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已深,人群散去,重新关上门的九尺潭却异常兴奋。
聂小裳准备出门,董澈拦在门口,将那条伤腿堪堪横在门上,人倚着门框,反复只问一个问题:“100两石菖蒲,100两!怎么来的?”
聂小裳道:“不该问的别问。”
董澈道:“我偏问,不告诉我别想走。”
聂小裳抬手,轻轻捏了捏他的脚踝,董澈立刻啊啊大叫,摔了下去,却依旧栽在地上摆成一个不成体统的姿势。
聂小裳“哼”一声,从他身上跨过去。
一出门,忽觉今夜空气格外清新,淡淡的空旷,淡淡的舒展,还有一丝沁人心脾的酸梅味。
董澈叫了她一声。
聂小裳回头。
董澈转为侧躺在门槛上,摆成一个潇洒的姿势,以手支头,一头金发在月光下发亮,发丝根根飞舞。
董澈道:“谢谢。”
聂小裳看他这幅滑稽又认真的样子,看看天,再看看他,忍不住笑了。
董澈也笑。
两人相视而笑,一个在门外,一个在门内。月光将他们笼罩在同一片白晕下。
金州地处水乡,骄人巷隔壁就是一条蜿蜒数里的小河,名字叫作“星月河”。因为河水清澈见底,夜晚的满天星月尽数洒入河中,波光粼粼,相互叠映,仿佛河底都是亮闪闪的宝物。
河畔每隔数米,挂上一只大红元宝灯笼,两岸灯笼红影绰绰,落在闪闪发亮的河水中。
河上一座拱形小桥,叫做“问君桥”,是曾经一名富商花费巨资以白玉建成,取材奢侈,设计却很简单,只沿边雕了两排镂空小花,洁白静谧,像一首小诗。
聂小裳沿着此桥的台阶缓缓而上,一身荷绿宽袖绸衫,袖子轻轻摆动,翩翩如舞,微风吹散了几缕头发。
快到桥顶时,对面传来几声沉稳的脚步声。
高耸的发髻,奢华的浅紫色水纹锦袍,一名男子的身影长身玉立,出现在桥顶。
聂小裳轻轻一笑,拾步而上,两人在小桥顶峰站定,相对而立。
月光罩在霍某人身上,黑白分明的脸庞异常明亮,微笑的眼睛不是喜悦,而是一切尽在掌握的松弛。
他道:“果然是你。”
聂小裳露出两排皎洁的小牙:“反正我们也不是第一次见了。”
说起来,第一次见面是在霍宅,聂小裳暗中窥他而他不知。,第二次是昨日在揽翠园高低相望,多少有些火药味。
而这一次,微量的夜风徐徐吹来,河水的静谧冲淡了彼此的警惕。
霍某人道:“我喜欢和聪明人做生意。”
聂小裳道:“我可能是聪明人里最不聪明的,也可能是不聪明的人里稍稍有些聪明的,聪明这个东西嘛,够用就行了。”
霍某人微微抬起下巴,居高临下看着她的眼睛,略有赞赏道:“能摸清永乐药材行绝密仓库的,除了聪明,还要有胆识。”
聂小裳那日夜探霍宅,霍某人脱下的外袍中掉出一样东西,那张写着小字的纸条,正是一张绝密进货单,单子上赫然写着“石菖蒲”三个字,足有三十斤重,附有囤货位置。
聂小裳正是根据这种字条,找到藏有石菖蒲的仓库。
而她托二熊送给霍某人的点心中,同样夹带着一张小纸条,纸条上写上一模一样的地址。
以霍某人的聪明绝顶,一定知道,自己藏有大量石菖蒲,却故意造成奇货可居,哄抬物价的事暴露了。而不卖石菖蒲给九尺潭,就是摆明不愿救尚书大人,这事必会传到知州和尚书大人的耳朵里,饶是他人脉广阔,也是死罪。
当然,敢这么公开与霍某人叫板的人几近于无。
谁都知道得罪了霍某人,相当于得罪了整条骄人巷,日后必会惨烈收场。
霍某人淡淡笑了,道:“最近九尺潭在隔靴搔痒,一会儿将我给出的价格公之于众,一会儿跑到我的仓库探查,弄得我很痒。”
聂小裳听出他话中的意思,这是以退为进,而事实确实是九尺潭不够敞亮在先,便道:“别的医馆也想给你挠痒,可连你的靴子也够不到不是?日后永乐药材行与九尺潭合作,每笔药材售出再送你一成利润,够诚意吗?”
