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文位面15
寒风裹着细雪,呼啸着穿过巷弄。
聂明远把红绸包裹往怀里又搂紧几分。节礼是店长和助理神神秘秘地筹备的,连搬运都避着人——今早他亲眼看见苏同志的专车后备箱里,摞着十几个同样的红绸包裹,还运了两趟。
方才在更衣室,几个按捺不住的同事已经偷偷拆看,此起彼伏的惊呼声中,“肉”字格外清晰。他故意加重脚步从门前走过,强忍着好奇心没有参与讨论,想把这个惊喜完整地带回家,让母亲也能享受这份的喜悦。
巷子口的老槐树在风中簌簌作响,枯枝将夜色剪碎。推开斑驳的木门,煤油灯摇曳的昏黄光晕里,母亲佝偻的脊背几乎要贴上桌面。那些尚未糊完的火柴盒堆成小山,活像座黄纸垒的坟。
“不是说天黑就歇着么?”聂明远将红绸包裹轻轻放在桌角,手指掠过母亲冻得发青的指节,上面还沾着糨糊的硬痂。
他不由分说地夺过母亲手中的半成品,“店里发的年货,您来拆。”
母亲笑着在围裙上擦了擦手:“眼瞅着要过年了,街道办新派了八百个定额。”见儿子绷紧的下颌线,她又放软了语气:“你放心,这两天骨头不闹腾,坐着活动活动反倒松快。”
聂明远没有作声,只是拿起竹刀,利落地裁开黄板纸。
母亲总这么说,可他知道,关节炎在湿冷的冬日最难熬。自从有了这份稳定的工作,日子确实比从前好了些,至少能用得起西药了。但前日整理床铺时,他在褥子底下发现了止痛片的锡箔纸,十二粒装的药板已经空了大半。街道办最会拿捏人,发放的火柴盒是按日结算的,迟交半天都要扣掉三成工钱,母亲哪敢休息?
红绸结在母亲颤抖的指尖松散开来。油纸包整齐地叠放着,最上头那个方方正正的,拆开竟是六块沪牌香皂,淡黄色的皂体上凸着钢印。母亲“呀”了一声,慌忙在围裙上反复擦拭手指才敢触碰:“这够用一整年了。”
下头压着的大油纸包层层展开,腌腊制品特有的咸香顿时漫开。三条油亮亮的腊肉,肥膘足有两指厚,腊肠红白相间地捆成把,少说也有六根。母亲下意识按住心口:“这...这得多少肉票...”她慌慌张张去摸包袱皮,像是要重新包好,“你明儿跟店长说,咱们不能...”
“大家都有。”聂明远按住母亲的手,触到满掌的老茧,心头一酸。
剩下的油纸包中,一包是饼干,另一包是进口盒装巧克力。在这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都是稀罕物,但这两个月聂明远经常把店里分发的点心带回家,母子俩对这类“奢侈品”已经不再像最初那样大惊小怪了。
最小的油纸包拆开时,里面竟是一个红封,封面上写着“新春康泰”。拆开一看,一沓工业票簇新挺括,还有一百八十八块钱用红绳扎着,面值十元的“大团结”还是连号的。
聂明远喉结动了动——这足够买一辆永久牌二八大杠了。自行车可是大件!是年轻人结婚时“三转一响”里的“转”啊。
