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轮的軲軲辘辘和着马蹄的踢踢踏踏传进车舆里。车行得慢,但还是难免轻微摇晃着,端木舒坐得不耐,倒在绣靠上。
烛儿手里捧着要送给岑芜的那个木匣,开口道:“姝君往常出门都和野丫头似的两条腿跑来跑去,今日烛儿也总算是可以和姝君坐一回马车了。”
端木舒叹口气:“坐车又闷又吵,晃得我头昏,实在难忍。”
烛儿说:“这几日府里大家都说,姝君好像变了个人似的。”
端木舒抱紧绣靠,将下巴搁在上面:“哦?怎么说?”
“这几日姝君食不言寝不语,整日就是安安静静地读书做功课,连走路都规规矩矩的,哪点像从前?”烛儿顿了顿:“其实大家都担心姝君是不是心里不痛快。”
端木舒“啧”一声:“从前嫌我折腾,现在又觉得我不对劲,你们比我还难伺候。现在出门有马车坐,也不用担心被连累受罚,你就偷着乐吧。”
烛儿看着她,半晌没说话,端木舒问:“怎么?”
烛儿摇头:“没什么,只是觉得以前跟在姝君后面两条腿跑来跑去也很开心的。”
马车停了下来,烛儿撩帘子探头看了一下,说:“姝君,到了。”
前日里她依兄长所言,给岑芜递了帖,要上门给岑芜赔礼,没想到隔日公主却发来帖子,要请她去榕林行馆,正撞上约定的日子。好在岑芜也在受邀之列,干脆约好同去。
其实公主每年都会在寒月节后邀见当年在寒月节宴上献舞的世家姝君,去年就邀见了岑芜。今年大约是因为文芷得选为绥平君夫人,所以公主还另外请人作陪。
端木舒下了马车。岑府的大门新修缮过,漆面光可鉴影,连门口的灯笼也是新绘的,上面岑氏白额雁的家徽格外清晰。
门口岑氏的马车也已备好,端木舒刚站定,就听得大门“吱呀”一声响了,端木舒闻声望过去,正看到岑芜低着头迈出门来。
岑芜一抬头,看到她,忙加快步子迈下来:“啊呀,怕不是让阿舒久等了。”
“没有没有,我不过才到。”再面对岑芜,端木舒多少有些愧疚,那日是她引的口角,文季动的手,但最后却是岑芜受累。
她转身从烛儿手里取过木匣,正要奉给岑芜,却被岑芜按住了,岑芜的一双眼睛左右瞟过:“车上再说。”
两人同乘岑府的马车,烛儿和岑芜的随侍坐端木舒的马车跟在后面。
两人坐定了,端木舒双手奉上木匣,低头:“这个送给姐姐,那日给姐姐添了麻烦,还请姐姐原谅阿舒。”
岑芜接过:“哪用得着这么客气,那日还得谢你阿兄,若光是岑苏,肯定不能替我摆平巡祤府,我出府的事就要被父亲知道了。”
“若不是因为我们,姐姐原本也不必跟巡祤府打交道的。”端木舒说话间见岑芜打开了匣子,忍不住探头看。
木匣里称着深红的绒垫,上面躺着一套金錾的雁翅簪并一个小小的金雁坠,那只小金雁的额上用银鎏出一点白色。
一只白额雁,也不知兄长从哪里弄来,简直好像定制的一般。
见岑芜抬眼:“我很喜欢,多谢阿舒。”
端木舒到底不好意思独吞了这谢意:“其实这是阿兄同我一同准备的。”
岑芜眼神闪烁一下:“也替我向他道谢。”她说着合上木匣:“说起来,阿舒那日是如何逃脱的?”
对这一问,端木舒也不愿细讲,只好说:“我同文季逃进巷弄里,七拐八绕,也就甩脱了。”
岑芜的手指在木匣的雕花上摩挲了几下:“其实那日我还以为你和文季……结果反倒是云氏上门议亲,真是吓了一跳。”
端木舒一怔:“姐姐怎么知道云氏来议亲的事?”
