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6 章
说完事后,两人也没将跑堂送进雅座间的热茶饮尽,随意放了几锭碎银子就离开了。
出了雅座,却见当先的桓遂脚步忽地顿了下,槐安正疑惑,桓遂便转过头来,以眼神示意她看向对门另一雅阁。
只见雅阁虚掩,门间透出几个人影,当中坐在桌边的男子,气势惊人,身上穿着南齐仅次于皇帝下最高贵的橙色袍领,腰间系着龙首盘蟒剑,一瞧便知是个贵人。
桓遂压低声音向槐安道:「那柄龙首盘蟒剑乃早年齐帝所赏,整个南齐中,唯萧制拥有。」
槐安闻言,身形顿了顿,谁能想到方才他们话题中的正主如此近在咫尺,也不知有无被他们听了去。
桓遂像是预知到她的担忧,摇了摇头:「方才谈话时,我并未感受到有靠近门边的气息。」
槐安听得此言,却没有放下心来。她屏住呼吸,掩住身上气息,悄悄靠近雅阁,在门前晃了晃,欲透过极细的门缝窥得阁中人。(接着忽然想到,也许其他人也可以这样掩住气息偷听啊?)
可惜的是,萧制背对着门,因此槐安并没有机会瞥见其人,正失望时,她忽地愣了下。
桓遂困惑地上前,顺着她的视线看过去,顿时了然。
只见站在萧制身边的一众卫士中,有一人虽侧身站着,同样也见不清面容,但其左耳上鬓边却有一道明显至极,绝不会被错过的长长一道疤痕,看起来像是被人以利器刮过,又或是----
「南齐也有矇刑吗?」
桓遂摇了摇头,矇刑是北郑独有之刑,南齐历史悠久,国祚绵远,以悠远世家自居,断然不会轻易采用这种不伦不类的刑罚。
槐安柳眉轻蹙,并没有继续发问,只是再度瞥了一眼后,与桓遂一道离开。
正月廿八,惊蛰过,北郑使团终于要回国了。他们浩浩荡荡地出了建邺,萧剡携若埕,亲自到城门口送行。
临行前,若埕拉着槐安又絮絮叨叨了好一些话,槐安也千叮万嘱,让她照顾好自己、注意身边的人、万事仔细、以及小心萧刻、萧制等等,末了她恭敬地深深向萧剡一拜,拜请他照顾好若埕。
萧剡回以相同的礼节,并表示绝对不负所托。
出发前,使臣团估算路程,循着来时路,自建邺、合肥,再到司州,过淮水,回到北郑地界,经豫州、襄阳郡,最后回到洛阳,少了来时的彩礼家当、大队人马,行路速度当会再快些,统共大约一个月。
整趟路程,除了途经司州时,桓遂趁队伍修整,领着槐安去探那条他曾与平子然争执不已的司州城郭外地道以外,其余时间,桓遂都只是静静地跟在槐安身边,什么话也没说。
于是在即将过淮水前,行经一片竹林时,槐安终于忍不住了。
「总觉得殿下这一路上特别安静。」
桓遂闻言,像是期待这个问题很久似的,眼都不眨地立时答道:「因为你说你喜欢稳重的人嘛。」
槐安噗哧一声笑出来:「不说话就是稳重么?」
桓遂不满了,摆出假嗔的表情,瞅了她一眼:「小女君为免太难伺候了。」
槐安又一声笑,正要开口再调侃几句,忽地收起笑颜。
只见策马行在她身边的桓遂,神色也一瞬间转为严肃。
槐安悄声道:「不太对劲。」竹林里太安静了,就连方才两人的笑闹声都似如于山谷间回荡,却是一只鸟都未惊起。
她朝身后及身前看去。此刻,跟在返国队伍中的人马远远不及来时。
来时他们领着浩浩荡荡大队人马,加之萧剡、萧刻等人跟随左右,压根无需担心。但若埕大婚后,除了彩礼家当及礼生乐生外,他们还将统共两千名的亲兵卫,都留在建邺保护若埕去了。因此,眼下随行的亲兵卫,加之从东宫借来的兵士,却竟只有三百不到。
她沉下脸来,默默地抽出长剑,与桓遂使了个眼色,桓遂会意,同样也拔出佩刀来。
与此同时,槐安大喝一声:「备战!摆狭地防袭阵!」
亲兵卫们得令,整齐划一地迅速摆出阵列。盾兵严密地将使节团众位大臣围起,戟兵穿插其间,将长戟横架于盾牌间的缝隙,再更内围则是射兵,拉满了弓对准外头,神情肃穆,静待指令。
一瞬间,一道狭长如椭圆状的防护网就架好了。
槐安再次下令:「以此阵形保护使节团前进,严防宵小偷袭,直至出竹林前都不许懈怠!」
