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蒙双方都号称取得了进去了,以为明军以步制骑的关键就是刺刀本身。当时布日哈图也有些不能理解,刺刀能做的事情,过去的长矛手也能做到甚至做得更好,为什么明军舍弃长矛阵而用刺刀阵?

    多年以前布日哈图认为明军中长矛兵日趋减少是因为明军不敢肉搏,他们怯弱之极,只敢远远的用鸟铳等火器射击。一旦蒙古骑兵杀奔过来,顿时便作鸟兽散,任何阵型都是一溃千里,只有个别几支精锐部队能够立坚阵、打硬仗。

    但个别精锐始终太少,如戚家军、马家军、李家军、麻家军等蒙古人的老对手,除了李成梁的李家军之外,就没有哪家能过万数。这点兵力,事急救场还算差不多,力挽狂澜于既倒那就难了,所以此时的明军自然不可能打出什么真正的大胜。

    庚戍之变以后,大明取得的第一次可以真正称得上大胜的战争,就是布日哈图亲历的漠南之战。

    高务实也是在这场战争之后开始被视为“文帅”的——安南之战虽然规模也很庞大,但大明主流人士不可能把安南看做蒙古这一级别的对手,所以安南之战在大明内部的成色稍显不足。

    这场漠南大战,高务实的各项表现堪称完美,但正如大明内部也有人注意到的那样,布日哈图也知道此战的真正主力其实是土默特而非大明自身。高务实实际上是通过高超的政治手段,利用了强大的土默特铁骑给他胜利加冕。

    常人即便发现这一点,也只会觉得高务实手段了得,能够“以夷制夷”,但布日哈图却发现了另外的重点。

    不是高务实非要展现什么高超的政治手段,而是他清楚的了解到,仅凭明军当时自身的力量,打不赢漠南之战!

    没有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垫底,绝大多数谈不上精锐的明军根本没有勇气独面数万蒙古骑兵,真要强行拉去草原上和蒙古骑兵打野战决胜,不出现溃败都要烧高香了,遑论大胜?

    因此高务实精心挑选和设计,为“刺刀阵”的出场选择了一个既重要而场面又不是特别大的地点,这才有了张万邦父子那次大胜辛爱的战役。

    这次战役,因此毫不意外地成为明军宣传的重点——其他仗全是土默特打的,吹也不方便吹啊。

    于是乎,“刺刀阵”声名鹊起,俨然成为了大明以步制骑的杀手锏。大明上下无分文武,都相信凭着刺刀阵的神奇力量,足以遏制甚至扼杀蒙古骑兵多年来的赫赫凶威。

    此时的大明宛如二十世纪的欧陆列强,是掌握着话语权的。大明这么卖力的一宣扬,再加上没过多久又出现一次辽南之战,结果连蒙古人自己都信了高务实的邪,以为刺刀阵的确厉害无比,蒙古铁骑遇到了有史以来最强大的对手。

    然后接下来便是西北之乱,博硕克图这个冒失鬼哪里是高务实的对手,被高某人算计得死死的,硬生生撞进了包围圈,又被刺刀阵给坑了——这是大明的说法,现在布日哈图已经猜到,那次包围战真正立功的肯定不是刺刀,而是火器。

    三次大胜,刺刀阵威名远扬,蒙古人闻之色变。曹簠虽然没有指挥过刺刀阵,但他麾下有刺刀阵可用,因此也对与蒙古骑兵野战不甚畏惧,大大咧咧地准备在东城城下击退蒙古人。

    布日哈图虽然对刺刀阵的威力有所怀疑,却不愿意在东城城下交战,因为彼时明军也有不少精锐骑兵,东城城中的叶赫骑兵也随时可以出战,战场选在此处对蒙古大军不利。一旦进攻刺刀阵陷入麻烦,明军骑兵与叶赫骑兵再从侧翼发起攻势,那蒙古人搞不好就又要出现一次大败。

    因此布日哈图选择直接撤退,避免发生交战。但布日哈图肯定不甘心就此退走,他必须想办法亲自试探一下这刺刀阵的深浅,否则将来应对明军时他又如何能够正确决断?