“那日云都尉带着云奂骑马穿过大半个东坊,还提着那盏灯,想不知道也难呀。”
云遏带着儿子这样招摇,恐怕是急着把消息传开,好同文耀撇得一干二净。
那也不知文季听说了没有。
端木舒又在心中为这个念头暗自叹口气。想这个做什么,反正往后都不来往了。
岑芜打量她的神色:“阿舒不愿意?”
端木舒往车舆上一靠:“父母之命,有什么愿不愿意的。”
岑芜对此大概也有体会,没再说什么,只是伸手过来拍了拍她的手背。
忽然,车外马匹嘶鸣,马车急停,一阵猛烈摇晃险些侧翻,端木舒本就虚靠在车上,身子没着力,被这一震,翻下坐席一头滚进了车舆的角落里。
岑芜赶忙探身上前来扶其端木舒,撩帘朝外喝问:“怎么回事?!”
马还在躁动,外面显然控得有些吃力,声音不稳:“姝君恕罪,正过路口呢,都走了一半了,有辆车忽然从旁冲出来,惊了马了。”
透过撩开的帘缝,只见一辆锦绣雕花的马车正疾驰而去,车厢的四角坠饰不是常见的铃或是流苏,而是成串的金银叶,煞是晃眼。
岑芜面露愠色:“谁家的马车,好生无礼。”又回过头来扶端木舒:“没有伤着吧?”
端木舒揉着方才险些扭到的脖颈,摇摇头:“我没事,姐姐别生气,今日要去见公主,我们快些继续赶路才是。”
话虽这么说,到底还是费了好一阵功夫马才肯乖乖前行。
马车出了繁城南门,车外的人声消歇,端木舒卷起了车窗的竹帘。
繁城南郊都是私属于公室的田地,今年的第二季稻谷也已经收割,只剩下一片广阔无际的枯黄,视野极佳,一眼便可以看到五六里外那片葱郁。
那是一片由高山榕聚成的树林,每一株榕树都高达十数丈,粗壮的主干撑起如巨伞般幅度广阔的树冠,茂密的枝叶层叠相连遮天蔽日。
行近榕林,才看到那些堪称壮观的巨木之间掩藏着一条小径,踏上小径,车里立刻就暗了下来。茂密的枝叶在头顶婆娑,偶有几束阳光能侥幸穿过那层层阻碍,在虬结的树根上洒下几点光斑,更衬得林中一片阴暗幽深。
当年为治公主的病,君上依照大巫所言在城南建了行馆,又以深山里移栽来的大榕树遍植在周围,就成了这片榕林。
公主自从住进榕林行馆,据说病情也的确好转了,只是不能离开,连君上和夫人要见她,也只能降驾来行馆。
不多时,车缓缓停了下来,停得稳当了,跟在后车的随从们过来打开车门。
端木舒跟在岑芜之后下了车,眼前是清雅的白墙,榕树的枝叶垂在覆着黛瓦的墙头。
一阵风吹过,树涛阵阵,忽然一点闪光刺入了端木舒眼中,她不自觉地抬起手挡住,回头一看,原来是车角缀着的金银叶被风拂动,反射的阳光。
先前在东坊的大街同她们抢道的那辆马车正静静地停在一旁,车夫半躺在车门前,用衣摆蒙住头,脚搁在车辕上蛮不在乎地打着盹。主人想来是已经进行馆中去了。
候在行馆门前的几个侍女上前来行礼,而后将两人上上下下检视一番。其中有个年长的,将两人的袖口都仔细嗅过一遍,确认两人都照请柬中所说,没有用香熏衣,这才道:“随从们都在馆外候着吧,两位姝君请随我来。”
走入行馆中,视野豁然开朗,院墙在榕树树冠间辟出了一大片无遮无拦的天空。
天空下的庭院里遍铺着洁净的白石,但没有半株花木,有小寺人正仔细地洒水。
女侍一路将她们引至内庭。内庭也同前面的庭院一样白石铺地别无景致,只在正中立着座构建精巧的四柱亭。
这亭子格外的小,小得只能容一人一案,四面笼着的轻纱使得这小亭看起来仿佛一只鸟笼,透过薄纱隐约可见亭中端坐着一位锦衣的少女。
那少女显然远远已看见她们,不待她们走近,就在亭中高声道:“可算都到了,都把我等急了,快过来坐下。”
这声音听起来活泼顽皮,倒不像想象中那般病弱。
但亭旁立侍的女官立刻紧张道:“公主,小心用气。”
宁韵放低声音,放缓语速:“知道了知道了。”
庭前设了三张食案并坐席,其中一张食案前已经坐了人。那女孩子听到宁韵开口,转过身来,一双妩媚的凤眼在岑芜和端木舒身上轻飘飘扫过。文芷自小就在南郡,端木豫见得甚少,不过她这双透着傲慢的眼睛,端木舒倒是还记得。
端木舒同岑芜上前去,在席上跪下,朝亭中的宁韵行了大礼,而后落座。
“阿芜同我熟了。”宁韵朝岑芜略点头,而后转向端木舒:“端木氏少姝还是头一次见。听说少姝本也参加了今年的遴选,却病了,现在可好了吗?”
