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落惊雷,杏花娇红。
按惯例,多雨时节,应有酸儒书生叹一句:“害事之秋。”无他,只因那“潇湘景引出满腹怀愁,秋夜雨浇灭黄卷青灯。”倒叫思乡情害了读书志了。
可今日却不同,骤雨淋漓,行人学子却还在使尽力气朝书馆赶去,只为听得昨夜一奇闻轶事。
“话说那张大人提笔就在那奏本上胡写一二,落笔间突然烟熏缭绕,他环顾左右,只见,那奏本上三五小字竟被火烧掉...”
书馆众人屏住呼吸,等待后文,那说书先生却金口难开,不动如山了。
明芜在二楼惬意盯着,跟随看客一同扔下铜板碎银,才听得后续。
“承蒙列位看官捧场,在下便多说几句。你猜怎么招?这烧掉的恰恰是弹劾楚国安平公主的文章,一字不差!”
一名书生惊呼道:“这,岂不是怪事一桩!”
说书先生摇头解释:“怪哉怪哉,却也合乎情理,话说那成高祖期间,便有过忠臣能将蒙冤入狱,得道仙人纵火解救的奇事.”
玉姑姑衣着朴素,穿过栏杆递给明芜一盒杏花糕,便侍立在一旁:“小姐,此为阿词公子特意送来,以解听戏愁闷。”
明芜笑了下,只叫干娘坐下,捏起那玉白的糕点却迟迟不启唇品鉴,玉姑姑眉心皱起,欲言又止:“小姐,为何不吃,可是——?”因公子伤情。
“姑姑多想了,只是口干舌燥,食之无味罢了。”明芜掰开一半,取出那熟悉的纸条,昨日那句“贺礼之一”像雷一样映在脑海,轰隆作响,时刻发声,她抿紧唇,有些烦躁的展开,看到背面无字后下意识松口气。
“师妹,巡城兵符已在陆徊书房,只待放虎归山,引君入瓮。”明芜笑了声,笑阿词动作之快,已将康庄大道为她铺好,昨日才探得大理寺卿陆徊于她不利,为幕后黑手,今日便做好万全准备,给人定了一个满门抄斩的死罪。
可惜,要是没有那句嘉言贺礼,她还当师兄对她心有欢喜。谁曾想,如今被箭矢穿心,还要笑着言一句“多谢。”
她瞧那说书人满脸通红,口中激愤,引得满堂喝彩。
他道:“墙头起火,不是后院之灾,只因,污蔑公主,引得仙人下凡惩恶扬善!”
他道:“天降异象,先火后雨,屋毁家散,张大人应知悔改。”
一语惊人,无人不应。明芜跟着众人起身,心中冷笑,倒想敲开众人脑袋,娓娓道来,这仙人不是仙,是那无心无情的阿词给公主的新婚贺礼。她撕碎那纸条,只当从未见过,留下那盒桂花糕,打算去给大理寺卿再添些许罪证,以此解一解心头火。
她一路潜伏到大理寺,悄无声息的躲过侍卫巡查,却未见陆徊那个叱咤金陵的“破案奇才”,听了一耳朵闲言才知这人估摸进宫去给她定罪了。
明芜只好有些可惜的摇头,心想也算他走运,否则被她见到定是免不了扔一把飞刀解气。她从袖口掏出一沓伪造信件,手指在书柜上屈指碰撞,三五下,便识得暗格所在,抚平信纸褶皱,按来往顺序体贴的放好。
那陆徊既是大理寺卿,免不得做事仔细谨慎些,可明芜偏是在算计中出生,青石山虽有师父悉心教导,楚国皇室骨子里的睚眦必报也无法泯灭。出了大理寺后,便发出飞鸽传书两封,其中一封给安排在齐国朝廷的线人发了指令,命其将发簪一事闹大,另一封则是给了扬州。
她留下木簪这个线索可不是一时兴起,本来就做足了功夫,如同张阁老所说,扬州盛行刻字木簪,不少世家争相定做,用作下人标识。好巧不巧,那最大的商贾姓陆,与大理寺卿有些牵连,还是扬州的一条地头蛇,能盘桓扬州多年,光靠钱财可不行,更重要的是——势力。
朝堂势力,亦或者江湖势力。
恰巧不巧,这两样,明芜都有。
—
几日前,扬州。
