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萝卜鸡杂
外祖母忙完接生,提前被人用牛车送回陆家村。
在岳母的见证下,陆英夫妻俩掏出欠条,她们这次陆家村,一来为了探望陆老夫人,二来是为了这张欠条。
听说是将田产抵押给她们的欠条,兄嫂百般推辞,作为一家之主的岳母陆佩兰说话做事果敢,让兄嫂收下了。
有母亲拍板,陆贯仲和宋梅作为儿子儿媳,自是听母亲的。
让宋梅更意外的是,这张欠条,竟然是外甥女亲手写下,母亲看过,说是自己如鸡爪狗爬,好在没错别字。
家里除了母亲,只有丈夫陆贯仲认得几个大字,宋梅目不识丁,听了母亲的话,在看欠条上的字迹,越看越像鸡爪。
陆佩兰与陆英母女俩回屋说了会子话,时辰不早,一家四口吃过晚饭,往家赶。
回家的路上,林芫花再次问:“发生车祸时,你们真的什么都没听见?”
陆英好奇:“你听见什么了?”
林芫花没说话。
在原主记忆里,发现外祖母跟自己的外祖母长得不一样,等真正亲眼见到了才罢休,不然她都要怀疑外祖母是不是也穿越了?
摸黑赶回王家村,到家时,天色黑沉沉。
姐弟俩去厨房烧热水洗澡,陆英与林书润将背篓里的蔬菜取出,锁到柜子里。
这些泡萝卜咸菜,还有大白菜,都是兄嫂给的,还有阿娘帮人接生,给了喜钱,还有一副猪下水。
猪下水处理复杂,挺费功夫,陆英要了块猪肝,别的没要。
累了一天,擦洗一遍,泡个热水脚,一家人挨着枕头,立马睡过去。
一觉睡得踏实,林芫花差点睡过头,被敲门声吵醒,哼哼唧唧在床榻里滚了一圈,摸着棉袄往身上套,磨磨蹭蹭。
棉袄一上身,冷得她面容扭曲:“寒冷的冬天,就应该窝在被子里睡大觉,玩手机。”
呜呜,她好想念温暖的空调房,想念加绒睡衣,想念手机。
不过林芫花相信熬过寒冬阴霾,解决掉生存困境,努力奋斗,以后一定能过上冬天窝被子里睡大觉的美好生活。
为了梦想的美好日子,她跟打了鸡血一样,快速穿好棉袄棉裤,推开西厢房门,老爸已经备好了洗漱的温水。
洗了把脸,有了精神头,吃过早饭,步行前往码头。
杨大力用背篓背来鱼杂,额外单独塞给她一包鸡杂。
打量杨大力欲言又止的模样,林芫花开口询问:“杨叔有什么事吗?”
杨大力搓了搓手:“是这样的,我有个侄女儿家专杀活鸡的,听说你厨艺不错,想跟着你学点本事,给你打杂什么都使得,听凭你使唤。因为年岁太小,外头的小饭馆不收,你看……”
林芫花听出了话音,可能不仅仅是来学,不过无所谓,本来打算做到年底,等过完年,自己想法子摆摊做点小买卖,当即点头:“就算杨叔不提,我也要跟你说的,我打算做到今年年底,让杨叔尽快找个人接替我,有妹妹要来,太好了,到时候我教会她,让她帮杨叔的忙。”
杨大力红着脸:“你要走啊,其实你不用走,我想着让你们两班倒,你做上午,我侄女儿做下午的生意,反正码头一天都有工人。”
林芫花和和气气:“是这样,我家情况杨叔也知道,给人做工,每月挣来的银钱仅够温饱,我想攒点钱,自己做点小买卖。”
杨大力看小姑娘很有志向,没继续挽留:“行,以后你买卖做的不好,还可以再来找叔,叔这里永远有你一口饭吃。”
