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才不要做说书先生。”
双手呈握剑姿态,作拔剑之势,乐昌雄赳赳气昂昂地昂首:“若不是公主,那我一定会持一把长剑,像少微写的话本子中,不再居于一室之内,游走于山川湖海间,见到形形色色的人,听他们的欢喜悲伤,然后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劫富济贫,做一个流芳百世、快意恩仇的侠客。”
说着,她站起身来,比划着武场上学来的舞剑招式。
披在肩头的织金披帛随着动作翻动,裹入团团日光,而后化作一阵风展开,泄下流金,散落一地粼光。
陆银华静静地看着舞剑的乐昌,突然不合时宜地揶揄道:“做一个见到血就被吓哭的侠客。”
一听,乐昌停下动作,满眼怨怼地暼着陆银华,狠狠一跺脚,快步走到陆银华跟前,嗔道:“不带你这样的,华儿你太过分了。”
伸手挠着陆银华的腰际,惹得她笑作一团。
二人玩笑一番,乐昌突然生了探究的心思。
“你呢?你想做什么?”她席地而坐,盯着团坐在蒲团上的陆银华。
闻言,陆银华手抵在下颏,沉吟半刻,道:“我想,想能阅尽世间书卷,修撰古籍,将即将失传破损的书卷传递给后世,让后世能借我所写下的每个字,能窥见我们以前和此时此刻的所思所想。如此,不妄此生。”
浸在墨香中,执笔文书,观日升月落。
无风无波,所有在意关心的人能就在身边,嬉笑怒骂。
“我只是茫茫众生中微不足道的一人,很小,小得可以看不见。我没什么壮志,我只想好好地活着,做不了什么伟大非凡,如高祖皇帝、太后、弘元帝似的,立一番千秋伟业,受万人顶礼膜拜。”陆银华徐徐说着。
思及梦中仓促短暂破碎的一生,她竟发觉现在的一切仿佛是偷来的。
梦中的自己临到生命的终点时,还在思索着什么吗?可在遗憾生命的短暂,命运不公?
是怨,是悲,还是坦然,对死亡的坦然?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是她最后唱着的,也是父亲逆着长江水,只身深入蜀地求娶母亲时唱的。
她在思念着父母,是对能与父母团聚的期盼。
是期盼,她没有怨,没有悲。
不管身处何处,何种境地,永远怀着期待地活下去——这是离开徽州那天,老师教给她的。
而如今,她才学会。
她也渐渐读懂了梦中的自己。
随后手撑在两侧,陆银华仰首望着画像上神情相貌皆相似的父子三人,而后又将目光落在太后裴宣悯的脸上。
窗外的日光照在太后的脸上,让她凌厉的双眸添了几分柔和,不似书上记载那般铁血手腕。
望了好一阵,转眸,日光浸在琥珀色的眼瞳中,继续道:“就像乐昌你一样,可借着三两文书记载,便推测出当时的场景。”
随即话锋一转,像放下心中大石般,神情轻松道:“说实话,我曾想过离开云京。”
闻言,乐昌愕然:“为什么?!是云京不好吗?你别走!”
陆银华摇了摇头,道:“你放心,我不准备离开了。父亲自徽州刺史入京任礼部侍郎的其中一个缘由是因我,我在逃避,不想待在徽州。”
“想离开云京也是因我想逃避。”
“逃避什么?”乐昌追问,“我能理解你要离开徽州,但在云京,你有什么要逃避的?”