「喏!」
于是他们就以这么一个诡异又难以前行的阵列往竹林外迈进。
好在这几个亲兵卫不是桓遂麾下就是平家养着的好手,各个身经百战,这一点行路不便压根不会造成什么影响。
他们缜密又井然有序地前行,尽管空林间无一啁啾,只余日照青苔,风过竹叶沙沙轻语,却也是全然未闻人语响,但他们依然绷紧着神经,严防任何风吹草动。
在阵列摆好前,槐安曾想过,也许敌人会趁他们还在整备时就冲出来杀一个措手不及,但直到他们整军完毕,前进了数里后都未有半声动静,无有偷袭、劫杀、埋伏、拦道。
竹林尽头就在前方,阳光自前头一方开阔处洒了进来,甚至还可以听见远处淮水湍流哗哗,槐安心头绷紧的弦终于逐渐松了开来,阵列中的众人与众兵卫们面上严肃神情也渐渐融入暖暖的早春日光中。
槐安心道:缘是我想多了,北郑方与南齐交好,于南齐境内断然不该出现异变。
可惜,莫非定律果然不是浪得虚名,正如是想时,一道飞矢倏然横空而过,迅而猛地钉上马车的车沿,马儿惊啼一声,伴随着嘶鸣回荡的是又一发飞矢,接着是又一发,再一发,直到箭矢成为一片箭雨。
槐安暗骂一声,连忙下令:「掩!」
盾兵得令,迅即提起盾牌,将一众大臣掩于盾下,惊鸿一瞥间,却已有几名兵卫与臣工中箭倒地。
箭雨未停,桓遂当先挺身而出,挡在槐安身前,以凌厉的刀法挥开射来的箭矢,他那高贵的华美的专属于大郑直系皇室的朱色袍服如一架巨大的屏风,替她遮挡住大半危险,明艳又灿烂。
槐安大喊:「殿下,请至盾兵之下掩护!」
「你去!」
「殿下,平某功法末流,无敢保证能护得殿下周全,请殿下委身至盾兵之下。」
桓遂没再回应,只是续于箭雨中挥洒自如,全无疲态。
槐安却是越看越心惊,一面挥剑,一面试图于箭雨中穿梭至桓遂前方。真要命,桓遂一个高贵的皇子,要万一折在这里,就算她有滔天的权势或军功,却都是不够赔的,更何况她还只是一介卑微的小军官。
她见桓遂没要去寻求掩护的打算,只是自顾自地持续挥刀于狂风暴雨般的攻势中,心中忽地担忧与不悦并起,一方面忧心他受伤,一方面又不满于挡在自己面前,好似在逞英雄的背影。
于是她不再假虚词,倏然大声吼道:「桓永赐!给我躲好!」同时伸手上前扯过始终屹立不移挡在她前方的那位的手臂。
桓遂被吼地一阵矇,对身体失去主控权,一瞬间就被扯到槐安身后去,只听他还想挣扎辩驳些什么,却见槐安一道眼风扫过来,恶狠狠地瞪了他一眼,堂堂一国皇子就这样浑身一抖,怯生生夹起尾巴往后撤去了。
槐安眼角余光瞥见桓遂乖巧地躲到盾兵底下后,方才放下心来,专心应付眼前的情况。
箭势终于稍歇,但槐安并未松懈警戒,她视线往箭雨来向看去,果不其然,竹林中响起一阵整齐的奔跑声,伴随着奔跑声的是兵器撞击的铿锵及震天杀声。
槐安转身吩咐了几句,同时大喊阵型序列,举起剑,剑锋直指竹林深处。
当头冲出的敌军身披黑甲,头缠黑布,面蒙黑巾。跟在他身后冲出的敌军也各个如是打扮。
虽然实在是很不喜欢战斗与提剑入人体的感受,槐安仍旧认命地按着阵型,一会儿冲杀,一会儿防御,同时不时向后查看,确认阵列在序,以保护所有大臣及贵人。
她也见到被骂过后的桓遂安分守己地待在阵列最安全处,偶尔往阵外砍个几刀,却全然没再往阵列外踏出一步。
槐安舒心地转过头来继续应对眼前的敌人。
一开始应付,她就又不舒心了。
只见黑衣卫各个武功高强,以一敌百,且训练有素,他们很快就看出阵法之阵眼即于那一众手无缚鸡之力、惊慌失措的文臣使节们,于是在遭格挡了一阵后,便开始猛烈攻击那一处弱点。
槐安自然看出来了,可她却一点办法都无,除了持续大喊加强防固外,她只能疲于奔走在防御阵及冲杀团中,格挡、猛击、闪躲、突刺,力求一剑即可斩落一敌首,两刀就要灭掉一队卫士。
但敌人数量实在太多了,这边杀完一批,那头便又涌现一团,加之适才己方于箭雨攻势下折了好些人,即使亲兵卫们各个是好手,但眼下他们几乎要无法应付了。
实在是过于大意了。
