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修)
梅疏石撞开门时,忽如其来的风涌进司会府的堂前,吹散了层层叠叠的黄纸,如大片大片的雪。午光漫过窗棂,被剪得细碎,铺在一钱堂的案头,落在沉睡女子的睫毛上。
“好困……”
钱灵雨迷迷糊糊抬头,对上一双风尘仆仆的眼睛。
“岭安王有何事?”
钱灵雨即刻正襟危坐,咳了一声,装出一副翻阅账籍的正经模样。
此地名为岭安,是北国分封统治下的一个小诸侯国。眼前的梅疏石,便是诸侯岭安王。而她钱灵雨穿越成了岭安司会府的司会,干着和她在现代并无二致的会计工作——管理岭安财政收支、赋税、会计计算等事宜。
“钱司会,你是我层层选拔、精挑细选的司会。既予你掌管岭安财务,辅佐我监督赋税记账的权利,此番缴税之难题,定要为我做主啊!”
梅疏石说的难题是王上近日新颁布的特产税。说到特产税,便不得不提北国的税制。北国律法规定,税率近轻远重,辐射四方。岭安地处边界,自然承担了最重的税赋。
钱灵雨闲暇无事翻阅过北国的税法。北国收纳土地产量的三分之二作为田税,除此之外,还有山泽开采、盐铁肥料诸如此类的杂赋,已经算得上是苛捐杂税了。
同行的夫人道:“王上近来不知因何想品尝各地美食,要各诸侯国加收新税,名为特产税。平素的田税和杂赋便已让岭安百姓苦不堪言,新出的特产税更是刮骨吸髓。”
此女名为阮齐青,人称阮夫人,岭安王之妻,是个雷厉风行的主。
钱灵雨打断道:“你我都改变不了王上的旨意。王上也给了岭安百姓另一条路,交不出特产税便以钱代税。岭安王,特产税征收在即,您还想干些什么呢?”
钱灵雨的言下之意便是特产税征收在即,已没有回头路可走,但梅疏石不死心。岭安的百姓连饭都快吃不起,又哪里有钱来替代他们交不起的特产税?
梅疏石道:“钱司会,你我明人不说暗话。还请你再次出山,帮我们把这特产税的账,做得漂亮些。”
再次出山?钱灵雨心下思忖,她穿越来此不久,司会府又都是她的下属,对她避之不及。她对原身的了解浅薄,更遑论与岭安王的交情。
看着算盘上没推完的三朵梅花,钱灵雨揉了揉眉心,只觉心力憔悴。
阮齐青包住梅疏石右手,摇了摇头,缓缓道:“司会大人审了半天,想必累极。兹事体大,用膳后再慢慢商讨也不迟。”
这么一说,钱灵雨确实有点饿了。本着穿都穿了,搓顿好的的想法,便跟着二人前去。
司会府与梅疏石的东岭宫隔上一段毗邻农田的小路。梅疏石和夫人阮齐青出来得急,并未携诸多小厮。钱灵雨随二人引领,由田间小道穿身而过。
暑气正盛,田中没有遮挡,不多时便大汗淋漓。阮齐青没有说话,只递给她一张带着香味的绣花手帕:“擦一擦汗。”
钱灵雨胡乱抹了一把,手帕上一片墨渍。兴是她上班时间昏昏欲睡,笔尖画到脸上也没注意。要命的是,她顶着张花猫脸和梅疏石阮齐青谈了这么久,现在才发现。
她又多擦了几回,随口问道:“夫人,我们离膳房还有多远?”
突然,一只比猫还大的灰不溜秋物什从钱灵雨脚边窜过,溜入田埂。
钱灵雨吓了一跳:“啊呦,那是什么?”
梅疏石笑呵呵道:“那是小吱,闻到香味了吧。钱司会啊,你吓到它了。”
梅疏石招了招手,小吱从苋菜的叶片下探出脑袋。黑眼睛滴溜溜的转了转,灵巧的钻进梅疏石的手心,连尾巴尖尖也收好,扒稳了梅疏石的手指,嗅着空气中的饭菜香。
那是老鼠啊!老鼠!岭安的老鼠比人还大啊!钱灵雨默默溜到阮齐青身后,一脸怨念地盯着一人一鼠。
梅疏石摸着它油光滑面的毛,叹了口气:“岭安山川毓秀,连鼠娃娃也是北国最大的。就是收成……唉。”
野畴中忽见一人身披斗笠,手持农铲,自田埂间踉跄起身,梅疏石急忙上前扶住他手臂。其人方缓缓立身,拱手作揖:“多谢岭安王!”
