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冬竹求见。”
秦玉君近日为重开铺子一事烦心,铺子已经让人重新休整,可是没有信任的掌柜,米铺便开不起来。
一个熟悉米铺运作的掌柜本就难得,更何况是能够效忠于自己的人,更是难寻觅。
她如今手里无钱无权,自然也招揽不到什么得力人,秦玉君长叹一声,万事开头难啊,听苕儿说冬竹求见。
想想冬竹的确要来找她了,毕竟之前承诺她的事,也该兑现了。
“让她进来吧。”
冬竹进来时,看见三奶奶将账本收了起来,想到从老李头那里听来的消息,冬竹想,当初帮三奶奶,如今看来是个正确的选择。
秦玉君以为冬竹是要自己兑现之前帮她拿到身契一事,便道:“冬竹,你的身契请再给我些时间,但是我保证一定能够帮你拿回身契放你出府。”
秦玉君已经有了计划,只是柳儿的事情刚过,她如果立马去找大姑娘要冬青的身契,恐怕会招她的猜忌,到时对冬青对她来说都是危险的。
所以,今日冬青不来,过些时候她也要给她一个交代的。
“奶奶误会我了,我今日来不是来要身契而是……”说着冬竹跪下,“奶奶,我愿意为奶奶做事,还请奶奶收下我。”
“冬青,你为何改变主意?”
“就算现在出去我也不会好过,我父母绝不愿意出去,他们也不会允许我出府,何况我姐姐的事情,我一定要查清楚!”
“可是冬青,你知道的,我这个三奶奶有名无实。”
“或许以前的三奶奶是,可如今的三奶奶却不一样了。”冬青知道眼前这位三奶奶是怎么一环扣一环的,借大姑娘之手,铲除了柳儿。
而且她从马房赶车的老李头那里得知,三奶奶近日去看了铺子,三奶奶要开米铺。
冬青道:“奶奶,我虽没什么用,好歹是承恩侯府家生子,对外面铺子田庄也熟悉,奶奶的吩咐我自己办不到,也能帮着奶奶寻得一二人。”
“可是冬青,连我也不能保证今后会如何。”冬青的话对秦玉君来说,是瞌睡来了被塞了枕头。
但她不能给冬青保证什么,就算她有上辈子的记忆,也不能保证这一世的结果会比上一世好。
冬青有些泄气,以为秦玉君这话是拒绝了她,又听秦玉君说道:“但我现在的确需要用人,并且我答应,今后你有求我竭尽全力帮你一次。”
冬青抬头,看向此刻的三奶奶,她从容的坐在那里,好像罩着光的一尊白玉观音像。
她知道三奶奶的这句话的意思,就像三奶奶知道她想要的是什么。
冬竹弯腰磕了一个头,“多谢奶奶。”
秦玉君想,既然如此,也要给冬青交个底:“只是我暂时不能将你调来我身边,我本打算从大姑娘那里着手,将你要过来,到时由我做主再放你出去,但这哥计划需要等柳儿的事情过去些时日再说。如今,既然计划有变,倒也好,你也知道我打算重开铺子的事情,你如今在外院也方便,我想寻一个靠得住的掌柜,不知道你可能帮我找人?”
冬青点了点头,来之前,她就已经猜测三奶奶的想法,“是有一个人选,只是不知奶奶是否信得过。”
秦玉君扶起冬青,“何人?”
“我表弟,他识文断字,只是……”冬青犹豫了一瞬,又说:“只是我这表弟腿脚有些不便。”
“他人品如何,能不能信得过,对店铺采买的事情清楚不清楚?”
冬青点头:“他人聪明好学,从小也是进私塾念过几年书的,本打算参加科考,可是十二岁那年因为意外断了一条腿,不良于行,也断了科考的路,否则也不会如今还蹉跎在家中。”
秦玉君还是不放心,这样的人难免心气高,又遭遇这样大的变故,难免比常人心态更加难以平和,她担心这样的人,无法沉下心来做一个小小的店铺的掌柜。
她道:“不若这样,我过几日会去铺子里看看,你让他和我见一面,若是可以,再让他上工如何?”
“这自然好,我先替我那表弟谢奶奶。”
秦玉君直言:“现在谢太早了,我不能确定一定用他。”
“奶奶肯给他一个见奶奶的机会,就已经是天大机会,我相信奶奶见他后,会用他的。”
几日后,秦玉君带着翠儿和苕儿再次来到西市米铺,翠儿看着眼前已经焕然一新的铺子问:“奶奶,为何要用外面的人,我瞧这院子里那个叫阿正的,如今对奶奶很是尊敬,何不用咱们自己的人?”
