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姐?小姐?”
时值暮春,风和日丽,踩过满地海棠花,行走间犹觉微热,郑善云却冷汗涔涔。
“小姐这是怎么了,满头的汗, ”弄书不明,小姐自己去院外走了一圈,回来便魂不守舍。
郑善云纳闷问道:“今日百花宴,没有请赵家的人么? ”
弄书欲言又止,说话又怕小姐失落,最终小声道:“小姐,今年的百花宴各家帖子由东院送出去,咱们昨日才从庄子回来,东院的掌事管家并未将名单送咱们这来。”
怪不得……怪不得,依照伯母醉翁之意不在酒的百花宴,怎么会下帖子请赵家的人来。
正想着,伯母苏氏身边的周嬷嬷来道:
“三小姐,宴席将开,夫人不见您身影,特命老奴来请。”
周嬷嬷上前行礼,此乃伯母苏氏陪房,一言一行皆承苏氏之意。
自那日至今,郑善云未曾亲往东院请安,只遣婢女告病。此时随周嬷嬷同来的,还有堂兄郑善瑜之妻胡氏。
胡氏发髻高挽,朱钗绿簪,腕间一只金缠玉手镯,富贵精致,对谁都未语先带三分笑。
胡氏亲热地挽起郑善云玉,“今日河西贵胄云集,三小姐且收些性子,随我去陪那些闺秀罢。”
郑善云颔首道:“辛苦嫂嫂亲自来。”
“何来辛苦,我巴不得找些事做。夫君出事入狱,如今久不见人,我心未踏实过。”
胡氏‘哎’了一声,压低嗓音又道:“这几日你不在,婆母常念你呢。你说你到底晚辈,到底什么事情何苦与长辈置气?”
三小姐去庄子散心,唯独府中明眼人知,三小姐与大夫人因故生隙。
“好云儿,今日来都是四地贵客。你可千万要收些性子,你知道的,伯母为了你大哥的事,周转斡旋,熬废心神,身子很不好。”
话轻轻柔柔打在心口,将郑善云捧至高台。若再多言半句,必遭众人所指。
因着大嫂嫂有身孕,郑善云也只得笑笑不言语,可心里多少不舒服,轻轻抚开大嫂嫂的手。
。
宴会男女分戏。
二进院外花苑,戏台正对水榭阁楼,紫檀山水屏风将各坐席隔开。
妇人们三两成群,不时隔壁传来少女娇笑。婢女们垂首,手中捧瓷抱盏穿梭其间。
不知谁来了一句“三小姐来了。”将众人目光齐集而来。
河西郑氏累世簪缨,出过三任宰相,钟鸣鼎食之家,养出的三小姐郑善云,其母更是尊贵,出自与前朝皇族共天下的琅琊王氏。
有妇人其母王氏,笑赞道:“三小姐出落得愈发有琅琊王氏风骨,方才远远一望,恍见当年二夫人风采。”
“这便是王嫱的女公子?”正席中,一道孱弱清柔女声道。
伯母苏氏向郑善云招手,神情慈爱与往常无意,“回县主娘娘,正是家中小女。”
在外人面前,自家人该有的体面还是有的。
去向主席位,郑善云抬头,青鸾锦垫之上,年金四十的妇人身着深紫金绣鸾纹大袖罗衫,她搭着凭几,目光含笑,眼底凝着天家权贵疏离,正打量着自己。
“见过县主。”郑善云循着伯母的话,向沈氏行礼。
“你很像你母亲。“沈氏笑道,向郑善云抬手,“近前来,我再看看你。”
郑善云缓缓起身,往前轻轻挪着步子,离得近,鼻息更闻得皇室独有的犀木沉香。
有人提及母亲,郑善云心跟着也软了。她对母亲的记忆,永远停留在六岁那年,母亲同父亲赴岭南的任上。
“年少时,我与你母亲是闺中密友。谁知当年寻常别离,再相见时,我只见她后人。”
郑善云对这位县主有些好感,话也真情实意,“能得您惦念多年,想来母亲在天之灵也会开心。”
随后,县主又问了郑善云今年几岁以及些家常话。
郑善云不知说了什么,惹得县主笑声不已,后者离去前取下鬓发的一支金凤步摇嵌明珠送给她。
“你啊你啊,还真是像你母亲一样得我心意,好孩子,婚配不曾?”
