷子捞碗底零星的米线,一边问:“老徐,你今年60了吧?”
老徐吃着米线,头也不抬,咕哝着回了一句,“61了。”
“你去年就应该退休啊,怎么还不退?”
老徐放下筷子,拿餐巾纸抹了一下嘴,“文磊那小子让你来说的吧,天天劝我退休,毛都没长全,管得还挺宽!”
陈铭生放下了筷子,“不是文磊,没人让我来……你都忙了大半辈子,该歇一歇了。你看看你那个腰,还有关节的老毛病,别在弄个药膏贴了,去看看吧,好好治一治,每次,隔着五六米都闻到你身上的膏药味儿。”
“熏到你了?你个臭小子。”老徐在桌子下面踢了陈铭生一脚,正好踢到他钢腿上,“嘶——”然后弯腰揉自己的脚。
陈铭生乐了,“到老了,还学会搞偷袭了?”陈铭生敛住了笑容,接着说:“老徐,说真的,干了三十多年,太辛苦了,可以退下来了。嫂子……走了那么多年了,退下来,找个伴,过几年安生日子吧。剩下的,就让我们年轻人干。”
听到“嫂子”,老徐身子一怔,他愣了半天神,从口袋里,哆哆嗦嗦地摸烟,陈铭生给他点上。
老徐猛吸了两口,烟雾缭绕中,他缓缓开口,“就是因为你嫂子,我才要跟他们这帮人干到底!”老徐一字一顿,声音虽不大,却很有力度,他夹着烟的手在微微颤抖,老徐看着陈铭生,“你们这帮年轻人都义无反顾地往前冲,我一把老骨头有什么好怕的?”
老徐皱着眉头,深深吸了最后一口烟,然后他在旁边的烟灰缸里按灭了烟头,缓缓起身,“铭生,我先走,今天晚上,我还要赶回去,明天,队里还有事。”
陈铭生习惯了这样的见面又分别,在他们一起共事的这些年,出现过无数次,他站起身,在老徐的肩膀上,拍了拍。老徐转身,就在快要消失在建新园门口的时候,陈铭生又喊住了他,“老徐——注意安全。”
老徐回头,留下一个沧桑的微笑,然后转身,消失在人群中。
在昆明,陈铭生带着杨昭住在了他非常熟悉的翠湖宾馆,放好东西,他们到翠湖边转一转。十一月的翠湖,湖边上已经有很多从西伯利亚飞来过冬的红嘴鸥。
远远地,杨昭看到湖面波光粼粼,红嘴鸥在蓝天与碧水间肆意翱翔。它们身姿矫健,洁白的羽毛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柔和的光芒。湖边上,有不少游客和遛娃的老人,三三两两的在喂红嘴鸥。
陈铭生侧过头问杨昭,“想喂吗?”
“嗯。”
陈铭生掏出钱包,从小贩的车子上,买了三袋红嘴鸥饲料。
饲料递到杨昭手中,牛皮纸的方形小袋子,陈铭生把袋子撕开一角,将饲料倒在手掌,对着湖面微微张开,低空掠过的红嘴鸥便停在了他的掌心。
陈铭生带着笑意的眼睛看向杨昭,“试试看,它们很温柔的。”
杨昭也学着陈铭生样子,喂红嘴鸥。
远处,红嘴鸥们在空中盘旋,舒展着修长的翅膀,优雅地划过天际,发出清脆悦耳的鸣叫,声音回荡在翠湖上空。杨昭看着它们轻盈地落在水面上,时而低头觅食,时而仰起头,灵动的眼睛好奇地张望着周围的人群,丝毫不怕生。
“陈铭生,你说大家喂红嘴鸥为什么不把饲料扔水里,都是拿着喂?”
“这其实,跟一个海鸥老人的故事有关……”
杨昭的目光似有期待,“你跟我说一说。”
陈铭生停下喂海鸥,趴在湖边的栏杆上,跟杨昭认真地说:“海鸥老人本名叫吴庆恒,他是一名普通的退休工人,在更久以前,他曾是西南联大的学生。他之前受过高等教育,思想激进,在特殊年代受了不少迫害,之后他就避免与人交流,自己过着孤独的日子。80年代的时候红嘴鸥第一次到昆明以后,他就找到了朋友,老人每天都会走20公里路从城郊到翠湖来喂海鸥,为了省钱,他舍不得坐5毛钱的公交车。就是这样节俭的老人,却把省下每一分钱都拿来买饼干、面包或者做鸡蛋饼干喂海鸥。他一辈子都孤孤单单的,直到他死后,人们才发现他最值钱的财产是给海鸥做鸡蛋饼干的6个鸡蛋,一袋面粉,这些,他自己都舍不得吃。”
听着陈铭生的故事,杨昭觉得震撼又感动。
陈铭生接着说:“据说,现在喂红嘴鸥时把鸥粮放在手里的方法就是他第一个采用的。因为老人觉得把食物丢到水里喂海鸥会污染食物和水源,导致红嘴鸥生病,他真的一辈子都把红嘴鸥当朋友。老人去世后,有好心人在翠湖为老人举行追悼会,海鸥们在老人的遗照前盘旋着,久久不愿离开。”
杨昭的目光中带着动容,“所以动物,其实也很通人性。”
“嗯。”陈铭生点点头,“翠湖边上,还有老人的雕像,你想去看看吗?”
