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含糊不清就草草了事的处理方式,如此严苛甚至残忍的处理结果,居然就像是一颗哑炮炸在了朝堂之上。

    人人都被炸得心慌意乱,可却没人承认自己听到了响儿。

    就是那些素日以直谏闻名,皇上偶尔歇了一日没上朝,都要泼墨挥毫数千字、涕泪横流劝谏的言官们,此时竟同时销声匿迹,无言地看着笏板,用无可奈何书写着心悦诚服。

    这并非是陇朝的言官没有担当,他们是真怕了。

    沾上崔敬州三个字,就是灭顶之灾。

    他们怕的不仅仅是进言被株连,而是太清楚在这件事上,哪怕他们慷慨赔上全家老小的性命,结果也不会有丝毫改变。

    不论是十二年前,还是十二年后。

    。。。

    这是很多人印象中,历经所有秋天中,最冷的一天。

    冷风洗去了所有暖阳存在过的痕迹,也洗去了天空最后一抹碧蓝,留下压得人心发慌的鸦青色,和人被冻得青紫的指尖上下呼应。

    可就是在这犹如末日将至的氛围中,盛安城中仍有一处显得尤为肃杀。

    昭元公主府。

    隔着高大的门楣和府墙,外面的人看不到里面发生了什么,只能清晰感觉到墙内的气温越来越低,而墙外空气中的腥甜味则越来越浓重。

    这种此消彼长很难不给人留下一种印象,那就是人在瞬间被夺走的全部体温,会喷涌化作一团散开的血气,浓厚且腥甜。

    公主府堂屋的屋顶之上,赵缭坐在屋脊中央,身型隐于黑色的斗篷中,玄铁的面具结了一层薄薄的霜。

    在她的四周,哭喊声、求饶声撕心裂肺、寸断肝肠,有的喊冤,有的喊娘,但无不是哑在了刀进刀出之中。

    赵缭坐在这些声音之上,看血光起、血光落,此起彼伏,犹如潮起潮落,双眼空无一物,麻木得比院中仰躺望天的亡者,更像是死不瞑目。

    就在这时,只听“咚”的一声巨响,一人从公主府的正门破门而入,一进门就挥剑砍杀,还没砍到人就已经红了眼。

    他显然武功不错,面对最精锐的杀手还能势不可挡地向宅内冲,却也很快招致围攻。

    在包围之中他拼命招架,却终究还是寡不敌众,胸前被刺了一剑,腿后又被人踹了一脚,“砰”的一声跪倒在地。

    但他仍紧握着剑向四周乱挥乱砍,满口是血地仰天长啸道:

    “卓将军一生忠贯日月、碧血丹心,却为奸人所害,蒙此大冤!

    这诺大陇朝,竟无一人为将军发声!这泱泱天地,竟无一人长眼!冤啊!将军!您冤啊!您冤呃啊……”

    此人话音未落,就见一支箭矢不偏不倚刺入他的心脏,了却所有的悲愤。

    他“噗”得一声喷出满满一口血后,缓缓倒下,双目仍旧死死盯着鸦青色的天,血雾洋洋洒洒落在他的脸上。

    算是壮烈的落幕,尤其是配上死不瞑目。

    屋顶上,赵缭偏头执弩看着倒下的人,只有压垮自己的沉默。

    她把弓弩扔在一旁,抬头看了看日头,展开双手到嘴边哈了哈气,手背手心来回捂了捂,满手的血污已经渗进了掌纹中,带着冷冷的血腥气。

    短短一刻钟后,方才还哭嚎声不断的院中,除了脚步声和搜寻声外,已然彻底陷入了无声。

    一人飞身上房,对赵缭恭敬道:“台使,已搜查完毕,一个活口不留。”

    赵缭没有回应,只是四下审视一圈,确定再无一个活物时,才简单吐出两个字来。“撤吧。”

    “是!”那人应完,一跃而下。而赵缭也站起身来,准备离开。

    就在这时,赵缭突然定在原地,耳朵微微耸起,捕捉到一阵极细微的声音。

    赵缭寻声看去,只见公主府所在的坊门中,一抹渺小的人影闪入。

    自曲折的坊间穿过,似是曲水之上的一瓣落花,沉浮,飘摇,伶仃。

    如此深冬,他居然只一袭单衣,连件斗篷都没有。

    便是他的薄薄单衣,也是破损不堪,白衣上淋漓渗透的血色浓淡不一,像是一朵独属于鸦青色寒天的云。

    他奔跑时,被窄巷削得愈加锐利的寒风,沿着他的轮廓穿刺,将他的单衣剥离成揽在身后的层层团云,就连血肉也被剥离一般。

    只剩一根根骨。

    他想必受了很重的伤,迈出的每一步都艰难万分,像是走在刀刃上一般。

    那副模样让赵缭忍不住怀疑,靴筒内,他双足的血肉或早已磨没,支撑他走每一步的,都是赤裸裸的骨头。

    好几次他的腿一软后,人就毫无征兆地向前栽去,整个身体直挺挺地砸在地上,再扶着墙,艰难站起来。

    甚至就是如此艰难地时刻,他应当是担心自己的血手污了别人家的墙面,每每不以掌扶,而是握拳以指节抵墙,勉强撑着自己。

    斑驳血迹的玉面,隔着这么远,赵缭也认得出来者是谁。

    赵缭缓缓闭上双眼,手从佩刀上缓缓垂下,像是卜卦算到的厄运最终还是发生了一般。

    李谊,她今日最不想见到的人,也知道肯定会来的。

    只是没想到跪了整整三天,又挨了二十廷杖的李谊,在找不到一匹马、一辆车的情况下,居然能来得这么快。

    李谊豁命般地赶着,以袖包手,举起怀中抱着的圣旨。

    这道圣旨他小心翼翼怀抱了一路,也就是为了护住它,李谊每一次摔倒,都是用单薄的胸膛直接撞地,从未用手撑过。

    李谊越走越吃力,却越走越快,此时提声喊道:“圣上有旨,饶恕府人……勿要滥杀无辜……!”