沈氏这话问得看似随意,说着便看向不远郑家的夫人苏氏,“我可钟意你家的云姑娘,若无,今日我便替我家郎君定下。”
郑善云心尖蓦地一颤,忽得脑海想起打探消息——眼前这位县主娘娘,乃昭阳大长公主的独女,晋国公原配沈氏,更是世子爷的生身母亲。
郑善云不动声色看向伯母喜笑应对,指甲深深掐入掌心。原来今日是一场鸿门宴啊。
“县主娘娘,我姑姑有青梅竹马,今年秋时就要定亲了。”
脆生生的童音乍响。
“哦,当真?”县主扬了扬语调,颇为遗憾。
一旁大嫂嫂胡氏险些打翻茶盏,厉眼瞪向身侧的兰氏,此刻平日怯懦的妯娌早已面如土色。
兰氏出身寒微,能嫁给郑家庶房已是祖坟冒青烟,此番女儿在贵人面前惹祸,她慌得连帕子都绞成麻花。
“童言无忌,诸位贵人莫要当真。”兰氏踉跄出列,拉着郑明芝扑通跪在织金地毯上,额头几乎要磕到沈县主缀满珍珠的足履上。
席间,隐约有嗤笑声。
小小的郑明芝不明白,自己不过说了实话,为何会被人笑话,母亲为何身子抖若筛糠。
苏氏不慌不忙,陪着笑解释道:“县主您瞧,小孩子们闲话,倒叫我们这些长辈闹了个大红脸。”
沈氏眼风扫过瑟瑟发抖的兰氏,拖长些声音,“那青梅竹马……”
苏氏道:“不过是因着我与赵夫人有些姻亲,两孩子自幼一同长大,原也没什么,可不知怎地就传成了鸳鸯谱。”
郑善云原本垂首,闻言抬眸,才发现赵夫人也在席中。只不过是否有人刻意位置,席位在主位稍远。
赵夫人身子羸弱,身边总会跟一个药婆,可此时身侧侍立的竟是伯母心腹周嬷嬷。
“表姐所言属实,孩子们幼时确实常在一处玩耍。”赵夫人轻咳,素绢帕子掩住唇边。
“不过,犬子赴京求学十余载,如今只怕孩儿们相逢也不相识。”
得此回答,县主才将疑虑打消。
。
郑善云在垂花门截住了正要离去的赵夫人。周嬷嬷见状刚要阻拦,却被少女一个眼神钉在原地。
“嬷嬷且宽心,”郑善云先她开口,“我不过与姨母叙两句体己话。”
“云儿,我知道你要说什么。”
赵夫人望着郑善云,满眼可惜,她往前一步,双手紧紧握住郑善云,低声道:“好孩子,姨母也千万不愿这般事发生。只是,如今人微言轻在贵人们面前,一句话便能压折人。”
“姨……赵夫人。”郑善云将呼出而出的话收回,唤了称呼,可心中有太多话被赵夫人一番说辞堵住。
郑善云失魂落魄好一阵,苦笑道:“砚之哥哥他知道此事吗?”
他必然不愿吧?若是知道,定然会想法设法来郑宅见自己的。
赵夫人摇头,“云儿,你素来识礼,望你不要怪砚之,倘若以后有机会见面,便当做不认识吧。”
。
东院。
“夫人,外院管家来报,三小姐的庚帖已送进萧府。”
苏氏点头,“萧郎君那边可安排妥当?”
