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鱼还算幸运,自家的大伯大娘不是有坏心眼的人,既然答应了要抚养秦鱼,那么大伯一家也会欣然接受。

    八十年代,国家才从混乱的局面板正,改革的春风吹满大地,祖国大地开始大力发展国家经济。

    从城市到农村,人们一门心思向着改善生活,主宰自己经济大权的方向努力,城市里进行基础建设,农村年产承包也如火如荼。

    农村养一个孩子就不像城里一样,这时候国家政策,鼓励只生一个,由于政策的原因,只要有一份工作的人,就只能生一个孩子,多生多育违反政策的。

    农村人素质都普遍比较低,讲究多子多福,政策嘴上说的好拥护,可一涉及到自身的利益时,看着老实的人花样百出,就和公社的干部打起游击战,这就导致每家至少有两个孩子。

    大伯大娘家也不避免,家里生了孩子就要养大,现在的田归自己的了,大伯大娘又要干农活,又要养孩子,可不就在养孩子的问题上,就马虎,给吃给喝,可着自家的条件来,一日两餐,农忙时,一日三餐,粗茶淡饭混个肚饱。

    家里基本都是吃不饱,很多的小孩子,勤快的就向外扩张,在野外找吃食,水里游的,地里长的,山上的野果野菜,一年四季,季季的出产都不一样,半大的孩子跟着大孩子,风里来雨里去,一天到晚不着家,造就了一些风一样的野孩子。

    正儿八经在学校学的,今天学明天忘,每次考核都惨不忍睹,回家都不知道吃了多少次的竹笋炒腊肉,家长教训不知道有多少次,可每次都是屡教不改,教育了以后老实了一下,一松懈就又故态复萌,又照旧了。

    教育多了就皮了,虽然,乡里的孩子,学习不怎么样,可课外的野外的生存能力那是杠杠的,大伯大娘的孩子也是这样糙着就养大了。

    家里的孩子只要不闯祸,家长们就万事大吉,轮到养秦鱼时,就是记事前废了点劲,秦鱼身体稍微好转一点,大娘就不把秦鱼拴在身边,撒开手,让秦鱼和家里的孩子一起去玩就行了。

    秦鱼身体再好也比不上那些健康的孩子,看着文文静静还不敢使大力,这样的孩子不受大孩子的待见,人来疯活泼的孩子,不愿意和秦鱼玩。

    又有些大人在家里嚼舌根,被孩子听见,在孩子中受人欺负的小孩子,心眼不好,在幼小的秦鱼这里找茬,在人看不见的地方,掐人抢吃的,不敢明目张胆的打人,怕秦鱼的堂哥堂姐报复,只能暗戳戳的怕秦鱼的不让人知道。

    还恶狠狠地威胁秦鱼不要告状,不然就不和秦鱼玩了,秦鱼小,身体弱,好多人都不喜欢秦鱼,好不容易有人陪秦鱼玩,秦鱼也不想,要是告了状,是不是人家就不会再和她玩了,秦鱼没和大人说,大人以为秦鱼找到了朋友,看几人的相处也没问题,大人们就没管了,随孩子们去了。

    问题被暴露,也是因为大人看几位越看越不对劲,纳了闷了,都是一样的吃吃喝喝,和秦鱼玩的其他的孩子,吃的白白胖胖,可一起的秦鱼,却越吃越瘦,几人站在一起,秦鱼就像没吃饱的难民一样,瘦的像猴子一样。

    大人一看就有问题,把秦鱼提溜在身前,让秦鱼说说他们是如何相处的,开始秦鱼还不敢说,可被大伯一恐吓,秦鱼一个小孩子又有啥心机,秦鱼竹筒倒豆子,原原本本的讲述出来。

    大伯一家听得火冒三丈,看着幼小的秦鱼,又可怜又恨不成钢,不是侄女的错,都是那些坏孩子的错,自家的孩子也有错。

    大人田里忙,孩子们和小的有代沟,玩不到一起去,以前的找补不回来的,主要还是要看以后。

    自家孩子吃了亏,大人也计较不来,家里的哥哥姐姐可生气了,冲出家门和人打了几个来回,警告了大家,威胁大家,到此为止,没有以后。

    知道自家的孩子没心眼,爱受欺负,大人一寻思,自家的娃自己欺负就好,外人就不要了吧,不是自己的孩子,大伯鲜见的问了问侄女,自己喜欢做啥,长大了想做啥。

    秦鱼知道自己做错了,又看家里的堂哥堂姐给自己找了公道,而且,对自己没多少关注的大伯,和颜悦色问自己的爱好。

    潜意识知道,错过这一次,就在没有机会了,这是大伯的愧疚的表现,自己一定要抓住。

    和大伯说自己爱看书,喜欢做衣服,不爱到外面跑跑跳跳,希望大伯知道了,看有啥安排。

    大伯大娘鉴于我的爱好,要求不过分,爱看书,学不是正上着吗,爱做衣服,不就是裁缝吗?也好办。

    隔壁住着的老婶。是自己出了五福的亲戚,大娘嫁过来,就听亲戚妯娌说过,老婶原来也是大户人家的小姐,家里颇有家私,可由于战乱轰炸,流离失所,四处逃难,钱财被夺丢失,一来二去,再厚的家私也禁不起这样的折腾。

