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飞机降落到慕尼黑时,冬季的景观像雪球中的景象一样展开。
此刻的慕尼黑仿佛被一层原始的白色毯子所笼罩,每个屋顶和街道在柔软的粉状面纱下闪闪发光。树上细腻的霜冻形成了闪闪发光的树枝花边,远处,雄伟的阿尔卑斯山耸立,白雪皑皑的山峰刺穿了苍白的冬日天空。
在南方城市H市待了两个星期,已经快忘记北方的白雪的李惟安,此时被眼前的漫天飞雪所震撼,兴奋地蹦蹦跳跳。
“Willkonmmen in München (欢迎来到慕尼黑)!”,徐凛笑着看着她兴高采烈的模样,他的心情居然也跟着一切欢心雀跃起来,仿佛回到五年前他初到这个国度的时候。
五年前,他十九岁,MIT博士生二年级,来到慕尼黑工业大学交换一年。
李惟安推着行李哗啦哗啦就来到出口,自动门一打开,冷风便带着零星雪花灌进来,李惟安一个哆嗦。
“等等。”徐凛轻轻叫住她,低头替她把围巾往上拉了拉,温热的指节轻轻拂过她的下颌,“别露出脖子,会着凉。”
“哦……”李惟安低声应了一句,小声嘀咕,“怎么你还比我妈细心。”
徐凛忍不住笑了声:“我现在是你身边唯一的合法监护人,当然要细心了。”
他们一前一后走到候车站。街道两旁是古朴的红砖建筑,橘黄的灯光打在积雪上,投下柔和的光晕。李惟安一边跺脚取暖,一边看着雪花在空中缓缓旋转,像城市的呼吸一样轻柔。
有轨电车缓缓驶来,徐凛轻声提醒:“站稳。”他护着她上车,一路找了靠窗的位置。车厢里温度适中,玻璃窗已经模糊,外头的雪夜像幅逐渐晕染开的水墨画。
“这趟路你以前也坐过吧?”她轻轻问。
“嗯,回学校最常坐的就是这条。”他把自己的围巾松了松,又拉过她手轻捏了一下,“你手怎么这么冷,手套呢?”
“忘带了。”她笑嘻嘻地回答。
“下次记得。”
他没多说,但把自己的手套摘了下来,塞进她手里。李惟安心里忽然暖了一下,不知是因为电车里空气升温,还是因为他一贯细致又不显山不露水的关心。
车窗外,雪还在落,但好像也没那么冷了。
慕尼黑的夜雪不动声色地落下,像一场缓慢沉静的告白,悄然铺满街头巷尾。
酒店坐落在市中心的老城区,一幢三层高的浅灰色欧式小楼。外墙上爬满了冬季枯萎的藤蔓,窗台上还残留着圣诞节未拆的灯饰。李惟安拎着行李箱踩在厚厚的雪地上,发出“吱呀吱呀”的声音,看着哥哥在前台用一口流利的德语和工作人员交谈,不禁小声感叹:“感觉这个世界上没有你不会的事情。”
徐凛回头看她一眼,眼中含笑:“刚来那会儿,可是一句不会。只能用蹩脚的英语配手势。”
李惟安笑出声,她难以想象那样的哥哥。至今为止,徐凛给她的印象永远是云淡风轻,游刃有余,万事俱备。
他们的房间在二楼,房间很大,有一个大客厅,还有两个小单人间,单人间里都配有独立的卫生间。不知道是学校这边安排的,还是徐凛特意要求的,总之是十分豪华的,可以看出学校对徐凛这种人才的尊重。
窗外正对着一条铺满鹅卵石的街道。李惟安把窗帘拉开,趴在窗台上看雪,眼神亮晶晶的:“哥,你以前住的地方,也是这样?”
徐凛坐在沙发上,低头拆行李。他动作很慢,好像也回到了从前。他轻声道:“我当时住在学校旁边一个单间公寓。比这里小很多,每天走路二十分钟去实验室。冬天常常下雪,刚来的那年,差点滑倒摔进运河里。”
李惟安“噗嗤”笑了:“这么狼狈?”