端木舒没想到公主开口先点了自己问话,忙低头:“多谢公主垂问,小女已无碍了。”
“我听说左尹大人的千金活泼跳脱,特地邀你来作陪,怎么见面一看,如此拘谨。”宁韵语带佯嗔:“我这里好不容易有这么热闹,你可不许扫我的兴。”
公并非真要责怪,但端木舒一时还是有些不知该如何应付,还是岑芜替她解围:“阿舒来的路上受了惊,怕是还没缓过神来。”
“哦?”宁韵的身影朝前探了探:“怎么回事?”
“出城的路上遇到一辆车,在路口疾驰争先,把我们的马给惊了,害得阿舒在车里摔倒,好在没有受伤。”
“谁家的车?这么不懂规矩。”
“不知,大约是为寒月节从外郡回来的。”岑芜说着眼神往文芷那边瞟了一下:“想来是在外郡横行久了,把繁城也当自己能任意冲撞的地方了。”
“幸亏人没事。”宁韵在凭几上拍了一下:“下次你们再遇着,可不能放跑了它,该给它点教训才是。”她语气有些激动,一旁的女官面容纠结,好像被拍打的是自己:“公主,切莫动怒。”
见一旁文芷的脸色有些僵硬,岑芜低头笑:“公主说的是。”
“对了,”宁韵转了转面向,略伸伸手示意:“这位是文氏少姝文芷,你们见得少,想必也不相熟吧?”她说着轻轻笑道:“你们大约都听说了,不久她就会是我的嫂嫂了。”
听到公主这么说,文芷面色稍缓。她更坐起了一些,微微扬起下巴,眼中的骄傲一览无遗。
岑芜方才口头已报了怨,也就和和气气地向文芷低头行了一礼:“恭喜姝君得君上赐婚。”
文芷却没有马上回礼,只是把眼神在端木舒身上一扫。端木舒觉出味儿来,也跟上一礼:“恭喜姝君。”
文芷躬身颔首:“我能得君上和绥平君青眼,也不过是运气好。”她说着转向端木舒:“若是端木姝君在,我们这些旁的人再如何,也不过只能做陪衬罢了。”她忽然掩口:“啊呀,是我失言了,可没有说姝君这病来得好的意思。”
文芷这话里既讽她全靠家世内定,又讥她因病错失良机。
端木舒知道自从文芷中选,外面都说文芷之所以能被选上,都是因为端木氏姝君缺选。以文芷的气性,想在她面前耍耍威风,解解心中郁气也是难免,而且当着公主的面,端木舒也不想惹是生非。
她干脆道:“哪里的话,是姝君自己才貌出众。说出来不怕笑话,我本来就不善歌舞,就算不是病了,也不一定比得上,只怕反而要丢人的,病了反倒好。”
端木舒这步一退,文芷反倒有丝讪讪:“姝君太过自谦了。”
那边宁韵大概看出这气氛不对,开口:“我看你们两个都很好,不过是缘分使然罢了。”她把话题一转:“阿芷自小在南郡长大,你们两个对繁城熟悉些,接下来的日子里可以多陪她四处转转,免得她待嫁忐忑。”
岑芜面露难色:“倒也不是我不愿,只不过这两日我就要随父亲启程回沼右了。”
“岑都督今年这么着急回去?”宁韵叹气,转向端木舒:“那就只能托你了。”
端木舒垂下眼:“我如今身上有禁令的,父亲不许我出府。”
“禁令?”宁韵掩口笑道:“怎么,你是闹出什么乱子了,左尹大人要这样罚你?”
