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好说好说!”
褐色麻衣的人又站了出来。
“大人要孔雀毽,往东走五里,那里有个集市,有时会有挑扁担的老翁走过,他那什么稀奇都有,别说毽子,大人就是要孔雀,说不定都能买到。”
贾辰彦对着另一侍卫说了几句,侍卫便朝着东走去。
“既然你们都承认卖的陈米,我也不纠缠,”说罢,将褐色麻衣的人抓住,又从人群中点了几个,“这几个,跟我去衙门,其他的,都散了。”说完,让侍卫将人群遣散。
褐色麻衣之人腿都软了,被两个侍卫用刀架着,拖出了村。
贾辰彦与众人在一处偏僻小庙中落落脚。那寻孔雀羽毽子的侍卫两时辰后回来了。
“大人,”将买到的羽毛毽递给贾辰彦。
村落中能买到孔雀羽已是稀奇,想到用孔雀羽制毽子的更是稀奇,除非,该手艺人对此司空见惯。
贾辰彦将毽子翻转,在底部的铜片上,看见了一个符号。
一片莲花瓣,花瓣内两短一长,莲门的符号。
是睿王的势力。
傍晚,趁着村中安静,贾辰彦带着人从墙外翻进了村,摸索着找到了存放粮食的仓库。
库中空空如也,只剩几只大的秤砣还有装米用的竹框。
贾辰彦走近,敲了敲秤砣,然后皱了皱眉,“把它给我砸开!”几名侍卫上前,找到铁锹对准秤砣用力敲打。
贾辰彦又掂了掂竹筐,这竹筐比往日的见过的重,于是又叫来几名侍卫,将竹筐拆开。
仓库中传来的打砸声,将村民惊动,一时犬吠四起。
“抓贼了!”一伙人点着火把,往仓库的方向奔去。
“大人深夜闯入我们村的仓库,不知是何用意,为何也做出如此偷鸡摸狗之事!”众人拿着火把,七嘴八舌地声讨着。其他侍卫围城一道墙,将村民拦住。
贾辰彦背过身,完全不顾眼后已经乱作一团,只盯着敲打的秤砣与竹筐。
“大人!”一侍卫丢下铁锹,向贾辰彦复命。
贾辰彦转过身,看着乱糟糟的一片,只道了一句,“东西都带走。”
“听闻昨夜贾大人夜闯安碌村,不知慌慌张张是有何缘由?”
朝堂之上,大理寺的赵谨正在向皇上告状。
“回陛下,臣夜闯,实属无奈之举。”
说罢,贾辰彦向前跪地,并将昨日抓的两人带上堂。
那几人第一次见龙颜,吓得不敢抬头,贾辰彦问一句,哆哆嗦嗦地答一句,一五一十说出了采买陈米的事。
“仅凭几个刁民的口供,贾大人,未免太草率了些。”赵谨摸了摸他那把胡须,晃晃悠悠地说到。
“陛下,还有物证要呈上。”
陛下点头示意,贾辰彦便命人将秤砣与竹筐抬了上来。
“这便是在安碌村的粮仓中找到的。据村民所描述,因为他们村子一直没有像其他村中改良的水稻,因此都是种植同一类品种,逐渐大家便不愿购买。收割过后的大米又只能存放在那,因此便成了陈米。
此器具便是他们卖与户部粮食的秤砣与竹筐。陛下请看,”贾辰彦指着被砸开的秤砣,类似窝窝头,外表是石头,里面却是填了泥巴,“这样,秤砣的重量减轻,同样的物件称出来便会偏轻。大家再看这竹筐,”
贾辰彦将昨夜已砸烂的竹筐扯开,原本一个的框子,却发现是有夹层,不仅框子有两个厚,同时底部还塞了很多断竹节在里面增加重量。
“安碌村不仅是陈米,而且还短斤少两,望陛下明鉴。”说罢,贾辰彦向皇帝磕了一个头。
“陛下,”赵谨亦走上前跪下,“陛下,贾大人不能证明该器具是户部采买时所用,无人证啊陛下。”
“赵大人所言有理,”贾辰彦直起腰,“臣昨日抓的这几人中,有一人管理粮食进出的账簿,臣亲自翻阅,未看见其中有大笔的粮食卖出的记录,这一年来出了户部的采买,其余最多的一笔是十斤,那人采买,仅用于自家菜园喂鸡。而这竹筐一筐,便能装六十斤往上,若不是用于采买,那是用在何处?”
赵谨一声不吭,只觉得眼皮上有水珠,一碰,竟然是从脑门上流下来的汗。
“贾大人如此义正严辞,可还有其他证据?”
