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一度的中正评定陆陆续续的开始了。

    今年可与往年不同,沧州出了一个楼峻,他的官职颇为难定。

    在早朝之时,吏部尚书走了出来。

    “陛下,今年的中正评定各州都以上报,只不过有一人的官职微臣不敢擅作主张。”

    吏部尚书说的这人在场的朝臣都知晓是何人。

    除了那远在沧州却在京城掀起惊涛骇浪的姓楼的还能有谁。

    只不过无人敢明目张胆的说出来。

    果不其然,吏部尚书说道:“此人正是沧州刺史楼峻。”

    永嘉帝笑道:“楼峻近年的确实是居功甚伟,众卿以为应当授予何等官职才合适呢?”

    吏部隶属于尚书省,中正评定虽然由吏部负责,可却还要交由门下省决定。

    可这尚书令又是个姓楼的,吏部尚书怕贸贸然决定得罪了人,这才拿到朝堂上来。

    不管陛下授予何等官职都怪不到他头上来吧?

    永嘉帝看着面前的朝臣,眸光幽深。

    当今朝设三公,三公之下是三省,分别为中书省、门下省与尚书省。

    另设御使台监察百官。

    可以说已经有了三省六部的影子。

    楼峻的功劳谁也不能否认,虽然那些稻种不是由他直接弄出来的,可毕竟是在他管辖的地域,功劳就是有他的一份。

    谁让人家生了一个好儿子呢!

    有些朝臣心中颇不是滋味。

    他们走了半生才走到了如今的这个地位,居然架不住人家生的好。

    永嘉帝自然也是对楼峻颇为满意,这官职自然是不能比他原来的要低。

    他思虑再三,说道:“朕记得门下侍中只有三位?”

    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商国政。

    门下省侍中是门下省的长官,正三品,共有四位。

    有些人心中也对这剩下的门下省侍中位置虎视眈眈,永嘉帝的这一问让不少人心中皆是一凉。

    吏部尚书回道:“回陛下,正是。”

    永嘉帝说道:“既如此,封楼峻为正三品门下省侍中,择日上任。”

    此诏一出,不少人心中有些疑惑,这尚书令姓楼,陛下却不将楼峻安排在尚书省之中,反而让他任职门下省,这其中究竟有何用意啊。

    永嘉帝想的其实很简单,朝堂之中讲究的是相互制衡,万不可一家独大,若是楼峻在尚书省中,那岂不是成为楼氏的一言堂了?这可不是永嘉帝这位掌权者喜欢看到的事。

    下朝之后,楼弘益立马被许多官员围住了。

    “楼大人恭喜啊。”

    楼弘益的脸上也还是带着些笑意,到底是自家的侄子出息了,如何能不高兴。

    可在外人面前到底还是要装一装的,他清咳了一声,说道:“多谢各位,小事不足挂齿。”

    楼弘益面前的官员越想越不对劲,这句话明面上像是谦虚可实际上那语气的骄傲简直是要溢出来了。

    子孙中有出息还是一件小事?

    他们暗中对视一眼,摇了摇头,这位楼大人啊!

    想想他们自家的子孙,再看看人家楼氏的,人和人可真是不能比。

    ……

    朝廷派来的人走了一个多月,终于在春季的末尾走到了沧州。

    “奉天承运,皇帝召曰:沧州刺史楼峻为官清正,政绩斐然……特加封为正三品门下侍中,择日上任,不得有误,钦此。”

    “微臣领旨,叩谢皇恩。”

    楼氏众人皆跪于大堂之上。

    内侍捧着圣旨将它放于楼峻高举的双手之上。

    “恭喜楼大人。”

    楼峻笑道:“公公辛苦,一点心意,请公公喝茶。”

    一边说着,一边将手中的荷包塞到了内侍的手中。

    内侍不着痕迹的将荷包揽到了袖口之中,察觉了重量,笑意更深了一些。

    “楼大人严重了,这是咱家的分内之事。”

    内侍接着提醒道:“楼大人这几日便可动身了,别误了时候,到了京城之后应先进宫向圣上复命再去门下省上值。”

    楼峻说到:“多谢公公,公公不如在沧州休息几日,再动身回京城也不迟。”

    来传旨的特使已走了大半个月,可算是日夜奔波,不过他们还急着回京城复命呢,只休息了一日便动身了。

    沧州传播消息一向很快,那日京城来的人浩浩荡荡进了刺史府在场的百姓眼睛可都看的真真的。

    这也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有些百姓的亲戚在刺史府中,稍微一打听就能清楚发生了何事。

    “你的意思是楼大人升官了?”

    “可不是嘛,我家一个远方侄子在刺史府中当府兵,他亲口说的,那还有假。”

    “赫”

    人群有人倒吸一口凉气。

    有人问道:“楼大人去做什么官了?不会比刺史官小吧?”