默了一阵,乐昌道:“是因为端午大祭吗?华儿,我初次见你时,你就是这样,总像是知道些什么?不知是你能未卜先知,还是太聪明?像这次,你生着病,还是来了宫里,要见母后,最后救下母后,像是故意为之,又像是凑巧。人有时也是若即若离的。我有时候见你虽站在眼前,但还会怀疑你是否真的存在,仿佛下一刻就要飘然离去。”
陆银华拉起她的手,玩笑道:“要飘走了喔,抓住我。”
“人不能总活在过去。身处各种境地,都应活在当下,怀着期待。”
说着,伸出手,托起一束光,光斑在手心上,烧得皮肤灼灼。她曾经害怕的烧灼感,如今她却感到一阵暖意。
她又想起了李旌祐。
那时李旌祐一身朱雀傩服,破开屋顶,在一圈金光中从天而降,宛如天神下凡,长剑凌厉,救下了她们三人。
在那之后,他的身影深深刻在了陆银华脑海中。
他做的每一个动作,说的每一句话,与他相关的人、物、事,都能分走她的目光和神思。
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梦中的人有他。
可在蒹葭丛前,梦中从未出现过他。
他与乐昌少微一同出现在雪地中。
或许,她与他也会是好友。
当时,他在哭,为什么在哭?
她对他产生了探究的心思。
因他的救命之恩,因他的关怀,因无条件的信任,因他救下父亲,因时常出现在窗台上的灵穹,因颈上这颗疑似他送来的石榴石,因梦中的他,以上种种。
陆银华清楚地知道自己对他有了一份不可言说的情愫。
她对他在意了。
她同样在期盼,期盼着能与他再次相见。
然而,他们现在是族亲了,且自己也早早有了婚约。
这份情愫只是妄念,只能是妄念。
还好,她还藏得住。
“我应是死过一次的人,能活着是上天给的恩赐。现下拥有的,是最好的。如今我想做的便是继续修撰古籍,译文写字,与你,与少微,做长长久久的知己好友。”陆银华郑重道。
不知不觉,二人已话了许久。
不想陷入沉重的交谈中,陆银华话锋一转:“不过,乐昌方才说的高祖皇帝与太后的旧事,你是当真知详情,还是管中窥豹,略见一斑?”
被这么一问,乐昌沉吟,心虚地垂首,眨巴眨巴了两下眼眸,讪笑道:“管中窥豹。”
随后又道:“也不全是,虽说确实有添油加醋的细节,但是我听燕嬷嬷说,皇祖母就是同皇祖父打了一架,那可真是鸡飞狗跳的,他们二人都将客舍都拆了。不久后,皇祖母将龙鳞斩月刀送与皇祖父,二人结为夫妻。而皇祖母则束发男装入了军队,用着这只湛金枪凛然杀入敌阵,破灭万军。”
陆银华顿时笑了:“就知道你在添油加醋。但或许,你说的便是史书上未记载完全的。管中窥豹有时也不是一见坏事。”
她挺直腰背,双手放在身前,望着乐昌道:“方才,你未折返时,发生了一事。古器梅瓶跌碎在地,有人管中窥豹略知了些许事实,加了些自认为的推测,便开始言之凿凿地随意指摘他人,损人名声。但也有人借着史书上短短几笔,窥得数百年前,数千年前的历史大事、万人性命。管中窥豹,略见一斑,既有好,也有坏,就看那人如何用。”
“华儿,你像个老学究。”乐昌揶揄道。
陆银华抬手戳了戳乐昌的脑袋,嗔道:“乐昌你很聪明,不似方才我说的那愚昧之人,但也不可在要事上,做个一叶障目之人。”随后笑道,“在高祖皇帝画像前,一口一个匹夫,是为大不敬。”说完磕头跪拜。
乐昌躲了下,也随着陆银华磕头跪拜,起身后仍不服气道:“皇祖母如今也时常唤皇祖父为匹夫,这真不是我瞎掰的。”
二人还要争论一番时,阁外在传来击罄声。
一声长,两声短,三声长。
这是大学士在召集四散观书的学子的信号。
弘元帝与朝中大臣入密阁已观完集贤书院,现下需学子提交依大学士给的议题撰写的诗文,交由大学士过目,再给弘元帝评赏。
“快走!”说着,惊觉二人已在阁上待了许久。乐昌大呼不妙,一把拉起坐着的陆银华向下冲去。
*
陆时敏随弘元帝观赏完古籍书画,下楼,四下望去,在凉棚下四散的人群中未找见着浅蓝色襦裙的身影,向一吏人招手询问。
“使君,可见着华嘉郡主?”
