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翊的手轻轻落在李昭阳的背上,无声地安抚着她。他的动作很轻,却又带着令人安心的力量。崔元晦站在一旁,面色沉肃,目光沉沉地望着庭中飘落的花瓣。待她呼吸平稳些,他方才上前两步,:“李姑娘,眼下最要紧的,是尽快找到证据,为李大人洗刷冤屈。”天色渐亮,檐角的风铃叮当作响。李昭阳深深吸了一口气,正欲开口,忽觉袖口一紧——裴翊不知何时已站在身侧,修长的手指虚虚地拢着她的衣袖。“昭昭……”他的声音比往常低了几分,“若是乏了便先歇会儿,这里有我和崔大人……”话未说完,李昭阳已轻轻抽回衣袖,那截淡青色的衣料从他指间滑落,像握不住的流沙。
她恍若未闻,径直望向崔元晦:“崔大人说得对。”她的声音很轻,却字字坚定,“我不能让父亲蒙冤。”
崔元晦微微颔首,李昭阳站起身,两人自然而然地并肩而立,走向案桌前。裴翊站在原地,看着他们默契的样子,喉结上下滚动了一下。他下意识伸出手,却在半空中僵住,最终缓缓收回。然后沉默地向前迈了一步,保持着恰到好处的距离。
崔元晦从袖中取出一根银针,针尖在烛光下泛着冷冽的寒光。他缓缓将针尖浸入李恪案前的茶盏,银针刚一触到杯底残留的茶渍,针身便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泛起一层乌黑。
“应该是砒霜。”崔元晦的声音很轻,却像一把刀,狠狠扎进李昭阳的心脏。
他当即唤来大理寺的仵作,仔细查验李恪的尸身。仵作掰开李恪的唇齿,探入银针,片刻后取出,银针尖端已然乌黑。
“确实是砒霜中毒。”仵作沉声道,“但……”他顿了顿,“毒发太快了。”
李昭阳心头一凛:提纯过的砒霜。
崔元晦立刻下令,命大理寺差役持毒样,前往长安城内各大药铺逐一盘问。
“这种提纯过的砒霜,寻常药铺不会轻易售卖。”崔元晦冷声道,“查,最近半月内,谁买过?”
差役们四散而去,李昭阳则留在府中,仔细搜查父亲的书房。她翻开每一册公文,检查每一个暗格,甚至挪开案几,查看地板缝隙。
——若父亲真是被人谋害,凶手一定会留下痕迹。
两个时辰后,西市“慧仁堂”的掌柜被带了回来。
“回禀大人,”掌柜战战兢兢得看向崔元晦,“三日前确实有人来买过砒霜,说是府上除鼠用……”
“何人?”崔元晦的声音像淬了冰。
“是、是李府的王管家……”
管家被带到堂前时,神色悲戚。
“老爷确实吩咐过老奴去买砒霜。”他低眉顺眼道,“说是厨房闹鼠患,需用药除鼠。” 崔元晦冷冷盯着他:“除鼠需用提纯过的砒霜?” 管家面不改色:“老爷说,寻常砒霜药性不够,怕老鼠吃不死,反而闹得更凶。”
“砒霜除鼠,为何药粉到了李大人茶盏中?”
“老爷说这种毒药,由他来保管更为稳妥。如有需要再找他来领用。”
“大人明鉴!老奴也不知老爷会这般想不开啊!”管家突然情绪激动得跪下,“老奴对老爷忠心耿耿啊!丫鬟们都可以作证,老爷确实提过除鼠的事!”