窗外的雪不知何时停了,聂明远把凉透的搪瓷缸续上热水,塞进母亲手里:“明儿我去中药铺称半斤艾绒,您睡前泡泡脚。”火光在玻璃罩里轻轻跳跃,将母子俩的影子投在糊满旧报纸的墙上,晃动着,渐渐融成一团暖色。
夜深人静,聂明远却躺在老式木床上辗转反侧。他极力控制着翻身的动作,生怕惊扰了熟睡的母亲。每次身体稍一挪动,床板就会发出不堪重负的“咯吱”声,格外刺耳。
借着窗外透进的微光,他睁着眼睛数顶棚上蜿蜒的裂缝。思绪却不由自主地飘向收到的那份节礼——光是那一百八十八元现金,就抵得上他小半年的工资,更别提那些稀罕的进口货和肉食。
他在心里默算着:店里服务员二十人,后厨大师傅带学徒五人,安保四人,再加上苏同志身边那些随员......这份礼单的开支,怕是抵得上咖啡馆两个月的盈利了。
“苏同志这是......”聂明远心里直打鼓,手指不自觉地揪紧了被角。一个可怕的念头突然闪过:莫非咖啡馆要关门了?这是最后的遣散费?他决定天一亮就去店里看看。
天还没亮透,聂明远就裹着棉袄出了门。寒风刺骨,他缩着脖子快步走着。
转过街角,远远就看见咖啡馆后门的铁皮垃圾桶旁已经聚集了几个同事。大家搓着手、跺着脚,呵出的白气在晨光中凝结成霜。
“值班室根本没人!”有人压低声音说道。
在这个治安尚不完善的年代,咖啡馆闭店后向来都要留人值守的。众人面面相觑,不安的情绪在沉默中蔓延。
最后还是聂明远提议:“咱们到侨联小院去问问张主任吧。”
侨联办公室里,张持安主任刚沏好一杯热茶,茶香还未散开,就听见院子里传来杂乱的脚步声。抬头一看,以聂明远为首的咖啡馆员工们已经涌了进来。
严格来说,这些年轻人都是他的直属下属——他们的档案可都还挂在侨联呢。
听完众人七嘴八舌的担忧,张持安心里明镜似的。这份节礼确实丰厚得离奇,连他都觉得意外。想到自家还收到两份,毕竟妹妹张持宁也在咖啡馆工作。
想到一个可能,他不由得在心里叹了口气。
“既然苏同志愿意给,大家就安心收下。”张持安环视着这些冻得脸颊通红的年轻人,“华侨爱国,讲的是情义。当年陈庚先生捐飞机大炮,可曾计较过银钱?”
聂明远注意到,今日能来的人,果然都是像他这样成分特殊、家境困难的。有人搓着满是冻疮的手小声嘀咕:“可这节礼......咱们店两个月的流水都不够......”
“我们就是......收得心里不踏实。”聂明远接过话头,声音里透着诚恳。
张持安放下茶杯,“苏同志很满意大家的工作,就是想让你们过个好年。”他顿了顿,又补充道:“你们要实在过意不去,开年更努力工作就是。”
话题很快转到店里值守的事。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争着要留下来看店。
“都回吧。”张持安摆摆手,“苏同志从国外运回来一套警报系统,昨儿个夜里就装好了,以后店里不用留人值守。”
众人散去时,聂明远又折返回来。“主任,我想当面谢谢苏同志......”