    老婶一家出现在秦鱼这个村子时,家里就还剩下,老婶和奶奶了,其他的人都散的散,死的死,就是老婶的奶奶,当时,已经是强弩之末,只剩最后一口气了。

    老婶精明的奶奶,知道自己活不过几天,强撑着最后一口气,给自己苦命的孙女找了老实可靠的孙女婿后,吃了孙女婿茶,老婶的奶奶才咽下不放心的一口气,魂回另一个世界。

    老婶自从嫁给老叔,独自一人,只能依靠自己的男人,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跟着老叔劳作,老婶一个城里人,逃难的时候吃了一点苦,其他的时候也没太吃苦,做的工歪七扭八,让人看不过眼,就让老婶照顾家里。

    这一照顾,就知道老婶手工厉害,手里只要有根针,老婶就能变出各种花样,把老婶的手工拿出去一卖,就能换回很多的物资,老婶凭借自己的优势赚钱,在家里就有了地位。

    老婶家全票通过,以后家里地里的农活就不让老婶操心,只一心一意的在家里做工,农忙时,协助嫂嫂们操持就行。

    就是到特殊时期,老婶也没吃过苦,一心为公的时代,没有私营的概念,老婶就领着全村的妇女,集体作坊算工分。

    老婶手艺好,也不藏私,谁来问就教,可缝缝补补,都是要有天赋的,来来去去多少人,最后也没留下太多人。

    老婶的想法多,创新也多,从传统的技艺中演化出更多的技艺,老婶一直在进步,从不停歇,到老了,也眼不花,手不抖,成为了一代大师。

    秦鱼是自家人,通过老婶的考核,老婶收下了秦鱼,从开始捻针到可以独立完成一副作品,秦鱼整整走了十几年。

    老婶一直认为,自己的技术是从前辈那里学的,自己学的时候,前辈也是倾囊相授,没道理到了自己这里,自己还要留一手,老婶本着这个理念,教导徒弟也是不留一分。

    技术活是吃天分的,有的人只能做普通工作,只有顶尖的有天赋的,才能把一个行业发明光大,秦鱼就是这样一个人。

    老婶自从收了秦鱼这个徒弟,老婶很高兴,秦鱼除了学习的时光,其他的时间都交给了老婶。

    春去冬来,无论寒暑,绣坏多少针,废了多少的布,才成就了又一个老婶,甚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有时老婶都感慨,秦鱼是不是拥有一个古代的灵魂。

    秦鱼从开始能赚钱开始,家里的伙食就上了一个台阶,秦鱼就这样营养丰富,蛋奶充足,终于养出来个,就想画里形容的身体来。

    吃得好,肉长了,骨节也拔高了,到了妙龄少女时,秦鱼长的娇小玲珑,婀娜多姿,宛如一个小白花。

    从秦鱼越长越好看,村里的镇里的城里的,青春懵懂的少年们就频频注目,献殷勤的男孩子多了很多。

    思想开放了,大伙的想法也改变了,大胆的男生会正大光明的写信表白,胆子小的会默默的为秦鱼干活,希冀秦鱼能看到。

    秦鱼也不是不知道,收到的表白信,秦鱼会谨慎处理,对每一封信都一致对待,不拆也不看,都拿回家付之一炬当材火烧。

    对于帮助的人,秦鱼都会礼貌感谢,不留麻烦,秦鱼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知,在自己完全独立前,谈感情是痴心妄想,也是不明智的。

    也多亏自己有一个靠谱的师傅,老婶在自己发育以后,越来越柔美时,就对自己言辞警告,自己还小,现在最关键就是学习,学知识,练本事,只有自己很有本事的时候,自己才能夺得主动权,别为一切外物所影响,充实自身才是最最重要的。

    秦鱼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听劝,自己是一个孤儿,没有亲身的长辈撑腰,自己就一定要听,对自己关心的人的话,他们说的都是至理名言,不会害自己的。

    天地君亲师,师傅是一辈子的师傅,师傅说的话一定是对的,再说自己也不是笨蛋,谁说的是对的,自己也有判断。

章节目录

我又重活一回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圈全全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圈全全并收藏我又重活一回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