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天降大雪,这是来年丰收的预兆,因此举国上下都异常振奋。
朝廷下诏,在京工役,休沐三日,甚至在宰相家里举行御筵。
起初,雪下的温柔,洋洋洒洒如柳絮杨花,缓缓将汴京覆盖,踏雪寻梅、高歌饮酒,人生恣意。
然而朝臣们似乎高兴过了头,大雪连着下了好多天,完全没有停下的意思。
原本对雪的期待变成了对雪的恐慌,很多地方反而雪灾严重。
朝廷不得不下诏:“雪寒异于常岁,民多死者,宜加存恤,给以钱谷;若无亲属,则官葬之。”
朝廷下令开仓放粮,常平仓存储的粮食足够,一部分用于救济灾民,一部分平价出售。
但是米价仍然上涨,雪灾造成恐慌,老百姓手上有钱的都会尽量囤米,一些富户、米商更是囤着粮食待价而沽。
汴京街头冻死饿死、失业的灾民逐渐增多,米麦蔬菜木炭,一天一个价,老百姓度日维艰。
燕驰盘腿坐在暖炕上,抱着云初,给她当暖炉,两人在书房里,竖着耳朵听外面大雪扑簌簌落下的声音。
“三郎,这暴雪要是还不停,一旦汴京街头冻死的人多了,瘟疫横行,我囤了一千斗米,不如咱们设粥棚救灾吧。”云初蹙眉道。
雪灾、饥饿、瘟疫连环三件套,老百姓的牲畜冻死,寡居老人冻死在家中,无人处理,便会滋生瘟疫。
她喜欢繁华热闹的汴京,入冬之时,她囤了大米八百斗、小米两百斗,本来她准备喂鸡的,后来用酒糟代替了。
一千斗米,对于汴京众多贫困人口,真的只是一滴水。一场持续暴雪,掀开了繁华之下的贫苦。
燕驰蹭着她的脸颊,开口道:“景福园今年收成不错,我已经拨了三千斗大米给慈幼局、剩军、禁军,你那边一千斗全部用于粥棚救灾,粥棚就设在周宅未开业的五个铺子门口。你在家待着,我安排人过去办。”
云初明白,燕驰这是以周家的名义来施粥救灾,名正言顺,燕家也不用冒头。
两人的案几前,摆放着一碟子香喷喷的乳糕,一壶热茶,还有一封来自大哥的八百里加急信件。
自入冬以来,西北等地突降百年难遇大雪,致使牛羊冻死无数,人员死伤,损失惨重,西夏集结全部兵力,入侵边寨,频频来犯。
然而西北各军粮草均不足,吃不饱,御寒的冬衣都短缺。两个月前,朝廷派人送来的粮草,大半都发霉,吃了会死人,三十万饷银,更是不翼而飞。
大哥燕辰的岳父种将军,只得将押送粮草军饷的内官收监,但是那内官竟然被毒死在狱中。
如今只有燕辰所带的禁军粮草够自保过冬,但是西夏来势汹汹,边寨一旦被突破,唇亡齿寒。
事到如今,被逼到生死关头,燕辰连发四封八百里加急信,前两封在半路被拦截,杳无音讯,只有后两封到了官家和燕驰手中。
大雪纷飞,西北边州将士冻死饿死的人连日递增。
燕驰曾经也在前线领兵打战,深知前线战士有多不易。
这些人背井离乡,拼上性命与西夏厮杀,到头来,连口饱饭都吃不上,一件避寒的冬衣都没有,军饷被贪墨,自己人背后捅刀子,透彻骨髓的寒凉。
······
内忧外患,福宁殿的灯火通明。
章相公因雪灾再次向官家递交辞职报告,认为天降暴雪,是上天对执政班子的警示,上奏疏请求罢免他的宰相职位。
赵佣没有同意,而是下了一道罪己诏,同时赦免一些罪犯,下令开封府收养内外乞丐老幼。
坐在龙椅之上的赵佣,面无表情,摩挲着大拇指的墨玉扳指,盯着三位宰执大臣传阅燕辰的折子,几人传阅完毕,才察觉事态严重。
“陛下,臣请求彻查,贪墨军饷,痛下杀手,隔绝消息传递,一连串动作,能做到这些的,定然不是一般人物。”章相先表态开口。
“官家,臣附议,不过,当务之急,先解决西北边军的粮草冬衣、军饷,臣建议给各路边军发放香药钞和空白度牒,就近解决粮草。”曾相一贯影帝级演技,炉火纯青的演技,让赵佣都觉得欠他一个小金人。
此人衣食住行到家宅里短,严格要求自己简朴低调,和夫人伉俪情深,官声非常好。
直到赵佣的探事司查到他还养着一个下属送他的美貌外室,金屋藏娇。那外室衣食住行都喜好奢侈,以曾相的年俸,恐怕养不起。