“那时候一个人,不太敢跟人说话,怕听不懂。每天除了睡觉就是研究。”他顿了顿,语气轻了些,“不过,那是我很重要的一段时间,我很喜欢这里。”
她望着哥哥的侧脸,觉得有点陌生,那是她从未接触过的徐凛,孤独但坚定。
“那你后来为什么没留在德国?”她脱口而出。
徐凛抬头看她,眼神在柔光下显得有点远,像在思索,又像在沉默。他没有立刻回答,只说:“有机会,再告诉你吧。”
他们在楼下的餐厅吃了简餐。李惟安嚼着面包,听徐凛一边讲着慕尼黑工业大学的奇葩学长学姐,一边偷偷记下他明天讲座的时间和地点。她打算一个人去看看那座传说中改写过哥哥人生轨迹的校园。
夜里,她躺在床上翻来覆去,脑子里浮现出哥哥说的那些场景。她忽然意识到,这趟旅程,也许会比她想象中更复杂、更不平凡。
第二天,李惟安跟着徐凛去参加在慕尼黑工业大学举行的“全球数学年度峰会”。数学界的许多知名学者都会来参加,发表演讲,交流他们在各自领域重点的新发现和突破。
徐凛的研究方向是代数拓扑,李惟安无意中瞥一眼他的演讲稿和发表的文章,全是密密麻麻的符号和公式。
讲堂里灯光柔和,空气中弥漫着印刷纸与咖啡的味道,台上的学者用德语夹杂着英语侃侃而谈,身后是一整屏密集复杂的代数拓扑图像。李惟安坐在椅子上,手心微微冒汗,像误闯进一个神秘的圣殿。
对于一个刚转入数学系的学生来说,能参加这种世界级顶尖学术交流会是李惟安想都没想过的,她也想通过这次机会向来自全世界的顶尖大神学习。
但现实是,由于她目前的数学知识储备太少了,她压根听不懂那些大神们在说什么。
“是不是太无聊了,要不要陪你出去走走?”,徐凛注意到旁边的李惟安偷偷地打了一个哈欠。
“不无聊……只是我听不懂。我想出去走走。”
“好,我陪你。”徐凛转身开始收拾文件。
“不用,我自己一个人去就好。”李惟安看得出来,徐凛对这次的学术交流很重视,她不希望徐凛为了照顾自己而错过和顶尖学者们交流的机会,“我就在学校附近转转,不会走丢的。”
“好吧,一个小时后回来这里,我带你去吃午饭?”
“Kein Problem! (没问题)”
李惟安从会场出来,空气中残留着晨间的寒意。雪已经停了,阳光从云层缝隙间探出头来,把鹅卵石小道照得一块亮一块暗。她把围巾往脖子上裹了裹,沿着主干道缓缓走着。
慕尼黑工业大学的校园比她想象中还要大,建筑古老而典雅,钟楼的指针稳稳停在十点一刻。她掏出手机,拍下一张校园照,发到她和允冬壹壹的“公主干饭群”。,然后收起手机,继续往前走。
图书馆一层的咖啡馆飘出淡淡的烘焙香味,令人放松。她站在门口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没进去。她更想走一走,看看这片曾在徐凛记忆中闪光的校园。
绕过一片被雪覆盖的草坪,她在一栋标着“数学系”字样的老建筑前停下。门口的展板吸引了她的注意:
“数学与金融:隐藏的秩序”
—— 特别展:解构历史上的金融骗局
主讲人:F. Weismann 博士(前国际调查咨询顾问)
李惟安被“金融骗局”几个字吸引住了。
她低头看看时间,展览正在进行中,便悄悄地推门进去。
展厅不大,墙壁上挂满了金融史上一些著名的骗局案例:庞氏骗局、郁金香泡沫、2008年金融危机的次贷链条。展台中央则摆着一个奇特的多面体模型,旁边配有说明牌:
“菲波那契数列在量化交易中的隐秘应用——某跨国骗局的数学模型重现。”
"若用数列中的前n项设计‘合法’收益逻辑,将形成一种完美掩盖的递推结构——直到现金流断裂之日。”
她对这些英文专业术语并不熟悉,只能借助翻译软件一点一点地啃。正当她试图弄懂模型中变量关系时,一段话跳入眼帘:
“……20xx年,一名中国青年 Dr. L.X 开发的数学模型协助德国警方侦破一起跨国诈骗案,为全球金融市场稳定作出卓越贡献……”
Dr. L. X?
她怔住了。虽然没有照片、也没有全名,李惟安却敏锐地察觉到:那个“Dr. L. X”,极有可能就是徐凛。
李惟安从展厅出来时,手里还攥着一张从门口展板上撕下来的传单。雪已经融了一些,石板路被踩出一串湿漉漉的脚印。
她的脑子却是一片混乱。
Dr. L. X.
