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姿被护士推出抢救室,隔着玻璃窗,她看见文靖的身体在电流冲击下弹起又落下,苍白如纸的胸膛上贴着冰冷的电极片。苏棠的父亲——那位永远冷静的康复科主任——此刻正跪在病床上做心肺复苏,白大褂被汗水浸透。
"200焦耳,再次除颤!"
文靖的身体又一次痉挛。刘姿的指甲深深掐进掌心,却感觉不到疼。小雨从背后抱住她,金发被泪水黏在脸颊:"柏林那边的神经科专家正在连线...他们说..."
抢救室里突然传来一阵骚动。
"窦性心律恢复了!"
刘姿双腿一软,险些跪倒在地。透过模糊的泪眼,她看见监护仪上终于出现了规律的波形,但文靖的脸依然灰败如死,呼吸机有节奏地嘶嘶作响。
"脑缺氧4分38秒。"主治医生走出来,摘下口罩,"现在要立即进行亚低温治疗,72小时是关键期。"
小雨的相机掉在地上,镜头碎裂的声音在走廊里格外刺耳。
重症监护室的玻璃像一块巨大的冰,将世界分隔成冷暖两半。刘姿坐在观察窗前,看着文靖被各种管线缠绕的身体浸泡在淡蓝色的低温毯里。他的睫毛结着细小的霜花,仿佛真的沉入了北极冰海。
"体温32.5度,脑电波显示..."
医生的声音忽远忽近。刘姿低头看着自己的双手——这双能在钢琴上精准弹出每秒12个音符的手,此刻却连一杯水都端不稳。
小雨拿着两杯咖啡走过来,塞了一杯到她手里:"苏棠爸爸刚和德国专家会诊完。"她顿了顿,"他们想尝试一种新型神经修复疗法,但需要等文靖醒过来..."
"他会醒的。"刘姿打断她,声音嘶哑得不像自己。
窗外,上海的秋雨变成了冬雪。监护仪上的数字缓慢变化,如同某种残酷的倒计时。
第三天凌晨,刘姿在监护椅上惊醒。文靖的体温正在回升,但脑电监测仪依然沉默如深海。护士小声议论着"缺血缺氧性脑病"和"植物状态",被她用眼神逼退。
"文靖。"她贴在玻璃上轻声说,呵出的白雾模糊了视线,"记得我们高中那次月考吗?你发烧39度还非要弹《钟》,结果在台上晕倒了。"
监护仪上的线条毫无波动。
"后来校医说你是低血糖...其实我知道,你是通宵帮我改谱子。"她的额头抵在冰冷的玻璃上,"醒过来,我新写了首曲子骂你..."
玻璃突然被敲响。刘姿抬头,看见苏棠举着平板电脑站在外面,屏幕上是柏林神经科教授严肃的脸:"刘女士,我们分析了他的基因检测报告,发现一个罕见突变点..."
第七天,文靖的睫毛轻轻颤了颤。
刘姿正在给他按摩手指——这是康复师教的,说能防止肌肉萎缩。当她触碰到无名指时,突然感觉到一丝微弱的回握。
"文靖?"
心电监护仪的节奏变了。刘姿疯狂按响呼叫铃,看见他苍白的眼皮下眼球在快速转动,像在梦中追逐什么。
当文靖终于睁开眼时,目光涣散了很久才聚焦到刘姿脸上。他的嘴唇蠕动了几下,呼吸面罩上泛起白雾。
刘姿俯身,听见气若游丝的三个字:
"...错音了..."
