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柔推开沈梨,阖上双眼,两行清泪划过脸颊。原本温柔似水的人此刻却像白羊露出獠牙:“我爹娘都这样了你们还敢过来?怎么会有杀.人凶手能这么理直气壮地站在死者面前!”
沈梨一个踉跄,站稳后才说:“你知道的,昨夜我一直与你一起的,绝非凶手。”顿了顿又说,“这位公子也是很正义的人士,绝对不会做出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
知县站在一旁,宽慰道:“玉柔姑娘,此事必有隐情。还请你让我们的仵作检验一下尸体,以便进一步确定下来死因。”
闻言,玉柔的情绪突然有些失控,她泪如雨下,提高声音喊道:“我爹娘身上那么多伤口还不够吗?你们还想要糟践他们的尸体?”
沈梨抿了抿唇,攥紧掌心,指尖嵌入肉里,一时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
谢知行想着自己的处境,说什么似乎不太合适,刚才一直没有插话。但此刻还是没忍住,态度极其强硬地说:“根据大昭律法,百姓意外死亡,官府差役要进行初检,随后应当由仵作再验明死因。在确定为他杀的情况下,尸体需要暂时由官府保管,作为重要物证。在这阶段,家属不得擅自移动尸体。玉柔姑娘,别阻碍执法,我们是在寻找真正的凶手。”
玉柔依旧不肯点头应允,声嘶力竭地哭着喊着:“不行…不行…走开啊…你们不要…不要碰我爹娘……”
众人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最后,知县一声令下,让身后两名衙役将玉柔从地上扶起,带于堂屋,仵作这才有机会下手。
沈梨转过身去盯着窗外,没敢看那开膛剖肚的惨状,只是听到那刀子滋啦落入皮层的声音。谢知行则是站于仵作身旁,自始至终目不转睛地盯着仵作的操作。
他严肃仔细地看着尸体身上的刀伤,虽伤口众多,但并没有一刀足以伤及要害。
半晌后,仵作拿着一根发黑的银针,对着众人说:“死者体内有毒!”
……
经过仵作验证,最终得出结论,刘家两口子并非死于刀伤,而是死于毒药,死亡时间应该是昨日戌时。
众人来到堂屋,仵作将结论说与玉柔:“死于戌时,毒药发作需要时间,结合昨日你们傍晚见到过死者,初步判定两位摄入毒.药时间为酉时至戌时,很有可能是晚饭中被下了毒。”
闻言,玉柔蓦然瞪大眼睛,似乎不敢相信自己听到了什么。她双手攥紧裙裾,身子不自觉发颤,久久没有说话。
沈梨轻声说:“昨日我们到你爹娘那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在吃饭了。后来我们发生争执,他们放下碗追出来,再后来外面就围了很多人。这个时候,如果有人趁机溜进屋内,是最容易得手的。”
玉柔看了沈梨一眼,不语,只掩面流泪。仵作又问她:“昨日两位两人家的晚饭可还剩了?”
玉柔不理他。
知县扯着嗓子,语气不悦:“姑娘,请你配合!我们这是公事公办!若你执意不语,我们就一直在这等你开口。迟早的事,何必浪费彼此时间?”
玉柔咬了咬嘴唇,泪眼婆娑,这才有气无力地说:“没有,爹娘不喜浪费,每日晚饭都会吃光。”
谢知行站在一旁,又问她:“你父母可与别人结过仇?”
玉柔放下攥紧的裙裾,双眼紧闭,泪痕惹眼。半晌后,才淡淡开口:“没有,我爹娘平时很少出门,都在桑叶村待着。”
知县掐着腰:“那你就想想村里有没有仇人嘛!”
“没有!没有!你们都别再问我了!”玉柔突然情绪失控起来,蹲在地上,双手捂着耳朵,滚烫的泪水像断线的珍珠般往下掉,“你们找凶手去啊!找我干什么!我刚刚失去双亲,还要给你们当犯人一样拷问吗?”
一时之间,众人皆沉默。
气氛诡异的安静,只能听到玉柔不停啜泣的声音。
“走。”片刻后,谢知行对众人说。
沈梨注意到临走之前,谢知行特意偏头,多看了瘫在地上的玉柔几眼,刚开始是在她的脚上。后来,他视线与玉柔对上的那一刻,玉柔将脸埋在膝上,紧紧抱住自己,手脚都缩到宽大的衣袍下。
外面的雨依旧在下着,天灰蒙蒙的,整个村子像是忧郁画家笔下的水墨画,静谧美好却蒙着淡淡的阴影。
谢知行突然开口,问众人:“昨夜这边是下雨了?”