端木舒支吾:“也不是……”
岑芜道:“公主可别笑话她了,大约是为着移风易俗的事吧。其实我也是一样,父亲今日是看在公主的面上,才放我出门的。”
“移风易俗?哦,君父前阵子新颁的政令。”宁韵抬手让一圈:“我这榕林行馆闭塞,什么政令都同我无关,也就没怎么在意。这移风易俗怎么了?”
端木舒回道:“照北地的规矩,未婚女子不得随意出门,我以往朝外面跑得勤,所以父亲盯得更是紧了。”
“君父这政令连女孩子出门玩耍都要管?好没道理。”
“其实,我也是更是不能露面的。”那厢文芷也附和道:“订婚的仪礼也在按北地的规矩筹备,我这几日都在学北地礼仪,无论走到哪里,都要垂帘,或是以扇掩面的。”文芷说到后面,面露难色。
宁韵话中很是惊奇:“好好的人,也要垂帘?”
这时,侍女们为几人端来了小食与清淡的米酒,为宁韵奉食的侍女小心地在旁将纱幔掀起一角,将盘盏摆好后退出来,又仔细地将纱幔掩好,没有留下一丝缝隙。
端木舒心中到底好奇,还是没忍住:“公主坐在帘后会客难道不是为移风易俗?”
宁韵笑道:“还是第一次有人问起这个,阿舒果然心直口快。”
端木舒看着亭旁的女官眉拧起来,自觉有些失言,忙道:“小女冒犯公主,望公主恕罪。”
“这有什么不能问的?”宁韵抬手戳戳纱幔:“这不是为了什么礼仪。我天生有呼吸不畅,又常发热发寒的怪症,不过坐在纱幔中就会好得多。其实在这行馆里也不常发作,我也羡慕你们可以眼前无遮无拦地坐着,但君父不许撤掉,我也不敢冒险。万一犯了病,会惹得君父迁怒侍候的人。”
原来宁韵的病竟是如此。端木舒看着帘后的身影,本以为宁韵十几年来拘在榕林行馆中,已经够憋屈了,没想到即便是在这行馆里,她也拘在方寸之地。
宁韵又语带歉意:“你们来的时候,想必都被搜检过了,实在失礼了。这也是君父之命,侍从们不敢违背。”说着转头朝旁边的女官嗔道:“说起来这都怪阿斐,把凤凰花藏在袖中带来了。”
女官的表情总算舒展了一回,笑得慈爱:“还不是公主自己说,想看看凤凰花长什么样子。公子那时候还是小孩子,心里惦记着阿姊的话,一派天真,哪知轻重。”
“哼,现在倒是长大了,都见不着他的人影。”宁韵这么说着,语中对幼弟还是带了点宠溺的意味。
然后她转回头:“啊呀,不说这个了,把你们都说得没声了。你们还是同我说点繁城的新鲜事吧,还有南郡的!我今日可是早早地洗净了耳朵,等着听呢!”
几人断断续续吃喝闲谈,拜别公主时已近日暮。端木舒与岑芜在榕林行馆门口道别,打算各自乘车归家,文芷却非拦住她们,打醒了车夫,要他向两人谢罪后才肯让她们离开。
马车从南门入城时天已黑透,照往常来说除了市集那一片应该是没有什么人在外走动了,但端木舒在车中却听见人声嘈杂。
她略抬起窗帘,见人们借着月光三五成群地聚在街边交头接耳,不远处巷口的一棵大树下,更是围坐了一圈的人。人群中间有个干瘦的老头子站在那里,所有人都仰头看着他,他只顾着抱着陶壶咕嘟咕嘟地灌。
车行得近了,有人催促道:“老爹,酒也给你拿来了,该快点给我们讲讲了吧。”
那老头子终于放下酒壶,拿手背一抹嘴:“你们都看到那骑卒背上的东西了吧?那可不一般呐,赤缕翎标,我老头子也是有几十年没见啦!”
“酒鬼老爹,别绕弯子了,怎么个不一般啊?”有个半大小子的声音问。
“你们这些小伢子真是屁都不懂!那是南郡加急的军报!这东西一出啊……”老头子又仰起头猛灌了一口,酒水顺着他蓬乱花白的胡子滴下来:“咱们就又要跟葛章打仗啦!”