秦玉君摇头,“府里的人是用不得的。”有些事是不能告诉翠儿的,说着她径直走进了铺子。
铺子里一个穿着灰色布艺,身材偏瘦的男子已经等在那里,他想必就是冬青的表弟了。
见她进来,男子身子微微弯了一下,行了个普通男子礼,“三奶奶好,我是冬青的表弟,吴进。”
秦玉君戴着帷帽,仍然注意到他的脚,刚刚挪动时,有些僵硬。
吴进见三奶奶留意自己的脚,这么些年他早就习惯了,很多人避讳的眼神,让他心中苦涩,好在这位三奶奶很直白,他反倒更喜欢这样的直白。
他眼中没有一丝掩饰和窘迫,泰然道:“三奶奶想必听冬青说过了,我的腿十二岁那年因为意外断了,但奶奶放心,我虽然走路费劲些,但家中父亲以前也是做账房的,加上我读过几年书,和父亲在店铺中打过几年杂,所以奶奶您这间米店交给我,我能够帮您开起来。”
吴进谈吐清晰,气度自信,有礼有节,最重要是他还读过书,甚至还有在其他铺子里做过工的经验。
这个人简直太符合秦玉君的要求了,只是这样的人,就算腿脚不便,也不至于找不到一个肯用他的东家。
秦玉君心中已经很满意,还是问:“以你的能力,为何肯来我的店铺呢,你也知道我这间米铺位置不好,店铺也不大,何况我还是个内宅妇人。”
吴进苦笑一声,那张斯文的脸露出无奈,“是因为父母这些年不让我出来,他们让我呆在家中,说兄姐会照顾我一辈子,就算兄姐不照顾我,也还有他们。”
吴家的日子很是殷实,他父亲早年以前给人家做账房爷,有些积蓄,几块田地。
他头上三个哥哥都对读书不开窍,他读书好,父亲本想着他们吴家说不定真能出个秀才,谁知道却出了意外。
比起他的消沉,父亲更为失落,后来是母亲和兄弟姐妹的鼓励,才让他从消沉中走出来。
他虽然断了科举之路,可是也不能就此成为一无是处的,需要靠着父母、兄弟姐妹养着的废人,于是,跟着父亲学做账房,看父亲打理铺子。
这么多年,之所以没找东家,一是家中不缺他的吃喝,二是父母不准,可他想到自己快要二十的人,娶亲了,却还要靠着父母过活,心中就起了真正靠自己本事出来安身立命的想法。
正好,表姐明白他,便将他推荐给了眼前的三奶奶。
听了吴进的说法,秦玉君终于放心了,再没有比吴进更合适的人选了。
“好,那我们便正式签订契约吧。”
吴进还有些没反应过来:“啊?三奶奶真的决定用我了。”
秦玉君道:“当然,而且要越快越好,因为咱们这铺子要赚下第一桶金,就要靠着这一个月了。”
吴进本就不是为了找工而找工,因此两人的契约签订得很顺利。
签好契约后,秦玉君便告诉吴进:“我需要你这几日尽可能的多进些米,越多越好。”
吴进对这位行事果断的三奶奶还没有适应,就听到她要进米,越多越好,皱眉劝道:“三奶奶,咱们店才刚刚开起来,客源不稳定,还是循序渐进些好,不宜过于激进。”
秦玉君道:“没有时间了,听我的,你只管进,若真出问题,你放心,工钱照样付。”
“我不是这个意思,我是担心……”吴进是担心这三奶奶心太急,反而会血本无归。
秦玉君看着店铺外的天色:“你按照我说的去做就是,记住越快越好。”
交代完后,她又带着苕儿和翠儿将那间偏僻的店铺找了中人出售。
翠儿有些可惜:“奶奶您的陪嫁就剩这两间铺子了 ,如今再卖掉这间,就只有一间了,万一,今后再有点什么,可就真什么也没有了。”
秦玉君也不想卖铺子,可是她手头没钱,没钱如何囤米,这店铺卖了也不过60两银子,留下20两周转,其余的全都要拿出去进大米。
翠儿的担心不无道理,只是秦玉君不能告诉她,她之所以这样笃定,是因为她有上辈子的记忆。
所以,她只能解释,“那铺子暂时用不上,还不如换了钱,钱流动起来才能赚更多的钱,等以后有了钱,还怕买不到更好的铺子吗。”
相比翠儿的担忧,苕儿倒是被奶奶的果决震撼,这才多少时日,奶奶这米店就要开起来了,她看秦玉君的表情除了崇敬就是佩服。
三人办完了事,从中人那里出来,准备回府,突然一匹健壮的马从城外飞驰而来,马上骑着一个官兵,“驾!”马仰蹄而过,往皇宫方向去了。
秦玉君近日为重开铺子一事烦心,铺子已经让人重新休整,可是没有信任的掌柜,米铺便开不起来。
一个熟悉米铺运作的掌柜本就难得,更何况是能够效忠于自己的人,更是难寻觅。
她如今手里无钱无权,自然也招揽不到什么得力人,秦玉君长叹一声,万事开头难啊,听苕儿说冬竹求见。
想想冬竹的确要来找她了,毕竟之前承诺她的事,也该兑现了。
“让她进来吧。”
冬竹进来时,看见三奶奶将账本收了起来,想到从老李头那里听来的消息,冬竹想,当初帮三奶奶,如今看来是个正确的选择。
秦玉君以为冬竹是要自己兑现之前帮她拿到身契一事,便道:“冬竹,你的身契请再给我些时间,但是我保证一定能够帮你拿回身契放你出府。”
秦玉君已经有了计划,只是柳儿的事情刚过,她如果立马去找大姑娘要冬青的身契,恐怕会招她的猜忌,到时对冬青对她来说都是危险的。
所以,今日冬青不来,过些时候她也要给她一个交代的。
“奶奶误会我了,我今日来不是来要身契而是……”说着冬竹跪下,“奶奶,我愿意为奶奶做事,还请奶奶收下我。”
“冬青,你为何改变主意?”
