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午间,凤清正在看话本子打发时间,凤藻风风火火地来了,一脸的喜意,“冉冉,有好消息要告诉你。”
“怎地,你要定亲了?”凤清眼睛未动,随口问道。
“哎呀,你胡说什么啊?”说着,伸手夺过凤清的话本子,挨着她,神秘兮兮地说道:“跟我没关系,是长姐和萧家的事情。”
凤清闻言,坐直了身子,“怎么说?”
“昨日大理寺判决下来,伯父便去了萧家,去见了萧家老太爷。也不知道他们怎么谈的,今日听说萧家分家了,二房被分了出去,不过还住在萧家。至于长姐,她不和离,也不跟去萧信任上,她带着阿盛也住萧家,但是他们院子单独开门,不与萧家同进出。”
凤清放心了大半,“这对长姐来讲可是方便许多,只是这二房崔夫人能同意?”
“崔夫人是不同意,听闻今天好生闹了一场呢,最后萧老太爷震怒,才消停了。”
芍药奉了参茶上来,凤藻接过,轻啜了一口,“长姐总算是熬出头了,这么多年在萧家可憋屈坏了。哎,这参茶味道不错啊……”
“你要觉得好喝,待会儿走的时候我让芍药把方子抄给你。”
“还是别了,我一喝就知道这参不一般,也就齐国公会拿这么好的参给你做参茶了,我可没这福气。”凤藻又是挤眉弄眼地说道。
“瞧你说的,韦家什么时候落魄到参茶都喝不起了,你就埋汰我吧。”凤清白了她一眼。
自从之前在江夏染病之后,越修一直很重视凤清的身体。回到建康后,特意请教了太医,毕竟是药三分毒,于是之前喝的药都换成了参茶药膳,每日不断。
凤清也端起参茶轻抿,“长姐如今也算是苦尽甘来了,明日我们一起出去逛逛吧,听闻宝玉阁上了许多新货,去挑挑看?”
“行啊,好事是该庆祝庆祝,长姐嫁入萧家九年,前几年因为无子,崔夫人就一直为难他。后来好容易有了阿盛,这还没好过几年呢,又闹腾着让萧信纳妾,还说长姐善妒不贤,真是没一天消停的。现下正好,不是要纳妾吗,如她们所愿,带着妾室去赴任好了,我看建康城里还有谁敢说长姐不贤。”
凤清看着三姐义愤填膺的样子,不禁摇了摇头,三姐这性子,还真是随了叔母,也幸好有这性子,才能在未婚夫去世后,顶着望门寡、克夫等种种指点,还能如此乐观。
次日正好是休沐,用过早膳,凤清和越修提了要和姐姐们去逛街一事,说着就让月季下去安排备车。回头便看见越修也在更衣,“怎么,国公爷要随我一起吗?”
越修不禁笑出声,“你忘了,今日义父要去拜访岳父,我作陪。当然,若是夫人想要我陪伴,我去跟义父说一声,想来他应是愿意成全我们的。”说着,还走近来,朝凤清挑了挑眉。
凤清轻拍了越修一下,嗔道:“你行了啊,我就随口一问,你还得意上了。”越修轻笑一声,从她身边过去。
凤清到宝玉阁时,凤声和凤藻已经到了,正在挑选首饰。
“长姐,三姐,你们怎么不去楼上雅间啊?”
宝玉阁是建康最大的首饰铺子,建康城里的贵妇人都喜欢来这里采买,御驾南幸以后,更是贵客盈门,为了招待好这些贵妇人,宝玉阁特意在二楼开辟了雅间,有专人招待。
“我们也刚来,先在楼下看看再说。”
旁边宝玉阁的婢女也顺势道:“这一片都是这两日才上的新品,韦夫人也可以先看看。”
正说着,门口一阵喧闹,只见两位四十如许的美妇人并两位十七八岁的少女进来了,铺子里的婢女正围上去接待。
“这是顾家长房的陆夫人和她娘家嫂子崔夫人,带着她们的女儿。”凤清小声给凤棠介绍。
“崔?那是长姐婆母的姐妹?”凤棠看向凤声。
只见凤声面色略僵,紧抿着嘴,正看向门口。待她们走近,凤声上去打招呼,“陆夫人,姨母,好巧啊。”
“噢,是凤声啊,好久不见了啊,听你母亲说你回建康有段日子了,一直也没见着。”崔夫人撇着嘴,一开口就是阴阳怪气。
“劳烦姨母惦记了,这不是为着夫君的事情操劳嘛,如今有了定论,才算好些。”凤声面色不变,不卑不亢的回话。
崔夫人闹了个没趣,轻哼了一声,白了眼凤声,越过她踏上了楼梯,跟在后面的顾大娘子看见了凤清,也白了她一眼,看得凤清莫名其妙。
被这么一搅,三人也没了继续逛的兴致,遂去了茶楼歇脚。
“这崔家什么家教,这两位崔夫人说话都怎么那么不中听呢。”甫一坐下,凤棠就开口替凤声抱不平。
“好啦,别生气了,为着外人置气不值当。”凤声一边给凤棠斟茶,一边宽慰她,“左右平常也见不到几面,就当没听见好了。”
“长姐你就是太好性了,这样她们以后会变本加厉的。”凤棠不赞同凤声的想法。
凤清忙打圆场,“这茶不错,快尝尝……过了的事情,就别提了,说了出来逛,就要开心呀。”说着,又给凤棠递了个颜色,凤棠才默默闭上了嘴,低着头品茶。
凤清回到家里,越修已经回去了,脸上的愉悦遮都遮不住。“怎么了,有什么喜事啊?”