“敢问阁下,所来为何?”陆崚合上书页,眼神从密密麻麻的字间抽离,唇下的痣因开口而牵动,整个人有些呆滞。
明芜带着狐狸面具,支起下颌有些想笑,谁曾想她大费周折闯进扬州陆家,竟见到一个“书呆子”家主。
少女也不废话,将一纸书信拍在桌上,不顾侍卫包围,直截了当道:“家师姓方,托我带信一封。”
此话不假,临行前方老头的嘱咐她可没忘,更何况此行危险重重,明芜也需要找个盟友,以备无患。
陆崚神情一动,双指夹起那封信,扫过火漆印章后,让侍卫离开:“失礼,还望姑娘见谅。”
明芜勾唇,也不推脱:“既如此,还请陆家主和我做个交易。”
她抽出陆崚放在一旁的书册,手指划过那一行行治水策略:“若我没记错,齐国有规‘士农工商,各守其分。’,从商者不得为官。”
“只是在下闲暇消遣罢了。”陆崚摇头拿回那本书。
明芜:“家师曾言,陆家主少时便视书如命,手不释卷。若不从商,必然为官。今日一见,所言不假。在下斗胆直言,若此时有一条可以通往心之所向的道路呈现在你面前呢?”
陆崚手一顿,移开视线:“姑娘不必试探,在下早已别无所愿。”
一块金丝令牌被仍在桌上,发出沉闷声响,少女见他微微诧异,直言道:“实不相瞒,此乃楚国皇室令牌。若你信我,身有才学而因际遇不可得之人,早晚有一天,可以实现所愿。”
她摘下那张白狐面具:“本宫之诺,从不作假。”
陆崚拱手:“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在下愿信公主所言。”①
明芜思绪飞回,收到朝堂的线人回复。万事已备,既然陆徊真心找死,那么大理寺卿也可以换一个陆家。
她一旋身,又回到鸿胪寺,一身素尘月锦绫罗裙被婢女搀扶到院中,小口酌饮起清茶,饶有兴味的翻了两页京城最新盛卖的话本《娇花病玉》。
恰巧不巧,正是为她这娇柔公主与药罐夫郎——齐三皇子,所编撰取笑的闲情逸事。
她手指轻点,眉梢高挑,圈起了“阿词”这个皇子化名。
对,这三皇子姓甚名谁来着?
…
“郁辞。”
“儿臣在。”
郁辞双拳抵口,低低咳了一声,面容苍白,被那清灰锦缎一衬,更显病气。
齐皇双眉紧皱,四个儿子中,只有这三儿子还未成亲,亦未封王。母亲是在民间微服私访宠幸的浣纱女,体弱多病,一生最受宠的时候便是诞下皇子时,可惜却无福消受,不到一年便病逝了。
三皇子继承了母亲的病弱,出生便病恹恹的,大小毛病不断,被安置在冷宫自生自灭,众人都到这孩子活不下去。
谁知,他康健的存活至今,又遇上了迎娶公主的好事。
齐皇还未发话敲打他和亲事宜一二,宦官便通报大理寺卿陆徊觐见。陆徊定是来奏知刺杀一事的,恰巧与和亲一事牵连,他便让郁辞等在一旁听事。
陆徊进门神情微动,郁辞心下了然,显然是诧异见到他这个废物皇子在旁听政,但这人很快便不卑不亢的行礼,冷脸将一纸罪状交由宦官,与梅花木牌,刻字木簪一同呈上御案。
素白宣纸上写满刺杀缘由,郁辞扫了眼,“安平公主”的名字郝然在列,不是受害者,倒是真凶。
“启禀陛下,臣昨夜再三质问,十余名刺客皆道不识此簪,面色无异,反倒是那梅花木牌叫人惊恐,面色惨白。臣心下一动,鞭刑之下,他们才依次吐出实情。”
“实乃安平公主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大理寺卿如是说道。
齐皇耐住脾气,横眉扫过那一串串的血手印,心头大震,怒道:“此女心思歹毒,祸乱朝纲,当即刻入狱审问!”他摔下那木簪,呵斥道:“好啊,一介败国竟妄图毁我大齐安宁!”