霍某人道:“你能做得了九尺潭的主?”
聂小裳道:“做得了。”
她心知以董澈的心性,像这样三番五次被同行对手刁难,如履薄冰,迟早垮掉。
与其对抗,不如合作。
她内心微微叹了口气。
如今她已被暗查,追访女魔头的消息漫天遍野,她随时可以走,不惊动任何人,但董澈那个样子,又怎么忍心一走了之。
霍某人道:“爽快。”
月亮正好映在小桥下方,像河底一只白莹莹的盘子。两人静静伫立的影子又团在盘子的中央,仿佛是盘底的蓝黑釉画。
两岸灯笼微摇动,红影沉浮风又起,聂小裳道:“时间不早了,再会。”转身沿来时的石阶而下。
她的身后,霍某人道:“点心不错。”
聂小裳转身,手搭在白玉小桥的桥栏上,笑道:“送你的有些糊了。”
霍某人微微一笑:“糊得恰到好处。”
顿了顿,他道:“你的名字是……”
聂小裳道:“哪天你在街上,看见一辆马车,车上到处都是玫瑰,还有点心的香味。劝你来买几只,晚来一些就没有了。”
***
农历四月初八。
金州以盛产药材、名医遍地驰名各州,而骄人巷就是金州最大的名牌,吸引各地慕名前来。
每月初八,骄人巷必会组织一次药材大赏会。
三十五家医馆,十二家药材行齐聚金州一处“碧凝湖”畔,晴空万里,纤云微卷,湖边零星栽着几颗老杨柳,一面的草地上正湿润着。
各家在草地上支了桌椅,排成两排,五颜六色的旌旗上写着自家医馆的名称,桌上都是各家的拿手货,药材行的药材,医馆的自制偏方等,分成两排,从湖东直通湖西。
两排摊位中间只有三丈宽,却挤着几百号人,不少都是各地求医问药,或热衷于养生保健的人慕名前来,药材去量十分迅速。
九尺潭是个例外。
董澈的父亲董卓云认为从医者为人祛病医伤,本意是助人,并非推销,是以从未参加过药材大赏。
不过他的宝贝儿子却是一次都没落过,场场都来。
当然不是来卖货的。
聂小裳与董澈两人之间有个约定,那就是每月都来逛一逛药材大赏会,董澈如果能认出一味新药材,聂小裳便研制一款新点心给他吃。
聂小裳为了让董澈长点知识,真是削减了脑袋!
此时两人站在一处药材行的摊位前,董澈脚好一些了,能拄着拐出来。这是一家小药材行,桌上摆的都是些常见的药材,紫苏、白芷、地黄、陈皮等。老板是玫瑰园的常客,一见聂小裳就开始闲扯。
董澈兀自看着一堆褐色药材,凝神想了想,恍然大悟道:“哈!这个我认识,长毛毛,像椭圆形的仙人球,苍耳!哈哈!你要做一款新点心给我了!”
聂小裳冷冷道:“去年八月你就认过苍耳了,我还兑现承诺,特意做了一款“水淹糕”给你吃。”
董澈惊讶道:“有吗?”
想了想,道:“好像是有。哎呀,我只记得水淹糕,并不记得苍耳,这苍耳是昨日专门叫曹先生拿给我现学的。”
董澈原本就对中药不感兴趣,那些黑的灰的白的,片的粉的还有立起来像生姜的,起初还能记住几样,认得多了就混了,也不知到底认没认过。两人认识五年,近一两年董澈渐渐开始耍赖,但凡有点眼熟的随便指随便诌,堵的是聂小裳也忘了,能坑一次是一次。
可惜聂小裳从来都是过目不忘。
五年来与董澈在药材大赏记下的每一味药材,如今随时都能指认,对答如流,并说出这味药的药性用处等。
若不是贪图口福,董澈觉得与聂小裳来药材大赏就是当众打自己脸!
谁都知道他是骄人巷最大的医馆九尺潭的独子,如今的掌门人,却连一味最普通的药材都不识,还得一个做点心的厨娘帮他认。
悲哀啊!
