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境宴会厅的休息室有两道门,一道由走廊通向厅内,一道直接开向室外,引入绿树丛中垂花小径。但小径尽头仍由侍应生把守,外围的隐蔽木门仅有宴会的特定客人可以通行。
至于这场宴会的特定客人是谁,大家心里都有数。
可是after party的时间是十一点——陈文翰寄邀请函的时候写错了?李雨薇迷惑了。什么风给大忙人提前刮来了?
“真来了?”进门之前李雨薇都还在用指头戳边江越的肩膀,小声叨叨,“你喊的?”
落到肩头的是李雨薇新做的延长甲的边沿,边江越被她戳得痒,笑着微微缩了一下:“我说话这样管用?”
推门,绕过巧置门前作为隔断的柜架,他们先看见角落里被占用的衣帽架,纯色的围巾和纯黑的风衣外套;再向窗边看,才是确实已经等在屋里的人,正坐在小几旁的沙发上,喝一杯热茶。
李雨薇看到他第一眼先笑了:“你们的毛衣是一起批发的?”
边江越说:“那不一样。我的能有他贵?”
沙发上的人放下茶杯起身,走过来。
“本来就是文翰批发的,还能三种进价?
“要算运费,也是去云城的更贵些。”
身形颀长的男人在他们面前站定,极自然地微微俯身,向轮椅上的好友递出了手。
边江越抬手握住了他,实实在在地用了力道与他掌心相贴,却在分开时轻轻“嘶”了一声。
“好凉。你还是再喝两口热茶吧。”
收回手的男人闻言轻嗤了一声,悠然走到桌边,端起一只小碟,若无其事地拿近了一些,正够边江越看见。
“你确实不适合沾凉的——这个也不热,你就不必吃了。”
边江越一偏头,看清他手里是什么,立刻变了嘴脸:“不能可惜,沾得沾得。”
那端着小碟的男人,唇角笑意显露一瞬,又被一本正经地藏起。
“都没确定是不是梨园的‘正品',”他淡淡评点好友的没出息,“节操已经丢出去了。”
边江越连一刻语塞和心虚都不曾有过,大大方方向他伸出手:“诚然,诓骗朋友是你干得出来的事情。但信任是我美好的品德。”
又被嗤了一声,但边江越非常顺利地接过了那只碟子,一时间,眉眼里皆是看来十分真挚的笑意。
里边盛着的糕点,来自京大梨园地下一层,广受赞誉的小点心工坊。
八珍糕,无麸质,无精制糖,非奶制品,堪得一品。
当年无需忌口的时候,边江越也爱吃得很。
“就一块?也太小气。阿姨这都肯卖?”
嫌少,边江越甚至抬头张望了一番。
“是你就只能吃一块,”男人拎起桌上不起眼但鼓鼓囊囊的纸袋,也展示给边江越,包装上写了一个“梨”字,他们都很熟悉,“其余的,足够雨薇他们敞开了吃。”
李雨薇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残忍。”这是边江越的感言。
那男人不置可否,将纸袋放回桌面,转身向茶室踱去,显然打算在那边坐下。
茶几的高度,对边江越而言也会更方便些。
李雨薇没急着将边江越推过去。
她打量了一眼桌面的餐具,好心询问给大家带来点心的人:“你自己吃过了没?”