“无妨。”梅疏石熟络的开始攀谈,“老人家怎不去吃饭。暑气如虎,犹需防范哪!”
许是瞧出钱灵雨的难耐,阮齐青便道:“草具已备,待他二人聊完便能同去,还请钱大人等待片刻。”
同去?她还以为这对老父妻会好吃好喝招待她呢,再怎么也该在诸侯用膳的私地。听这意思,难不成去这老农家吃饭?
司会府的伙食已是难以下咽,这随处一遇的乡野村夫,钱灵雨更是难以想象,不由面露难色。
阮齐青将她神色全瞧了去,不动声色道:“不知钱司会可曾听过,朝食与燕食?”
朝食就是早上吃的,燕食就是中晚饭,不过比起朝食会随意一点,吃剩饭嘛,现代人也是这么过来的。这点她还是清楚的。
阮齐青:“礼法规定,天子一日四餐,诸侯一日三餐,而平民百姓因为穷苦,一日只得两餐。这两餐,便是燕食。”
钱灵雨道:“在下学艺不精,倒是第一回听说这种说法。”
“先生专精数理,不曾耳闻此事,是人之常情。燕食本就节俭,疏石来之前,岭安有许多人,甚至连燕食的标准都达不到。
“此后,疏石召集人们新建了膳房。自此我夫妇二人便同大家一起,日啖两飧。”
诸侯王和吃不起饭的平民百姓一起吃大锅饭,用现代的话来说,应该算爱心食堂?
钱灵雨道:“日日如此岂不亏空国库,也难防好逸恶劳之人。真正穷苦的人与四肢不勤之人鱼龙混杂,不是长久之计。”
阮齐青微微一笑:“疏石准备的食物和赈灾的米粥一样,会吃到泥沙,所以不必担心。”
钱灵雨瞪大了眼:“那夫人和岭安王也……”
“我们已经吃了十一年,习惯了。这么做,实在是无奈之举。”阮齐青拿出干净绢子,包住红色碎土,递给钱灵雨。
“岭安结聚山川,远飘岚雾;近处平阔,日光曝晒,实乃湿热之地。
“岚雾郁积,便生瘴气;气候湿热,多发毒虫;沓潮翻覆,秋多飓风。天道酬勤,对这里的人们而言,不过一句谎言。”
田垦得勤快,但是收成并不好。一路走来,种植的蔬菜瓜果稀稀拉拉,青黄不接。
远处的妇人怀抱幼儿,跟着丈夫在田间捡拾遗落的作物;稍大一些的孩子衣衫褴褛,在田头嬉戏奔跑,尚未明白日后的命运;跟前的老农弯腰驼背,惟闻一句叹息。
“鸡没叫就起,晚上忙活到狗儿入睡都还在田里,稍有吹风下雨,就惦记着那点小苗。岭安王,您总说做人得靠熬,就像熬蛇羹。俺们熬了大半辈子,看着小苗依旧没有长太高,熬到一部分死去,熬到依旧没有醒来……这一生已是没有办法。
“岭安王,您实话告诉俺们。这次王上,又要俺们交啥稀奇古怪的玩意啊?”
梅疏石拍了拍农民的背,叫他老胳膊老腿的,别太激动:“先吃饭吧,先吃饭。”
爱心食堂没有钱灵雨想象中气派,状似长廊,很适合乘凉。但数百号人挤一起,就很热了。
大锅饭的饭是飘了米的汤,菜是汤上飘了点菜叶,只有奇奇怪怪的烤虫子管饱。
阮齐青领着钱灵雨上坐,给她夹了一筷子红苋菜:“钱先生饿了,就多吃点。”
在钱灵雨老家,这菜又叫“汉菜”,一整盘菜带着红红的汤水,能把米饭也染红。
岭安穷,靠山水地形有些杂七杂八吃的。没有足够的盐,就是热水煮白菜味。但中国人骨子里对吃赋予了太多的含义,比如团圆,比如回家。自从创造了连续加班二十一天的奇迹,光荣倒下来到岭安,钱灵雨已经不记得上次回家,和家人坐一起,开开心心吃饭的感觉了。
“今儿也不是过节,怎么把蛇羹摆出来了?”
