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六年,时值仲春。
天色晦冥,乌云翻涌,忽闻惊雷乍响,风雨欲来。
“来人呐——不好了!快来人呐!”
瑶华宫内传来一声声凄厉呼喊。
只见一名宫女慌不择路,自殿中跌撞而出,面如白纸,目中尽是惊惧,口中哀声叫唤,惊动了周遭守卫与宫人。
太子侍读谢昀正行至御花园南侧,欲往东宫复命。
忽闻此声,驻足回望,瑶华宫方向人声嘈杂,宫人进出如织,皆眉眼惊惶。
她心中一动,疑有异事,遂悄然隐于回廊暗处,屏息敛声,暗自窥视。
只见太医院众医头戴乌纱,鱼贯入殿,大理寺与刑部数名官员亦疾步随后,皆著绯袍,神情凝重,步履如风。
未及片刻,便闻内侍高声唱道“圣上驾到”,建安帝疾步而至,龙颜苍老,满面哀色难掩。
四下低语幽幽,隐有细声传来:
“三公主今早薨了,死状甚惨……”
谢昀闻之,心下一震,面色微变,衣袂翻飞,疾步往东宫而去。
东宫内,檀香袅袅,太子李泠倚榻而坐,披一件素袍,手执奏章,神色淡然,眉间隐有病色。
其面容清瘦俊朗,广袖垂肩,唯唇色淡薄如纸。
谢昀趋前一礼,
“臣谢昀,叩见殿下。”
李泠抬眸,目光温润,淡声道:
“定庵,不必多礼,且坐。”
谢昀略躬身,于旁落座,神色凝重。
思忖片刻后,低声启言:
“殿下恕罪,臣方才路经瑶华宫,忽然听到宫人惊呼……。”
言未尽,便已止住,不敢轻言“薨逝”之语,只将余音轻悬唇畔。
李泠抬眸望向谢昀,语声温和:
“定庵,不必拘束,有话直说无妨。”
谢昀遂低头拱手道:
“臣方才听闻……”
“三公主殿下……薨了。”
话音未落,只听奏章“啪”地一声滑落,砸于案几。
李泠面上血色尽褪,神色惊惧。
未及开口,忽一名内侍自殿外奔入,声音喘息急促:
“启禀太子殿下,不好了!三公主殿下今晨薨逝,圣上传召殿下即刻前往瑶华宫!”
李泠闻言,眸中骇色顿现,蓦地起身,袍袖飞扬,顾不得言语,疾步而出。
殿外天色晦沉,细雨如丝,春寒袭骨。
宫人匆匆执伞随行,紧跟太子李泠身侧。
谢昀亦执伞趋步行于太子身后,低声劝慰道:
“殿下节哀。”
李泠步履未歇,眸中茫然,唇齿轻启,似自语般低声道:
“怎会如此……昨日中午,三妹还来与孤一同用膳,谈笑有声…”
“未曾想一夜之间,就天人永隔……”
谢昀闻言,秀眉紧蹙,沉声道:
“殿下,恕臣直言。殿下与公主昨日共餐之事,恐为有心之人所利用,借作口实。还望殿下多加谨慎。”
李泠闻言,双眸森冷,
“孤岂是那等弑亲之人?”
瑶华宫门口,戎装侍卫重重把守。
谢昀随太子入内,殿中富丽依旧,帷幔锦绣未褪,然隐有血腥之气扑鼻,令人不适。
榻上人早已被覆以白布,唯榻侧血迹犹新,斑斑点点,触目惊心。
建安帝立于一侧,苍老的面孔满是悲恸,神情憔悴如枯木。
太医院首司刘召温等数名朝官肃立左右,默然无声。
李泠步履艰难地走向塌前,凝视榻上白布,身形微颤。
忽脚下一晃,几欲跌倒,被宫人疾步扶住。
“陛下、殿下,还请节哀。”
刘召温轻声叩首,语带哀恸,字字铿然。
殿中一时寂静无声,唯窗外雨声淅沥,如泣如诉。
“是谁!究竟是谁害了朕的妤儿!”
建安帝哀痛交加,声音如雷震荡宫中。
三公主李妤为庶出,其母早逝,建安帝怜其自幼丧母,向来待她疼爱有加。此刻帝心宛如刀割,难以自抑。
“陛下,恕臣妄言,听公主身侧贴身侍女所言,公主昨日曾与太子殿下共膳,然而夜半便中毒薨逝……太子……”
都察院左都御史赵康忽然开口,目光锋利,望向太子。
谢昀闻言,眉头微蹙,赵康乃三皇子李熙之舅,依仗外戚之权,素来行事霸道,屡屡对太子冷嘲热讽,今番借此事兴风作浪,显然心怀不轨,居心叵测。
建安帝面色骤变,猛然拂袖,怒视李泠,
“太子!你自己说,究竟是怎么回事!”