当然他也不知,聂小裳那款“水淹糕”是做点心时一不小心多加了一些水,糕点变成湿糯、咬起来有些粘牙,实在没舍得扔,便多加水,“定胜糕”摇身一变成了“水淹糕”。董澈吃的那叫一个欢!
还有一次,她将圆形“玫瑰槐花饼”故意捏成方的,名字换成“槐花玫瑰饼”,拿给董澈吃,董澈叫好不迭,断言这款点心一旦上市,必会一抢而空。
董澈一看今日连认几味药材都认错,糕点要泡汤,使出苦情戏,拄着拐三条腿都拖不动,歪在聂小裳身上:“走不动了,走不动了,脚疼,可能是感染了。”
聂小裳才不会信:“那怎么办,我又背不动你。”
董澈道:“兴许,也有可能是出来得早,饿了。你拿两块糕点给我吃,缓一缓就好了。”
聂小裳冷笑:“饿着吧。”
聂小裳像拖了个尾巴,走哪都粘着,两人拖拖拽拽走了几米。一些外地的人不认识聂小裳与董澈,纷纷奇怪地往这边看,尤其董澈那一头散乱卷发,当众乱贴女子,看上去就是个流氓。
聂小裳只好无奈解释:“……我堂弟,从小就有软骨病。”
众人恍然大悟:“软骨病啊,没听说过。看上去很棘手啊,活到这么大也不容易。”
聂小裳摆出痛心疾首的表情:“是啊,每月都要来这儿寻医问药,没用,脚已经溃烂,家中也家徒四壁了。”
这时,一个不屑的女人声音忽然道:“软骨病?这可是大名鼎鼎的九尺潭医馆的董掌柜,你们被人耍了,白痴!”
说话的人正是黄西银的妻子,悦东家的老板娘秋桃。秋桃带着几个伙计,站在自家摊位后,都面色不善。
悦东家的摊位足足是别人的两个大,占据着大赏的中心位置,伙计直接吆喝叫卖,周围的生意都被他家抢了过来,连博裕、康乐这样的大医馆也被挤在一边。只有对面的同花医馆与之对照,勉强拿得上台面。
聂小裳兴致勃勃地看着悦东家这“一家子”,发现一个好笑的事情。
聂小裳准备出门,董澈拦在门口,将那条伤腿堪堪横在门上,人倚着门框,反复只问一个问题:“100两石菖蒲,100两!怎么来的?”
聂小裳道:“不该问的别问。”
董澈道:“我偏问,不告诉我别想走。”
聂小裳抬手,轻轻捏了捏他的脚踝,董澈立刻啊啊大叫,摔了下去,却依旧栽在地上摆成一个不成体统的姿势。
聂小裳“哼”一声,从他身上跨过去。
一出门,忽觉今夜空气格外清新,淡淡的空旷,淡淡的舒展,还有一丝沁人心脾的酸梅味。
董澈叫了她一声。
聂小裳回头。
董澈转为侧躺在门槛上,摆成一个潇洒的姿势,以手支头,一头金发在月光下发亮,发丝根根飞舞。
董澈道:“谢谢。”
聂小裳看他这幅滑稽又认真的样子,看看天,再看看他,忍不住笑了。
董澈也笑。
两人相视而笑,一个在门外,一个在门内。月光将他们笼罩在同一片白晕下。
金州地处水乡,骄人巷隔壁就是一条蜿蜒数里的小河,名字叫作“星月河”。因为河水清澈见底,夜晚的满天星月尽数洒入河中,波光粼粼,相互叠映,仿佛河底都是亮闪闪的宝物。
河畔每隔数米,挂上一只大红元宝灯笼,两岸灯笼红影绰绰,落在闪闪发亮的河水中。
河上一座拱形小桥,叫做“问君桥”,是曾经一名富商花费巨资以白玉建成,取材奢侈,设计却很简单,只沿边雕了两排镂空小花,洁白静谧,像一首小诗。
聂小裳沿着此桥的台阶缓缓而上,一身荷绿宽袖绸衫,袖子轻轻摆动,翩翩如舞,微风吹散了几缕头发。
快到桥顶时,对面传来几声沉稳的脚步声。
高耸的发髻,奢华的浅紫色水纹锦袍,一名男子的身影长身玉立,出现在桥顶。
聂小裳轻轻一笑,拾步而上,两人在小桥顶峰站定,相对而立。
月光罩在霍某人身上,黑白分明的脸庞异常明亮,微笑的眼睛不是喜悦,而是一切尽在掌握的松弛。
他道:“果然是你。”
聂小裳露出两排皎洁的小牙:“反正我们也不是第一次见了。”
