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后台,鲜花和祝贺者瞬间将她包围。玛尔塔第一个拥抱她:"亲爱的,柏林爱乐已经问明年的档期了!"陈教授则用只有她们懂的中文说:"这次劳伦斯没法挑毛病了。"
但刘姿的目光穿过人群,寻找那个最熟悉的身影。文靖站在角落,正和一位银发老者交谈。老者穿着考究的灰色西装,气质不凡。
"那是谁?"刘姿悄悄问小雨。
小雨的镜头转向那边:"奥利弗·莱因哈特,德意志唱片公司的艺术总监。"她狡黠地眨眨眼,"文靖刚才把你的录音小样给他听了。"
刘姿心头一跳。德意志唱片是古典乐界的金字招牌,能被他们签下的作曲家屈指可数。她正想过去,文靖已经带着莱因哈特向她走来。
"刘女士,"莱因哈特伸出手,德语口音的英语优雅沉稳,"您的音乐让我想起年轻的古拜杜丽娜,但有更东方的诗意。"他从名片夹取出一张烫金卡片,"如果您有兴趣,我们想为您录制全套原创作品。"
刘姿接过名片,感到文靖的手指在她腰间轻轻一捏——这是他们之间"保持镇定"的暗号。"非常感谢,这是我的荣幸。"
莱因哈特离开后,文靖终于忍不住一把抱起她转了个圈,引来周围人善意的笑声。"我说什么来着?柏林会爱上你的!"
"放我下来!"刘姿捶他的肩膀,却忍不住笑出声。这一刻的成功比想象中更甜美,因为有人与她共享每个音符的重量。
两周后,柏林公寓
清晨的阳光透过白色纱帘照进厨房,刘姿正在煮咖啡,文靖的手机在客厅不停震动。自从独奏会成功后,邀约和采访请求如雪片般飞来。
"又是找你合作的?"她端着两杯咖啡走进客厅,发现文靖对着笔记本电脑皱眉。
"更复杂。"他转过屏幕,显示着一封德英双语的邮件,"柏林市政府邀请我们参与'城市声音记忆'项目,创作一部反映东西柏林文化交融的交响诗。"
刘姿凑近看邮件内容,下巴搁在他肩膀上。"半年时间,市政厅首演,还有全额经费...这是难得的机会。"
"问题是,"文靖转过脸,鼻尖几乎碰到她的,"他们想要的是'我们'——你负责作曲,我负责即兴与电子音效部分。"他顿了顿,"你确定想和我正式合作?情侣一起工作可能会..."
"灾难?"刘姿接过话头,想起那些著名艺术伴侣最终撕破脸的案例。她抿了口咖啡,"我们在冰岛就合作过。"
"那不一样。"文靖合上电脑,"这次是长期深度合作,从创作到排练到演出。你的完美主义遇上我的随性..."
刘姿突然把咖啡杯放在茶几上,发出清脆的"咔哒"声。"知道我最讨厌你什么吗?"她直视他的眼睛,"你总假设我知道自己要什么,却从不直接问。"
文靖愣住了。阳光在他睫毛下投下细小的阴影,刘姿能看见他虹膜上的金色斑点。
"好吧。"他深吸一口气,"刘姿女士,你愿意和我这个散漫的即兴演奏者一起创作一部可能引发无数争吵的交响诗吗?"
刘姿假装思考了一会儿:"有条件。"
"什么条件?"
"每周至少两天各自创作,互不干涉。周日必须休息,不准谈工作。"她扳着手指数,"还有,如果吵架,必须先停下来听一遍我们第一次合作的录音。"
文靖的笑容渐渐扩大,最后变成灿烂的大笑。"成交!"他一把拉过她,咖啡差点洒在沙发上,"我们会创造历史的,以最刘姿的方式——有计划地冒险。"
接下来的日子如同旋风。他们租下克罗伊茨贝格区一间带钢琴的工作室,开始收集柏林的声音素材:东区画廊涂鸦前的街头艺人,土耳其市场的喧闹,犹太博物馆的寂静回响...文靖用高灵敏度麦克风捕捉这些声音,刘姿则将它们转化为音乐动机。
但分歧很快出现。一个雨天的下午,刘姿对着谱纸上的十二音序列发愁时,文靖突然闯进来,头发上还滴着水。
"听这个!"他兴奋地播放一段录音——蒂尔加滕公园里孩子们的笑声与喷泉声交织,"可以做第二乐章的主题!"
刘姿皱眉:"交响乐需要结构,不能随便把街录制音丢进去就算创新。"
"谁说不能?"文靖的笑容淡了些,"施托克豪森六十年前就..."
