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雨不知何时停了,天空碧蓝如镜。
雨滴不时从树叶上滴落,青石地面湿漉漉,空气中飘散着雨后特有的水气与草木香。
荀舫走在前面,温屿走得慢一些,落后他半步,一前一后走出巷子。
空着的驴车经过,荀舫将其拦下,侧身立在车门边,让温屿先上去,他随后跟着上来,直奔吉庆街。
车夫照着吩咐,在吉庆街停下。闲汉厮波札客撒赞货郎们忙着替客人跑腿,传话,卖果子蜜饯等,热闹极了。
三三两两守在各家酒楼门口,等着客人传唤。荀舫不紧不慢上前,拿出两个大钱,道:“劳烦打听一句,府衙孙知府刻在?”
离得最近的闲汉飞快拿走了钱,洋洋自得答道:“孙知府在何处,这种事情我们如何能得知。”
旁边有人慢了他一步,眼看白来的钱飞走,虽得两个钱,还是很不岔骂道:“李刀疤,你个狗东西,拿钱不干正事。”
李刀疤笑嘻嘻,拿着两个大钱在手心抛着玩耍,好奇问道:“你打听孙知府作甚?”
荀舫道:“我打算去递交状纸,状告原巧绣坊的掌柜高甦狼心狗肺,恩将仇报,背主侵财。”
闲汉们消息灵通得很,高掌柜的名号他们听过。荀舫的话一出,周围的闲汉立刻围上前,兴奋地打听。
“真有其事?”
“高甦原名叫高狗儿,家中穷得叮当响,如今他可抖起来了,富得流油。前些时日,我还给他家的老大高兴旺去瓦肆叫了两个舞姬,天香楼的雅间你我都知道,没个二十两可出不来。”
“如此说来,那此事为真了?”
“是真是假,我们跟着去瞧瞧不就知道了。”
有热闹可看,他们哪肯错过,马上呼朋引伴,吆喝着跟去了府衙。
荀舫在他们说得唾沫横飞时,已经与温屿一起离开。府衙临着正城门,吉庆大街走到底便是。
按照大周规矩,百姓告状到衙门递交状纸,有三种方式。
一是击鼓鸣冤,二是拦轿喊冤。三是将状纸递交给门衙役,出一些开门钱,托其转交。门衙役接到状纸之后,先由胥吏过目,再呈上官员过目。
荀舫与温屿到了衙门前,直接敲了鼓。
鼓声响起几声后,有差役走出来,神色惊讶打量着他们,吆喝问道:“何人击鼓,所为何事?”
荀舫放下鼓槌,上前抬手施礼,拿出状纸奉上:“在下有天大的冤屈,请差爷转交孙知府。”
平时百姓一般无事,绝不会轻易上衙门。便是告状,也有讼师带其前来。
一是状纸有规定的制式,二是状纸不一定能到官员的案前。就算是到了案前,官府也不一定受理。
讼师与衙门来往频繁,深谙衙门的规矩门道,保证状纸能送到案前,顺当开衙审理。
差役见荀舫眼生,而且是敲了早已落灰的鼓。闲汉们三三两两跑了过来看热闹,他见事情好似不简单,马上接了状纸,“你且等着回复。”
荀舫称是,目送差役匆匆进去后,转头与温屿道:“我们且去茶楼坐着等一会。”
“茶楼贵,我们去那边茶摊。”温屿指着摆在府衙旁巷子口的摊子说道。
荀舫顺着温屿的指点看去,禁不住白了她一眼。她口中的茶摊,只得两张小杌子,靠墙根的树荫下,放着一张比巴掌大不了多少的小桌。
两人花四个大钱,要了两碗浑浊的茶汤。荀舫盯着缺口陶碗中,终是只略微碰触一下,就皱眉放到温屿面前。
温屿从头到尾都没碰茶汤,她抬头望着天色。
他们早上从绣坊出来,到乌衣巷的高家,再到将状纸递交进衙门,此时尙不到午饭时分。
荀舫小声道:“我估计,没那般快开衙审理,等到午饭后,我们就回去。”
温屿道好,等到午饭时分,他们两人去吉庆街后巷的水饭铺子,捡靠角落僻静处坐着,要了两碗水饭,并一叠酱瓜。
水饭铺子到中午买卖格外红火,吉庆街上铺子的管事伙计不停前来买吃食,衙门的差役胥吏们,也经常结伴前来。
伙计们不停忙碌招呼,铺子闹哄哄,人来人往。荀舫与温屿低头用着饭,不动声色听着周围食客的说话议论。
“听说今朝衙门前有人鸣鼓告状?”
“可不是!衙门前的鼓,得有一两年没动静了。”
“真当如此?能鸣鼓告状,莫不是有天大的冤屈?”
“听说是荀大福家被赶出来的荀五郎,跟他娘子温氏一起来告状。状告之人,你猜是谁?”
“荀五郎被荀家人称为野种,明眼人一看就明白,荀家兄弟之间为了家产,闹出的荒唐事。莫非是荀五郎来告荀家人了?”