“禀父皇,三妹近日神思郁结,情绪不宁。前日清晨,遣人送信至东宫,言有事欲与儿臣相谈。儿臣便命人备膳设席于东宫。”
语罢,李泠稍作一揖,神色哀恸,眼眶微红。
然建安帝早已怒火攻心,眸色森冷,仿佛下一瞬便要震怒而斥。
谢昀立于侧旁,心下一动,暗觉事态不妙。太子素性仁厚,行事端方,断无加害手足之嫌,然其亦非善辩之人,若此时沉默不语,恐叫旁人乘隙中伤,落下嫌疑。
思及此处,她不再迟疑,急步上前跪伏,沉声奏道:
“启禀陛下。太子殿下与三公主自幼情深,兄妹之谊,宫闱皆知。”
“殿下身为储君,仁德端方,尤敬宗法,念骨血之情。三公主薨逝一事疑点重重,或为宵小乘隙,妄图挑拨君臣骨肉,搅乱朝纲。微臣恳请陛下明察,还东宫清白。”
语罢,谢昀又低身一礼,瘦小的身影隐在青色官袍中,竟显得愈发孱弱。
“定庵……”
太子李泠望着她,眸光微动。
殿内静寂,众臣皆屏息敛声,唯雨声淅沥。
建安帝面色阴沉,怒意虽未尽,然听谢昀之言,神色稍缓,终是未再发作。
他自是知晓儿子品性,也知太子素来对手足亲厚。然今日竟叫旁人骑至头上肆意指摘,分明是东宫势微,朝中风向不稳,思及于此,建安帝只觉心中烦乱如麻,目光扫过殿中众臣,最后凝于靳殷身上,良久,沉声道:
“慎澜,此案便交由你全权查办,务必给朕查个水落石出,以告妤儿在天之灵!”
“臣领旨。”
靳殷拱手上前,绯袍微动,面容清冷。
谢昀跪立殿中,目光落于靳殷身上。
谢昀曾于御寿庆宴上远远见过此人一面,其昔年状元出身,尚为大理寺寺丞。后因断案如神,为人清廉正直,深得圣上器重,破格擢升为大理寺少卿,年纪轻轻便执刑狱重权。
“父皇,此事发于三妹从东宫归去后,儿臣心怀愧疚,夜不能寐。为安慰三妹在天之灵,恳请父皇准允,令儿臣协同大理寺少卿靳殷,共同彻查此案。”
太子拱手上前,衣袍轻掠,身形瘦削。
建安帝闻言,眉间愈发紧蹙,只觉头痛欲裂,神情间满是烦躁。
“若查不明白——朕拿你是问!”
他冷声一喝,随即拂袖而去,宫人们连忙低首趋前,簇拥着帝王离去。
随即有内侍匆匆传来皇帝谕旨,言三公主遗体暂移瑶华宫后殿停灵。
群臣纷纷跪伏领旨。谢昀亦跪于榻前,神色微怔。似是未从方才圣怒之中回神。
殿外春雨未歇,檐下滴答成声。
靳殷正欲躬身告退,忽听太子唤住:
“靳卿,此案托付你我,还望能共同配合,查明真凶,替三妹讨回公道。”
靳殷闻言,微微行礼,语声沉稳恭敬:
“殿下放心,臣必竭尽所能,不负所托。”
言罢,再作一揖,转身便欲踏雨而行,身后未跟一人随从。
李泠望其背影,眸光一凛,朝身侧谢昀递了眼色。
谢昀会意,提伞快步追出殿外。
春雨如丝,淅沥作响。
谢昀执伞行至靳殷身后,唤道,
“少卿,春寒料峭,殿下命微臣送伞。少卿莫要淋湿,执伞归罢。”
靳殷闻言止步,微微转首,于雨中凝望来人。
眼前之人素衣青袍,眉目昳丽,气质阴柔,似是常伴太子左右的那位侍读。
“谢太子殿下好意。”
靳殷略一颔首,语气冷淡,目光微敛,
“春雨不过片刻,伞便不必了。”
言罢,微施一礼,便转身迈步而去,绯色朝服被浸湿,一寂寥背影渐隐于雨雾之中。
谢昀见其远去,未再言语,只将伞缓缓收起,转身回眸,望向殿内之人。
只见高阶之上,太子李泠静立檐下,脸上悲色仍旧,目光幽深。
