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奈转战到灶屋,阳光透过窗棂,灶屋里蒸腾的草木灰水咕嘟咕嘟冒着泡,白一一盯着陶锅里浑浊的浆液发呆。“真是昏了头了……”她有些懊恼地嘀咕着。
看见早市上那堆便宜的田螺河蚌就脑子发热,结果现在——
活物还在木盆里吐沙,取壳、烧灰、碾碎、过筛……哪一道工序都够折腾半日;
草木灰水才刚下锅,离滤出清液还早——不是,是这点时间,根本不可能滤出清液;
猪板油也没买,家里仅剩的那点儿猪油,夕食还要炒猪血,能抠出多少来用?
最要命的是那坨猪胰子。
再放一日,怕是要臭了。
“连桂花干都备好了……”她哀怨地瞥向墙角的小纸包,鼻尖仿佛已经嗅到了想象中皂块的淡香。
锅里的灰水“噗”地溅出一滴,烫得她缩手。
思绪又不受控制地飘远——
“我只是……太想快些做成了。”
草木灰、贝壳粉、猪胰子……满脑子塞着零碎的念头,像只贪心的松鼠,攒了满嘴栗子却不知该先啃哪一颗。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她无意识地在地上划拉着,“得记下来才行。”
纸?笔?
毛笔字一时半会儿练不出……
铅笔呢?软木、胶水、炭笔芯……
“哎呀!”她突然想起什么,懊悔地一拍膝盖,“早上鱼摊扔掉的鱼鳔——”
灶膛里“噼啪”爆响,火星四溅。
白一一望着乱糟糟的灶屋,长长叹了口气:看来,我现在急需的是纸笔。
挪到角落,看见两个大开的河蚌壳,婶子细心地把肉都处理干净了,直接捡了扔进灶膛。滚沸的灰水在锅里吐着浑浊的泡泡,拨出几枝柴火,调小火慢慢熬煮。
沉淀,沉淀需要时间,可现在偏没有那么多时间。
婶子快要开始做夕食了。
白一一无奈地扯了扯嘴角,死马当活马医吧。
眼下能做的,不过是熬煮完,等待晾凉,然后用双层纱布机械重复——过滤、再过滤、再再过滤……
第四次过滤时,浆液终于不似最开始的灰黑,而是泛出黄色光泽。白一一指尖轻触,有粘稠的感觉,草木灰碱水磕磕绊绊地成了形——流程不正确,杂质超标,但应该能用。
她转头去折腾那两只河蚌壳,用烧火棍扒拉出来,扔石臼里捣碎,反复碾磨,最后筛出一小撮灰白的贝壳粉,混着两勺粗盐,一股脑倒进草木灰水里。
灶膛的余温未散,猪油罐挨在旁边,凝白的油脂已化了大半,泛着温润的光。
白一一抱着暖融融的猪油罐和那碗“草木灰大家族”,刚踏出灶屋,就瞧见王氏手里的猪胰子已脱胎换骨——雪糯绵软,乖顺得像团新纺的棉絮。
“婶子,该加料了。”她刚伸手,王氏沾着胰子沫的手腕一挡,声音里带着不容拒绝的坚决:“脏活儿我来。”
白一一不罢休:“早上背河蚌的重活也是您干的,就让我做点儿什么吧,我身子早大好了!”
王氏鼻尖沁着细汗,笑意却未减:“无妨,你动嘴,我动手。等你痊愈了,有的是活儿让你做。”
白一一:“……”
行吧,遭人嫌弃了。
这日子,可真是美妙极了。
美妙到——
早上看见田螺和河蚌时,满脑子只有“太想”要贝壳粉“太想”做猪胰子肥皂,结果“忽略”了贝壳得先吐泥沙做成吃完烧制碾磨过筛…究竟要多久,“忽略”了草木灰制碱需要时间,“忽略”了买肉炼油……最后又“害怕”赠的猪胰子隔夜会馊,于是手忙脚乱、毫无章法地折腾了一整天。
……太棒了,这混乱又充实的一天。
此刻,白一一深吸一口气——她急需纸笔,列计划、写纲要,否则明天可能还会重蹈覆辙!