“陆徊,你即刻带兵去逮捕楚国使团。”
说罢,似想起一直在旁的郁辞,捏了捏眉心,鬼使神差的下令道:“郁辞,你也跟他一同前往。看一看你那未过门的娘子究竟能惹下多大风浪!”
郁辞拱手,闷咳两声,弱不禁风的俯首道:“儿臣,幸不辱命。”
—
朱红院门被推开,明芜恰巧翻完话本,有些无聊的转着木簪把玩,便见大理寺卿群带着几名冷面侍卫朝他走来,其中一人过分迟缓,脚步时而轻巧,时而沉重,瞧她望来,竟偏头闷咳一声。
明芜有些新奇,想这齐国也是完了,这人落后陆徊一步,定是下属。可不论是大理寺的官还是侍卫,虽长得剑眉星目,但总归是一副积病沉疴的模样,表情也像个木头,无趣的很,也不知怎么办案抓人。
她转念一想,师兄也不爱笑,虽长大后便时刻戴着一张面具,并未见过。可明芜想二人相见时他脸上定是柔和的,像一阵春风,拂起湖面涟漪,走路也潇洒利落.
想到此处,她又眉头微皱,紧抿起嘴,这人只是身形有些相似,怎能同师兄相比。一介病秧子,岂不折辱了师兄。
陆徊似是见她频频瞥来,表情风云变幻,站定后也不行礼,冷嗤叫醒她:“见过公主,请跟臣走一趟吧。”
明芜垂眼,睫毛像奄奄一息的蝶,弱声道:“敢问大人,安平所犯何事,竟惹得如此阵仗相邀。”
活脱脱一副楚楚可怜,粥粥无能的不问世事娇贵公主。
陆徊不为所动,横眉冷目,打算质问,却被一声闷笑打断,这才想起带着个更麻烦的主子,只好抬手让步,假意询问:“三皇子可是有话要言?”
三皇子?郁辞?与她和亲的那位?
微风拂来,书页被吹动,明芜不经意间将话本合上,对上郁辞探究的视线。
她先发制人道:“三殿下。”
郁辞移开视线,又偏头闷咳一声,咳得脖颈泛红才转头回礼道:“公主殿下。”他眼眸放空,老神在在的解释道:“刺客一事已有眉目,劳烦公主和本殿走一趟了,”
明芜好奇心被挑起来了,故意搅混水道:“可与本宫何干,既然抓到真凶,大理寺自行处理便好。”
陆徊烦躁抢话:“公主是不是搞错了什么,这里是齐国疆域,不是你楚之小国!”也不等三皇子发话,便自行决定“来人,请公主上车!”
两名黑衣侍卫当即一左一右来到少女身边,拱手说:“公主,得罪了,大理寺办事,一视同仁。”
明芜也不挣扎,温柔体贴的叹道:“本宫虽不通文墨,却也知晓,当官不易,大理寺亦有难处,既如此,那便走一趟吧。”
陆徊闻言,眼中快要冒火,却硬生生忍下,催促侍卫:“还不请公主走!”
明芜摇头,侍卫便站住不动了,见她提起裙摆,端庄大方的上了马车,急忙归列。
一路平安无事,顺利到了大理寺,可当公主下车时,人头攒动,不知从哪传来闲言,百姓大喊道:“公主天人下凡,岂能进此污秽之地!”
此言一出,众人无不应和,更有甚者道:“张之信便是诬陷公主,屋破家散,陆大人万万不可如此行事!”
陆徊神色冷冽,招呼侍卫驱赶,还未行动,便被抵制。
明芜发丝飘散,温和摇头:“诸位好意,本宫心领。两国和亲,本是幸事,切莫因我伤情。”
少女虽面色柔软,倒显出楚楚可怜之意,一时间,百姓更是笃定那“天人”传言,人声嘈杂。
明芜和一个线人对上手势,扭头却看到郁辞含笑的脸,她还未来得及观察,那人的笑便被一声命令打断。
“陛下有旨,即可押解大理寺卿陆徊进宫!”