    将麻承勋调虎离山也好,不打北线弱敌却偏挑南线张万邦部也罢,都是布日哈图为了“测试”刺刀阵成色所作出的特殊安排。

    曹簠与高逸民的战术有什么问题吗?其实没有。他们只是无论如何也料不到在布日哈图这一连串的手段之下,其目的不是什么保卫西城,甚至也不是重创或击败明军。布日哈图只是想试试刺刀阵的真实威力,了解其战术特点,以便自己能有依凭来思索其破解之法。

    至于布日哈图口口声声说要打破刺刀阵神话,其实也不过是战时宣传罢了。能破当然是最好,不能破其实也在他的接受范围之内。

    此战的结局,布日哈图也依旧可以接受。虽然战死近两千(明军斩首一千六百余,剩下大部分是被救回之后伤重不治的),而且精锐的重骑兵损失甚大,但布日哈图依旧认为这场仗很值。

    损失再大,大得过漠南?漠南之战仅察哈尔主力的损失便以万而论,这次才不到两千,有什么大不了?对比收获而言,布日哈图完全可以心满意足,也足以对图们大汗作一交代了。

    图们在听完详细战报和布日哈图的分析与解释之后,也觉得这两千人的损失虽然不小,但完全值得,最起码他现在也明白了,刺刀阵真正厉害的部分并不是它本身能够克制骑兵,而是它可以将明军的冷热兵器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战术体系。

    这个战术体系与明军过去的多种兵器密切配合——这是戚家军的法宝——不同,刺刀阵的特点是反其道而行之,它的出现是为了简化作战。

    按照戚家军过去的战法,包括鸳鸯阵在内,特点都是“各有所司”,即火铳手只负责放铳,狼筅手只负责阻敌等等。

    这种战法好不好使?当然好使,要不然戚继光的百战百胜难道是因为他开了挂?

    但问题在于,一旦某部分出现缺失,这个鸳鸯阵就有些残缺,发挥的功效就大大降低,而这也是戚继光始终坚持要少伤亡甚至零伤亡作战的根源之一。不是他思维先进到了二十一世纪,是他知道伤亡对他这种战术体系的影响太大。

    而高务实的思路看来就完全不同了,他先是大力强调火器化,火枪手的比例在高务实的坚持下日益提高,以至于像张万邦这样的高务实嫡系将领麾下甚至完全火器化了——战斗部队除了炮兵就是火枪兵,纯冷兵器作战的只有张万邦本人。

    火枪兵不能近身作战是大家都清楚的,高务实这么干难道是放弃近身肉搏了吗?并没有,他搞出了刺刀,并卖力给刺刀阵站台,刻意让他自己的三次大胜都被归功于刺刀阵。

    为什么要这样?布日哈图现在想明白了:火器再强,它也代表不了明军的血勇,而血勇这东西永远是一支军队的灵魂所在。

    当初那支不敢肉搏的明军,蒙古人根本看不起,而一旦明军敢于肉搏了,蒙古人包括他布日哈图自己,就立刻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胁。

    这,就是血勇带来的蜕变。

    高务实没有宣扬他的大炮如何强大,没有宣扬他的火枪如何厉害,偏偏宣扬他的刺刀阵,原因就在于他想借此激起明军的血勇,让明军敢于肉搏,敢于直面任何强敌。

    只要他的目的达成,明军就变成了一支集远攻近战于一体的部队。任何军队要与明军对战,都得先老远被大炮打,接着被火枪打,最后还要和刺刀对攻,这难度想想都知道有多么要命。

    而布日哈图最震撼的则在于,这样集远攻近战于一身的军队其实过去曾经有过,那就是当年征服中亚之后的蒙古大军!

    远有回炮,中有马弓,近有弯刀!

    彼时的蒙古大军现在早已作古,即便他们还在,布日哈图也知道对付不了高务实希望打造的这支军队。

    论远,京华的火炮在北疆绝无对手;论中,火枪的有效杀伤距离已经超过弓矢,威力还更大得多;论近战,弯刀失去了战马的冲锋动能之后也未见得比刺刀占优。

    图们望着一脸忧虑的布日哈图,犹豫再三,还是忍不住问道:“可有破解之策?”

    布日哈图缓缓回过神来,微微摇头:“暂时还没有。”然后似乎不忍心看大汗失望的眼神,叹了口气,补充道:“且看留在西城的东西能不能起些作用了。”

    ----------

    感谢书友“曹面子”的打赏支持,谢谢!

    感谢书友“单骑照碧心”、“云澜”、“书友20191124105331057”的月票支持,谢谢!

章节目录

大明元辅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云无风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云无风并收藏大明元辅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