那吏人恰巧是为陆银华她们二人引路的人,他躬身行礼道:“回陆大人,华嘉郡主与魏王妃评书赏画时,似中了暑气,乐昌殿下将郡主拉到了麒麟阁歇息,想来已有两刻。”
一听,陆时敏顿时着急:“可找了太医?”
“乐昌殿下说无大碍,只让人送了些冰饮。”吏人答道。
麒麟阁非请不可入。
陆时敏心下着急。但他身为礼部侍郎,不可知礼违礼。
“伯和,怎么了?”刑部侍郎柳一水上前。
伯和是陆时敏的字。
他们二人是同一年进士及第,名次相近,志同道合,后各自领官外任。数年后,二人一前一后调任入京。
“无事,文初。”陆时敏摆手。
文初是柳一水的字。
话音未落,敲击玉罄的脆响响起,闷在凉棚下的议论交谈声戛然而止,四散的学子纷纷归坐。
随即,从麒麟阁中跑出一着天水蓝衣衫和一杏子黄衣衫的少女。
陆时敏见状,快步上前,先行拜过乐昌,行礼完,看着脸颊有些绯红的陆银华,急忙道,“华儿,身子可还好?暑热可散了?脸怎么还这么红,是还有不适?若是不适,就同太傅告假,先行回家?”
急匆匆跑下楼,脸上热气还未散去。陆银华当即明了,顺着陆时敏所知的事往下说:“父亲,我没事,只是在日头下站久了,有些头晕而已,不用同太傅告假。”
“我想多看看书。待今日曝书会结束,我等着与父亲一同归家。”陆银华道。
陆时敏见陆银华这样,也不再催促她回家。心下想着若是回家途中又暑热了,无人在一旁,这样更放心不下。但不如待日头落下,避过暑热,二人一同乘车。
“没事就好,想看书就看吧,只是不要再在日头下站久了。”
陆银华点点头应下,随后乐昌拉着陆银华归坐。
待所有人归坐,大学士刘言贺站在宴席最前,面色柔和道:“各位大人、学子,愿不惜笔墨,以民生为题,作诗一首。”
双手呈握剑姿态,作拔剑之势,乐昌雄赳赳气昂昂地昂首:“若不是公主,那我一定会持一把长剑,像少微写的话本子中,不再居于一室之内,游走于山川湖海间,见到形形色色的人,听他们的欢喜悲伤,然后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劫富济贫,做一个流芳百世、快意恩仇的侠客。”
说着,她站起身来,比划着武场上学来的舞剑招式。
披在肩头的织金披帛随着动作翻动,裹入团团日光,而后化作一阵风展开,泄下流金,散落一地粼光。
陆银华静静地看着舞剑的乐昌,突然不合时宜地揶揄道:“做一个见到血就被吓哭的侠客。”
一听,乐昌停下动作,满眼怨怼地暼着陆银华,狠狠一跺脚,快步走到陆银华跟前,嗔道:“不带你这样的,华儿你太过分了。”
伸手挠着陆银华的腰际,惹得她笑作一团。
二人玩笑一番,乐昌突然生了探究的心思。
“你呢?你想做什么?”她席地而坐,盯着团坐在蒲团上的陆银华。
闻言,陆银华手抵在下颏,沉吟半刻,道:“我想,想能阅尽世间书卷,修撰古籍,将即将失传破损的书卷传递给后世,让后世能借我所写下的每个字,能窥见我们以前和此时此刻的所思所想。如此,不妄此生。”
浸在墨香中,执笔文书,观日升月落。
无风无波,所有在意关心的人能就在身边,嬉笑怒骂。
“我只是茫茫众生中微不足道的一人,很小,小得可以看不见。我没什么壮志,我只想好好地活着,做不了什么伟大非凡,如高祖皇帝、太后、弘元帝似的,立一番千秋伟业,受万人顶礼膜拜。”陆银华徐徐说着。
思及梦中仓促短暂破碎的一生,她竟发觉现在的一切仿佛是偷来的。
梦中的自己临到生命的终点时,还在思索着什么吗?可在遗憾生命的短暂,命运不公?