“夫人放心,萧郎君此时由三姑爷和大公子陪着。”
苏氏看着身边人,“你跟我身边多年,有什么话还要藏着?”
周嬷嬷讪笑,“既然被您瞧出来了,那老奴便说了。下午送赵夫人出去时,三小姐跟了过来。彼时四周还有宾客,只怕风声不太好听。”
今日百花宴上,其醉翁之意在何,明眼人一瞧便知。
“无碍。”苏氏卸了钗环,望向铜镜中的自己,“事已成定局,赵家有把柄在我们手上,翻不过天的。”
。
白日失魂落魄,夜间又做噩梦。
黑幕晦暗之中。郑善云又梦见那人,他孤身黑袍,神情清寒威严,一双眼眸冷冷地盯着自己。
幽幽转醒,只觉手中膈应,低头一看掌心三枚铜钱被攥得沁了一层雾水。
净手落卦。
郑善云将机会寄托于三枚铜钱,缘随卦生,落子无悔。
前两枚阴居阳位,卦象无计可解,恰如此时身陷囹圄。
郑善云正愁着,一时想不出解法。
婢女进门来,“小姐,东院传来消息,二少夫人不知犯了何事,大夫人正要请家法,二少夫人的婢女求到咱们这里来。”
闻言,郑善云急忙更衣,来不及拾捡第三枚铜钱。
。
府中才举百花宴,空气中都带着花香弥漫,婢女们得了花,簪带鬓发,行走鲜艳,暮色来比平时晚了些。
兰氏跪于院中,身边小小的女儿郑明芝不明白,为何自己只说了一句话,便要连累母亲被责罚。
母亲跪了许久,直到姑姑来,祖母才让母亲起来。
郑善云到时,东院一片肃静。
苏氏正训诫兰氏,“你平常在家中口无遮拦,带偏女儿也就罢了。今日教训望你谨记,自身一言一行皆为郑府,一人口祸稍有不慎便招惹全族。”
苏氏见到郑善云来,便让人将兰氏带下去。
苏氏同郑善云笑道:“难得县主娘娘看中你。赏了你凤钗,隔日你随伯母登门道谢去,免得别人说咱们小气,失了礼数。 ”
郑善云哪能说什么,方才伯母的话,明晃晃冲着自己来的。
可她想不出反驳的话,温顺地应着,“一切听伯母安排。 ”
苏氏笑得和善,直夸她好孩子,忽得又想起什么,“瞧,我都忘了。云儿许久不来,你父亲上月寄来的家书还在我这呢。”
以往,岭南的家书直送到自己院中,如今竟然被绕过,落在东院一月有余。
百花宴上的县主、二嫂嫂的责罚、家书………
这一件件事,足矣令郑善云明白,伯母不再是以前单纯疼爱自己的长辈。
傍晚的风有些寒意,郑善云紧攥家书,信封捏在掌心,“难为伯母一片苦心,做一场大戏给我看。”
顿时,苏氏敛了笑意,“云儿这话中有话啊。”
胡氏在旁,急道:“云儿妹妹,不可对长辈无礼。”
郑善云径直站起身,扫了一眼胡氏,目光丝毫不惧对上苏氏,“伯母不过是提醒我,我丧母远父,你们若要如何,我怎敢说半个字!今日是让庶嫂与明芝因我受罚,扣我父亲书信,来日呢?”