这厢,待猪油、猪胰子、草木灰水大家族终于在一只空陶碗里胜利会师,忙碌了一天的王氏又开始了新一轮的人工搅拌修行。
同一方向,千百次轮回。
起初,它们还生疏地各据一方——猪油滑腻,草木灰水沉稳、猪胰子桀骜不驯。渐渐地,在王氏执着的腕力下,它们开始熟络、纠缠、最终难舍难分,竟化成一团灰白的奶油状膏体,泛着细腻的光泽。
白一一取来陈阿奶的得意之作——那只被摩挲得温润如玉的竹筒杯,杯口杯身早已打磨得溜光水滑,连一丝毛刺都寻不见。王氏舀起一勺混合物,正要往里塞——
“婶子,等一下!”
白一一突然疾呼,匆匆冲向灶屋,回来时指尖捻着一小撮干桂花,金灿灿的碎屑像偷藏的秋阳。
“差点把这位祖宗给忘了!”她庆幸地将桂花撒进碗里,顿时,膏体上浮起星星点点的金斑。
搅一搅,塞一塞,墩一墩。
这命途多舛的猪胰子肥皂,终于在跌跌撞撞中完成了艰难出道的第一步。
接下来,只需在阴凉通风处闭关自省三日,待定型后银光一闪,再闭关修炼一月,便可功德圆满。
至此,白一一这颗一直吊着的心才缓缓落定,心中暗暗发誓,再也不想做这种临时起意的事情了,毫无章法、凌乱无序。
好一通收拾之后,王氏前脚刚踏进灶屋,白一一后脚就去往淑婶子家,走到半路又拐回来了。
“婶子,我昨天见的是淑婶子的小叔子?那我应该怎么称呼他?”白一一倚着灶屋门问。
“呲啦——”焯过水的猪血滑入滚油,灶台上顿时腾起一阵青白烟雾。
辛辣的香气裹着猪油的醇厚,劈头盖脸撞进白一一的鼻腔,惹得她空落落的胃袋跟着"咕噜"叫了一声。
王氏抡着木铲在铁锅里画圈,“他大名叫沈思禾。”铲子刮过锅底发出声响,“你随铁牛他们叫三叔也成,不过...”湿漉漉的手把碎发往耳后一别,“你单叫他思禾哥也使得,他统共就长你...”
“我十四。”白一一道。
“那正巧大你三个春秋。”王氏话音未落,小姑娘已经旋风似的转身。
“我去寻他借个物件!”
“快去快回,要吃饭了。”
“知道啦~~”
来到淑婶子家时,一家人正围坐着吃饭。
饭桌挤不下的,便三三两两散在院子里,或蹲或站,各自捧着碗筷。
村里人过日子俭省,平日饭食向来简单。一干一稀是铁打的规矩:干的不过是个窝头、菜团子,稀的多是杂粮熬的稀粥。
偶尔见着个菜,也不过是些腌萝卜、咸菜疙瘩,或是现摘的时令青菜,量少得可怜。
铁牛家人丁单薄,每人还能添上两筷子菜。
若是遇上人口多的人家,一盘子菜每人分一筷就见了底。
小孩子若是不懂事多夹了一筷子,立时就要挨大人眼刀子,少不了还要挨几句数落。
乡下人吃饭自有一套本事——左手五指微拢托着粥碗,手心里还能稳稳当当地卡着个窝头,右手使筷子利索得很。站着吃、蹲着吃、倚着墙吃,哪儿都能当饭桌。这倒也算是庄户人家与生俱来的能耐了。
淑娘端着碗满院追着三丫喂饭,二人正你追我跑到大门,刚巧瞅见白一一站在院门,以为她是来收蛋的,忙上前压低声音:“不是两日一送?”
