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时光
第二天一早,陈铭生从张婶的店里,买了很漂亮的果篮,他开上了车,循着记忆,带着杨昭找到了那个熟悉的单元,沿着台阶向上,曾经的感觉又将他包围,到了三楼那个熟悉的门口,陈铭生看到,门上的对联已经落满了吹尘,原本鲜红的颜色已经被风雨剥蚀得斑斑驳驳,甚至门上插着的一把艾叶也已经完全朽烂。
杨昭跟在后面,看到这一幕,不禁有点失落。
陈铭生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敲了敲门,不出意料地,没有人答应。
杨昭说:“看样子,这房子很久没人住了。”
“嗯。”陈铭生应答的有些失落。
就在他准备拎着东西离开的时候,他有些激动地转身,然后重重地敲了敲门,“师母,你在家吗?我是陈铭生,我想回来看看你……”
门里,依旧没有动静。
杨昭看出了陈铭生内心的起伏,她轻轻地拍了拍陈铭生的肩膀,像是安慰,也像是陪伴。
就在这时,对面的门开了,打开门的是一个头发花白的阿婆,她蹒跚地走出来,摘下了脸上的老花镜。
“找老严媳妇?”说完这句话,她又迟疑了一下,“现在不是老严媳妇了……是找她吗?”
“是的,阿婆。”杨昭回答。
“早都不在这住了,改嫁了。”
“什么时候的事?”陈铭生眉头拧成了一个疙瘩,他有些蹒跚地往前迈了两步。
阿婆扶着门框,想了想,“三年多之前改嫁的吧。唉,一个女人的日子,难熬啊,老严开始也不在本地工作,后来受了很重的伤回来,就回来养伤的那几年,才过上了的安稳日子,然后又是调到外地工作,两个人,结婚了二十多年,也没有个孩子。最后啊,就离婚了,再后来啊,老严也牺牲了。不改嫁,怎么办呢?到老了,还是要有个伴……“
“阿婆,您知道她住在什么地方吗?”陈铭生嗫嚅着开了口。
“听说是嫁给省儿童医院边上,有个开超市的人,离异,带个儿子,现在应该已经当奶奶了吧……”
“是吗……”陈铭生的眼睛有些出神,杨昭看不出他在想什么,“阿婆,谢谢您。”
回到车上,陈铭生坐在副驾驶,没有说话,杨昭看着他,良久,她才开口,“去省儿童医院看看?”
“嗯。”
杨昭设置了导航,他们徐徐向儿童医院开进,路上,陈铭生没有说话,他呆呆地看着窗外熟悉又陌生的风景,越靠近儿童医院,他的心情越紧张,他想看到师母,又害怕看到。
远远的儿童医院的大门就在眼前,余光中,他看到了正对着大门的那个小超市,门口一个熟悉的矮矮胖胖的身影。她正在整理着超市门口的商品,旁边还跟着一个三四岁的小孩。
“陈铭生,你说我们把车停在……”杨昭说了一半,就看到陈铭生眼睛都不眨一下地盯着那个小小的门面门口,顺着他的眼睛的方向看去。
矮矮胖胖的大妈笑语盈盈地抱起了那个三四岁的小孩,然后给他从兜里摸出来的一根棒棒糖,超市的男主人出来了,接过她手中的孩子,又给那个大妈披上了一件外套。看到陈铭生的反应,杨昭知道,这个就是她要找的人。
“要过去打个招呼吗?”杨昭轻轻地问。
“不去了,远远看一眼就行了,知道她过得好,严队……九泉下,也可以安息了。”陈铭生的声音压得很低很低,像是带着深不见底的忧伤。然后他撕开了放在腿上的果篮,从那一把黄色的香蕉上掰下来一根,剥开,把香蕉皮撕到底,一口吞下了一大半,只嚼了两三口,又把剩下的塞进嘴巴。
杨昭呆呆地看着他,看他就这样,剥了一根,塞进嘴巴,然后,又一根,直到两个腮帮子塞满了香蕉,他艰难地嚼着,然后往下咽。
等他又伸手去掰果篮里面的香蕉的时候,杨昭把它夺了过来,“陈铭生,你别这样。”
她一把搂住了陈铭生的脖子,把他揽在自己的怀里,轻轻地安慰,“我知道你心里难受。”她感觉到自己怀里的那个身体,在微微颤抖,陈铭生把脸埋在杨昭的脖颈里,良久,他挤出一句话,“严队以前最喜欢吃香蕉了……”
杨昭摩挲着陈铭生的寸头,轻轻地说:“你怨她吗?”