“有点好的就吃吧你!估计是又要说啥大事了,前几天就有风言流语在传了,哎,你们知道吗……”
“各位乡亲,我梅疏石也不是什么厉害人物,来到岭安并安顿于此,承蒙各位关照。大家也知道,一个国家想要生存,得靠一个个家抽出那么点东西,积少成多,构成公家的来护卫大大小小的子民。那个东西,叫做税。”
梅疏石举起酒杯,对四下民众道:“我国税率近轻远重,辐射四方。岭安在边界,自然承担了最重的税赋。平日的田杂税,已让我们吃不太消。新添的特产税,更是雨天落冰雹。”
“什么特产税?从没听过啊……”
“其他的都交不过来了,怎么又多一个。”
座下的人们皆伸长脖子听梅疏石讲话,眼里常带着大地一般的忧郁和岚雾色的哀愁。小吱也没有捣蛋,它好像听得懂,于是从饭团里抬起头。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古往今来,唯此句挑不出一点错。
“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一位厉害人物——钱司会钱大人。钱先生精于算术,此次上贡,或有转机。”
大伙齐齐看向挑了口菜还愣在半空没收回来的钱灵雨,目光中有期冀、欣喜,也有沉默、迟疑。
梅疏石率先道:“请钱先生开恩,帮帮岭安,帮帮我们吧!”
“这……”
钱灵雨放下碗筷,“何必呢?岭安王,您叫再多人也没用,我是不会帮忙的。”
长廊人头攒动,议论纷纷。钱灵雨的话如激水之石,一层层发酵开。
“不帮忙,这是为什么呀?”
“咱们可该何是好哇……”
众人你觑了觑我,我看了看你,也不知谁先行动,最后索性放下碗筷,乌泱泱一群都跪了下来。
“求求大人,行行好吧!”
“您大恩大德,帮帮俺们吧!”
长廊跪满了人,千百人簇拥着钱灵雨请愿。最后,阮齐青和梅疏石相互对望片刻,也寻了个窝,就把膝盖弯下了。
钱灵雨心中翻了几滚,双手扶住二人:“快快请起!”
阮齐青摇头,发髻上的素步摇也跟着摆动:“天地不仁,生死由命。可是钱司会,此事不由天命做主,你也半点不肯,非如此铁石心肠吗?”
钱灵雨只是摇头,重复道:“已有之事,后必再有;已行之事,后必再行。对不起,我的职业准则要求我不能这么做。”
梅疏石仍不死心:“为什么呀?钱司会,你我都是拿着官家俸禄的人,吏禄百石不愁吃喝,可是你看看!睁眼瞧瞧这些人!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啊!倘若你有半分良心……”
钱灵雨:“没有办法。我只是个司会,不可能凭空给你变出物品上交税款。你无非想要避税。避税,就只能由我司会府来做假账。人活一世,太多身不由己。岭安王也不要嫌我话糙,就说一旦被人发现,谁来承担责任,我死还是你死?”
闻此,阮齐青心已凉了半截。她瘫坐在地,连基础的礼节也置若罔闻。
梅疏石堪堪扶住夫人,啐道:“哈哈!若我老梅懂账识税,又岂会求你帮我做这等事。”
钱灵雨:“……”
梅疏石:”钱司会,若你实在无意,老梅我也不怪你。人活一世,太多身不由己,但我不会再平白劝乡亲们忍下去了。哪怕要揭竿起义!哪怕是把我这条命交代在京城,我也要让岭安的孩子,从此以后,有口热乎饭吃……”
梅疏石扶起阮齐青,不再看钱灵雨一眼,转身离开。
小吱扒拉梅疏石垂下的衣摆,但梅疏石没空陪它玩,于是它又去扒拉阮齐青。在阮齐青旁边转悠两圈,最后失望的站在钱灵雨面前的空地。
突然,它瞧见了一个发光的物什。
原来,空地上不知何时掉落了一枚党徽。鲜艳的红色夺人目光,明亮的黄色充满希望。即使跌在泥巴地里,它也迎着日光,像团微弱的火光,虽还不及太阳,但已然开始灼烧、滚烫。
“好困……”
钱灵雨迷迷糊糊抬头,对上一双风尘仆仆的眼睛。
“岭安王有何事?”