烛儿手里捧着要送给岑芜的那个木匣,开口道:“姝君往常出门都和野丫头似的两条腿跑来跑去,今日烛儿也总算是可以和姝君坐一回马车了。”
端木舒叹口气:“坐车又闷又吵,晃得我头昏,实在难忍。”
烛儿说:“这几日府里大家都说,姝君好像变了个人似的。”
端木舒抱紧绣靠,将下巴搁在上面:“哦?怎么说?”
“这几日姝君食不言寝不语,整日就是安安静静地读书做功课,连走路都规规矩矩的,哪点像从前?”烛儿顿了顿:“其实大家都担心姝君是不是心里不痛快。”
端木舒“啧”一声:“从前嫌我折腾,现在又觉得我不对劲,你们比我还难伺候。现在出门有马车坐,也不用担心被连累受罚,你就偷着乐吧。”
烛儿看着她,半晌没说话,端木舒问:“怎么?”
烛儿摇头:“没什么,只是觉得以前跟在姝君后面两条腿跑来跑去也很开心的。”
马车停了下来,烛儿撩帘子探头看了一下,说:“姝君,到了。”
前日里她依兄长所言,给岑芜递了帖,要上门给岑芜赔礼,没想到隔日公主却发来帖子,要请她去榕林行馆,正撞上约定的日子。好在岑芜也在受邀之列,干脆约好同去。
其实公主每年都会在寒月节后邀见当年在寒月节宴上献舞的世家姝君,去年就邀见了岑芜。今年大约是因为文芷得选为绥平君夫人,所以公主还另外请人作陪。
端木舒下了马车。岑府的大门新修缮过,漆面光可鉴影,连门口的灯笼也是新绘的,上面岑氏白额雁的家徽格外清晰。
门口岑氏的马车也已备好,端木舒刚站定,就听得大门“吱呀”一声响了,端木舒闻声望过去,正看到岑芜低着头迈出门来。
岑芜一抬头,看到她,忙加快步子迈下来:“啊呀,怕不是让阿舒久等了。”
“没有没有,我不过才到。”再面对岑芜,端木舒多少有些愧疚,那日是她引的口角,文季动的手,但最后却是岑芜受累。
她转身从烛儿手里取过木匣,正要奉给岑芜,却被岑芜按住了,岑芜的一双眼睛左右瞟过:“车上再说。”
两人同乘岑府的马车,烛儿和岑芜的随侍坐端木舒的马车跟在后面。
两人坐定了,端木舒双手奉上木匣,低头:“这个送给姐姐,那日给姐姐添了麻烦,还请姐姐原谅阿舒。”
岑芜接过:“哪用得着这么客气,那日还得谢你阿兄,若光是岑苏,肯定不能替我摆平巡祤府,我出府的事就要被父亲知道了。”
“若不是因为我们,姐姐原本也不必跟巡祤府打交道的。”端木舒说话间见岑芜打开了匣子,忍不住探头看。
木匣里称着深红的绒垫,上面躺着一套金錾的雁翅簪并一个小小的金雁坠,那只小金雁的额上用银鎏出一点白色。
一只白额雁,也不知兄长从哪里弄来,简直好像定制的一般。
见岑芜抬眼:“我很喜欢,多谢阿舒。”
端木舒到底不好意思独吞了这谢意:“其实这是阿兄同我一同准备的。”
岑芜眼神闪烁一下:“也替我向他道谢。”她说着合上木匣:“说起来,阿舒那日是如何逃脱的?”
对这一问,端木舒也不愿细讲,只好说:“我同文季逃进巷弄里,七拐八绕,也就甩脱了。”
岑芜的手指在木匣的雕花上摩挲了几下:“其实那日我还以为你和文季……结果反倒是云氏上门议亲,真是吓了一跳。”
端木舒一怔:“姐姐怎么知道云氏来议亲的事?”
“那日云都尉带着云奂骑马穿过大半个东坊,还提着那盏灯,想不知道也难呀。”
云遏带着儿子这样招摇,恐怕是急着把消息传开,好同文耀撇得一干二净。
那也不知文季听说了没有。
端木舒又在心中为这个念头暗自叹口气。想这个做什么,反正往后都不来往了。
岑芜打量她的神色:“阿舒不愿意?”