她愣了两秒,突然又哭又笑——文靖说的是她昨天即兴弹的那段旋律,当时她故意弹错了一个音,说等他醒来纠正。
医生们涌进来做检查时,刘姿被挤到角落。小雨塞给她一部手机,屏幕上显示着柏林传来的最新邮件:"基因靶向药获批紧急使用,已随医疗专机启程。"
窗外,第一缕晨光穿透云层。雪停了,融化的水珠顺着玻璃滑落,像一首无声的练习曲。
在这个漫长的极夜之后,在无数可能性的边缘,他们的故事仍在继续——不是关于完美的结局,而是关于每一个值得等待的黎明。
监护仪的滴答声在病房里切割着时间。文靖的右手垂在床边,指节微微蜷曲,像是想要抓住某个无形的音符。刘姿坐在床沿,指尖轻轻搭在他的手腕上,感受着皮肤下微弱的脉搏——像是一段被消音的旋律,仍在固执地寻找出口。
"《鲸落》的第三乐章……"文靖的声音很轻,像是怕惊扰了某个沉睡的音符,"我想改一下低音部的走向。"
刘姿从包里抽出乐谱,铅笔在纸面上悬停。文靖的左手缓慢抬起,指节在空气中虚按,像是在触碰一架隐形的钢琴。他的指尖微微颤抖,但每一个停顿都精准地落在某个和弦上。
"这里……"他低声说,"不要渐弱,直接休止一拍。"
刘姿在谱面上画下休止符,笔尖微微一顿。她忽然明白他的用意——那不是残缺,而是留白。
小雨推门进来,手里捧着一台老式录音机,磁带吱呀转动着,播放的正是昨晚他们在病房里的即兴合奏。文靖的左手和弦,刘姿的右手旋律,混杂着窗外夜雨的节奏和远处救护车的鸣笛——一首意外的《病房夜曲》。
"听这个。"小雨按下暂停键,倒带几秒,"救护车的警笛声,刚好落在你的休止符上。"
文靖的嘴角微微扬起。刘姿忽然想起高中时,他们在琴房里偷偷录下的第一首合奏——同样充满错音和即兴,同样被窗外的下课铃声打断。
"所以……"刘姿轻声问,"你是故意的?"
"音乐从不会错。"文靖的左手轻轻敲击床沿,"只会变成别的什么。"
苏棠推着轮椅进来,兴奋地宣布康复科的最新决定——他们批准文靖每天两小时的琴房时间,条件是必须佩戴肌电监测装置。
"他们说你的神经反射有改善。"苏棠递给他一份报告,"虽然右手还是无法精准控制,但左手的协调性比预期好很多。"
文靖接过报告,目光扫过那些医学数据,最终停在最后一行的医生评语上:"患者对音乐的本能反应超出临床预期,建议继续观察。"
他轻笑一声,把报告递给刘姿:"看来我还能继续当你的问题学生。"
刘姿接过报告,指尖在"本能反应"四个字上停留了一秒。她忽然想起十七岁的文靖,那个在琴房里固执地弹着错音版本的《月光》,只因为他说"肖邦的忧郁不该被弹得太完美"。
"那就从今天开始。"她合上报告,站起身,"两小时,左手练习,不许偷用右手。"
文靖挑眉:"医嘱上可没这条。"
"这是我的医嘱。"刘姿把轮椅推到床边,"现在,病人该去琴房报到了。"
"200焦耳,再次除颤!"
文靖的身体又一次痉挛。刘姿的指甲深深掐进掌心,却感觉不到疼。小雨从背后抱住她,金发被泪水黏在脸颊:"柏林那边的神经科专家正在连线...他们说..."
抢救室里突然传来一阵骚动。
"窦性心律恢复了!"
刘姿双腿一软,险些跪倒在地。透过模糊的泪眼,她看见监护仪上终于出现了规律的波形,但文靖的脸依然灰败如死,呼吸机有节奏地嘶嘶作响。
"脑缺氧4分38秒。"主治医生走出来,摘下口罩,"现在要立即进行亚低温治疗,72小时是关键期。"
小雨的相机掉在地上,镜头碎裂的声音在走廊里格外刺耳。
重症监护室的玻璃像一块巨大的冰,将世界分隔成冷暖两半。刘姿坐在观察窗前,看着文靖被各种管线缠绕的身体浸泡在淡蓝色的低温毯里。他的睫毛结着细小的霜花,仿佛真的沉入了北极冰海。
"体温32.5度,脑电波显示..."
医生的声音忽远忽近。刘姿低头看着自己的双手——这双能在钢琴上精准弹出每秒12个音符的手,此刻却连一杯水都端不稳。
小雨拿着两杯咖啡走过来,塞了一杯到她手里:"苏棠爸爸刚和德国专家会诊完。"她顿了顿,"他们想尝试一种新型神经修复疗法,但需要等文靖醒过来..."
"他会醒的。"刘姿打断她,声音嘶哑得不像自己。
窗外,上海的秋雨变成了冬雪。监护仪上的数字缓慢变化,如同某种残酷的倒计时。
第三天凌晨,刘姿在监护椅上惊醒。文靖的体温正在回升,但脑电监测仪依然沉默如深海。护士小声议论着"缺血缺氧性脑病"和"植物状态",被她用眼神逼退。
"文靖。"她贴在玻璃上轻声说,呵出的白雾模糊了视线,"记得我们高中那次月考吗?你发烧39度还非要弹《钟》,结果在台上晕倒了。"
监护仪上的线条毫无波动。
"后来校医说你是低血糖...其实我知道,你是通宵帮我改谱子。"她的额头抵在冰冷的玻璃上,"醒过来,我新写了首曲子骂你..."
