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任启与于成志出京城后带领上官箐、秦少英、吴永纯及李、张、顾、汪四护卫先一步赶往陇右道。苏任启认为使团遇害一案,既然官方没收集多少有用的消息,那么他想走民间途径暗访查看是否有收获。苏任启自然知道‘出门十里不同天’的道理。这么大的国家,再英明的皇帝统治下,也会有阴暗的角落。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它很可能是来自官场方面的,也有可能来自民间,那些不受王化的地区。

    皇帝给于成志等人破使团被害一案的时间不多,所以在规定的时间以内,哪怕完成不了任务,也要先一步赶往大食国。但苏任启认为:倘若不能破获使团被害一案的话,即使去到大食国,也会受到许多不明因素干扰。所以说破案对于他们来讲是一件势在必行的事情。

    苏任启等人先行一步以后,袁勋在后面也不是拖延时间,只不过是他率领的部队有八百多人,在饮食住宿等方面,肯定会消耗的时间多一些。

    苏任启一行离开京城后进入关内道这段路还算顺利,但是越是往西北地区前进,地理环境是越来越恶劣了。他们进陇右道东测以后的路基本上都是戈壁沙漠,加上是秋天的季节,气候非常干燥。苏任启与于成志倒是影响不太,但是上宫面箐和吴永纯的嘴唇都开裂了,好在苏任启有先见之明,早在出前吩咐上官箐购买路途必备用品的时候已经备有相关的用品。不过令他们难受的并不只是这些,随着地势的抬升,白天和晚上温差很大,白天的时候是妥妥的夏天炎热气候,天黑入夜以后温度急剧下降,不穿大棉袄根本受不了。

    于成志是撑握上批使团途经路线的,只是这一路上咨询当地人时,知道这回事的人并不多。苏任启根据他们出发时间和出事地点推算他们每天的行程状况。这是其本的推理,倘若这与他们每天驻扎的路程距离如果相差甚远,那么中间对不上的环节可能便是他们出事的时间。

    于成志带领的小队伍快马连续走了八天以后,进入墩煌地区,这个地越发荒凉,有时候走半天都见不到一个人影。到了这里以后,苏任启建议于成志放慢脚步,因为越是接近出事地点,他们就不能错过与使团被害案的任何蛛丝马迹。

    苏任启推算:他们这支小队伍来到距离墩煌以东两百里的地方,需要的时间为八天,那么被害使团走路来到这里的时间应当比他慢三倍,也就是说他们到这里要花二十四天左右的时间。然而他们出事的时候已经是距离出发时间一个月有余了。也就是说他们至少已经来到这里附近有十余天了才出事的。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致使他们逗留在这附近的?而又没有消息传递出去,最后被人杀害。能解开这几个疑问,就能解开使团被害之迷。

    墩煌这个地方是边防重要城池,由此往北三百便可抵达武周与突勒边境,往西五百里入龟兹国。所以在这里武周长期驻扎十万将士,只不过在这样地广人稀的地方,也只有人口聚集多的镇甸才有王法管制。

    这天中午于成志、苏任启等人来到一个叫作灵州的小镇。他们打算进去好好打探来自江湖方面的消息,路上却遇见一群迎亲队伍。于成志平生遇到过的迎亲队伍无数,但是象这样有上百人拿刀护卫的迎亲队着实少见得很,心中不禁打起几个疑问。

    “阿信,你看那个迎亲队伍与中原的迎亲队伍有何不同?”于成志问道。

    “单看他们戒备森严,难道这附近有匪患不成?”苏任启说道。

    “我看是八九不离十,要不咱们跟着他们,等他们进门后,找个机会进去,顺便打探消息,你看怎么样?”于成问道。

    “好主意。”苏任启说道。

    “我们为何不现在过去加入他们,而等到他们进了门才想办法进去?”上官箐问道。

    “你现在过去,人家理你才怪。”于成志说道。

    “于大哥,这是为何?”上官箐问道。

    “阿信,你来跟她解释好了。”于成志说道。

    “嗯,这迎亲队伍在民间都是有讲究的,中途是既不加人也不减人,否则被视为不吉利,用年轻的思想去理解的话就是要专一。”苏任启说道。

    “你这人心有不专,知道的倒是不少。”上官箐说道,

    上官箐说完自己倒是有点脸红了,估计是因为想到苏任启先娶了宇文萱以后,自己才跟着苏任启的。而苏任启知道她之所以这么讲是因为上次在苏州城里‘华东仙饮坊’的时候,去私会吴英越的事情。

    “弟妹,话虽如此,但是民间的规矩便是如此,咱自若是现在过去,不但打听不到消息,还惹人嫌。”于成志说道。

    于成志、苏任启等人远远跟着这支迎亲队伍约三四里路以后,进入灵州镇。这只是一个边垂小镇,它没有城防,不过在路上倒是偶尔遇见官兵。这可以证明它还是有官府管制的。() ()