知县忙附和:“是的,我们这块一到夏季,天气总是阴晴不定,一会晴一会雨的。昨夜不似现在的小雨,下的是一阵急雨,把我夫人养在院子里的花打落了不少。”
“我们现在去哪里?”沈梨和谢知行并肩走在前面,偏过头看他。
办案时,少年不似平时般玩世不恭。眉眼微蹙,神情肃冷,看着专注又认真,颇有些不怒自威的气势。
“找村里其他人问问情况。”谢知行沉声回答。
众人一齐来到邻居家,逐个进行审问。当问及对两口子的印象时,大部分人都说两口子贪财,视钱如命,容易在小事上与人发生争执,平日里得罪的人不少。
但几乎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除非凶手是个极其小肚鸡肠、容易记恨的人,不然不至于痛下杀手。
在审问过程中,谢知行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这个村里大部分都是年轻人,除了刘家那两口子,就没看到其他老人的身影。
针对此事,谢知行特意又找了些人问,得到的回答是近年来村里的老人都接二连三病逝了。
在去下一家村民的路上,知县没忍住发出心中疑问:“这……生老病死,人之常情。恕下官愚钝,到底何处不对?”
谢知行没理他,继续往前走。到了下一家直问村民,村里可有其他老人存在。最终得到回答,有,只有一位了。
于是一行人浩浩荡荡又去往这位老人家。
老头姓张,正值花甲之年,与刘家两口子一样的年龄。穿着身粗布麻衣,拄着一根雕花拐杖,头发花白,脸上沟壑纵横,慈眉善目的。
一行人进了堂屋,张老头邀请几人落座,沏了好几杯茶水。当被问及玉柔和刘家两口子的事情时,老头揉了揉太阳穴,直摇头叹气:“唉,玉柔这姑娘,实在是个可怜人啊。自小被她爹娘卖到青楼,长大后才被她那青梅竹马赎出来。没成想,两人成婚后,一直不和睦。好不容易生了个孩子,也没能留住。”
沈梨心头一紧,问:“玉柔姑娘长大后才回的桑叶村?”
老头微微颔首,说:“是的。回来后,他爹娘也不怎么疼她,找她干农活倒是勤快。”
谢知行低睫,吹了吹茶杯里的浮沫,云淡风轻地追问:“她爹娘是为了钱卖她?”
“算是,也不全是。”老头接着说,“那年恰逢干旱,村里颗粒无收。有不少人就建议,将玉柔卖掉,否则他们一家人都得饿死。我当时还拦着呢,我说他家不过就两个女儿,还不至于这么做。老两口硬是没听我的。”
“那些提议的人如今是否都过世了?”谢知行骨节分明的手有一搭没一搭地敲着木桌,语气平静无波。
老头颔首,捋了捋花白的长胡须:“知道这件事情的人年纪都不小了,这些年老的老,病的病,一个接一个都走了。现在刘家夫妻俩个也走了,就只剩下我这老头了。”
沈梨一个踉跄,站稳后才说:“你知道的,昨夜我一直与你一起的,绝非凶手。”顿了顿又说,“这位公子也是很正义的人士,绝对不会做出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
知县站在一旁,宽慰道:“玉柔姑娘,此事必有隐情。还请你让我们的仵作检验一下尸体,以便进一步确定下来死因。”
闻言,玉柔的情绪突然有些失控,她泪如雨下,提高声音喊道:“我爹娘身上那么多伤口还不够吗?你们还想要糟践他们的尸体?”
沈梨抿了抿唇,攥紧掌心,指尖嵌入肉里,一时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
谢知行想着自己的处境,说什么似乎不太合适,刚才一直没有插话。但此刻还是没忍住,态度极其强硬地说:“根据大昭律法,百姓意外死亡,官府差役要进行初检,随后应当由仵作再验明死因。在确定为他杀的情况下,尸体需要暂时由官府保管,作为重要物证。在这阶段,家属不得擅自移动尸体。玉柔姑娘,别阻碍执法,我们是在寻找真正的凶手。”
玉柔依旧不肯点头应允,声嘶力竭地哭着喊着:“不行…不行…走开啊…你们不要…不要碰我爹娘……”
众人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最后,知县一声令下,让身后两名衙役将玉柔从地上扶起,带于堂屋,仵作这才有机会下手。
沈梨转过身去盯着窗外,没敢看那开膛剖肚的惨状,只是听到那刀子滋啦落入皮层的声音。谢知行则是站于仵作身旁,自始至终目不转睛地盯着仵作的操作。
他严肃仔细地看着尸体身上的刀伤,虽伤口众多,但并没有一刀足以伤及要害。
半晌后,仵作拿着一根发黑的银针,对着众人说:“死者体内有毒!”
……
经过仵作验证,最终得出结论,刘家两口子并非死于刀伤,而是死于毒药,死亡时间应该是昨日戌时。
众人来到堂屋,仵作将结论说与玉柔:“死于戌时,毒药发作需要时间,结合昨日你们傍晚见到过死者,初步判定两位摄入毒.药时间为酉时至戌时,很有可能是晚饭中被下了毒。”
闻言,玉柔蓦然瞪大眼睛,似乎不敢相信自己听到了什么。她双手攥紧裙裾,身子不自觉发颤,久久没有说话。
沈梨轻声说:“昨日我们到你爹娘那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在吃饭了。后来我们发生争执,他们放下碗追出来,再后来外面就围了很多人。这个时候,如果有人趁机溜进屋内,是最容易得手的。”
玉柔看了沈梨一眼,不语,只掩面流泪。仵作又问她:“昨日两位两人家的晚饭可还剩了?”