"我们不是在创作实验电子乐。"刘姿放下铅笔,"市政厅的观众期待的是能打动心灵的音乐,不是学术游戏。"
工作室突然安静得可怕,只有雨敲打天窗的声音。文靖慢慢放下录音笔,表情变得陌生。"所以你一直认为我的音乐只是学术游戏?"
刘姿张嘴想解释,但骄傲让她咽回了道歉。他们沉默地对峙着,直到文靖抓起外套离开,门关上的声音像定音鼓般沉重。
三小时过去,雨停了,文靖还没回来。刘姿盯着他们贴在墙上的创作时间表——上面满是彩色标记和便利贴,突然感到一阵疲惫。她掏出手机,播放他们第一次在上海音乐学院合作的录音:舒曼的《梦幻曲》,简单却真挚。
门锁转动的声音打断了回忆。文靖站在门口,手里拿着两杯热巧克力和一袋淋湿的杏仁饼——她压力大时最爱吃的。
"我路过那家维也纳咖啡馆..."他轻声说。
刘姿接过已经不太热的杯子,指尖碰到他冰凉的手。"我太固执了。"
"我也是。"文靖坐下,把杏仁饼倒在盘子里,"孩子们的笑声确实不适合第二乐章。"
他们相视一笑,紧张气氛如春冰消融。刘姿突然有了灵感,抓过谱纸快速写下几行音符:"如果把笑声处理成遥远的背景,配合低音提琴的拨奏..."
文靖凑过来看,下巴上的胡茬蹭得她脸颊发痒。"然后加上钢片琴的音色,像水花溅起..."
争吵后的创作往往最有生命力。那天晚上,他们完成了交响诗第一乐章的雏形,将文靖采集的城市声音与刘姿严谨的曲式完美融合。小雨来送晚餐时,惊讶地发现工作室墙上贴满了新谱纸,垃圾桶里全是揉皱的草稿。
"你们这是创作还是打仗?"她架起相机记录这一幕。
"都是。"文靖咬着铅笔含糊地说,手里还在修改电子音效的频段。
刘姿伸了个懒腰,颈椎发出抗议的响声。"值得的,听听这个。"她在钢琴上弹奏刚完成的主旋律,右手是明亮的C大调,左手却是带有爵士色彩的复杂和声。
小雨吹了声口哨:"这就像...古典乐遇上了街头艺术?"
"正是我们想表达的。"文靖得意地搂住刘姿的肩膀,"柏林的精神——在碰撞中重生。"
但刘姿的目光穿过人群,寻找那个最熟悉的身影。文靖站在角落,正和一位银发老者交谈。老者穿着考究的灰色西装,气质不凡。
"那是谁?"刘姿悄悄问小雨。
小雨的镜头转向那边:"奥利弗·莱因哈特,德意志唱片公司的艺术总监。"她狡黠地眨眨眼,"文靖刚才把你的录音小样给他听了。"
刘姿心头一跳。德意志唱片是古典乐界的金字招牌,能被他们签下的作曲家屈指可数。她正想过去,文靖已经带着莱因哈特向她走来。
"刘女士,"莱因哈特伸出手,德语口音的英语优雅沉稳,"您的音乐让我想起年轻的古拜杜丽娜,但有更东方的诗意。"他从名片夹取出一张烫金卡片,"如果您有兴趣,我们想为您录制全套原创作品。"
刘姿接过名片,感到文靖的手指在她腰间轻轻一捏——这是他们之间"保持镇定"的暗号。"非常感谢,这是我的荣幸。"
莱因哈特离开后,文靖终于忍不住一把抱起她转了个圈,引来周围人善意的笑声。"我说什么来着?柏林会爱上你的!"
"放我下来!"刘姿捶他的肩膀,却忍不住笑出声。这一刻的成功比想象中更甜美,因为有人与她共享每个音符的重量。
两周后,柏林公寓
清晨的阳光透过白色纱帘照进厨房,刘姿正在煮咖啡,文靖的手机在客厅不停震动。自从独奏会成功后,邀约和采访请求如雪片般飞来。
"又是找你合作的?"她端着两杯咖啡走进客厅,发现文靖对着笔记本电脑皱眉。
"更复杂。"他转过屏幕,显示着一封德英双语的邮件,"柏林市政府邀请我们参与'城市声音记忆'项目,创作一部反映东西柏林文化交融的交响诗。"
刘姿凑近看邮件内容,下巴搁在他肩膀上。"半年时间,市政厅首演,还有全额经费...这是难得的机会。"
"问题是,"文靖转过脸,鼻尖几乎碰到她的,"他们想要的是'我们'——你负责作曲,我负责即兴与电子音效部分。"他顿了顿,"你确定想和我正式合作?情侣一起工作可能会..."