说起来,第一次见面是在霍宅,聂小裳暗中窥他而他不知。,第二次是昨日在揽翠园高低相望,多少有些火药味。
而这一次,微量的夜风徐徐吹来,河水的静谧冲淡了彼此的警惕。
霍某人道:“我喜欢和聪明人做生意。”
聂小裳道:“我可能是聪明人里最不聪明的,也可能是不聪明的人里稍稍有些聪明的,聪明这个东西嘛,够用就行了。”
霍某人微微抬起下巴,居高临下看着她的眼睛,略有赞赏道:“能摸清永乐药材行绝密仓库的,除了聪明,还要有胆识。”
聂小裳那日夜探霍宅,霍某人脱下的外袍中掉出一样东西,那张写着小字的纸条,正是一张绝密进货单,单子上赫然写着“石菖蒲”三个字,足有三十斤重,附有囤货位置。
聂小裳正是根据这种字条,找到藏有石菖蒲的仓库。
而她托二熊送给霍某人的点心中,同样夹带着一张小纸条,纸条上写上一模一样的地址。
以霍某人的聪明绝顶,一定知道,自己藏有大量石菖蒲,却故意造成奇货可居,哄抬物价的事暴露了。而不卖石菖蒲给九尺潭,就是摆明不愿救尚书大人,这事必会传到知州和尚书大人的耳朵里,饶是他人脉广阔,也是死罪。
当然,敢这么公开与霍某人叫板的人几近于无。
谁都知道得罪了霍某人,相当于得罪了整条骄人巷,日后必会惨烈收场。
霍某人淡淡笑了,道:“最近九尺潭在隔靴搔痒,一会儿将我给出的价格公之于众,一会儿跑到我的仓库探查,弄得我很痒。”
聂小裳听出他话中的意思,这是以退为进,而事实确实是九尺潭不够敞亮在先,便道:“别的医馆也想给你挠痒,可连你的靴子也够不到不是?日后永乐药材行与九尺潭合作,每笔药材售出再送你一成利润,够诚意吗?”
霍某人道:“你能做得了九尺潭的主?”
聂小裳道:“做得了。”
她心知以董澈的心性,像这样三番五次被同行对手刁难,如履薄冰,迟早垮掉。
与其对抗,不如合作。
她内心微微叹了口气。
如今她已被暗查,追访女魔头的消息漫天遍野,她随时可以走,不惊动任何人,但董澈那个样子,又怎么忍心一走了之。
霍某人道:“爽快。”
月亮正好映在小桥下方,像河底一只白莹莹的盘子。两人静静伫立的影子又团在盘子的中央,仿佛是盘底的蓝黑釉画。
两岸灯笼微摇动,红影沉浮风又起,聂小裳道:“时间不早了,再会。”转身沿来时的石阶而下。
她的身后,霍某人道:“点心不错。”
聂小裳转身,手搭在白玉小桥的桥栏上,笑道:“送你的有些糊了。”
霍某人微微一笑:“糊得恰到好处。”
顿了顿,他道:“你的名字是……”
聂小裳道:“哪天你在街上,看见一辆马车,车上到处都是玫瑰,还有点心的香味。劝你来买几只,晚来一些就没有了。”
***
农历四月初八。
金州以盛产药材、名医遍地驰名各州,而骄人巷就是金州最大的名牌,吸引各地慕名前来。
每月初八,骄人巷必会组织一次药材大赏会。
三十五家医馆,十二家药材行齐聚金州一处“碧凝湖”畔,晴空万里,纤云微卷,湖边零星栽着几颗老杨柳,一面的草地上正湿润着。
各家在草地上支了桌椅,排成两排,五颜六色的旌旗上写着自家医馆的名称,桌上都是各家的拿手货,药材行的药材,医馆的自制偏方等,分成两排,从湖东直通湖西。
两排摊位中间只有三丈宽,却挤着几百号人,不少都是各地求医问药,或热衷于养生保健的人慕名前来,药材去量十分迅速。
九尺潭是个例外。
董澈的父亲董卓云认为从医者为人祛病医伤,本意是助人,并非推销,是以从未参加过药材大赏。
不过他的宝贝儿子却是一次都没落过,场场都来。
当然不是来卖货的。
聂小裳与董澈两人之间有个约定,那就是每月都来逛一逛药材大赏会,董澈如果能认出一味新药材,聂小裳便研制一款新点心给他吃。
聂小裳为了让董澈长点知识,真是削减了脑袋!