几个丫鬟被唤来,竟真的有人点头:“前几日……确实听老爷说起过……”
这时,李府书房的门就被轻轻叩响。老门房张伯佝偻着身子站在门外,粗布衣衫上还沾着夜巡时的露水。
“小、小姐……”张伯的声音像是从破旧的风箱里挤出来的,枯瘦的手指紧紧攥着衣角,“老奴……老奴有要事禀报……”
李昭阳从父亲的书案前抬起头,案上未干的墨迹映着她通红的眼眶。崔元晦正俯身查验李恪的遗体,闻言立即直起身子。
“进来说。”崔元晦嗓音清淡。
张伯颤巍巍地迈进门槛。他浑浊的眼珠不安地转动着,目光在触及李恪的遗体时又慌忙避开。
“昨儿夜里……”老人干裂的嘴唇不停颤抖,“老奴看见王校尉在府门外……来来回回走了七八趟……”
崔元晦与李昭阳同时起身,案几上的烛火被衣袂带起的风扑得剧烈摇晃。两人的影子在墙上交错。
裴翊忽然转身向外走去,玄色衣袍在晨风中翻飞。“我去把王校尉带过来。”他的声音低沉而坚定,带着不容拒绝的力度。
崔元晦抬头,却见裴翊已经大步流星地跨出门槛。他的背影挺拔如松,隐隐透着一股压抑的怒意。
不到半个时辰,裴翊便押着王校尉回来了。
王校尉额角渗出细密的汗珠,官靴在门口青石板上蹭出凌乱的痕迹。他下意识攥着腰间的佩刀。面对质问,眼神闪躲,飘忽不定,支支吾吾地说道:“我……我真的只是路过,没别的意思。”
“路过?”李昭阳的声音很轻,但泛着冷意,“深更半夜,在李府门外徘徊七八次?”
崔元晦冷眼审视着他,忽然开口:“王校尉,听闻你曾因玩忽职守被李大人严惩,心中可有怨怼?”
王校尉神色骤变,额上青筋微跳,显然被戳中了心事。他确实对军事监李恪心怀不满——数月前,他因克扣军饷、懈怠操练被李恪当众责罚,不仅杖责二十,还被降职一级,在军中颜面尽失。
“我……”王校尉声音发紧,“我虽有怨言,但绝不敢谋害朝廷命官!我是害怕李大人怀疑我和军械失窃案有关,想去解释,可又怕他不信,就在门口犹豫了好久,真的没做坏事啊!”
他说着从怀中掏出一卷文书,双手颤抖着呈上:“这是当晚我去城南巡检的文书,有守城将士为证!”
崔元晦接过文书,在灯下仔细查验。纸上的墨迹和印章都真实无误,几个守城士兵的名字赫然在列。
灯芯噼啪作响,李昭阳的指尖在罪己书上反复摩挲,纸张边缘卷起了毛边。她望向窗外渐亮的天色,第一次感到如此无力。裴翊注意到她眼下的青影在摇曳的灯光中显得更深了。
“昭昭,”裴翊将一杯热茶推到她手边,茶面升起的热气在两人之间形成一道薄雾。
李昭阳的视线没有离开那张纸,只是摇了摇头。她的指节突然一顿,指甲轻轻刮过纸面某处。
这个墨点……“她眯起眼,”比正文的墨色更深,像是不小心沾上去的。
裴翊俯身凑近,罪己书的字迹泛着普通的松烟墨黑,而那个不起眼的墨点却隐隐透着暗蓝,像是混入了某种矿物。
“兵部特制墨。”他低声道,“平日只有尚书大人用。上次他给我们的公文上……”
李昭阳的指尖悬在墨点上空,忽闻得管家轻咳:“老奴突然想起…昨夜确有尚书府的人来过。”
此时李恪的亲兵赵川也小心翼翼得上前说:“大人与兵部尚书有矛盾,早已不是秘密。”他咬牙道,“军械调拨屡屡被克扣,兵部甚至以次充好,大人多次上书,却都被压下。军械失窃后,尚书大人甚至与李大人争执过几次。尚书大人总说军事监管理不善,可我家大人认为,兵部有推脱之嫌。”
裴翊敏锐地注意到他的用词:“只是争执?没有动武?”