这三个字母像根细针扎进了她的脑海。明明没有证据,但她无法控制地往徐凛身上联想。
她低头重新看那张传单。下方附了一个二维码,标注“完整模型推演 & 技术报告”。她用手机扫了扫,屏幕上跳出一个加载中的网页,配图正是她刚才看到的多面体图案。旁边还有几页PDF格式的技术文档。
但页面的标题却令她瞬间愣住:
Mathematical reconstruction of the LX-Model in the 20xx Ponzi Incident
—— supervised by Dr. F. Weismann & team
LX-Model?
她几乎要怀疑自己是不是看错了。
她正盯着手机发愣,身后突然传来熟悉的脚步声。
“你怎么一个人在外面这么久?”
是徐凛的声音,夹杂着微微的喘气。他身上还带着会议厅里暖气的味道。
李惟安慌忙把手机锁屏,随手把传单塞进口袋,抬头勉强一笑:“啊……走着走着就绕远了。”
徐凛没多说,只是点点头。
“你演讲还顺利吗?”她努力让语气听起来自然。
“嗯,还行。你呢?在外面看了点什么?”
李惟安咬了咬唇,斟酌着说:“……我进了数学系那边一个展厅,是关于金融骗局的。挺有意思的。”她刻意用了轻描淡写的语气。
“嗯?”徐凛似乎愣了一下,但语气仍然淡定,“Weismann 的展览?他是个有意思的老头儿,喜欢在金融模型里找‘数学诗意’。”
“你以前就认识他?”
“嗯,在剑桥交流的时候见过他。”他语速不快,像是下意识地省略了细节。
“那……这个金融诈骗案的模型,LX-Model是不是你做的?”
徐凛脚步微顿,片刻后继续往前走:“你怎么知道的?”
“我猜的。这可是一件超级厉害大事诶!哥,你是大侦探!我之前居然从未听你说过。”
他没有立刻回答,反而轻声道:“因为那不是我想做的事情。”
空气一下子沉默了。两人并肩走着,脚下是半融的雪水,阳光忽明忽暗。
此刻的慕尼黑仿佛被一层原始的白色毯子所笼罩,每个屋顶和街道在柔软的粉状面纱下闪闪发光。树上细腻的霜冻形成了闪闪发光的树枝花边,远处,雄伟的阿尔卑斯山耸立,白雪皑皑的山峰刺穿了苍白的冬日天空。
在南方城市H市待了两个星期,已经快忘记北方的白雪的李惟安,此时被眼前的漫天飞雪所震撼,兴奋地蹦蹦跳跳。
“Willkonmmen in München (欢迎来到慕尼黑)!”,徐凛笑着看着她兴高采烈的模样,他的心情居然也跟着一切欢心雀跃起来,仿佛回到五年前他初到这个国度的时候。
五年前,他十九岁,MIT博士生二年级,来到慕尼黑工业大学交换一年。
李惟安推着行李哗啦哗啦就来到出口,自动门一打开,冷风便带着零星雪花灌进来,李惟安一个哆嗦。
“等等。”徐凛轻轻叫住她,低头替她把围巾往上拉了拉,温热的指节轻轻拂过她的下颌,“别露出脖子,会着凉。”
“哦……”李惟安低声应了一句,小声嘀咕,“怎么你还比我妈细心。”
徐凛忍不住笑了声:“我现在是你身边唯一的合法监护人,当然要细心了。”
他们一前一后走到候车站。街道两旁是古朴的红砖建筑,橘黄的灯光打在积雪上,投下柔和的光晕。李惟安一边跺脚取暖,一边看着雪花在空中缓缓旋转,像城市的呼吸一样轻柔。
有轨电车缓缓驶来,徐凛轻声提醒:“站稳。”他护着她上车,一路找了靠窗的位置。车厢里温度适中,玻璃窗已经模糊,外头的雪夜像幅逐渐晕染开的水墨画。
“这趟路你以前也坐过吧?”她轻轻问。
“嗯,回学校最常坐的就是这条。”他把自己的围巾松了松,又拉过她手轻捏了一下,“你手怎么这么冷,手套呢?”
