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部侍郎身死
那女子直接将药箱放在桌子上,从中取出银针,向陈氏走去。
上官明煦见来的是一名女子,起初还没反应过来,以为是府中新请的大夫,可待到女子走近,坐到床边,上官明煦再次朝她瞥了一眼,这一眼,让他的眉松动了一瞬,
他将这女子认了出来:
“明烛?”上官明煦试探开口,虽然他基本能断定,这就是自己的妹妹,可妹妹离家五年,他有些不敢相信罢了。
“嗯。”上官明烛点头,眉头皱紧,用银针在陈氏几处穴道上扎去,又捻了几下。
陈氏呼吸渐渐平缓,微微睁开了眼睛。
映入眼帘的除了儿子的脸,还有一张她无比熟悉又无比思念的脸。
陈氏不敢相信地直起身,眼泪更加汹涌,她颤抖着手向上官明烛探去。
“明烛!”她紧紧握住上官明烛的手,情绪不断翻滚,“你回来了?”说完她还不确定地看向上官明煦,仿佛在确定是不是自己眼花看错了。
“母亲。”上官明烛看到母亲的病情心中一紧,身体前倾,注视着陈氏的眼睛,“女儿回来了。”
起初,陈氏是有些责怪上官明烛的,但看到女儿完好无损地回来,心中的气也消了大半。
千言万语,陈氏只道:“回来就好,回来就好。”
“回来就好。”上官明煦也道。
但上官明烛却连看都没看他一眼,其实当年她离家,就是因为她接受不了父亲的死,以及兄长甚至身处孝期便抛下母亲上了战场。
但同时她也不是仅是个意气用事的人,母亲的病不论是太医还是民间的大夫,无人能彻底将其治好。
她对医术有些研究,便决定以一名游医的身份四处寻访,都说高手在民间,说不定她出去能找到法子,一找到法子,她便立即回了京,只是她并不知道自己的兄长今日回京。
上官明烛拉住陈氏的手,“母亲放心,您的病,女儿已经找到法子了。”
陈氏听到这话也并未表现得很激动,毕竟这么多年了,她的身体每况愈下,她也很难相信她的病能医好了。
但她还是点点头,“好,母亲相信你。”
上官明煦见自己也插不上话,他知道妹妹还在怪自己,但此时不是解释的好机会,此时应该让她们母女叙旧,既然妹妹不想理自己,那自己不如去做些别的事情。
“可有药方,我去煎药。”上官明煦看向上官明烛道。
“有。”上官明烛道,说完便起了身,到桌子上的药箱中拿出一个折好的纸,递给上官明煦,复又坐到床边。
陈氏眼睛始终没离开上官明烛的身上,生怕女儿又走。
“母亲,那我去煎药。”上官明煦捏住药方。
“好。”陈氏看向他,点点头。
上官明煦看了一眼上官明烛,便出了屋子。
陈氏拉着上官明烛不放手。
“今日,女儿就在这里陪母亲。”上官明烛虽然是出门找治病的法子,但五年没陪在母亲身边,她心中很是愧疚。
陈氏因着生病,胃口不好,上官明烛亲自给她熬了粥,她也只喝了一点儿。
等陈氏睡着后,上官明烛便悄悄退出屋子,准备回自己的院子。
虽然她离家五年,但她的院子始终都有人打扫,与五年前差别不大。
还不等回去,上官明烛半路上便碰见了正往外走的上官明煦。
上官明煦快走几步想上前搭话,虽然他也不知道现在能说什么。
但上官明烛显然不是很想和他搭话,于是也快走几步,从他身边略过,朝自己的院子走去。
上官明煦看着妹妹的背影,无奈叹了口气,现下自己也是着急办事,解释的话日后有机会再说也罢。
于是他便也没追上去,快步出了府。
……
夜幕低垂,深夜如酽墨,悄然泼于京城寸土,寒风凛冽,呼啸着穿过街巷,吹得街畔的幌子瑟瑟。
几盏昏黄的烛光摇曳,好似随时都会被吹灭,映的青石板路上光影斑驳。
夜深之时,不知从哪处,雾气大起,将京城包裹在浓重的迷雾中。
夜里,各家各户都熄了烛火,唯有户部侍郎齐致远的府邸中,书房发出昏暗的烛光。
齐府的管家提着灯,应主母要求,到书房来寻齐致远。
“大人,时候不早了,夫人差老奴过来服侍大人就寝。”管家说完便守在门外。
这时,门被从里打了开。
一个身形高大、表情复杂的人映入管家眼中。
管家一瞧见这人,却是皱了眉,“大将军您怎么……”
可还不等把话说完,管家往屋里一瞥,却瞧见自家大人倒在血泊中,仰面朝天,心脏处还插着一把匕首。
管家吓得手一抖,将提在手中的灯笼扔在了地上。
他惊慌地看了一眼上官明煦,然后转身就跑,边跑还边喊:“杀人了!大将军杀人了!”