“今日义父和岳父谈得很愉快,我总算不再里外不是人了,算喜事吗?”越修的语气里都透着轻松。
凤清闻言,沉默了一瞬,她突然有点心酸,虽然她知道越修只是随口一说,可这恰恰说明了他一直以来的不容易。
她慢慢走近他,双手虚环住他的腰,将自己靠近他的怀里,低声说道:“伯齐,谢谢你!有你在,我很安心!”
越修回抱住她,轻抚着她的背,“还有好消息,你要不要听?”
凤清微仰着身子,抬头看着他,眼神亮亮的,似在说:“快说,快说。”
越修低下头,挨着她的脸,低声说道:“明日,南征大军就能到建康了!”
“这么快!二哥要回来了?太好了,总算回来了。”凤清高兴得从越修怀里退出来,在房间里转圈。
越修看着空落落的怀抱有些失落,看着兴奋的凤清,又扔下一个“馅饼”,“我还跟义父告了长假,待见过二哥后,我带你去天目山泡汤泉吧。”
凤清闻言停住了脚步,眼里的惊喜更甚,“真的啊,什么时候出发,去多久啊?”一连串问题,争先恐后的冒出来。
越修脸上笑意更明显了,“三日后出发吧,明日大军凯旋,宫里可能会赐宴,我也还有些公务要交接。再者,好久不见二哥,我也想和他谈谈南征的事。”
“那正好,明日我就开始收拾东西,自从来了建康,我还没去泡过汤泉呢,可怀念了。”越修看着凤清喜滋滋的样子,脸上的笑意就没下去过。
次日宫里果然赐宴犒劳南征的将士,凤清跟着柳夫人和杨夫人一起入宫赴宴。本想着可以在宫里见着二哥一面,谁曾想男女分席,没能见上,只能跟着母亲到处应酬,脸都笑僵了。
直到第二日晚间,凤清才在韦家见上二哥,黑了不少,不过也结实了不少,看起来也没受伤,她终于放下了心。
“二哥,你如今都快赶上这手炉里的炭了,南方的太阳这么毒吗?”
“去去去,怎么说话呢,什么黑炭,这叫男子气概,懂吗?”韦圭梗着脖子反驳。
“阿娘本就担忧你的婚事,这下好了,更没有女郎愿意嫁给你了,这可怎么办呦?”凤清故意做出一副惋惜的样子,气得韦圭手痒痒。
韦家今日,难得人都到齐了,萧信也来了,萧信和叔父不日都要去上任,今日算是最后一次团圆饭了。大家都当作江夏一事没发生过,表面上还是一团和气,其实心里都知道,到底不如从前了。
饭后,凤清也趁机说了自己要和越修去天目山出游一事,又引来凤棠一阵揶揄,惹得凤清小脸上的红晕一直就没消失过。
离开前,柳夫人还把凤清叫到一边,委婉了提了一嘴子嗣之事,“国公爷年纪也不小了,别家他这个年纪孩子都能上学堂了,你过了年也十八了,可以准备要个孩子了,这次出去就你们两人,抓住机会!”
凤清之前从未想过子嗣一事,现下突然被母亲提起,脑子里一片空白,只能随口附和着应下。
隔日一早,用过早膳,两人就出发了,建康距离天目山,说近不近,说远也不算远,陆路五六天就到了,水路更方便些,只是如今枯水期,不好行船,走陆路稳当些。
为着路上舒服些,芍药和月季特意在马车里铺了厚厚的褥子,车厢壁上也都围了帷幔保暖,还放了炭盆,用的都是上好的金丝炭,一丝儿炭气都无。
凤清上车后赞不绝口,即使已进冬月,外面滴水成冰,马车里却温暖如春,就这样一路到了天目山脚下的庄子上。
在这里,凤清度过了日后让她常常怀念的一段日子……
“怎地,你要定亲了?”凤清眼睛未动,随口问道。
“哎呀,你胡说什么啊?”说着,伸手夺过凤清的话本子,挨着她,神秘兮兮地说道:“跟我没关系,是长姐和萧家的事情。”
凤清闻言,坐直了身子,“怎么说?”