是怨,是悲,还是坦然,对死亡的坦然?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是她最后唱着的,也是父亲逆着长江水,只身深入蜀地求娶母亲时唱的。
她在思念着父母,是对能与父母团聚的期盼。
是期盼,她没有怨,没有悲。
不管身处何处,何种境地,永远怀着期待地活下去——这是离开徽州那天,老师教给她的。
而如今,她才学会。
她也渐渐读懂了梦中的自己。
随后手撑在两侧,陆银华仰首望着画像上神情相貌皆相似的父子三人,而后又将目光落在太后裴宣悯的脸上。
窗外的日光照在太后的脸上,让她凌厉的双眸添了几分柔和,不似书上记载那般铁血手腕。
望了好一阵,转眸,日光浸在琥珀色的眼瞳中,继续道:“就像乐昌你一样,可借着三两文书记载,便推测出当时的场景。”
随即话锋一转,像放下心中大石般,神情轻松道:“说实话,我曾想过离开云京。”
闻言,乐昌愕然:“为什么?!是云京不好吗?你别走!”
陆银华摇了摇头,道:“你放心,我不准备离开了。父亲自徽州刺史入京任礼部侍郎的其中一个缘由是因我,我在逃避,不想待在徽州。”
“想离开云京也是因我想逃避。”
“逃避什么?”乐昌追问,“我能理解你要离开徽州,但在云京,你有什么要逃避的?”
默了一阵,乐昌道:“是因为端午大祭吗?华儿,我初次见你时,你就是这样,总像是知道些什么?不知是你能未卜先知,还是太聪明?像这次,你生着病,还是来了宫里,要见母后,最后救下母后,像是故意为之,又像是凑巧。人有时也是若即若离的。我有时候见你虽站在眼前,但还会怀疑你是否真的存在,仿佛下一刻就要飘然离去。”
陆银华拉起她的手,玩笑道:“要飘走了喔,抓住我。”
“人不能总活在过去。身处各种境地,都应活在当下,怀着期待。”
说着,伸出手,托起一束光,光斑在手心上,烧得皮肤灼灼。她曾经害怕的烧灼感,如今她却感到一阵暖意。
她又想起了李旌祐。
那时李旌祐一身朱雀傩服,破开屋顶,在一圈金光中从天而降,宛如天神下凡,长剑凌厉,救下了她们三人。
在那之后,他的身影深深刻在了陆银华脑海中。
他做的每一个动作,说的每一句话,与他相关的人、物、事,都能分走她的目光和神思。
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梦中的人有他。
可在蒹葭丛前,梦中从未出现过他。
他与乐昌少微一同出现在雪地中。
或许,她与他也会是好友。
当时,他在哭,为什么在哭?
她对他产生了探究的心思。
因他的救命之恩,因他的关怀,因无条件的信任,因他救下父亲,因时常出现在窗台上的灵穹,因颈上这颗疑似他送来的石榴石,因梦中的他,以上种种。
陆银华清楚地知道自己对他有了一份不可言说的情愫。
她对他在意了。
她同样在期盼,期盼着能与他再次相见。
然而,他们现在是族亲了,且自己也早早有了婚约。
这份情愫只是妄念,只能是妄念。
还好,她还藏得住。
“我应是死过一次的人,能活着是上天给的恩赐。现下拥有的,是最好的。如今我想做的便是继续修撰古籍,译文写字,与你,与少微,做长长久久的知己好友。”陆银华郑重道。
不知不觉,二人已话了许久。
不想陷入沉重的交谈中,陆银华话锋一转:“不过,乐昌方才说的高祖皇帝与太后的旧事,你是当真知详情,还是管中窥豹,略见一斑?”