    这支迎亲队伍刚进了一个“赵府”的大院。苏任启看见那个赵家门囗还站着不少人,只是他看见即是结婚的宅子门囗竟然没帖有迎亲的对联,让苏任启感到有些奇怪。

    “大哥,你看人家娶亲门囗居然不帖新联,你觉得奇不奇怪?”苏任启问道。

    “哦,是很稀奇,咱过去瞧瞧。”于成志说道。

    “瞧,有人朝咱们这边过来了。”秦少英说道。

    “几位先生,你们可是读书人?”来人对于成志问道。

    于成志与苏任启对视了一眼后都会意:机会来了。

    “对对,我与他是读书人。”于成志指着苏任启说道。

    “那冒昧问一句你们可会写对联?”那人又问道。

    “略知一二,哈哈……”于成志挺了挺胸笑道。

    “那好,来来,几位请移步过来看一下。”那人说道。

    于成志与苏任启等人随那人走到赵府门囗,门囗旁挂着一幅悬赏告示。苏任启看了一下其意思是:求姻联两付,每付悬赏十两白银,另求一首姻缘诗一首,悬赏二十两。

    “诸位相公,我乃赵府一管事赵勤,今天是我们家公子大喜之日,我家老爷本想在门囗悬赏征联,谁曾想灵州地处偏僻,这悬赏已挂了三日竟然没有读书人路过,眼看新娘已经到了,我家主人甚是着急,还请二位相公帮帮忙。”赵勤说道。

    苏任启想:按理说这种情况姻缘联应该是大门一付,正厅门一付,正厅中央一付加一首四句诗,外加一首司仪主持用的才是,不知道现在这两联加一首诗是什么意思,除非他们正厅内是以画代替了,那么求悬赏的诗就应该是司仪用的了。

    苏任启认为于成志常年读孔孟,也许他对这些事情更熟悉一些。

    “于大哥,你来试试。”苏任启说道。

    “在这都闻到酒香了,让我作对酒的联子还行,这个还是兄弟你来好了,哈哈……”于成志笑着说道。

    “也好,那就让小弟试上一试,不过,我来作,于大哥你来写如何?”苏任启说道。

    苏任启知道于成志的字写得不错,所以才这么说道。

    “嗯,好的,咱兄弟今天就给这段姻缘锦上添花,来,来,笔墨侍候。”于成志说道。

    赵勤见于成志和苏任启能写,可高兴坏了。这是江湖救急的事情,所以马上叫人来给于成志准备笔墨。

    苏任启见于成志已经握笔在手,略想了想,哎!有了。

    “喜今日银河初渡,愿他朝玉树添枝。”苏任启念道。

    于成志的写得相不错,唰唰便写下来。

    “好,兄弟你这联挂在大门着实不错,哈哈……”于成志笑着说道。

    正当于成志写字的功夫,旁边不知不觉从府内来一群人围观。他们见于成志说好都鼓掌起来了。

    “百年好合兮鸳鸯比翼,洞房花烛兮满堂生辉。”苏任启继续念道。

    苏任启念完还没等于成志写完,因为当中已经有‘百年好合’‘洞房花烛’这样的词在里头,在场人便很容易明白其中的意思,顿时鼓掌叫好。

    “哥,你真文武全才,小弟甘愿一辈子当你跑腿。”秦少英说道。

    “少英,少崇拜他,你都不知道他靠这些祸害多少女孩。”上官箐说道。

    “弟妹,你可别这么说,正所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我这兄弟才高八斗,这副联子挂在正厅门囗没得说了。”于成志说道。

    “于先生,为什么这付比上一联长呢?”秦少英问道。

    这次是微服暗访,所于秦少英只能叫于成志为先生。

    “因为房子前低后高更吉利,所以有三进宅的家庭,下个门联要用十一个字。”于成志说道。

    苏任启并没有与旁人说话,因为他念完第二联以后,在想给司仪写一首什么诗好。人们见苏任启的轻轻地拍了两下额头后,忽然眼睛亮了。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射屏得鸽,种玉有缘。秦晋之好,是为渠成。良时吉日,指此婚姻。礼乐修备,宜尔室家。心心相印,连理交枝。夫妇相敬,琴瑟和谐。缘结百年,五世其昌。正好是花好月圆姻缘美满,地久天长鸾凤和鸣。”苏任启念道。

    当于成志写完,连他都被惊叹到了。

    “好诗啊,好诗,兄弟,你这才华,不去考功名实在可惜了。”于成志说道。

    其他听到于成志这么说顿时发出热烈的掌声。

章节目录

天罡地契金刚伏魔手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小颠独奏曲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小颠独奏曲并收藏天罡地契金刚伏魔手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