钱灵雨即刻正襟危坐,咳了一声,装出一副翻阅账籍的正经模样。
此地名为岭安,是北国分封统治下的一个小诸侯国。眼前的梅疏石,便是诸侯岭安王。而她钱灵雨穿越成了岭安司会府的司会,干着和她在现代并无二致的会计工作——管理岭安财政收支、赋税、会计计算等事宜。
“钱司会,你是我层层选拔、精挑细选的司会。既予你掌管岭安财务,辅佐我监督赋税记账的权利,此番缴税之难题,定要为我做主啊!”
梅疏石说的难题是王上近日新颁布的特产税。说到特产税,便不得不提北国的税制。北国律法规定,税率近轻远重,辐射四方。岭安地处边界,自然承担了最重的税赋。
钱灵雨闲暇无事翻阅过北国的税法。北国收纳土地产量的三分之二作为田税,除此之外,还有山泽开采、盐铁肥料诸如此类的杂赋,已经算得上是苛捐杂税了。
同行的夫人道:“王上近来不知因何想品尝各地美食,要各诸侯国加收新税,名为特产税。平素的田税和杂赋便已让岭安百姓苦不堪言,新出的特产税更是刮骨吸髓。”
此女名为阮齐青,人称阮夫人,岭安王之妻,是个雷厉风行的主。
钱灵雨打断道:“你我都改变不了王上的旨意。王上也给了岭安百姓另一条路,交不出特产税便以钱代税。岭安王,特产税征收在即,您还想干些什么呢?”
钱灵雨的言下之意便是特产税征收在即,已没有回头路可走,但梅疏石不死心。岭安的百姓连饭都快吃不起,又哪里有钱来替代他们交不起的特产税?
梅疏石道:“钱司会,你我明人不说暗话。还请你再次出山,帮我们把这特产税的账,做得漂亮些。”
再次出山?钱灵雨心下思忖,她穿越来此不久,司会府又都是她的下属,对她避之不及。她对原身的了解浅薄,更遑论与岭安王的交情。
看着算盘上没推完的三朵梅花,钱灵雨揉了揉眉心,只觉心力憔悴。
阮齐青包住梅疏石右手,摇了摇头,缓缓道:“司会大人审了半天,想必累极。兹事体大,用膳后再慢慢商讨也不迟。”
这么一说,钱灵雨确实有点饿了。本着穿都穿了,搓顿好的的想法,便跟着二人前去。
司会府与梅疏石的东岭宫隔上一段毗邻农田的小路。梅疏石和夫人阮齐青出来得急,并未携诸多小厮。钱灵雨随二人引领,由田间小道穿身而过。
暑气正盛,田中没有遮挡,不多时便大汗淋漓。阮齐青没有说话,只递给她一张带着香味的绣花手帕:“擦一擦汗。”
钱灵雨胡乱抹了一把,手帕上一片墨渍。兴是她上班时间昏昏欲睡,笔尖画到脸上也没注意。要命的是,她顶着张花猫脸和梅疏石阮齐青谈了这么久,现在才发现。
她又多擦了几回,随口问道:“夫人,我们离膳房还有多远?”
突然,一只比猫还大的灰不溜秋物什从钱灵雨脚边窜过,溜入田埂。
钱灵雨吓了一跳:“啊呦,那是什么?”
梅疏石笑呵呵道:“那是小吱,闻到香味了吧。钱司会啊,你吓到它了。”
梅疏石招了招手,小吱从苋菜的叶片下探出脑袋。黑眼睛滴溜溜的转了转,灵巧的钻进梅疏石的手心,连尾巴尖尖也收好,扒稳了梅疏石的手指,嗅着空气中的饭菜香。
那是老鼠啊!老鼠!岭安的老鼠比人还大啊!钱灵雨默默溜到阮齐青身后,一脸怨念地盯着一人一鼠。
梅疏石摸着它油光滑面的毛,叹了口气:“岭安山川毓秀,连鼠娃娃也是北国最大的。就是收成……唉。”
野畴中忽见一人身披斗笠,手持农铲,自田埂间踉跄起身,梅疏石急忙上前扶住他手臂。其人方缓缓立身,拱手作揖:“多谢岭安王!”