其实也是明知故问。
以此人的脾性,恐怕纯属造福他人,自己却尚未享受过的。
那男人正弯身从桌上捞起他的茶杯,余温尚在,他低头抿了一口。
话至耳边,他还没来得及放下茶杯,边江越却已帮他抢答。
“我猜没有。”边江越悠然编排道,“这么自律的人怎么会被糕点诱惑呢?——除非咱们热烈邀请,或者八珍糕亲自求他。”
听着夸张,但其实挺写实的。李雨薇轻轻笑了。
她把边江越推到茶几边,又回身至餐厅,在柜架中取了空盘和叉子,从纸袋里再取了一只糕点出来。
隐隐约约,边江越正用更为深入的剖析做论述总结:
“早说了嘛,老夏这个人——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
确然如此。
几分钟后,边李二人看着某人神态自若、风轻云淡地接过同样装上了八珍糕的盘子,又无语又好笑。
三十岁,幼稚癖好没减,不坦诚的毛病长了不止一点。
李雨薇今晚的首要任务就是看好边江越,所以她这会儿闲,便坐在茶室的飘窗上看俩男人坐在一起吃糕点。
她越看越无奈。
亏他俩当年被戏传为“文新两院两颗可远观不可亵玩之草”……其实就是一对活宝。
还“双璧”呢。
嘁。
她百无聊赖,顺手低头刷会儿手机,看见有OICQ的新消息,心里隐隐一动,猜到了是谁。
点进去,果然是小姑娘在报平安。
“安全到宿舍了就好!”回消息的时候,笑意不经心就漫上了眼角。
边江越正好抬头,看见了,不动声色地又低头,用叉子戳了戳糕点散落的碎屑,信口道:“还是甜的好。”八珍糕虽好,却不够甜。
正好收到新的猫猫头表情的李雨薇深有同感,也随意接口,语气很轻快:“嗯,还是甜的好,可惜你不能吃甜。”
边江越看着手里的叉子抵着已经松散的白色软糕,切面里,莲子、扁豆、红枣依稀可见。
他微微笑道:“小姑娘大多喜欢吃甜。”
李雨薇正打字呢,没仔细听,只是下意识知道有人不爱接嘴,干脆在室内的片刻沉寂之后自己接了:“嗯。”声音微扬。
边江越睨了一眼身边已经在用纸巾擦拭指间的男人,语气仍然如常,话却意有所指:“嗯,可惜。”
李雨薇下意识继续接:“嗯……”
她打字的手顿了一下,反应过来什么,抬起头来:“……嗯?”
边江越没有解释。
李雨薇眯了眯眼,看看这俩人各自平静的脸,又低头看了看屏幕上那句“晚安姐姐”,稍稍挑眉。
“小姑娘好像是挺爱吃甜的,”已经没有需要处理的消息了,她收起手机,揽过一个靠枕抱在怀里,似笑非笑地重提起两个小时前对边江越的数落,“你骗她打的那个冰淇淋,她自己吃得可开心了,还给我推荐了草莓味和果干的搭配。”
边江越讳莫如深地点点头:“有眼光的。”
他顿了顿,又露出一点无辜的表情,澄清道:“我真没打算吃,一开始就是想让她帮我尝尝的。”
李雨薇眯了眯眼睛,将信将疑,也不跟他计较这事了。
但话题毕竟还有别的目的,李雨薇装模作样地叹了口气,将话锋转回小姑娘身上。
“哎,你说,她要是不急着回,是不是也能尝尝咱们的梨园特产——”
“啧,是啊,唉。”
又好几声,装模作样,来自她的双簧搭档边江越。
沉默,沉默中有人用指尖漫不经心敲了敲茶几的桌沿,良久,才若有所思地开口:“你也挺青睐?”
边江越扫了一眼小几旁边被搁置已久的杂志:“十一月刊那篇,确实很有意思。”
他把着扶手借力,直起身,向那本杂志探去;李雨薇见状也凑过来,帮忙递了一把。
拎了书翻过来一看,正在被阅读的那一页却是他自己的稿。
边江越顿了一下:“怎么在看我的。”
“难得看你写京城。”
边江越无声地笑了一下。
原本也是写给这几个在京城的旧友的。就该他看。
“别的看过了没?”
“没来得及。”
边江越捻了捻标记着页码的书角,微微用力,把书页按开,凭记忆大致定位,再翻找了几页。
“都不看看自己作品上刊什么效果?”边江越把页码定在那篇《眼睛》,主插图是署名为“I”的摄影作品,装下了一个以低层俯看角度摄下的萧瑟秋日巷景,无意间容纳了一个惊惶身影,一双回看时无助的眼睛。
“拍这张照的时候,还见义勇为了不是?”
他把书递给身边的好友,对方视线垂落,微微停滞了一下,而后从善如流地接过了。
阅读速度是可快可慢的。拿着杂志的人不算敷衍。他在边江越和李雨薇的注视下仔细读完了整篇,最后说:“确实值得青睐。
“很完整的表达,也够独特。九月那期开始进步很大,这篇尤其。”
边江越笑了:“原来你都看了?差点想让你把不需要的徒弟让给有需要的我了。”
“真想要?”得到的回应却再一次出乎意料,“真做了你的徒弟,她能收获的会更多。”
边江越惊了:“真想让?”
