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次日是贵妃的寿辰,因靠近圣人的千秋节,历来这夫妇二人都是一同与群臣百官庆贺的,贵妃则每年选在原定寿辰的这日,邀请相熟女眷筵宴一番。
这年连经战乱、废储,圣心倦怠,好不容易得闲,圣人提前了每年十月的汤泉行宫巡幸,携贵妃近臣驾临位于上京城东三十里的绣岭山脚,令齐王萧瑾留守上京。
这年贵妃的寿筵亦是设在汤泉宫,白夫人身为英国公幼妹、翰林学士之妻,自一家人从突厥南归后,历年都在邀请之列。这回她为了让家里的几个女孩子尽早在贵妇们面前混个脸熟,腆着脸把她们都带上了。
秋山明净如妆,经过一夜冷雨,漫山遍野的枫树一片火红。汤泉行宫承自前魏的离宫仙泉宫,经数度修缮扩建,泱泱宫阙巍峨壮丽,其间御苑汤池、道观佛寺不胜枚举,目之所及雕梁画栋,浮翠流丹,夕阳将落时分,杳霭流玉,双鬟的宫人穿行其间,宛若天上宫阙。
晚宴设在行宫西侧的观凤楼,时辰尚早,贵妃凤驾未至,只有些命妇贵女围簇在一起,面上虽是喜笑颜开,一团和气,实则百花争艳,满堂生辉。
凝香谁也不认识,就和素薰两个牵着手,缩在白夫人和素芬身后,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地跟着,时不时咬咬耳朵。
“婉姨,燕京城——哦,不,如今该叫宋都了!宋都可真是块风水宝地,养出来个这么标志的女孩儿,这皮肤光致致的,眉眼间一派江南之地的山明水秀。”
凝香还在听素薰赞叹行宫之富丽,忽然察觉无数双眼睛落在自己身上,又听得白夫人不疾不徐道:“县主,我这个女孩儿自小随二老长在陇西,和宋都有什么关系?”
“这是您的姑娘吗?”增城县主萧靖宜不过二十岁出头,穿黄绢裙,戴璎珞项链,体态丰腴,两条八字眉簇成了毛毛虫,“我怎么听说她是南朝派来的奸细,不知道给齐王殿下灌了什么迷魂汤,殿下非得要娶她,硬是把她塞给您做女儿。”
转瞬之间,满座哗然,盯着凝香的双双眼睛折射出道道冷茫,凝香心里“咯噔”了一下,面对群狼环伺,本能地想要躲。
这个增城县主仗着是祁王幼女,历来跋扈,上京贵女不愿同她一般见识,都自觉让她三分。
白夫人不慌不忙地将凝香搂到怀里,当着围观众人,满脸为母的柔情,“我这个女孩儿自小病弱,那些年我们一家四处游历,居无定所,她父亲就做主将她送回陇西老家,也好跟着祖父练些拳脚功夫,强身健体。她是小地方长大的,没见过什么世面,望您诸位疼惜些!”
县主以袖掩口,不怀好意地一笑,“既然是白学士和婉姨的亲生骨肉,想必也是琴棋书画无一不精吧?”她玉指一伸,遥遥一点角落里抱琴的伶人,“不若请妹妹替我们抚琴一曲,我等也好如听仙乐耳暂明呀!”
“县主说笑了!”白夫人轻轻一拍凝香的手背,“陇西白氏世代操习武艺,就她父亲一个不走寻常路,凝儿由祖母教养,三脚猫的功夫会一点儿,若论才艺学问,恐怕要贻笑大方了!”
素芬趁机解围:“县主若是想听琴曲,我愿献丑一番,还请县主不吝赐教!”
“我和婉姨说话,哪儿轮到你来插嘴?”县主的脸色由嗔转笑,“哎,婉姨您过谦了!谁不知道您当年可是上京有名的才女,弹琴下棋无师自通,徐老夫人膝下无女,视您这个未过门的儿媳妇为掌上明珠,您的女儿自当是青出于蓝才对!”
县主这长串话绵里藏针,可是大大地下了白夫人的面子。她先把素芬揽在怀里,安慰了一番,正要出口应对,凝香轻攥了下她的指尖,“母亲,无事!我来!”
