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神宗朝出版的《元丰九域志》记载,邓州(南阳)至东京开封府的官方驿路里程为约650宋里(1宋里≈0.5公里,合今约325公里)。乘坐牛车正常要花费20天的路程,但是这一行妇孺,则多用了5天时间。
媳妇耘娘,一听到西边战事,脸色唰地一下发白,恶狠狠地骂道。“都是悦娘那个小丫头,路上非要闹腾,又是捡破烂,又是鼓动她大兄寻什么奇闻怪事,要不然我们何至于耽搁这么久?”想到丈夫又要奔赴战场,阴霾又一次笼罩在她心头,自成婚以来,夫妻二人聚少离多。
吴王氏却很是淡定,从她年轻时,就已经习惯了丈夫外出打仗,而她独守家中照顾婆母和幼子幼女。年轻时陪着婆母等丈夫,年老时陪着儿媳等儿子。
她本是许州(今许昌)人士,幼时偷随做木匠的父亲前往南阳谋生。突逢战事,原定的木工活告吹,所带粮食也消耗殆尽。恰逢当地一位吴姓寡母,其子年方十五,被征入伍。寡母唯恐儿子有去无回,便以半袋面粉将她买下。当然,也有着自己的小心思,打量着以后儿子如果能活着回来,就算缺胳膊少腿,起码也能有人照顾。
几年后,她亲生父亲来寻,王氏又怜寡母可怜,执意不肯归家,坚持要等吴家哥哥回来。王父起初气恼,转念一想:待女儿年长再寻不迟,届时吴家小子想必早已战死沙场,尸骨无存。未曾想,在王氏及笄那年,吴家独子居然回来了。
原来这小子因为长得高大,人又白净机灵,在军营里还喜欢跟着人学几个大字,被一个都头看中任为十将,还给取了大名吴温,不再吴大吴大的叫着。本想顺便给他说亲,吴温却说家中还有老母,且老母已经给他养了个媳妇。太平兴国八年,因主将遭罢免,其辖下兵权被夺,吴温遂向上官告假,获准回乡探亲。
儿子全须全尾地回来了,还当上什么军官,吴寡妇喜出望外,即刻张罗二人成婚。吴温一看,王氏已经出落得亭亭玉立。而他能靠脸被上官看中,那自然也能被张氏看中,两人就这么成了亲。未料成婚未几,小夫妻便再度分离 —— 吴温重返军营。此时主将复职,他随赏识他的都头进攻契丹,却在岐沟关一役惨败,都头战死沙场。吴温虽侥幸生还,却失去左臂,被遣返原籍从事军队杂务。
这些年吴温与王氏共生了四女二子,其中长女、三女及幼子皆早夭,吴温也在四年前因病离世。
见儿媳慌乱起来,吴王氏刚欲呵斥,却心头一叹 —— 想当年自己也曾为外出征战的丈夫提心吊胆,此刻感同身受,便决定宽慰一二。
“莫慌!禁军每三年轮换驻地,大郎刚从陕西调入京中,西边即便再起兵事,又与他何干呢?说不定是旁的事耽搁了。”
大郎便是吴王氏的长子,名唤吴军,当兵的老子给儿子起的名字都是如此朴素无华。吴军亦追随父亲脚步投身军旅,庆历二年(1042年),也就是前年,跟随左藏库使、原州知府景泰,充当副指挥使,于彭阳西与西夏军交战时大胜。而同年的另一场战役定川寨一役,宋军却遭惨败,葛怀敏等十五员将领战死,九千余将士几近全军覆没。
经此两战对比,彭阳西大捷令宋仁宗与朝廷颜面生辉。故而在圣上隆恩之下,全军皆获额外封赏。诸多有功将士亦得擢升,连升两级以彰其功。刚从边疆换防归来的吴军,便由此擢升为正七品指挥使,调防驻守东京。他三个月前修书归家,唤全家老小尽快进京定居。
刘耘娘被婆母这一喝,顿时冷静下来。她本就是首次出远门,何况此次乃是全家迁居。