“无妨。”梅疏石熟络的开始攀谈,“老人家怎不去吃饭。暑气如虎,犹需防范哪!”
许是瞧出钱灵雨的难耐,阮齐青便道:“草具已备,待他二人聊完便能同去,还请钱大人等待片刻。”
同去?她还以为这对老父妻会好吃好喝招待她呢,再怎么也该在诸侯用膳的私地。听这意思,难不成去这老农家吃饭?
司会府的伙食已是难以下咽,这随处一遇的乡野村夫,钱灵雨更是难以想象,不由面露难色。
阮齐青将她神色全瞧了去,不动声色道:“不知钱司会可曾听过,朝食与燕食?”
朝食就是早上吃的,燕食就是中晚饭,不过比起朝食会随意一点,吃剩饭嘛,现代人也是这么过来的。这点她还是清楚的。
阮齐青:“礼法规定,天子一日四餐,诸侯一日三餐,而平民百姓因为穷苦,一日只得两餐。这两餐,便是燕食。”
钱灵雨道:“在下学艺不精,倒是第一回听说这种说法。”
“先生专精数理,不曾耳闻此事,是人之常情。燕食本就节俭,疏石来之前,岭安有许多人,甚至连燕食的标准都达不到。
“此后,疏石召集人们新建了膳房。自此我夫妇二人便同大家一起,日啖两飧。”
诸侯王和吃不起饭的平民百姓一起吃大锅饭,用现代的话来说,应该算爱心食堂?
钱灵雨道:“日日如此岂不亏空国库,也难防好逸恶劳之人。真正穷苦的人与四肢不勤之人鱼龙混杂,不是长久之计。”
阮齐青微微一笑:“疏石准备的食物和赈灾的米粥一样,会吃到泥沙,所以不必担心。”
钱灵雨瞪大了眼:“那夫人和岭安王也……”
“我们已经吃了十一年,习惯了。这么做,实在是无奈之举。”阮齐青拿出干净绢子,包住红色碎土,递给钱灵雨。
“岭安结聚山川,远飘岚雾;近处平阔,日光曝晒,实乃湿热之地。
“岚雾郁积,便生瘴气;气候湿热,多发毒虫;沓潮翻覆,秋多飓风。天道酬勤,对这里的人们而言,不过一句谎言。”
田垦得勤快,但是收成并不好。一路走来,种植的蔬菜瓜果稀稀拉拉,青黄不接。
远处的妇人怀抱幼儿,跟着丈夫在田间捡拾遗落的作物;稍大一些的孩子衣衫褴褛,在田头嬉戏奔跑,尚未明白日后的命运;跟前的老农弯腰驼背,惟闻一句叹息。
“鸡没叫就起,晚上忙活到狗儿入睡都还在田里,稍有吹风下雨,就惦记着那点小苗。岭安王,您总说做人得靠熬,就像熬蛇羹。俺们熬了大半辈子,看着小苗依旧没有长太高,熬到一部分死去,熬到依旧没有醒来……这一生已是没有办法。
“岭安王,您实话告诉俺们。这次王上,又要俺们交啥稀奇古怪的玩意啊?”
梅疏石拍了拍农民的背,叫他老胳膊老腿的,别太激动:“先吃饭吧,先吃饭。”
爱心食堂没有钱灵雨想象中气派,状似长廊,很适合乘凉。但数百号人挤一起,就很热了。
大锅饭的饭是飘了米的汤,菜是汤上飘了点菜叶,只有奇奇怪怪的烤虫子管饱。
阮齐青领着钱灵雨上坐,给她夹了一筷子红苋菜:“钱先生饿了,就多吃点。”
在钱灵雨老家,这菜又叫“汉菜”,一整盘菜带着红红的汤水,能把米饭也染红。
岭安穷,靠山水地形有些杂七杂八吃的。没有足够的盐,就是热水煮白菜味。但中国人骨子里对吃赋予了太多的含义,比如团圆,比如回家。自从创造了连续加班二十一天的奇迹,光荣倒下来到岭安,钱灵雨已经不记得上次回家,和家人坐一起,开开心心吃饭的感觉了。
“今儿也不是过节,怎么把蛇羹摆出来了?”