“昨日大理寺判决下来,伯父便去了萧家,去见了萧家老太爷。也不知道他们怎么谈的,今日听说萧家分家了,二房被分了出去,不过还住在萧家。至于长姐,她不和离,也不跟去萧信任上,她带着阿盛也住萧家,但是他们院子单独开门,不与萧家同进出。”
凤清放心了大半,“这对长姐来讲可是方便许多,只是这二房崔夫人能同意?”
“崔夫人是不同意,听闻今天好生闹了一场呢,最后萧老太爷震怒,才消停了。”
芍药奉了参茶上来,凤藻接过,轻啜了一口,“长姐总算是熬出头了,这么多年在萧家可憋屈坏了。哎,这参茶味道不错啊……”
“你要觉得好喝,待会儿走的时候我让芍药把方子抄给你。”
“还是别了,我一喝就知道这参不一般,也就齐国公会拿这么好的参给你做参茶了,我可没这福气。”凤藻又是挤眉弄眼地说道。
“瞧你说的,韦家什么时候落魄到参茶都喝不起了,你就埋汰我吧。”凤清白了她一眼。
自从之前在江夏染病之后,越修一直很重视凤清的身体。回到建康后,特意请教了太医,毕竟是药三分毒,于是之前喝的药都换成了参茶药膳,每日不断。
凤清也端起参茶轻抿,“长姐如今也算是苦尽甘来了,明日我们一起出去逛逛吧,听闻宝玉阁上了许多新货,去挑挑看?”
“行啊,好事是该庆祝庆祝,长姐嫁入萧家九年,前几年因为无子,崔夫人就一直为难他。后来好容易有了阿盛,这还没好过几年呢,又闹腾着让萧信纳妾,还说长姐善妒不贤,真是没一天消停的。现下正好,不是要纳妾吗,如她们所愿,带着妾室去赴任好了,我看建康城里还有谁敢说长姐不贤。”
凤清看着三姐义愤填膺的样子,不禁摇了摇头,三姐这性子,还真是随了叔母,也幸好有这性子,才能在未婚夫去世后,顶着望门寡、克夫等种种指点,还能如此乐观。
次日正好是休沐,用过早膳,凤清和越修提了要和姐姐们去逛街一事,说着就让月季下去安排备车。回头便看见越修也在更衣,“怎么,国公爷要随我一起吗?”
越修不禁笑出声,“你忘了,今日义父要去拜访岳父,我作陪。当然,若是夫人想要我陪伴,我去跟义父说一声,想来他应是愿意成全我们的。”说着,还走近来,朝凤清挑了挑眉。
凤清轻拍了越修一下,嗔道:“你行了啊,我就随口一问,你还得意上了。”越修轻笑一声,从她身边过去。
凤清到宝玉阁时,凤声和凤藻已经到了,正在挑选首饰。
“长姐,三姐,你们怎么不去楼上雅间啊?”
宝玉阁是建康最大的首饰铺子,建康城里的贵妇人都喜欢来这里采买,御驾南幸以后,更是贵客盈门,为了招待好这些贵妇人,宝玉阁特意在二楼开辟了雅间,有专人招待。
“我们也刚来,先在楼下看看再说。”
旁边宝玉阁的婢女也顺势道:“这一片都是这两日才上的新品,韦夫人也可以先看看。”
正说着,门口一阵喧闹,只见两位四十如许的美妇人并两位十七八岁的少女进来了,铺子里的婢女正围上去接待。
“这是顾家长房的陆夫人和她娘家嫂子崔夫人,带着她们的女儿。”凤清小声给凤棠介绍。
“崔?那是长姐婆母的姐妹?”凤棠看向凤声。
只见凤声面色略僵,紧抿着嘴,正看向门口。待她们走近,凤声上去打招呼,“陆夫人,姨母,好巧啊。”
“噢,是凤声啊,好久不见了啊,听你母亲说你回建康有段日子了,一直也没见着。”崔夫人撇着嘴,一开口就是阴阳怪气。
“劳烦姨母惦记了,这不是为着夫君的事情操劳嘛,如今有了定论,才算好些。”凤声面色不变,不卑不亢的回话。
崔夫人闹了个没趣,轻哼了一声,白了眼凤声,越过她踏上了楼梯,跟在后面的顾大娘子看见了凤清,也白了她一眼,看得凤清莫名其妙。
被这么一搅,三人也没了继续逛的兴致,遂去了茶楼歇脚。
“这崔家什么家教,这两位崔夫人说话都怎么那么不中听呢。”甫一坐下,凤棠就开口替凤声抱不平。
“好啦,别生气了,为着外人置气不值当。”凤声一边给凤棠斟茶,一边宽慰她,“左右平常也见不到几面,就当没听见好了。”
“长姐你就是太好性了,这样她们以后会变本加厉的。”凤棠不赞同凤声的想法。
凤清忙打圆场,“这茶不错,快尝尝……过了的事情,就别提了,说了出来逛,就要开心呀。”说着,又给凤棠递了个颜色,凤棠才默默闭上了嘴,低着头品茶。
凤清回到家里,越修已经回去了,脸上的愉悦遮都遮不住。“怎么了,有什么喜事啊?”