杨昭点头,陈铭生笑了,他拉着杨昭的手,慢慢地往雕像的方向走。
路上,杨昭问,“陈铭生,你说之前你回昆明执行任务,也是住在翠湖宾馆。”
“嗯。”
“那你会经常到湖边上转转吗?”
“会啊。”
杨昭并不开口,她拉着陈铭生的手,静静地走在湖边,听他诉说着之前那些彼此错过的往事。
陈铭生淡淡一笑,“我来湖边上,没有喂红嘴鸥的心情。那时候,任务出了点麻烦,烟实在是抽的太多了,就来湖边上转转,故事也是听小学生说的。”
“你那时候,压力是挺大的。“
陈铭生接着说:“也有时候,出来不是因为压力。”
“因为什么?”
“想你。”陈铭生转过头,看着杨昭,“真的想,越想控制越控制不住。那年,也是冬天,翠湖边上的红嘴鸥也是这样成群结队,我在湖边上走,才发现:原来,自然也可以治愈人”
不知不觉间,他们走到海鸥老人的雕像边。杨昭看到海鸥老人的身形清瘦,脸上的皱纹如沟壑纵横。老人微微前倾的身子,仿佛正急切地走向他那群特殊的朋友——红嘴鸥。他的双手自然地伸向前方,微微弯曲,仿佛正捧着一把把鸥粮,准备撒向空中。
在雕像的边缘,他们把最后的鸥粮捧在手掌中,成群的红嘴鸥吸引到老人的身边。蓦地,一只红嘴鸥淘气地把鸟屎拉在了陈铭生夹克衫的肩膀上,陈铭生皱着眉头,眼神中带着嫌弃,“杨昭,你有纸吗?”
接过餐巾纸,一阵猛擦,夹克衫上还是留下了鸟屎的痕迹。陈铭生脸上似有愠色,“你看看你们,我喂你们吃鸥粮,你们还在我身上拉粑粑。
杨昭看到,忍不住笑,“没事,回去洗洗就掉了。”
“杨昭,我不干净了……”
沿着湖边向前,两人走着走着就看到了一座寺庙。山门前,熙攘的都市喧嚣瞬间被隔绝。抬头望去,那朱红色的山门庄严肃穆,飞檐斗拱如振翅欲飞的鹏鸟,在岁月的洗礼下依旧气势恢宏。门额上“圆通禅寺”四个大字苍劲有力。
杨昭似有惊喜,“这里还有寺庙吗?”
“嗯,圆通寺,昆明人说,这里很灵验。想去拜拜吗?”
“嗯。”杨昭点头。
两人并肩进入寺院,一座八角亭映入眼帘,亭子精巧雅致,飞檐灵动。亭下,是波光粼粼的放生池,池中红鲤穿梭,或三两成群,或独自悠游。池畔古木参天,枝叶繁茂,阳光透过缝隙洒下,形成一片片金色的光斑。沿着石板路前行,大雄宝殿巍峨耸立。
“你去拜拜吧,我在门口等你。”杨昭点头,然后抬腿迈入大雄宝殿。佛像之前,她微闭双眼,在心里许下愿望……
等她出门的时候,看到陈铭生坐在门口的石凳上,专心地撸一只胖胖的黑猫,阳光下,陈铭生的食指不紧不慢地挠着小猫脖颈后面的皮毛,小猫则是惬意地眯着眼睛,享受着温柔的爱抚。
“许愿了吗?”
“嗯。”
“许的什么?”
“不告诉你……”
“你不说我也知道,”陈铭生笑了,“求子……对不对?”陈铭生头也不抬,继续低头撸猫。
“你说说,你怎么猜出来的?”
“你不看看我是干什么的。”
走在回去的路上,夕阳渐渐西下,整个城市华灯初上,杨昭问:“老徐明天来?”