虽说心中不舍嫁在南阳老家的二女儿,但二女婿家是世代行医的世医家族,且女婿年纪轻轻便官居从九品医学博士,人品端方,足以托付。与二女儿不同,嫁入东京城富户的大女儿更令她忧心。出嫁已五载,膝下仅育一女,公婆难免有所不满,幸而女婿护持,日子才未过得艰难。算起来,她已有半年未收到大女儿丽娘的书信了。
“娘!阿婆!” 车帘猛地掀开,跳进个白皙高挑的少年。但见他身姿挺拔,面容刚毅,浑身透着英武之气。
刘耘娘十五岁嫁与吴军,十九岁生大女丽娘,四年后生二女绮娘,二十七岁得子,取名吴夏,家人皆唤他夏小郎,如今已十三岁。三十六岁时,她以为再无子女之缘,不料丈夫被调往陕西边防前数月,竟又有孕,小女儿今年年仅五岁,此刻正坐在第二辆牛车上,由老奴王婆与丫鬟青枣照看。
而她这儿子大早上就嫌坐牛车慢,快马先一步入城寻他爹去了。虽然读书上看不出什么天赋,资质似乎平平,但是勇武且心思活络,和他爹以及阿公一样,懂得用脑子,随机应变得很。
只见这少年语速极快地道:“儿没寻到爹爹,只能先去寻大姐,却发现爹爹也在大姐家中。原是大姐突然晕倒,姐夫一时慌乱,差人去通知爹。大夫诊脉后说是喜脉,爹因此才耽搁了些时辰。我与爹爹本欲同行,不想前往西普济佛寺的道路被禁军封锁,途中又遇爹的同僚,他停下攀谈几句,让我先行,说随后便到。”
“这可是大喜事!” 耘娘与婆母吴王氏听闻皆大喜。丽娘成婚五载,仅有一女,始终是婆媳二人的心病。
“我去后面车上瞧瞧小妹!顺便问问她要不要骑马玩耍!” 话音未落,吴夏已一溜烟跑开,身后只传来母亲的呼喊:“不许带小妹上马,你自己骑术尚不精熟!”
吴家的第二辆牛车上,一位老妇正抱着个粉雕玉琢的小姑娘。此乃家中幼女,名唤吴悦,下人们皆称她悦小娘子。旁边立着个年长几岁、丫鬟打扮的少女,正挑着车帘。三人目光尽皆凝在车外那车水马龙的市井街道上,似被这人间盛景震慑心魂。
此时已过午时,初夏的日头悬在天际,阳光微微刺眼。街道上行人如织、摩肩接踵,宽阔的路面熙攘热闹。两旁店铺鳞次栉比,木质楼阁错落有致,楼檐下悬挂的各式幌子随风摇曳,或书商铺名号,或绘特色货品。沿路食肆香气四溢,街边小食摊热气腾腾,好客的老板站在摊前大声吆喝,引得路人频频驻足。更有一处人群围作圆圈,虽瞧不清内里情形,却听得喝彩声此起彼伏 —— 想是杂耍艺人正在表演杂技。
路上,身着葱绿或鹅黄罗裙的妇人梳着高髻,裙幅宽大、层层叠叠,脂粉甜香裹挟着馥郁气息扑面而来。她们举手投足间自有一番妖娆,恍若春日盛放的繁花。更有妙龄少女身着浅粉褙子,内搭月白长裙,行走时褙子随风轻扬,如蝴蝶振翅,衣袂间似有幽兰桂花香随风飘来,清新淡雅。
男子亦引人注目:身着淡蓝直裰的年轻郎君两两同行;骑马疾驰的藏青长袍大汉掠过,马蹄声中但见袍角飞扬。
布衣打扮的货郎用扁担挑着新鲜蔬果与精巧手工艺品,沿街叫卖;酒楼食肆间,提着食盒往返各府的闲汉穿梭不停;孩童在人群中嬉笑奔跑,身后传来父母 “慢些跑” 的呼喊。
熙攘热闹中,尽显无尽繁华生机。
吴悦看得目不转睛,兴致盎然,甚至想喊停牛车,下去大采购。谁知道她哥就这么回来了,一登上牛车,便如拔萝卜般将她从王婆怀中抱起,得意洋洋地从怀里掏出大姐给的糖果糕点逗她。
嗅到一丝异味,她嫌弃地皱起眉头。亲哥清晨匆匆出门,往返奔波风尘仆仆,浑身汗臭难耐。她手脚并用地挣脱怀抱,坐至窗边,让清风驱散异味,这才细声问道:“阿爹为何不来接我们?”
听到大姐怀有身孕,她也拍手高兴了起来。
来到这个世界已经五载,前世她是年过三十五、未婚未育的青椒。日子过得还算惬意,除了苦于发表,已经不再奢求职称,打算苟上十几年就退休。只要三代全无,她还能过得多惨?!