“不怨,我看了我妈妈就知道一个人是生活有多苦。到老了,有个伴,挺好的……就是严队也没留下个孩子。”
“你、文磊,还有那么多的年轻人,你们都是他的孩子,他知道你们这么坚定地走他选择的路,他会骄傲的,真的。”
这两天在西宁的行程,陈铭生经历了一些情感的大起大落,中午吃完饭,他就觉得特别特别累,杨昭给他铺好了床,让他去好好的睡一觉。
陈铭生午睡的时候,杨昭坐在客厅的小餐桌上,用电脑处理着自己工作上的事,余光中,她看到了掉在鞋柜后面的一张照片,她蹲下身子,从鞋柜的缝隙里面,捡起来了那张照片。
照片已经老旧的不成样子,黑白的底色,已经老旧泛黄,但是依然能够清晰地看出来,这是陈铭生爸妈的结婚照,照片上,陈铭生的爸爸穿着老式的警服,款式虽简单,却熨烫得平平整整,坚毅的身姿,挺拔俊俏。陈铭生的妈妈年轻有活力,眉眼之间,尽是沉浸在爱中的笑意,两条又粗又黑的麻花辫坠着两个蝴蝶结。
杨昭把照片小心翼翼地捡起来,吹去上面的浮灰,在用手掌抹平,可是它真的经历了太多的时间,有些痕迹不是轻易能够去除,她从包里拿出了自己的日程本。翻开,本子的扉页是她和陈铭生的结婚照,它把这张照片很郑重地夹在本子里,她想带回辽城,找个专业的人,重新修复一下。
忙完工作,陈铭生还睡着,她开始整理陈铭生带回来的他妈妈的病例资料,从头到尾阅读,再仔细梳理,她把重要的信息整理出来,然后,给爸爸打了一个电话,咨询辽城精神科疾病的治疗医院和医生,然后沟通了陈铭生妈妈的病情。
爸爸给她推荐了医生也给了医生的联系方式,她跟医生初步沟通,又把病例和资料用邮件发给医生,等待着回复。
窗外的光已经有点暗了,她打开了客厅的白炽灯,昏黄的钨丝,一下把整个屋子照亮,她站在屋子中间,看着这个老旧的房间,然后她推开了客厅那个小边柜的茶色玻璃,从里面取出三根香,给陈铭生的爸爸点上。
袅袅烟火之中,那张酷似陈铭生却年轻很多的脸,让她心生悲戚,小时候陈铭生看着他长大,然后看着自己和爸爸越来越像,再和爸爸一样,最后,自己的年龄超过了爸爸,而他,还是这样,看似严肃,实则包含万语千言,她不知道陈铭生看着照片里的爸爸长大是什么样的心情,她只想用她的爱,去弥补他童年很多很多化不开的伤痛。
在杨昭发呆的时候,陈铭生已经起来了,他走到杨昭身边,也默默地从小边柜里面取出三支香,给爸爸点上。然后他坐在了餐桌的边上,喝杨昭杯子里面剩下来的半杯水。
“凉了,我再给你倒点。”
“没事。”
杨昭看着陈铭生咕嘟咕嘟地把水喝光,又去厨房拎开水瓶,给他重新倒了一杯,把开水放在了旁边的小边桌上,“陈铭生,这个小边桌,我还挺喜欢的。”
“是吗?”