槐安不是没料过返国路途可能遇到劫杀,但她总是侥幸地想,咱们可是与南齐最尊贵的那位结了姻亲呐,身边还跟着东宫来的好手,不会吧,不可能有人会想埋伏吧,不可能有人会想破坏郑齐两国的友好,掀起战乱吧。
但她果然还是太嫩了。
她刻意忽略桓遂和她提过的南齐朝中局势,也忽略对于南齐境内各方势力虎视眈眈的担忧,只是一门心思地想着回国后一切就都安全安心了。
眼下,看着被冲杀到几乎要乱了阵型的亲兵卫们,槐安心中涌出一阵巨大的懊恼,真该和萧剡多要几支兵的,真该在进竹林前遣先锋队入林确认没有埋伏才启程的,真该——更小心更谨慎才对。
领兵之人竟犯这种低级错误,实在罪无可赦。
可看着亲兵卫们一个一个地倒下,她除了一面向亡者忏悔,一面提剑试图力挽颓势外,却别无他法。
守方人数逐渐下降,黑衣卫们逐渐占据上风,尽管如此,槐安仍旧回旋于敌军之间,提盾、挥剑、猛刺、斩击,一时之间,竟将黑衣卫们杀得节节后退。
但黑衣卫们并不放弃,开始采用人海战术,五对一被杀尽了就再上十个,十个倒完了,再拨十五个,最后竟演变成二十人对付槐安一人。
槐安感到持剑的右臂有些酸软,可她却还是得持续应对来势汹汹的敌军,甚至无暇分神关心被保护起来的使臣及桓遂状况如何,只能提着剑继续格挡。
忽地,她在黑衣卫中瞥见了一个熟悉又陌生的记号,只见其中一卫顶上缠着的黑布随着战斗过程逐渐滑动,露出左侧耳上鬓边一条又长又狰狞的疤痕。
她想起当时和桓遂一起在酒肆中谈话后,窥视到的对门雅阁。
晋王卫士?
她手上动作倏地一滞,眼神愣了一瞬,黑衣卫并未放过这个空档,『唰』一声,数支长矛就朝她刺来。
尽管脑中开始嗡嗡运转,但她的本能并未放任自己任人宰割,一剑劈开朝她袭来的兵器们,同时反手一转,提剑反击。却在反击的一瞬间,忽地感觉脊梁一道电流窜上。
战场上,她的直觉是数一数二的准,可饶是如此,也已经来不及了。
一支长矛突破剑风,猛烈而直接地朝她背脊未设防之处直直刺来。
其余兵器们同样朝她招架而来,槐安知道自己避无可避,只能微微侧身,欲以腰侧硬生生接下这一击,以免伤及脊梁更加危险。
利器刺入血肉的声音传来,但槐安却未感觉到痛,只是见黑衣卫们的攻势都微微一顿。
终于得了一方喘息之机,她赶紧转头查看,不看还好,一看心头就是一阵大骇。
只见原先还待在阵眼中的桓遂不知何时已然奔至她身后,在千钧一发之际,以左臂为她挡下这一击。
他那华贵的价值千金的锦袍被撕裂了开,伤处正汩汩流出鲜血,殷红的,刺目的,染满整条手臂的鲜血。
槐安嘶声喊道:「殿下!」
桓遂摇了摇头,压低嗓子,以只有他俩能听见的声音悄然道:「这是晋王的人,他们的目标大约是使节团领军的你我,待会听我指令,咱俩一块往竹林西北处跑,我已经和副将说好了,在咱俩引开敌军后,使节团便会赶紧去搬救兵。」
槐安原想拒绝,但见桓遂眼神坚定,不容反驳,又再一寻思,想着此计未必不妥。兵分两路各搬救兵,确实不失为上策。
于是她点了点头,同时与桓遂背对背冲杀,欲于攻势中劈开一道口子。
就在口子洞开的瞬间,只听桓遂低喊道:「跑!」
他们俩就这样朝竹林中奔去了。
黑衣卫们见状,大喝一声,纷纷提着兵器,跟在他们身后钻入竹林中。
暮色四合,天色逐渐暗下来了,竹林间,幽静的晚风拂过,竹叶沙沙作响,如窃窃私语。
两人刻意轻手轻脚地奔跑在竹林间。槐安领在前头,但她对南齐不熟,更遑论区区一小道边的竹林,只得闷着头朝感觉上的西北方向奔走。
桓遂跟在她身后,见她如无头苍蝇般四处窜,叹了口气,脚上速度渐增,很快追到槐安身边,伸出右手来,一把抓过她,领着她往真正的出口奔去。
身后追兵点上了火把,将竹林深处都照得亮极了,追兵的黑影拉长,几乎就到了他们脚边,槐安原先是不紧张的,合著一会儿跃上枝头,自上而下给追兵来个伏击,想着想着,她的胸口却忽地一紧。
只因她听见桓遂的呼吸声越来越沉,越来越重,她往他左臂上伤处一瞧,心下又是一阵大骇,只见伤处血流不减反增,几乎要成一道小河了,缘是因桓遂腾出右手来拉着她跑,因此未能压着伤处止血。
