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中各处繁花展颜,芳草青葱,许多贵胄会趁此春色和煦之际举办雅集。
黄成斌要举办雅集,黎昭文和苏凌陟均收到了邀请帖。
苏凌陟回想那日恩荣宴,心里还有一点疑惑未解,“当日恩荣宴,事情明明是黄成斌先挑起的,为何当时你还要替他打圆场?”
彼时原是黄成斌有意污蔑他和黎昭文舞弊,黎昭文大可出言反驳他。众朝臣都在场,即便出言为自己明辨清白,他们听在耳里自也不会觉得奇怪。
但黎昭文话里话外都在维护黄成斌的脸面,最后反将关注点引到了自己身上,反倒教黄成斌这个罪魁祸首置身事外。
如果这件事由苏凌陟先开口,他定会先反驳黄成斌一番。
他一脸义愤填膺的模样,黎昭文颇觉好笑,抿了抿唇,解释道:“我们初入官场,不好与人撕破脸面,况且他表面上是在说我们舞弊,实则无意间质疑了读卷官和陛下的判断,无须我出言顶撞,将来他自会为他当日之言付出代价。”
苏凌陟略通其意,复又将另一个疑问道出:“这么多大人看了考卷都没意见,怎么偏偏就他有意见,我总觉得,他是在故意针对我们。”
黎昭文淡然一笑,摇头道:“我也不知道。”
多亏了黄成斌当众质疑她舞弊,否则她不会对李子璆有戒心。
当日黄成斌之所以这么做,多半是李子璆授意,倘若真的如此,那他为什么要针对她?难道是因为她害了李绶入狱?
不论如何,一个人不会平白对陌生人有恶意,这其中或有隐情。
这世上与李绶有联系的人寥寥无几,李子璆算其一,李铨亦算其一。过于明目张胆接近李子璆,容易引他猜疑,相形之下,李铨不过是流放在外的犯人,接近他更容易些,能免去许多勾心斗角的情节。
黎昭文静望庭院雀跃的鸟雀,暗想:“现在裴越应该彻底逃过林珣的追捕了。”
助林嫣谣离开京师,本不在她计划之内。
只是在她的身上,黎昭文仿若看到了自己从前的影子。
她与林嫣谣一样,不愿与不爱之人成婚,所以当爹爹决定择选顾景渊当驸马时,她很抗拒。
她与顾景渊,不过是在宴席上远远相望的点头之交,甚至连最简单的交谈都没有,初见一次便成就一段姻缘,在她看来,有些荒谬。
所幸爹爹是通情达理之人,知道她抗拒后,便不再逼迫她成婚。
如今经历了种种变故,黎昭文愈发庆幸自己当初没有嫁给顾景渊,但偶尔会有一个可笑的念头充斥她的脑海:如果当初我们成婚,他会不会念在夫妻情分上,为爹爹出战?
她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念头。
初识他来自于爹爹的夸奖,对他的了解借助于宫人的闲言碎语,直到她临死前,她都不曾真正了解过他。
她想,大概是因她太看重感情,所以理所应当认为别人也会重视。
此前观察林珣的种种作为,以为他是极疼爱女儿的父亲,怎料不过一个月的时间,这点美好印象就幻灭了。
林嫣谣的难过,黎昭文不能感同身受,毕竟她的爹爹不像林珣,不会强人所难。
让裴越护送她离京,是本能的怜惜使然,与此同时,亦有几分弥补之意。
她刻意与林延纪结交,意在利用他探知消息,然则相处时光渐长,她心底竟生出了愧疚之感。
林延纪对她,是诚恳的友情,而她对他,却是处心积虑的算计。
既是要报复林珣,本不应和他的家人有过多的牵涉,冷漠地处理各种关系,报仇之路才能更加畅快。
可有许多感情,不是黎昭文可以随意左右的。
她喜欢林延纪这个朋友。他信任她所说的每一句话,他会坦露自己的诸多事情,是这段易碎关系里唯一真实的存在,黎昭文的虚假与之相比,颇为不堪。
设想将来林延纪得知她将林珣置于死地,他会作何感想?
他们终究是父子,终究是血脉相连的亲人,没有人会希望自己的父亲死于朋友之手。
再者说来,林珣被定罪,他的亲眷自然也难逃其咎,黎昭文现下只希望,日后真正受惩罚的,只有林珣一人。
目送鸟雀翩然而去,黎昭文转首对苏凌陟道:“该去文华殿了。”
今日廷议,旨在决定三千营是否应解散重组以及是否处决吴适镐。
解散重组,意指将什律人全部换成汉人。
然而经过激烈的讨论,就三千营一事,官员们分成了两派。
一派认为汉人的骑射能力与什律人相差甚远,重组三千营,无异于重新组建一支普通军队,如此大动干戈,倒不如就此解散三千营,不再重组。
另一派则认为解散三千营,空缺出的兵额难以保障京师安全,不妨只革去其格其的职位,换汉人统领三千营。
关于是否处决吴适镐,亦是分成两派争论。
因吴适镐已是将死之人,用刑已经不管用了,他的嘴除了吃饭时会张开,其他时候一概闭口不言,刑部实在拿他没办法。
刺杀皇帝是事实,处决他只须一声令下。但找不到幕后指使,案件如何能了结?