赵川摇头:“尚书大人虽推卸责任,但面上还算客气。”
裴翊将手中的茶盏轻轻放下,茶汤表面泛起细微的涟漪。“我这去一趟兵部尚书府。”他起身时,衣袖带起一阵微风,烛火随之轻轻摇曳。
崔元晦皱眉道:“要不要我派几个差役……”
“不必。”裴翊摇头,“人多反而打草惊蛇。”
尚书府的书房弥漫着檀香的气息。兵部尚书正在批阅文书,见裴翊突然造访,手中的朱笔微微一顿,笔下滴落的墨汁正是那种暗蓝色。
“尚书大人,”裴翊垂眸,声音沉了几分,“李恪大人……昨夜自尽了。”
“什么?!”
尚书猛地站起身,衣袖带翻了砚台,墨汁溅在袍角也浑然不觉。他脸色瞬间煞白,手指无意识地攥紧了桌沿:“这不可能……他昨夜还派人送了信来!”
裴翊不动声色地观察着尚书颤动的胡须和骤然收缩的瞳孔——那震惊不似作伪。
尚书踉跄着拉开抽屉,取出一封信:“你看,这是李大人亲笔所写,约老夫前去商讨军械案一事。只是昨日恰逢丞相设宴相邀,老夫便派了亲兵代往李府。”裴翊接过信笺,指腹不着痕迹地抚过纸面。雪白的宣纸崭新挺括,上面确实是李恪的字迹。
离开尚书府后,裴翊绕道去了趟丞相府。守门的老仆证实,昨夜宴席确实持续到子时,兵部尚书全程在场。
回到李府时,崔元晦正踱步沉思,见裴翊回来立即迎上前:“如何?”
裴翊将所见所闻娓娓道来,随后书房里静得能听见烛火燃烧的细微声响。
李昭阳仍不放弃地仔细搜寻着书房的每一个角落。连窗棂的缝隙都不放过。烛火将她的身影投在墙上,显得格外执拗。她指尖翻过书架上的每一册书卷,书架的角落里,一个不起眼的木雕静静躺在那里。她拾起它,指腹擦过表面的浮灰。木雕底部,刻着几个细小的字——
“岁岁平安。”
她的呼吸骤然一滞。
——这个“岁”字,竟与罪己书上的“死”字如出一辙。 “夕”字的那一点,都是先重重一顿,再突兀地向右下方划出,形成一种独特的收锋。
她立即翻出父亲往年的书信对比。父亲笔下的“夕”字这一点,从来都是圆润地收在笔画之内,绝不会如此张扬地划出。这个发现让她的手指不受控制地颤抖起来。
“崔大人!”她的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
崔元晦闻声而来,接过木雕,眉头紧锁。他的指节在刻痕上摩挲,眼神逐渐锐利。
“李姑娘,”他缓缓抬头,眼神锐利如刀,“这题字人,和罪己书的书写者,极有可能是同一人。”
与此同时,还有一个新发现,父亲的书信中有一封纸张长度明显比其他书信短了半截,李昭阳突然想起什么,快步回到书案前,拿起那封罪己书仔细端详。
她的指尖轻轻摩挲着信纸边缘,“这纸有撕扯的痕迹。”她将信纸对着烛光,果然在边缘处发现了细微的毛边,“就是从这张书信上撕下来的!”
裴翊闻言立即凑近对比。果然,信纸的质地、厚度完全一致,连暗纹都分毫不差。
李昭阳的声音发紧,“一定是有人偷偷撕下了这张纸页。”她指着信纸上那个暗蓝色的墨点,“这墨迹原本是滴在这张纸上的——这是父亲与兵部尚书的一封书信!”