归至谢宅时,天色已近黄昏,朱墙黛瓦映残阳,微风吹落檐前积雨,带着一丝凉意。
临行之前,太子嘱谢昀协同靳殷,共查三公主薨逝一案,亦言方才瑶华宫中,多亏她挺身言辩,解东宫之围。
今日宫中之事,谢昀历历在目,帝王震怒之下,她挺身而出,字字如履薄冰,若稍有不慎,便恐身首异处之祸。
谢昀以己身安危为筹,孤注一掷。赌圣上对储君尚存信任。建安帝虽震怒哀痛,然终不忍太子背负弑妹之名的猜忌。帝王需一线缓和之机,她便亲手奉上。
谢昀跟随太子李泠已有三载,太子待人温雅,未曾以主君之威加之。二人初逢之时,仿若昨日。
那年殿试方毕,她名列探花,宫中设宴以贺三甲之士。席间宾客如云,金樽交错,太子李泠着月白素袍,面如冠玉,举杯赐酒三甲。
谢昀素不善饮,又女扮男装,恐酒后失仪,遂执杯未敢饮。
太子见其神色微异,含笑不语,自她手中取盏,亲饮其酒。
继而语声温润,言道:
“谢卿策论锦绣,字字珠玑,翰林得你,幸甚之至。孤欲请你为东宫侍读,不知可愿否?”
彼时,春风微拂,谢昀言未及出口,意已在心。
太子心怀社稷,性仁宽厚,实非常人可及。谢昀素敬贤良之君,深知居庙堂之高,当忧黎庶之苦。而李泠,恰是可托之君。
至于她自己,寒窗苦读,女扮男装,投身仕途,所求非功名利禄,非高位显宦。
谢氏满门蒙冤被戮,唯余她一孤女苟活,深仇未雪,她日夜难安。
若有朝一日得昭父冤,澄清旧案,她愿以读书人之寸心,于风雨飘摇之世,为明主执笔,为百姓鸣理,为天地立言。
天色晦冥,乌云翻涌,忽闻惊雷乍响,风雨欲来。
“来人呐——不好了!快来人呐!”
瑶华宫内传来一声声凄厉呼喊。
只见一名宫女慌不择路,自殿中跌撞而出,面如白纸,目中尽是惊惧,口中哀声叫唤,惊动了周遭守卫与宫人。
太子侍读谢昀正行至御花园南侧,欲往东宫复命。
忽闻此声,驻足回望,瑶华宫方向人声嘈杂,宫人进出如织,皆眉眼惊惶。
她心中一动,疑有异事,遂悄然隐于回廊暗处,屏息敛声,暗自窥视。
只见太医院众医头戴乌纱,鱼贯入殿,大理寺与刑部数名官员亦疾步随后,皆著绯袍,神情凝重,步履如风。
未及片刻,便闻内侍高声唱道“圣上驾到”,建安帝疾步而至,龙颜苍老,满面哀色难掩。
四下低语幽幽,隐有细声传来:
“三公主今早薨了,死状甚惨……”
谢昀闻之,心下一震,面色微变,衣袂翻飞,疾步往东宫而去。
东宫内,檀香袅袅,太子李泠倚榻而坐,披一件素袍,手执奏章,神色淡然,眉间隐有病色。
其面容清瘦俊朗,广袖垂肩,唯唇色淡薄如纸。
谢昀趋前一礼,
“臣谢昀,叩见殿下。”
李泠抬眸,目光温润,淡声道:
“定庵,不必多礼,且坐。”
谢昀略躬身,于旁落座,神色凝重。
思忖片刻后,低声启言:
“殿下恕罪,臣方才路经瑶华宫,忽然听到宫人惊呼……。”
言未尽,便已止住,不敢轻言“薨逝”之语,只将余音轻悬唇畔。
李泠抬眸望向谢昀,语声温和:
“定庵,不必拘束,有话直说无妨。”
谢昀遂低头拱手道:
“臣方才听闻……”
“三公主殿下……薨了。”
话音未落,只听奏章“啪”地一声滑落,砸于案几。
李泠面上血色尽褪,神色惊惧。
未及开口,忽一名内侍自殿外奔入,声音喘息急促:
“启禀太子殿下,不好了!三公主殿下今晨薨逝,圣上传召殿下即刻前往瑶华宫!”
