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纾指尖挑起那截红绳,她忽地轻笑一声,随手将其抛在案几上:"放下罢。"
贺拔律骁眸中骤亮,单膝猛地抵近一步:"郡主这是应了?"
"应什么?"元纾忽然抬眸,步摇的垂珠在她眉间投下碎影,"凭你梦里不知哪路野菩萨的胡话?"这次她连琵琶都放下了,微微挑眉,"现世真佛可就在含章殿坐着呢。"
贺拔呼吸一滞,甲胄下的肌肉骤然绷紧。他缓缓直起身,铁靴碾过地上断弦:"臣...确非良配。"喉结滚动间,"郡主乃帝裔贵胄,臣..."
元纾皱眉打断他:“出身又如何?人贵自重。”
“郡主何意?”
元纾忽然倾身,发间金步摇的尖角几乎刺到他喉结,"你可知宣太后当年,是如何用义渠王养兵的?"
“竟不知郡主竟此志?”贺拔律骁瞳孔骤缩,义渠王以三十城为聘,最终连血肉都化作了秦国的根基。他忽然朝元纾行了大礼:"云中六镇,百年不纳赋。若得郡主垂青。"铁甲与青砖相撞的闷响中,他抬头露出狼般的笑,"未必不能效馆陶公主故事?"
"起来。"元纾指尖轻叩石桌,"这其一,本宫应了。"
贺拔紧绷的肩膀微松,却听她继续道:"其二..."她忽然倾身,带着清冽的檀香逼近,"这婚姻大事,自然是要两情相悦,你可心悦于我?"
这直白的一问让贺拔耳尖瞬间烧红。他张了张口,却只挤出几个破碎的音节。
“我父亲范阳愍王只有我母亲一位王妃,我舅舅亦只有一位夫人,你呢?”
"臣得尚郡主,已是祖坟冒青烟..."贺拔慌忙单膝下跪,"岂敢妄想齐人之福?"
"刀。"元纾突然伸手。
寒光闪过,她勉强在指尖划开细痕,一滴血珠坠入酒中,不是她吝啬,实在是怕这没有抗生素的时代,一点小伤就能要人命。
"发誓。"她将酒盏推过去,眼底映着跳动的烛火。
贺拔律骁的刀划过手掌,血液滴进酒中,他举起酒盏,仰头时喉结滚动:"皇天后土为证,臣贺拔律骁此生绝无异生之子!若违此誓..."
"够了。"元纾突然夺过酒盏,就着他手饮了一口。琥珀色的酒液在她唇边留下一抹水光,"我信你。"
她猛地转身,绯色从耳尖蔓延至脖颈:"三书六礼,一样不许少。"
贺拔将剩余血酒一饮而尽,铁甲与青砖相撞发出沉闷声响:"臣,遵旨。"
婚事既定,诸般筹备反倒简单。依前朝旧制,一应嫁娶事宜皆由宗正寺操办。元纾既不必再入宫侍奉,便上书太后搬回了高府。
这日与杨夫人商议嫁衣纹样时,舅母忽然叹道:"这一去便是千里之外的云中..."
"快马不过五日路程,"元纾捻着绣样轻笑,"何况贺拔将军总要轮值禁中,在洛阳的日子不会少。"
杨夫人突然正色:"太后可曾提过建府之事?"
"这倒不曾。"
"这如何使得!"杨夫人手中绣绷重重一放,"难道真要住进梁国公府?待你舅舅回府,定要好好商议。"
元纾这才惊觉此事要紧。莫说这礼法森严的世道,便是在她那个时代,新婚夫妇与公婆同住也多有龃龉。虽不至于闹出风波,但终究不便。
"只是本朝定制,唯有公主可别置府第。"
杨夫人冷笑:"不过是个名头罢了。"
元纾暗惊,弘农杨氏的底气,果然非同凡响。
高诀回府后直奔此议,元纾不由莞尔:"舅舅与舅母当真心有灵犀。"
杨夫人从容道:"如今宗正寺是中山王主事。此人贪财,夫君不妨探探口风。横竖只要个虚名,不动封邑,应当不难。"
这中山王本是疏属宗室,本该碌碌终生。却在太后夺宫时及时告发卢氏阴谋,从此平步青云。不仅官拜黄门侍中,更兼领宗正寺,其子又娶了太后胞妹,圣眷正隆。
"且缓两日。"高诀蹙眉,"今日朝堂上,中山王弹劾清河王谋反。太后已下令将清河王禁足府中查办。"
杨夫人嗤之以鼻:"朝纲就是败在此辈手中!清河王乃两朝托孤重臣,素有贤名。他若谋反,中山王还敢收受贿赂?"
"太后当真禁足了清河王?"元纾追问,"莫非真要..."