“就算现在出去我也不会好过,我父母绝不愿意出去,他们也不会允许我出府,何况我姐姐的事情,我一定要查清楚!”
“可是冬青,你知道的,我这个三奶奶有名无实。”
“或许以前的三奶奶是,可如今的三奶奶却不一样了。”冬青知道眼前这位三奶奶是怎么一环扣一环的,借大姑娘之手,铲除了柳儿。
而且她从马房赶车的老李头那里得知,三奶奶近日去看了铺子,三奶奶要开米铺。
冬青道:“奶奶,我虽没什么用,好歹是承恩侯府家生子,对外面铺子田庄也熟悉,奶奶的吩咐我自己办不到,也能帮着奶奶寻得一二人。”
“可是冬青,连我也不能保证今后会如何。”冬青的话对秦玉君来说,是瞌睡来了被塞了枕头。
但她不能给冬青保证什么,就算她有上辈子的记忆,也不能保证这一世的结果会比上一世好。
冬青有些泄气,以为秦玉君这话是拒绝了她,又听秦玉君说道:“但我现在的确需要用人,并且我答应,今后你有求我竭尽全力帮你一次。”
冬青抬头,看向此刻的三奶奶,她从容的坐在那里,好像罩着光的一尊白玉观音像。
她知道三奶奶的这句话的意思,就像三奶奶知道她想要的是什么。
冬竹弯腰磕了一个头,“多谢奶奶。”
秦玉君想,既然如此,也要给冬青交个底:“只是我暂时不能将你调来我身边,我本打算从大姑娘那里着手,将你要过来,到时由我做主再放你出去,但这哥计划需要等柳儿的事情过去些时日再说。如今,既然计划有变,倒也好,你也知道我打算重开铺子的事情,你如今在外院也方便,我想寻一个靠得住的掌柜,不知道你可能帮我找人?”
冬青点了点头,来之前,她就已经猜测三奶奶的想法,“是有一个人选,只是不知奶奶是否信得过。”
秦玉君扶起冬青,“何人?”
“我表弟,他识文断字,只是……”冬青犹豫了一瞬,又说:“只是我这表弟腿脚有些不便。”
“他人品如何,能不能信得过,对店铺采买的事情清楚不清楚?”
冬青点头:“他人聪明好学,从小也是进私塾念过几年书的,本打算参加科考,可是十二岁那年因为意外断了一条腿,不良于行,也断了科考的路,否则也不会如今还蹉跎在家中。”
秦玉君还是不放心,这样的人难免心气高,又遭遇这样大的变故,难免比常人心态更加难以平和,她担心这样的人,无法沉下心来做一个小小的店铺的掌柜。
她道:“不若这样,我过几日会去铺子里看看,你让他和我见一面,若是可以,再让他上工如何?”
“这自然好,我先替我那表弟谢奶奶。”
秦玉君直言:“现在谢太早了,我不能确定一定用他。”
“奶奶肯给他一个见奶奶的机会,就已经是天大机会,我相信奶奶见他后,会用他的。”
几日后,秦玉君带着翠儿和苕儿再次来到西市米铺,翠儿看着眼前已经焕然一新的铺子问:“奶奶,为何要用外面的人,我瞧这院子里那个叫阿正的,如今对奶奶很是尊敬,何不用咱们自己的人?”
