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芫花的话,被孙氏带去了家里。

    孙氏公爹不信:“她一个丫头片子说的话,能做数?”

    婆婆没好气:“就是,她们林家偷鸡摸狗,没一个好东西。”

    “可我觉得这次听着挺真切的。”想到林家夫妻俩诚恳的语气,出于冤枉过林家夫妻的愧疚,孙氏忍不住帮忙说了嘴。

    *

    另一边,林家。

    不管王家村的村名如何想,林家打定了主意,欠人家,偿还人家,天经地义。

    嘴上怎么说没用,以后行动见真章。

    在林家人看来,她们既然占了原主的身体,理所应当地应该承担原主做过不好的事情,努力补救。

    没有理由一边占据原主的身体,一边若无其事地继续过自己的日子。

    尽管这份恶,不是她们做的,却真真切切造成了他人财产上的损失。

    即便今日林芫花不说,林家夫妻俩也会等到站稳脚跟后,想办法承担这部分债务。

    欠了原主兄嫂的十四两银子,王家村村民丢失的财务统计了番,大概有三两银子左右,统共债务有十七八两。

    一笔不小的数目了。

    在王家村,一家四口吃穿嚼用,一年得十几两银子,未来一年,她们任务繁重,必须挣到三四十两银子,才能在保证存活下来,且偿清全部债务。

    城外码头。

    这日一早,杨大力给林芫花送去鱼杂,撑船送船客到对岸赶集,返回时,发现渡口好几个船夫捧着碗鱼杂羹,蹲在一旁边吃边等船客……

    “小杨,你家请的小厨娘手艺真不赖,你开的工钱多少啊?”

    听到船夫们的恭维,杨大力嘿嘿笑:“以前是一百二十文。现在干得好,想给她添点工钱。这小厨娘是我朋友家的闺女,人长得好,手脚麻利,会算数,收钱算账从不出错,很能干。”

    刚才说话的人开玩笑“小气,给的忒少了,我婶子在码头做帮厨,一月能挣五六百文呢。”

    “你婶子从早忙到晚,一天做六个时辰,我家一天才两个时辰,轻松点嘛!”把摊子交给林芫花后,杨大力基本没怎么操过心,每天结束后,过去收摊收银钱,现在鱼杂不够卖,每日多增了三斤,想着工钱添个十来文。

    等杨大力忙完手头的事,来到小摊,清点了番,今日卖出三十一碗,共收入九十三文。

    杨大力数了一遍,暗暗心惊,今日加了三斤鱼杂,居然都卖完了,贪心又试探地问:“再给你加两斤,一天十五斤鱼杂,你觉得能卖吗?”

    林芫花犹豫说:“我试试。”

    “行,你要是一天能卖十五斤,以后每月给你加二十文钱。”杨大力没读过什么书,也知道要想牛儿跑,得给牛儿吃草的道理。

    林芫花稍稍意外。

    本以为杨叔最多给十文,没想到是二十文……

    从码头出来,她想到大三那年,拒绝妈妈抛来的橄榄枝,没去自家服装公司实习,找了家实习公司当牛马,管吃住,有交通补,但没实习工资。

    呆了半个月,当得知要自掏腰包垫付七八百接待甲方的下午茶,第二个月才能财务报销,她立马抱着水杯和仙人掌跑路。

    垫他个大头鬼!

    林芫花每月生活费有八千,花超了,不够用的话,偶尔爸爸也会补贴点,出来实习,七八百她拿得出来,但是没必要。

    大多数实习生靠父母给的生活费,有的生活费很少,需要精打细算,基本没什么钱,能让实习生垫付的公司,没人情味,过于追求规章制度,显得缺乏人文关怀,充斥着剥削与傲慢。

    后来她用攒的压岁钱与室友合伙,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门面,开始创业。

    因物美价廉,味道还不错,慢慢的,生意越来越好……

    杨叔承诺以后每月给她加二十文,很良心了,以后她每月工钱一百四十文,很好了。

    据她了解,普通饭馆的墩子,两班倒,一天四个时辰,就是现代八小时工作制,一月三四百文,码头的帮厨累一点,一天工作时常达六个时辰,十二个小时,薪水也高,五六百文。

    她一天工作三四个小时,一百四十文,很不错了。

    回家路上,顺道去了私塾。

    下课后,送走所有学生,董夫子来到林芫花呆过的空地,看见地上有人拿木棍写写画画的痕迹。

    同上次一样,她靠临摹沙盘里的字,每天认十个,也不贪多。

    告别王茂,回到王家村,吃午饭还早,林芫花捡来根木棍,把在学堂学来的繁体字,写在院子里。

    这些繁体字,有些她认得,有些结合书本的前后文,也能辨认出意思,但不会写。

    林青叶凑来颗脑袋,呆在家里无事,最近他也在学繁体字,早晚也会去学堂读书,趁现在多学点,没坏处。

    林芫花写得认真,没留神身边多了个人,磕到了脑袋,她捂着头,龇牙咧嘴。

    林青叶笑嘻嘻,跟个没事人一样。

    惹得她埋怨了句:“你什么时候来的?”

    林青叶:“很疼?”