"做做样子罢了。"高诀踌躇片刻,压低声音,"有些事你也该知晓。太后年少守寡,清河王风姿绰约,英武过人,曾在明光宫中..."
元纾手中茶盏险些倾覆,这竟是段叔嫂秘辛!太后果然...不拘小节。
"那开府之事..."
"八九不离十。"
"余下一成呢?"
"太后命人占卜,婚期定在端午前。新建府邸怕是来不及了。"
元纾眸光一闪:"我想要父亲的旧邸。"
高诀沉吟良久:"...未尝不可。"
"这些琐事不必挂心。你只管安心待嫁便是。"杨夫人轻拍她手背,又看向高诀,“你去搞定中山王,我明日去找城阳公主。”
果然不出两日,太后明发上谕:清河王谋反一事纯属诬告,赐绢二十匹以作安抚;中山王听信谗言,罚俸一月。这般各打五十大板的处置,倒将这场风波轻轻揭过。
元纾冷眼瞧着这场闹剧,心中暗忖。那清河王乃宗室近支,先帝曾赞其"英武非常,汉学大家",更兼清正廉明,在朝野素有贤名。反观中山王,却是将"食色性也"四字践行得淋漓尽致,脱离了高级趣味,吃喝嫖赌、卖官鬻爵,但凡能捞钱的勾当,没有他不沾的。偏生此人有功于太后,又攀上了太后心腹太监李良辅,纵使清河王屡次弹劾,太后也不过和和稀泥。这朝堂之上,倒形成了种微妙的制衡。
最妙的是,这中山王虽贪得无厌,却极重"商誉"。但凡收钱,必定将事情办得妥帖。元纾曾见舅舅书房里多了一尊鎏金佛像,想来便是给中山王的"润笔费"。
果不其然,数日后中山王便上书太后。奏折写得情真意切,先说元纾"孤苦伶仃,寄人篱下",又赞范阳愍王"忠贞不渝,反遭奸佞所害"。洋洋洒洒千余言,最后才图穷匕见,请封元纾为公主,并将范阳王府改作公主府。这般安排,既全了天家体面,又为朝廷省下建府开支,当真是一举两得。太后本拿不定主意,正好城阳公主侍奉在侧,哄得太后当即答应下来。
元纾抚摸着奏折副本,唇角微扬。这中山王倒也不是一无是处,明明是一桩买卖,偏生能写得如此冠冕堂皇。想来那尊鎏金佛像,倒是物超所值了。
当高诀为外甥女的体面四处奔走时,元纾也在暗中织就自己的罗网。
每当问及父亲遇害的真相,舅舅总是眼神闪烁,顾左右而言他,显然罪魁祸首超出了他能报复的范畴,甚至不能言及。
但总有人愿意揭开这血淋淋的真相。元纾找到了最合适的倾诉者:楚阳王。
他也怀着刻骨的恨。
在永宁寺的香火缭绕中,楚阳王手持往生经,声音低沉地讲述着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那时卢太后还执掌朝政,何太后不过是个被囚禁在明光宫中的太妃。卢太后为提拔父亲卢宣,与权臣元兴生产生激烈冲突。元兴生联合禁军统领于策发动政变,将卢太后贬至瑶光寺为尼,彻底清除了卢氏势力。
"可谁曾想..."楚阳王的手指死死攥紧经卷,指节发白,"何太后不甘做元兴生的傀儡,转而联合中山王和李良辅夺取禁军兵权。元兴生死后,她仍不满足..."
他的声音哽咽了,那些被冤杀的王族名单里,有元纾的父亲,也有他的父亲。说到最后,楚阳王只能颤抖着念起往生咒,仿佛这样就能超度那些枉死的亡魂。
元纾仰望着金碧辉煌的佛像,佛面上慈悲的笑容在香火中若隐若现。耳畔是庄严的诵经声,鼻尖萦绕着檀香的芬芳。多么讽刺啊,在这满殿的"我佛慈悲"之下,埋葬着多少血淋淋的真相?
她突然很想放声大笑。这金身佛像镀的哪里是什么慈悲?分明是无数冤魂的血泪铸就的虚伪!
既然佛祖不曾赐给我慈悲,那我便自己来讨个公道。
如今范阳王府既已收回,那些被刻意掩埋的往事便如殿角蛛网,在阳光下无所遁形。
她时常梦到在王府旧邸,廊柱上斑驳的刀痕,那些无声的惨叫,那个血色的黎明...那个敦厚老实的宗室亲王,只因血脉太近,便落得身首异处的下场。
所谓"附葬先帝陵寝"的恩典,不过是给活人看的遮羞布。对元纾而言,父亲的冤魂仍在九泉之下不得安宁。每当夜半惊醒,她都能听见血液在耳畔沸腾的声音:血债必须血偿!
含章殿里的那个不辨是非的女人,那些落井下石的奸佞,所有参与这场屠杀的刽子手,所有背叛者都得死!