按惯例,多雨时节,应有酸儒书生叹一句:“害事之秋。”无他,只因那“潇湘景引出满腹怀愁,秋夜雨浇灭黄卷青灯。”倒叫思乡情害了读书志了。
可今日却不同,骤雨淋漓,行人学子却还在使尽力气朝书馆赶去,只为听得昨夜一奇闻轶事。
“话说那张大人提笔就在那奏本上胡写一二,落笔间突然烟熏缭绕,他环顾左右,只见,那奏本上三五小字竟被火烧掉...”
书馆众人屏住呼吸,等待后文,那说书先生却金口难开,不动如山了。
明芜在二楼惬意盯着,跟随看客一同扔下铜板碎银,才听得后续。
“承蒙列位看官捧场,在下便多说几句。你猜怎么招?这烧掉的恰恰是弹劾楚国安平公主的文章,一字不差!”
一名书生惊呼道:“这,岂不是怪事一桩!”
说书先生摇头解释:“怪哉怪哉,却也合乎情理,话说那成高祖期间,便有过忠臣能将蒙冤入狱,得道仙人纵火解救的奇事.”
玉姑姑衣着朴素,穿过栏杆递给明芜一盒杏花糕,便侍立在一旁:“小姐,此为阿词公子特意送来,以解听戏愁闷。”
明芜笑了下,只叫干娘坐下,捏起那玉白的糕点却迟迟不启唇品鉴,玉姑姑眉心皱起,欲言又止:“小姐,为何不吃,可是——?”因公子伤情。
“姑姑多想了,只是口干舌燥,食之无味罢了。”明芜掰开一半,取出那熟悉的纸条,昨日那句“贺礼之一”像雷一样映在脑海,轰隆作响,时刻发声,她抿紧唇,有些烦躁的展开,看到背面无字后下意识松口气。
“师妹,巡城兵符已在陆徊书房,只待放虎归山,引君入瓮。”明芜笑了声,笑阿词动作之快,已将康庄大道为她铺好,昨日才探得大理寺卿陆徊于她不利,为幕后黑手,今日便做好万全准备,给人定了一个满门抄斩的死罪。
可惜,要是没有那句嘉言贺礼,她还当师兄对她心有欢喜。谁曾想,如今被箭矢穿心,还要笑着言一句“多谢。”
她瞧那说书人满脸通红,口中激愤,引得满堂喝彩。
他道:“墙头起火,不是后院之灾,只因,污蔑公主,引得仙人下凡惩恶扬善!”
他道:“天降异象,先火后雨,屋毁家散,张大人应知悔改。”
一语惊人,无人不应。明芜跟着众人起身,心中冷笑,倒想敲开众人脑袋,娓娓道来,这仙人不是仙,是那无心无情的阿词给公主的新婚贺礼。她撕碎那纸条,只当从未见过,留下那盒桂花糕,打算去给大理寺卿再添些许罪证,以此解一解心头火。
她一路潜伏到大理寺,悄无声息的躲过侍卫巡查,却未见陆徊那个叱咤金陵的“破案奇才”,听了一耳朵闲言才知这人估摸进宫去给她定罪了。
明芜只好有些可惜的摇头,心想也算他走运,否则被她见到定是免不了扔一把飞刀解气。她从袖口掏出一沓伪造信件,手指在书柜上屈指碰撞,三五下,便识得暗格所在,抚平信纸褶皱,按来往顺序体贴的放好。
那陆徊既是大理寺卿,免不得做事仔细谨慎些,可明芜偏是在算计中出生,青石山虽有师父悉心教导,楚国皇室骨子里的睚眦必报也无法泯灭。出了大理寺后,便发出飞鸽传书两封,其中一封给安排在齐国朝廷的线人发了指令,命其将发簪一事闹大,另一封则是给了扬州。
她留下木簪这个线索可不是一时兴起,本来就做足了功夫,如同张阁老所说,扬州盛行刻字木簪,不少世家争相定做,用作下人标识。好巧不巧,那最大的商贾姓陆,与大理寺卿有些牵连,还是扬州的一条地头蛇,能盘桓扬州多年,光靠钱财可不行,更重要的是——势力。
朝堂势力,亦或者江湖势力。
恰巧不巧,这两样,明芜都有。
—
几日前,扬州。
“敢问阁下,所来为何?”陆崚合上书页,眼神从密密麻麻的字间抽离,唇下的痣因开口而牵动,整个人有些呆滞。