崔元晦眼神一凛:“他故意留下尚书的墨迹,就是要误导我们怀疑兵部尚书。”
而木雕的来历也很快查明——是管家所赠。这是数年前父亲寿辰时,老管家献上的贺礼。当时父亲还笑着说雕得憨态可掬,特意摆在书架上。
那个平日里沉默寡言的老管家,那个在府中侍奉了二十余年、总是佝偻着背的忠仆形象,正在一点点崩塌。书房里的每一个细节都在无声地控诉着真相:
消失的毒药包——若是父亲自尽,装砒霜的纸包应当还在房内。可他们翻遍了每一个角落,都一无所获。
移动过的砚台——父亲生前有个雷打不动的习惯,砚台永远摆在书案的右前方。可案发现场,那方端砚却在左侧,墨汁甚至溅在了不该出现的位置。
丫鬟的证词——“奴婢看见管家夜里端了茶进去,说是老爷要的安神茶……”
铁证如山。
管家起初还在狡辩,可当崔元晦将木雕与罪己书的字迹对比摆在他面前时,他的表情终于一点点裂开。
“我儿子王焕……”他的嗓音突然嘶哑,像是从喉咙里挤出来的,“他只是今年才倒卖了几件军械!谁让……谁让兵部尚书总是克扣军饷,害得我儿子不得不……而你爹竟然将他处死!”
他的眼神骤然狰狞,猛地抬头盯向李昭阳,嘴角扭曲出一个恶毒的笑: “那天马鞍的束带……我割得那么隐蔽……”他咯咯笑起来,笑声像是钝刀刮过骨头,“你怎么就没摔死呢?”
裴翊浑身血液瞬间凝固。
——原来那场意外,也是谋杀!
后怕如潮水般涌来,他几乎站不稳,而李昭阳已经冲了上去,一把揪住管家的衣领,声音冷得像冰,她的指尖因用力而发白,“你儿子私卖军械,可能导致将士们送命!父亲依法处置,何错之有?”
管家被崔元晦押解着走出李府大门时,还在歇斯底里地叫骂着。裴翊站在李恪灵前深深一揖,亲手为这位如师如父的长者整理好衣冠,才轻轻合上棺盖。他守在李昭阳门前,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的玉佩,李昭阳也有一样的一块,那是她及笄时他送的礼物。他记得那日春光明媚,小姑娘接过锦盒时眼睛亮得像是盛满了星星。她迫不及待地将玉佩系在腰间,仰着脸对他说:“你送的礼物,我会永远戴着的。”那清脆的声音仿佛还在耳边,可自从崔元晦出现,那玉佩就再没在她腰间出现过。
她恍若未闻,径直望向崔元晦:“崔大人说得对。”她的声音很轻,却字字坚定,“我不能让父亲蒙冤。”
崔元晦微微颔首,李昭阳站起身,两人自然而然地并肩而立,走向案桌前。裴翊站在原地,看着他们默契的样子,喉结上下滚动了一下。他下意识伸出手,却在半空中僵住,最终缓缓收回。然后沉默地向前迈了一步,保持着恰到好处的距离。
崔元晦从袖中取出一根银针,针尖在烛光下泛着冷冽的寒光。他缓缓将针尖浸入李恪案前的茶盏,银针刚一触到杯底残留的茶渍,针身便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泛起一层乌黑。
“应该是砒霜。”崔元晦的声音很轻,却像一把刀,狠狠扎进李昭阳的心脏。
他当即唤来大理寺的仵作,仔细查验李恪的尸身。仵作掰开李恪的唇齿,探入银针,片刻后取出,银针尖端已然乌黑。
“确实是砒霜中毒。”仵作沉声道,“但……”他顿了顿,“毒发太快了。”
李昭阳心头一凛:提纯过的砒霜。
崔元晦立刻下令,命大理寺差役持毒样,前往长安城内各大药铺逐一盘问。
“这种提纯过的砒霜,寻常药铺不会轻易售卖。”崔元晦冷声道,“查,最近半月内,谁买过?”