“嗯,我感觉很有味道,看到它,想到青海,想到这个屋子。”
“这个小柜子其实是我爸做的,”陈铭生笑了,他一边说,一边摆弄这个小柜子,“我听我妈说的,他们结婚的时候没有家具,我爸自己做的,所以,我做木工的天赋,可能是带在基因里的。”
杨昭听着这个小柜子的故事,不自觉间更发现它的可爱,“我想把它带走。”
“带走?带哪里?带回辽城吗?”
“嗯。”
陈铭生乐了,“这个柜子都快散架了,带回去散成一堆木头了。路太远了,咱们怎么带?”
“寄回去就行了,找个不错的快递公司。”
“嗯。”陈铭生偷偷笑了。
“陈铭生,你笑什么呢?”
“没什么……”
“你到底笑什么?”
陈铭生乐了,“我觉得你挺有意思的,有时候大方的像个暴发户,有时候对那些坏掉的东西却又当做宝贝。”
杨昭挠挠头,她被陈铭生说中了,她心里明白,不是她喜欢老物件,是喜欢跟他有关的东西,那些相处的点滴,她都视若珍宝。
第二天,他们一起去医院看了陈铭生的妈妈,医生说再治疗一个星期,就可以出院,接她妈妈回辽城。
这一周的时间,陈铭生开车带着杨昭转了转附近的景区。青海湖、茶卡盐湖,高原明珠的风景果然名不虚传。
最后两天,陈铭生带着杨昭去了海宴县的原子城,那里是爆发第一颗原子弹和□□的实验基地。雄壮威武的大门上写着——中国人挺起胸膛的地方。半地穴式的建筑和掩体,默默地书写着前辈在这里奉献的时光。陈铭生拉着杨昭的手,走在博物馆里,他们一件展品一件地看,杨昭看得很慢,也很认真。
“陈铭生,你怎么不催我?”
“急什么,都是老物件,你喜欢的,但是,这里的东西你带不走。”
纪念馆后面,是铁铸的万人墙,墙体上按照二十六个字母,铸造着每一个建设者的名字。杨昭轻轻抚摸着那些名字,就像触摸他们奋斗的故事。铸着名字的墙,长得看不到尽头,杨昭拉着陈铭生的手,走了很久,还没有走到头。
“陈铭生,真的有这么多人吗?”
“嗯,大概有十万人,曾经在这里奋斗过。”
“这么多……”
“是啊,他们都是英雄。”
“他们现在都去哪里了?”
“90年代初这里完成核试验的任务,那些建设者,陆续开始回原籍,这里就慢慢交接给海宴县政府了,慢慢地,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杨昭忍不住感叹,“青海,真的是一片伟大的土地,原来在这些不为人知的角落,有这么多的故事。”
在茶卡盐湖边上的小镇,陈铭生带着杨昭一起,拜访他的姨妈,感谢姨妈对妈妈的照顾。
重新回到西宁,午后十分,如水的阳光从树荫的罅隙中投下点点光斑。陈铭生拉着杨昭的手,走在路上,鼻尖又沁入沙枣花的香。
陈铭生说:“我带你去看看我们家楼下的那棵沙枣吧,上次天还没亮,看不清楚。”
陈铭生拉着杨昭的手,走到树下,这一片区域早已被浓郁的沙枣花香笼罩,沙枣花的香味浓郁又醇厚,像一坛陈酿,越靠近,越觉得馥郁芬芳。
杨昭抬头,仰望着这棵树,这棵沙枣树有了一些年头,树干有四五层楼那么高,树干挺拔而坚韧,高高地伸向远方。沙枣的叶片和花朵都特别不引人注目,叶片不是翠绿而是灰绿,叶子很小也很薄。花朵也是一样,淡淡的黄色,还没有普通一个花瓣那么大,却幽幽地,散发着极强的香味。
陈铭生看着看花出神的杨昭,他慢慢地说:“它虽然没有桃花那么漂亮,没有梨花那么白,可是比他们都香得多。”
杨昭回眸,看向陈铭生,她的神态有些动容,“我觉得它很像你,看起来不出众,却又那么引人注意。”
陈铭生笑了,“那你等我结果子的时候尝一尝,味道应该也不错。”
回到住的地方,开始收拾行李,陈铭生蹲在地上收拾那个杨昭看上的小边柜,他把柜子里面的东西掏空,然后把两块茶色的推拉玻璃拆下来。
“这个玻璃不好带,等到辽城重新配吧。”他把小边柜重新敲敲打打,让他更牢固一些,杨昭叫了快递公司上门,花了一比价格不菲的运费和包装费,把柜子寄到辽城。
陈铭生看着杨昭掏钱包付快递费,“你这都够买几个这样的柜子了。”
“这不一样,这是……”
陈铭生马上点头打断了杨昭的话,“老物件!有味道!带走!”