“那得等开年了。”张持安看了眼腕表,表盘上的时针已经指向九点,“苏同志要去首都,这会儿......应该已经在火车上了。”
二十小时的绿铁皮火车在铁轨上摇晃前行,车轮与铁轨的撞击声在冬夜里格外清脆。
莉莉躺在卧铺上,倒也不算难熬。列车员哐哐敲门喊到站时,外头天还黑着呢。
清晨六点的首都站台呵气成霜,莉莉裹紧羊绒大衣,拖着皮箱逆着春运的人潮往外走。出站口铁栅栏外,接站牌密密麻麻连成一片。
忽然,一个清亮的女声穿透嘈杂:“苏小姐,这里!”循声望去,一位穿着藏青色制服的中年女士正用力挥动着硬壳接站牌——“百汇”二字在灯光下格外显眼。
“苏小姐是吧?我是李管家。”她利落地接过皮箱,动作娴熟得像是重复了千百次,“路上辛苦了,先吃点热乎的。”说着递过来一个铝制饭盒,掀开盖子时还冒着热气,“国营老店特供的肉包子,皮薄馅大,您先垫垫。”
轿车驶过前门大街时,东方的天际刚泛起蟹壳青。晨光中的京城展现出与上海截然不同的气韵:青灰色城墙垛口堆着残雪,国营早点铺蒸腾的白雾里,裹着军大衣的人们捧着搪瓷碗蹲在条凳上吸溜炒肝,戴雷锋帽的大爷们骑着二八杠穿梭往来。
远处,驴车拉着蜂窝煤慢悠悠地晃过结了冰的胡同,车轱辘在雪地上轧出两道深深的车辙。
北国冬日的风情就这样在车窗外徐徐展开。
“咱们百汇饭店就在王府井金鱼胡同,”李管家指着远处一片飞檐翘角的建筑群,“前清贝勒爷的宅子改的,一砖一瓦都有讲究。”
车子碾着积雪拐进胡同。
朱红大门吱呀打开时,莉莉恍惚间有种穿越时空的错觉。抄手游廊挂着冰凌,庭院里的树木枝条上凝着雾凇。
这景象让她想起大启忠勇侯府的宅院,只是眼前的一切都披上了冬装——飞檐上的脊兽戴着雪帽,石阶上铺着厚厚的雪毯,连石灯笼里都盛满了新雪。
推开套房的雕花木门,暖气扑面而来。李管家利落地拉开厚重的墨绿色丝绒窗帘,故宫角楼的金顶恰好跃入眼帘。覆着薄雪的琉璃瓦在朝阳的照射下流转着碎金般的光泽,远处景山的万春亭在晨雾中若隐若现。
“您先好好休息,”李管家将黄铜钥匙轻轻放在八仙桌上,“有什么需要就拉这个铃铛。”她指了指床边垂着的丝绦,“要说北京的冷啊,倒是爽利得很。不像上海那种阴湿往骨头缝里钻的冷,这儿的风都带着冰糖葫芦的脆生劲儿。”
聂明远把红绸包裹往怀里又搂紧几分。节礼是店长和助理神神秘秘地筹备的,连搬运都避着人——今早他亲眼看见苏同志的专车后备箱里,摞着十几个同样的红绸包裹,还运了两趟。
方才在更衣室,几个按捺不住的同事已经偷偷拆看,此起彼伏的惊呼声中,“肉”字格外清晰。他故意加重脚步从门前走过,强忍着好奇心没有参与讨论,想把这个惊喜完整地带回家,让母亲也能享受这份的喜悦。
巷子口的老槐树在风中簌簌作响,枯枝将夜色剪碎。推开斑驳的木门,煤油灯摇曳的昏黄光晕里,母亲佝偻的脊背几乎要贴上桌面。那些尚未糊完的火柴盒堆成小山,活像座黄纸垒的坟。
“不是说天黑就歇着么?”聂明远将红绸包裹轻轻放在桌角,手指掠过母亲冻得发青的指节,上面还沾着糨糊的硬痂。
他不由分说地夺过母亲手中的半成品,“店里发的年货,您来拆。”
母亲笑着在围裙上擦了擦手:“眼瞅着要过年了,街道办新派了八百个定额。”见儿子绷紧的下颌线,她又放软了语气:“你放心,这两天骨头不闹腾,坐着活动活动反倒松快。”
聂明远没有作声,只是拿起竹刀,利落地裁开黄板纸。
母亲总这么说,可他知道,关节炎在湿冷的冬日最难熬。自从有了这份稳定的工作,日子确实比从前好了些,至少能用得起西药了。但前日整理床铺时,他在褥子底下发现了止痛片的锡箔纸,十二粒装的药板已经空了大半。街道办最会拿捏人,发放的火柴盒是按日结算的,迟交半天都要扣掉三成工钱,母亲哪敢休息?