贾辰彦抬头看陛下,陛下并未有任何表示。
难道,这些证据还不足吗?(户部账目的问题关联起来)
“陛下,我这还有凭证,记录了有人欺上瞒下,将来自安碌村的粮草伪装成来自其他不同的地方。”贾辰彦从怀中拿出一沓收据递给了一旁的太监。
“这些收据上面,虽然列名收款的农户住址不一,但是所用的都是同一家银号。臣根据这些银号的分号地址进行走访,发现这些农户在当地银号登记的农户住所却都是同一地址。臣想,有人想掩人耳目,害怕事情暴露查到安碌村。却…”
“却还是被爱卿查到了。”
贾辰彦话音未落,皇上便开口。
贾辰彦将刚才直起的腰又迅速弯了下去。
“赵爱卿身为大理寺的头子,这个案子还有没其他要补充的,你且说来。”皇帝将那沓收据又递给了旁边的太监,还给了贾辰彦。
“启奏陛下,微臣…微臣查得,户部此次负责采买的,是钱户,此人,此人是苏裕苏大人的堂侄。”
赵谨此话一出,众人哗然。
“启禀陛下,”贾辰彦上前一步,“钱户虽为苏裕大人的堂侄,且不论亲疏,此人本品行不端,又爱走旁门左道,早前登门拜访时已是被赶出府,这些年与苏家也并未有往来。
至于如何能负责此次采买,臣也不知,但是,臣保证,此事绝对与苏府无关。”说罢,再次向皇上行了行礼。
“贾大人,你可是要讲证据啊。”
“贾大人,你年纪尚轻,不足以为了苏家做到如此地步。”
“贾大人,…”
一时间朝堂上议论纷纷,分不清是在真心惜才还是落井下石。
蛰伏这些时日,明里暗里能查到的都说了,搏上了所有,若是陛下不信,自己手上也已无其他的证据。
“启禀陛下,臣有证据。”
一个陌生的声音从角落中传出。
“陛下,臣能证明,钱户与苏裕无关。”
“那便是与户部有关?”人群中,不知哪个角落又传来一个声音。
“臣斗胆,”老翁缓慢地跪下,“此事,与睿王有关。”
“啊?”
听闻的众人纷纷倒吸一口凉气,不敢吭声。
都知睿王与太子有嫌隙,但都不会明目张胆地站队,将此话如此说来,恐被误为太子一派,在此等复杂的情况下,还能于朝堂之上直接说出睿王名字的,他还是第一个。
“臣参见陛下。”老翁颧骨微凸,一身青袍衬得面色苍白,但吐露话语的嘴唇绯红。
此老翁为户部员外郎巧淡竹。
“大胆,你个区区从五品的小官,竟然对睿王殿下大不敬!”赵谨在一旁怒喝到。
皇上摆了摆手,“你且细说,此事是如何与睿王有的往来?”
巧淡竹整理了衣袖,从袖口拿出一堆书信递上前,“此书信,皆是睿王殿下或其亲信与钱户等人往来的证据,内容虽然没有直接说明户部采购陈米的关系,但是抽丝剥茧,信中有提到如何指使隐匿剩余钱财。”
而后,又从袖口拿出了一只信物。
“此物,是睿王殿下随身带玉佩,睿王可以此物调千军,户部部分仕者,凭此物听令。”
满朝噤声,若是此刻落下一根针,那针的声音都能清脆可见。
皇上未吭声,将手缓缓搭载了旁边的龙椅上,缓慢说到,“可是睿王,前些日不辞辛苦,帮朕平了乱,赈了灾。”
“赈灾花费银两,远超出朝廷的想象,睿王所贪的军饷,大部分用到了赈灾上。”
!众人再是一惊。
“臣不才,此事未有可靠证据,但臣担保,若彻查,睿王难逃干系。”说罢,巧淡竹下跪,向皇上行了个大礼。
“臣难以看惯睿王此种行径,斗胆将这些事情说出,证据呈上,臣自知已冒了皇家之大不敬,还请皇上,定罪!”说罢,一记响头再次沉沉地磕了下去。
如此惊天秘密,朝堂上各百官心里已经乱做了一团,贾辰彦不顾大理寺夜闯安碌山收集罪证,又跳出来一个平日不吭声的巧家员外郎递上关键证据,所有箭头均指向睿王,看来二人不但不要前途,甚至都有些不要命。
无人敢猜测皇上此时作何感想,却听闻皇上发话,“众爱卿觉得,此事应该如何?”
谁敢说话?不敢,不敢。
“赵爱卿,这就是你这些时日查到的东西吗?”