伶俐的宫人飞快备好了琴案矮凳,凝香向众人迤迤然行了一礼,“班门弄斧,望诸位贵人莫笑。”她凝望了这张花梨木七弦琴片刻,指尖缓缓抚上琴弦,浑厚的琴音流泻而出。众人窃窃私语:“她少了根手指头!”
琴音悠扬婉转,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少顷,议论渐消,贵妇娘子们屏气凝神,倾听杳远空灵的琴曲。凝香渐渐与墨漆伏羲琴融为一体,听众一瞬间仿若回到了鄂君子皙星夜乘舟,榜枻越人拥楫低歌的那个夜晚,不禁感伤连连,眼眶湿润。
一曲毕,众人尚且倚在摇晃的青翰之舟上,听夜晚水声潺潺,只有傻乎乎的素薰极给面子,拍着手掌叫好,招来满堂侧目。
这时响起一阵不疾不徐的掌声,县主绿豆眼一眯,“妹妹好琴技,姐姐就知道婉姨太谦了,何不趁机再绘上一幅丹青,算是为娘娘寿宴添个彩头。”
话音刚落,宫人通禀临安长公主玉驾已至。
长公主是修行之人,衣着朴素,在满堂华服中显得别具一格。她疾步走入,在县主脸上一瞥,“静宜,我看不必了!”
三五贵妇附和道:“晚筵快要开始了!”
“姑母此言差矣!”县主涂得鲜红的指甲随意一弹,“妹妹作画一幅,正是意在恭贺娘娘芳龄永继,福寿绵延。”县主戏谑的目光落在凝香脸上,“以妹妹天人之姿,在娘娘驾临前绘完,应当不难吧?”
凝香望见白夫人探究的目光,硬着头皮点了点头。
宫人备好了纸笔丹青,凝香提着一管紫毫思索片刻,饱蘸浓墨,下笔若行云流水,寥寥几笔绘出一座奇壮雄伟的雪山,山下有奇松、怪石、深涧、洞穴,不一而足,云雾缭绕的山巅有一神女迎风而立,九重纱衣飘扬,体态轻盈,仿佛下一瞬就要乘风而去。
凝香在女神的眼里点了滴蓝色,有知情者惊呼:“她绘的是突厥的女神!”众所周知贵妃出自突厥王室,入梁宫后虽跟随圣人崇尚道教,但其珞珈信仰始终未变。增城县主站得最近,随着画笔的流淌,她眉心的“川”字越来越深,情不自禁地冷哼了一声。
凝香全神贯注,不以为意,她不会写突厥的文字,只得提笔写了几行隶书,还未写完,就听到一道温柔的女声说:“我常听闻,谢氏不吝重金,悉心栽培麾下细作,昔日平康里的清倌人月娘相传就是其一,今日一见白小姐,果然是名不虚传!”
霍王妃张元容话音刚落,只听一声轻哼,原来是卫王妃陈阿姜。阿姜笑意盈然地说:“弟妹出自大家,未曾想竟对平康里的风情如数家珍!”
众人皆知卫王妃与霍王妃历来不合,看着面对凝香的那一红一蓝两道倩影,谁都不敢去触她们两个的霉头,只有县主把元容的袖子轻轻一拽,“九娘,咱们不跟她一般见识!”
元容才出月子不久,身材便已恢复纤细,腰肢只有惊人的一握。她深喜奢华,梳了华丽的高髻,满缀金玉,侧簪粉色牡丹宫花,着宝花缬纹浅绛纱裙,腕搭印着精美花纹的画帛,朱唇一扬,“自是不比三嫂自小混迹于德化坊,对市井民情了解得透彻。”
不待阿姜回应,元容先一步看着凝香说:“白姑娘,你奏的《越人歌》并非当世流传的曲谱,倒是更像是前楚时代的残谱。你所绘丹青,笔触老练,一挥而就,至少有二十年的功力,只是亦非我朝细雕人物,浅描山水的风格,倒是有些前楚初年的遗风——汉末天下大乱时,那些山林贤客未蒙明主,只得寄情山水,饮酒赋诗,狂放不羁,流传了大量的隐居清修佳作。”
凝香手中还提着笔,“吧嗒”一声,在金光闪闪的地砖上滴了浓黑的一点,她缓缓将笔搁下。
元容笑意可亲,丹凤眼中却是锋芒毕露,“宋都靠近前楚龙兴之地,最受楚风影响,白姑娘耳濡目染,也在情理之中!”