“有点好的就吃吧你!估计是又要说啥大事了,前几天就有风言流语在传了,哎,你们知道吗……”
“各位乡亲,我梅疏石也不是什么厉害人物,来到岭安并安顿于此,承蒙各位关照。大家也知道,一个国家想要生存,得靠一个个家抽出那么点东西,积少成多,构成公家的来护卫大大小小的子民。那个东西,叫做税。”
梅疏石举起酒杯,对四下民众道:“我国税率近轻远重,辐射四方。岭安在边界,自然承担了最重的税赋。平日的田杂税,已让我们吃不太消。新添的特产税,更是雨天落冰雹。”
“什么特产税?从没听过啊……”
“其他的都交不过来了,怎么又多一个。”
座下的人们皆伸长脖子听梅疏石讲话,眼里常带着大地一般的忧郁和岚雾色的哀愁。小吱也没有捣蛋,它好像听得懂,于是从饭团里抬起头。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古往今来,唯此句挑不出一点错。
“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一位厉害人物——钱司会钱大人。钱先生精于算术,此次上贡,或有转机。”
大伙齐齐看向挑了口菜还愣在半空没收回来的钱灵雨,目光中有期冀、欣喜,也有沉默、迟疑。
梅疏石率先道:“请钱先生开恩,帮帮岭安,帮帮我们吧!”
“这……”
钱灵雨放下碗筷,“何必呢?岭安王,您叫再多人也没用,我是不会帮忙的。”
长廊人头攒动,议论纷纷。钱灵雨的话如激水之石,一层层发酵开。
“不帮忙,这是为什么呀?”
“咱们可该何是好哇……”
众人你觑了觑我,我看了看你,也不知谁先行动,最后索性放下碗筷,乌泱泱一群都跪了下来。
“求求大人,行行好吧!”
“您大恩大德,帮帮俺们吧!”
长廊跪满了人,千百人簇拥着钱灵雨请愿。最后,阮齐青和梅疏石相互对望片刻,也寻了个窝,就把膝盖弯下了。
钱灵雨心中翻了几滚,双手扶住二人:“快快请起!”
阮齐青摇头,发髻上的素步摇也跟着摆动:“天地不仁,生死由命。可是钱司会,此事不由天命做主,你也半点不肯,非如此铁石心肠吗?”
钱灵雨只是摇头,重复道:“已有之事,后必再有;已行之事,后必再行。对不起,我的职业准则要求我不能这么做。”
梅疏石仍不死心:“为什么呀?钱司会,你我都是拿着官家俸禄的人,吏禄百石不愁吃喝,可是你看看!睁眼瞧瞧这些人!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啊!倘若你有半分良心……”
钱灵雨:“没有办法。我只是个司会,不可能凭空给你变出物品上交税款。你无非想要避税。避税,就只能由我司会府来做假账。人活一世,太多身不由己。岭安王也不要嫌我话糙,就说一旦被人发现,谁来承担责任,我死还是你死?”
闻此,阮齐青心已凉了半截。她瘫坐在地,连基础的礼节也置若罔闻。
梅疏石堪堪扶住夫人,啐道:“哈哈!若我老梅懂账识税,又岂会求你帮我做这等事。”
钱灵雨:“……”
梅疏石:”钱司会,若你实在无意,老梅我也不怪你。人活一世,太多身不由己,但我不会再平白劝乡亲们忍下去了。哪怕要揭竿起义!哪怕是把我这条命交代在京城,我也要让岭安的孩子,从此以后,有口热乎饭吃……”
梅疏石扶起阮齐青,不再看钱灵雨一眼,转身离开。
小吱扒拉梅疏石垂下的衣摆,但梅疏石没空陪它玩,于是它又去扒拉阮齐青。在阮齐青旁边转悠两圈,最后失望的站在钱灵雨面前的空地。
突然,它瞧见了一个发光的物什。
原来,空地上不知何时掉落了一枚党徽。鲜艳的红色夺人目光,明亮的黄色充满希望。即使跌在泥巴地里,它也迎着日光,像团微弱的火光,虽还不及太阳,但已然开始灼烧、滚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