赵谨腿已经跪地有些发麻,额头上的汗珠密密麻麻不停往外冒,堂上一阵穿堂风过,他情不自禁打了一个冷战。
刚准备起身回话时,身体又控制不住的颤颤巍巍,为了不被看出端倪,官袍下刚抬起的腿只得又压着麻痛迅速跪了下去。
“回陛下,臣不敢!”同时一记响头磕了下去。
褐色麻衣的人又站了出来。
“大人要孔雀毽,往东走五里,那里有个集市,有时会有挑扁担的老翁走过,他那什么稀奇都有,别说毽子,大人就是要孔雀,说不定都能买到。”
贾辰彦对着另一侍卫说了几句,侍卫便朝着东走去。
“既然你们都承认卖的陈米,我也不纠缠,”说罢,将褐色麻衣的人抓住,又从人群中点了几个,“这几个,跟我去衙门,其他的,都散了。”说完,让侍卫将人群遣散。
褐色麻衣之人腿都软了,被两个侍卫用刀架着,拖出了村。
贾辰彦与众人在一处偏僻小庙中落落脚。那寻孔雀羽毽子的侍卫两时辰后回来了。
“大人,”将买到的羽毛毽递给贾辰彦。
村落中能买到孔雀羽已是稀奇,想到用孔雀羽制毽子的更是稀奇,除非,该手艺人对此司空见惯。
贾辰彦将毽子翻转,在底部的铜片上,看见了一个符号。
一片莲花瓣,花瓣内两短一长,莲门的符号。
是睿王的势力。
傍晚,趁着村中安静,贾辰彦带着人从墙外翻进了村,摸索着找到了存放粮食的仓库。
库中空空如也,只剩几只大的秤砣还有装米用的竹框。
贾辰彦走近,敲了敲秤砣,然后皱了皱眉,“把它给我砸开!”几名侍卫上前,找到铁锹对准秤砣用力敲打。
贾辰彦又掂了掂竹筐,这竹筐比往日的见过的重,于是又叫来几名侍卫,将竹筐拆开。
仓库中传来的打砸声,将村民惊动,一时犬吠四起。
“抓贼了!”一伙人点着火把,往仓库的方向奔去。
“大人深夜闯入我们村的仓库,不知是何用意,为何也做出如此偷鸡摸狗之事!”众人拿着火把,七嘴八舌地声讨着。其他侍卫围城一道墙,将村民拦住。
贾辰彦背过身,完全不顾眼后已经乱作一团,只盯着敲打的秤砣与竹筐。
“大人!”一侍卫丢下铁锹,向贾辰彦复命。
贾辰彦转过身,看着乱糟糟的一片,只道了一句,“东西都带走。”
“听闻昨夜贾大人夜闯安碌村,不知慌慌张张是有何缘由?”
朝堂之上,大理寺的赵谨正在向皇上告状。
“回陛下,臣夜闯,实属无奈之举。”
说罢,贾辰彦向前跪地,并将昨日抓的两人带上堂。
那几人第一次见龙颜,吓得不敢抬头,贾辰彦问一句,哆哆嗦嗦地答一句,一五一十说出了采买陈米的事。
“仅凭几个刁民的口供,贾大人,未免太草率了些。”赵谨摸了摸他那把胡须,晃晃悠悠地说到。
“陛下,还有物证要呈上。”
陛下点头示意,贾辰彦便命人将秤砣与竹筐抬了上来。
“这便是在安碌村的粮仓中找到的。据村民所描述,因为他们村子一直没有像其他村中改良的水稻,因此都是种植同一类品种,逐渐大家便不愿购买。收割过后的大米又只能存放在那,因此便成了陈米。
此器具便是他们卖与户部粮食的秤砣与竹筐。陛下请看,”贾辰彦指着被砸开的秤砣,类似窝窝头,外表是石头,里面却是填了泥巴,“这样,秤砣的重量减轻,同样的物件称出来便会偏轻。大家再看这竹筐,”
贾辰彦将昨夜已砸烂的竹筐扯开,原本一个的框子,却发现是有夹层,不仅框子有两个厚,同时底部还塞了很多断竹节在里面增加重量。
“安碌村不仅是陈米,而且还短斤少两,望陛下明鉴。”说罢,贾辰彦向皇帝磕了一个头。
“陛下,”赵谨亦走上前跪下,“陛下,贾大人不能证明该器具是户部采买时所用,无人证啊陛下。”
“赵大人所言有理,”贾辰彦直起腰,“臣昨日抓的这几人中,有一人管理粮食进出的账簿,臣亲自翻阅,未看见其中有大笔的粮食卖出的记录,这一年来出了户部的采买,其余最多的一笔是十斤,那人采买,仅用于自家菜园喂鸡。而这竹筐一筐,便能装六十斤往上,若不是用于采买,那是用在何处?”
赵谨一声不吭,只觉得眼皮上有水珠,一碰,竟然是从脑门上流下来的汗。
“贾大人如此义正严辞,可还有其他证据?”