回程,杨昭和陈铭生先去医院接上了妈妈,这一次陈母的状态相比之前好了很多,情绪的失控和激动被一种绝对的冷漠取代,她似乎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问话也不回答。像是不认识任何人,只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
两人带陈母回家收拾行李,到家之后,陈母取下了丈夫的遗照,一直抱在怀里,然后就什么反应都没有了。她两眼空洞地盯着家里的水泥地面,好像整个世界都与她无关。
机场托运行李,他们把行李归置整齐,尽量减少随身物品,可是陈铭生的妈妈攥着身上一个印花小包,死活不撒手。
陈铭生有点着急,“妈,我们这是在赶飞机,你先拿下来,等到了地方再给你。”
陈母还是紧紧攥着,指尖甚至有些泛白。陈铭生一着急就拉开了小包的拉链,看到里面的东西,两个人都不说话了,里面整整齐齐地装着陈铭生爸爸的人民警察因公牺牲证明书、两人的结婚证,还有各种证书文件……
“陈铭生,算了,就让阿姨带着吧。这么小一个包,没事的。”杨昭说着,用她白皙的手指,覆盖住陈铭生妈妈那一双覆盖着皴裂和裂纹的手。
陈铭生妈妈动情地抬眼看着杨昭,她略显浑浊的眼睛里似乎滚着泪,杨昭看着,有些情不自禁,她抱了一下陈铭生的妈妈,“阿姨,您随着带着,没关系,没有人会拿走的。”
她那具似乎失去了活力的身体微微颤动着,她嗫嚅着呢喃着:“这些都是国赢的东西,比我的命都重要的。”
杨昭跟在后面,看到这一幕,不禁有点失落。
陈铭生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敲了敲门,不出意料地,没有人答应。
杨昭说:“看样子,这房子很久没人住了。”
“嗯。”陈铭生应答的有些失落。
就在他准备拎着东西离开的时候,他有些激动地转身,然后重重地敲了敲门,“师母,你在家吗?我是陈铭生,我想回来看看你……”
门里,依旧没有动静。
杨昭看出了陈铭生内心的起伏,她轻轻地拍了拍陈铭生的肩膀,像是安慰,也像是陪伴。
就在这时,对面的门开了,打开门的是一个头发花白的阿婆,她蹒跚地走出来,摘下了脸上的老花镜。
“找老严媳妇?”说完这句话,她又迟疑了一下,“现在不是老严媳妇了……是找她吗?”
“是的,阿婆。”杨昭回答。
“早都不在这住了,改嫁了。”
“什么时候的事?”陈铭生眉头拧成了一个疙瘩,他有些蹒跚地往前迈了两步。
阿婆扶着门框,想了想,“三年多之前改嫁的吧。唉,一个女人的日子,难熬啊,老严开始也不在本地工作,后来受了很重的伤回来,就回来养伤的那几年,才过上了的安稳日子,然后又是调到外地工作,两个人,结婚了二十多年,也没有个孩子。最后啊,就离婚了,再后来啊,老严也牺牲了。不改嫁,怎么办呢?到老了,还是要有个伴……“
“阿婆,您知道她住在什么地方吗?”陈铭生嗫嚅着开了口。
“听说是嫁给省儿童医院边上,有个开超市的人,离异,带个儿子,现在应该已经当奶奶了吧……”
“是吗……”陈铭生的眼睛有些出神,杨昭看不出他在想什么,“阿婆,谢谢您。”
回到车上,陈铭生坐在副驾驶,没有说话,杨昭看着他,良久,她才开口,“去省儿童医院看看?”