    在他们眼中,刺史已经算是最大的官了。

    有人摆摆手,说道:“大人这些年做了这么多的好事,去了京城怎么着也不会比现在小。”

    “我听说啊,大人是去当什么侍中了。”

    侍中?

    这听起来好像没有刺史霸气。

    最开始开口的人说道:“你们不知道了吧?这好像是什么门下省的长官……”

    其实他也不太清楚,说到最后他一锤定音,“这可是个大官!”

    众人面面相觑,楼大人要走了啊。

    有些人回家告知了亲戚这个消息,有些人默默地抹了眼中的泪花。

    一时之间,这个消息迅速传遍了沧州的大街小巷。

    以至于刺史府的大门在这几日频频被敲响。

    在大门看守的府兵已经被人群所湮没。

    “官爷,这是我家养的鸡,长得又大又肥,京城路途遥远,公子身子骨弱,拿来煮给公子补补身子。”

    那老大爷不由分说的就将两只老母鸡塞到了为首的府兵怀中。

    还有几位百姓直接挤了进来,身上的衣裳已经变得凌乱,可他们并没有在意,只将手中的东西塞到了府兵的手中。

    “这是俺家自家种的菜,新鲜的很,不值几个钱,官爷你就收着吧。”

    那府兵也从来没有见过这种场景,一时间都愣在了原地。

    他该说些什么?这些百姓也太热情了一些。

    “大人,快去看看吧。”

    楼玉舟正和楼峻商量去京城一事,门外就传来呼声。

    楼峻皱眉,“吵什么?没见我们正在商议事务?”

    他一把打开门,说道:“要是没什么要事,本官饶不了你。”

    那府兵单膝跪地,喘着气说道:“那些百姓都在府外徘徊,不肯离去。”

    楼玉舟听到之后也走了出来,讶异道:“他们在府外干什么?”

    在府外的百姓都围着那几个府兵,正激烈的说些什么。

    忽然,大门传来一声闷响。

    有人看去,喊道:“大人和公子出来了!”

    楼峻与楼玉舟从门内缓步而出,见到这么多的百姓,眼中诧异之色闪过。

    这是都在干什么呢?

    他与楼玉舟对视一眼,皆是不解。

    见到楼峻,百姓看其威严都渐渐安静了下来。

    楼峻站出来说道:“众位,不必送礼,都回去吧。”

    刚才站在那府兵已将情况告知了他,楼峻大为震动。

    听了楼峻的话,百姓又渐渐躁动了起来。

    “大人,这是我们的一片心意,不值钱。”

    他们眼巴巴地看着楼峻,眼中尽是恳求之色。

    “大人你们马上就要去京城了,我们也没有什么好东西送的,望大人一路平安。”

    楼峻心中说不清是什么情绪,他任刺史之位也有十余年,万万没想到这些百姓竟然会如此。

    楼玉舟说道:“到底是百姓的一片心意,父亲就是收了又有何妨?”

    楼峻犹豫了下,想了想也是,点点头就答应了。

    只是可怜了那守门的府兵,全身上下都挂着百姓送来的东西。

    “公子,这些人说是来找您的。”

    待百姓陆续散了之后,府兵上前来禀道。

    楼玉舟向一边看去,竟然看到了李青等人。

    她一皱眉头,走了过去,说道:“你们不好好在军营待着,跑这来做什么?”

    一百多号人亮晶晶地看着楼玉舟,直让她瘆得慌。

    李青说道:“公子日后都是要待在京城了吗?”

    楼玉舟点了点头,估计是。

    李青单膝跪下,双手握拳,说道:“请公子允我等追随。”

    他身后众人皆跪下,“请公子允我等追随。”

    楼玉舟感到有些棘手,这都是来凑什么热闹?

    “待在军营中不好吗?之后或许有人能晋升为校尉,跟着我有什么前途。”

    不是楼玉舟说瞎话,跟着他们去了京城也只能是一个小小的府兵,若是没有仗打恐怕这辈子都没有出头的机会了。

    李青道:“我等只愿追随公子左右,沧州虽好,却并不是心中所愿。”

    他们是公子带回来的,自然也要跟随公子而走。

    楼峻走了出来,“既如此,你就让他们跟随又何妨。”

    他转而看向楼玉舟,“日后你为官之时也是需要府兵,这些人都是知根知底的。”

    楼玉舟无奈,“既如此,你们就跟随我一块去京城。”

    李青等人大喜,“是!”

    楼玉舟走时,沧州街头巷尾都挤满了人,人人都来相送,达成了万人空巷的盛景。

    马车行驶了一个多月,李青望着前方的城池,架着马到了一辆马车身边。

    “公子,前面就是京城了。”

    楼玉舟闻言掀开了帘,注视着那座巍巍耸立的城池。

    京城,她来了。

章节目录

我怎么拿了龙傲天的剧本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燕山柳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燕山柳并收藏我怎么拿了龙傲天的剧本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