平常就运动锻炼一下,打开B站跟着周六野跳跳操,或者爬爬楼梯,每日楼下保证遛弯半小时。
要知道打铁必须自身硬,小病靠自身抵抗力。至于大病,就准备个十万,治不好便听天由命,心态分外豁达。
但是某一天晚上睡觉,眼睛一闭一睁,就发现她成为了一个刚出生不久的婴儿。
媳妇耘娘,一听到西边战事,脸色唰地一下发白,恶狠狠地骂道。“都是悦娘那个小丫头,路上非要闹腾,又是捡破烂,又是鼓动她大兄寻什么奇闻怪事,要不然我们何至于耽搁这么久?”想到丈夫又要奔赴战场,阴霾又一次笼罩在她心头,自成婚以来,夫妻二人聚少离多。
吴王氏却很是淡定,从她年轻时,就已经习惯了丈夫外出打仗,而她独守家中照顾婆母和幼子幼女。年轻时陪着婆母等丈夫,年老时陪着儿媳等儿子。
她本是许州(今许昌)人士,幼时偷随做木匠的父亲前往南阳谋生。突逢战事,原定的木工活告吹,所带粮食也消耗殆尽。恰逢当地一位吴姓寡母,其子年方十五,被征入伍。寡母唯恐儿子有去无回,便以半袋面粉将她买下。当然,也有着自己的小心思,打量着以后儿子如果能活着回来,就算缺胳膊少腿,起码也能有人照顾。
几年后,她亲生父亲来寻,王氏又怜寡母可怜,执意不肯归家,坚持要等吴家哥哥回来。王父起初气恼,转念一想:待女儿年长再寻不迟,届时吴家小子想必早已战死沙场,尸骨无存。未曾想,在王氏及笄那年,吴家独子居然回来了。
原来这小子因为长得高大,人又白净机灵,在军营里还喜欢跟着人学几个大字,被一个都头看中任为十将,还给取了大名吴温,不再吴大吴大的叫着。本想顺便给他说亲,吴温却说家中还有老母,且老母已经给他养了个媳妇。太平兴国八年,因主将遭罢免,其辖下兵权被夺,吴温遂向上官告假,获准回乡探亲。
儿子全须全尾地回来了,还当上什么军官,吴寡妇喜出望外,即刻张罗二人成婚。吴温一看,王氏已经出落得亭亭玉立。而他能靠脸被上官看中,那自然也能被张氏看中,两人就这么成了亲。未料成婚未几,小夫妻便再度分离 —— 吴温重返军营。此时主将复职,他随赏识他的都头进攻契丹,却在岐沟关一役惨败,都头战死沙场。吴温虽侥幸生还,却失去左臂,被遣返原籍从事军队杂务。
这些年吴温与王氏共生了四女二子,其中长女、三女及幼子皆早夭,吴温也在四年前因病离世。
见儿媳慌乱起来,吴王氏刚欲呵斥,却心头一叹 —— 想当年自己也曾为外出征战的丈夫提心吊胆,此刻感同身受,便决定宽慰一二。
“莫慌!禁军每三年轮换驻地,大郎刚从陕西调入京中,西边即便再起兵事,又与他何干呢?说不定是旁的事耽搁了。”
大郎便是吴王氏的长子,名唤吴军,当兵的老子给儿子起的名字都是如此朴素无华。吴军亦追随父亲脚步投身军旅,庆历二年(1042年),也就是前年,跟随左藏库使、原州知府景泰,充当副指挥使,于彭阳西与西夏军交战时大胜。而同年的另一场战役定川寨一役,宋军却遭惨败,葛怀敏等十五员将领战死,九千余将士几近全军覆没。
经此两战对比,彭阳西大捷令宋仁宗与朝廷颜面生辉。故而在圣上隆恩之下,全军皆获额外封赏。诸多有功将士亦得擢升,连升两级以彰其功。刚从边疆换防归来的吴军,便由此擢升为正七品指挥使,调防驻守东京。他三个月前修书归家,唤全家老小尽快进京定居。
刘耘娘被婆母这一喝,顿时冷静下来。她本就是首次出远门,何况此次乃是全家迁居。
虽说心中不舍嫁在南阳老家的二女儿,但二女婿家是世代行医的世医家族,且女婿年纪轻轻便官居从九品医学博士,人品端方,足以托付。与二女儿不同,嫁入东京城富户的大女儿更令她忧心。出嫁已五载,膝下仅育一女,公婆难免有所不满,幸而女婿护持,日子才未过得艰难。算起来,她已有半年未收到大女儿丽娘的书信了。