"灾难?"刘姿接过话头,想起那些著名艺术伴侣最终撕破脸的案例。她抿了口咖啡,"我们在冰岛就合作过。"
"那不一样。"文靖合上电脑,"这次是长期深度合作,从创作到排练到演出。你的完美主义遇上我的随性..."
刘姿突然把咖啡杯放在茶几上,发出清脆的"咔哒"声。"知道我最讨厌你什么吗?"她直视他的眼睛,"你总假设我知道自己要什么,却从不直接问。"
文靖愣住了。阳光在他睫毛下投下细小的阴影,刘姿能看见他虹膜上的金色斑点。
"好吧。"他深吸一口气,"刘姿女士,你愿意和我这个散漫的即兴演奏者一起创作一部可能引发无数争吵的交响诗吗?"
刘姿假装思考了一会儿:"有条件。"
"什么条件?"
"每周至少两天各自创作,互不干涉。周日必须休息,不准谈工作。"她扳着手指数,"还有,如果吵架,必须先停下来听一遍我们第一次合作的录音。"
文靖的笑容渐渐扩大,最后变成灿烂的大笑。"成交!"他一把拉过她,咖啡差点洒在沙发上,"我们会创造历史的,以最刘姿的方式——有计划地冒险。"
接下来的日子如同旋风。他们租下克罗伊茨贝格区一间带钢琴的工作室,开始收集柏林的声音素材:东区画廊涂鸦前的街头艺人,土耳其市场的喧闹,犹太博物馆的寂静回响...文靖用高灵敏度麦克风捕捉这些声音,刘姿则将它们转化为音乐动机。
但分歧很快出现。一个雨天的下午,刘姿对着谱纸上的十二音序列发愁时,文靖突然闯进来,头发上还滴着水。
"听这个!"他兴奋地播放一段录音——蒂尔加滕公园里孩子们的笑声与喷泉声交织,"可以做第二乐章的主题!"
刘姿皱眉:"交响乐需要结构,不能随便把街录制音丢进去就算创新。"
"谁说不能?"文靖的笑容淡了些,"施托克豪森六十年前就..."
"我们不是在创作实验电子乐。"刘姿放下铅笔,"市政厅的观众期待的是能打动心灵的音乐,不是学术游戏。"
工作室突然安静得可怕,只有雨敲打天窗的声音。文靖慢慢放下录音笔,表情变得陌生。"所以你一直认为我的音乐只是学术游戏?"
刘姿张嘴想解释,但骄傲让她咽回了道歉。他们沉默地对峙着,直到文靖抓起外套离开,门关上的声音像定音鼓般沉重。
三小时过去,雨停了,文靖还没回来。刘姿盯着他们贴在墙上的创作时间表——上面满是彩色标记和便利贴,突然感到一阵疲惫。她掏出手机,播放他们第一次在上海音乐学院合作的录音:舒曼的《梦幻曲》,简单却真挚。
门锁转动的声音打断了回忆。文靖站在门口,手里拿着两杯热巧克力和一袋淋湿的杏仁饼——她压力大时最爱吃的。
"我路过那家维也纳咖啡馆..."他轻声说。
刘姿接过已经不太热的杯子,指尖碰到他冰凉的手。"我太固执了。"
"我也是。"文靖坐下,把杏仁饼倒在盘子里,"孩子们的笑声确实不适合第二乐章。"
他们相视一笑,紧张气氛如春冰消融。刘姿突然有了灵感,抓过谱纸快速写下几行音符:"如果把笑声处理成遥远的背景,配合低音提琴的拨奏..."
文靖凑过来看,下巴上的胡茬蹭得她脸颊发痒。"然后加上钢片琴的音色,像水花溅起..."
争吵后的创作往往最有生命力。那天晚上,他们完成了交响诗第一乐章的雏形,将文靖采集的城市声音与刘姿严谨的曲式完美融合。小雨来送晚餐时,惊讶地发现工作室墙上贴满了新谱纸,垃圾桶里全是揉皱的草稿。
"你们这是创作还是打仗?"她架起相机记录这一幕。
"都是。"文靖咬着铅笔含糊地说,手里还在修改电子音效的频段。
刘姿伸了个懒腰,颈椎发出抗议的响声。"值得的,听听这个。"她在钢琴上弹奏刚完成的主旋律,右手是明亮的C大调,左手却是带有爵士色彩的复杂和声。
小雨吹了声口哨:"这就像...古典乐遇上了街头艺术?"
"正是我们想表达的。"文靖得意地搂住刘姿的肩膀,"柏林的精神——在碰撞中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