“非也非也,这次是温氏来告高甦,称温氏的家产被其夺走。”
“高甦?昨儿个我还瞧着高氏父子与李巡检宋监官一起吃酒。嘿嘿,击鼓鸣冤,衙门不得不接状纸,至于可会开衙审案,如何审,如何判,那就难说了。”
“我觉着,此事只怕没那么容易善了。当时衙门前好些闲汉看着,又是击鼓鸣冤,衙门想不接状纸,装聋作哑也不能。闲汉们一传十十传百,只要开衙审理,府衙怕会被围得水泄不通。想要囫囵审理,得能堵得住百姓的悠悠之口。”
“你说得也是,状纸能顺当递进来,过闲汉的嘴传出去,不审也得审。荀五郎一向没出息,这里面肯定有高人指点。”
“那你又说错了。我二姨夫与荀大福相识,在荀大福去世时,荀五郎与温氏前来磕头哭灵。我二姨夫回来称,端看两人的言行举止,并非传闻中的那般不堪。倒是张氏荀家众人,啧啧,真是乱糟糟没规没矩。”
那人感叹完,又神神秘秘道:“你猜,诉状是由谁写?”
“还能有谁,肯定是请讼师所写。”
“是四明书院的林山长!”
“林山长亲自纸笔替温氏伸冤?要真是他,呵呵,这案子就有意思了......”
他们的声音越来越小,铺子吵闹,两人听不清楚,也无需再听下去。留下饭食钱,起身离开。
一切都在他们的预料之中。
高掌柜有八成的可能拒绝温屿要宅子的要求,一来乌衣巷的宅子贵重,高家的两家香药铺,一家堆垛场,一间杂货铺,铺子的地段一般。几间铺子本身加起来,比宅子贵不了几个大钱。
二来开铺子赚得的钱并非暴利,就算能再拿出两千两出来买宅邸,高掌柜估计也会心疼得滴血。
三是高掌柜仗着自己在衙门有人,荀舫温屿就算告他,别说能告赢,连状纸都不一定能送到案前。
最后,高掌柜自认做得天衣无缝,温屿没有证据。
温屿确实没什么证据,但她没给高掌柜任何反应的机会,进行闪电袭击。
舆论已经传开,官府也要收敛一二。
至于其他,温屿与荀舫都一致认为不去管,主要是他们管不着。只认准一个目标,等着开衙审案。
回到巧绣坊,荀舫去井边打水,温屿拿着木盆帕子准备去洗漱,秦氏从绣房走了过来,道:“东家,我有些事想与你说。”
温屿见秦氏满脸憔悴,心事重重的模样,微微皱眉问道:“何事?”
雨滴不时从树叶上滴落,青石地面湿漉漉,空气中飘散着雨后特有的水气与草木香。
荀舫走在前面,温屿走得慢一些,落后他半步,一前一后走出巷子。
空着的驴车经过,荀舫将其拦下,侧身立在车门边,让温屿先上去,他随后跟着上来,直奔吉庆街。
车夫照着吩咐,在吉庆街停下。闲汉厮波札客撒赞货郎们忙着替客人跑腿,传话,卖果子蜜饯等,热闹极了。
三三两两守在各家酒楼门口,等着客人传唤。荀舫不紧不慢上前,拿出两个大钱,道:“劳烦打听一句,府衙孙知府刻在?”
离得最近的闲汉飞快拿走了钱,洋洋自得答道:“孙知府在何处,这种事情我们如何能得知。”
旁边有人慢了他一步,眼看白来的钱飞走,虽得两个钱,还是很不岔骂道:“李刀疤,你个狗东西,拿钱不干正事。”
李刀疤笑嘻嘻,拿着两个大钱在手心抛着玩耍,好奇问道:“你打听孙知府作甚?”
荀舫道:“我打算去递交状纸,状告原巧绣坊的掌柜高甦狼心狗肺,恩将仇报,背主侵财。”
闲汉们消息灵通得很,高掌柜的名号他们听过。荀舫的话一出,周围的闲汉立刻围上前,兴奋地打听。
“真有其事?”
“高甦原名叫高狗儿,家中穷得叮当响,如今他可抖起来了,富得流油。前些时日,我还给他家的老大高兴旺去瓦肆叫了两个舞姬,天香楼的雅间你我都知道,没个二十两可出不来。”
“如此说来,那此事为真了?”
“是真是假,我们跟着去瞧瞧不就知道了。”
有热闹可看,他们哪肯错过,马上呼朋引伴,吆喝着跟去了府衙。
荀舫在他们说得唾沫横飞时,已经与温屿一起离开。府衙临着正城门,吉庆大街走到底便是。
按照大周规矩,百姓告状到衙门递交状纸,有三种方式。
一是击鼓鸣冤,二是拦轿喊冤。三是将状纸递交给门衙役,出一些开门钱,托其转交。门衙役接到状纸之后,先由胥吏过目,再呈上官员过目。
荀舫与温屿到了衙门前,直接敲了鼓。
鼓声响起几声后,有差役走出来,神色惊讶打量着他们,吆喝问道:“何人击鼓,所为何事?”