府中下人们听到动静都纷纷跑了出来,无一例外,全都被眼前的景象吓了个半死,有个小丫鬟甚至直接吓到晕了过去。
管家立刻跑到齐夫人的院子。
齐夫人身边的小丫鬟早就听到了动静,正好出门查看。
管家立刻告知情况,到现在他的双腿还在发抖。
齐夫人一听,慌乱地从床上下来,下来时还差点绊倒,幸亏被丫鬟扶住。
她本想直接冲到书房去,但一听说上官明煦还在那里,又不敢直接去,于是慌忙吩咐管家,“快去报案,快去!”
管家领了命便朝外跑去。
现在府中下人无人敢靠近书房,尤其是上官明煦就那么站在那,更是吓得大家瑟瑟发抖。
管家一路狂奔,跑到巡捕营便哭喊着说府上大人被杀了。
值班的巡捕们一听这情况,一边派人去喊何宥,一边跟着管家便往齐府去。
何宥一听说是户部侍郎死在家中了,床肯定是躺不住了,换了衣服就也往齐府奔去。
户部侍郎乃正三品官员,且此事还牵连刚回京的大将军上官明煦,何宥知道事情不小,于是又派人到季府去禀告。
季成业带了人赶往齐府。
很快地,齐府灯火通明,乱七八糟的脚步声从府门口向里传去。
齐夫人见巡捕营和刑部的人来了,才在丫鬟的搀扶下,跌跌撞撞地往书房走去。
众人很快便来到了书房。
齐夫人本来想直接往书房里冲呢,结果还不等靠近,一眼便看见了站在门口的上官明煦,一下子就被吓得不敢动了。
巡捕们各各手握刀柄,紧盯着上官明煦。
何宥上前一步,神情严厉地看向上官明煦,“下官见过大将军,还请大将军移步刑部,配合调查。”
上官明煦始终皱着眉,一言不发,听见何宥的话也只是僵硬地点头,迈开步子朝外走去。
齐夫人害怕,远远地绕开上官明煦,后又冲进书房,跪在齐致远旁边哭喊起来,她的丫鬟也在一旁哭。
虽说何宥派人带上官明煦到刑部大牢去,但没人敢上前押送,只是在前后守着,毕竟,若是这位大将军想逃,他们必然是打不过的。
上官明煦一路也没有逃跑的架势,就跟着巡捕去了刑部大牢,负责看管他的狱卒也松了口气。
季成业从府上直接赶往齐府,也派了人到刑部去报信。
等他到了齐府的时候,齐府已经乱成一锅粥了,何宥虽然已经安排人在屋中探查起来,但府中下人晕的晕、慌的慌,见到齐致远尸体的几个下人甚至连话都说不利索了,几个巡捕也问不出什么。
“大人。”何宥见季成业到了,便上前施礼。“卑职已经派人把大将军送到刑部了。”
季成业点点头,虽然他对大将军在别人府中行凶一事不大相信,但对于上官明煦,他也很多年没见过了,对此人不熟悉,不能臆断。
“怎么乱成这个样子,你是怎么做事的?”季成业瞪了一眼何宥,又问道:“齐夫人现在何处?”
何宥低下头,不敢看季成业,“卑职这就给您带路。”他连忙弯腰,朝一个方向走去。
齐夫人原本在书房不肯出来,一直哭喊着要上官明煦给她家大人偿命。
直到何宥上前劝说,才叫人将她扶了出去。
季成业来到前厅,只见齐夫人坐在椅子上,靠着丫鬟不停地哭,神情悲凉又怨恨。
见季成业进来,齐夫人立刻起身,朝这边扑了过来,她跪在地上,不停地朝季成业磕头道:“求季尚书为我家大人讨回公道!”
她边磕头边哭,整个人无比狼狈,“他上官明煦不过是打了几场胜仗,就能直接到我齐府上门杀人?他怎么能如此肆无忌惮,我家大人与他是什么仇、什么怨,季大人,您一定要为我齐府主持公道啊!”