端木舒往车舆上一靠:“父母之命,有什么愿不愿意的。”
岑芜对此大概也有体会,没再说什么,只是伸手过来拍了拍她的手背。
忽然,车外马匹嘶鸣,马车急停,一阵猛烈摇晃险些侧翻,端木舒本就虚靠在车上,身子没着力,被这一震,翻下坐席一头滚进了车舆的角落里。
岑芜赶忙探身上前来扶其端木舒,撩帘朝外喝问:“怎么回事?!”
马还在躁动,外面显然控得有些吃力,声音不稳:“姝君恕罪,正过路口呢,都走了一半了,有辆车忽然从旁冲出来,惊了马了。”
透过撩开的帘缝,只见一辆锦绣雕花的马车正疾驰而去,车厢的四角坠饰不是常见的铃或是流苏,而是成串的金银叶,煞是晃眼。
岑芜面露愠色:“谁家的马车,好生无礼。”又回过头来扶端木舒:“没有伤着吧?”
端木舒揉着方才险些扭到的脖颈,摇摇头:“我没事,姐姐别生气,今日要去见公主,我们快些继续赶路才是。”
话虽这么说,到底还是费了好一阵功夫马才肯乖乖前行。
马车出了繁城南门,车外的人声消歇,端木舒卷起了车窗的竹帘。
繁城南郊都是私属于公室的田地,今年的第二季稻谷也已经收割,只剩下一片广阔无际的枯黄,视野极佳,一眼便可以看到五六里外那片葱郁。
那是一片由高山榕聚成的树林,每一株榕树都高达十数丈,粗壮的主干撑起如巨伞般幅度广阔的树冠,茂密的枝叶层叠相连遮天蔽日。
行近榕林,才看到那些堪称壮观的巨木之间掩藏着一条小径,踏上小径,车里立刻就暗了下来。茂密的枝叶在头顶婆娑,偶有几束阳光能侥幸穿过那层层阻碍,在虬结的树根上洒下几点光斑,更衬得林中一片阴暗幽深。
当年为治公主的病,君上依照大巫所言在城南建了行馆,又以深山里移栽来的大榕树遍植在周围,就成了这片榕林。
公主自从住进榕林行馆,据说病情也的确好转了,只是不能离开,连君上和夫人要见她,也只能降驾来行馆。
不多时,车缓缓停了下来,停得稳当了,跟在后车的随从们过来打开车门。
端木舒跟在岑芜之后下了车,眼前是清雅的白墙,榕树的枝叶垂在覆着黛瓦的墙头。
一阵风吹过,树涛阵阵,忽然一点闪光刺入了端木舒眼中,她不自觉地抬起手挡住,回头一看,原来是车角缀着的金银叶被风拂动,反射的阳光。
先前在东坊的大街同她们抢道的那辆马车正静静地停在一旁,车夫半躺在车门前,用衣摆蒙住头,脚搁在车辕上蛮不在乎地打着盹。主人想来是已经进行馆中去了。
候在行馆门前的几个侍女上前来行礼,而后将两人上上下下检视一番。其中有个年长的,将两人的袖口都仔细嗅过一遍,确认两人都照请柬中所说,没有用香熏衣,这才道:“随从们都在馆外候着吧,两位姝君请随我来。”
走入行馆中,视野豁然开朗,院墙在榕树树冠间辟出了一大片无遮无拦的天空。
天空下的庭院里遍铺着洁净的白石,但没有半株花木,有小寺人正仔细地洒水。
女侍一路将她们引至内庭。内庭也同前面的庭院一样白石铺地别无景致,只在正中立着座构建精巧的四柱亭。
这亭子格外的小,小得只能容一人一案,四面笼着的轻纱使得这小亭看起来仿佛一只鸟笼,透过薄纱隐约可见亭中端坐着一位锦衣的少女。
那少女显然远远已看见她们,不待她们走近,就在亭中高声道:“可算都到了,都把我等急了,快过来坐下。”
这声音听起来活泼顽皮,倒不像想象中那般病弱。
但亭旁立侍的女官立刻紧张道:“公主,小心用气。”
宁韵放低声音,放缓语速:“知道了知道了。”
庭前设了三张食案并坐席,其中一张食案前已经坐了人。那女孩子听到宁韵开口,转过身来,一双妩媚的凤眼在岑芜和端木舒身上轻飘飘扫过。文芷自小就在南郡,端木豫见得甚少,不过她这双透着傲慢的眼睛,端木舒倒是还记得。
端木舒同岑芜上前去,在席上跪下,朝亭中的宁韵行了大礼,而后落座。
“阿芜同我熟了。”宁韵朝岑芜略点头,而后转向端木舒:“端木氏少姝还是头一次见。听说少姝本也参加了今年的遴选,却病了,现在可好了吗?”
