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波士顿,寒冬终于松开了手指,空气中透出湿润的泥土气息。
查尔斯河的冰层逐渐消融,河水恢复了流动的轻盈,阳光照在水面上,波光粼粼,像是有人不经意洒下了一把碎银。河畔的树枝冒出了细小的嫩芽,仿佛悄然宣告:春天,真的来了。
——
“我发现波士顿的春天来得比南京晚了至少一个月。”杨琳站在河边,深吸了一口气,微笑着说,“但这空气里,竟然有点熟悉的江南湿润感。”
“是啊,这种湿冷感,倒是和南京的春天有点像。”沈奕将手插在风衣口袋里,侧头看她,“不过这里的春天,没那么温柔。”
杨琳笑了:“南京的春天,细雨如丝,这里的春天,冷风像刀。”
两人并肩走着,脚下的河堤小径上铺满了冬季残留下来的枯叶。
——
下午两点,杨琳走进图书馆,找到了一张靠窗的座位,摊开笔记本电脑开始修改论文。
她的研究课题是《跨文化传播与身份认同》。从最初选题时的迷茫,到如今逐渐厘清研究脉络,她仿佛也经历了一场内心的蜕变。
什么是身份认同?
这是她论文中的核心问题。
身处异国,语言和文化的交融,生活习惯的微妙差异,都会在潜意识中引发自我身份的重新认知。
“所以,这是不是意味着,身份认同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环境变化而调整的?”杨琳喃喃自语,随即在笔记本上写下:
“文化身份如同河水,不断流动、演变,而查尔斯河,便是我们的见证。”
——
傍晚时分,沈奕来图书馆接她。
两人走出图书馆时,天边残留着一抹橙色余晖。
“论文写得顺利吗?”沈奕问。
“还好吧。”杨琳伸了个懒腰,“突然发现,文化身份这东西,真的很微妙。比如我们,虽然在美国学习,但骨子里的习惯却始终是中国的。”
“这就叫文化烙印。”沈奕笑了笑,“我记得有次开会时,有个美国同事说我喝热水的习惯太‘Chinese’,当时我还特意科普了中国人喝热水的健康观念。”
杨琳忍不住笑了:“那你说服他们了吗?”
“没有。”沈奕耸耸肩,“不过第二天,有人偷偷开始带保温杯了。”
两人相视而笑,笑声在河畔的微风中散开。
——
回到公寓后,杨琳在厨房炒菜,沈奕在餐桌旁整理工作报告。
“沈奕,你说我们毕业后,真的会留下来吗?”杨琳一边翻炒着锅里的青椒牛肉,一边问。
“我觉得可以。”沈奕放下笔,走到厨房门口,“不过,前提是你也愿意。”
“我其实挺喜欢这座城市的。”杨琳说,“查尔斯河畔的晨雾,哈佛桥的灯光,还有波士顿大学的那座红砖钟楼……这些都已经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了。”
“那就留下来吧。”沈奕笑了笑,“如果有机会,我们可以申请OPT(Optional Practical Training),然后再看看有没有合适的工作。”
“好啊。”杨琳转身看着他,眼中闪着光,“那就定了。”
——
夜晚,窗外的河水在月光下泛着微光。
杨琳靠在窗边,手指轻轻抚摸着无名指上的银戒。
沈奕走过去,从背后抱住她,低声问:“在想什么?”
“在想我们。”杨琳微笑,“从南京到上海,从上海到波士顿,人生就像这条河,一直在流动。”
沈奕轻轻点头:“是啊,但无论流到哪里,我们都在一起。”
窗外,春风轻拂,吹过初绽的芽叶,河面上的光影随波微微颤动。
未来未定,但他们心中的答案,已在此刻清晰可见。
查尔斯河的冰层逐渐消融,河水恢复了流动的轻盈,阳光照在水面上,波光粼粼,像是有人不经意洒下了一把碎银。河畔的树枝冒出了细小的嫩芽,仿佛悄然宣告:春天,真的来了。
——
“我发现波士顿的春天来得比南京晚了至少一个月。”杨琳站在河边,深吸了一口气,微笑着说,“但这空气里,竟然有点熟悉的江南湿润感。”
“是啊,这种湿冷感,倒是和南京的春天有点像。”沈奕将手插在风衣口袋里,侧头看她,“不过这里的春天,没那么温柔。”
杨琳笑了:“南京的春天,细雨如丝,这里的春天,冷风像刀。”
两人并肩走着,脚下的河堤小径上铺满了冬季残留下来的枯叶。
——
下午两点,杨琳走进图书馆,找到了一张靠窗的座位,摊开笔记本电脑开始修改论文。
她的研究课题是《跨文化传播与身份认同》。从最初选题时的迷茫,到如今逐渐厘清研究脉络,她仿佛也经历了一场内心的蜕变。
什么是身份认同?
这是她论文中的核心问题。
身处异国,语言和文化的交融,生活习惯的微妙差异,都会在潜意识中引发自我身份的重新认知。
“所以,这是不是意味着,身份认同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环境变化而调整的?”杨琳喃喃自语,随即在笔记本上写下:
“文化身份如同河水,不断流动、演变,而查尔斯河,便是我们的见证。”
——
傍晚时分,沈奕来图书馆接她。
两人走出图书馆时,天边残留着一抹橙色余晖。
“论文写得顺利吗?”沈奕问。
“还好吧。”杨琳伸了个懒腰,“突然发现,文化身份这东西,真的很微妙。比如我们,虽然在美国学习,但骨子里的习惯却始终是中国的。”
“这就叫文化烙印。”沈奕笑了笑,“我记得有次开会时,有个美国同事说我喝热水的习惯太‘Chinese’,当时我还特意科普了中国人喝热水的健康观念。”
杨琳忍不住笑了:“那你说服他们了吗?”
“没有。”沈奕耸耸肩,“不过第二天,有人偷偷开始带保温杯了。”
两人相视而笑,笑声在河畔的微风中散开。
——
回到公寓后,杨琳在厨房炒菜,沈奕在餐桌旁整理工作报告。
“沈奕,你说我们毕业后,真的会留下来吗?”杨琳一边翻炒着锅里的青椒牛肉,一边问。
“我觉得可以。”沈奕放下笔,走到厨房门口,“不过,前提是你也愿意。”
“我其实挺喜欢这座城市的。”杨琳说,“查尔斯河畔的晨雾,哈佛桥的灯光,还有波士顿大学的那座红砖钟楼……这些都已经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了。”
“那就留下来吧。”沈奕笑了笑,“如果有机会,我们可以申请OPT(Optional Practical Training),然后再看看有没有合适的工作。”
“好啊。”杨琳转身看着他,眼中闪着光,“那就定了。”
——
夜晚,窗外的河水在月光下泛着微光。
杨琳靠在窗边,手指轻轻抚摸着无名指上的银戒。
沈奕走过去,从背后抱住她,低声问:“在想什么?”
“在想我们。”杨琳微笑,“从南京到上海,从上海到波士顿,人生就像这条河,一直在流动。”
沈奕轻轻点头:“是啊,但无论流到哪里,我们都在一起。”
窗外,春风轻拂,吹过初绽的芽叶,河面上的光影随波微微颤动。
未来未定,但他们心中的答案,已在此刻清晰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