一派认为,吴适镐坚称刺杀没有人授意,不像是假话,刑部找不出幕后指使,全因他们没有听信吴适镐的自白。事已至此,尽快处决他,才能给皇帝一个交代。
另一派则认为不能处决吴适镐。他一个小小骑兵,刺杀皇帝能得到什么好处?此时若是成功,真正的受益人绝不可能是他,必要让他吐露真相后再行决断。
殿内沸反盈天,却丝毫不影响黎昭文,她一面执笔记录,一面思考。
现在其格其停职待决,案件结果不论好坏,他的提督职位到底是保不住了。
过去苦思冥想要解决的叛徒,如今不费吹灰之力便解决了,黎昭文的喜悦之色尽显在笔下挥洒如意的笔迹里。
得意不过半刻,她又忽觉怅然。
这是她第二次参加廷议,目睹朝臣和杨宗道的议事状态,老师在她心目中的形象,就像外间流动的浮云,发生了变化。
初时听闻内阁首辅这个名号,黎昭文以为它便是掌控权力、指挥各部的高阶官职。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成立内阁,是为了减轻皇帝的日常政务,一切奏章经由内阁大学士阅览、拟具意见,而后递呈给皇帝。
杨宗道是内阁位列第一的大学士,是吏部尚书,但他并非位高权重的权臣,而是兢兢业业的大臣。
内阁首辅不是六部长官,他的权力仅限于通达天心,各部的决策他无权干涉,六部只听命于皇帝。
他的地位介于一个模糊地带,一方面他是皇帝信任的朝臣,许多决策会过问他的意见;另一方面,各部无须听从他的意见,皇帝的旨意送至六科给事中手上,他们不同意,亦可驳回皇帝的旨意。
总而言之,表面上他似为长官,实则只是诸多文官中的一员。
黎昭文天真地希望皇帝能给于杨宗道更多的权力,比起林珣这些表里不一的叛徒,杨宗道对皇帝的忠心才是从始而终的,否则他不会陪着皇帝一起自刎……
但站在皇帝的角度思考,黎昭文能理解他为何要牢牢统揽全部大权。
人心是这世间最难以揣度的难题,唯命是从的手下,在一夕之间就可以变成谋害他的叛徒,谁也不能确保所有人会一直忠心事主。
既是如此,又何必过于信任他们?
疑心重,大概是每一个帝王的心病,这本无可厚非,若是臣子毫无异心,帝王又何必处处提防、事事疑心?
是臣子的不忠不义,造就了君臣间各种隐晦不明的关系。
所以,任杨宗道多么忠心,皇帝应该都不会全然松懈对他的提防。
恰是想通了这点,黎昭文意识到:“要想扳倒林珣和顾景渊,终究还是要靠爹爹。”
在她思绪起伏间,今日廷议有了最终结果:三千营统领换为汉人,吴适镐继续坐狱。
一众官员离开后,苏凌陟整理手稿,左右无事,便随口问黎昭文:“你觉得其格其会是幕后指使么?”
黎昭文思索片刻,道:“应该不是。”
苏凌陟思考吴适镐的用意,微感不解,“我若是吴适镐,我会设法在牢中死去,这样能免去许多痛苦。其实他如今说不说出真相都不重要了,毕竟到最后都只有一死。”
黎昭文道:“或许是他主人不准他死。”
“那便更奇怪了,这么做到底是出于何种目的?”苏凌陟蹙眉,“不得不说,他的主人真是聪明,吴适镐没有亲眷,又不常与人来往,调查他的行状,当真是棘手事,难怪此案迟迟难以推进。”
黎昭文心念微动,说道:“也许他现在不说,是为了等待时机。”
“什么时机?”
黎昭文自己也说不清是什么时机,只觉得隐隐有些不对劲,“或许是……污蔑其他人……”
因为裴越离京,许多事情便交由唐砥负责了。
这日晚间,他来禀报近日发生的事宜,“最近林珣忙的焦头烂额,一面想找到林嫣谣,一面又派人跟着一个叫何梦直的人,这个人是个游手好闲的小商人,不知道为什么林珣会那么在意他。”
黎昭文问:“有没有办法查查他的底细?”