“今日义父和岳父谈得很愉快,我总算不再里外不是人了,算喜事吗?”越修的语气里都透着轻松。
凤清闻言,沉默了一瞬,她突然有点心酸,虽然她知道越修只是随口一说,可这恰恰说明了他一直以来的不容易。
她慢慢走近他,双手虚环住他的腰,将自己靠近他的怀里,低声说道:“伯齐,谢谢你!有你在,我很安心!”
越修回抱住她,轻抚着她的背,“还有好消息,你要不要听?”
凤清微仰着身子,抬头看着他,眼神亮亮的,似在说:“快说,快说。”
越修低下头,挨着她的脸,低声说道:“明日,南征大军就能到建康了!”
“这么快!二哥要回来了?太好了,总算回来了。”凤清高兴得从越修怀里退出来,在房间里转圈。
越修看着空落落的怀抱有些失落,看着兴奋的凤清,又扔下一个“馅饼”,“我还跟义父告了长假,待见过二哥后,我带你去天目山泡汤泉吧。”
凤清闻言停住了脚步,眼里的惊喜更甚,“真的啊,什么时候出发,去多久啊?”一连串问题,争先恐后的冒出来。
越修脸上笑意更明显了,“三日后出发吧,明日大军凯旋,宫里可能会赐宴,我也还有些公务要交接。再者,好久不见二哥,我也想和他谈谈南征的事。”
“那正好,明日我就开始收拾东西,自从来了建康,我还没去泡过汤泉呢,可怀念了。”越修看着凤清喜滋滋的样子,脸上的笑意就没下去过。
次日宫里果然赐宴犒劳南征的将士,凤清跟着柳夫人和杨夫人一起入宫赴宴。本想着可以在宫里见着二哥一面,谁曾想男女分席,没能见上,只能跟着母亲到处应酬,脸都笑僵了。
直到第二日晚间,凤清才在韦家见上二哥,黑了不少,不过也结实了不少,看起来也没受伤,她终于放下了心。
“二哥,你如今都快赶上这手炉里的炭了,南方的太阳这么毒吗?”
“去去去,怎么说话呢,什么黑炭,这叫男子气概,懂吗?”韦圭梗着脖子反驳。
“阿娘本就担忧你的婚事,这下好了,更没有女郎愿意嫁给你了,这可怎么办呦?”凤清故意做出一副惋惜的样子,气得韦圭手痒痒。
韦家今日,难得人都到齐了,萧信也来了,萧信和叔父不日都要去上任,今日算是最后一次团圆饭了。大家都当作江夏一事没发生过,表面上还是一团和气,其实心里都知道,到底不如从前了。
饭后,凤清也趁机说了自己要和越修去天目山出游一事,又引来凤棠一阵揶揄,惹得凤清小脸上的红晕一直就没消失过。
离开前,柳夫人还把凤清叫到一边,委婉了提了一嘴子嗣之事,“国公爷年纪也不小了,别家他这个年纪孩子都能上学堂了,你过了年也十八了,可以准备要个孩子了,这次出去就你们两人,抓住机会!”
凤清之前从未想过子嗣一事,现下突然被母亲提起,脑子里一片空白,只能随口附和着应下。
隔日一早,用过早膳,两人就出发了,建康距离天目山,说近不近,说远也不算远,陆路五六天就到了,水路更方便些,只是如今枯水期,不好行船,走陆路稳当些。
为着路上舒服些,芍药和月季特意在马车里铺了厚厚的褥子,车厢壁上也都围了帷幔保暖,还放了炭盆,用的都是上好的金丝炭,一丝儿炭气都无。
凤清上车后赞不绝口,即使已进冬月,外面滴水成冰,马车里却温暖如春,就这样一路到了天目山脚下的庄子上。
在这里,凤清度过了日后让她常常怀念的一段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