赵佣暂时不动他,士大夫养个外室、妾室,在世人眼里皆是风流,可是他暗中勾结太后,赵佣就不开心了。
赵佣沉默,看向尚书左丞蔡元度,这位先帝最器重的前宰相家的小女婿,继承了其岳父的政治资本,成了现在的新党领袖,借推行新法之名,排斥异己。
佛口蛇心、体弱多病、腰细背薄,异常崇拜岳父,他娘子七夫人让他跪着,他绝对不会站着。
“官家,押送粮草的内官死了,线索被掐断,臣认为交给谁来查,非常重要。”蔡尚书四十未到,但是面对朝堂上的腥风血雨,已经是一名老将了,这个关口,说一些正确的废话就行,至于人选,陛下心中早已做了安排。
演,都给朕演,一群老狐狸。
赵佣连发两道圣旨,陕西路、熙河路、河北路各发放一百万香药钞及五百张空白度牒师号,用于就近收粮草。
同时派遣步军副都指挥使苗授协助皇城司,即日启程,前往西北边州,彻查三十万饷银贪墨案。
·····
延和坊,周宅空铺子门口,排队领粥的队伍蜿蜒如长蛇。
青木带着铺子里的伙计,支起宽大的顶棚,灶台上热气弥漫,足足熬了五大锅小米粥,锅盖一掀开,米粥的香气飘远,长长的队伍里传来一阵骚动。
青木拿着木勺,使劲的在锅里搅动,盛出的粥,米粒粘稠,用料足,一人一大碗粥,喝下去,饱腹感足够。
云初坐在马车内,看见难民衣不裹体,凛冽寒风中冻的颤栗,老人搀扶着小儿,甚至襁褓中的幼儿被冻的哭声孱弱。
近距离接触到灾民,第一次看到灾民脸上的麻木和对热气腾腾粥米的热切,在生存面前,一切情绪都显得多余。
领粥的速度很快,很快就到了最后几个人。
云初注意到排队的这几个人,面色红润,指甲干净。领了粥,不是直接喝掉,竟然是护着粥碗离开。
云初派舒阳暗中跟了过去,他们走到偏僻角落,几人将几碗粥全都倒进了木桶中,那木桶里已经灌了大半桶粥,几人脸上都露出喜色。
“晚上兑入一些水,足够今晚晚饭了,快走。”一个中年管事模样的人挥手说道,“明天再来。”
舒阳远远跟着,走街串巷,看着那几人进了一处高大宅院。
舒阳回去就禀报了情况,一脸无语兼担忧道:“夫人,今日领粥的人数比昨日多了一倍,若是被那些人冒领,咱们的粮食恐怕不够支撑十日。”
云初郁闷,施粥的意义,是让断粮的人有一口粥果腹,不至于饥寒交迫而亡,城中一些大户人家远未到挨饿的程度,就跑来领粥占便宜。
便让舒阳第二日找了几个年轻力壮的,以维护队伍的名义,从队伍开头走到最后,仔细端详面孔。
哪些是真正的穷苦之人,哪些是占便宜的,一清二楚。专门盯着这些面色红润的人,只准排一次队伍,不动声色的给他们薄粥,若敢大声嚷嚷,便直接揭穿居住宅院地址、高门大户的仆人冒领粥米之事。
若队伍中出现年幼的孤儿,便送往慈幼局。
云初组织锦帛铺的纺织娘子、绣娘加工棉夹衣,以青木的名义送往慈幼局,每个孩子人手一件。
大相国寺、一些富裕商户、家中囤米的官员,陆续加入施粥队伍,共同渡过难关。
然而粥少僧多,粮食一日比一日少,眼看着灾民越来越多,包括云初等在内,赈灾的米粥越来越稀薄。
比粮食更紧缺的却是木炭和药材,木炭的市价已经涨到日常的十至二十倍的高价,官方调用储备木炭平抑物价,并不是日常价格平价出售,而是市价的一半,也就是日常价格的五至十倍。
若按日常价格平价出售,恐怕平民百姓根本就买不到,会被富裕大户用尽办法囤在手中,然后高价卖出。只要利益足够诱人,就有人会冒着风险干。
朝廷曾经低价出售木炭,民众奔走相告,抢购队伍排起长龙,五十万秤听起来数量巨大,但考虑到汴京的实际人口,一人一秤都分不到。
最终抢购人群失控,引发了踩踏事故,体弱的贫民,却因抢购木炭被活活踩死、挤死在冰冷的风雪中。
城内东南西北四个惠民局,全部撑开门面,救人舍药,支起炉灶,大锅熬煮姜汤,祛湿祛寒。
饶是如此,汴京城还是死了很多贫苦无依的老百姓,巡铺兵每日掩埋尸体,但偏远郊区、城内角落是穷苦之人聚集之地,还是出现了疫病。