“嗯。”
杨昭设置了导航,他们徐徐向儿童医院开进,路上,陈铭生没有说话,他呆呆地看着窗外熟悉又陌生的风景,越靠近儿童医院,他的心情越紧张,他想看到师母,又害怕看到。
远远的儿童医院的大门就在眼前,余光中,他看到了正对着大门的那个小超市,门口一个熟悉的矮矮胖胖的身影。她正在整理着超市门口的商品,旁边还跟着一个三四岁的小孩。
“陈铭生,你说我们把车停在……”杨昭说了一半,就看到陈铭生眼睛都不眨一下地盯着那个小小的门面门口,顺着他的眼睛的方向看去。
矮矮胖胖的大妈笑语盈盈地抱起了那个三四岁的小孩,然后给他从兜里摸出来的一根棒棒糖,超市的男主人出来了,接过她手中的孩子,又给那个大妈披上了一件外套。看到陈铭生的反应,杨昭知道,这个就是她要找的人。
“要过去打个招呼吗?”杨昭轻轻地问。
“不去了,远远看一眼就行了,知道她过得好,严队……九泉下,也可以安息了。”陈铭生的声音压得很低很低,像是带着深不见底的忧伤。然后他撕开了放在腿上的果篮,从那一把黄色的香蕉上掰下来一根,剥开,把香蕉皮撕到底,一口吞下了一大半,只嚼了两三口,又把剩下的塞进嘴巴。
杨昭呆呆地看着他,看他就这样,剥了一根,塞进嘴巴,然后,又一根,直到两个腮帮子塞满了香蕉,他艰难地嚼着,然后往下咽。
等他又伸手去掰果篮里面的香蕉的时候,杨昭把它夺了过来,“陈铭生,你别这样。”
她一把搂住了陈铭生的脖子,把他揽在自己的怀里,轻轻地安慰,“我知道你心里难受。”她感觉到自己怀里的那个身体,在微微颤抖,陈铭生把脸埋在杨昭的脖颈里,良久,他挤出一句话,“严队以前最喜欢吃香蕉了……”
杨昭摩挲着陈铭生的寸头,轻轻地说:“你怨她吗?”
“不怨,我看了我妈妈就知道一个人是生活有多苦。到老了,有个伴,挺好的……就是严队也没留下个孩子。”
“你、文磊,还有那么多的年轻人,你们都是他的孩子,他知道你们这么坚定地走他选择的路,他会骄傲的,真的。”
这两天在西宁的行程,陈铭生经历了一些情感的大起大落,中午吃完饭,他就觉得特别特别累,杨昭给他铺好了床,让他去好好的睡一觉。
陈铭生午睡的时候,杨昭坐在客厅的小餐桌上,用电脑处理着自己工作上的事,余光中,她看到了掉在鞋柜后面的一张照片,她蹲下身子,从鞋柜的缝隙里面,捡起来了那张照片。
照片已经老旧的不成样子,黑白的底色,已经老旧泛黄,但是依然能够清晰地看出来,这是陈铭生爸妈的结婚照,照片上,陈铭生的爸爸穿着老式的警服,款式虽简单,却熨烫得平平整整,坚毅的身姿,挺拔俊俏。陈铭生的妈妈年轻有活力,眉眼之间,尽是沉浸在爱中的笑意,两条又粗又黑的麻花辫坠着两个蝴蝶结。
杨昭把照片小心翼翼地捡起来,吹去上面的浮灰,在用手掌抹平,可是它真的经历了太多的时间,有些痕迹不是轻易能够去除,她从包里拿出了自己的日程本。翻开,本子的扉页是她和陈铭生的结婚照,它把这张照片很郑重地夹在本子里,她想带回辽城,找个专业的人,重新修复一下。
忙完工作,陈铭生还睡着,她开始整理陈铭生带回来的他妈妈的病例资料,从头到尾阅读,再仔细梳理,她把重要的信息整理出来,然后,给爸爸打了一个电话,咨询辽城精神科疾病的治疗医院和医生,然后沟通了陈铭生妈妈的病情。
