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鹤羽打开药箱,从中取出手术刀和针线,放进滚水里。

    这药箱是江离给她编制的,外观与她用来包裹医疗箱的竹箱并无区别,如此也好打掩护。

    药箱里放着常见的一些金疮药、银针、脉枕之类的物品,唯一与众不同的便是这手术刀和针线。

    黄医正看了一眼煮在沸水里的器具,眼中划过好奇和惊艳。奈何时机不对,他忍住没有多问。

    “你要怎么做?”见她除去手衣,捞起那把柳叶形的尖刀,黄医正从旁给她递了一方手巾。

    “侧切。”姜鹤羽仔仔细细地给双手消完毒,坐在李夫人腿间。

    她从没做过这个手术,唯一的经验只是实习期的两三次旁观。

    黄医正咀嚼着这两个字,理解了意思。他愣在原地,细细思考了一番,心道此法虽然听起来粗暴,但如今的境况下,确实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手段。

    姜鹤羽静坐片刻,呼出一口气,握紧刀,精准利落地切出一条刀口。

    鲜血霎时涌出,李夫人绷紧脖颈,高亢地痛叫一声。

    黄医正连忙按住下意识挣扎的产妇:“李夫人,别卸力!稳住情绪!已经能看到孩子的头了!用力!注意呼吸,再坚持一下!”

    李夫人咬紧牙关,竭力平静下来,强迫自己有规律地吸气吐气。

    漫长的一刻钟后。

    随着一阵“哇哇”的啼哭声传来,李夫人安心地卸下力,倒进被褥里。

    姜鹤羽眼疾手快地替她缝合伤口、打结剪线、消毒上药,一套流程完成得极快,缝线也堪称完美。

    黄医正点点头,眼中露出赞赏之意。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他也不得不服老了。

    “李夫人,是个小娘子。”药童李仁将清理干净的婴儿包上襁褓,轻手轻脚地抱到了李夫人枕边。

    李夫人费劲撑开眼皮,盯着孩子粉嘟嘟皱巴巴的小脸,愣怔半晌,终是牵出一个温柔的笑,两眼一翻,昏了过去。

    子时。

    李夫人的状态已经平稳下来,正挨着刚出生的婴儿一块儿安静沉睡。

    与姜鹤羽一同围坐在火炉旁黄医正擦擦手,侧头见她正认真清理着那柳叶刀。

    他眼露精光,低声询问:“你这刀……倒是精致,比我们用的刀要轻薄锋利不少。还有你缝伤口的线,也比军中缝合伤口用的桑皮线更柔韧。这都是何处寻的?老夫也想买一份。”

    “从故乡带来的,中原没有。”姜鹤羽淡然回答,仿佛早有准备。

    “哦?你故乡在何处?”

    “挺远的,在交州。”姜鹤羽回忆着江离给她讲过的舆图,选了个最远的州。

    “那确实太远。不过,等以后有机会,老夫必定要去一趟。”

    黄医正深觉遗憾,又问:“你是交州人?怎么感觉你的长相更像中原人。”交州靠近西南蕃和真腊国,那里的人相貌与中原人有些许区别。

    “我母亲是吉州人。”

    “哦——原来如此。”黄医正知道她曾是流民,担心提起她的伤心事,便不再多问。

    “姜医正。”李仁走过来,轻声传话,“姜典书托小的问您今晚是否还回去,若是不回去,他便把手炉和汤饼留给您。”

    姜鹤羽这才想起自己还没有吃晚食,肚子也后知后觉地“咕噜“一声。

    黄医正少见她这么窘迫的样子,咧嘴一笑,撵她:“快走吧,你阿兄要心疼死了。”

    “你吃晚食了吗?”姜鹤羽收好东西站起身,踯躅着问了一句。

    黄医正见她竟会关心自己,心中甚是熨帖,摆摆手:“我包里有干粮,不必管我。再守一会儿,没有异常,我便也回去了。”

    姜鹤羽走出帐外,想了想,招来一个巡逻的小兵,给了他五十文铜钱:“你去找庖房里的人煮两碗汤饼送过来,多放些麻椒。这银钱你与厨子一人一半。”黄医正和李药童都是从戎州过来的,嗜麻。

    小兵没想到今晚守夜还有意外收获,连声应是,笑逐颜开地跑去办事儿。

    “阿羽。”

    姜鹤羽闻声转头,就见江离正坐在她白日坐诊的桌案旁,桌上摆着一个食盒。

    江离打开食盒,端出热腾腾的汤饼,把筷子递到走过来的姜鹤羽手上:“就在这里吃,若是等提回住处,就坨得不能入口了。”

    姜鹤羽也不跟他客气,屁股还没挨上胡椅就先挑了一筷子送到嘴边。汤饼,其实就是后世的面条,简单暖胃好消化,最适合用来应急。

    “阿兄等了多久了?”姜鹤羽实在饿狠了,闷头吃下好几口,速度这才放慢下来。

    “慢点吃。”江离轻斥一声,又将手炉搁在她腿边,“从晚食那会儿等到现在。”

    姜鹤羽捏着的筷子一顿,那得等了有三个多时辰。

    她摸了摸他放在桌案上的手,凉得如白瓷一般。

    “阿兄辛苦。”