槐安连忙脱开他的手,低唤了一句:「殿下,您的伤...」
桓遂右手被她一推,于奔跑间愣愣地回过头来,困惑地看向她。
槐安指了指他的伤处,示意要他按着。
桓遂点点头,听话地按住伤口。两人继续加快速度前行。
其实此刻桓遂的脑袋已不怎么运转了,足下泥土似乎越来越软,每一步都像踏在云端,脑袋晕乎乎的,竹林里翠绿的暗影重重,他的脚步开始踉跄,眼神将近迷离,几乎无法分辨前路,眼看就要撞上一支粗竹。
槐安赶紧拉过他,随后矮下身来,借力使力,将他背了起来。
桓遂原先是不愿意的,但在槐安凌厉又凶狠的目光扫来后,便安分地待在她的背上。
槐安四处张望了下,虽然追兵声已在远方,但她心中仍隐隐感觉到不妙。
方才于道上遇袭前,他们已然将近行至竹林尽头,后来他们俩奔进了竹林,即使是以斜角前进,照理来说,也该出竹林了,怎会至今还在林中打转,惶惶不至终点。
她抬起头来,看了看天空,暗夜中几颗星子闪烁,她凭着星子的方向,却仍判断不出他们确实的位置。
槐安心想,方才桓遂状况那样差,定是带着他俩在竹林中迷了路了,眼下究竟该如何突出重围?
正当她在心里头出现些许埋怨时,却听伏在她背上的男子幽幽开了口:「我是刻意在林中绕圈子的,出了竹林,视野开阔,很容易就会被找着。」他顿了顿:「往左前方走再一丈,会有道峭壁,峭壁边上有一处矮洞,咱俩可以在那避一晚,待风头过了,再出竹林,过淮水,届时会有人来接应的。」
闻言,槐安在暗中吐了吐舌,这家伙,到底是如何知道我的心思的,实在是有些细思极恐。
她点了点头,微微侧头问了句:「殿下的伤还好吗?」虽说暗夜中不容易见,但在火光照下,滴在地上的血迹还是很容易被发现的,若他们想要避在一处,绝对需要花时间掩盖踪迹。
「别担心,」许是方才一次说太多话,此刻桓遂的声音听起来有气无力:「我按着呢,没有血迹会滴落地面,给他们寻着。」他伏在她背上的方式乃将右臂环过她的脖子,再按上左臂靠近手肘处的伤口。
槐安再次点了点头,再次暗暗惊叹于桓遂的读心术。
她遵循桓遂的指令往左前方奔去,一丈后,眼前果然出现一道峭壁,她毫不犹豫地转过身,攀着边坡的石子缓缓爬下,同时低声道:「殿下,请务必抓紧。」
桓遂「恩」了一声,环靠在她肩膀上的力道稍稍加重了几分,同时两腿也夹紧她的腰侧。
槐安感受到桓遂的动作,浑身僵了下,现在两人之间可说是零距离了,她甚至能够感觉到那处...恩...特别之处。
况且随着下降的时间越长,她还必须试图忽略喷在耳际的鼻息。
方才全力奔跑时未曾察觉,此刻,在必须专注于攀岩的缓慢过程中,她才意识到桓遂的呼吸声有多粗重,有多炙热,有多令人紧张。
四下寂静如水,但槐安却觉得自己的心跳越来越大声,震耳如鼓击、如雷响,咚,咚,咚,咚,宏亮到她都要怀疑桓遂是否也听见了。
但桓遂伏在她的背上却出奇的安静,一声不吭,就连环着她的力道都逐渐减轻,像是连他的存在也轻飘飘了起来。
槐安有些担心,于是小声地唤道:「殿下。」
桓遂未应。
她提高一点音量,再次唤道:「殿下。」
桓遂仍是未应。
出了雅座,却见当先的桓遂脚步忽地顿了下,槐安正疑惑,桓遂便转过头来,以眼神示意她看向对门另一雅阁。
只见雅阁虚掩,门间透出几个人影,当中坐在桌边的男子,气势惊人,身上穿着南齐仅次于皇帝下最高贵的橙色袍领,腰间系着龙首盘蟒剑,一瞧便知是个贵人。
桓遂压低声音向槐安道:「那柄龙首盘蟒剑乃早年齐帝所赏,整个南齐中,唯萧制拥有。」
槐安闻言,身形顿了顿,谁能想到方才他们话题中的正主如此近在咫尺,也不知有无被他们听了去。
桓遂像是预知到她的担忧,摇了摇头:「方才谈话时,我并未感受到有靠近门边的气息。」
槐安听得此言,却没有放下心来。她屏住呼吸,掩住身上气息,悄悄靠近雅阁,在门前晃了晃,欲透过极细的门缝窥得阁中人。(接着忽然想到,也许其他人也可以这样掩住气息偷听啊?)