爸爸给她推荐了医生也给了医生的联系方式,她跟医生初步沟通,又把病例和资料用邮件发给医生,等待着回复。
窗外的光已经有点暗了,她打开了客厅的白炽灯,昏黄的钨丝,一下把整个屋子照亮,她站在屋子中间,看着这个老旧的房间,然后她推开了客厅那个小边柜的茶色玻璃,从里面取出三根香,给陈铭生的爸爸点上。
袅袅烟火之中,那张酷似陈铭生却年轻很多的脸,让她心生悲戚,小时候陈铭生看着他长大,然后看着自己和爸爸越来越像,再和爸爸一样,最后,自己的年龄超过了爸爸,而他,还是这样,看似严肃,实则包含万语千言,她不知道陈铭生看着照片里的爸爸长大是什么样的心情,她只想用她的爱,去弥补他童年很多很多化不开的伤痛。
在杨昭发呆的时候,陈铭生已经起来了,他走到杨昭身边,也默默地从小边柜里面取出三支香,给爸爸点上。然后他坐在了餐桌的边上,喝杨昭杯子里面剩下来的半杯水。
“凉了,我再给你倒点。”
“没事。”
杨昭看着陈铭生咕嘟咕嘟地把水喝光,又去厨房拎开水瓶,给他重新倒了一杯,把开水放在了旁边的小边桌上,“陈铭生,这个小边桌,我还挺喜欢的。”
“是吗?”
“嗯,我感觉很有味道,看到它,想到青海,想到这个屋子。”
“这个小柜子其实是我爸做的,”陈铭生笑了,他一边说,一边摆弄这个小柜子,“我听我妈说的,他们结婚的时候没有家具,我爸自己做的,所以,我做木工的天赋,可能是带在基因里的。”
杨昭听着这个小柜子的故事,不自觉间更发现它的可爱,“我想把它带走。”
“带走?带哪里?带回辽城吗?”
“嗯。”
陈铭生乐了,“这个柜子都快散架了,带回去散成一堆木头了。路太远了,咱们怎么带?”
“寄回去就行了,找个不错的快递公司。”
“嗯。”陈铭生偷偷笑了。
“陈铭生,你笑什么呢?”
“没什么……”
“你到底笑什么?”
陈铭生乐了,“我觉得你挺有意思的,有时候大方的像个暴发户,有时候对那些坏掉的东西却又当做宝贝。”
杨昭挠挠头,她被陈铭生说中了,她心里明白,不是她喜欢老物件,是喜欢跟他有关的东西,那些相处的点滴,她都视若珍宝。
第二天,他们一起去医院看了陈铭生的妈妈,医生说再治疗一个星期,就可以出院,接她妈妈回辽城。
这一周的时间,陈铭生开车带着杨昭转了转附近的景区。青海湖、茶卡盐湖,高原明珠的风景果然名不虚传。
最后两天,陈铭生带着杨昭去了海宴县的原子城,那里是爆发第一颗原子弹和□□的实验基地。雄壮威武的大门上写着——中国人挺起胸膛的地方。半地穴式的建筑和掩体,默默地书写着前辈在这里奉献的时光。陈铭生拉着杨昭的手,走在博物馆里,他们一件展品一件地看,杨昭看得很慢,也很认真。
“陈铭生,你怎么不催我?”
“急什么,都是老物件,你喜欢的,但是,这里的东西你带不走。”
纪念馆后面,是铁铸的万人墙,墙体上按照二十六个字母,铸造着每一个建设者的名字。杨昭轻轻抚摸着那些名字,就像触摸他们奋斗的故事。铸着名字的墙,长得看不到尽头,杨昭拉着陈铭生的手,走了很久,还没有走到头。
“陈铭生,真的有这么多人吗?”
“嗯,大概有十万人,曾经在这里奋斗过。”
“这么多……”
“是啊,他们都是英雄。”
“他们现在都去哪里了?”
