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甄姜的缠绵让吕小布回味无穷。看着沉沉睡去的甄姜,吕小布不禁轻轻的吻了一下甄姜,而后披上衣服,来到桌前。

    在这个混乱的时代,人们也被各种思想所扰乱,当然重要的还是被勋贵和官僚的压榨,让普通老百姓实在无法忍受。这也才让张角的太平道短短几年就发展如此迅速。甚至给予东汉的致命一击。

    思想的影响是很重要的。自己需要尽快完成儒道教的编写工作。

    古史辨派的代表人物顾颉刚针对三皇和五帝作出了系统性的论证,其核心观点是,随着历史的演进,中国古代历史越来越详尽,这与历史是相悖的。

    秦灵公作吴阳上畤,祭黄帝;作下畤,祭炎帝,此时还未有所谓的三皇五帝之说。

    而方士们鼓吹之后,皇帝的时间就在尧舜之前了。

    而春秋战国时期的,神农最早出现在文章记录的便是孟子的滕文公上:“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

    也就是农家徐行为了鼓吹自己的理论造出了神农,于是神农便在皇帝之前了。

    而系辞下有纪录:“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斲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为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

    系辞下引用了诸多孔子言论,也就是这本书其实晚于孔子。这个时候庖牺氏就第一次出现并在神农之前了。

    三皇之总名,初见于《吕氏春秋》,三皇之分名,则见之李斯等之奏议。《史记·始皇本纪》云:

    始皇二十六年,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皆曰:“……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

    经过李斯等人的鼓吹,天皇,地皇,泰皇又在庖牺氏之前了。

    秦统一六国后,皇帝和炎帝等秦国的祭祀就作为天下的整体祭祀。

    秦始皇泰山封禅既毕,秦始皇继续东行到海上游览,一路祭祀名山、大江河以及八神,向仙人羡门高等祈求福佑。

    八神名目自古就有,有的说是齐太公以来制造出来的。

    齐国之所以名为齐,就是由于八神之一的天齐神的缘故。

    天齐的祭祀已经废绝,不知起自何时。

    八神:

    一是天主,祀于天齐,有天齐渊水,在临淄城南郊的山脚下。

    二是地主,祀于泰山下的梁父山。这是由于天性喜阴,祭祀它必须在高山的下面,小山的上面,称为畤;地性喜阳,祭祀它必须在低洼地区的圆丘上。

    三是兵主,祭蚩尤。蚩尤祠在东平陆的监乡,为齐国西境。

    四是阴主,祭于参山。

    五是阳主,祭于之罘(fú)山。

    六是月主,祭于莱山。

    以上三项在齐国北部,临近勃海。

    七是日主,祀于成山。成山绝壁回曲,人于海中,在齐东北部的最为边隅的地区,据说是迎接日出的地方。

    八是四时主,祀于琅邪山。琅邪在齐国东部,为太岁开始运行的地方。

    祭祀八神都用牺牲一头,而巫祝的数目有多有少,珪币的名目、数目也各不相同。

    秦始皇一统六国后,为彰显皇权天授,整合六国祭祀体系,确立了以雍四畤祭白帝、青帝、黄帝、赤帝,及咸阳郊祀祭天神等为核心的祭祀格局。当然也包括了齐地的八神祭祀。

    汉室为笼络齐地民心,亦将八神祭祀纳入官方体系,依时节致祭,祈愿四方安宁、五谷丰登。汉成帝建始二年(前31),于长安南郊天、北郊祀地的郊祀制确立后八神祭祀被废止。

    而地利上的大融合必然也需要对部分神话传说的大融合,比如不久之后的孙权建立吴国后,东吴的太常卿徐整吸收了苗族和吴越的神话传说,在《三五历记》将盘古的传说加了进来。”

    直接开天辟地,更是远远在天皇,地皇,泰皇之前了。

    时代越往后,知道的古代历史越往前,文献丢失越多,对古代历史了解越详细。

    想到这里,吕小布也被顾颉刚这个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说法直接整emo了。

    吕小布揉揉脑袋不禁思索道:“诚如顾颉刚所言,这些不在史记记录的三皇都是百家学子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杜撰或者是儒家为了自己利益将部分神话传说历史化。但是无论是传说还是宗教,都是为了统治服务的。”