差役们四散而去,李昭阳则留在府中,仔细搜查父亲的书房。她翻开每一册公文,检查每一个暗格,甚至挪开案几,查看地板缝隙。
——若父亲真是被人谋害,凶手一定会留下痕迹。
两个时辰后,西市“慧仁堂”的掌柜被带了回来。
“回禀大人,”掌柜战战兢兢得看向崔元晦,“三日前确实有人来买过砒霜,说是府上除鼠用……”
“何人?”崔元晦的声音像淬了冰。
“是、是李府的王管家……”
管家被带到堂前时,神色悲戚。
“老爷确实吩咐过老奴去买砒霜。”他低眉顺眼道,“说是厨房闹鼠患,需用药除鼠。” 崔元晦冷冷盯着他:“除鼠需用提纯过的砒霜?” 管家面不改色:“老爷说,寻常砒霜药性不够,怕老鼠吃不死,反而闹得更凶。”
“砒霜除鼠,为何药粉到了李大人茶盏中?”
“老爷说这种毒药,由他来保管更为稳妥。如有需要再找他来领用。”
“大人明鉴!老奴也不知老爷会这般想不开啊!”管家突然情绪激动得跪下,“老奴对老爷忠心耿耿啊!丫鬟们都可以作证,老爷确实提过除鼠的事!”
几个丫鬟被唤来,竟真的有人点头:“前几日……确实听老爷说起过……”
这时,李府书房的门就被轻轻叩响。老门房张伯佝偻着身子站在门外,粗布衣衫上还沾着夜巡时的露水。
“小、小姐……”张伯的声音像是从破旧的风箱里挤出来的,枯瘦的手指紧紧攥着衣角,“老奴……老奴有要事禀报……”
李昭阳从父亲的书案前抬起头,案上未干的墨迹映着她通红的眼眶。崔元晦正俯身查验李恪的遗体,闻言立即直起身子。
“进来说。”崔元晦嗓音清淡。
张伯颤巍巍地迈进门槛。他浑浊的眼珠不安地转动着,目光在触及李恪的遗体时又慌忙避开。
“昨儿夜里……”老人干裂的嘴唇不停颤抖,“老奴看见王校尉在府门外……来来回回走了七八趟……”
崔元晦与李昭阳同时起身,案几上的烛火被衣袂带起的风扑得剧烈摇晃。两人的影子在墙上交错。
裴翊忽然转身向外走去,玄色衣袍在晨风中翻飞。“我去把王校尉带过来。”他的声音低沉而坚定,带着不容拒绝的力度。
崔元晦抬头,却见裴翊已经大步流星地跨出门槛。他的背影挺拔如松,隐隐透着一股压抑的怒意。
不到半个时辰,裴翊便押着王校尉回来了。
王校尉额角渗出细密的汗珠,官靴在门口青石板上蹭出凌乱的痕迹。他下意识攥着腰间的佩刀。面对质问,眼神闪躲,飘忽不定,支支吾吾地说道:“我……我真的只是路过,没别的意思。”
“路过?”李昭阳的声音很轻,但泛着冷意,“深更半夜,在李府门外徘徊七八次?”
崔元晦冷眼审视着他,忽然开口:“王校尉,听闻你曾因玩忽职守被李大人严惩,心中可有怨怼?”
王校尉神色骤变,额上青筋微跳,显然被戳中了心事。他确实对军事监李恪心怀不满——数月前,他因克扣军饷、懈怠操练被李恪当众责罚,不仅杖责二十,还被降职一级,在军中颜面尽失。
“我……”王校尉声音发紧,“我虽有怨言,但绝不敢谋害朝廷命官!我是害怕李大人怀疑我和军械失窃案有关,想去解释,可又怕他不信,就在门口犹豫了好久,真的没做坏事啊!”
他说着从怀中掏出一卷文书,双手颤抖着呈上:“这是当晚我去城南巡检的文书,有守城将士为证!”