唐砥笑道:“当然有办法,凡是在京中出现过的人物,我都能设法查清他的底细。”
黄成斌要举办雅集,黎昭文和苏凌陟均收到了邀请帖。
苏凌陟回想那日恩荣宴,心里还有一点疑惑未解,“当日恩荣宴,事情明明是黄成斌先挑起的,为何当时你还要替他打圆场?”
彼时原是黄成斌有意污蔑他和黎昭文舞弊,黎昭文大可出言反驳他。众朝臣都在场,即便出言为自己明辨清白,他们听在耳里自也不会觉得奇怪。
但黎昭文话里话外都在维护黄成斌的脸面,最后反将关注点引到了自己身上,反倒教黄成斌这个罪魁祸首置身事外。
如果这件事由苏凌陟先开口,他定会先反驳黄成斌一番。
他一脸义愤填膺的模样,黎昭文颇觉好笑,抿了抿唇,解释道:“我们初入官场,不好与人撕破脸面,况且他表面上是在说我们舞弊,实则无意间质疑了读卷官和陛下的判断,无须我出言顶撞,将来他自会为他当日之言付出代价。”
苏凌陟略通其意,复又将另一个疑问道出:“这么多大人看了考卷都没意见,怎么偏偏就他有意见,我总觉得,他是在故意针对我们。”
黎昭文淡然一笑,摇头道:“我也不知道。”
多亏了黄成斌当众质疑她舞弊,否则她不会对李子璆有戒心。
当日黄成斌之所以这么做,多半是李子璆授意,倘若真的如此,那他为什么要针对她?难道是因为她害了李绶入狱?
不论如何,一个人不会平白对陌生人有恶意,这其中或有隐情。
这世上与李绶有联系的人寥寥无几,李子璆算其一,李铨亦算其一。过于明目张胆接近李子璆,容易引他猜疑,相形之下,李铨不过是流放在外的犯人,接近他更容易些,能免去许多勾心斗角的情节。
黎昭文静望庭院雀跃的鸟雀,暗想:“现在裴越应该彻底逃过林珣的追捕了。”
助林嫣谣离开京师,本不在她计划之内。
只是在她的身上,黎昭文仿若看到了自己从前的影子。
她与林嫣谣一样,不愿与不爱之人成婚,所以当爹爹决定择选顾景渊当驸马时,她很抗拒。
她与顾景渊,不过是在宴席上远远相望的点头之交,甚至连最简单的交谈都没有,初见一次便成就一段姻缘,在她看来,有些荒谬。
所幸爹爹是通情达理之人,知道她抗拒后,便不再逼迫她成婚。
如今经历了种种变故,黎昭文愈发庆幸自己当初没有嫁给顾景渊,但偶尔会有一个可笑的念头充斥她的脑海:如果当初我们成婚,他会不会念在夫妻情分上,为爹爹出战?
她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念头。
初识他来自于爹爹的夸奖,对他的了解借助于宫人的闲言碎语,直到她临死前,她都不曾真正了解过他。
她想,大概是因她太看重感情,所以理所应当认为别人也会重视。
此前观察林珣的种种作为,以为他是极疼爱女儿的父亲,怎料不过一个月的时间,这点美好印象就幻灭了。
林嫣谣的难过,黎昭文不能感同身受,毕竟她的爹爹不像林珣,不会强人所难。
让裴越护送她离京,是本能的怜惜使然,与此同时,亦有几分弥补之意。
她刻意与林延纪结交,意在利用他探知消息,然则相处时光渐长,她心底竟生出了愧疚之感。
林延纪对她,是诚恳的友情,而她对他,却是处心积虑的算计。
既是要报复林珣,本不应和他的家人有过多的牵涉,冷漠地处理各种关系,报仇之路才能更加畅快。
可有许多感情,不是黎昭文可以随意左右的。
她喜欢林延纪这个朋友。他信任她所说的每一句话,他会坦露自己的诸多事情,是这段易碎关系里唯一真实的存在,黎昭文的虚假与之相比,颇为不堪。
设想将来林延纪得知她将林珣置于死地,他会作何感想?
他们终究是父子,终究是血脉相连的亲人,没有人会希望自己的父亲死于朋友之手。
再者说来,林珣被定罪,他的亲眷自然也难逃其咎,黎昭文现下只希望,日后真正受惩罚的,只有林珣一人。
目送鸟雀翩然而去,黎昭文转首对苏凌陟道:“该去文华殿了。”
今日廷议,旨在决定三千营是否应解散重组以及是否处决吴适镐。
解散重组,意指将什律人全部换成汉人。
然而经过激烈的讨论,就三千营一事,官员们分成了两派。
一派认为汉人的骑射能力与什律人相差甚远,重组三千营,无异于重新组建一支普通军队,如此大动干戈,倒不如就此解散三千营,不再重组。
另一派则认为解散三千营,空缺出的兵额难以保障京师安全,不妨只革去其格其的职位,换汉人统领三千营。
关于是否处决吴适镐,亦是分成两派争论。
因吴适镐已是将死之人,用刑已经不管用了,他的嘴除了吃饭时会张开,其他时候一概闭口不言,刑部实在拿他没办法。
刺杀皇帝是事实,处决他只须一声令下。但找不到幕后指使,案件如何能了结?