“嗯。估计下午到昆明。”
“老徐,怎么没见过他的家人?”
陈铭生边走边说,“我其实也没见过,听严队说过老徐的故事,老徐他家给毒贩报复了,他老婆不在了,还带走了了一个没出世的孩子……”
杨昭被深深地震撼了,“这么多年,都没再成个家吗?”
“没有,都劝他,他一门心思放在缉毒上,谁说都没用。所以明天,我想再劝劝他……”
“嗯。”
第二天傍晚,老徐风尘仆仆地赶来,他把地方选在了昆明的建新园,请陈铭生他们吃正宗的过桥米线。
沿着街道走,远远就看到建新园的招牌,质朴又充满年代感的门楼和装修风格,带着老昆明的烟火气息,到了饭点,店内早已是门庭若市。
陈铭生拉着杨昭的手进入店铺,食客们交谈的嘈杂声与食物香气扑面而来。店内早已是座无虚席,虽没有华丽的装饰,却处处透着家的温馨。墙壁上挂着一些老照片,展示着昆明的往昔岁月。远远地,就看到老徐坐在靠墙的桌子边上,跟他们招手。
老徐看起来依旧是疲惫辛劳,这次见面白头发增加了不少,两个深陷的黑眼圈拖着两个大大的眼袋,黝黑的皮肤配上一件皱皱巴巴的外套。
陈铭生看到他就笑开了,“老徐,你怎么还是邋里邋遢的?”
“我昨天晚上刚刚带队伍从山里回来,家都没回就往昆明赶,还不是为了见你小子。”老徐没好气地回怼陈铭生,却一张笑脸对着杨昭,“弟妹好不容易来一趟云南,招待不周啊,今天请你们尝尝正宗的过桥米线,他们家的米线,在昆明都是有名的。”
说话之间,热气腾腾的米线端上桌,浓郁醇厚的高汤香气瞬间弥漫开来。用大骨、老鸡熬制的汤底,色泽乳白,鲜香无比。旁边的托盘上,放着丰富多样的配菜,鲜嫩的肉片、翠绿的韭菜、金黄的豆芽、香脆的花生……
老徐很耐心的讲解着过桥米线的吃法、故事。陈铭生在一边打趣,“看不出来啊,云南小百科啊。”
“你小子,一边去——”老徐白了他一眼。
陈铭生笑着低头吃米线,不出一会儿,一碗米线被他呼噜呼噜吃个大半,他一边用筷子捞碗底零星的米线,一边问:“老徐,你今年60了吧?”
老徐吃着米线,头也不抬,咕哝着回了一句,“61了。”
“你去年就应该退休啊,怎么还不退?”
老徐放下筷子,拿餐巾纸抹了一下嘴,“文磊那小子让你来说的吧,天天劝我退休,毛都没长全,管得还挺宽!”
陈铭生放下了筷子,“不是文磊,没人让我来……你都忙了大半辈子,该歇一歇了。你看看你那个腰,还有关节的老毛病,别在弄个药膏贴了,去看看吧,好好治一治,每次,隔着五六米都闻到你身上的膏药味儿。”
“熏到你了?你个臭小子。”老徐在桌子下面踢了陈铭生一脚,正好踢到他钢腿上,“嘶——”然后弯腰揉自己的脚。
陈铭生乐了,“到老了,还学会搞偷袭了?”陈铭生敛住了笑容,接着说:“老徐,说真的,干了三十多年,太辛苦了,可以退下来了。嫂子……走了那么多年了,退下来,找个伴,过几年安生日子吧。剩下的,就让我们年轻人干。”
听到“嫂子”,老徐身子一怔,他愣了半天神,从口袋里,哆哆嗦嗦地摸烟,陈铭生给他点上。
老徐猛吸了两口,烟雾缭绕中,他缓缓开口,“就是因为你嫂子,我才要跟他们这帮人干到底!”老徐一字一顿,声音虽不大,却很有力度,他夹着烟的手在微微颤抖,老徐看着陈铭生,“你们这帮年轻人都义无反顾地往前冲,我一把老骨头有什么好怕的?”
老徐皱着眉头,深深吸了最后一口烟,然后他在旁边的烟灰缸里按灭了烟头,缓缓起身,“铭生,我先走,今天晚上,我还要赶回去,明天,队里还有事。”
陈铭生习惯了这样的见面又分别,在他们一起共事的这些年,出现过无数次,他站起身,在老徐的肩膀上,拍了拍。老徐转身,就在快要消失在建新园门口的时候,陈铭生又喊住了他,“老徐——注意安全。”
老徐回头,留下一个沧桑的微笑,然后转身,消失在人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