白一一莞尔:“淑婶子,我不是来催蛋的,我来找思禾叔借东西。”
“你随我来。”淑娘左手拿着碗筷,右手揪着三丫后脖领,领着白一一进了院。
松木清香中,小屋比上次整洁了许多。
阳光透过窗棂,在那束起的青丝上镀了层金边——眼前的少年终于褪去了伪装,侧脸线条如他手中的刻刀般锋利。
听见脚步声,他头也不抬,凿子继续在木块上游走。
“何事?”声音依旧清冷,像初春未化的冰。
“借两张纸用用。”白一一开门见山。
凿尖突然卡在木纹里。
沈思禾转过头,睫毛在眼下投出小小的阴影:“借纸?”
“嗯,过两天买了还你。”
“今日这两张也要还。”
白一一眨了眨眼:“我买来还的不就是…”
“不是。”他打断得斩钉截铁,“此刻你拿走的,和将来你还的,永远不会是同一张纸。”
空气突然凝固。
凿子与木块摩擦的沙沙声里,白一一仿佛听见了赫拉克利特在河边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那我不借了。”她转身欲走。
“你本就不想借。”少年的话像钉子把她钉在原地。
院外的枣树突然沙沙作响。
白一一深吸一口气,转身时眸色清亮如洗:“沈公子,当你说‘还’的时候,究竟是要我还纸,还是要我还‘此时此刻借纸的这个瞬间’?”
松香忽然浓烈起来。
沈思禾握着凿子的手指微微发白,而少女的身影已融入院里晃动的光斑中。
阳光趁机涌入,照见地上两片纠缠的木屑——像极了柏拉图洞穴里交叠的影子。
走在田埂上时,白一一把碎发别到耳后。
风送来远处孩童的嬉闹,她忽然笑出声:“他执着的是纸的‘相’,我要的不过是纸的‘用’…”
忽觉释然,脚步轻快地奔向冒着炊烟的小院。
而此刻的小屋里,少年对着满室光影轻声自语:“当我说‘还’的时候,要她还的是‘纸’…还是还‘借纸的瞬间’?…”
凿子下的木料绽开新鲜纹理,像在回答这个无人听见的疑问。
看见早市上那堆便宜的田螺河蚌就脑子发热,结果现在——
活物还在木盆里吐沙,取壳、烧灰、碾碎、过筛……哪一道工序都够折腾半日;
草木灰水才刚下锅,离滤出清液还早——不是,是这点时间,根本不可能滤出清液;
猪板油也没买,家里仅剩的那点儿猪油,夕食还要炒猪血,能抠出多少来用?
最要命的是那坨猪胰子。
再放一日,怕是要臭了。
“连桂花干都备好了……”她哀怨地瞥向墙角的小纸包,鼻尖仿佛已经嗅到了想象中皂块的淡香。
锅里的灰水“噗”地溅出一滴,烫得她缩手。
思绪又不受控制地飘远——
“我只是……太想快些做成了。”
草木灰、贝壳粉、猪胰子……满脑子塞着零碎的念头,像只贪心的松鼠,攒了满嘴栗子却不知该先啃哪一颗。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她无意识地在地上划拉着,“得记下来才行。”
纸?笔?