可惜的是,萧制背对着门,因此槐安并没有机会瞥见其人,正失望时,她忽地愣了下。
桓遂困惑地上前,顺着她的视线看过去,顿时了然。
只见站在萧制身边的一众卫士中,有一人虽侧身站着,同样也见不清面容,但其左耳上鬓边却有一道明显至极,绝不会被错过的长长一道疤痕,看起来像是被人以利器刮过,又或是----
「南齐也有矇刑吗?」
桓遂摇了摇头,矇刑是北郑独有之刑,南齐历史悠久,国祚绵远,以悠远世家自居,断然不会轻易采用这种不伦不类的刑罚。
槐安柳眉轻蹙,并没有继续发问,只是再度瞥了一眼后,与桓遂一道离开。
正月廿八,惊蛰过,北郑使团终于要回国了。他们浩浩荡荡地出了建邺,萧剡携若埕,亲自到城门口送行。
临行前,若埕拉着槐安又絮絮叨叨了好一些话,槐安也千叮万嘱,让她照顾好自己、注意身边的人、万事仔细、以及小心萧刻、萧制等等,末了她恭敬地深深向萧剡一拜,拜请他照顾好若埕。
萧剡回以相同的礼节,并表示绝对不负所托。
出发前,使臣团估算路程,循着来时路,自建邺、合肥,再到司州,过淮水,回到北郑地界,经豫州、襄阳郡,最后回到洛阳,少了来时的彩礼家当、大队人马,行路速度当会再快些,统共大约一个月。
整趟路程,除了途经司州时,桓遂趁队伍修整,领着槐安去探那条他曾与平子然争执不已的司州城郭外地道以外,其余时间,桓遂都只是静静地跟在槐安身边,什么话也没说。
于是在即将过淮水前,行经一片竹林时,槐安终于忍不住了。
「总觉得殿下这一路上特别安静。」
桓遂闻言,像是期待这个问题很久似的,眼都不眨地立时答道:「因为你说你喜欢稳重的人嘛。」
槐安噗哧一声笑出来:「不说话就是稳重么?」
桓遂不满了,摆出假嗔的表情,瞅了她一眼:「小女君为免太难伺候了。」
槐安又一声笑,正要开口再调侃几句,忽地收起笑颜。
只见策马行在她身边的桓遂,神色也一瞬间转为严肃。
槐安悄声道:「不太对劲。」竹林里太安静了,就连方才两人的笑闹声都似如于山谷间回荡,却是一只鸟都未惊起。
她朝身后及身前看去。此刻,跟在返国队伍中的人马远远不及来时。
来时他们领着浩浩荡荡大队人马,加之萧剡、萧刻等人跟随左右,压根无需担心。但若埕大婚后,除了彩礼家当及礼生乐生外,他们还将统共两千名的亲兵卫,都留在建邺保护若埕去了。因此,眼下随行的亲兵卫,加之从东宫借来的兵士,却竟只有三百不到。
她沉下脸来,默默地抽出长剑,与桓遂使了个眼色,桓遂会意,同样也拔出佩刀来。
与此同时,槐安大喝一声:「备战!摆狭地防袭阵!」
亲兵卫们得令,整齐划一地迅速摆出阵列。盾兵严密地将使节团众位大臣围起,戟兵穿插其间,将长戟横架于盾牌间的缝隙,再更内围则是射兵,拉满了弓对准外头,神情肃穆,静待指令。
一瞬间,一道狭长如椭圆状的防护网就架好了。
槐安再次下令:「以此阵形保护使节团前进,严防宵小偷袭,直至出竹林前都不许懈怠!」
「喏!」
于是他们就以这么一个诡异又难以前行的阵列往竹林外迈进。
好在这几个亲兵卫不是桓遂麾下就是平家养着的好手,各个身经百战,这一点行路不便压根不会造成什么影响。
他们缜密又井然有序地前行,尽管空林间无一啁啾,只余日照青苔,风过竹叶沙沙轻语,却也是全然未闻人语响,但他们依然绷紧着神经,严防任何风吹草动。
在阵列摆好前,槐安曾想过,也许敌人会趁他们还在整备时就冲出来杀一个措手不及,但直到他们整军完毕,前进了数里后都未有半声动静,无有偷袭、劫杀、埋伏、拦道。
