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沙海双铃
日上三竿时,营寨外传来车轮碾过沙砾的吱呀声。沈清蘅刚给小校上完金创药包扎课,就见芸香抱着件狐裘跑来:“陇右节度使夫人到了,带着半车奶酒呢!”她擦了擦沾着药粉的手,腕间银铃轻响,想起昨夜谢昭然说过,刘夫人是看着他长大的长辈,其夫刘将军与谢父曾是并肩作战的袍泽。
辕门前停着辆饰有胡杨纹的牛皮篷车,车门掀开,率先跳下的是个十二三岁的少年,身着半旧的藏青甲胄,腰间挂着把比人还高的木剑——正是刘将军的长子刘元启。他看见沈清蘅,立刻立正行礼,耳尖却红得比胡杨叶还鲜亮:“见过嫂嫂!父亲说您的药箱能治百病,去年我摔断胳膊,就是用您寄的接骨膏接好的!”
“元启别胡闹。”篷车中传来温和的叱责,年约四十的刘夫人扶着车辕起身,鬓角染着细沙般的银霜,却衬得眉间的朱砂痣愈发鲜明。她穿着暗红氆氇长袍,颈间戴着串由胡杨木与骆驼骨磨制的项链,怀里还抱着个裹在羊皮襁褓里的女童——分明是小女儿元贞。
“清蘅见过刘夫人。”沈清蘅福了福身,注意到刘夫人脚下的皮靴绣着褪色的银杏纹,与她裙摆的暗纹竟有七分相似。
“快别多礼。”刘夫人握住她的手,掌心的硬茧擦过沈清蘅的指腹,带着常年握缰绳的粗粝,“自打昭然那孩子十二岁随父来西北,我就盼着能见见让他魂牵梦绕的小医仙。瞧瞧这双手,比我家元贞的还要软,却能配出让整座军营起死回生的药。”
说话间,她将怀里的元贞塞进沈清蘅臂弯。三岁的女童盯着她腕间银铃,忽然伸手去抓:“铃铃,响!”沈清蘅被逗笑,轻轻晃动手腕,银铃与刘夫人颈间的胡杨木串相碰,发出细碎的响。元贞咯咯直笑,小手指着沈清蘅腰间的药囊:“糖糖!”
“小机灵鬼。”刘夫人从袖中掏出块奶糖,塞进女儿嘴里,转头对沈清蘅道,“别瞧我不会配药,这西北的沙枣蜜、骆驼奶,倒是能分出个三六九等。这次带了两坛百年陈的沙枣酒,给昭然和刘大哥接风——他们啊,打小就爱偷喝我窖里的酒。”
众人往帐中走时,刘元启忽然凑到沈清蘅身边,压低声音:“嫂嫂可知道,去年将军在甘州遇伏,是我娘带着炊事班的婆子们,用胡杨烟熏退了沙匪?她们背着铁锅爬上山崖,整整熬了三夜的热汤,连战马都喝了两碗呢!”
帐中炭火烧得正旺,刘夫人掀开带来的木箱,里面整齐码着晒干的沙枣、腌制的苁蓉,还有几匹土黄色的粗布:“这布是用骆驼毛混着胡杨纤维织的,比丝绸耐刮十倍。我让元启娘俩跟着你学认字,省得将来连药方都看不懂。”她忽然瞥见沈清蘅案头的《西北药草志》,书页间夹着片金边胡杨叶,“昭然小时候总说,胡杨叶能当纸用,他第一次给你写的信,就是刻在叶子上的——可惜被风沙吹跑了,气得他在沙地里跪了半夜。”
沈清蘅望着刘夫人眼角的笑纹,忽然想起谢昭然曾说,刘将军夫妇在他父亲战死后,将他视如己出。此刻元贞正趴在她膝头,用小手指着药箱上的银杏雕花,而刘元启正缠着芸香问京都的糖葫芦,帐中弥漫着沙枣酒的甜香与炭火的暖意,忽然觉得,这西北的军营,竟比想象中多了几分家的滋味。
“夫人,杏林阁的王医正求见。”周旭波的声音从帐外传来。沈清蘅刚要起身,刘夫人却按住她的手:“你接着哄元贞,杏林阁的事我熟。去年闹鼠疫时,我虽不懂配药,却知道哪些帐篷该熏艾草,哪些伤员该喝热粥——西北的女人啊,不会拿银针,也能拿汤勺救人。”
她起身时,胡杨木项链擦过沈清蘅的药碾子,发出闷闷的响:“对了,元启他爹总说,昭然这孩子倔,当年在陇右大营,为了等你的药箱,硬是扛着高烧巡了三天岗。后来药箱到了,他抱着箱子在帐外坐了整夜,谁也不让碰——”她忽然轻笑,“如今好了,箱子的主人来了,他这棵长在沙地里的胡杨,总算等到了能替他浇清水的人。”