    “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吕小布不禁想起阿Q正传的经典台词,不禁苦笑了一下。

    “虽然人名是百家编写的,但是历史肯定是存在的。只要真实存在,那人名也只是一种寄托罢了。”想到这里,吕小布不再迷茫,继续提笔写到:

    在远古的日子里,帝王之事乃天人合一的象征,彰显着至高无上的尊荣与荣耀。帝者,乃是天命所归,德行合天地,位极至尊,行公不私,统治全世界。天子,继承天命,治天下万物,改正政事,统一国家,使万民安居乐业,尊号至尊,正如天有五帝,名声显赫;王者有三皇,确立了正道。

    天道之缺,帝者应时而生,象征着天皇之道的延续与治理。君者,肩负统治万物、消除灾害、保百姓安宁的责任,正是这一神圣使命的体现。君王行使权力,除去邪恶与灾难,保民众安泰,正如天皇在天地之间,赋予他无尽的生命与权力,掌控九州之地,治理天下万物,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统治。

    天皇者,天地之间的主宰,他的权力广布各方,分治九州,管理天下,兄弟各分疆土,象征着至高贵的血脉与神圣使命。天皇的影响力和痕迹,遍布四方,尤其在昆仑山下,彰显了他无上的神威。

    伏羲与女娲常常眺望昆仑山,而在他们的庇护下,众多子孙在大巢的领导下,励精图治。伏羲对众人说道:“我们曾居于昆仑,玄女大人指引我们仰望天际,而大巢,你必为天下之主。”

    于是,有巢氏成为了氏族联盟的大族长,领导着众多后代,传承着权力与责任。

    有巢氏传大庭氏,大庭氏传柏皇氏,柏皇氏传中央氏,中央氏传栗陆氏,栗陆氏传骊连氏,骊连氏传赫胥氏,赫胥氏传尊卢氏,尊卢氏传混沌氏,混沌氏传朱襄氏,朱襄氏传葛天氏,葛天氏传阴康氏,阴康氏传无怀氏。

    这便是所谓的十三天皇时代。在不同的氏族中,他们被尊称为天灵、防五天雾、天尊、元始天王、中天皇君。

    在九天玄女的庇护下,伏羲与女娲的教导下,有巢氏一族的领袖均活过百岁,有巢氏天皇的统治持续了整整一千五百余年。

    在那时,伏羲与女娲的家族,与玄女所创立的其他士族联合一心,向着未知的领域前进。一路上,他们遇到了一群异样的“人”,这些人看起来与自己相似,却有着异常庞大的头颅,显得异常奇特。氏族联盟便称这些人群为“泥人”,他们相信,这些“泥人”是玄女用柳枝在黄河的淤泥中随意甩打所造,是自然之力的产物,未曾真正经过生命的诞生。

    然而,当大巢领导下的天皇时代开始时,那个曾充满泥人踪迹的大地上,已几乎不再见其踪影。泥人,仿佛被时间遗忘,被命运所抛弃,逐渐消失于人类的视野之外,成为了过往的回忆,留给后人仅存的,是他们曾经存在的传说与故事。

    在天皇的时代,那是一个血脉相承的家族时代。氏族之内,彼此结合,血缘交织,世代相传,遵循着古老的约定。人类的子孙,继承了祖先的智慧和力量,在天地之间繁衍生息。

    那时,人类开始领悟自然之道,掌握了天然火的力量。火是天赐的恩典,是大地的子民为自己所用的奇妙之物。

    天然的火种被人类所发现,他们学会了利用这神圣的火光,燃烧万物,取暖、照明、烹煮食物,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火,成为了人类文明的开始,照亮了他们前行的道路。

    天皇之传承如日中天,辉煌永恒。血脉与火焰相互交织,世世代代的氏族在火光中成长,走向更远的未来。

    在无怀氏的时代,伏羲与女娲仍然蒙受玄女的庇佑,他们的身体依旧健壮,生命如大地之树般繁盛。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新生的部落子孙渐渐失去了玄女的庇护。那些新的血脉,在岁月的洪流中,逐渐脱离了天赐的保护。

    伏羲与女娲,虽然依旧关怀着他们的族人,但也感受到那份关怀与庇护的光辉逐渐黯淡,仿佛天上的光芒被云雾遮掩,难以照耀四方。

    人们的生活日益艰难,因无力抵挡岁月的摧残和外界的挑战,他们逐渐远离了曾经给予他们力量的神圣庇护。伏羲与女娲感到深深的忧虑,然而,尽管他们竭尽全力,庇护的力量仍似乎渐行渐远。