明芜带着狐狸面具,支起下颌有些想笑,谁曾想她大费周折闯进扬州陆家,竟见到一个“书呆子”家主。
少女也不废话,将一纸书信拍在桌上,不顾侍卫包围,直截了当道:“家师姓方,托我带信一封。”
此话不假,临行前方老头的嘱咐她可没忘,更何况此行危险重重,明芜也需要找个盟友,以备无患。
陆崚神情一动,双指夹起那封信,扫过火漆印章后,让侍卫离开:“失礼,还望姑娘见谅。”
明芜勾唇,也不推脱:“既如此,还请陆家主和我做个交易。”
她抽出陆崚放在一旁的书册,手指划过那一行行治水策略:“若我没记错,齐国有规‘士农工商,各守其分。’,从商者不得为官。”
“只是在下闲暇消遣罢了。”陆崚摇头拿回那本书。
明芜:“家师曾言,陆家主少时便视书如命,手不释卷。若不从商,必然为官。今日一见,所言不假。在下斗胆直言,若此时有一条可以通往心之所向的道路呈现在你面前呢?”
陆崚手一顿,移开视线:“姑娘不必试探,在下早已别无所愿。”
一块金丝令牌被仍在桌上,发出沉闷声响,少女见他微微诧异,直言道:“实不相瞒,此乃楚国皇室令牌。若你信我,身有才学而因际遇不可得之人,早晚有一天,可以实现所愿。”
她摘下那张白狐面具:“本宫之诺,从不作假。”
陆崚拱手:“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在下愿信公主所言。”①
明芜思绪飞回,收到朝堂的线人回复。万事已备,既然陆徊真心找死,那么大理寺卿也可以换一个陆家。
她一旋身,又回到鸿胪寺,一身素尘月锦绫罗裙被婢女搀扶到院中,小口酌饮起清茶,饶有兴味的翻了两页京城最新盛卖的话本《娇花病玉》。
恰巧不巧,正是为她这娇柔公主与药罐夫郎——齐三皇子,所编撰取笑的闲情逸事。
她手指轻点,眉梢高挑,圈起了“阿词”这个皇子化名。
对,这三皇子姓甚名谁来着?
…
“郁辞。”
“儿臣在。”
郁辞双拳抵口,低低咳了一声,面容苍白,被那清灰锦缎一衬,更显病气。
齐皇双眉紧皱,四个儿子中,只有这三儿子还未成亲,亦未封王。母亲是在民间微服私访宠幸的浣纱女,体弱多病,一生最受宠的时候便是诞下皇子时,可惜却无福消受,不到一年便病逝了。
三皇子继承了母亲的病弱,出生便病恹恹的,大小毛病不断,被安置在冷宫自生自灭,众人都到这孩子活不下去。
谁知,他康健的存活至今,又遇上了迎娶公主的好事。
齐皇还未发话敲打他和亲事宜一二,宦官便通报大理寺卿陆徊觐见。陆徊定是来奏知刺杀一事的,恰巧与和亲一事牵连,他便让郁辞等在一旁听事。
陆徊进门神情微动,郁辞心下了然,显然是诧异见到他这个废物皇子在旁听政,但这人很快便不卑不亢的行礼,冷脸将一纸罪状交由宦官,与梅花木牌,刻字木簪一同呈上御案。
素白宣纸上写满刺杀缘由,郁辞扫了眼,“安平公主”的名字郝然在列,不是受害者,倒是真凶。
“启禀陛下,臣昨夜再三质问,十余名刺客皆道不识此簪,面色无异,反倒是那梅花木牌叫人惊恐,面色惨白。臣心下一动,鞭刑之下,他们才依次吐出实情。”
“实乃安平公主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大理寺卿如是说道。
齐皇耐住脾气,横眉扫过那一串串的血手印,心头大震,怒道:“此女心思歹毒,祸乱朝纲,当即刻入狱审问!”他摔下那木簪,呵斥道:“好啊,一介败国竟妄图毁我大齐安宁!”
