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统是襄阳名士庞德公的从子,早年为人纯朴,不显露才智。

    因此,庞统早年一直未能得到别人的赏识,唯有庞德公很看重他。

    在庞统年满十八岁时,庞德公让他北上中原,前去拜见司马徽。

    当时,颍川名士司马徽人品高雅,能鉴别人才,弱冠之年的庞统就去拜见他。

    见面后,司马徽在树上采桑叶,庞统坐在树下与其交谈,两人交流了一昼夜。

    司马徽对于庞统的才华感到很是惊讶,称赞他应当是南州士子里的头名,于是庞统的名气就逐渐传扬开来。

    当时,襄阳庞德公夸赞庞统为“凤雏”,因此当时的荆州人士都称呼他为“凤雏先生”。

    后来,庞统被南郡委任为功曹,他注重人伦道德,每次称赞别人时,都言过其实。

    有人感到奇怪就去问他,庞统回答说现在天下大乱,道德不振,好人少坏人多。

    庞统认为,要想助长道德风气,不去美化他们的名声就无法引起仰慕,不足以让人仰慕向善的人就会变少。

    现在选出十个人,如果可以得到五个向善的,就能达到推广教育世人、让社会有志之士自我勉励的目的。

    此时,庞统回忆着过往的种种,不禁感到自己变了。

    曾经的庞统有贤名,注重个人的口碑、风评,做事的行为准则也符合这个时代对士人的要求。

    庞统自诩为名士、大才,可这些年来,庞统却总是怀才不遇,当然也和他不遇明主有关。

    在庞统看来,刘表只是一守土之犬,刘裕、孙策又都是野心勃勃之人。

    可一直到现在,庞统已经二十七岁了,这些年来,庞统不是在经商就是走在阴谋、夺权、反叛的路上。

    庞统已经和昔日的理想和初衷渐行渐远,背道相驰,唯一不变的只有庞统的那颗野心!

    是啊,庞统有野心,有一颗积极向上攀登的心。

    或许从某种角度来说,庞统和刘裕、孙策是一样的,同样都是野心勃勃。

    唯一不同的是,他们是君,庞统却始终只想作为一个一人之下的臣!

    “哈哈,士元兄好雅兴,不曾想在雨天还能品茶附风雅!”

    就在这时,一道声音从帐外传来,这让身处帐中独坐的庞统不由得一愣。

    庞统循声而去,只见一名青年男子正身披蓑衣,头戴笠帽立在帐外。

    “孔明兄!”庞统不由得惊呼。

    原来,来人不是别人,赫然是诸葛亮、诸葛孔明!

    光和四年(年),诸葛亮出生于徐州琅琊郡。

    他早年丧父,跟随叔父诸葛玄一起生活。

    诸葛玄前往豫章,投奔袁术并担任豫章太守,诸葛亮及其弟兄也都跟随前往。

    后来,诸葛玄官职被朱皓取代,诸葛玄又带着诸葛亮等人前往荆州,投奔时任荆州牧的刘表。

    在荆州期间,诸葛亮与颍川人石广元、徐元直以及汝南孟公威到处游学。

    诸葛亮经常抱膝长啸,他说石广元、徐元直与孟公威可以官至刺史郡守,而自己则可以成为像管仲、乐毅一样的人。

    诸葛玄去世时,诸葛亮岁,他来到隆中种地为生。

    当然,还有一种说法是,早年的诸葛亮是在南阳一代躬耕生活的。

    此段躬耕生活持续五年。() ()

    期间,诸葛亮注重与荆州当地名士交流,他经常去当地名士庞德公家拜访,每次都在床下对着庞德公行礼。

    而庞德公的侄子就是凤雏庞统,他也常去影响力与庞德公相当的黄承彦家里拜访,并且娶了黄承彦的女儿为妻。

    六年前,时年二十岁,刚刚加冠的诸葛亮便与庞统结识的。

    那时,诸葛亮被世人称作“卧龙”,庞统被世人称作“凤雏”!

    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齐名的二人自然也是昔日的好友。

    如今,故人再见,却不想是在军营之中。

    “士元兄,别来无恙!”诸葛亮在帐外见礼道。

    “孔明,你怎么来了!还不快快进来!”庞统连忙将昔日好友迎入帐中。

    随即,诸葛亮进帐并缓缓摘下笠帽,脱下蓑衣,露出了身上所穿的一身白衣。

    庞统围绕着诸葛亮,左看看,右看看,不禁啧啧称奇。

    “孔明!听闻你三年前北上长安,兵荒马乱的,不曾想你却能毫发无伤,啧啧!”庞统不禁叹服道。

    “哈哈,士元兄真是折煞亮也!亮又不是那宇文成都,武勇盖世。亮之所以能够保全,此全赖亮的明哲保身之举!”诸葛亮不禁说道。

    “如此说来,当初孔明你亲身经历了长安的乱局?如何?快跟我细细说来!”随即,庞统便拉着诸葛亮走到案前。

    二人先后落座,庞统却是对长安之事充满好奇,诸葛亮便也随即打开了话匣。

    诸葛亮把秦汉大战期间的两年经历娓娓道来,庞统初听之下只觉得惊心动魄,再听之下却是紧皱着眉头。

    “孔明,如此说来,你如今已然出仕,居然还是拜在王景略麾下?不知王景略如今又深居何职啊?”庞统沉声问道。

    “亮不敢瞒也,吾师官拜左军师,亮则是吾师座下长史!”诸葛亮说道。

    “左军师?这是什么官职~”庞统不禁摇头。

    “大将军先后设立了四大军师,分别是前军师—周瑜、周公瑾,右军师—鲁肃、鲁子敬,左军师—吾师王猛,王景略,后军师—陶侃、陶士行,另有副军师—陆逊、陆伯言和吕范、吕子衡二位!”诸葛亮说道。

    庞统闻言,更是眉头紧皱不止,只觉得孙策在人事任命上真是一言难尽!

    “周瑜、周公瑾乃是江东双璧之一(另一位就是孙策);鲁肃、鲁子敬也是慷慨疏财,乃是颇有智计之辈;王景略曾是侍中,乃是名满天下之人;陶侃、陶士行历任庐江郡丞、庐江太守、荆州刺史,乃是文韬武略之辈。

    唯独这陆伯言,如今乃是此处吴军主力的统帅,居然才是个副军师?还有这吕范、吕子衡乃是在豫章太守的任上。

    这六位皆是人杰、大才,可在统看来,孔明你的才能远在他们之上!可为何,孔明你只是区区一军师长史,且无实权呢?”

    庞统对此有些不解,有些不忿,更为好友鸣不平。

    “亮能拜在王师门下便已知足,实在不敢奢望与六位并列~”诸葛亮说道。

    “孔明,你还是一点没变,依旧是不求功名利禄,只求闻达于诸侯之间!”庞统却是略微有些叹服。

    “哈哈,亮苟全性命于乱世,只求安稳于明哲保身!如今能够拜在王师座下,便已然知足~”诸葛亮不禁谦虚地说道。

章节目录

血之孙吴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布鲁斯老爷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布鲁斯老爷并收藏血之孙吴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