玉柔不理他。
知县扯着嗓子,语气不悦:“姑娘,请你配合!我们这是公事公办!若你执意不语,我们就一直在这等你开口。迟早的事,何必浪费彼此时间?”
玉柔咬了咬嘴唇,泪眼婆娑,这才有气无力地说:“没有,爹娘不喜浪费,每日晚饭都会吃光。”
谢知行站在一旁,又问她:“你父母可与别人结过仇?”
玉柔放下攥紧的裙裾,双眼紧闭,泪痕惹眼。半晌后,才淡淡开口:“没有,我爹娘平时很少出门,都在桑叶村待着。”
知县掐着腰:“那你就想想村里有没有仇人嘛!”
“没有!没有!你们都别再问我了!”玉柔突然情绪失控起来,蹲在地上,双手捂着耳朵,滚烫的泪水像断线的珍珠般往下掉,“你们找凶手去啊!找我干什么!我刚刚失去双亲,还要给你们当犯人一样拷问吗?”
一时之间,众人皆沉默。
气氛诡异的安静,只能听到玉柔不停啜泣的声音。
“走。”片刻后,谢知行对众人说。
沈梨注意到临走之前,谢知行特意偏头,多看了瘫在地上的玉柔几眼,刚开始是在她的脚上。后来,他视线与玉柔对上的那一刻,玉柔将脸埋在膝上,紧紧抱住自己,手脚都缩到宽大的衣袍下。
外面的雨依旧在下着,天灰蒙蒙的,整个村子像是忧郁画家笔下的水墨画,静谧美好却蒙着淡淡的阴影。
谢知行突然开口,问众人:“昨夜这边是下雨了?”
知县忙附和:“是的,我们这块一到夏季,天气总是阴晴不定,一会晴一会雨的。昨夜不似现在的小雨,下的是一阵急雨,把我夫人养在院子里的花打落了不少。”
“我们现在去哪里?”沈梨和谢知行并肩走在前面,偏过头看他。
办案时,少年不似平时般玩世不恭。眉眼微蹙,神情肃冷,看着专注又认真,颇有些不怒自威的气势。
“找村里其他人问问情况。”谢知行沉声回答。
众人一齐来到邻居家,逐个进行审问。当问及对两口子的印象时,大部分人都说两口子贪财,视钱如命,容易在小事上与人发生争执,平日里得罪的人不少。
但几乎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除非凶手是个极其小肚鸡肠、容易记恨的人,不然不至于痛下杀手。
在审问过程中,谢知行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这个村里大部分都是年轻人,除了刘家那两口子,就没看到其他老人的身影。
针对此事,谢知行特意又找了些人问,得到的回答是近年来村里的老人都接二连三病逝了。
在去下一家村民的路上,知县没忍住发出心中疑问:“这……生老病死,人之常情。恕下官愚钝,到底何处不对?”
谢知行没理他,继续往前走。到了下一家直问村民,村里可有其他老人存在。最终得到回答,有,只有一位了。
于是一行人浩浩荡荡又去往这位老人家。
老头姓张,正值花甲之年,与刘家两口子一样的年龄。穿着身粗布麻衣,拄着一根雕花拐杖,头发花白,脸上沟壑纵横,慈眉善目的。
一行人进了堂屋,张老头邀请几人落座,沏了好几杯茶水。当被问及玉柔和刘家两口子的事情时,老头揉了揉太阳穴,直摇头叹气:“唉,玉柔这姑娘,实在是个可怜人啊。自小被她爹娘卖到青楼,长大后才被她那青梅竹马赎出来。没成想,两人成婚后,一直不和睦。好不容易生了个孩子,也没能留住。”
沈梨心头一紧,问:“玉柔姑娘长大后才回的桑叶村?”
老头微微颔首,说:“是的。回来后,他爹娘也不怎么疼她,找她干农活倒是勤快。”
谢知行低睫,吹了吹茶杯里的浮沫,云淡风轻地追问:“她爹娘是为了钱卖她?”
“算是,也不全是。”老头接着说,“那年恰逢干旱,村里颗粒无收。有不少人就建议,将玉柔卖掉,否则他们一家人都得饿死。我当时还拦着呢,我说他家不过就两个女儿,还不至于这么做。老两口硬是没听我的。”
“那些提议的人如今是否都过世了?”谢知行骨节分明的手有一搭没一搭地敲着木桌,语气平静无波。
老头颔首,捋了捋花白的长胡须:“知道这件事情的人年纪都不小了,这些年老的老,病的病,一个接一个都走了。现在刘家夫妻俩个也走了,就只剩下我这老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