崔元晦接过文书,在灯下仔细查验。纸上的墨迹和印章都真实无误,几个守城士兵的名字赫然在列。
灯芯噼啪作响,李昭阳的指尖在罪己书上反复摩挲,纸张边缘卷起了毛边。她望向窗外渐亮的天色,第一次感到如此无力。裴翊注意到她眼下的青影在摇曳的灯光中显得更深了。
“昭昭,”裴翊将一杯热茶推到她手边,茶面升起的热气在两人之间形成一道薄雾。
李昭阳的视线没有离开那张纸,只是摇了摇头。她的指节突然一顿,指甲轻轻刮过纸面某处。
这个墨点……“她眯起眼,”比正文的墨色更深,像是不小心沾上去的。
裴翊俯身凑近,罪己书的字迹泛着普通的松烟墨黑,而那个不起眼的墨点却隐隐透着暗蓝,像是混入了某种矿物。
“兵部特制墨。”他低声道,“平日只有尚书大人用。上次他给我们的公文上……”
李昭阳的指尖悬在墨点上空,忽闻得管家轻咳:“老奴突然想起…昨夜确有尚书府的人来过。”
此时李恪的亲兵赵川也小心翼翼得上前说:“大人与兵部尚书有矛盾,早已不是秘密。”他咬牙道,“军械调拨屡屡被克扣,兵部甚至以次充好,大人多次上书,却都被压下。军械失窃后,尚书大人甚至与李大人争执过几次。尚书大人总说军事监管理不善,可我家大人认为,兵部有推脱之嫌。”
裴翊敏锐地注意到他的用词:“只是争执?没有动武?”
赵川摇头:“尚书大人虽推卸责任,但面上还算客气。”
裴翊将手中的茶盏轻轻放下,茶汤表面泛起细微的涟漪。“我这去一趟兵部尚书府。”他起身时,衣袖带起一阵微风,烛火随之轻轻摇曳。
崔元晦皱眉道:“要不要我派几个差役……”
“不必。”裴翊摇头,“人多反而打草惊蛇。”
尚书府的书房弥漫着檀香的气息。兵部尚书正在批阅文书,见裴翊突然造访,手中的朱笔微微一顿,笔下滴落的墨汁正是那种暗蓝色。
“尚书大人,”裴翊垂眸,声音沉了几分,“李恪大人……昨夜自尽了。”
“什么?!”
尚书猛地站起身,衣袖带翻了砚台,墨汁溅在袍角也浑然不觉。他脸色瞬间煞白,手指无意识地攥紧了桌沿:“这不可能……他昨夜还派人送了信来!”
裴翊不动声色地观察着尚书颤动的胡须和骤然收缩的瞳孔——那震惊不似作伪。
尚书踉跄着拉开抽屉,取出一封信:“你看,这是李大人亲笔所写,约老夫前去商讨军械案一事。只是昨日恰逢丞相设宴相邀,老夫便派了亲兵代往李府。”裴翊接过信笺,指腹不着痕迹地抚过纸面。雪白的宣纸崭新挺括,上面确实是李恪的字迹。
离开尚书府后,裴翊绕道去了趟丞相府。守门的老仆证实,昨夜宴席确实持续到子时,兵部尚书全程在场。
回到李府时,崔元晦正踱步沉思,见裴翊回来立即迎上前:“如何?”