被这么一问,乐昌沉吟,心虚地垂首,眨巴眨巴了两下眼眸,讪笑道:“管中窥豹。”
随后又道:“也不全是,虽说确实有添油加醋的细节,但是我听燕嬷嬷说,皇祖母就是同皇祖父打了一架,那可真是鸡飞狗跳的,他们二人都将客舍都拆了。不久后,皇祖母将龙鳞斩月刀送与皇祖父,二人结为夫妻。而皇祖母则束发男装入了军队,用着这只湛金枪凛然杀入敌阵,破灭万军。”
陆银华顿时笑了:“就知道你在添油加醋。但或许,你说的便是史书上未记载完全的。管中窥豹有时也不是一见坏事。”
她挺直腰背,双手放在身前,望着乐昌道:“方才,你未折返时,发生了一事。古器梅瓶跌碎在地,有人管中窥豹略知了些许事实,加了些自认为的推测,便开始言之凿凿地随意指摘他人,损人名声。但也有人借着史书上短短几笔,窥得数百年前,数千年前的历史大事、万人性命。管中窥豹,略见一斑,既有好,也有坏,就看那人如何用。”
“华儿,你像个老学究。”乐昌揶揄道。
陆银华抬手戳了戳乐昌的脑袋,嗔道:“乐昌你很聪明,不似方才我说的那愚昧之人,但也不可在要事上,做个一叶障目之人。”随后笑道,“在高祖皇帝画像前,一口一个匹夫,是为大不敬。”说完磕头跪拜。
乐昌躲了下,也随着陆银华磕头跪拜,起身后仍不服气道:“皇祖母如今也时常唤皇祖父为匹夫,这真不是我瞎掰的。”
二人还要争论一番时,阁外在传来击罄声。
一声长,两声短,三声长。
这是大学士在召集四散观书的学子的信号。
弘元帝与朝中大臣入密阁已观完集贤书院,现下需学子提交依大学士给的议题撰写的诗文,交由大学士过目,再给弘元帝评赏。
“快走!”说着,惊觉二人已在阁上待了许久。乐昌大呼不妙,一把拉起坐着的陆银华向下冲去。
*
陆时敏随弘元帝观赏完古籍书画,下楼,四下望去,在凉棚下四散的人群中未找见着浅蓝色襦裙的身影,向一吏人招手询问。
“使君,可见着华嘉郡主?”
那吏人恰巧是为陆银华她们二人引路的人,他躬身行礼道:“回陆大人,华嘉郡主与魏王妃评书赏画时,似中了暑气,乐昌殿下将郡主拉到了麒麟阁歇息,想来已有两刻。”
一听,陆时敏顿时着急:“可找了太医?”
“乐昌殿下说无大碍,只让人送了些冰饮。”吏人答道。
麒麟阁非请不可入。
陆时敏心下着急。但他身为礼部侍郎,不可知礼违礼。
“伯和,怎么了?”刑部侍郎柳一水上前。
伯和是陆时敏的字。
他们二人是同一年进士及第,名次相近,志同道合,后各自领官外任。数年后,二人一前一后调任入京。
“无事,文初。”陆时敏摆手。
文初是柳一水的字。
话音未落,敲击玉罄的脆响响起,闷在凉棚下的议论交谈声戛然而止,四散的学子纷纷归坐。
随即,从麒麟阁中跑出一着天水蓝衣衫和一杏子黄衣衫的少女。
陆时敏见状,快步上前,先行拜过乐昌,行礼完,看着脸颊有些绯红的陆银华,急忙道,“华儿,身子可还好?暑热可散了?脸怎么还这么红,是还有不适?若是不适,就同太傅告假,先行回家?”
急匆匆跑下楼,脸上热气还未散去。陆银华当即明了,顺着陆时敏所知的事往下说:“父亲,我没事,只是在日头下站久了,有些头晕而已,不用同太傅告假。”
“我想多看看书。待今日曝书会结束,我等着与父亲一同归家。”陆银华道。
陆时敏见陆银华这样,也不再催促她回家。心下想着若是回家途中又暑热了,无人在一旁,这样更放心不下。但不如待日头落下,避过暑热,二人一同乘车。
“没事就好,想看书就看吧,只是不要再在日头下站久了。”
陆银华点点头应下,随后乐昌拉着陆银华归坐。
待所有人归坐,大学士刘言贺站在宴席最前,面色柔和道:“各位大人、学子,愿不惜笔墨,以民生为题,作诗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