竹林尽头就在前方,阳光自前头一方开阔处洒了进来,甚至还可以听见远处淮水湍流哗哗,槐安心头绷紧的弦终于逐渐松了开来,阵列中的众人与众兵卫们面上严肃神情也渐渐融入暖暖的早春日光中。
槐安心道:缘是我想多了,北郑方与南齐交好,于南齐境内断然不该出现异变。
可惜,莫非定律果然不是浪得虚名,正如是想时,一道飞矢倏然横空而过,迅而猛地钉上马车的车沿,马儿惊啼一声,伴随着嘶鸣回荡的是又一发飞矢,接着是又一发,再一发,直到箭矢成为一片箭雨。
槐安暗骂一声,连忙下令:「掩!」
盾兵得令,迅即提起盾牌,将一众大臣掩于盾下,惊鸿一瞥间,却已有几名兵卫与臣工中箭倒地。
箭雨未停,桓遂当先挺身而出,挡在槐安身前,以凌厉的刀法挥开射来的箭矢,他那高贵的华美的专属于大郑直系皇室的朱色袍服如一架巨大的屏风,替她遮挡住大半危险,明艳又灿烂。
槐安大喊:「殿下,请至盾兵之下掩护!」
「你去!」
「殿下,平某功法末流,无敢保证能护得殿下周全,请殿下委身至盾兵之下。」
桓遂没再回应,只是续于箭雨中挥洒自如,全无疲态。
槐安却是越看越心惊,一面挥剑,一面试图于箭雨中穿梭至桓遂前方。真要命,桓遂一个高贵的皇子,要万一折在这里,就算她有滔天的权势或军功,却都是不够赔的,更何况她还只是一介卑微的小军官。
她见桓遂没要去寻求掩护的打算,只是自顾自地持续挥刀于狂风暴雨般的攻势中,心中忽地担忧与不悦并起,一方面忧心他受伤,一方面又不满于挡在自己面前,好似在逞英雄的背影。
于是她不再假虚词,倏然大声吼道:「桓永赐!给我躲好!」同时伸手上前扯过始终屹立不移挡在她前方的那位的手臂。
桓遂被吼地一阵矇,对身体失去主控权,一瞬间就被扯到槐安身后去,只听他还想挣扎辩驳些什么,却见槐安一道眼风扫过来,恶狠狠地瞪了他一眼,堂堂一国皇子就这样浑身一抖,怯生生夹起尾巴往后撤去了。
槐安眼角余光瞥见桓遂乖巧地躲到盾兵底下后,方才放下心来,专心应付眼前的情况。
箭势终于稍歇,但槐安并未松懈警戒,她视线往箭雨来向看去,果不其然,竹林中响起一阵整齐的奔跑声,伴随着奔跑声的是兵器撞击的铿锵及震天杀声。
槐安转身吩咐了几句,同时大喊阵型序列,举起剑,剑锋直指竹林深处。
当头冲出的敌军身披黑甲,头缠黑布,面蒙黑巾。跟在他身后冲出的敌军也各个如是打扮。
虽然实在是很不喜欢战斗与提剑入人体的感受,槐安仍旧认命地按着阵型,一会儿冲杀,一会儿防御,同时不时向后查看,确认阵列在序,以保护所有大臣及贵人。
她也见到被骂过后的桓遂安分守己地待在阵列最安全处,偶尔往阵外砍个几刀,却全然没再往阵列外踏出一步。
槐安舒心地转过头来继续应对眼前的敌人。
一开始应付,她就又不舒心了。
只见黑衣卫各个武功高强,以一敌百,且训练有素,他们很快就看出阵法之阵眼即于那一众手无缚鸡之力、惊慌失措的文臣使节们,于是在遭格挡了一阵后,便开始猛烈攻击那一处弱点。
槐安自然看出来了,可她却一点办法都无,除了持续大喊加强防固外,她只能疲于奔走在防御阵及冲杀团中,格挡、猛击、闪躲、突刺,力求一剑即可斩落一敌首,两刀就要灭掉一队卫士。
但敌人数量实在太多了,这边杀完一批,那头便又涌现一团,加之适才己方于箭雨攻势下折了好些人,即使亲兵卫们各个是好手,但眼下他们几乎要无法应付了。
实在是过于大意了。
槐安不是没料过返国路途可能遇到劫杀,但她总是侥幸地想,咱们可是与南齐最尊贵的那位结了姻亲呐,身边还跟着东宫来的好手,不会吧,不可能有人会想埋伏吧,不可能有人会想破坏郑齐两国的友好,掀起战乱吧。