目送刘夫人带着元启离开,沈清蘅低头看见元贞在她裙角画了个歪扭的铃铛——用的是她沾着朱砂的手指。帐外传来刘夫人与王医正的交谈声,虽听不清内容,却能辨出她条理清晰地安排着药材分发:“把防风草先给辎重营,他们每日在沙丘里走,最费腿脚……”
夕阳漫进帐中时,谢昭然带着满身风沙归来,腰间铜铃还挂着半片胡杨叶。沈清蘅刚要替他解铠甲,他忽然从怀里掏出个布包,里面躺着个木雕的小银铃:“刘夫人让匠人刻的,说给将来的小娃娃挂摇篮。”他耳尖发红,望着她裙角的朱砂印,“她还说,当年我在她家住,总把你的信藏在枕头底下,有次被元启翻出来,笑话我把‘蘅’字写成了‘衡’。”
沈清蘅摸着木雕铃铛上的胡杨纹,忽然听见帐外传来元贞的笑声,混着刘夫人教她念《千字文》的声音。远处杏林阁方向飘来艾草香,与沙枣酒的甜腻交织,竟成了西北独有的烟火气。她忽然明白,刘夫人虽不会医术,却用另一种方式守护着这片土地——就像胡杨林需要根系深扎的大树,也需要在树下播种的人,而她们,终将在风沙中,共同织就一张名为“家”的网。
“刘夫人说明日要带我去看军眷们种的沙棘园。”沈清蘅将木雕铃铛放在案头,与真银铃并排,“她说那里的沙棘果能酿出比京都更甜的蜜,就像西北的风沙,终将把思念酿成最醇厚的酒。”
谢昭然忽然握住她的手,让两枚铃铛相碰,清越的声响惊起帐顶的沙燕木雕——那是刘夫人之子刘元启送的新婚礼物。他望着她眼中倒映的篝火,忽然轻笑:“当年在刘府,我总嫌她唠叨,如今却觉得,这西北的热闹,比京都的寂静更让人安心。”
夜风掀起帐帘,远处传来刘夫人唤子女的声音,带着西北特有的爽朗。沈清蘅望着谢昭然眉间舒展的纹路,忽然觉得,所谓归程,从来不是一人一马的独行,而是当你在异乡遇见像刘夫人这样的长辈,像刘元启这样的兄弟,像元贞这样的孩童,这片沙海便有了烟火的温度。而她的银铃与他的铜铃,终将在这些温暖的声响中,摇出属于他们的,永不褪色的岁月。
日上三竿时,营寨外传来车轮碾过沙砾的吱呀声。沈清蘅刚给小校上完金创药包扎课,就见芸香抱着件狐裘跑来:“陇右节度使夫人到了,带着半车奶酒呢!”她擦了擦沾着药粉的手,腕间银铃轻响,想起昨夜谢昭然说过,刘夫人是看着他长大的长辈,其夫刘将军与谢父曾是并肩作战的袍泽。
辕门前停着辆饰有胡杨纹的牛皮篷车,车门掀开,率先跳下的是个十二三岁的少年,身着半旧的藏青甲胄,腰间挂着把比人还高的木剑——正是刘将军的长子刘元启。他看见沈清蘅,立刻立正行礼,耳尖却红得比胡杨叶还鲜亮:“见过嫂嫂!父亲说您的药箱能治百病,去年我摔断胳膊,就是用您寄的接骨膏接好的!”
“元启别胡闹。”篷车中传来温和的叱责,年约四十的刘夫人扶着车辕起身,鬓角染着细沙般的银霜,却衬得眉间的朱砂痣愈发鲜明。她穿着暗红氆氇长袍,颈间戴着串由胡杨木与骆驼骨磨制的项链,怀里还抱着个裹在羊皮襁褓里的女童——分明是小女儿元贞。
“清蘅见过刘夫人。”沈清蘅福了福身,注意到刘夫人脚下的皮靴绣着褪色的银杏纹,与她裙摆的暗纹竟有七分相似。
“快别多礼。”刘夫人握住她的手,掌心的硬茧擦过沈清蘅的指腹,带着常年握缰绳的粗粝,“自打昭然那孩子十二岁随父来西北,我就盼着能见见让他魂牵梦绕的小医仙。瞧瞧这双手,比我家元贞的还要软,却能配出让整座军营起死回生的药。”
说话间,她将怀里的元贞塞进沈清蘅臂弯。三岁的女童盯着她腕间银铃,忽然伸手去抓:“铃铃,响!”沈清蘅被逗笑,轻轻晃动手腕,银铃与刘夫人颈间的胡杨木串相碰,发出细碎的响。元贞咯咯直笑,小手指着沈清蘅腰间的药囊:“糖糖!”