上官明煦见来的是一名女子,起初还没反应过来,以为是府中新请的大夫,可待到女子走近,坐到床边,上官明煦再次朝她瞥了一眼,这一眼,让他的眉松动了一瞬,
他将这女子认了出来:
“明烛?”上官明煦试探开口,虽然他基本能断定,这就是自己的妹妹,可妹妹离家五年,他有些不敢相信罢了。
“嗯。”上官明烛点头,眉头皱紧,用银针在陈氏几处穴道上扎去,又捻了几下。
陈氏呼吸渐渐平缓,微微睁开了眼睛。
映入眼帘的除了儿子的脸,还有一张她无比熟悉又无比思念的脸。
陈氏不敢相信地直起身,眼泪更加汹涌,她颤抖着手向上官明烛探去。
“明烛!”她紧紧握住上官明烛的手,情绪不断翻滚,“你回来了?”说完她还不确定地看向上官明煦,仿佛在确定是不是自己眼花看错了。
“母亲。”上官明烛看到母亲的病情心中一紧,身体前倾,注视着陈氏的眼睛,“女儿回来了。”
起初,陈氏是有些责怪上官明烛的,但看到女儿完好无损地回来,心中的气也消了大半。
千言万语,陈氏只道:“回来就好,回来就好。”
“回来就好。”上官明煦也道。
但上官明烛却连看都没看他一眼,其实当年她离家,就是因为她接受不了父亲的死,以及兄长甚至身处孝期便抛下母亲上了战场。
但同时她也不是仅是个意气用事的人,母亲的病不论是太医还是民间的大夫,无人能彻底将其治好。
她对医术有些研究,便决定以一名游医的身份四处寻访,都说高手在民间,说不定她出去能找到法子,一找到法子,她便立即回了京,只是她并不知道自己的兄长今日回京。
上官明烛拉住陈氏的手,“母亲放心,您的病,女儿已经找到法子了。”
陈氏听到这话也并未表现得很激动,毕竟这么多年了,她的身体每况愈下,她也很难相信她的病能医好了。
但她还是点点头,“好,母亲相信你。”
上官明煦见自己也插不上话,他知道妹妹还在怪自己,但此时不是解释的好机会,此时应该让她们母女叙旧,既然妹妹不想理自己,那自己不如去做些别的事情。
“可有药方,我去煎药。”上官明煦看向上官明烛道。
“有。”上官明烛道,说完便起了身,到桌子上的药箱中拿出一个折好的纸,递给上官明煦,复又坐到床边。
陈氏眼睛始终没离开上官明烛的身上,生怕女儿又走。
“母亲,那我去煎药。”上官明煦捏住药方。
“好。”陈氏看向他,点点头。
上官明煦看了一眼上官明烛,便出了屋子。
陈氏拉着上官明烛不放手。
“今日,女儿就在这里陪母亲。”上官明烛虽然是出门找治病的法子,但五年没陪在母亲身边,她心中很是愧疚。
陈氏因着生病,胃口不好,上官明烛亲自给她熬了粥,她也只喝了一点儿。
等陈氏睡着后,上官明烛便悄悄退出屋子,准备回自己的院子。
虽然她离家五年,但她的院子始终都有人打扫,与五年前差别不大。
还不等回去,上官明烛半路上便碰见了正往外走的上官明煦。
上官明煦快走几步想上前搭话,虽然他也不知道现在能说什么。
但上官明烛显然不是很想和他搭话,于是也快走几步,从他身边略过,朝自己的院子走去。
上官明煦看着妹妹的背影,无奈叹了口气,现下自己也是着急办事,解释的话日后有机会再说也罢。
于是他便也没追上去,快步出了府。
……
夜幕低垂,深夜如酽墨,悄然泼于京城寸土,寒风凛冽,呼啸着穿过街巷,吹得街畔的幌子瑟瑟。
几盏昏黄的烛光摇曳,好似随时都会被吹灭,映的青石板路上光影斑驳。
夜深之时,不知从哪处,雾气大起,将京城包裹在浓重的迷雾中。
夜里,各家各户都熄了烛火,唯有户部侍郎齐致远的府邸中,书房发出昏暗的烛光。
齐府的管家提着灯,应主母要求,到书房来寻齐致远。
“大人,时候不早了,夫人差老奴过来服侍大人就寝。”管家说完便守在门外。
这时,门被从里打了开。
一个身形高大、表情复杂的人映入管家眼中。
管家一瞧见这人,却是皱了眉,“大将军您怎么……”
可还不等把话说完,管家往屋里一瞥,却瞧见自家大人倒在血泊中,仰面朝天,心脏处还插着一把匕首。
管家吓得手一抖,将提在手中的灯笼扔在了地上。
他惊慌地看了一眼上官明煦,然后转身就跑,边跑还边喊:“杀人了!大将军杀人了!”