但她果然还是太嫩了。
她刻意忽略桓遂和她提过的南齐朝中局势,也忽略对于南齐境内各方势力虎视眈眈的担忧,只是一门心思地想着回国后一切就都安全安心了。
眼下,看着被冲杀到几乎要乱了阵型的亲兵卫们,槐安心中涌出一阵巨大的懊恼,真该和萧剡多要几支兵的,真该在进竹林前遣先锋队入林确认没有埋伏才启程的,真该——更小心更谨慎才对。
领兵之人竟犯这种低级错误,实在罪无可赦。
可看着亲兵卫们一个一个地倒下,她除了一面向亡者忏悔,一面提剑试图力挽颓势外,却别无他法。
守方人数逐渐下降,黑衣卫们逐渐占据上风,尽管如此,槐安仍旧回旋于敌军之间,提盾、挥剑、猛刺、斩击,一时之间,竟将黑衣卫们杀得节节后退。
但黑衣卫们并不放弃,开始采用人海战术,五对一被杀尽了就再上十个,十个倒完了,再拨十五个,最后竟演变成二十人对付槐安一人。
槐安感到持剑的右臂有些酸软,可她却还是得持续应对来势汹汹的敌军,甚至无暇分神关心被保护起来的使臣及桓遂状况如何,只能提着剑继续格挡。
忽地,她在黑衣卫中瞥见了一个熟悉又陌生的记号,只见其中一卫顶上缠着的黑布随着战斗过程逐渐滑动,露出左侧耳上鬓边一条又长又狰狞的疤痕。
她想起当时和桓遂一起在酒肆中谈话后,窥视到的对门雅阁。
晋王卫士?
她手上动作倏地一滞,眼神愣了一瞬,黑衣卫并未放过这个空档,『唰』一声,数支长矛就朝她刺来。
尽管脑中开始嗡嗡运转,但她的本能并未放任自己任人宰割,一剑劈开朝她袭来的兵器们,同时反手一转,提剑反击。却在反击的一瞬间,忽地感觉脊梁一道电流窜上。
战场上,她的直觉是数一数二的准,可饶是如此,也已经来不及了。
一支长矛突破剑风,猛烈而直接地朝她背脊未设防之处直直刺来。
其余兵器们同样朝她招架而来,槐安知道自己避无可避,只能微微侧身,欲以腰侧硬生生接下这一击,以免伤及脊梁更加危险。
利器刺入血肉的声音传来,但槐安却未感觉到痛,只是见黑衣卫们的攻势都微微一顿。
终于得了一方喘息之机,她赶紧转头查看,不看还好,一看心头就是一阵大骇。
只见原先还待在阵眼中的桓遂不知何时已然奔至她身后,在千钧一发之际,以左臂为她挡下这一击。
他那华贵的价值千金的锦袍被撕裂了开,伤处正汩汩流出鲜血,殷红的,刺目的,染满整条手臂的鲜血。
槐安嘶声喊道:「殿下!」
桓遂摇了摇头,压低嗓子,以只有他俩能听见的声音悄然道:「这是晋王的人,他们的目标大约是使节团领军的你我,待会听我指令,咱俩一块往竹林西北处跑,我已经和副将说好了,在咱俩引开敌军后,使节团便会赶紧去搬救兵。」
槐安原想拒绝,但见桓遂眼神坚定,不容反驳,又再一寻思,想着此计未必不妥。兵分两路各搬救兵,确实不失为上策。
于是她点了点头,同时与桓遂背对背冲杀,欲于攻势中劈开一道口子。
就在口子洞开的瞬间,只听桓遂低喊道:「跑!」
他们俩就这样朝竹林中奔去了。
黑衣卫们见状,大喝一声,纷纷提着兵器,跟在他们身后钻入竹林中。
暮色四合,天色逐渐暗下来了,竹林间,幽静的晚风拂过,竹叶沙沙作响,如窃窃私语。
两人刻意轻手轻脚地奔跑在竹林间。槐安领在前头,但她对南齐不熟,更遑论区区一小道边的竹林,只得闷着头朝感觉上的西北方向奔走。
桓遂跟在她身后,见她如无头苍蝇般四处窜,叹了口气,脚上速度渐增,很快追到槐安身边,伸出右手来,一把抓过她,领着她往真正的出口奔去。