“娘!阿婆!” 车帘猛地掀开,跳进个白皙高挑的少年。但见他身姿挺拔,面容刚毅,浑身透着英武之气。
刘耘娘十五岁嫁与吴军,十九岁生大女丽娘,四年后生二女绮娘,二十七岁得子,取名吴夏,家人皆唤他夏小郎,如今已十三岁。三十六岁时,她以为再无子女之缘,不料丈夫被调往陕西边防前数月,竟又有孕,小女儿今年年仅五岁,此刻正坐在第二辆牛车上,由老奴王婆与丫鬟青枣照看。
而她这儿子大早上就嫌坐牛车慢,快马先一步入城寻他爹去了。虽然读书上看不出什么天赋,资质似乎平平,但是勇武且心思活络,和他爹以及阿公一样,懂得用脑子,随机应变得很。
只见这少年语速极快地道:“儿没寻到爹爹,只能先去寻大姐,却发现爹爹也在大姐家中。原是大姐突然晕倒,姐夫一时慌乱,差人去通知爹。大夫诊脉后说是喜脉,爹因此才耽搁了些时辰。我与爹爹本欲同行,不想前往西普济佛寺的道路被禁军封锁,途中又遇爹的同僚,他停下攀谈几句,让我先行,说随后便到。”
“这可是大喜事!” 耘娘与婆母吴王氏听闻皆大喜。丽娘成婚五载,仅有一女,始终是婆媳二人的心病。
“我去后面车上瞧瞧小妹!顺便问问她要不要骑马玩耍!” 话音未落,吴夏已一溜烟跑开,身后只传来母亲的呼喊:“不许带小妹上马,你自己骑术尚不精熟!”
吴家的第二辆牛车上,一位老妇正抱着个粉雕玉琢的小姑娘。此乃家中幼女,名唤吴悦,下人们皆称她悦小娘子。旁边立着个年长几岁、丫鬟打扮的少女,正挑着车帘。三人目光尽皆凝在车外那车水马龙的市井街道上,似被这人间盛景震慑心魂。
此时已过午时,初夏的日头悬在天际,阳光微微刺眼。街道上行人如织、摩肩接踵,宽阔的路面熙攘热闹。两旁店铺鳞次栉比,木质楼阁错落有致,楼檐下悬挂的各式幌子随风摇曳,或书商铺名号,或绘特色货品。沿路食肆香气四溢,街边小食摊热气腾腾,好客的老板站在摊前大声吆喝,引得路人频频驻足。更有一处人群围作圆圈,虽瞧不清内里情形,却听得喝彩声此起彼伏 —— 想是杂耍艺人正在表演杂技。
路上,身着葱绿或鹅黄罗裙的妇人梳着高髻,裙幅宽大、层层叠叠,脂粉甜香裹挟着馥郁气息扑面而来。她们举手投足间自有一番妖娆,恍若春日盛放的繁花。更有妙龄少女身着浅粉褙子,内搭月白长裙,行走时褙子随风轻扬,如蝴蝶振翅,衣袂间似有幽兰桂花香随风飘来,清新淡雅。
男子亦引人注目:身着淡蓝直裰的年轻郎君两两同行;骑马疾驰的藏青长袍大汉掠过,马蹄声中但见袍角飞扬。
布衣打扮的货郎用扁担挑着新鲜蔬果与精巧手工艺品,沿街叫卖;酒楼食肆间,提着食盒往返各府的闲汉穿梭不停;孩童在人群中嬉笑奔跑,身后传来父母 “慢些跑” 的呼喊。
熙攘热闹中,尽显无尽繁华生机。
吴悦看得目不转睛,兴致盎然,甚至想喊停牛车,下去大采购。谁知道她哥就这么回来了,一登上牛车,便如拔萝卜般将她从王婆怀中抱起,得意洋洋地从怀里掏出大姐给的糖果糕点逗她。
嗅到一丝异味,她嫌弃地皱起眉头。亲哥清晨匆匆出门,往返奔波风尘仆仆,浑身汗臭难耐。她手脚并用地挣脱怀抱,坐至窗边,让清风驱散异味,这才细声问道:“阿爹为何不来接我们?”
听到大姐怀有身孕,她也拍手高兴了起来。
来到这个世界已经五载,前世她是年过三十五、未婚未育的青椒。日子过得还算惬意,除了苦于发表,已经不再奢求职称,打算苟上十几年就退休。只要三代全无,她还能过得多惨?!
平常就运动锻炼一下,打开B站跟着周六野跳跳操,或者爬爬楼梯,每日楼下保证遛弯半小时。
要知道打铁必须自身硬,小病靠自身抵抗力。至于大病,就准备个十万,治不好便听天由命,心态分外豁达。
但是某一天晚上睡觉,眼睛一闭一睁,就发现她成为了一个刚出生不久的婴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