郑善云停顿,尔后一笑,“倒也不等来日,伯母已有了打算,将我指派给晋国公家世子,替您的好儿郎还债。大嫂嫂也不必为此忧心了,只管好好养胎,等着孩儿父亲回来。”
“你!你!”苏氏手指直直指向郑善云,气一时没有顺上来往后倒去,众人赶忙上去扶着。
“三小姐病了,口不择言。”胡氏忙吩咐院中仆从,将郑善云捂嘴送回院去。
“谁敢碰我!”郑善云冷冷扫过下人,气势凌厉。
平日待人温和的三小姐变了样,一时无人敢上来。
时值暮春,风和日丽,踩过满地海棠花,行走间犹觉微热,郑善云却冷汗涔涔。
“小姐这是怎么了,满头的汗, ”弄书不明,小姐自己去院外走了一圈,回来便魂不守舍。
郑善云纳闷问道:“今日百花宴,没有请赵家的人么? ”
弄书欲言又止,说话又怕小姐失落,最终小声道:“小姐,今年的百花宴各家帖子由东院送出去,咱们昨日才从庄子回来,东院的掌事管家并未将名单送咱们这来。”
怪不得……怪不得,依照伯母醉翁之意不在酒的百花宴,怎么会下帖子请赵家的人来。
正想着,伯母苏氏身边的周嬷嬷来道:
“三小姐,宴席将开,夫人不见您身影,特命老奴来请。”
周嬷嬷上前行礼,此乃伯母苏氏陪房,一言一行皆承苏氏之意。
自那日至今,郑善云未曾亲往东院请安,只遣婢女告病。此时随周嬷嬷同来的,还有堂兄郑善瑜之妻胡氏。
胡氏发髻高挽,朱钗绿簪,腕间一只金缠玉手镯,富贵精致,对谁都未语先带三分笑。
胡氏亲热地挽起郑善云玉,“今日河西贵胄云集,三小姐且收些性子,随我去陪那些闺秀罢。”
郑善云颔首道:“辛苦嫂嫂亲自来。”
“何来辛苦,我巴不得找些事做。夫君出事入狱,如今久不见人,我心未踏实过。”
胡氏‘哎’了一声,压低嗓音又道:“这几日你不在,婆母常念你呢。你说你到底晚辈,到底什么事情何苦与长辈置气?”
三小姐去庄子散心,唯独府中明眼人知,三小姐与大夫人因故生隙。
“好云儿,今日来都是四地贵客。你可千万要收些性子,你知道的,伯母为了你大哥的事,周转斡旋,熬废心神,身子很不好。”
话轻轻柔柔打在心口,将郑善云捧至高台。若再多言半句,必遭众人所指。
因着大嫂嫂有身孕,郑善云也只得笑笑不言语,可心里多少不舒服,轻轻抚开大嫂嫂的手。
。
宴会男女分戏。
二进院外花苑,戏台正对水榭阁楼,紫檀山水屏风将各坐席隔开。
妇人们三两成群,不时隔壁传来少女娇笑。婢女们垂首,手中捧瓷抱盏穿梭其间。
不知谁来了一句“三小姐来了。”将众人目光齐集而来。
河西郑氏累世簪缨,出过三任宰相,钟鸣鼎食之家,养出的三小姐郑善云,其母更是尊贵,出自与前朝皇族共天下的琅琊王氏。
有妇人其母王氏,笑赞道:“三小姐出落得愈发有琅琊王氏风骨,方才远远一望,恍见当年二夫人风采。”
“这便是王嫱的女公子?”正席中,一道孱弱清柔女声道。
伯母苏氏向郑善云招手,神情慈爱与往常无意,“回县主娘娘,正是家中小女。”
在外人面前,自家人该有的体面还是有的。
去向主席位,郑善云抬头,青鸾锦垫之上,年金四十的妇人身着深紫金绣鸾纹大袖罗衫,她搭着凭几,目光含笑,眼底凝着天家权贵疏离,正打量着自己。
“见过县主。”郑善云循着伯母的话,向沈氏行礼。
“你很像你母亲。“沈氏笑道,向郑善云抬手,“近前来,我再看看你。”
郑善云缓缓起身,往前轻轻挪着步子,离得近,鼻息更闻得皇室独有的犀木沉香。
有人提及母亲,郑善云心跟着也软了。她对母亲的记忆,永远停留在六岁那年,母亲同父亲赴岭南的任上。
“年少时,我与你母亲是闺中密友。谁知当年寻常别离,再相见时,我只见她后人。”
郑善云对这位县主有些好感,话也真情实意,“能得您惦念多年,想来母亲在天之灵也会开心。”
随后,县主又问了郑善云今年几岁以及些家常话。
郑善云不知说了什么,惹得县主笑声不已,后者离去前取下鬓发的一支金凤步摇嵌明珠送给她。
“你啊你啊,还真是像你母亲一样得我心意,好孩子,婚配不曾?”