朝廷下诏,在京工役,休沐三日,甚至在宰相家里举行御筵。
起初,雪下的温柔,洋洋洒洒如柳絮杨花,缓缓将汴京覆盖,踏雪寻梅、高歌饮酒,人生恣意。
然而朝臣们似乎高兴过了头,大雪连着下了好多天,完全没有停下的意思。
原本对雪的期待变成了对雪的恐慌,很多地方反而雪灾严重。
朝廷不得不下诏:“雪寒异于常岁,民多死者,宜加存恤,给以钱谷;若无亲属,则官葬之。”
朝廷下令开仓放粮,常平仓存储的粮食足够,一部分用于救济灾民,一部分平价出售。
但是米价仍然上涨,雪灾造成恐慌,老百姓手上有钱的都会尽量囤米,一些富户、米商更是囤着粮食待价而沽。
汴京街头冻死饿死、失业的灾民逐渐增多,米麦蔬菜木炭,一天一个价,老百姓度日维艰。
燕驰盘腿坐在暖炕上,抱着云初,给她当暖炉,两人在书房里,竖着耳朵听外面大雪扑簌簌落下的声音。
“三郎,这暴雪要是还不停,一旦汴京街头冻死的人多了,瘟疫横行,我囤了一千斗米,不如咱们设粥棚救灾吧。”云初蹙眉道。
雪灾、饥饿、瘟疫连环三件套,老百姓的牲畜冻死,寡居老人冻死在家中,无人处理,便会滋生瘟疫。
她喜欢繁华热闹的汴京,入冬之时,她囤了大米八百斗、小米两百斗,本来她准备喂鸡的,后来用酒糟代替了。
一千斗米,对于汴京众多贫困人口,真的只是一滴水。一场持续暴雪,掀开了繁华之下的贫苦。
燕驰蹭着她的脸颊,开口道:“景福园今年收成不错,我已经拨了三千斗大米给慈幼局、剩军、禁军,你那边一千斗全部用于粥棚救灾,粥棚就设在周宅未开业的五个铺子门口。你在家待着,我安排人过去办。”
云初明白,燕驰这是以周家的名义来施粥救灾,名正言顺,燕家也不用冒头。
两人的案几前,摆放着一碟子香喷喷的乳糕,一壶热茶,还有一封来自大哥的八百里加急信件。
自入冬以来,西北等地突降百年难遇大雪,致使牛羊冻死无数,人员死伤,损失惨重,西夏集结全部兵力,入侵边寨,频频来犯。
然而西北各军粮草均不足,吃不饱,御寒的冬衣都短缺。两个月前,朝廷派人送来的粮草,大半都发霉,吃了会死人,三十万饷银,更是不翼而飞。
大哥燕辰的岳父种将军,只得将押送粮草军饷的内官收监,但是那内官竟然被毒死在狱中。
如今只有燕辰所带的禁军粮草够自保过冬,但是西夏来势汹汹,边寨一旦被突破,唇亡齿寒。
事到如今,被逼到生死关头,燕辰连发四封八百里加急信,前两封在半路被拦截,杳无音讯,只有后两封到了官家和燕驰手中。
大雪纷飞,西北边州将士冻死饿死的人连日递增。
燕驰曾经也在前线领兵打战,深知前线战士有多不易。
这些人背井离乡,拼上性命与西夏厮杀,到头来,连口饱饭都吃不上,一件避寒的冬衣都没有,军饷被贪墨,自己人背后捅刀子,透彻骨髓的寒凉。
······
内忧外患,福宁殿的灯火通明。
章相公因雪灾再次向官家递交辞职报告,认为天降暴雪,是上天对执政班子的警示,上奏疏请求罢免他的宰相职位。
赵佣没有同意,而是下了一道罪己诏,同时赦免一些罪犯,下令开封府收养内外乞丐老幼。
坐在龙椅之上的赵佣,面无表情,摩挲着大拇指的墨玉扳指,盯着三位宰执大臣传阅燕辰的折子,几人传阅完毕,才察觉事态严重。
“陛下,臣请求彻查,贪墨军饷,痛下杀手,隔绝消息传递,一连串动作,能做到这些的,定然不是一般人物。”章相先表态开口。
“官家,臣附议,不过,当务之急,先解决西北边军的粮草冬衣、军饷,臣建议给各路边军发放香药钞和空白度牒,就近解决粮草。”曾相一贯影帝级演技,炉火纯青的演技,让赵佣都觉得欠他一个小金人。
此人衣食住行到家宅里短,严格要求自己简朴低调,和夫人伉俪情深,官声非常好。
直到赵佣的探事司查到他还养着一个下属送他的美貌外室,金屋藏娇。那外室衣食住行都喜好奢侈,以曾相的年俸,恐怕养不起。
赵佣暂时不动他,士大夫养个外室、妾室,在世人眼里皆是风流,可是他暗中勾结太后,赵佣就不开心了。