“忘带了。”她笑嘻嘻地回答。
“下次记得。”
他没多说,但把自己的手套摘了下来,塞进她手里。李惟安心里忽然暖了一下,不知是因为电车里空气升温,还是因为他一贯细致又不显山不露水的关心。
车窗外,雪还在落,但好像也没那么冷了。
慕尼黑的夜雪不动声色地落下,像一场缓慢沉静的告白,悄然铺满街头巷尾。
酒店坐落在市中心的老城区,一幢三层高的浅灰色欧式小楼。外墙上爬满了冬季枯萎的藤蔓,窗台上还残留着圣诞节未拆的灯饰。李惟安拎着行李箱踩在厚厚的雪地上,发出“吱呀吱呀”的声音,看着哥哥在前台用一口流利的德语和工作人员交谈,不禁小声感叹:“感觉这个世界上没有你不会的事情。”
徐凛回头看她一眼,眼中含笑:“刚来那会儿,可是一句不会。只能用蹩脚的英语配手势。”
李惟安笑出声,她难以想象那样的哥哥。至今为止,徐凛给她的印象永远是云淡风轻,游刃有余,万事俱备。
他们的房间在二楼,房间很大,有一个大客厅,还有两个小单人间,单人间里都配有独立的卫生间。不知道是学校这边安排的,还是徐凛特意要求的,总之是十分豪华的,可以看出学校对徐凛这种人才的尊重。
窗外正对着一条铺满鹅卵石的街道。李惟安把窗帘拉开,趴在窗台上看雪,眼神亮晶晶的:“哥,你以前住的地方,也是这样?”
徐凛坐在沙发上,低头拆行李。他动作很慢,好像也回到了从前。他轻声道:“我当时住在学校旁边一个单间公寓。比这里小很多,每天走路二十分钟去实验室。冬天常常下雪,刚来的那年,差点滑倒摔进运河里。”
李惟安“噗嗤”笑了:“这么狼狈?”
“那时候一个人,不太敢跟人说话,怕听不懂。每天除了睡觉就是研究。”他顿了顿,语气轻了些,“不过,那是我很重要的一段时间,我很喜欢这里。”
她望着哥哥的侧脸,觉得有点陌生,那是她从未接触过的徐凛,孤独但坚定。
“那你后来为什么没留在德国?”她脱口而出。
徐凛抬头看她,眼神在柔光下显得有点远,像在思索,又像在沉默。他没有立刻回答,只说:“有机会,再告诉你吧。”
他们在楼下的餐厅吃了简餐。李惟安嚼着面包,听徐凛一边讲着慕尼黑工业大学的奇葩学长学姐,一边偷偷记下他明天讲座的时间和地点。她打算一个人去看看那座传说中改写过哥哥人生轨迹的校园。
夜里,她躺在床上翻来覆去,脑子里浮现出哥哥说的那些场景。她忽然意识到,这趟旅程,也许会比她想象中更复杂、更不平凡。
第二天,李惟安跟着徐凛去参加在慕尼黑工业大学举行的“全球数学年度峰会”。数学界的许多知名学者都会来参加,发表演讲,交流他们在各自领域重点的新发现和突破。
徐凛的研究方向是代数拓扑,李惟安无意中瞥一眼他的演讲稿和发表的文章,全是密密麻麻的符号和公式。
讲堂里灯光柔和,空气中弥漫着印刷纸与咖啡的味道,台上的学者用德语夹杂着英语侃侃而谈,身后是一整屏密集复杂的代数拓扑图像。李惟安坐在椅子上,手心微微冒汗,像误闯进一个神秘的圣殿。
对于一个刚转入数学系的学生来说,能参加这种世界级顶尖学术交流会是李惟安想都没想过的,她也想通过这次机会向来自全世界的顶尖大神学习。
但现实是,由于她目前的数学知识储备太少了,她压根听不懂那些大神们在说什么。
“是不是太无聊了,要不要陪你出去走走?”,徐凛注意到旁边的李惟安偷偷地打了一个哈欠。
“不无聊……只是我听不懂。我想出去走走。”
“好,我陪你。”徐凛转身开始收拾文件。
“不用,我自己一个人去就好。”李惟安看得出来,徐凛对这次的学术交流很重视,她不希望徐凛为了照顾自己而错过和顶尖学者们交流的机会,“我就在学校附近转转,不会走丢的。”
“好吧,一个小时后回来这里,我带你去吃午饭?”