玻璃突然被敲响。刘姿抬头,看见苏棠举着平板电脑站在外面,屏幕上是柏林神经科教授严肃的脸:"刘女士,我们分析了他的基因检测报告,发现一个罕见突变点..."
第七天,文靖的睫毛轻轻颤了颤。
刘姿正在给他按摩手指——这是康复师教的,说能防止肌肉萎缩。当她触碰到无名指时,突然感觉到一丝微弱的回握。
"文靖?"
心电监护仪的节奏变了。刘姿疯狂按响呼叫铃,看见他苍白的眼皮下眼球在快速转动,像在梦中追逐什么。
当文靖终于睁开眼时,目光涣散了很久才聚焦到刘姿脸上。他的嘴唇蠕动了几下,呼吸面罩上泛起白雾。
刘姿俯身,听见气若游丝的三个字:
"...错音了..."
她愣了两秒,突然又哭又笑——文靖说的是她昨天即兴弹的那段旋律,当时她故意弹错了一个音,说等他醒来纠正。
医生们涌进来做检查时,刘姿被挤到角落。小雨塞给她一部手机,屏幕上显示着柏林传来的最新邮件:"基因靶向药获批紧急使用,已随医疗专机启程。"
窗外,第一缕晨光穿透云层。雪停了,融化的水珠顺着玻璃滑落,像一首无声的练习曲。
在这个漫长的极夜之后,在无数可能性的边缘,他们的故事仍在继续——不是关于完美的结局,而是关于每一个值得等待的黎明。
监护仪的滴答声在病房里切割着时间。文靖的右手垂在床边,指节微微蜷曲,像是想要抓住某个无形的音符。刘姿坐在床沿,指尖轻轻搭在他的手腕上,感受着皮肤下微弱的脉搏——像是一段被消音的旋律,仍在固执地寻找出口。
"《鲸落》的第三乐章……"文靖的声音很轻,像是怕惊扰了某个沉睡的音符,"我想改一下低音部的走向。"
刘姿从包里抽出乐谱,铅笔在纸面上悬停。文靖的左手缓慢抬起,指节在空气中虚按,像是在触碰一架隐形的钢琴。他的指尖微微颤抖,但每一个停顿都精准地落在某个和弦上。
"这里……"他低声说,"不要渐弱,直接休止一拍。"
刘姿在谱面上画下休止符,笔尖微微一顿。她忽然明白他的用意——那不是残缺,而是留白。
小雨推门进来,手里捧着一台老式录音机,磁带吱呀转动着,播放的正是昨晚他们在病房里的即兴合奏。文靖的左手和弦,刘姿的右手旋律,混杂着窗外夜雨的节奏和远处救护车的鸣笛——一首意外的《病房夜曲》。
"听这个。"小雨按下暂停键,倒带几秒,"救护车的警笛声,刚好落在你的休止符上。"
文靖的嘴角微微扬起。刘姿忽然想起高中时,他们在琴房里偷偷录下的第一首合奏——同样充满错音和即兴,同样被窗外的下课铃声打断。
"所以……"刘姿轻声问,"你是故意的?"
"音乐从不会错。"文靖的左手轻轻敲击床沿,"只会变成别的什么。"
苏棠推着轮椅进来,兴奋地宣布康复科的最新决定——他们批准文靖每天两小时的琴房时间,条件是必须佩戴肌电监测装置。
"他们说你的神经反射有改善。"苏棠递给他一份报告,"虽然右手还是无法精准控制,但左手的协调性比预期好很多。"
文靖接过报告,目光扫过那些医学数据,最终停在最后一行的医生评语上:"患者对音乐的本能反应超出临床预期,建议继续观察。"
他轻笑一声,把报告递给刘姿:"看来我还能继续当你的问题学生。"
刘姿接过报告,指尖在"本能反应"四个字上停留了一秒。她忽然想起十七岁的文靖,那个在琴房里固执地弹着错音版本的《月光》,只因为他说"肖邦的忧郁不该被弹得太完美"。
"那就从今天开始。"她合上报告,站起身,"两小时,左手练习,不许偷用右手。"
文靖挑眉:"医嘱上可没这条。"
"这是我的医嘱。"刘姿把轮椅推到床边,"现在,病人该去琴房报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