荀舫放下鼓槌,上前抬手施礼,拿出状纸奉上:“在下有天大的冤屈,请差爷转交孙知府。”
平时百姓一般无事,绝不会轻易上衙门。便是告状,也有讼师带其前来。
一是状纸有规定的制式,二是状纸不一定能到官员的案前。就算是到了案前,官府也不一定受理。
讼师与衙门来往频繁,深谙衙门的规矩门道,保证状纸能送到案前,顺当开衙审理。
差役见荀舫眼生,而且是敲了早已落灰的鼓。闲汉们三三两两跑了过来看热闹,他见事情好似不简单,马上接了状纸,“你且等着回复。”
荀舫称是,目送差役匆匆进去后,转头与温屿道:“我们且去茶楼坐着等一会。”
“茶楼贵,我们去那边茶摊。”温屿指着摆在府衙旁巷子口的摊子说道。
荀舫顺着温屿的指点看去,禁不住白了她一眼。她口中的茶摊,只得两张小杌子,靠墙根的树荫下,放着一张比巴掌大不了多少的小桌。
两人花四个大钱,要了两碗浑浊的茶汤。荀舫盯着缺口陶碗中,终是只略微碰触一下,就皱眉放到温屿面前。
温屿从头到尾都没碰茶汤,她抬头望着天色。
他们早上从绣坊出来,到乌衣巷的高家,再到将状纸递交进衙门,此时尙不到午饭时分。
荀舫小声道:“我估计,没那般快开衙审理,等到午饭后,我们就回去。”
温屿道好,等到午饭时分,他们两人去吉庆街后巷的水饭铺子,捡靠角落僻静处坐着,要了两碗水饭,并一叠酱瓜。
水饭铺子到中午买卖格外红火,吉庆街上铺子的管事伙计不停前来买吃食,衙门的差役胥吏们,也经常结伴前来。
伙计们不停忙碌招呼,铺子闹哄哄,人来人往。荀舫与温屿低头用着饭,不动声色听着周围食客的说话议论。
“听说今朝衙门前有人鸣鼓告状?”
“可不是!衙门前的鼓,得有一两年没动静了。”
“真当如此?能鸣鼓告状,莫不是有天大的冤屈?”
“听说是荀大福家被赶出来的荀五郎,跟他娘子温氏一起来告状。状告之人,你猜是谁?”
“荀五郎被荀家人称为野种,明眼人一看就明白,荀家兄弟之间为了家产,闹出的荒唐事。莫非是荀五郎来告荀家人了?”
“非也非也,这次是温氏来告高甦,称温氏的家产被其夺走。”
“高甦?昨儿个我还瞧着高氏父子与李巡检宋监官一起吃酒。嘿嘿,击鼓鸣冤,衙门不得不接状纸,至于可会开衙审案,如何审,如何判,那就难说了。”
“我觉着,此事只怕没那么容易善了。当时衙门前好些闲汉看着,又是击鼓鸣冤,衙门想不接状纸,装聋作哑也不能。闲汉们一传十十传百,只要开衙审理,府衙怕会被围得水泄不通。想要囫囵审理,得能堵得住百姓的悠悠之口。”
“你说得也是,状纸能顺当递进来,过闲汉的嘴传出去,不审也得审。荀五郎一向没出息,这里面肯定有高人指点。”
“那你又说错了。我二姨夫与荀大福相识,在荀大福去世时,荀五郎与温氏前来磕头哭灵。我二姨夫回来称,端看两人的言行举止,并非传闻中的那般不堪。倒是张氏荀家众人,啧啧,真是乱糟糟没规没矩。”
那人感叹完,又神神秘秘道:“你猜,诉状是由谁写?”
“还能有谁,肯定是请讼师所写。”
“是四明书院的林山长!”
“林山长亲自纸笔替温氏伸冤?要真是他,呵呵,这案子就有意思了......”
他们的声音越来越小,铺子吵闹,两人听不清楚,也无需再听下去。留下饭食钱,起身离开。
一切都在他们的预料之中。
高掌柜有八成的可能拒绝温屿要宅子的要求,一来乌衣巷的宅子贵重,高家的两家香药铺,一家堆垛场,一间杂货铺,铺子的地段一般。几间铺子本身加起来,比宅子贵不了几个大钱。
二来开铺子赚得的钱并非暴利,就算能再拿出两千两出来买宅邸,高掌柜估计也会心疼得滴血。
三是高掌柜仗着自己在衙门有人,荀舫温屿就算告他,别说能告赢,连状纸都不一定能送到案前。
最后,高掌柜自认做得天衣无缝,温屿没有证据。
温屿确实没什么证据,但她没给高掌柜任何反应的机会,进行闪电袭击。
舆论已经传开,官府也要收敛一二。
至于其他,温屿与荀舫都一致认为不去管,主要是他们管不着。只认准一个目标,等着开衙审案。
回到巧绣坊,荀舫去井边打水,温屿拿着木盆帕子准备去洗漱,秦氏从绣房走了过来,道:“东家,我有些事想与你说。”
温屿见秦氏满脸憔悴,心事重重的模样,微微皱眉问道:“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