秦玉君摇头,“府里的人是用不得的。”有些事是不能告诉翠儿的,说着她径直走进了铺子。
铺子里一个穿着灰色布艺,身材偏瘦的男子已经等在那里,他想必就是冬青的表弟了。
见她进来,男子身子微微弯了一下,行了个普通男子礼,“三奶奶好,我是冬青的表弟,吴进。”
秦玉君戴着帷帽,仍然注意到他的脚,刚刚挪动时,有些僵硬。
吴进见三奶奶留意自己的脚,这么些年他早就习惯了,很多人避讳的眼神,让他心中苦涩,好在这位三奶奶很直白,他反倒更喜欢这样的直白。
他眼中没有一丝掩饰和窘迫,泰然道:“三奶奶想必听冬青说过了,我的腿十二岁那年因为意外断了,但奶奶放心,我虽然走路费劲些,但家中父亲以前也是做账房的,加上我读过几年书,和父亲在店铺中打过几年杂,所以奶奶您这间米店交给我,我能够帮您开起来。”
吴进谈吐清晰,气度自信,有礼有节,最重要是他还读过书,甚至还有在其他铺子里做过工的经验。
这个人简直太符合秦玉君的要求了,只是这样的人,就算腿脚不便,也不至于找不到一个肯用他的东家。
秦玉君心中已经很满意,还是问:“以你的能力,为何肯来我的店铺呢,你也知道我这间米铺位置不好,店铺也不大,何况我还是个内宅妇人。”
吴进苦笑一声,那张斯文的脸露出无奈,“是因为父母这些年不让我出来,他们让我呆在家中,说兄姐会照顾我一辈子,就算兄姐不照顾我,也还有他们。”
吴家的日子很是殷实,他父亲早年以前给人家做账房爷,有些积蓄,几块田地。
他头上三个哥哥都对读书不开窍,他读书好,父亲本想着他们吴家说不定真能出个秀才,谁知道却出了意外。
比起他的消沉,父亲更为失落,后来是母亲和兄弟姐妹的鼓励,才让他从消沉中走出来。
他虽然断了科举之路,可是也不能就此成为一无是处的,需要靠着父母、兄弟姐妹养着的废人,于是,跟着父亲学做账房,看父亲打理铺子。
这么多年,之所以没找东家,一是家中不缺他的吃喝,二是父母不准,可他想到自己快要二十的人,娶亲了,却还要靠着父母过活,心中就起了真正靠自己本事出来安身立命的想法。
正好,表姐明白他,便将他推荐给了眼前的三奶奶。
听了吴进的说法,秦玉君终于放心了,再没有比吴进更合适的人选了。
“好,那我们便正式签订契约吧。”
吴进还有些没反应过来:“啊?三奶奶真的决定用我了。”
秦玉君道:“当然,而且要越快越好,因为咱们这铺子要赚下第一桶金,就要靠着这一个月了。”
吴进本就不是为了找工而找工,因此两人的契约签订得很顺利。
签好契约后,秦玉君便告诉吴进:“我需要你这几日尽可能的多进些米,越多越好。”
吴进对这位行事果断的三奶奶还没有适应,就听到她要进米,越多越好,皱眉劝道:“三奶奶,咱们店才刚刚开起来,客源不稳定,还是循序渐进些好,不宜过于激进。”
秦玉君道:“没有时间了,听我的,你只管进,若真出问题,你放心,工钱照样付。”
“我不是这个意思,我是担心……”吴进是担心这三奶奶心太急,反而会血本无归。
秦玉君看着店铺外的天色:“你按照我说的去做就是,记住越快越好。”
交代完后,她又带着苕儿和翠儿将那间偏僻的店铺找了中人出售。
翠儿有些可惜:“奶奶您的陪嫁就剩这两间铺子了 ,如今再卖掉这间,就只有一间了,万一,今后再有点什么,可就真什么也没有了。”
秦玉君也不想卖铺子,可是她手头没钱,没钱如何囤米,这店铺卖了也不过60两银子,留下20两周转,其余的全都要拿出去进大米。
翠儿的担心不无道理,只是秦玉君不能告诉她,她之所以这样笃定,是因为她有上辈子的记忆。
所以,她只能解释,“那铺子暂时用不上,还不如换了钱,钱流动起来才能赚更多的钱,等以后有了钱,还怕买不到更好的铺子吗。”
相比翠儿的担忧,苕儿倒是被奶奶的果决震撼,这才多少时日,奶奶这米店就要开起来了,她看秦玉君的表情除了崇敬就是佩服。
三人办完了事,从中人那里出来,准备回府,突然一匹健壮的马从城外飞驰而来,马上骑着一个官兵,“驾!”马仰蹄而过,往皇宫方向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