“Kein Problem! (没问题)”
李惟安从会场出来,空气中残留着晨间的寒意。雪已经停了,阳光从云层缝隙间探出头来,把鹅卵石小道照得一块亮一块暗。她把围巾往脖子上裹了裹,沿着主干道缓缓走着。
慕尼黑工业大学的校园比她想象中还要大,建筑古老而典雅,钟楼的指针稳稳停在十点一刻。她掏出手机,拍下一张校园照,发到她和允冬壹壹的“公主干饭群”。,然后收起手机,继续往前走。
图书馆一层的咖啡馆飘出淡淡的烘焙香味,令人放松。她站在门口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没进去。她更想走一走,看看这片曾在徐凛记忆中闪光的校园。
绕过一片被雪覆盖的草坪,她在一栋标着“数学系”字样的老建筑前停下。门口的展板吸引了她的注意:
“数学与金融:隐藏的秩序”
—— 特别展:解构历史上的金融骗局
主讲人:F. Weismann 博士(前国际调查咨询顾问)
李惟安被“金融骗局”几个字吸引住了。
她低头看看时间,展览正在进行中,便悄悄地推门进去。
展厅不大,墙壁上挂满了金融史上一些著名的骗局案例:庞氏骗局、郁金香泡沫、2008年金融危机的次贷链条。展台中央则摆着一个奇特的多面体模型,旁边配有说明牌:
“菲波那契数列在量化交易中的隐秘应用——某跨国骗局的数学模型重现。”
"若用数列中的前n项设计‘合法’收益逻辑,将形成一种完美掩盖的递推结构——直到现金流断裂之日。”
她对这些英文专业术语并不熟悉,只能借助翻译软件一点一点地啃。正当她试图弄懂模型中变量关系时,一段话跳入眼帘:
“……20xx年,一名中国青年 Dr. L.X 开发的数学模型协助德国警方侦破一起跨国诈骗案,为全球金融市场稳定作出卓越贡献……”
Dr. L. X?
她怔住了。虽然没有照片、也没有全名,李惟安却敏锐地察觉到:那个“Dr. L. X”,极有可能就是徐凛。
李惟安从展厅出来时,手里还攥着一张从门口展板上撕下来的传单。雪已经融了一些,石板路被踩出一串湿漉漉的脚印。
她的脑子却是一片混乱。
Dr. L. X.
这三个字母像根细针扎进了她的脑海。明明没有证据,但她无法控制地往徐凛身上联想。
她低头重新看那张传单。下方附了一个二维码,标注“完整模型推演 & 技术报告”。她用手机扫了扫,屏幕上跳出一个加载中的网页,配图正是她刚才看到的多面体图案。旁边还有几页PDF格式的技术文档。
但页面的标题却令她瞬间愣住:
Mathematical reconstruction of the LX-Model in the 20xx Ponzi Incident
—— supervised by Dr. F. Weismann & team
LX-Model?
她几乎要怀疑自己是不是看错了。
她正盯着手机发愣,身后突然传来熟悉的脚步声。
“你怎么一个人在外面这么久?”
是徐凛的声音,夹杂着微微的喘气。他身上还带着会议厅里暖气的味道。
李惟安慌忙把手机锁屏,随手把传单塞进口袋,抬头勉强一笑:“啊……走着走着就绕远了。”
徐凛没多说,只是点点头。
“你演讲还顺利吗?”她努力让语气听起来自然。
“嗯,还行。你呢?在外面看了点什么?”
李惟安咬了咬唇,斟酌着说:“……我进了数学系那边一个展厅,是关于金融骗局的。挺有意思的。”她刻意用了轻描淡写的语气。
“嗯?”徐凛似乎愣了一下,但语气仍然淡定,“Weismann 的展览?他是个有意思的老头儿,喜欢在金融模型里找‘数学诗意’。”
“你以前就认识他?”
“嗯,在剑桥交流的时候见过他。”他语速不快,像是下意识地省略了细节。
“那……这个金融诈骗案的模型,LX-Model是不是你做的?”
徐凛脚步微顿,片刻后继续往前走:“你怎么知道的?”
“我猜的。这可是一件超级厉害大事诶!哥,你是大侦探!我之前居然从未听你说过。”
他没有立刻回答,反而轻声道:“因为那不是我想做的事情。”
空气一下子沉默了。两人并肩走着,脚下是半融的雪水,阳光忽明忽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