“陆徊,你即刻带兵去逮捕楚国使团。”
说罢,似想起一直在旁的郁辞,捏了捏眉心,鬼使神差的下令道:“郁辞,你也跟他一同前往。看一看你那未过门的娘子究竟能惹下多大风浪!”
郁辞拱手,闷咳两声,弱不禁风的俯首道:“儿臣,幸不辱命。”
—
朱红院门被推开,明芜恰巧翻完话本,有些无聊的转着木簪把玩,便见大理寺卿群带着几名冷面侍卫朝他走来,其中一人过分迟缓,脚步时而轻巧,时而沉重,瞧她望来,竟偏头闷咳一声。
明芜有些新奇,想这齐国也是完了,这人落后陆徊一步,定是下属。可不论是大理寺的官还是侍卫,虽长得剑眉星目,但总归是一副积病沉疴的模样,表情也像个木头,无趣的很,也不知怎么办案抓人。
她转念一想,师兄也不爱笑,虽长大后便时刻戴着一张面具,并未见过。可明芜想二人相见时他脸上定是柔和的,像一阵春风,拂起湖面涟漪,走路也潇洒利落.
想到此处,她又眉头微皱,紧抿起嘴,这人只是身形有些相似,怎能同师兄相比。一介病秧子,岂不折辱了师兄。
陆徊似是见她频频瞥来,表情风云变幻,站定后也不行礼,冷嗤叫醒她:“见过公主,请跟臣走一趟吧。”
明芜垂眼,睫毛像奄奄一息的蝶,弱声道:“敢问大人,安平所犯何事,竟惹得如此阵仗相邀。”
活脱脱一副楚楚可怜,粥粥无能的不问世事娇贵公主。
陆徊不为所动,横眉冷目,打算质问,却被一声闷笑打断,这才想起带着个更麻烦的主子,只好抬手让步,假意询问:“三皇子可是有话要言?”
三皇子?郁辞?与她和亲的那位?
微风拂来,书页被吹动,明芜不经意间将话本合上,对上郁辞探究的视线。
她先发制人道:“三殿下。”
郁辞移开视线,又偏头闷咳一声,咳得脖颈泛红才转头回礼道:“公主殿下。”他眼眸放空,老神在在的解释道:“刺客一事已有眉目,劳烦公主和本殿走一趟了,”
明芜好奇心被挑起来了,故意搅混水道:“可与本宫何干,既然抓到真凶,大理寺自行处理便好。”
陆徊烦躁抢话:“公主是不是搞错了什么,这里是齐国疆域,不是你楚之小国!”也不等三皇子发话,便自行决定“来人,请公主上车!”
两名黑衣侍卫当即一左一右来到少女身边,拱手说:“公主,得罪了,大理寺办事,一视同仁。”
明芜也不挣扎,温柔体贴的叹道:“本宫虽不通文墨,却也知晓,当官不易,大理寺亦有难处,既如此,那便走一趟吧。”
陆徊闻言,眼中快要冒火,却硬生生忍下,催促侍卫:“还不请公主走!”
明芜摇头,侍卫便站住不动了,见她提起裙摆,端庄大方的上了马车,急忙归列。
一路平安无事,顺利到了大理寺,可当公主下车时,人头攒动,不知从哪传来闲言,百姓大喊道:“公主天人下凡,岂能进此污秽之地!”
此言一出,众人无不应和,更有甚者道:“张之信便是诬陷公主,屋破家散,陆大人万万不可如此行事!”
陆徊神色冷冽,招呼侍卫驱赶,还未行动,便被抵制。
明芜发丝飘散,温和摇头:“诸位好意,本宫心领。两国和亲,本是幸事,切莫因我伤情。”
少女虽面色柔软,倒显出楚楚可怜之意,一时间,百姓更是笃定那“天人”传言,人声嘈杂。
明芜和一个线人对上手势,扭头却看到郁辞含笑的脸,她还未来得及观察,那人的笑便被一声命令打断。
“陛下有旨,即可押解大理寺卿陆徊进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