这次是不置可否的沉默。
李雨薇抱着枕头,内心深深叹了口气。
她把自己懒懒丢在飘窗上设置的靠背软垫里,绵软的质感和温厚的暖气让她有点昏昏欲睡。
当年戏传“文新双璧”时,还有一条伴生的评点,说中文系那位令人如沐春风,新闻系那位令人如沐寒冬。
确实啊确实,这么多年还是没怎么变。虽然,传闻并不全对,新闻系这位脾性并不冷漠。
他只是喜欢嘴硬。
对什么都故意不执着。
“Ludus”和“I”最开始的交集诞生在编辑部设计的随机配对活动里。
总编认为一众摄影师们都太沉默太低调,太习惯只用镜头表达,以至于杂志无法让他们这些内容生产者和读者产生足够有效、足够充分的交互;同时,文字内容与摄影内容除了调性的相似,也并没有其他可靠的联结……这些都不利于《去日留影》的发展。所以编辑部做了一个策划,试着让作者们与摄影师们合作完成一些命题项目。
这个策划做了一个季度,三期,以增刊的形式展现。三期里,作者与摄影师们如果重复参加,就会再更换搭档,得到尽可能多的配对机会。
最后效果还不错。
虽然新鲜度毕竟有限,也存在一些临时搭档合作效率堪忧的问题,致使活动并没有成为正式常驻项目,但经此一举,还是顺利地提升了不少自由摄影师们对杂志的黏着度。
今年开会,大家还有再启该项目的意愿。
而在活动策划刚发布、很多人还持观望态度的时候,“I”和“边城”这样兼具实力与人气的自己人当然就“首当其冲”,被抓了壮丁,公示在最早的报名名单上。
活动的实操负责人李雨薇深谙威逼利诱需双管齐下的道理,彼时给这两位壮丁适当地提供了一些特权,即定向许愿。“边城”除了半开玩笑点了“I”的名之外没有任何其它要求;“I”倒是出人意料,考虑了几天后提供了一份名单,三五个人,都是初出茅庐的新人作者。
其中就包括“Ludus”。
于是李雨薇贯彻“物尽其用”的原则,毫不客气地给他排了三期三个小作者。
限时的合作活动结束后,对其中关节一无所知的“Ludus”在高中繁忙学业的闲散间隙里偷借手机蹭网给李雨薇发消息,感谢这美好安排。
李雨薇那时才后知后觉意识到,他们要保持交流,其实应该很困难。
所以Ludus只报名了一期,大抵也是如此原因。
但他们的合作成果在那三期增刊里数一数二。在编辑部收到的读者信里,有不少人点其名进行称赞。
李雨薇很欣慰。
而那之后,再过了两天。
“I”主动提出跟“Ludus”长期合作。
至于这场宴会的特定客人是谁,大家心里都有数。
可是after party的时间是十一点——陈文翰寄邀请函的时候写错了?李雨薇迷惑了。什么风给大忙人提前刮来了?
“真来了?”进门之前李雨薇都还在用指头戳边江越的肩膀,小声叨叨,“你喊的?”
落到肩头的是李雨薇新做的延长甲的边沿,边江越被她戳得痒,笑着微微缩了一下:“我说话这样管用?”
推门,绕过巧置门前作为隔断的柜架,他们先看见角落里被占用的衣帽架,纯色的围巾和纯黑的风衣外套;再向窗边看,才是确实已经等在屋里的人,正坐在小几旁的沙发上,喝一杯热茶。
李雨薇看到他第一眼先笑了:“你们的毛衣是一起批发的?”
边江越说:“那不一样。我的能有他贵?”
沙发上的人放下茶杯起身,走过来。
“本来就是文翰批发的,还能三种进价?
“要算运费,也是去云城的更贵些。”
身形颀长的男人在他们面前站定,极自然地微微俯身,向轮椅上的好友递出了手。
边江越抬手握住了他,实实在在地用了力道与他掌心相贴,却在分开时轻轻“嘶”了一声。
“好凉。你还是再喝两口热茶吧。”
收回手的男人闻言轻嗤了一声,悠然走到桌边,端起一只小碟,若无其事地拿近了一些,正够边江越看见。
“你确实不适合沾凉的——这个也不热,你就不必吃了。”
边江越一偏头,看清他手里是什么,立刻变了嘴脸:“不能可惜,沾得沾得。”
那端着小碟的男人,唇角笑意显露一瞬,又被一本正经地藏起。
“都没确定是不是梨园的‘正品',”他淡淡评点好友的没出息,“节操已经丢出去了。”
边江越连一刻语塞和心虚都不曾有过,大大方方向他伸出手:“诚然,诓骗朋友是你干得出来的事情。但信任是我美好的品德。”
又被嗤了一声,但边江越非常顺利地接过了那只碟子,一时间,眉眼里皆是看来十分真挚的笑意。
里边盛着的糕点,来自京大梨园地下一层,广受赞誉的小点心工坊。
八珍糕,无麸质,无精制糖,非奶制品,堪得一品。
当年无需忌口的时候,边江越也爱吃得很。
“就一块?也太小气。阿姨这都肯卖?”