身后追兵点上了火把,将竹林深处都照得亮极了,追兵的黑影拉长,几乎就到了他们脚边,槐安原先是不紧张的,合著一会儿跃上枝头,自上而下给追兵来个伏击,想着想着,她的胸口却忽地一紧。
只因她听见桓遂的呼吸声越来越沉,越来越重,她往他左臂上伤处一瞧,心下又是一阵大骇,只见伤处血流不减反增,几乎要成一道小河了,缘是因桓遂腾出右手来拉着她跑,因此未能压着伤处止血。
槐安连忙脱开他的手,低唤了一句:「殿下,您的伤...」
桓遂右手被她一推,于奔跑间愣愣地回过头来,困惑地看向她。
槐安指了指他的伤处,示意要他按着。
桓遂点点头,听话地按住伤口。两人继续加快速度前行。
其实此刻桓遂的脑袋已不怎么运转了,足下泥土似乎越来越软,每一步都像踏在云端,脑袋晕乎乎的,竹林里翠绿的暗影重重,他的脚步开始踉跄,眼神将近迷离,几乎无法分辨前路,眼看就要撞上一支粗竹。
槐安赶紧拉过他,随后矮下身来,借力使力,将他背了起来。
桓遂原先是不愿意的,但在槐安凌厉又凶狠的目光扫来后,便安分地待在她的背上。
槐安四处张望了下,虽然追兵声已在远方,但她心中仍隐隐感觉到不妙。
方才于道上遇袭前,他们已然将近行至竹林尽头,后来他们俩奔进了竹林,即使是以斜角前进,照理来说,也该出竹林了,怎会至今还在林中打转,惶惶不至终点。
她抬起头来,看了看天空,暗夜中几颗星子闪烁,她凭着星子的方向,却仍判断不出他们确实的位置。
槐安心想,方才桓遂状况那样差,定是带着他俩在竹林中迷了路了,眼下究竟该如何突出重围?
正当她在心里头出现些许埋怨时,却听伏在她背上的男子幽幽开了口:「我是刻意在林中绕圈子的,出了竹林,视野开阔,很容易就会被找着。」他顿了顿:「往左前方走再一丈,会有道峭壁,峭壁边上有一处矮洞,咱俩可以在那避一晚,待风头过了,再出竹林,过淮水,届时会有人来接应的。」
闻言,槐安在暗中吐了吐舌,这家伙,到底是如何知道我的心思的,实在是有些细思极恐。
她点了点头,微微侧头问了句:「殿下的伤还好吗?」虽说暗夜中不容易见,但在火光照下,滴在地上的血迹还是很容易被发现的,若他们想要避在一处,绝对需要花时间掩盖踪迹。
「别担心,」许是方才一次说太多话,此刻桓遂的声音听起来有气无力:「我按着呢,没有血迹会滴落地面,给他们寻着。」他伏在她背上的方式乃将右臂环过她的脖子,再按上左臂靠近手肘处的伤口。
槐安再次点了点头,再次暗暗惊叹于桓遂的读心术。
她遵循桓遂的指令往左前方奔去,一丈后,眼前果然出现一道峭壁,她毫不犹豫地转过身,攀着边坡的石子缓缓爬下,同时低声道:「殿下,请务必抓紧。」
桓遂「恩」了一声,环靠在她肩膀上的力道稍稍加重了几分,同时两腿也夹紧她的腰侧。
槐安感受到桓遂的动作,浑身僵了下,现在两人之间可说是零距离了,她甚至能够感觉到那处...恩...特别之处。
况且随着下降的时间越长,她还必须试图忽略喷在耳际的鼻息。
方才全力奔跑时未曾察觉,此刻,在必须专注于攀岩的缓慢过程中,她才意识到桓遂的呼吸声有多粗重,有多炙热,有多令人紧张。
四下寂静如水,但槐安却觉得自己的心跳越来越大声,震耳如鼓击、如雷响,咚,咚,咚,咚,宏亮到她都要怀疑桓遂是否也听见了。
但桓遂伏在她的背上却出奇的安静,一声不吭,就连环着她的力道都逐渐减轻,像是连他的存在也轻飘飘了起来。
槐安有些担心,于是小声地唤道:「殿下。」
桓遂未应。
她提高一点音量,再次唤道:「殿下。」
桓遂仍是未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