意识到自己说的话不对,立即找补:“不是,叔不是咒你的意思。”
林芫花不在意说:“我知道的,先谢谢杨叔了。”
事情这么说定,做完今日的活计,她带着鸡杂回家。
步行回家,路上大日头晒得口干舌燥,林芫花把鸡杂放到清水里浸泡,到堂屋的茶壶里倒一杯凉白开。
冰水顺着喉咙流淌,胃里一阵透心凉。
王家村的村民为了省柴,一般不喝热水,只有家里来了客人,才会烧一碗热水。
她们一家四口没那么节俭,主要担心水里有寄生虫和细菌,为了省柴火钱,反而因小失大。
一般趁着做饭或是烧洗澡水,会多烧一锅开水,哪怕放凉了喝,起码卫生点,不生病,想要随时喝到温水热水,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
一杯凉白开下肚,冷得她打了个摆子。
时辰还早,去了村长家借阅书籍。
王有德来书房取物品时,看到自家孙女与林家闺女一同坐在向阳处看书,画面安静和谐。
孙女王依依是王家村里为数不多识字的人,在书本里开阔了眼界,很少有人能入她的眼。
听见王依依喊爷爷,林芫花也跟着唤了声村长爷爷。
王有德没打扰她们,拿到东西便离开。
快到午饭时间,她回家处理鸡杂,院子墙角边的小葱割了一茬,又冒出一茬,到厨房取来菜刀割一把。
鸡杂处理不好容易有腥味,如果调料齐全,加点花椒、泡椒、小米椒,炒出来酸辣开胃,香死了。
眼下条件简陋,只有葱姜和红酱,对了,还可以切点从舅舅舅母家拿来的泡酸萝卜,增添风味。
从陶罐里掏出半碗酸萝卜,拿刀从中劈开,在切一刀,当时老爸用竹篓背回家,真是废了老大劲。
鸡杂焯水后,口感容易老,不够脆嫩,林芫花喜欢生炒,给鸡杂浸泡清水,中途多换几次水,然后加草木灰搓洗,洗到清水干净没有杂质。
有条件的,可以用面粉或是食盐,这里的白面精细昂贵,比鸡杂价贵,如果拿来清洗鸡杂,要被人指着鼻梁骂败家。
处理好的鸡杂,用葱姜水腌制,起到去腥的目的。
热锅冷油,加入葱丝、红酱,爆出香气,然后添入泡酸萝卜翻炒,再是腌制好的鸡杂,大火爆炒,少许酱油增色,鸡胗变色后,撒上葱花,翻炒二三十秒,立即出锅。
陆英回家,看到饭桌上多了一碟鸡杂,嗅到空气里飘荡着萝卜发酵的酸香,本就饿了,被这股香气勾得分泌口水:“酸萝卜鸡杂,哪儿来的?”
林芫花端来两碗米饭:“杨叔给的,他有亲戚专门给人杀鸡,让我帮忙带一带他亲戚家的侄女,我跟杨叔说了,干到年底辞工,他也同意,正好找到接替我的人。”
陆英洗了把手,回到饭桌,一手端起饭碗,一手握住木筷夹来鸡杂,咬着脆嫩,表面吸附着泡萝卜的绵绵酸香,开胃又下饭:“很好吃,炒得火候正好,多一分容易老,不够脆。”
能在香料匮乏的情况下,烹饪出这么美味的鸡杂,十分难得了。
酸萝卜块刺激口腔分泌唾液,激发食欲,这一碟子酸萝卜鸡杂简直是下饭神器,母女俩就着菜,多吃了半碗米饭。
翌日一早,杨叔领来个十来岁出头的小姑娘,让她帮忙带一带。
小姑娘叫杨春杏,木讷地唤了她一声林姐姐。
林芫花观察对方的身量,比她还矮半个头,难怪外面的小饭馆不要,年岁小,没眼力劲儿,看着不会来事,干不来重活,招到铺子里多一张嘴吃饭,掌柜可不是大善人。