红绸结在母亲颤抖的指尖松散开来。油纸包整齐地叠放着,最上头那个方方正正的,拆开竟是六块沪牌香皂,淡黄色的皂体上凸着钢印。母亲“呀”了一声,慌忙在围裙上反复擦拭手指才敢触碰:“这够用一整年了。”
下头压着的大油纸包层层展开,腌腊制品特有的咸香顿时漫开。三条油亮亮的腊肉,肥膘足有两指厚,腊肠红白相间地捆成把,少说也有六根。母亲下意识按住心口:“这...这得多少肉票...”她慌慌张张去摸包袱皮,像是要重新包好,“你明儿跟店长说,咱们不能...”
“大家都有。”聂明远按住母亲的手,触到满掌的老茧,心头一酸。
剩下的油纸包中,一包是饼干,另一包是进口盒装巧克力。在这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都是稀罕物,但这两个月聂明远经常把店里分发的点心带回家,母子俩对这类“奢侈品”已经不再像最初那样大惊小怪了。
最小的油纸包拆开时,里面竟是一个红封,封面上写着“新春康泰”。拆开一看,一沓工业票簇新挺括,还有一百八十八块钱用红绳扎着,面值十元的“大团结”还是连号的。
聂明远喉结动了动——这足够买一辆永久牌二八大杠了。自行车可是大件!是年轻人结婚时“三转一响”里的“转”啊。
窗外的雪不知何时停了,聂明远把凉透的搪瓷缸续上热水,塞进母亲手里:“明儿我去中药铺称半斤艾绒,您睡前泡泡脚。”火光在玻璃罩里轻轻跳跃,将母子俩的影子投在糊满旧报纸的墙上,晃动着,渐渐融成一团暖色。
夜深人静,聂明远却躺在老式木床上辗转反侧。他极力控制着翻身的动作,生怕惊扰了熟睡的母亲。每次身体稍一挪动,床板就会发出不堪重负的“咯吱”声,格外刺耳。
借着窗外透进的微光,他睁着眼睛数顶棚上蜿蜒的裂缝。思绪却不由自主地飘向收到的那份节礼——光是那一百八十八元现金,就抵得上他小半年的工资,更别提那些稀罕的进口货和肉食。
他在心里默算着:店里服务员二十人,后厨大师傅带学徒五人,安保四人,再加上苏同志身边那些随员......这份礼单的开支,怕是抵得上咖啡馆两个月的盈利了。
“苏同志这是......”聂明远心里直打鼓,手指不自觉地揪紧了被角。一个可怕的念头突然闪过:莫非咖啡馆要关门了?这是最后的遣散费?他决定天一亮就去店里看看。
天还没亮透,聂明远就裹着棉袄出了门。寒风刺骨,他缩着脖子快步走着。
转过街角,远远就看见咖啡馆后门的铁皮垃圾桶旁已经聚集了几个同事。大家搓着手、跺着脚,呵出的白气在晨光中凝结成霜。
“值班室根本没人!”有人压低声音说道。
在这个治安尚不完善的年代,咖啡馆闭店后向来都要留人值守的。众人面面相觑,不安的情绪在沉默中蔓延。
最后还是聂明远提议:“咱们到侨联小院去问问张主任吧。”
侨联办公室里,张持安主任刚沏好一杯热茶,茶香还未散开,就听见院子里传来杂乱的脚步声。抬头一看,以聂明远为首的咖啡馆员工们已经涌了进来。
严格来说,这些年轻人都是他的直属下属——他们的档案可都还挂在侨联呢。
听完众人七嘴八舌的担忧,张持安心里明镜似的。这份节礼确实丰厚得离奇,连他都觉得意外。想到自家还收到两份,毕竟妹妹张持宁也在咖啡馆工作。
想到一个可能,他不由得在心里叹了口气。
“既然苏同志愿意给,大家就安心收下。”张持安环视着这些冻得脸颊通红的年轻人,“华侨爱国,讲的是情义。当年陈庚先生捐飞机大炮,可曾计较过银钱?”