    他的断断续续,急促而凄厉,气声大于人声,不似呼喊,更似无力的悲鸣,令人闻而心颤。

    直到李谊终于赶到公主府门口、艰难跃上台阶时,他还在艰难又无力地喊着:“饶恕……府人!勿要滥杀无辜!”

    下一秒,李谊的身影就出现在大门口,头顶着“昭元”的金字牌匾。

    不知是不是因为看到了门内的场景,李谊在进门时身形一滞,脚被门槛绊住,猛地向前栽去,“咚”的一声,双膝撞地摔了进来。

    在李谊倒下的那一刻,喉中还有没说完的半句话,轻轻落下。

    “勿要……滥杀……”

    这一声后,世界就彻底安静了。

    他明明只是倒了,人还完完整整地伏在地上。可就像是就像是玉玦落地,他又轰然碎了一地,碎渣四蹦,肉眼可见地再也拼不起。

    门内,所有站着的人都转头看向来者。

    黑发,白衣,殷血,嶙峋,浓色碰撞,将他分裂得愈加脆弱清癯。

    面具遮面,赵缭本该看不到他任何的情绪。

    可是李谊强撑着往院里看时,瞳孔中剧烈震颤的光影清晰可见,单薄的胸口重重的一起一伏,连带着全身都在战栗。

    他的薄唇因震惊而微张,过了许久才又缓缓合住。

    而在他手中,他始终紧紧握着、以命相护的圣旨,松了。

    连同一直吊着他的那口气,也松了。

    赵缭知道他看见了什么,公主府六套院门门洞开,一眼可望穿,公主府上下一百余口,除公主和郡主接入宫中,卓肆已死在刑场外,无论男女老少、主人仆役,无一活口。

    “首尊……”赵缭身后,属下轻声开口试探。

    “撤。”赵缭不动声色地清了清嗓子,才沉声道。

    “可是代王殿下……”

    “我留在这里看着他,你们回去复命。”

    “是!”

    赵缭坐回屋脊上,定定看着李谊,并不掩饰自己的存在,却不自觉把沾满血的双手背在了斗篷里。

    只是因为冷……只是因为冷……

    赵缭这么告诉自己。

    台卫很快就撤出了公主府,世界再一次归于死寂之中。

    而昨日还灯火炊烟的公主府,就只剩下百余具软塌塌的尸体,以及最后两个还喘气的人。

    他们一个高坐堂屋屋顶,一个跪伏正门门口,相聚并不远,甚至是面面相对,只是错位了一个高度。

    只要李谊一抬头,就可以看到赵缭。

    可李谊始终没有抬头。

    咫尺间,两人遥远得仿佛隔着整个世界。

    与此同时的李谊,再也撑不住自己的身体,一寸一寸向地上倒去,直到彻底伏在地上,额头抵着那道没救下一条命的圣旨,嶙峋的肩头像是枝头的新芽,在风中零零地颤抖着。

    直到卓肆行刑,李谊都没能见到他一面。

    但他在宫中的耳目递话出来,说卓肆临终前,陛下看着自己最疼爱女儿的夫君,许他个遗愿。

    卓肆说,只有两愿,一是愧对公主,请陛下为公主另择良婿,照顾公主。

    二是府人无辜,求陛下不迁怒。

    可……一个人都没救下来

    李谊伏在地上,彻底被压垮。

    赵缭下意识站起来,想去扶他。

    可真的站起来后,赵缭踩着硌脚的瓦片,身子却又停住了。

    她拿什么扶他,沾满血的手吗?

    赵缭又坐了回去。

    她没得选,不代表她没罪。

    她有什么资格走到他身边,哪怕只是说一句:你真的已经做了你能做的、不能做的全部。

    三日前,卓肆被定满门抄斩后,李谊连递十二道奏折,请求进宫面见圣上。

    在朝堂上,李谊摆出诸多证据,声嘶力竭证明卓肆谎报伤亡情况,是其中有人设计加害,而所谓密信更是拼凑而成,又当堂和那几位人证对峙,问得他们漏洞百出,请求皇上重审此案。

    然而皇上大怒,当场斥责李谊后,令其殿前罚跪。

    太极殿两侧人来人往,谁人不对李谊侧目而视。

    李谊根本看不到这些目光,他只知道卓肆还在狱中,心急如焚、肝胆俱裂。

    跪了整整两日后,李谊的腿已经僵硬得无法挪动,两腮肉眼可见地凹了下去。

    皇上传话说只要他不再为逆党求情,就可以饶恕他,然而李谊的回答是:但求忠良洗冤,李谊百死无悔。

章节目录

澄水如鉴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词馆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词馆并收藏澄水如鉴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