府中下人们听到动静都纷纷跑了出来,无一例外,全都被眼前的景象吓了个半死,有个小丫鬟甚至直接吓到晕了过去。
管家立刻跑到齐夫人的院子。
齐夫人身边的小丫鬟早就听到了动静,正好出门查看。
管家立刻告知情况,到现在他的双腿还在发抖。
齐夫人一听,慌乱地从床上下来,下来时还差点绊倒,幸亏被丫鬟扶住。
她本想直接冲到书房去,但一听说上官明煦还在那里,又不敢直接去,于是慌忙吩咐管家,“快去报案,快去!”
管家领了命便朝外跑去。
现在府中下人无人敢靠近书房,尤其是上官明煦就那么站在那,更是吓得大家瑟瑟发抖。
管家一路狂奔,跑到巡捕营便哭喊着说府上大人被杀了。
值班的巡捕们一听这情况,一边派人去喊何宥,一边跟着管家便往齐府去。
何宥一听说是户部侍郎死在家中了,床肯定是躺不住了,换了衣服就也往齐府奔去。
户部侍郎乃正三品官员,且此事还牵连刚回京的大将军上官明煦,何宥知道事情不小,于是又派人到季府去禀告。
季成业带了人赶往齐府。
很快地,齐府灯火通明,乱七八糟的脚步声从府门口向里传去。
齐夫人见巡捕营和刑部的人来了,才在丫鬟的搀扶下,跌跌撞撞地往书房走去。
众人很快便来到了书房。
齐夫人本来想直接往书房里冲呢,结果还不等靠近,一眼便看见了站在门口的上官明煦,一下子就被吓得不敢动了。
巡捕们各各手握刀柄,紧盯着上官明煦。
何宥上前一步,神情严厉地看向上官明煦,“下官见过大将军,还请大将军移步刑部,配合调查。”
上官明煦始终皱着眉,一言不发,听见何宥的话也只是僵硬地点头,迈开步子朝外走去。
齐夫人害怕,远远地绕开上官明煦,后又冲进书房,跪在齐致远旁边哭喊起来,她的丫鬟也在一旁哭。
虽说何宥派人带上官明煦到刑部大牢去,但没人敢上前押送,只是在前后守着,毕竟,若是这位大将军想逃,他们必然是打不过的。
上官明煦一路也没有逃跑的架势,就跟着巡捕去了刑部大牢,负责看管他的狱卒也松了口气。
季成业从府上直接赶往齐府,也派了人到刑部去报信。
等他到了齐府的时候,齐府已经乱成一锅粥了,何宥虽然已经安排人在屋中探查起来,但府中下人晕的晕、慌的慌,见到齐致远尸体的几个下人甚至连话都说不利索了,几个巡捕也问不出什么。
“大人。”何宥见季成业到了,便上前施礼。“卑职已经派人把大将军送到刑部了。”
季成业点点头,虽然他对大将军在别人府中行凶一事不大相信,但对于上官明煦,他也很多年没见过了,对此人不熟悉,不能臆断。
“怎么乱成这个样子,你是怎么做事的?”季成业瞪了一眼何宥,又问道:“齐夫人现在何处?”
何宥低下头,不敢看季成业,“卑职这就给您带路。”他连忙弯腰,朝一个方向走去。
齐夫人原本在书房不肯出来,一直哭喊着要上官明煦给她家大人偿命。
直到何宥上前劝说,才叫人将她扶了出去。
季成业来到前厅,只见齐夫人坐在椅子上,靠着丫鬟不停地哭,神情悲凉又怨恨。
见季成业进来,齐夫人立刻起身,朝这边扑了过来,她跪在地上,不停地朝季成业磕头道:“求季尚书为我家大人讨回公道!”
她边磕头边哭,整个人无比狼狈,“他上官明煦不过是打了几场胜仗,就能直接到我齐府上门杀人?他怎么能如此肆无忌惮,我家大人与他是什么仇、什么怨,季大人,您一定要为我齐府主持公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