幸好小姑娘手脚勤快,她指着让干嘛干嘛,一点不废话,不会说话,但勤快老实,相处久了,看着讨喜。
有杨春杏的帮忙,清理鱼杂,清洗碗筷轻松多了。
一个上午过去,等杨大力返回码头时,看到两个小姑娘打破了生疏,凑在一起说着话,像雨后冒出的两朵小蘑菇,挨着脑袋。
他瞧着高兴,清点了今日的营收,目送林芫花离去,跟外甥女提点可以闲时找林姐姐玩耍。
林芫花会算账,听说还会千字文,能认字写字,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跟优秀的人多多亲近,对自己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杨春杏点点头:“知道了大伯,明天我问问林姐姐能不能跟她一起玩。”
杨大力叹气,拿老实的侄女一点办法也无。
进入冬月后,很快迎来一场冷空气南下。
一早起床,听到纸窗传来沙沙声。
推开破旧窗子,院子落着纷纷细雨。
吃过早饭,家里仅剩的一件蓑衣被林芫花穿走,陆英问隔壁邻居宋家嫂子借来油纸伞,母女俩佛爷外出上工,林书润和林青叶这对爷俩则留守在家中。
外面下着雨,码头没什么活,干脆留在家里歇一日。
这一歇,歇了四五日。
外头狂风怒吼,阴雨绵绵,家里屋顶的瓦片松动,屋子漏水,家里的锅碗瓢盆,齐齐派上用场。
到了夜晚,黑夜与碗里滴答滴答的落水声,伴着林芫花入睡。
到了清早,碗里接的雨水倒掉,放回原位。
她轻轻叹气。
她和弟弟出生时,那会儿妈妈陆英已经下海经商了,家里条件渐渐好起来,从小到大没吃什么苦,现在住漏雨的屋子,大概就是她过的最苦的日子了。
短暂的颓丧,很快又重新打起精神。
心怀理想的人,追逐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没时间精神内耗。
林芫花不会想如果没有车祸,如果没有穿越,如果没有……
已经成为了既定事实,那么接受现实,努力过好眼前的每一天,焦虑与内耗,对她的处境没有半点改善,不如留意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林芫花出门时,林书润带着林青叶趁着雨势转小,问村长家借来木梯,爬到房顶修缮。
院子里的篱笆院,前前后后被大风刮倒过数次,今早又坏了,还得修补一番。
爷俩在家也没闲着,修缮好房屋,到自家田地走一遭。
半月前才拔过麦田的杂草,一场冬雨的滋养,野草从地里冒了出来。
花费一两日功夫,清理完麦田的野草,有麦苗遮挡住寒风,蒲公英与荠菜在麦田里长得嫩绿,择去老叶,就是一盘美味野菜。
正儿八经的野荠菜,在现代不多见,可以包猪肉荠菜水饺,或是鲜肉荠菜包,想一想就流口水。
林书润扫视自家贫瘠的麦田,瘦弱的麦苗,趁着空闲在家,得想法子搞点肥料。
按照古代生产条件,一般麦田亩产一百五十至两百五十斤,有些高产的,能达到三百斤,这是比较罕见的。
照他家麦田的情况,来年麦田亩产顶多不超过百斤,刨去缴纳税收,基本不剩什么了。
第一次来这块麦田,林书润与妻子畅想着来年磨麦子吃的美梦呢!