毛笔字一时半会儿练不出……
铅笔呢?软木、胶水、炭笔芯……
“哎呀!”她突然想起什么,懊悔地一拍膝盖,“早上鱼摊扔掉的鱼鳔——”
灶膛里“噼啪”爆响,火星四溅。
白一一望着乱糟糟的灶屋,长长叹了口气:看来,我现在急需的是纸笔。
挪到角落,看见两个大开的河蚌壳,婶子细心地把肉都处理干净了,直接捡了扔进灶膛。滚沸的灰水在锅里吐着浑浊的泡泡,拨出几枝柴火,调小火慢慢熬煮。
沉淀,沉淀需要时间,可现在偏没有那么多时间。
婶子快要开始做夕食了。
白一一无奈地扯了扯嘴角,死马当活马医吧。
眼下能做的,不过是熬煮完,等待晾凉,然后用双层纱布机械重复——过滤、再过滤、再再过滤……
第四次过滤时,浆液终于不似最开始的灰黑,而是泛出黄色光泽。白一一指尖轻触,有粘稠的感觉,草木灰碱水磕磕绊绊地成了形——流程不正确,杂质超标,但应该能用。
她转头去折腾那两只河蚌壳,用烧火棍扒拉出来,扔石臼里捣碎,反复碾磨,最后筛出一小撮灰白的贝壳粉,混着两勺粗盐,一股脑倒进草木灰水里。
灶膛的余温未散,猪油罐挨在旁边,凝白的油脂已化了大半,泛着温润的光。
白一一抱着暖融融的猪油罐和那碗“草木灰大家族”,刚踏出灶屋,就瞧见王氏手里的猪胰子已脱胎换骨——雪糯绵软,乖顺得像团新纺的棉絮。
“婶子,该加料了。”她刚伸手,王氏沾着胰子沫的手腕一挡,声音里带着不容拒绝的坚决:“脏活儿我来。”
白一一不罢休:“早上背河蚌的重活也是您干的,就让我做点儿什么吧,我身子早大好了!”
王氏鼻尖沁着细汗,笑意却未减:“无妨,你动嘴,我动手。等你痊愈了,有的是活儿让你做。”
白一一:“……”
行吧,遭人嫌弃了。
这日子,可真是美妙极了。
美妙到——
早上看见田螺和河蚌时,满脑子只有“太想”要贝壳粉“太想”做猪胰子肥皂,结果“忽略”了贝壳得先吐泥沙做成吃完烧制碾磨过筛…究竟要多久,“忽略”了草木灰制碱需要时间,“忽略”了买肉炼油……最后又“害怕”赠的猪胰子隔夜会馊,于是手忙脚乱、毫无章法地折腾了一整天。
……太棒了,这混乱又充实的一天。
此刻,白一一深吸一口气——她急需纸笔,列计划、写纲要,否则明天可能还会重蹈覆辙!
这厢,待猪油、猪胰子、草木灰水大家族终于在一只空陶碗里胜利会师,忙碌了一天的王氏又开始了新一轮的人工搅拌修行。
同一方向,千百次轮回。
起初,它们还生疏地各据一方——猪油滑腻,草木灰水沉稳、猪胰子桀骜不驯。渐渐地,在王氏执着的腕力下,它们开始熟络、纠缠、最终难舍难分,竟化成一团灰白的奶油状膏体,泛着细腻的光泽。
白一一取来陈阿奶的得意之作——那只被摩挲得温润如玉的竹筒杯,杯口杯身早已打磨得溜光水滑,连一丝毛刺都寻不见。王氏舀起一勺混合物,正要往里塞——
“婶子,等一下!”
白一一突然疾呼,匆匆冲向灶屋,回来时指尖捻着一小撮干桂花,金灿灿的碎屑像偷藏的秋阳。
“差点把这位祖宗给忘了!”她庆幸地将桂花撒进碗里,顿时,膏体上浮起星星点点的金斑。
搅一搅,塞一塞,墩一墩。
这命途多舛的猪胰子肥皂,终于在跌跌撞撞中完成了艰难出道的第一步。
接下来,只需在阴凉通风处闭关自省三日,待定型后银光一闪,再闭关修炼一月,便可功德圆满。
至此,白一一这颗一直吊着的心才缓缓落定,心中暗暗发誓,再也不想做这种临时起意的事情了,毫无章法、凌乱无序。
好一通收拾之后,王氏前脚刚踏进灶屋,白一一后脚就去往淑婶子家,走到半路又拐回来了。
“婶子,我昨天见的是淑婶子的小叔子?那我应该怎么称呼他?”白一一倚着灶屋门问。
“呲啦——”焯过水的猪血滑入滚油,灶台上顿时腾起一阵青白烟雾。
辛辣的香气裹着猪油的醇厚,劈头盖脸撞进白一一的鼻腔,惹得她空落落的胃袋跟着"咕噜"叫了一声。
王氏抡着木铲在铁锅里画圈,“他大名叫沈思禾。”铲子刮过锅底发出声响,“你随铁牛他们叫三叔也成,不过...”湿漉漉的手把碎发往耳后一别,“你单叫他思禾哥也使得,他统共就长你...”