裴翊将所见所闻娓娓道来,随后书房里静得能听见烛火燃烧的细微声响。
李昭阳仍不放弃地仔细搜寻着书房的每一个角落。连窗棂的缝隙都不放过。烛火将她的身影投在墙上,显得格外执拗。她指尖翻过书架上的每一册书卷,书架的角落里,一个不起眼的木雕静静躺在那里。她拾起它,指腹擦过表面的浮灰。木雕底部,刻着几个细小的字——
“岁岁平安。”
她的呼吸骤然一滞。
——这个“岁”字,竟与罪己书上的“死”字如出一辙。 “夕”字的那一点,都是先重重一顿,再突兀地向右下方划出,形成一种独特的收锋。
她立即翻出父亲往年的书信对比。父亲笔下的“夕”字这一点,从来都是圆润地收在笔画之内,绝不会如此张扬地划出。这个发现让她的手指不受控制地颤抖起来。
“崔大人!”她的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
崔元晦闻声而来,接过木雕,眉头紧锁。他的指节在刻痕上摩挲,眼神逐渐锐利。
“李姑娘,”他缓缓抬头,眼神锐利如刀,“这题字人,和罪己书的书写者,极有可能是同一人。”
与此同时,还有一个新发现,父亲的书信中有一封纸张长度明显比其他书信短了半截,李昭阳突然想起什么,快步回到书案前,拿起那封罪己书仔细端详。
她的指尖轻轻摩挲着信纸边缘,“这纸有撕扯的痕迹。”她将信纸对着烛光,果然在边缘处发现了细微的毛边,“就是从这张书信上撕下来的!”
裴翊闻言立即凑近对比。果然,信纸的质地、厚度完全一致,连暗纹都分毫不差。
李昭阳的声音发紧,“一定是有人偷偷撕下了这张纸页。”她指着信纸上那个暗蓝色的墨点,“这墨迹原本是滴在这张纸上的——这是父亲与兵部尚书的一封书信!”
崔元晦眼神一凛:“他故意留下尚书的墨迹,就是要误导我们怀疑兵部尚书。”
而木雕的来历也很快查明——是管家所赠。这是数年前父亲寿辰时,老管家献上的贺礼。当时父亲还笑着说雕得憨态可掬,特意摆在书架上。
那个平日里沉默寡言的老管家,那个在府中侍奉了二十余年、总是佝偻着背的忠仆形象,正在一点点崩塌。书房里的每一个细节都在无声地控诉着真相:
消失的毒药包——若是父亲自尽,装砒霜的纸包应当还在房内。可他们翻遍了每一个角落,都一无所获。
移动过的砚台——父亲生前有个雷打不动的习惯,砚台永远摆在书案的右前方。可案发现场,那方端砚却在左侧,墨汁甚至溅在了不该出现的位置。
丫鬟的证词——“奴婢看见管家夜里端了茶进去,说是老爷要的安神茶……”
铁证如山。
管家起初还在狡辩,可当崔元晦将木雕与罪己书的字迹对比摆在他面前时,他的表情终于一点点裂开。
“我儿子王焕……”他的嗓音突然嘶哑,像是从喉咙里挤出来的,“他只是今年才倒卖了几件军械!谁让……谁让兵部尚书总是克扣军饷,害得我儿子不得不……而你爹竟然将他处死!”
他的眼神骤然狰狞,猛地抬头盯向李昭阳,嘴角扭曲出一个恶毒的笑: “那天马鞍的束带……我割得那么隐蔽……”他咯咯笑起来,笑声像是钝刀刮过骨头,“你怎么就没摔死呢?”
裴翊浑身血液瞬间凝固。
——原来那场意外,也是谋杀!
后怕如潮水般涌来,他几乎站不稳,而李昭阳已经冲了上去,一把揪住管家的衣领,声音冷得像冰,她的指尖因用力而发白,“你儿子私卖军械,可能导致将士们送命!父亲依法处置,何错之有?”
管家被崔元晦押解着走出李府大门时,还在歇斯底里地叫骂着。裴翊站在李恪灵前深深一揖,亲手为这位如师如父的长者整理好衣冠,才轻轻合上棺盖。他守在李昭阳门前,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的玉佩,李昭阳也有一样的一块,那是她及笄时他送的礼物。他记得那日春光明媚,小姑娘接过锦盒时眼睛亮得像是盛满了星星。她迫不及待地将玉佩系在腰间,仰着脸对他说:“你送的礼物,我会永远戴着的。”那清脆的声音仿佛还在耳边,可自从崔元晦出现,那玉佩就再没在她腰间出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