回到家,林书润在发愁一连落了四五日的雨,没法去码头上工。
林芫花也在发愁。
天寒地冻,她没法洗头发,洗了头发,一时半会儿干不了,风寒入体,容易感冒。
她已经四天没洗头,头发油腻腻,学着原主拿篦子梳理发丝的灰尘和油脂,编个侧马尾,到箱子里翻找出一块头巾布,包在头上。
出了西厢,被林青叶嘲笑:“哈哈哈,林芫花,你看看你,跟个小村姑一样。”
林芫花反讥:“你个小村男。”
“啊,疼疼疼,林芫花,别拧我耳朵!”林青叶吱哇大叫,活像被拧掉了耳朵,向一旁求救:“老爸,她欺负我。”
“活该。”林书润路过,对姐弟俩的打闹见惯不怪。
在岳母的见证下,陆英夫妻俩掏出欠条,她们这次陆家村,一来为了探望陆老夫人,二来是为了这张欠条。
听说是将田产抵押给她们的欠条,兄嫂百般推辞,作为一家之主的岳母陆佩兰说话做事果敢,让兄嫂收下了。
有母亲拍板,陆贯仲和宋梅作为儿子儿媳,自是听母亲的。
让宋梅更意外的是,这张欠条,竟然是外甥女亲手写下,母亲看过,说是自己如鸡爪狗爬,好在没错别字。
家里除了母亲,只有丈夫陆贯仲认得几个大字,宋梅目不识丁,听了母亲的话,在看欠条上的字迹,越看越像鸡爪。
陆佩兰与陆英母女俩回屋说了会子话,时辰不早,一家四口吃过晚饭,往家赶。
回家的路上,林芫花再次问:“发生车祸时,你们真的什么都没听见?”
陆英好奇:“你听见什么了?”
林芫花没说话。
在原主记忆里,发现外祖母跟自己的外祖母长得不一样,等真正亲眼见到了才罢休,不然她都要怀疑外祖母是不是也穿越了?
摸黑赶回王家村,到家时,天色黑沉沉。
姐弟俩去厨房烧热水洗澡,陆英与林书润将背篓里的蔬菜取出,锁到柜子里。
这些泡萝卜咸菜,还有大白菜,都是兄嫂给的,还有阿娘帮人接生,给了喜钱,还有一副猪下水。
猪下水处理复杂,挺费功夫,陆英要了块猪肝,别的没要。
累了一天,擦洗一遍,泡个热水脚,一家人挨着枕头,立马睡过去。
一觉睡得踏实,林芫花差点睡过头,被敲门声吵醒,哼哼唧唧在床榻里滚了一圈,摸着棉袄往身上套,磨磨蹭蹭。
棉袄一上身,冷得她面容扭曲:“寒冷的冬天,就应该窝在被子里睡大觉,玩手机。”
呜呜,她好想念温暖的空调房,想念加绒睡衣,想念手机。
不过林芫花相信熬过寒冬阴霾,解决掉生存困境,努力奋斗,以后一定能过上冬天窝被子里睡大觉的美好生活。
为了梦想的美好日子,她跟打了鸡血一样,快速穿好棉袄棉裤,推开西厢房门,老爸已经备好了洗漱的温水。
洗了把脸,有了精神头,吃过早饭,步行前往码头。
杨大力用背篓背来鱼杂,额外单独塞给她一包鸡杂。
打量杨大力欲言又止的模样,林芫花开口询问:“杨叔有什么事吗?”
杨大力搓了搓手:“是这样的,我有个侄女儿家专杀活鸡的,听说你厨艺不错,想跟着你学点本事,给你打杂什么都使得,听凭你使唤。因为年岁太小,外头的小饭馆不收,你看……”
林芫花听出了话音,可能不仅仅是来学,不过无所谓,本来打算做到年底,等过完年,自己想法子摆摊做点小买卖,当即点头:“就算杨叔不提,我也要跟你说的,我打算做到今年年底,让杨叔尽快找个人接替我,有妹妹要来,太好了,到时候我教会她,让她帮杨叔的忙。”
杨大力红着脸:“你要走啊,其实你不用走,我想着让你们两班倒,你做上午,我侄女儿做下午的生意,反正码头一天都有工人。”
林芫花和和气气:“是这样,我家情况杨叔也知道,给人做工,每月挣来的银钱仅够温饱,我想攒点钱,自己做点小买卖。”
杨大力看小姑娘很有志向,没继续挽留:“行,以后你买卖做的不好,还可以再来找叔,叔这里永远有你一口饭吃。”