此时两人站在一处药材行的摊位前,董澈脚好一些了,能拄着拐出来。这是一家小药材行,桌上摆的都是些常见的药材,紫苏、白芷、地黄、陈皮等。老板是玫瑰园的常客,一见聂小裳就开始闲扯。
董澈兀自看着一堆褐色药材,凝神想了想,恍然大悟道:“哈!这个我认识,长毛毛,像椭圆形的仙人球,苍耳!哈哈!你要做一款新点心给我了!”
聂小裳冷冷道:“去年八月你就认过苍耳了,我还兑现承诺,特意做了一款“水淹糕”给你吃。”
董澈惊讶道:“有吗?”
想了想,道:“好像是有。哎呀,我只记得水淹糕,并不记得苍耳,这苍耳是昨日专门叫曹先生拿给我现学的。”
董澈原本就对中药不感兴趣,那些黑的灰的白的,片的粉的还有立起来像生姜的,起初还能记住几样,认得多了就混了,也不知到底认没认过。两人认识五年,近一两年董澈渐渐开始耍赖,但凡有点眼熟的随便指随便诌,堵的是聂小裳也忘了,能坑一次是一次。
可惜聂小裳从来都是过目不忘。
五年来与董澈在药材大赏记下的每一味药材,如今随时都能指认,对答如流,并说出这味药的药性用处等。
若不是贪图口福,董澈觉得与聂小裳来药材大赏就是当众打自己脸!
谁都知道他是骄人巷最大的医馆九尺潭的独子,如今的掌门人,却连一味最普通的药材都不识,还得一个做点心的厨娘帮他认。
悲哀啊!
当然他也不知,聂小裳那款“水淹糕”是做点心时一不小心多加了一些水,糕点变成湿糯、咬起来有些粘牙,实在没舍得扔,便多加水,“定胜糕”摇身一变成了“水淹糕”。董澈吃的那叫一个欢!
还有一次,她将圆形“玫瑰槐花饼”故意捏成方的,名字换成“槐花玫瑰饼”,拿给董澈吃,董澈叫好不迭,断言这款点心一旦上市,必会一抢而空。
董澈一看今日连认几味药材都认错,糕点要泡汤,使出苦情戏,拄着拐三条腿都拖不动,歪在聂小裳身上:“走不动了,走不动了,脚疼,可能是感染了。”
聂小裳才不会信:“那怎么办,我又背不动你。”
董澈道:“兴许,也有可能是出来得早,饿了。你拿两块糕点给我吃,缓一缓就好了。”
聂小裳冷笑:“饿着吧。”
聂小裳像拖了个尾巴,走哪都粘着,两人拖拖拽拽走了几米。一些外地的人不认识聂小裳与董澈,纷纷奇怪地往这边看,尤其董澈那一头散乱卷发,当众乱贴女子,看上去就是个流氓。
聂小裳只好无奈解释:“……我堂弟,从小就有软骨病。”
众人恍然大悟:“软骨病啊,没听说过。看上去很棘手啊,活到这么大也不容易。”
聂小裳摆出痛心疾首的表情:“是啊,每月都要来这儿寻医问药,没用,脚已经溃烂,家中也家徒四壁了。”
这时,一个不屑的女人声音忽然道:“软骨病?这可是大名鼎鼎的九尺潭医馆的董掌柜,你们被人耍了,白痴!”
说话的人正是黄西银的妻子,悦东家的老板娘秋桃。秋桃带着几个伙计,站在自家摊位后,都面色不善。
悦东家的摊位足足是别人的两个大,占据着大赏的中心位置,伙计直接吆喝叫卖,周围的生意都被他家抢了过来,连博裕、康乐这样的大医馆也被挤在一边。只有对面的同花医馆与之对照,勉强拿得上台面。
聂小裳兴致勃勃地看着悦东家这“一家子”,发现一个好笑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