嫌少,边江越甚至抬头张望了一番。
“是你就只能吃一块,”男人拎起桌上不起眼但鼓鼓囊囊的纸袋,也展示给边江越,包装上写了一个“梨”字,他们都很熟悉,“其余的,足够雨薇他们敞开了吃。”
李雨薇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残忍。”这是边江越的感言。
那男人不置可否,将纸袋放回桌面,转身向茶室踱去,显然打算在那边坐下。
茶几的高度,对边江越而言也会更方便些。
李雨薇没急着将边江越推过去。
她打量了一眼桌面的餐具,好心询问给大家带来点心的人:“你自己吃过了没?”
其实也是明知故问。
以此人的脾性,恐怕纯属造福他人,自己却尚未享受过的。
那男人正弯身从桌上捞起他的茶杯,余温尚在,他低头抿了一口。
话至耳边,他还没来得及放下茶杯,边江越却已帮他抢答。
“我猜没有。”边江越悠然编排道,“这么自律的人怎么会被糕点诱惑呢?——除非咱们热烈邀请,或者八珍糕亲自求他。”
听着夸张,但其实挺写实的。李雨薇轻轻笑了。
她把边江越推到茶几边,又回身至餐厅,在柜架中取了空盘和叉子,从纸袋里再取了一只糕点出来。
隐隐约约,边江越正用更为深入的剖析做论述总结:
“早说了嘛,老夏这个人——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
确然如此。
几分钟后,边李二人看着某人神态自若、风轻云淡地接过同样装上了八珍糕的盘子,又无语又好笑。
三十岁,幼稚癖好没减,不坦诚的毛病长了不止一点。
李雨薇今晚的首要任务就是看好边江越,所以她这会儿闲,便坐在茶室的飘窗上看俩男人坐在一起吃糕点。
她越看越无奈。
亏他俩当年被戏传为“文新两院两颗可远观不可亵玩之草”……其实就是一对活宝。
还“双璧”呢。
嘁。
她百无聊赖,顺手低头刷会儿手机,看见有OICQ的新消息,心里隐隐一动,猜到了是谁。
点进去,果然是小姑娘在报平安。
“安全到宿舍了就好!”回消息的时候,笑意不经心就漫上了眼角。
边江越正好抬头,看见了,不动声色地又低头,用叉子戳了戳糕点散落的碎屑,信口道:“还是甜的好。”八珍糕虽好,却不够甜。
正好收到新的猫猫头表情的李雨薇深有同感,也随意接口,语气很轻快:“嗯,还是甜的好,可惜你不能吃甜。”
边江越看着手里的叉子抵着已经松散的白色软糕,切面里,莲子、扁豆、红枣依稀可见。
他微微笑道:“小姑娘大多喜欢吃甜。”
李雨薇正打字呢,没仔细听,只是下意识知道有人不爱接嘴,干脆在室内的片刻沉寂之后自己接了:“嗯。”声音微扬。
边江越睨了一眼身边已经在用纸巾擦拭指间的男人,语气仍然如常,话却意有所指:“嗯,可惜。”
李雨薇下意识继续接:“嗯……”
她打字的手顿了一下,反应过来什么,抬起头来:“……嗯?”
边江越没有解释。
李雨薇眯了眯眼,看看这俩人各自平静的脸,又低头看了看屏幕上那句“晚安姐姐”,稍稍挑眉。
“小姑娘好像是挺爱吃甜的,”已经没有需要处理的消息了,她收起手机,揽过一个靠枕抱在怀里,似笑非笑地重提起两个小时前对边江越的数落,“你骗她打的那个冰淇淋,她自己吃得可开心了,还给我推荐了草莓味和果干的搭配。”
边江越讳莫如深地点点头:“有眼光的。”
他顿了顿,又露出一点无辜的表情,澄清道:“我真没打算吃,一开始就是想让她帮我尝尝的。”
李雨薇眯了眯眼睛,将信将疑,也不跟他计较这事了。
但话题毕竟还有别的目的,李雨薇装模作样地叹了口气,将话锋转回小姑娘身上。
“哎,你说,她要是不急着回,是不是也能尝尝咱们的梨园特产——”
“啧,是啊,唉。”
又好几声,装模作样,来自她的双簧搭档边江越。
沉默,沉默中有人用指尖漫不经心敲了敲茶几的桌沿,良久,才若有所思地开口:“你也挺青睐?”