意识到自己说的话不对,立即找补:“不是,叔不是咒你的意思。”
林芫花不在意说:“我知道的,先谢谢杨叔了。”
事情这么说定,做完今日的活计,她带着鸡杂回家。
步行回家,路上大日头晒得口干舌燥,林芫花把鸡杂放到清水里浸泡,到堂屋的茶壶里倒一杯凉白开。
冰水顺着喉咙流淌,胃里一阵透心凉。
王家村的村民为了省柴,一般不喝热水,只有家里来了客人,才会烧一碗热水。
她们一家四口没那么节俭,主要担心水里有寄生虫和细菌,为了省柴火钱,反而因小失大。
一般趁着做饭或是烧洗澡水,会多烧一锅开水,哪怕放凉了喝,起码卫生点,不生病,想要随时喝到温水热水,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
一杯凉白开下肚,冷得她打了个摆子。
时辰还早,去了村长家借阅书籍。
王有德来书房取物品时,看到自家孙女与林家闺女一同坐在向阳处看书,画面安静和谐。
孙女王依依是王家村里为数不多识字的人,在书本里开阔了眼界,很少有人能入她的眼。
听见王依依喊爷爷,林芫花也跟着唤了声村长爷爷。
王有德没打扰她们,拿到东西便离开。
快到午饭时间,她回家处理鸡杂,院子墙角边的小葱割了一茬,又冒出一茬,到厨房取来菜刀割一把。
鸡杂处理不好容易有腥味,如果调料齐全,加点花椒、泡椒、小米椒,炒出来酸辣开胃,香死了。
眼下条件简陋,只有葱姜和红酱,对了,还可以切点从舅舅舅母家拿来的泡酸萝卜,增添风味。
从陶罐里掏出半碗酸萝卜,拿刀从中劈开,在切一刀,当时老爸用竹篓背回家,真是废了老大劲。
鸡杂焯水后,口感容易老,不够脆嫩,林芫花喜欢生炒,给鸡杂浸泡清水,中途多换几次水,然后加草木灰搓洗,洗到清水干净没有杂质。
有条件的,可以用面粉或是食盐,这里的白面精细昂贵,比鸡杂价贵,如果拿来清洗鸡杂,要被人指着鼻梁骂败家。
处理好的鸡杂,用葱姜水腌制,起到去腥的目的。
热锅冷油,加入葱丝、红酱,爆出香气,然后添入泡酸萝卜翻炒,再是腌制好的鸡杂,大火爆炒,少许酱油增色,鸡胗变色后,撒上葱花,翻炒二三十秒,立即出锅。
陆英回家,看到饭桌上多了一碟鸡杂,嗅到空气里飘荡着萝卜发酵的酸香,本就饿了,被这股香气勾得分泌口水:“酸萝卜鸡杂,哪儿来的?”
林芫花端来两碗米饭:“杨叔给的,他有亲戚专门给人杀鸡,让我帮忙带一带他亲戚家的侄女,我跟杨叔说了,干到年底辞工,他也同意,正好找到接替我的人。”
陆英洗了把手,回到饭桌,一手端起饭碗,一手握住木筷夹来鸡杂,咬着脆嫩,表面吸附着泡萝卜的绵绵酸香,开胃又下饭:“很好吃,炒得火候正好,多一分容易老,不够脆。”
能在香料匮乏的情况下,烹饪出这么美味的鸡杂,十分难得了。
酸萝卜块刺激口腔分泌唾液,激发食欲,这一碟子酸萝卜鸡杂简直是下饭神器,母女俩就着菜,多吃了半碗米饭。
翌日一早,杨叔领来个十来岁出头的小姑娘,让她帮忙带一带。
小姑娘叫杨春杏,木讷地唤了她一声林姐姐。
林芫花观察对方的身量,比她还矮半个头,难怪外面的小饭馆不要,年岁小,没眼力劲儿,看着不会来事,干不来重活,招到铺子里多一张嘴吃饭,掌柜可不是大善人。
幸好小姑娘手脚勤快,她指着让干嘛干嘛,一点不废话,不会说话,但勤快老实,相处久了,看着讨喜。
有杨春杏的帮忙,清理鱼杂,清洗碗筷轻松多了。
一个上午过去,等杨大力返回码头时,看到两个小姑娘打破了生疏,凑在一起说着话,像雨后冒出的两朵小蘑菇,挨着脑袋。