贾辰彦抬头看陛下,陛下并未有任何表示。
难道,这些证据还不足吗?(户部账目的问题关联起来)
“陛下,我这还有凭证,记录了有人欺上瞒下,将来自安碌村的粮草伪装成来自其他不同的地方。”贾辰彦从怀中拿出一沓收据递给了一旁的太监。
“这些收据上面,虽然列名收款的农户住址不一,但是所用的都是同一家银号。臣根据这些银号的分号地址进行走访,发现这些农户在当地银号登记的农户住所却都是同一地址。臣想,有人想掩人耳目,害怕事情暴露查到安碌村。却…”
“却还是被爱卿查到了。”
贾辰彦话音未落,皇上便开口。
贾辰彦将刚才直起的腰又迅速弯了下去。
“赵爱卿身为大理寺的头子,这个案子还有没其他要补充的,你且说来。”皇帝将那沓收据又递给了旁边的太监,还给了贾辰彦。
“启奏陛下,微臣…微臣查得,户部此次负责采买的,是钱户,此人,此人是苏裕苏大人的堂侄。”
赵谨此话一出,众人哗然。
“启禀陛下,”贾辰彦上前一步,“钱户虽为苏裕大人的堂侄,且不论亲疏,此人本品行不端,又爱走旁门左道,早前登门拜访时已是被赶出府,这些年与苏家也并未有往来。
至于如何能负责此次采买,臣也不知,但是,臣保证,此事绝对与苏府无关。”说罢,再次向皇上行了行礼。
“贾大人,你可是要讲证据啊。”
“贾大人,你年纪尚轻,不足以为了苏家做到如此地步。”
“贾大人,…”
一时间朝堂上议论纷纷,分不清是在真心惜才还是落井下石。
蛰伏这些时日,明里暗里能查到的都说了,搏上了所有,若是陛下不信,自己手上也已无其他的证据。
“启禀陛下,臣有证据。”
一个陌生的声音从角落中传出。
“陛下,臣能证明,钱户与苏裕无关。”
“那便是与户部有关?”人群中,不知哪个角落又传来一个声音。
“臣斗胆,”老翁缓慢地跪下,“此事,与睿王有关。”
“啊?”
听闻的众人纷纷倒吸一口凉气,不敢吭声。
都知睿王与太子有嫌隙,但都不会明目张胆地站队,将此话如此说来,恐被误为太子一派,在此等复杂的情况下,还能于朝堂之上直接说出睿王名字的,他还是第一个。
“臣参见陛下。”老翁颧骨微凸,一身青袍衬得面色苍白,但吐露话语的嘴唇绯红。
此老翁为户部员外郎巧淡竹。
“大胆,你个区区从五品的小官,竟然对睿王殿下大不敬!”赵谨在一旁怒喝到。
皇上摆了摆手,“你且细说,此事是如何与睿王有的往来?”
巧淡竹整理了衣袖,从袖口拿出一堆书信递上前,“此书信,皆是睿王殿下或其亲信与钱户等人往来的证据,内容虽然没有直接说明户部采购陈米的关系,但是抽丝剥茧,信中有提到如何指使隐匿剩余钱财。”
而后,又从袖口拿出了一只信物。
“此物,是睿王殿下随身带玉佩,睿王可以此物调千军,户部部分仕者,凭此物听令。”
满朝噤声,若是此刻落下一根针,那针的声音都能清脆可见。
皇上未吭声,将手缓缓搭载了旁边的龙椅上,缓慢说到,“可是睿王,前些日不辞辛苦,帮朕平了乱,赈了灾。”
“赈灾花费银两,远超出朝廷的想象,睿王所贪的军饷,大部分用到了赈灾上。”
!众人再是一惊。
“臣不才,此事未有可靠证据,但臣担保,若彻查,睿王难逃干系。”说罢,巧淡竹下跪,向皇上行了个大礼。
“臣难以看惯睿王此种行径,斗胆将这些事情说出,证据呈上,臣自知已冒了皇家之大不敬,还请皇上,定罪!”说罢,一记响头再次沉沉地磕了下去。
如此惊天秘密,朝堂上各百官心里已经乱做了一团,贾辰彦不顾大理寺夜闯安碌山收集罪证,又跳出来一个平日不吭声的巧家员外郎递上关键证据,所有箭头均指向睿王,看来二人不但不要前途,甚至都有些不要命。
无人敢猜测皇上此时作何感想,却听闻皇上发话,“众爱卿觉得,此事应该如何?”
谁敢说话?不敢,不敢。
“赵爱卿,这就是你这些时日查到的东西吗?”
赵谨腿已经跪地有些发麻,额头上的汗珠密密麻麻不停往外冒,堂上一阵穿堂风过,他情不自禁打了一个冷战。
刚准备起身回话时,身体又控制不住的颤颤巍巍,为了不被看出端倪,官袍下刚抬起的腿只得又压着麻痛迅速跪了下去。
“回陛下,臣不敢!”同时一记响头磕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