沈氏这话问得看似随意,说着便看向不远郑家的夫人苏氏,“我可钟意你家的云姑娘,若无,今日我便替我家郎君定下。”
郑善云心尖蓦地一颤,忽得脑海想起打探消息——眼前这位县主娘娘,乃昭阳大长公主的独女,晋国公原配沈氏,更是世子爷的生身母亲。
郑善云不动声色看向伯母喜笑应对,指甲深深掐入掌心。原来今日是一场鸿门宴啊。
“县主娘娘,我姑姑有青梅竹马,今年秋时就要定亲了。”
脆生生的童音乍响。
“哦,当真?”县主扬了扬语调,颇为遗憾。
一旁大嫂嫂胡氏险些打翻茶盏,厉眼瞪向身侧的兰氏,此刻平日怯懦的妯娌早已面如土色。
兰氏出身寒微,能嫁给郑家庶房已是祖坟冒青烟,此番女儿在贵人面前惹祸,她慌得连帕子都绞成麻花。
“童言无忌,诸位贵人莫要当真。”兰氏踉跄出列,拉着郑明芝扑通跪在织金地毯上,额头几乎要磕到沈县主缀满珍珠的足履上。
席间,隐约有嗤笑声。
小小的郑明芝不明白,自己不过说了实话,为何会被人笑话,母亲为何身子抖若筛糠。
苏氏不慌不忙,陪着笑解释道:“县主您瞧,小孩子们闲话,倒叫我们这些长辈闹了个大红脸。”
沈氏眼风扫过瑟瑟发抖的兰氏,拖长些声音,“那青梅竹马……”
苏氏道:“不过是因着我与赵夫人有些姻亲,两孩子自幼一同长大,原也没什么,可不知怎地就传成了鸳鸯谱。”
郑善云原本垂首,闻言抬眸,才发现赵夫人也在席中。只不过是否有人刻意位置,席位在主位稍远。
赵夫人身子羸弱,身边总会跟一个药婆,可此时身侧侍立的竟是伯母心腹周嬷嬷。
“表姐所言属实,孩子们幼时确实常在一处玩耍。”赵夫人轻咳,素绢帕子掩住唇边。
“不过,犬子赴京求学十余载,如今只怕孩儿们相逢也不相识。”
得此回答,县主才将疑虑打消。
。
郑善云在垂花门截住了正要离去的赵夫人。周嬷嬷见状刚要阻拦,却被少女一个眼神钉在原地。
“嬷嬷且宽心,”郑善云先她开口,“我不过与姨母叙两句体己话。”
“云儿,我知道你要说什么。”
赵夫人望着郑善云,满眼可惜,她往前一步,双手紧紧握住郑善云,低声道:“好孩子,姨母也千万不愿这般事发生。只是,如今人微言轻在贵人们面前,一句话便能压折人。”
“姨……赵夫人。”郑善云将呼出而出的话收回,唤了称呼,可心中有太多话被赵夫人一番说辞堵住。
郑善云失魂落魄好一阵,苦笑道:“砚之哥哥他知道此事吗?”
他必然不愿吧?若是知道,定然会想法设法来郑宅见自己的。
赵夫人摇头,“云儿,你素来识礼,望你不要怪砚之,倘若以后有机会见面,便当做不认识吧。”
。
东院。
“夫人,外院管家来报,三小姐的庚帖已送进萧府。”
苏氏点头,“萧郎君那边可安排妥当?”