“小机灵鬼。”刘夫人从袖中掏出块奶糖,塞进女儿嘴里,转头对沈清蘅道,“别瞧我不会配药,这西北的沙枣蜜、骆驼奶,倒是能分出个三六九等。这次带了两坛百年陈的沙枣酒,给昭然和刘大哥接风——他们啊,打小就爱偷喝我窖里的酒。”
众人往帐中走时,刘元启忽然凑到沈清蘅身边,压低声音:“嫂嫂可知道,去年将军在甘州遇伏,是我娘带着炊事班的婆子们,用胡杨烟熏退了沙匪?她们背着铁锅爬上山崖,整整熬了三夜的热汤,连战马都喝了两碗呢!”
帐中炭火烧得正旺,刘夫人掀开带来的木箱,里面整齐码着晒干的沙枣、腌制的苁蓉,还有几匹土黄色的粗布:“这布是用骆驼毛混着胡杨纤维织的,比丝绸耐刮十倍。我让元启娘俩跟着你学认字,省得将来连药方都看不懂。”她忽然瞥见沈清蘅案头的《西北药草志》,书页间夹着片金边胡杨叶,“昭然小时候总说,胡杨叶能当纸用,他第一次给你写的信,就是刻在叶子上的——可惜被风沙吹跑了,气得他在沙地里跪了半夜。”
沈清蘅望着刘夫人眼角的笑纹,忽然想起谢昭然曾说,刘将军夫妇在他父亲战死后,将他视如己出。此刻元贞正趴在她膝头,用小手指着药箱上的银杏雕花,而刘元启正缠着芸香问京都的糖葫芦,帐中弥漫着沙枣酒的甜香与炭火的暖意,忽然觉得,这西北的军营,竟比想象中多了几分家的滋味。
“夫人,杏林阁的王医正求见。”周旭波的声音从帐外传来。沈清蘅刚要起身,刘夫人却按住她的手:“你接着哄元贞,杏林阁的事我熟。去年闹鼠疫时,我虽不懂配药,却知道哪些帐篷该熏艾草,哪些伤员该喝热粥——西北的女人啊,不会拿银针,也能拿汤勺救人。”
她起身时,胡杨木项链擦过沈清蘅的药碾子,发出闷闷的响:“对了,元启他爹总说,昭然这孩子倔,当年在陇右大营,为了等你的药箱,硬是扛着高烧巡了三天岗。后来药箱到了,他抱着箱子在帐外坐了整夜,谁也不让碰——”她忽然轻笑,“如今好了,箱子的主人来了,他这棵长在沙地里的胡杨,总算等到了能替他浇清水的人。”
目送刘夫人带着元启离开,沈清蘅低头看见元贞在她裙角画了个歪扭的铃铛——用的是她沾着朱砂的手指。帐外传来刘夫人与王医正的交谈声,虽听不清内容,却能辨出她条理清晰地安排着药材分发:“把防风草先给辎重营,他们每日在沙丘里走,最费腿脚……”
夕阳漫进帐中时,谢昭然带着满身风沙归来,腰间铜铃还挂着半片胡杨叶。沈清蘅刚要替他解铠甲,他忽然从怀里掏出个布包,里面躺着个木雕的小银铃:“刘夫人让匠人刻的,说给将来的小娃娃挂摇篮。”他耳尖发红,望着她裙角的朱砂印,“她还说,当年我在她家住,总把你的信藏在枕头底下,有次被元启翻出来,笑话我把‘蘅’字写成了‘衡’。”
沈清蘅摸着木雕铃铛上的胡杨纹,忽然听见帐外传来元贞的笑声,混着刘夫人教她念《千字文》的声音。远处杏林阁方向飘来艾草香,与沙枣酒的甜腻交织,竟成了西北独有的烟火气。她忽然明白,刘夫人虽不会医术,却用另一种方式守护着这片土地——就像胡杨林需要根系深扎的大树,也需要在树下播种的人,而她们,终将在风沙中,共同织就一张名为“家”的网。
“刘夫人说明日要带我去看军眷们种的沙棘园。”沈清蘅将木雕铃铛放在案头,与真银铃并排,“她说那里的沙棘果能酿出比京都更甜的蜜,就像西北的风沙,终将把思念酿成最醇厚的酒。”
谢昭然忽然握住她的手,让两枚铃铛相碰,清越的声响惊起帐顶的沙燕木雕——那是刘夫人之子刘元启送的新婚礼物。他望着她眼中倒映的篝火,忽然轻笑:“当年在刘府,我总嫌她唠叨,如今却觉得,这西北的热闹,比京都的寂静更让人安心。”
夜风掀起帐帘,远处传来刘夫人唤子女的声音,带着西北特有的爽朗。沈清蘅望着谢昭然眉间舒展的纹路,忽然觉得,所谓归程,从来不是一人一马的独行,而是当你在异乡遇见像刘夫人这样的长辈,像刘元启这样的兄弟,像元贞这样的孩童,这片沙海便有了烟火的温度。而她的银铃与他的铜铃,终将在这些温暖的声响中,摇出属于他们的,永不褪色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