端木舒没想到公主开口先点了自己问话,忙低头:“多谢公主垂问,小女已无碍了。”
“我听说左尹大人的千金活泼跳脱,特地邀你来作陪,怎么见面一看,如此拘谨。”宁韵语带佯嗔:“我这里好不容易有这么热闹,你可不许扫我的兴。”
公并非真要责怪,但端木舒一时还是有些不知该如何应付,还是岑芜替她解围:“阿舒来的路上受了惊,怕是还没缓过神来。”
“哦?”宁韵的身影朝前探了探:“怎么回事?”
“出城的路上遇到一辆车,在路口疾驰争先,把我们的马给惊了,害得阿舒在车里摔倒,好在没有受伤。”
“谁家的车?这么不懂规矩。”
“不知,大约是为寒月节从外郡回来的。”岑芜说着眼神往文芷那边瞟了一下:“想来是在外郡横行久了,把繁城也当自己能任意冲撞的地方了。”
“幸亏人没事。”宁韵在凭几上拍了一下:“下次你们再遇着,可不能放跑了它,该给它点教训才是。”她语气有些激动,一旁的女官面容纠结,好像被拍打的是自己:“公主,切莫动怒。”
见一旁文芷的脸色有些僵硬,岑芜低头笑:“公主说的是。”
“对了,”宁韵转了转面向,略伸伸手示意:“这位是文氏少姝文芷,你们见得少,想必也不相熟吧?”她说着轻轻笑道:“你们大约都听说了,不久她就会是我的嫂嫂了。”
听到公主这么说,文芷面色稍缓。她更坐起了一些,微微扬起下巴,眼中的骄傲一览无遗。
岑芜方才口头已报了怨,也就和和气气地向文芷低头行了一礼:“恭喜姝君得君上赐婚。”
文芷却没有马上回礼,只是把眼神在端木舒身上一扫。端木舒觉出味儿来,也跟上一礼:“恭喜姝君。”
文芷躬身颔首:“我能得君上和绥平君青眼,也不过是运气好。”她说着转向端木舒:“若是端木姝君在,我们这些旁的人再如何,也不过只能做陪衬罢了。”她忽然掩口:“啊呀,是我失言了,可没有说姝君这病来得好的意思。”
文芷这话里既讽她全靠家世内定,又讥她因病错失良机。
端木舒知道自从文芷中选,外面都说文芷之所以能被选上,都是因为端木氏姝君缺选。以文芷的气性,想在她面前耍耍威风,解解心中郁气也是难免,而且当着公主的面,端木舒也不想惹是生非。
她干脆道:“哪里的话,是姝君自己才貌出众。说出来不怕笑话,我本来就不善歌舞,就算不是病了,也不一定比得上,只怕反而要丢人的,病了反倒好。”
端木舒这步一退,文芷反倒有丝讪讪:“姝君太过自谦了。”
那边宁韵大概看出这气氛不对,开口:“我看你们两个都很好,不过是缘分使然罢了。”她把话题一转:“阿芷自小在南郡长大,你们两个对繁城熟悉些,接下来的日子里可以多陪她四处转转,免得她待嫁忐忑。”
岑芜面露难色:“倒也不是我不愿,只不过这两日我就要随父亲启程回沼右了。”
“岑都督今年这么着急回去?”宁韵叹气,转向端木舒:“那就只能托你了。”
端木舒垂下眼:“我如今身上有禁令的,父亲不许我出府。”
“禁令?”宁韵掩口笑道:“怎么,你是闹出什么乱子了,左尹大人要这样罚你?”