边江越扫了一眼小几旁边被搁置已久的杂志:“十一月刊那篇,确实很有意思。”
他把着扶手借力,直起身,向那本杂志探去;李雨薇见状也凑过来,帮忙递了一把。
拎了书翻过来一看,正在被阅读的那一页却是他自己的稿。
边江越顿了一下:“怎么在看我的。”
“难得看你写京城。”
边江越无声地笑了一下。
原本也是写给这几个在京城的旧友的。就该他看。
“别的看过了没?”
“没来得及。”
边江越捻了捻标记着页码的书角,微微用力,把书页按开,凭记忆大致定位,再翻找了几页。
“都不看看自己作品上刊什么效果?”边江越把页码定在那篇《眼睛》,主插图是署名为“I”的摄影作品,装下了一个以低层俯看角度摄下的萧瑟秋日巷景,无意间容纳了一个惊惶身影,一双回看时无助的眼睛。
“拍这张照的时候,还见义勇为了不是?”
他把书递给身边的好友,对方视线垂落,微微停滞了一下,而后从善如流地接过了。
阅读速度是可快可慢的。拿着杂志的人不算敷衍。他在边江越和李雨薇的注视下仔细读完了整篇,最后说:“确实值得青睐。
“很完整的表达,也够独特。九月那期开始进步很大,这篇尤其。”
边江越笑了:“原来你都看了?差点想让你把不需要的徒弟让给有需要的我了。”
“真想要?”得到的回应却再一次出乎意料,“真做了你的徒弟,她能收获的会更多。”
边江越惊了:“真想让?”
这次是不置可否的沉默。
李雨薇抱着枕头,内心深深叹了口气。
她把自己懒懒丢在飘窗上设置的靠背软垫里,绵软的质感和温厚的暖气让她有点昏昏欲睡。
当年戏传“文新双璧”时,还有一条伴生的评点,说中文系那位令人如沐春风,新闻系那位令人如沐寒冬。
确实啊确实,这么多年还是没怎么变。虽然,传闻并不全对,新闻系这位脾性并不冷漠。
他只是喜欢嘴硬。
对什么都故意不执着。
“Ludus”和“I”最开始的交集诞生在编辑部设计的随机配对活动里。
总编认为一众摄影师们都太沉默太低调,太习惯只用镜头表达,以至于杂志无法让他们这些内容生产者和读者产生足够有效、足够充分的交互;同时,文字内容与摄影内容除了调性的相似,也并没有其他可靠的联结……这些都不利于《去日留影》的发展。所以编辑部做了一个策划,试着让作者们与摄影师们合作完成一些命题项目。
这个策划做了一个季度,三期,以增刊的形式展现。三期里,作者与摄影师们如果重复参加,就会再更换搭档,得到尽可能多的配对机会。
最后效果还不错。
虽然新鲜度毕竟有限,也存在一些临时搭档合作效率堪忧的问题,致使活动并没有成为正式常驻项目,但经此一举,还是顺利地提升了不少自由摄影师们对杂志的黏着度。
今年开会,大家还有再启该项目的意愿。
而在活动策划刚发布、很多人还持观望态度的时候,“I”和“边城”这样兼具实力与人气的自己人当然就“首当其冲”,被抓了壮丁,公示在最早的报名名单上。
活动的实操负责人李雨薇深谙威逼利诱需双管齐下的道理,彼时给这两位壮丁适当地提供了一些特权,即定向许愿。“边城”除了半开玩笑点了“I”的名之外没有任何其它要求;“I”倒是出人意料,考虑了几天后提供了一份名单,三五个人,都是初出茅庐的新人作者。
其中就包括“Ludus”。
于是李雨薇贯彻“物尽其用”的原则,毫不客气地给他排了三期三个小作者。
限时的合作活动结束后,对其中关节一无所知的“Ludus”在高中繁忙学业的闲散间隙里偷借手机蹭网给李雨薇发消息,感谢这美好安排。
李雨薇那时才后知后觉意识到,他们要保持交流,其实应该很困难。
所以Ludus只报名了一期,大抵也是如此原因。
但他们的合作成果在那三期增刊里数一数二。在编辑部收到的读者信里,有不少人点其名进行称赞。
李雨薇很欣慰。
而那之后,再过了两天。
“I”主动提出跟“Ludus”长期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