“90年代初这里完成核试验的任务,那些建设者,陆续开始回原籍,这里就慢慢交接给海宴县政府了,慢慢地,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杨昭忍不住感叹,“青海,真的是一片伟大的土地,原来在这些不为人知的角落,有这么多的故事。”
在茶卡盐湖边上的小镇,陈铭生带着杨昭一起,拜访他的姨妈,感谢姨妈对妈妈的照顾。
重新回到西宁,午后十分,如水的阳光从树荫的罅隙中投下点点光斑。陈铭生拉着杨昭的手,走在路上,鼻尖又沁入沙枣花的香。
陈铭生说:“我带你去看看我们家楼下的那棵沙枣吧,上次天还没亮,看不清楚。”
陈铭生拉着杨昭的手,走到树下,这一片区域早已被浓郁的沙枣花香笼罩,沙枣花的香味浓郁又醇厚,像一坛陈酿,越靠近,越觉得馥郁芬芳。
杨昭抬头,仰望着这棵树,这棵沙枣树有了一些年头,树干有四五层楼那么高,树干挺拔而坚韧,高高地伸向远方。沙枣的叶片和花朵都特别不引人注目,叶片不是翠绿而是灰绿,叶子很小也很薄。花朵也是一样,淡淡的黄色,还没有普通一个花瓣那么大,却幽幽地,散发着极强的香味。
陈铭生看着看花出神的杨昭,他慢慢地说:“它虽然没有桃花那么漂亮,没有梨花那么白,可是比他们都香得多。”
杨昭回眸,看向陈铭生,她的神态有些动容,“我觉得它很像你,看起来不出众,却又那么引人注意。”
陈铭生笑了,“那你等我结果子的时候尝一尝,味道应该也不错。”
回到住的地方,开始收拾行李,陈铭生蹲在地上收拾那个杨昭看上的小边柜,他把柜子里面的东西掏空,然后把两块茶色的推拉玻璃拆下来。
“这个玻璃不好带,等到辽城重新配吧。”他把小边柜重新敲敲打打,让他更牢固一些,杨昭叫了快递公司上门,花了一比价格不菲的运费和包装费,把柜子寄到辽城。
陈铭生看着杨昭掏钱包付快递费,“你这都够买几个这样的柜子了。”
“这不一样,这是……”
陈铭生马上点头打断了杨昭的话,“老物件!有味道!带走!”
回程,杨昭和陈铭生先去医院接上了妈妈,这一次陈母的状态相比之前好了很多,情绪的失控和激动被一种绝对的冷漠取代,她似乎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问话也不回答。像是不认识任何人,只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
两人带陈母回家收拾行李,到家之后,陈母取下了丈夫的遗照,一直抱在怀里,然后就什么反应都没有了。她两眼空洞地盯着家里的水泥地面,好像整个世界都与她无关。
机场托运行李,他们把行李归置整齐,尽量减少随身物品,可是陈铭生的妈妈攥着身上一个印花小包,死活不撒手。
陈铭生有点着急,“妈,我们这是在赶飞机,你先拿下来,等到了地方再给你。”
陈母还是紧紧攥着,指尖甚至有些泛白。陈铭生一着急就拉开了小包的拉链,看到里面的东西,两个人都不说话了,里面整整齐齐地装着陈铭生爸爸的人民警察因公牺牲证明书、两人的结婚证,还有各种证书文件……
“陈铭生,算了,就让阿姨带着吧。这么小一个包,没事的。”杨昭说着,用她白皙的手指,覆盖住陈铭生妈妈那一双覆盖着皴裂和裂纹的手。
陈铭生妈妈动情地抬眼看着杨昭,她略显浑浊的眼睛里似乎滚着泪,杨昭看着,有些情不自禁,她抱了一下陈铭生的妈妈,“阿姨,您随着带着,没关系,没有人会拿走的。”
她那具似乎失去了活力的身体微微颤动着,她嗫嚅着呢喃着:“这些都是国赢的东西,比我的命都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