一派认为,吴适镐坚称刺杀没有人授意,不像是假话,刑部找不出幕后指使,全因他们没有听信吴适镐的自白。事已至此,尽快处决他,才能给皇帝一个交代。
另一派则认为不能处决吴适镐。他一个小小骑兵,刺杀皇帝能得到什么好处?此时若是成功,真正的受益人绝不可能是他,必要让他吐露真相后再行决断。
殿内沸反盈天,却丝毫不影响黎昭文,她一面执笔记录,一面思考。
现在其格其停职待决,案件结果不论好坏,他的提督职位到底是保不住了。
过去苦思冥想要解决的叛徒,如今不费吹灰之力便解决了,黎昭文的喜悦之色尽显在笔下挥洒如意的笔迹里。
得意不过半刻,她又忽觉怅然。
这是她第二次参加廷议,目睹朝臣和杨宗道的议事状态,老师在她心目中的形象,就像外间流动的浮云,发生了变化。
初时听闻内阁首辅这个名号,黎昭文以为它便是掌控权力、指挥各部的高阶官职。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成立内阁,是为了减轻皇帝的日常政务,一切奏章经由内阁大学士阅览、拟具意见,而后递呈给皇帝。
杨宗道是内阁位列第一的大学士,是吏部尚书,但他并非位高权重的权臣,而是兢兢业业的大臣。
内阁首辅不是六部长官,他的权力仅限于通达天心,各部的决策他无权干涉,六部只听命于皇帝。
他的地位介于一个模糊地带,一方面他是皇帝信任的朝臣,许多决策会过问他的意见;另一方面,各部无须听从他的意见,皇帝的旨意送至六科给事中手上,他们不同意,亦可驳回皇帝的旨意。
总而言之,表面上他似为长官,实则只是诸多文官中的一员。
黎昭文天真地希望皇帝能给于杨宗道更多的权力,比起林珣这些表里不一的叛徒,杨宗道对皇帝的忠心才是从始而终的,否则他不会陪着皇帝一起自刎……
但站在皇帝的角度思考,黎昭文能理解他为何要牢牢统揽全部大权。
人心是这世间最难以揣度的难题,唯命是从的手下,在一夕之间就可以变成谋害他的叛徒,谁也不能确保所有人会一直忠心事主。
既是如此,又何必过于信任他们?
疑心重,大概是每一个帝王的心病,这本无可厚非,若是臣子毫无异心,帝王又何必处处提防、事事疑心?
是臣子的不忠不义,造就了君臣间各种隐晦不明的关系。
所以,任杨宗道多么忠心,皇帝应该都不会全然松懈对他的提防。
恰是想通了这点,黎昭文意识到:“要想扳倒林珣和顾景渊,终究还是要靠爹爹。”
在她思绪起伏间,今日廷议有了最终结果:三千营统领换为汉人,吴适镐继续坐狱。
一众官员离开后,苏凌陟整理手稿,左右无事,便随口问黎昭文:“你觉得其格其会是幕后指使么?”
黎昭文思索片刻,道:“应该不是。”
苏凌陟思考吴适镐的用意,微感不解,“我若是吴适镐,我会设法在牢中死去,这样能免去许多痛苦。其实他如今说不说出真相都不重要了,毕竟到最后都只有一死。”
黎昭文道:“或许是他主人不准他死。”
“那便更奇怪了,这么做到底是出于何种目的?”苏凌陟蹙眉,“不得不说,他的主人真是聪明,吴适镐没有亲眷,又不常与人来往,调查他的行状,当真是棘手事,难怪此案迟迟难以推进。”
黎昭文心念微动,说道:“也许他现在不说,是为了等待时机。”
“什么时机?”
黎昭文自己也说不清是什么时机,只觉得隐隐有些不对劲,“或许是……污蔑其他人……”
因为裴越离京,许多事情便交由唐砥负责了。
这日晚间,他来禀报近日发生的事宜,“最近林珣忙的焦头烂额,一面想找到林嫣谣,一面又派人跟着一个叫何梦直的人,这个人是个游手好闲的小商人,不知道为什么林珣会那么在意他。”
黎昭文问:“有没有办法查查他的底细?”
唐砥笑道:“当然有办法,凡是在京中出现过的人物,我都能设法查清他的底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