绕来绕去,话头又绕了回来,白夫人这会儿也明白了,前头县主的百般刁难俱是为她的手帕交张九娘出头。她有些厌了,打断道:“王妃娘娘,就算是我家这丫头喜好捣鼓些前朝古物,也不能够说她就非得在宋都长大呀!好好的一个孙女儿,她祖母辛辛苦苦将她拉扯到十七八岁,一下子就被人污蔑成南朝来的细作,这让凝儿的祖母在天之灵如何安息?”
凝香不着痕迹地将白夫人往身后一挡,不卑不亢道:“王妃娘娘此言差矣,无论是前楚还是后楚,都城俱在北方,若说受楚朝文化影响,上京远甚于宋都!”
“正如娘娘所见,我所习之曲谱与画卷并非来自楚朝,而是汉末的山中隐士。本朝伊始注重休养生息,崇尚黄老之学,距今较近的渠山道人亦受到先帝推崇,我便是仰慕她不俱权贵、安然自得的品质,才多有效仿。”
元容微微讶异,顿了一下又说:“渠山道人受先帝推崇不假,但先帝也尝指出其人的学说过于空泛,所作策疏流于表面,虽言语犀利,敢于斥骂当世豪强如贺翼、吴涛等人,未免有纸上谈兵之嫌!白姑娘推崇他,敢问缘由呀?”
此刻屋外传来内侍高亢的通禀声:“贵妃娘娘到!万春公主到!”
凤驾的排场尤为阔气,贵妃阿史那氏一袭牡丹花样的黛蓝衣裙,簪星曳月,手里牵着盛装打扮的万春公主,母女俩前后围了四个挑着香炉的宫娥,如鹤如凤般的烟气从镂空处腾跃而出,幽香阵阵,又有十来个年纪稍小的宫人跟在后面,捧盒的、端镜的、撑伞的,无须尽言。
贵妃虽年过四旬,仍旧是云鬓花颜,雍容华贵,论周身气度,满座女眷无人能及其十分之一,难怪至今能独得圣眷,令六宫颜色如尘土。
贵妃甫一出现,众女皆下拜行礼,恭贺贵妃芳辰。
贵妃点缀着明珠的凤头履作莲步轻移,却在凝香跟前停了下来,戴着一双浓绿绞丝镯的皓腕缓缓伸到她面前,竟是亲自把她从地上搀了起来。
凝香十分惊讶,才察觉萧瑾与万春兄妹皆是肖似母亲,贵妃玉颜堪称倾国。
贵妃在她脸上轻轻一抚,满怀慈爱地说:“凝儿都长这么大了!你生在桐城,当年我和圣人微服,久闻白学士的博学雅好,亲往拜访,我还抱过你哩!你那时吐奶,哇哇哭,我一抱,你就笑咯咯的,嘴边还有个小梨涡!”
席上乐工伶人吹拉弹唱,伎子竞跳浑脱舞,枯枝舞。在座贵女为博、彩头,争相比投壶,赛作诗,觥筹交错,宾主尽欢。
元容不久前才产女,胸间郁结,不胜酒力,下楼来散酒气。楼下候着个穿青袍的中年内侍,元容认得他是圣人身边的传旨太监,心有所知,缓步走了过去。
传旨太监将明黄卷轴从袖中拿出,徐徐道:“霍王妃张氏接旨!”
元容稍整仪容,盈盈然下拜,“张元容接旨!”