他瞧着高兴,清点了今日的营收,目送林芫花离去,跟外甥女提点可以闲时找林姐姐玩耍。
林芫花会算账,听说还会千字文,能认字写字,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跟优秀的人多多亲近,对自己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杨春杏点点头:“知道了大伯,明天我问问林姐姐能不能跟她一起玩。”
杨大力叹气,拿老实的侄女一点办法也无。
进入冬月后,很快迎来一场冷空气南下。
一早起床,听到纸窗传来沙沙声。
推开破旧窗子,院子落着纷纷细雨。
吃过早饭,家里仅剩的一件蓑衣被林芫花穿走,陆英问隔壁邻居宋家嫂子借来油纸伞,母女俩佛爷外出上工,林书润和林青叶这对爷俩则留守在家中。
外面下着雨,码头没什么活,干脆留在家里歇一日。
这一歇,歇了四五日。
外头狂风怒吼,阴雨绵绵,家里屋顶的瓦片松动,屋子漏水,家里的锅碗瓢盆,齐齐派上用场。
到了夜晚,黑夜与碗里滴答滴答的落水声,伴着林芫花入睡。
到了清早,碗里接的雨水倒掉,放回原位。
她轻轻叹气。
她和弟弟出生时,那会儿妈妈陆英已经下海经商了,家里条件渐渐好起来,从小到大没吃什么苦,现在住漏雨的屋子,大概就是她过的最苦的日子了。
短暂的颓丧,很快又重新打起精神。
心怀理想的人,追逐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没时间精神内耗。
林芫花不会想如果没有车祸,如果没有穿越,如果没有……
已经成为了既定事实,那么接受现实,努力过好眼前的每一天,焦虑与内耗,对她的处境没有半点改善,不如留意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林芫花出门时,林书润带着林青叶趁着雨势转小,问村长家借来木梯,爬到房顶修缮。
院子里的篱笆院,前前后后被大风刮倒过数次,今早又坏了,还得修补一番。
爷俩在家也没闲着,修缮好房屋,到自家田地走一遭。
半月前才拔过麦田的杂草,一场冬雨的滋养,野草从地里冒了出来。
花费一两日功夫,清理完麦田的野草,有麦苗遮挡住寒风,蒲公英与荠菜在麦田里长得嫩绿,择去老叶,就是一盘美味野菜。
正儿八经的野荠菜,在现代不多见,可以包猪肉荠菜水饺,或是鲜肉荠菜包,想一想就流口水。
林书润扫视自家贫瘠的麦田,瘦弱的麦苗,趁着空闲在家,得想法子搞点肥料。
按照古代生产条件,一般麦田亩产一百五十至两百五十斤,有些高产的,能达到三百斤,这是比较罕见的。
照他家麦田的情况,来年麦田亩产顶多不超过百斤,刨去缴纳税收,基本不剩什么了。
第一次来这块麦田,林书润与妻子畅想着来年磨麦子吃的美梦呢!
回到家,林书润在发愁一连落了四五日的雨,没法去码头上工。
林芫花也在发愁。
天寒地冻,她没法洗头发,洗了头发,一时半会儿干不了,风寒入体,容易感冒。
她已经四天没洗头,头发油腻腻,学着原主拿篦子梳理发丝的灰尘和油脂,编个侧马尾,到箱子里翻找出一块头巾布,包在头上。
出了西厢,被林青叶嘲笑:“哈哈哈,林芫花,你看看你,跟个小村姑一样。”
林芫花反讥:“你个小村男。”
“啊,疼疼疼,林芫花,别拧我耳朵!”林青叶吱哇大叫,活像被拧掉了耳朵,向一旁求救:“老爸,她欺负我。”
“活该。”林书润路过,对姐弟俩的打闹见惯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