李泠闻言,眸中骇色顿现,蓦地起身,袍袖飞扬,顾不得言语,疾步而出。
殿外天色晦沉,细雨如丝,春寒袭骨。
宫人匆匆执伞随行,紧跟太子李泠身侧。
谢昀亦执伞趋步行于太子身后,低声劝慰道:
“殿下节哀。”
李泠步履未歇,眸中茫然,唇齿轻启,似自语般低声道:
“怎会如此……昨日中午,三妹还来与孤一同用膳,谈笑有声…”
“未曾想一夜之间,就天人永隔……”
谢昀闻言,秀眉紧蹙,沉声道:
“殿下,恕臣直言。殿下与公主昨日共餐之事,恐为有心之人所利用,借作口实。还望殿下多加谨慎。”
李泠闻言,双眸森冷,
“孤岂是那等弑亲之人?”
瑶华宫门口,戎装侍卫重重把守。
谢昀随太子入内,殿中富丽依旧,帷幔锦绣未褪,然隐有血腥之气扑鼻,令人不适。
榻上人早已被覆以白布,唯榻侧血迹犹新,斑斑点点,触目惊心。
建安帝立于一侧,苍老的面孔满是悲恸,神情憔悴如枯木。
太医院首司刘召温等数名朝官肃立左右,默然无声。
李泠步履艰难地走向塌前,凝视榻上白布,身形微颤。
忽脚下一晃,几欲跌倒,被宫人疾步扶住。
“陛下、殿下,还请节哀。”
刘召温轻声叩首,语带哀恸,字字铿然。
殿中一时寂静无声,唯窗外雨声淅沥,如泣如诉。
“是谁!究竟是谁害了朕的妤儿!”
建安帝哀痛交加,声音如雷震荡宫中。
三公主李妤为庶出,其母早逝,建安帝怜其自幼丧母,向来待她疼爱有加。此刻帝心宛如刀割,难以自抑。
“陛下,恕臣妄言,听公主身侧贴身侍女所言,公主昨日曾与太子殿下共膳,然而夜半便中毒薨逝……太子……”
都察院左都御史赵康忽然开口,目光锋利,望向太子。
谢昀闻言,眉头微蹙,赵康乃三皇子李熙之舅,依仗外戚之权,素来行事霸道,屡屡对太子冷嘲热讽,今番借此事兴风作浪,显然心怀不轨,居心叵测。
建安帝面色骤变,猛然拂袖,怒视李泠,
“太子!你自己说,究竟是怎么回事!”
“禀父皇,三妹近日神思郁结,情绪不宁。前日清晨,遣人送信至东宫,言有事欲与儿臣相谈。儿臣便命人备膳设席于东宫。”
语罢,李泠稍作一揖,神色哀恸,眼眶微红。
然建安帝早已怒火攻心,眸色森冷,仿佛下一瞬便要震怒而斥。
谢昀立于侧旁,心下一动,暗觉事态不妙。太子素性仁厚,行事端方,断无加害手足之嫌,然其亦非善辩之人,若此时沉默不语,恐叫旁人乘隙中伤,落下嫌疑。
思及此处,她不再迟疑,急步上前跪伏,沉声奏道:
“启禀陛下。太子殿下与三公主自幼情深,兄妹之谊,宫闱皆知。”
“殿下身为储君,仁德端方,尤敬宗法,念骨血之情。三公主薨逝一事疑点重重,或为宵小乘隙,妄图挑拨君臣骨肉,搅乱朝纲。微臣恳请陛下明察,还东宫清白。”
语罢,谢昀又低身一礼,瘦小的身影隐在青色官袍中,竟显得愈发孱弱。
“定庵……”
太子李泠望着她,眸光微动。
殿内静寂,众臣皆屏息敛声,唯雨声淅沥。
建安帝面色阴沉,怒意虽未尽,然听谢昀之言,神色稍缓,终是未再发作。
他自是知晓儿子品性,也知太子素来对手足亲厚。然今日竟叫旁人骑至头上肆意指摘,分明是东宫势微,朝中风向不稳,思及于此,建安帝只觉心中烦乱如麻,目光扫过殿中众臣,最后凝于靳殷身上,良久,沉声道:
“慎澜,此案便交由你全权查办,务必给朕查个水落石出,以告妤儿在天之灵!”