“我十四。”白一一道。
“那正巧大你三个春秋。”王氏话音未落,小姑娘已经旋风似的转身。
“我去寻他借个物件!”
“快去快回,要吃饭了。”
“知道啦~~”
来到淑婶子家时,一家人正围坐着吃饭。
饭桌挤不下的,便三三两两散在院子里,或蹲或站,各自捧着碗筷。
村里人过日子俭省,平日饭食向来简单。一干一稀是铁打的规矩:干的不过是个窝头、菜团子,稀的多是杂粮熬的稀粥。
偶尔见着个菜,也不过是些腌萝卜、咸菜疙瘩,或是现摘的时令青菜,量少得可怜。
铁牛家人丁单薄,每人还能添上两筷子菜。
若是遇上人口多的人家,一盘子菜每人分一筷就见了底。
小孩子若是不懂事多夹了一筷子,立时就要挨大人眼刀子,少不了还要挨几句数落。
乡下人吃饭自有一套本事——左手五指微拢托着粥碗,手心里还能稳稳当当地卡着个窝头,右手使筷子利索得很。站着吃、蹲着吃、倚着墙吃,哪儿都能当饭桌。这倒也算是庄户人家与生俱来的能耐了。
淑娘端着碗满院追着三丫喂饭,二人正你追我跑到大门,刚巧瞅见白一一站在院门,以为她是来收蛋的,忙上前压低声音:“不是两日一送?”
白一一莞尔:“淑婶子,我不是来催蛋的,我来找思禾叔借东西。”
“你随我来。”淑娘左手拿着碗筷,右手揪着三丫后脖领,领着白一一进了院。
松木清香中,小屋比上次整洁了许多。
阳光透过窗棂,在那束起的青丝上镀了层金边——眼前的少年终于褪去了伪装,侧脸线条如他手中的刻刀般锋利。
听见脚步声,他头也不抬,凿子继续在木块上游走。
“何事?”声音依旧清冷,像初春未化的冰。
“借两张纸用用。”白一一开门见山。
凿尖突然卡在木纹里。
沈思禾转过头,睫毛在眼下投出小小的阴影:“借纸?”
“嗯,过两天买了还你。”
“今日这两张也要还。”
白一一眨了眨眼:“我买来还的不就是…”
“不是。”他打断得斩钉截铁,“此刻你拿走的,和将来你还的,永远不会是同一张纸。”
空气突然凝固。
凿子与木块摩擦的沙沙声里,白一一仿佛听见了赫拉克利特在河边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那我不借了。”她转身欲走。
“你本就不想借。”少年的话像钉子把她钉在原地。
院外的枣树突然沙沙作响。
白一一深吸一口气,转身时眸色清亮如洗:“沈公子,当你说‘还’的时候,究竟是要我还纸,还是要我还‘此时此刻借纸的这个瞬间’?”
松香忽然浓烈起来。
沈思禾握着凿子的手指微微发白,而少女的身影已融入院里晃动的光斑中。
阳光趁机涌入,照见地上两片纠缠的木屑——像极了柏拉图洞穴里交叠的影子。
走在田埂上时,白一一把碎发别到耳后。
风送来远处孩童的嬉闹,她忽然笑出声:“他执着的是纸的‘相’,我要的不过是纸的‘用’…”
忽觉释然,脚步轻快地奔向冒着炊烟的小院。
而此刻的小屋里,少年对着满室光影轻声自语:“当我说‘还’的时候,要她还的是‘纸’…还是还‘借纸的瞬间’?…”
凿子下的木料绽开新鲜纹理,像在回答这个无人听见的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