聂明远注意到,今日能来的人,果然都是像他这样成分特殊、家境困难的。有人搓着满是冻疮的手小声嘀咕:“可这节礼......咱们店两个月的流水都不够......”
“我们就是......收得心里不踏实。”聂明远接过话头,声音里透着诚恳。
张持安放下茶杯,“苏同志很满意大家的工作,就是想让你们过个好年。”他顿了顿,又补充道:“你们要实在过意不去,开年更努力工作就是。”
话题很快转到店里值守的事。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争着要留下来看店。
“都回吧。”张持安摆摆手,“苏同志从国外运回来一套警报系统,昨儿个夜里就装好了,以后店里不用留人值守。”
众人散去时,聂明远又折返回来。“主任,我想当面谢谢苏同志......”
“那得等开年了。”张持安看了眼腕表,表盘上的时针已经指向九点,“苏同志要去首都,这会儿......应该已经在火车上了。”
二十小时的绿铁皮火车在铁轨上摇晃前行,车轮与铁轨的撞击声在冬夜里格外清脆。
莉莉躺在卧铺上,倒也不算难熬。列车员哐哐敲门喊到站时,外头天还黑着呢。
清晨六点的首都站台呵气成霜,莉莉裹紧羊绒大衣,拖着皮箱逆着春运的人潮往外走。出站口铁栅栏外,接站牌密密麻麻连成一片。
忽然,一个清亮的女声穿透嘈杂:“苏小姐,这里!”循声望去,一位穿着藏青色制服的中年女士正用力挥动着硬壳接站牌——“百汇”二字在灯光下格外显眼。
“苏小姐是吧?我是李管家。”她利落地接过皮箱,动作娴熟得像是重复了千百次,“路上辛苦了,先吃点热乎的。”说着递过来一个铝制饭盒,掀开盖子时还冒着热气,“国营老店特供的肉包子,皮薄馅大,您先垫垫。”
轿车驶过前门大街时,东方的天际刚泛起蟹壳青。晨光中的京城展现出与上海截然不同的气韵:青灰色城墙垛口堆着残雪,国营早点铺蒸腾的白雾里,裹着军大衣的人们捧着搪瓷碗蹲在条凳上吸溜炒肝,戴雷锋帽的大爷们骑着二八杠穿梭往来。
远处,驴车拉着蜂窝煤慢悠悠地晃过结了冰的胡同,车轱辘在雪地上轧出两道深深的车辙。
北国冬日的风情就这样在车窗外徐徐展开。
“咱们百汇饭店就在王府井金鱼胡同,”李管家指着远处一片飞檐翘角的建筑群,“前清贝勒爷的宅子改的,一砖一瓦都有讲究。”
车子碾着积雪拐进胡同。
朱红大门吱呀打开时,莉莉恍惚间有种穿越时空的错觉。抄手游廊挂着冰凌,庭院里的树木枝条上凝着雾凇。
这景象让她想起大启忠勇侯府的宅院,只是眼前的一切都披上了冬装——飞檐上的脊兽戴着雪帽,石阶上铺着厚厚的雪毯,连石灯笼里都盛满了新雪。
推开套房的雕花木门,暖气扑面而来。李管家利落地拉开厚重的墨绿色丝绒窗帘,故宫角楼的金顶恰好跃入眼帘。覆着薄雪的琉璃瓦在朝阳的照射下流转着碎金般的光泽,远处景山的万春亭在晨雾中若隐若现。
“您先好好休息,”李管家将黄铜钥匙轻轻放在八仙桌上,“有什么需要就拉这个铃铛。”她指了指床边垂着的丝绦,“要说北京的冷啊,倒是爽利得很。不像上海那种阴湿往骨头缝里钻的冷,这儿的风都带着冰糖葫芦的脆生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