赵佣沉默,看向尚书左丞蔡元度,这位先帝最器重的前宰相家的小女婿,继承了其岳父的政治资本,成了现在的新党领袖,借推行新法之名,排斥异己。
佛口蛇心、体弱多病、腰细背薄,异常崇拜岳父,他娘子七夫人让他跪着,他绝对不会站着。
“官家,押送粮草的内官死了,线索被掐断,臣认为交给谁来查,非常重要。”蔡尚书四十未到,但是面对朝堂上的腥风血雨,已经是一名老将了,这个关口,说一些正确的废话就行,至于人选,陛下心中早已做了安排。
演,都给朕演,一群老狐狸。
赵佣连发两道圣旨,陕西路、熙河路、河北路各发放一百万香药钞及五百张空白度牒师号,用于就近收粮草。
同时派遣步军副都指挥使苗授协助皇城司,即日启程,前往西北边州,彻查三十万饷银贪墨案。
·····
延和坊,周宅空铺子门口,排队领粥的队伍蜿蜒如长蛇。
青木带着铺子里的伙计,支起宽大的顶棚,灶台上热气弥漫,足足熬了五大锅小米粥,锅盖一掀开,米粥的香气飘远,长长的队伍里传来一阵骚动。
青木拿着木勺,使劲的在锅里搅动,盛出的粥,米粒粘稠,用料足,一人一大碗粥,喝下去,饱腹感足够。
云初坐在马车内,看见难民衣不裹体,凛冽寒风中冻的颤栗,老人搀扶着小儿,甚至襁褓中的幼儿被冻的哭声孱弱。
近距离接触到灾民,第一次看到灾民脸上的麻木和对热气腾腾粥米的热切,在生存面前,一切情绪都显得多余。
领粥的速度很快,很快就到了最后几个人。
云初注意到排队的这几个人,面色红润,指甲干净。领了粥,不是直接喝掉,竟然是护着粥碗离开。
云初派舒阳暗中跟了过去,他们走到偏僻角落,几人将几碗粥全都倒进了木桶中,那木桶里已经灌了大半桶粥,几人脸上都露出喜色。
“晚上兑入一些水,足够今晚晚饭了,快走。”一个中年管事模样的人挥手说道,“明天再来。”
舒阳远远跟着,走街串巷,看着那几人进了一处高大宅院。
舒阳回去就禀报了情况,一脸无语兼担忧道:“夫人,今日领粥的人数比昨日多了一倍,若是被那些人冒领,咱们的粮食恐怕不够支撑十日。”
云初郁闷,施粥的意义,是让断粮的人有一口粥果腹,不至于饥寒交迫而亡,城中一些大户人家远未到挨饿的程度,就跑来领粥占便宜。
便让舒阳第二日找了几个年轻力壮的,以维护队伍的名义,从队伍开头走到最后,仔细端详面孔。
哪些是真正的穷苦之人,哪些是占便宜的,一清二楚。专门盯着这些面色红润的人,只准排一次队伍,不动声色的给他们薄粥,若敢大声嚷嚷,便直接揭穿居住宅院地址、高门大户的仆人冒领粥米之事。
若队伍中出现年幼的孤儿,便送往慈幼局。
云初组织锦帛铺的纺织娘子、绣娘加工棉夹衣,以青木的名义送往慈幼局,每个孩子人手一件。
大相国寺、一些富裕商户、家中囤米的官员,陆续加入施粥队伍,共同渡过难关。
然而粥少僧多,粮食一日比一日少,眼看着灾民越来越多,包括云初等在内,赈灾的米粥越来越稀薄。
比粮食更紧缺的却是木炭和药材,木炭的市价已经涨到日常的十至二十倍的高价,官方调用储备木炭平抑物价,并不是日常价格平价出售,而是市价的一半,也就是日常价格的五至十倍。
若按日常价格平价出售,恐怕平民百姓根本就买不到,会被富裕大户用尽办法囤在手中,然后高价卖出。只要利益足够诱人,就有人会冒着风险干。
朝廷曾经低价出售木炭,民众奔走相告,抢购队伍排起长龙,五十万秤听起来数量巨大,但考虑到汴京的实际人口,一人一秤都分不到。
最终抢购人群失控,引发了踩踏事故,体弱的贫民,却因抢购木炭被活活踩死、挤死在冰冷的风雪中。
城内东南西北四个惠民局,全部撑开门面,救人舍药,支起炉灶,大锅熬煮姜汤,祛湿祛寒。
饶是如此,汴京城还是死了很多贫苦无依的老百姓,巡铺兵每日掩埋尸体,但偏远郊区、城内角落是穷苦之人聚集之地,还是出现了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