贺拔律骁眸中骤亮,单膝猛地抵近一步:"郡主这是应了?"
"应什么?"元纾忽然抬眸,步摇的垂珠在她眉间投下碎影,"凭你梦里不知哪路野菩萨的胡话?"这次她连琵琶都放下了,微微挑眉,"现世真佛可就在含章殿坐着呢。"
贺拔呼吸一滞,甲胄下的肌肉骤然绷紧。他缓缓直起身,铁靴碾过地上断弦:"臣...确非良配。"喉结滚动间,"郡主乃帝裔贵胄,臣..."
元纾皱眉打断他:“出身又如何?人贵自重。”
“郡主何意?”
元纾忽然倾身,发间金步摇的尖角几乎刺到他喉结,"你可知宣太后当年,是如何用义渠王养兵的?"
“竟不知郡主竟此志?”贺拔律骁瞳孔骤缩,义渠王以三十城为聘,最终连血肉都化作了秦国的根基。他忽然朝元纾行了大礼:"云中六镇,百年不纳赋。若得郡主垂青。"铁甲与青砖相撞的闷响中,他抬头露出狼般的笑,"未必不能效馆陶公主故事?"
"起来。"元纾指尖轻叩石桌,"这其一,本宫应了。"
贺拔紧绷的肩膀微松,却听她继续道:"其二..."她忽然倾身,带着清冽的檀香逼近,"这婚姻大事,自然是要两情相悦,你可心悦于我?"
这直白的一问让贺拔耳尖瞬间烧红。他张了张口,却只挤出几个破碎的音节。
“我父亲范阳愍王只有我母亲一位王妃,我舅舅亦只有一位夫人,你呢?”
"臣得尚郡主,已是祖坟冒青烟..."贺拔慌忙单膝下跪,"岂敢妄想齐人之福?"
"刀。"元纾突然伸手。
寒光闪过,她勉强在指尖划开细痕,一滴血珠坠入酒中,不是她吝啬,实在是怕这没有抗生素的时代,一点小伤就能要人命。
"发誓。"她将酒盏推过去,眼底映着跳动的烛火。
贺拔律骁的刀划过手掌,血液滴进酒中,他举起酒盏,仰头时喉结滚动:"皇天后土为证,臣贺拔律骁此生绝无异生之子!若违此誓..."
"够了。"元纾突然夺过酒盏,就着他手饮了一口。琥珀色的酒液在她唇边留下一抹水光,"我信你。"
她猛地转身,绯色从耳尖蔓延至脖颈:"三书六礼,一样不许少。"
贺拔将剩余血酒一饮而尽,铁甲与青砖相撞发出沉闷声响:"臣,遵旨。"
婚事既定,诸般筹备反倒简单。依前朝旧制,一应嫁娶事宜皆由宗正寺操办。元纾既不必再入宫侍奉,便上书太后搬回了高府。
这日与杨夫人商议嫁衣纹样时,舅母忽然叹道:"这一去便是千里之外的云中..."
"快马不过五日路程,"元纾捻着绣样轻笑,"何况贺拔将军总要轮值禁中,在洛阳的日子不会少。"
杨夫人突然正色:"太后可曾提过建府之事?"
"这倒不曾。"
"这如何使得!"杨夫人手中绣绷重重一放,"难道真要住进梁国公府?待你舅舅回府,定要好好商议。"
元纾这才惊觉此事要紧。莫说这礼法森严的世道,便是在她那个时代,新婚夫妇与公婆同住也多有龃龉。虽不至于闹出风波,但终究不便。
"只是本朝定制,唯有公主可别置府第。"
杨夫人冷笑:"不过是个名头罢了。"
元纾暗惊,弘农杨氏的底气,果然非同凡响。
高诀回府后直奔此议,元纾不由莞尔:"舅舅与舅母当真心有灵犀。"
杨夫人从容道:"如今宗正寺是中山王主事。此人贪财,夫君不妨探探口风。横竖只要个虚名,不动封邑,应当不难。"
这中山王本是疏属宗室,本该碌碌终生。却在太后夺宫时及时告发卢氏阴谋,从此平步青云。不仅官拜黄门侍中,更兼领宗正寺,其子又娶了太后胞妹,圣眷正隆。
"且缓两日。"高诀蹙眉,"今日朝堂上,中山王弹劾清河王谋反。太后已下令将清河王禁足府中查办。"
杨夫人嗤之以鼻:"朝纲就是败在此辈手中!清河王乃两朝托孤重臣,素有贤名。他若谋反,中山王还敢收受贿赂?"
"太后当真禁足了清河王?"元纾追问,"莫非真要..."
"做做样子罢了。"高诀踌躇片刻,压低声音,"有些事你也该知晓。太后年少守寡,清河王风姿绰约,英武过人,曾在明光宫中..."