观凤楼上灯火通明,欢声谑语,楼下北风卷地摧折百草,元容恭敬地伏拜在地,一枚花钿委落在地。她虽早有准备,仍仿佛置身冰窟。内侍所言她充耳不闻,只茫茫然回忆往昔与夫君的闺房情景,初嫁时,她怨怼天家肆意更改指婚对象,与萧鸾横眉冷对,但大体上还是嬉笑欢颜的多,奈何情深缘浅。
传旨太监抑扬顿挫的声音回荡在风中:“霍王与王妃夫妻不睦,今赐离绝,王妃张氏即日废为庶人,令三日后于禁中慈云寺剃度……”
这年连经战乱、废储,圣心倦怠,好不容易得闲,圣人提前了每年十月的汤泉行宫巡幸,携贵妃近臣驾临位于上京城东三十里的绣岭山脚,令齐王萧瑾留守上京。
这年贵妃的寿筵亦是设在汤泉宫,白夫人身为英国公幼妹、翰林学士之妻,自一家人从突厥南归后,历年都在邀请之列。这回她为了让家里的几个女孩子尽早在贵妇们面前混个脸熟,腆着脸把她们都带上了。
秋山明净如妆,经过一夜冷雨,漫山遍野的枫树一片火红。汤泉行宫承自前魏的离宫仙泉宫,经数度修缮扩建,泱泱宫阙巍峨壮丽,其间御苑汤池、道观佛寺不胜枚举,目之所及雕梁画栋,浮翠流丹,夕阳将落时分,杳霭流玉,双鬟的宫人穿行其间,宛若天上宫阙。
晚宴设在行宫西侧的观凤楼,时辰尚早,贵妃凤驾未至,只有些命妇贵女围簇在一起,面上虽是喜笑颜开,一团和气,实则百花争艳,满堂生辉。
凝香谁也不认识,就和素薰两个牵着手,缩在白夫人和素芬身后,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地跟着,时不时咬咬耳朵。
“婉姨,燕京城——哦,不,如今该叫宋都了!宋都可真是块风水宝地,养出来个这么标志的女孩儿,这皮肤光致致的,眉眼间一派江南之地的山明水秀。”
凝香还在听素薰赞叹行宫之富丽,忽然察觉无数双眼睛落在自己身上,又听得白夫人不疾不徐道:“县主,我这个女孩儿自小随二老长在陇西,和宋都有什么关系?”
“这是您的姑娘吗?”增城县主萧靖宜不过二十岁出头,穿黄绢裙,戴璎珞项链,体态丰腴,两条八字眉簇成了毛毛虫,“我怎么听说她是南朝派来的奸细,不知道给齐王殿下灌了什么迷魂汤,殿下非得要娶她,硬是把她塞给您做女儿。”
转瞬之间,满座哗然,盯着凝香的双双眼睛折射出道道冷茫,凝香心里“咯噔”了一下,面对群狼环伺,本能地想要躲。
这个增城县主仗着是祁王幼女,历来跋扈,上京贵女不愿同她一般见识,都自觉让她三分。
白夫人不慌不忙地将凝香搂到怀里,当着围观众人,满脸为母的柔情,“我这个女孩儿自小病弱,那些年我们一家四处游历,居无定所,她父亲就做主将她送回陇西老家,也好跟着祖父练些拳脚功夫,强身健体。她是小地方长大的,没见过什么世面,望您诸位疼惜些!”
县主以袖掩口,不怀好意地一笑,“既然是白学士和婉姨的亲生骨肉,想必也是琴棋书画无一不精吧?”她玉指一伸,遥遥一点角落里抱琴的伶人,“不若请妹妹替我们抚琴一曲,我等也好如听仙乐耳暂明呀!”
“县主说笑了!”白夫人轻轻一拍凝香的手背,“陇西白氏世代操习武艺,就她父亲一个不走寻常路,凝儿由祖母教养,三脚猫的功夫会一点儿,若论才艺学问,恐怕要贻笑大方了!”
素芬趁机解围:“县主若是想听琴曲,我愿献丑一番,还请县主不吝赐教!”
“我和婉姨说话,哪儿轮到你来插嘴?”县主的脸色由嗔转笑,“哎,婉姨您过谦了!谁不知道您当年可是上京有名的才女,弹琴下棋无师自通,徐老夫人膝下无女,视您这个未过门的儿媳妇为掌上明珠,您的女儿自当是青出于蓝才对!”
县主这长串话绵里藏针,可是大大地下了白夫人的面子。她先把素芬揽在怀里,安慰了一番,正要出口应对,凝香轻攥了下她的指尖,“母亲,无事!我来!”