    “你才是辛苦,忙了一晚上,我干站着有什么辛苦。”江离拍一拍她探过来的手背,抬手将她鬓边落下来的碎发挽到耳后。

    他想起这一晚上在营帐外听到的心惊肉跳的哭嚎声,目光沉沉:“阿羽,生孩子太苦了。”

    “是啊。”姜鹤羽也抬起头来,看向挂在远处山尖的圆月,“做母亲的,真是伟大。”

    “快吃吧,再磨蹭汤饼冷了。”江离见她神情多了几分落寞,敲了敲她的脑袋。

    “一会儿让我慢点,一会儿让我快点,你还真是善变。”姜鹤羽埋下头继续吃,口中含糊着吐槽。

    江离自知没她会呛人,便也不搭腔。从食盒中端出一碗黑乎乎的汤药,眼也不眨地一口饮下,又掸了掸沾上少许炉灰的袖摆,倚着桌案赏起月来。

    才不到半刻钟,姜鹤羽就喝完了最后一口汤。

    她用布巾擦着嘴角,慢慢回味那醇厚的香气,这才意识到不是因为饿了才觉得今晚的汤饼格外好吃,是它本身的味道便不错。

    她有些疑惑:“这汤饼真是庖房做的?”

    江离站起身,收好食盒,听到她这话,轻笑一声:“终于反应过来了?馋得像个饿痨鬼。”

    “阿兄,我发现你有时候嘴也挺毒的。”姜鹤羽回想自己刚刚吃汤饼的样子,尴尬地摸摸鼻子。

    江离将手炉塞到她手里,拎起食盒和药箱向前走去,淡淡的声音散在夜色里:“我以前不这样,都是跟你学的。”

    “欸,你别打岔,还没回答我是不是庖房做的呢。”姜鹤羽快走两步到他身旁,与他并行。

    “庖房做出来的味道是这样的?”

    “确实不像,那是谁做的?阿兄,难道……是你做的?”

    “呵,不是我做的难道是你做的?”

    “不对,你竟会下厨?”

    “我记得曾与你说过,我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

    “不是这个,我是想说,‘君子远庖厨’?”

    “我像君子吗?”

    “我看挺像的。”

    “那……多谢您夸奖?”

    ……

    疫病过了爆发的高峰期,如今新进来的病患越来越少。

    看诊的人少了,便不用整日坐诊。姜鹤羽自从李夫人生产后,每日都会来这营帐看看。

    因为病棚的环境实在不适合产妇休养,黄医正当日便向上峰申请。得了蒋校尉的准话,让李夫人暂时安顿在这里。

    后来,这营帐里陆陆续续又来了五位临盆的妇人。

    这几人都是黄医正接生的,由姜鹤羽在旁边打下手,生产的过程还算顺利,没再遇到如李夫人那般凶险的情况。

    “你想学接生?”黄医正看着整天往这边跑的姜鹤羽,琢磨出了几分端倪。

    “嗯,我想学。”姜鹤羽干脆点头,仔细清洗着刚绞过脐带的剪子,“若是我会接生,也许便能救下更多不想接触外男的妇人。”

    她偏过头,对上黄医正的目光,直言不讳:“李夫人抗拒让你接生,没有其他原因,不过是因为你是男子。这次的李夫人为了孩子,最终还是同意了让男子替她接生。那往后,我若是又遇到什么王夫人、张夫人,没有稳婆,宁死也不愿让男大夫接生呢?”

    “我虽不认可她们的思想,但这并不代表我就能心安理得地看着她们因此付出生命的代价。这个世上多一个会接生的女大夫,有她们这样想法的人便多一分活下去的希望。”

    黄医正垂眸听完她的话,久久无法回神。他背过身去洗手巾,肩膀微微颤动了几下,沉默片刻,语气轻松道:“你想学我的手艺,可是要拜师的。”

    姜鹤羽闻言愣了一下,点点头,若有所思地去给李夫人把脉了。

    黄医正看着她果断离去的背影,有些后悔刚刚的话,其实不拜师他也愿意教的。唉,这张破嘴,死要面子活受罪。

    李夫人倚在床头,看着身旁熟睡的女儿,目光有些幽深。

    “李夫人,今日感觉如何?”姜鹤羽走到她床边,从药箱中取出脉枕。

    李夫人回过神来,唤了声“姜大夫”,自觉伸出手,撩开袖子露出手腕,这才接着回答:

    “伤口今日已经不怎么疼了,黄大夫也说我的瘟症差不多这两日便能痊愈。只是……” 她心疼地摸了摸婴儿正酣睡的小脸,“还有很久都不敢喂她,可怜我的囡囡。”

    “脉象确实强健了不少,李夫人不必过于忧虑。你年纪轻,恢复得快,再过十日左右就可喂母乳了。”姜鹤羽把完脉,将她的手放回被褥里。

    虽被称为夫人,但她其实才满二十岁不久,比姜鹤羽还要小上两岁。

    据她说,她刚及笄便出嫁了。

    李夫人脸上的笑容僵了一下,柔声请求:“姜大夫,您以后就叫我李月吧,不必叫我李夫人了。”

章节目录

流民她青史留名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点阵雁翎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点阵雁翎并收藏流民她青史留名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