元纾手中茶盏险些倾覆,这竟是段叔嫂秘辛!太后果然...不拘小节。
"那开府之事..."
"八九不离十。"
"余下一成呢?"
"太后命人占卜,婚期定在端午前。新建府邸怕是来不及了。"
元纾眸光一闪:"我想要父亲的旧邸。"
高诀沉吟良久:"...未尝不可。"
"这些琐事不必挂心。你只管安心待嫁便是。"杨夫人轻拍她手背,又看向高诀,“你去搞定中山王,我明日去找城阳公主。”
果然不出两日,太后明发上谕:清河王谋反一事纯属诬告,赐绢二十匹以作安抚;中山王听信谗言,罚俸一月。这般各打五十大板的处置,倒将这场风波轻轻揭过。
元纾冷眼瞧着这场闹剧,心中暗忖。那清河王乃宗室近支,先帝曾赞其"英武非常,汉学大家",更兼清正廉明,在朝野素有贤名。反观中山王,却是将"食色性也"四字践行得淋漓尽致,脱离了高级趣味,吃喝嫖赌、卖官鬻爵,但凡能捞钱的勾当,没有他不沾的。偏生此人有功于太后,又攀上了太后心腹太监李良辅,纵使清河王屡次弹劾,太后也不过和和稀泥。这朝堂之上,倒形成了种微妙的制衡。
最妙的是,这中山王虽贪得无厌,却极重"商誉"。但凡收钱,必定将事情办得妥帖。元纾曾见舅舅书房里多了一尊鎏金佛像,想来便是给中山王的"润笔费"。
果不其然,数日后中山王便上书太后。奏折写得情真意切,先说元纾"孤苦伶仃,寄人篱下",又赞范阳愍王"忠贞不渝,反遭奸佞所害"。洋洋洒洒千余言,最后才图穷匕见,请封元纾为公主,并将范阳王府改作公主府。这般安排,既全了天家体面,又为朝廷省下建府开支,当真是一举两得。太后本拿不定主意,正好城阳公主侍奉在侧,哄得太后当即答应下来。
元纾抚摸着奏折副本,唇角微扬。这中山王倒也不是一无是处,明明是一桩买卖,偏生能写得如此冠冕堂皇。想来那尊鎏金佛像,倒是物超所值了。
当高诀为外甥女的体面四处奔走时,元纾也在暗中织就自己的罗网。
每当问及父亲遇害的真相,舅舅总是眼神闪烁,顾左右而言他,显然罪魁祸首超出了他能报复的范畴,甚至不能言及。
但总有人愿意揭开这血淋淋的真相。元纾找到了最合适的倾诉者:楚阳王。
他也怀着刻骨的恨。
在永宁寺的香火缭绕中,楚阳王手持往生经,声音低沉地讲述着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那时卢太后还执掌朝政,何太后不过是个被囚禁在明光宫中的太妃。卢太后为提拔父亲卢宣,与权臣元兴生产生激烈冲突。元兴生联合禁军统领于策发动政变,将卢太后贬至瑶光寺为尼,彻底清除了卢氏势力。
"可谁曾想..."楚阳王的手指死死攥紧经卷,指节发白,"何太后不甘做元兴生的傀儡,转而联合中山王和李良辅夺取禁军兵权。元兴生死后,她仍不满足..."
他的声音哽咽了,那些被冤杀的王族名单里,有元纾的父亲,也有他的父亲。说到最后,楚阳王只能颤抖着念起往生咒,仿佛这样就能超度那些枉死的亡魂。
元纾仰望着金碧辉煌的佛像,佛面上慈悲的笑容在香火中若隐若现。耳畔是庄严的诵经声,鼻尖萦绕着檀香的芬芳。多么讽刺啊,在这满殿的"我佛慈悲"之下,埋葬着多少血淋淋的真相?
她突然很想放声大笑。这金身佛像镀的哪里是什么慈悲?分明是无数冤魂的血泪铸就的虚伪!
既然佛祖不曾赐给我慈悲,那我便自己来讨个公道。
如今范阳王府既已收回,那些被刻意掩埋的往事便如殿角蛛网,在阳光下无所遁形。
她时常梦到在王府旧邸,廊柱上斑驳的刀痕,那些无声的惨叫,那个血色的黎明...那个敦厚老实的宗室亲王,只因血脉太近,便落得身首异处的下场。
所谓"附葬先帝陵寝"的恩典,不过是给活人看的遮羞布。对元纾而言,父亲的冤魂仍在九泉之下不得安宁。每当夜半惊醒,她都能听见血液在耳畔沸腾的声音:血债必须血偿!
含章殿里的那个不辨是非的女人,那些落井下石的奸佞,所有参与这场屠杀的刽子手,所有背叛者都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