“臣领旨。”
靳殷拱手上前,绯袍微动,面容清冷。
谢昀跪立殿中,目光落于靳殷身上。
谢昀曾于御寿庆宴上远远见过此人一面,其昔年状元出身,尚为大理寺寺丞。后因断案如神,为人清廉正直,深得圣上器重,破格擢升为大理寺少卿,年纪轻轻便执刑狱重权。
“父皇,此事发于三妹从东宫归去后,儿臣心怀愧疚,夜不能寐。为安慰三妹在天之灵,恳请父皇准允,令儿臣协同大理寺少卿靳殷,共同彻查此案。”
太子拱手上前,衣袍轻掠,身形瘦削。
建安帝闻言,眉间愈发紧蹙,只觉头痛欲裂,神情间满是烦躁。
“若查不明白——朕拿你是问!”
他冷声一喝,随即拂袖而去,宫人们连忙低首趋前,簇拥着帝王离去。
随即有内侍匆匆传来皇帝谕旨,言三公主遗体暂移瑶华宫后殿停灵。
群臣纷纷跪伏领旨。谢昀亦跪于榻前,神色微怔。似是未从方才圣怒之中回神。
殿外春雨未歇,檐下滴答成声。
靳殷正欲躬身告退,忽听太子唤住:
“靳卿,此案托付你我,还望能共同配合,查明真凶,替三妹讨回公道。”
靳殷闻言,微微行礼,语声沉稳恭敬:
“殿下放心,臣必竭尽所能,不负所托。”
言罢,再作一揖,转身便欲踏雨而行,身后未跟一人随从。
李泠望其背影,眸光一凛,朝身侧谢昀递了眼色。
谢昀会意,提伞快步追出殿外。
春雨如丝,淅沥作响。
谢昀执伞行至靳殷身后,唤道,
“少卿,春寒料峭,殿下命微臣送伞。少卿莫要淋湿,执伞归罢。”
靳殷闻言止步,微微转首,于雨中凝望来人。
眼前之人素衣青袍,眉目昳丽,气质阴柔,似是常伴太子左右的那位侍读。
“谢太子殿下好意。”
靳殷略一颔首,语气冷淡,目光微敛,
“春雨不过片刻,伞便不必了。”
言罢,微施一礼,便转身迈步而去,绯色朝服被浸湿,一寂寥背影渐隐于雨雾之中。
谢昀见其远去,未再言语,只将伞缓缓收起,转身回眸,望向殿内之人。
只见高阶之上,太子李泠静立檐下,脸上悲色仍旧,目光幽深。
归至谢宅时,天色已近黄昏,朱墙黛瓦映残阳,微风吹落檐前积雨,带着一丝凉意。
临行之前,太子嘱谢昀协同靳殷,共查三公主薨逝一案,亦言方才瑶华宫中,多亏她挺身言辩,解东宫之围。
今日宫中之事,谢昀历历在目,帝王震怒之下,她挺身而出,字字如履薄冰,若稍有不慎,便恐身首异处之祸。
谢昀以己身安危为筹,孤注一掷。赌圣上对储君尚存信任。建安帝虽震怒哀痛,然终不忍太子背负弑妹之名的猜忌。帝王需一线缓和之机,她便亲手奉上。
谢昀跟随太子李泠已有三载,太子待人温雅,未曾以主君之威加之。二人初逢之时,仿若昨日。
那年殿试方毕,她名列探花,宫中设宴以贺三甲之士。席间宾客如云,金樽交错,太子李泠着月白素袍,面如冠玉,举杯赐酒三甲。
谢昀素不善饮,又女扮男装,恐酒后失仪,遂执杯未敢饮。
太子见其神色微异,含笑不语,自她手中取盏,亲饮其酒。
继而语声温润,言道:
“谢卿策论锦绣,字字珠玑,翰林得你,幸甚之至。孤欲请你为东宫侍读,不知可愿否?”
彼时,春风微拂,谢昀言未及出口,意已在心。
太子心怀社稷,性仁宽厚,实非常人可及。谢昀素敬贤良之君,深知居庙堂之高,当忧黎庶之苦。而李泠,恰是可托之君。
至于她自己,寒窗苦读,女扮男装,投身仕途,所求非功名利禄,非高位显宦。
谢氏满门蒙冤被戮,唯余她一孤女苟活,深仇未雪,她日夜难安。
若有朝一日得昭父冤,澄清旧案,她愿以读书人之寸心,于风雨飘摇之世,为明主执笔,为百姓鸣理,为天地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