伶俐的宫人飞快备好了琴案矮凳,凝香向众人迤迤然行了一礼,“班门弄斧,望诸位贵人莫笑。”她凝望了这张花梨木七弦琴片刻,指尖缓缓抚上琴弦,浑厚的琴音流泻而出。众人窃窃私语:“她少了根手指头!”
琴音悠扬婉转,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少顷,议论渐消,贵妇娘子们屏气凝神,倾听杳远空灵的琴曲。凝香渐渐与墨漆伏羲琴融为一体,听众一瞬间仿若回到了鄂君子皙星夜乘舟,榜枻越人拥楫低歌的那个夜晚,不禁感伤连连,眼眶湿润。
一曲毕,众人尚且倚在摇晃的青翰之舟上,听夜晚水声潺潺,只有傻乎乎的素薰极给面子,拍着手掌叫好,招来满堂侧目。
这时响起一阵不疾不徐的掌声,县主绿豆眼一眯,“妹妹好琴技,姐姐就知道婉姨太谦了,何不趁机再绘上一幅丹青,算是为娘娘寿宴添个彩头。”
话音刚落,宫人通禀临安长公主玉驾已至。
长公主是修行之人,衣着朴素,在满堂华服中显得别具一格。她疾步走入,在县主脸上一瞥,“静宜,我看不必了!”
三五贵妇附和道:“晚筵快要开始了!”
“姑母此言差矣!”县主涂得鲜红的指甲随意一弹,“妹妹作画一幅,正是意在恭贺娘娘芳龄永继,福寿绵延。”县主戏谑的目光落在凝香脸上,“以妹妹天人之姿,在娘娘驾临前绘完,应当不难吧?”
凝香望见白夫人探究的目光,硬着头皮点了点头。
宫人备好了纸笔丹青,凝香提着一管紫毫思索片刻,饱蘸浓墨,下笔若行云流水,寥寥几笔绘出一座奇壮雄伟的雪山,山下有奇松、怪石、深涧、洞穴,不一而足,云雾缭绕的山巅有一神女迎风而立,九重纱衣飘扬,体态轻盈,仿佛下一瞬就要乘风而去。
凝香在女神的眼里点了滴蓝色,有知情者惊呼:“她绘的是突厥的女神!”众所周知贵妃出自突厥王室,入梁宫后虽跟随圣人崇尚道教,但其珞珈信仰始终未变。增城县主站得最近,随着画笔的流淌,她眉心的“川”字越来越深,情不自禁地冷哼了一声。
凝香全神贯注,不以为意,她不会写突厥的文字,只得提笔写了几行隶书,还未写完,就听到一道温柔的女声说:“我常听闻,谢氏不吝重金,悉心栽培麾下细作,昔日平康里的清倌人月娘相传就是其一,今日一见白小姐,果然是名不虚传!”
霍王妃张元容话音刚落,只听一声轻哼,原来是卫王妃陈阿姜。阿姜笑意盈然地说:“弟妹出自大家,未曾想竟对平康里的风情如数家珍!”
众人皆知卫王妃与霍王妃历来不合,看着面对凝香的那一红一蓝两道倩影,谁都不敢去触她们两个的霉头,只有县主把元容的袖子轻轻一拽,“九娘,咱们不跟她一般见识!”
元容才出月子不久,身材便已恢复纤细,腰肢只有惊人的一握。她深喜奢华,梳了华丽的高髻,满缀金玉,侧簪粉色牡丹宫花,着宝花缬纹浅绛纱裙,腕搭印着精美花纹的画帛,朱唇一扬,“自是不比三嫂自小混迹于德化坊,对市井民情了解得透彻。”
不待阿姜回应,元容先一步看着凝香说:“白姑娘,你奏的《越人歌》并非当世流传的曲谱,倒是更像是前楚时代的残谱。你所绘丹青,笔触老练,一挥而就,至少有二十年的功力,只是亦非我朝细雕人物,浅描山水的风格,倒是有些前楚初年的遗风——汉末天下大乱时,那些山林贤客未蒙明主,只得寄情山水,饮酒赋诗,狂放不羁,流传了大量的隐居清修佳作。”
凝香手中还提着笔,“吧嗒”一声,在金光闪闪的地砖上滴了浓黑的一点,她缓缓将笔搁下。
元容笑意可亲,丹凤眼中却是锋芒毕露,“宋都靠近前楚龙兴之地,最受楚风影响,白姑娘耳濡目染,也在情理之中!”