端木舒支吾:“也不是……”
岑芜道:“公主可别笑话她了,大约是为着移风易俗的事吧。其实我也是一样,父亲今日是看在公主的面上,才放我出门的。”
“移风易俗?哦,君父前阵子新颁的政令。”宁韵抬手让一圈:“我这榕林行馆闭塞,什么政令都同我无关,也就没怎么在意。这移风易俗怎么了?”
端木舒回道:“照北地的规矩,未婚女子不得随意出门,我以往朝外面跑得勤,所以父亲盯得更是紧了。”
“君父这政令连女孩子出门玩耍都要管?好没道理。”
“其实,我也是更是不能露面的。”那厢文芷也附和道:“订婚的仪礼也在按北地的规矩筹备,我这几日都在学北地礼仪,无论走到哪里,都要垂帘,或是以扇掩面的。”文芷说到后面,面露难色。
宁韵话中很是惊奇:“好好的人,也要垂帘?”
这时,侍女们为几人端来了小食与清淡的米酒,为宁韵奉食的侍女小心地在旁将纱幔掀起一角,将盘盏摆好后退出来,又仔细地将纱幔掩好,没有留下一丝缝隙。
端木舒心中到底好奇,还是没忍住:“公主坐在帘后会客难道不是为移风易俗?”
宁韵笑道:“还是第一次有人问起这个,阿舒果然心直口快。”
端木舒看着亭旁的女官眉拧起来,自觉有些失言,忙道:“小女冒犯公主,望公主恕罪。”
“这有什么不能问的?”宁韵抬手戳戳纱幔:“这不是为了什么礼仪。我天生有呼吸不畅,又常发热发寒的怪症,不过坐在纱幔中就会好得多。其实在这行馆里也不常发作,我也羡慕你们可以眼前无遮无拦地坐着,但君父不许撤掉,我也不敢冒险。万一犯了病,会惹得君父迁怒侍候的人。”
原来宁韵的病竟是如此。端木舒看着帘后的身影,本以为宁韵十几年来拘在榕林行馆中,已经够憋屈了,没想到即便是在这行馆里,她也拘在方寸之地。
宁韵又语带歉意:“你们来的时候,想必都被搜检过了,实在失礼了。这也是君父之命,侍从们不敢违背。”说着转头朝旁边的女官嗔道:“说起来这都怪阿斐,把凤凰花藏在袖中带来了。”
女官的表情总算舒展了一回,笑得慈爱:“还不是公主自己说,想看看凤凰花长什么样子。公子那时候还是小孩子,心里惦记着阿姊的话,一派天真,哪知轻重。”
“哼,现在倒是长大了,都见不着他的人影。”宁韵这么说着,语中对幼弟还是带了点宠溺的意味。
然后她转回头:“啊呀,不说这个了,把你们都说得没声了。你们还是同我说点繁城的新鲜事吧,还有南郡的!我今日可是早早地洗净了耳朵,等着听呢!”
几人断断续续吃喝闲谈,拜别公主时已近日暮。端木舒与岑芜在榕林行馆门口道别,打算各自乘车归家,文芷却非拦住她们,打醒了车夫,要他向两人谢罪后才肯让她们离开。
马车从南门入城时天已黑透,照往常来说除了市集那一片应该是没有什么人在外走动了,但端木舒在车中却听见人声嘈杂。
她略抬起窗帘,见人们借着月光三五成群地聚在街边交头接耳,不远处巷口的一棵大树下,更是围坐了一圈的人。人群中间有个干瘦的老头子站在那里,所有人都仰头看着他,他只顾着抱着陶壶咕嘟咕嘟地灌。
车行得近了,有人催促道:“老爹,酒也给你拿来了,该快点给我们讲讲了吧。”
那老头子终于放下酒壶,拿手背一抹嘴:“你们都看到那骑卒背上的东西了吧?那可不一般呐,赤缕翎标,我老头子也是有几十年没见啦!”
“酒鬼老爹,别绕弯子了,怎么个不一般啊?”有个半大小子的声音问。
“你们这些小伢子真是屁都不懂!那是南郡加急的军报!这东西一出啊……”老头子又仰起头猛灌了一口,酒水顺着他蓬乱花白的胡子滴下来:“咱们就又要跟葛章打仗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