    林芫花:“我又不是你,长了颗石头脑袋,不怕疼。”

    今日妈妈陆英去临江城上工,家里只剩下姐弟俩。

    学了会儿字,姐弟俩到厨房做饭。

    第二天码头出摊,今日处理十五斤鱼杂,多费了点功夫。

    鱼泡数量少,清洗完,林芫花快要直不起腰,加入葱姜焯水,烹煮……

    等杨大力来摊子时,林芫花刚卖完最后一碗,不好意思说:“抱歉杨叔,今天要晚一点,可能耽误你时间了。”

    “不碍事,这会儿渡口不忙,不过今天的鱼杂羹,你居然都卖完了。”杨大力吃惊不已,接过钱袋子清点铜板。

    另一边林芫花清洗好锅碗,确认账目无误,带着杨叔单独给的鱼杂回家。

    她们家条件不好,杨叔是知道的,会特意带些鱼杂给她,省得家里花钱买菜,省一笔是一笔。

    鱼籽营养丰富,含蛋白质、钙、磷、铁、维生素和核黄素,对心血管和大脑功能很好①,林芫花爱极了鱼籽颗颗分明的口感,鱼杂锅子、鱼籽烧豆腐,怎么做都好吃。

    ……

    时间一晃,半月过去。

    陆英向成衣铺子的老板预支半个月的薪水,加上老爸在码头扛包,攒下的银钱,足够赎回当铺的棉裤了。

    第二天,林青叶跟着爸爸到码头扛包,挣家用。

    扛第一包,他语调轻快:“也不重,轻轻松松,我能扛两包。”

    第二包,第三包,他青涩的脸庞泛起红晕,呼吸加重,鼻尖沁出细汗。

    五包六包过后,他喘着粗气,擦拭额头的汗珠。

    忙完休息,他累得不想说话,想到这种辛苦日子,老爸过了大半个月,又咬牙坚持下来。

    午饭时,爷俩到卖热水的摊子热了热饭,要了两碗热水,吃饱喝足,再次来到招工的空地,计划在大雪腊月前多挣些铜板,囤积物资好过冬。

    进入月尾,马上是腊月,置办年货,腌制腊鱼腊肉等,过年过节走亲戚,少不得要花费一笔银钱。

    这头爷俩在码头扛包,王家村,陆英从城里回家,吃了女儿做的午饭,然后赶回成衣铺子……

    林芫花上午在码头卖鱼杂羹,中午回家给妈妈和自己做饭,睡个午觉,下午到私塾听课识字,晚上教林青叶认繁体字,一家四口都没闲着,各自努力奋斗……

    去私塾多了,董夫子送了她一本千字文。

    半个月时间,千字文册子上的繁体字,她基本能全部写下来。

    这日,林芫花给了王茂两个铜板,问他借用了纸笔,将原主欠王家村村民的桃子、甜瓜等等,一一打好了欠条。

    收到欠条的周氏,怔愣了好半晌。

    半月前,王老根家的儿媳孙氏给林家带话,说是林家会补偿她们的财务损失。

    大伙以为林家的嘴上说说而已,没当一回事,不成想过了半月,对方竟然主动带着欠条找上门。

    周氏与丈夫都是目不识丁的庄稼汉,哪里认得字,整个王家村,只有村长王有德识字认字,是个读书人,夫妻俩拿着欠条去到村长家,大老远瞧见,不止她们,另有几对夫妻也聚在村长家,手里拿着的纸条,跟她们的欠条一样。

    村长王有德手里拿着欠条,浑浊的老眼扫过,指着一处:“这里有个错别字,少了一横,不过不影响。”

    “村长,这是林家给俺们打的欠条,上面真写了会还俺们两个石榴?这上面少了一横,会不会欠条不做数了?”有村民迫不及待地问。

    王有德回他:“欠条是写了欠你两个石榴,有个错别字,不影响欠条,有日期有姓名,写得很规范,你拿着,收好就行。”

    “村长,帮忙看看我的,上面是不是写了还我一个冬瓜?”

    “写了,要和还你五斤重的冬瓜。”

    前头王有德一一帮忙看欠条,后面有村民嘀嘀咕咕:

    “好像是陆氏她家的花儿写的欠条,她家花儿不是睁眼瞎吗,什么时候会认字写字了?”

    “不知道。小姑娘家家的,会读书认字,真是厉害,连咱们王家村的好多儿郎都不会认字哩,她就会,说不得将来还真能嫁个探花郎!”有人拿打趣,显然听到过林芫花看不上邻村秀才郎的传闻。

    这些愚昧无知的村民不知情,王有德却是知情人。

    半月前,孙儿王茂跟自己说那林家小姑娘一堂课背会了《论语》,起初他没放到心上,林芫花在短短半个月时间里,一面上午到码头做厨娘,中午给母亲做饭,利用闲暇时间学会了千字文。

    直到此时,王有德暗暗心惊林家小姑娘的聪慧好学,对方努力踏实又上进,这份韧劲,让他对林芫花的观感好了几分。

    送走了王家村村民,王有德看见孙儿拿着只草编蚂蚱玩耍,顿时气不打一处来:“玩物丧志。看看人家林芫花,短短半个月学会了千字文,你去学堂有两年了,还在丁字班,跟你同期的学子都上了乙丙班。”

    跟小伙伴们玩耍一通,回到家的王茂:“?”

    阿爷不是一直知道自己读书天赋平庸吗,只求他认得几个大字,能打理家里的几亩田产和账簿,娶到个贤惠妻子,和和美美,今日突然发了好大一通火气,王茂委屈巴巴,被阿爷视作玩物丧志的草蚂蚱,锁进了柜子里。

    这晚王茂破天荒没有早早睡下,拿起书册,读书到了深夜。

    第二天一早起的迟了,差点误了去私塾的时间。

    饭桌上,阿爷没发火,给他递来只白煮蛋,让他带着路上吃。

    王茂揣着热乎乎的煮鸡蛋:“阿爷,我会好好上学,以后考功名,考个秀才回来。”

    王有德欣慰抚着胡须:“不错,还是我孙儿有志气。”

章节目录

全家穿古代卖小吃(美食)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山楂酪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山楂酪并收藏全家穿古代卖小吃(美食)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