绕来绕去,话头又绕了回来,白夫人这会儿也明白了,前头县主的百般刁难俱是为她的手帕交张九娘出头。她有些厌了,打断道:“王妃娘娘,就算是我家这丫头喜好捣鼓些前朝古物,也不能够说她就非得在宋都长大呀!好好的一个孙女儿,她祖母辛辛苦苦将她拉扯到十七八岁,一下子就被人污蔑成南朝来的细作,这让凝儿的祖母在天之灵如何安息?”
凝香不着痕迹地将白夫人往身后一挡,不卑不亢道:“王妃娘娘此言差矣,无论是前楚还是后楚,都城俱在北方,若说受楚朝文化影响,上京远甚于宋都!”
“正如娘娘所见,我所习之曲谱与画卷并非来自楚朝,而是汉末的山中隐士。本朝伊始注重休养生息,崇尚黄老之学,距今较近的渠山道人亦受到先帝推崇,我便是仰慕她不俱权贵、安然自得的品质,才多有效仿。”
元容微微讶异,顿了一下又说:“渠山道人受先帝推崇不假,但先帝也尝指出其人的学说过于空泛,所作策疏流于表面,虽言语犀利,敢于斥骂当世豪强如贺翼、吴涛等人,未免有纸上谈兵之嫌!白姑娘推崇他,敢问缘由呀?”
此刻屋外传来内侍高亢的通禀声:“贵妃娘娘到!万春公主到!”
凤驾的排场尤为阔气,贵妃阿史那氏一袭牡丹花样的黛蓝衣裙,簪星曳月,手里牵着盛装打扮的万春公主,母女俩前后围了四个挑着香炉的宫娥,如鹤如凤般的烟气从镂空处腾跃而出,幽香阵阵,又有十来个年纪稍小的宫人跟在后面,捧盒的、端镜的、撑伞的,无须尽言。
贵妃虽年过四旬,仍旧是云鬓花颜,雍容华贵,论周身气度,满座女眷无人能及其十分之一,难怪至今能独得圣眷,令六宫颜色如尘土。
贵妃甫一出现,众女皆下拜行礼,恭贺贵妃芳辰。
贵妃点缀着明珠的凤头履作莲步轻移,却在凝香跟前停了下来,戴着一双浓绿绞丝镯的皓腕缓缓伸到她面前,竟是亲自把她从地上搀了起来。
凝香十分惊讶,才察觉萧瑾与万春兄妹皆是肖似母亲,贵妃玉颜堪称倾国。
贵妃在她脸上轻轻一抚,满怀慈爱地说:“凝儿都长这么大了!你生在桐城,当年我和圣人微服,久闻白学士的博学雅好,亲往拜访,我还抱过你哩!你那时吐奶,哇哇哭,我一抱,你就笑咯咯的,嘴边还有个小梨涡!”
席上乐工伶人吹拉弹唱,伎子竞跳浑脱舞,枯枝舞。在座贵女为博、彩头,争相比投壶,赛作诗,觥筹交错,宾主尽欢。
元容不久前才产女,胸间郁结,不胜酒力,下楼来散酒气。楼下候着个穿青袍的中年内侍,元容认得他是圣人身边的传旨太监,心有所知,缓步走了过去。
传旨太监将明黄卷轴从袖中拿出,徐徐道:“霍王妃张氏接旨!”
元容稍整仪容,盈盈然下拜,“张元容接旨!”
观凤楼上灯火通明,欢声谑语,楼下北风卷地摧折百草,元容恭敬地伏拜在地,一枚花钿委落在地。她虽早有准备,仍仿佛置身冰窟。内侍所言她充耳不闻,只茫茫然回忆往昔与夫君的闺房情景,初嫁时,她怨怼天家肆意更改指婚对象,与萧鸾横眉冷对,但大体上还是嬉笑欢颜的多,奈何情深缘浅。
传旨太监抑扬顿挫的声音回荡在风中:“霍王与王妃夫妻不睦,今赐离绝,王妃张氏即日废为庶人,令三日后于禁中慈云寺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