    人类的生活在旷野之地,他们主要以生肉为食,未曾烹煮,采摘根茎与叶片为食,衣服只是兽皮,或是粗糙的植物编织物。为了防范野兽的侵袭,他们凭借石块和天然的工具作为武器。

    那时,地面上常被火焰吞噬,动物的尸体因磷而自燃,地下深处的煤炭因压力而燃烧,烈日炙烤着大地,引发森林中猛烈的火灾。

    人们常常看到火光蔓延,天际火焰吞噬天地,森林大火如洪水般席卷而来。

    人们捡到火焰烤熟的生肉,发觉味道异常美好。

    于是人们变想方设法保存火焰,但是由于风吹雨淋,绝大部分食物未曾经过火的熏烤,疾病常常侵扰他们,他们的生命短暂,几乎无法长久。

    有燧明氏栖息于商丘,称为燧明国。燧人氏出于雄耳,龙门之岳,无怀氏时期居住于商丘,后期居住在良渚。

    燧明国的燧木生长茂盛,枝繁叶茂,覆盖万顷土地,云雾缭绕其间。

    那时,鸟儿啄食燧木,忽然间,一道光明从树中迸发,火光闪现,燧人氏从此顿悟。他们通过无数次的实验,终于揭开了钻木取火与击石生火的奥秘,成为了人类掌握火种的先驱,带给了世人最初的光明。

    燧人氏不仅发明了取火的技术,还创造了搓绳的工艺,发明了“结绳记事”的方式。

    那时,人类尚未有文字,一切记忆仅凭大脑,而岁月流逝,许多事物往往被遗忘。于是,燧人氏将柔韧的树皮搓成细绳,排列整齐,悬挂其上,打结来记忆。大事打大结,小事打小结,先发生的事打在里边,后发生的事打在外边。为了让记事更加清晰,燧人氏还借用植物的天然色彩,将细绳染成不同的颜色,每一种颜色代表着一种事物,使得所记之事更加明确,易于辨识。

    燧人氏还在商丘的天际观察辰星,研究五木,记下巨人遗留下的足迹。燧人氏仰望斗极星,确定了方位,终于为四方命名,确立了东西南北之名,成为了四方命名的始祖。这一切,成就了燧人氏的伟大与智慧,带领众人走向了文明的光明之路。

    于是无怀氏将天皇位置传给燧人氏。

    但是燧人氏热衷于在地面追逐火焰,于是伏羲和女娲便让中国人改称燧人氏为地皇。

    燧人氏称呼三光为为日、月、星。

    以日照为昼,月照为夜,一昼夜为一日,三十日为一月。

    燧人氏开始定制历法,以十二月为一岁,加上玄女定制的七天为一星期,人们初步使用历法开始生活。

    燧人氏为地皇,极大地扩大了伏羲和女娲子孙后代的地盘,而后个氏族之间开始通婚。

    燧人氏传给巨灵氏,巨灵氏传给句疆氏;句疆氏传给谯明氏,谯明氏传给涿光氏;涿光氏传给钩陈氏,钩陈氏传给黄神氏;黄神氏传给巨神氏,巨神氏传给犁灵氏;犁灵氏传给大隗氏,大隗氏传给鬼隗氏;鬼隗氏传给掩兹氏,掩兹氏传给泰逢氏;泰逢氏传给冉相氏,冉相氏传给盖盈氏;盖盈氏传给大敦氏,大敦氏传给云阳氏;云阳氏传给巫常氏,巫常氏传给泰壹氏;泰壹氏传给空桑氏,空桑氏传给神民氏;神民氏传给倚帝氏,倚帝氏传给次民氏。

    如此,地皇一共传承二十三世,每人平均寿命八十余岁,地皇时代共计两千余年。

    天皇时代,和地皇时代都是混居时代,世人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而天皇和地皇均是女性。

    地皇燧人氏,深得玄女喜欢,于是让其掌阴阳,育万物,因此被称为大地之母。其职责是掌管山岳土地变化及诸山神、地祇和三山五岳大帝等大神,并节制劫运之事,并让世人称其为后土。

章节目录

东汉末年奇幻百科全书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吾梦中好人七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吾梦中好人七并收藏东汉末年奇幻百科全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