“夫人放心,萧郎君此时由三姑爷和大公子陪着。”
苏氏看着身边人,“你跟我身边多年,有什么话还要藏着?”
周嬷嬷讪笑,“既然被您瞧出来了,那老奴便说了。下午送赵夫人出去时,三小姐跟了过来。彼时四周还有宾客,只怕风声不太好听。”
今日百花宴上,其醉翁之意在何,明眼人一瞧便知。
“无碍。”苏氏卸了钗环,望向铜镜中的自己,“事已成定局,赵家有把柄在我们手上,翻不过天的。”
。
白日失魂落魄,夜间又做噩梦。
黑幕晦暗之中。郑善云又梦见那人,他孤身黑袍,神情清寒威严,一双眼眸冷冷地盯着自己。
幽幽转醒,只觉手中膈应,低头一看掌心三枚铜钱被攥得沁了一层雾水。
净手落卦。
郑善云将机会寄托于三枚铜钱,缘随卦生,落子无悔。
前两枚阴居阳位,卦象无计可解,恰如此时身陷囹圄。
郑善云正愁着,一时想不出解法。
婢女进门来,“小姐,东院传来消息,二少夫人不知犯了何事,大夫人正要请家法,二少夫人的婢女求到咱们这里来。”
闻言,郑善云急忙更衣,来不及拾捡第三枚铜钱。
。
府中才举百花宴,空气中都带着花香弥漫,婢女们得了花,簪带鬓发,行走鲜艳,暮色来比平时晚了些。
兰氏跪于院中,身边小小的女儿郑明芝不明白,为何自己只说了一句话,便要连累母亲被责罚。
母亲跪了许久,直到姑姑来,祖母才让母亲起来。
郑善云到时,东院一片肃静。
苏氏正训诫兰氏,“你平常在家中口无遮拦,带偏女儿也就罢了。今日教训望你谨记,自身一言一行皆为郑府,一人口祸稍有不慎便招惹全族。”
苏氏见到郑善云来,便让人将兰氏带下去。
苏氏同郑善云笑道:“难得县主娘娘看中你。赏了你凤钗,隔日你随伯母登门道谢去,免得别人说咱们小气,失了礼数。 ”
郑善云哪能说什么,方才伯母的话,明晃晃冲着自己来的。
可她想不出反驳的话,温顺地应着,“一切听伯母安排。 ”
苏氏笑得和善,直夸她好孩子,忽得又想起什么,“瞧,我都忘了。云儿许久不来,你父亲上月寄来的家书还在我这呢。”
以往,岭南的家书直送到自己院中,如今竟然被绕过,落在东院一月有余。
百花宴上的县主、二嫂嫂的责罚、家书………
这一件件事,足矣令郑善云明白,伯母不再是以前单纯疼爱自己的长辈。
傍晚的风有些寒意,郑善云紧攥家书,信封捏在掌心,“难为伯母一片苦心,做一场大戏给我看。”
顿时,苏氏敛了笑意,“云儿这话中有话啊。”
胡氏在旁,急道:“云儿妹妹,不可对长辈无礼。”
郑善云径直站起身,扫了一眼胡氏,目光丝毫不惧对上苏氏,“伯母不过是提醒我,我丧母远父,你们若要如何,我怎敢说半个字!今日是让庶嫂与明芝因我受罚,扣我父亲书信,来日呢?”
郑善云停顿,尔后一笑,“倒也不等来日,伯母已有了打算,将我指派给晋国公家世子,替您的好儿郎还债。大嫂嫂也不必为此忧心了,只管好好养胎,等着孩儿父亲回来。”
“你!你!”苏氏手指直直指向郑善云,气一时没有顺上来往后倒去,众人赶忙上去扶着。
“三小姐病了,口不择言。”胡氏忙吩咐院中仆从,将郑善云捂嘴送回院去。
“谁敢碰我!”郑善云冷冷扫过下人,气势凌厉。
平日待人温和的三小姐变了样,一时无人敢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