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延嘉回到了章城。
她很快读完了边江越的新书,也写完了给他的“书评”。
其实她以为那算不得书评,不如说是一份“repo”,随性至极。
基于读者的视角,她梳理了自己好奇的和想要深究的细节;换到作者的视角,她点出了自己最欣赏的设计,以及遐思时偶得的大相径庭的构思方式。
思路太泛,内容太丰满,她颇用了些心思整理,最后成文竟也有好几千字。
而边江越照单全收,态度和煦,令她发送文档后的忐忑和惴惴都安全落地。
甚至几天之后,她收到了一份回礼。
一枚印章,刻着宋延嘉文中曾提过的、心爱的诗句。
上好的印石,边江越亲自刻的字。
宋延嘉第一次收这样的礼,差点儿想给它供起来。
她也听说了京城里后来的事。
李雨薇和边江越“和好”了,但他也还是离了京。
细节难以窥探,距离到底让远方的故事渐渐远去。
寒假虽短,却轻易让人沉浸在家乡的风物和故事里。
家乡是一个奇妙的概念。
离开时想念,相处时无味。日子在这里变成白水,从杯口微倾的弧度里流泻。
暑假时住的自家的房子已经被租给了新的房客,寒假的宋延嘉住进了母亲在弟弟学校门口租赁的小屋,成为了高三学生忙碌单调生活的背景板。
弟弟凭成绩算不得优等生,家里气氛压抑,也是自然的事。
宋延嘉渐渐有些不爱待在家里,尝试增加了出门的频率,以便名正言顺地晚归,避开饭桌上的对峙。
蛋糕店的二楼和新华书店的自习区都是好去处,宋延嘉中学时代就常去这些地方。
她再一次成为常客,带着刚买的汉语言文学教材们。
她近来沉迷其中。
先前收到她的文评,边江越说她颇有做研究的天赋和能力,她也极为受用。
她原就有这样的愿望和计划,自然借机勉励自己,开始了系统性的学习。
从文学史开始,她在那些新鲜又亲切的感觉中沉迷。
该感谢这些年的阅读和写作习惯,让她常常能为那些专业化的理论找到自己所熟悉的例证。
自学生涯也许难免有些迷茫。
但种一个因便能得一个果——只要这果让人甘愿,学习是世间最公平的等价交换。
中学时代的朋友们也都在陆续回章了。
他们也抓紧时间约会。谁让聚散总是匆匆。
宋延嘉的日程本于是被画得花花绿绿的:蓝色的是学习日,粉色的是约会日,绿色的是摆烂休息日。五彩缤纷。
还有紫色的。
紫色是宋延嘉受难日。
是假期里少有的,会让人不快乐的日子。
这同样温柔的颜色被标注在不远的未来。
小年和大年,原本都是最热闹喜庆的团圆的节日,却因为会招惹来一些令人不快的人和事,而滋生出一股怪味儿来。
母亲却偏爱将它提起。
她说,那时父亲也会回家来了。
语气里,玩笑意味遮掩住希冀,有点刺眼。
饭桌上弟弟埋着头,很沉默,而宋延嘉也玩笑般回问:“他非得回来不可吗?”
母亲略显讶异,但配合着笑。
她说,什么胡话。
“那可是你爸呀。”
而这句话有些像谶语。
它太神妙,竟让宋延嘉“有幸”提前见到了那位父亲。
单方面地见。
在新华书店,工作日,人流稀少时。
在黑色皮袄里内搭了马甲和衬衫的、打扮颇有情调的中年男人,在儿童图书区,挑选着花花绿绿的读本。
宋延嘉短暂地看愣了,然后猛地调头,缩回了少儿教辅区。
身边,朋友有点不解地看向她,但下意识地也跟着她回走。
而宋延嘉若无其事地笑着。
她说:“碰到奇怪的人了……躲一下。”
新华书店已经有段时日不受路人青睐,宋延嘉是和高中同学一起来的。两个男生,是她和谷雨关系最好的共友们。
他们刚一起吃过午饭,下午两点还要和其他朋友汇合,闲闲的大学生们将要一起去玩剧本杀。路过这童年与少年时代常造访的地界,他们就顺路进来转转。
没想到,竟还会有这样诙谐的偶遇发生。
“我看到我爸了。”书架后面,宋延嘉耸了耸肩。
“你爸不是在外地吗?”
都是常年混在一起闲谈水群的朋友,他们对彼此家境自然有基本的了解。
“我也以为他在外地,”宋延嘉把手一摊,“我们家零个人知道他回章城了。”
朋友们都有点迷惑了。
“……而且他在买儿童读本,”宋延嘉在匪夷所思之后觉得有点好笑了,“这个……可能是在给我弟从幼儿园开始复读做准备吧?”
她对自己的奇思妙想很满意,竟然拊掌,顺势夸奖自己。
朋友们却不知是否该同她一样轻松露出笑容,面面相觑。
那天下午,宋延嘉在剧本杀里被分配了一个“母亲”的角色。
在那个设计得让人一头雾水的情感本剧情里,她先演绎了一遍奇幻世界里被丈夫和孩子辜负的劳苦母亲,然后又随着情节推进,被重新推回现实的世界。
DM放着煽情的BGM,结合他们艰难得出的推理结果,动情地揭开真相:
太好了,其实没有人真的对不起这位母亲。
母亲只是得了阿尔茨海默症,记忆混乱了而已。
最后的BGM里,是并未正面出场的“丈夫”角色在真情告白劳苦功高的妻子。
房间里的灯光被关闭了,只有桌上的蜡烛以昏沉的黄色努力感染着听众们,有女同学在桌子另一端抹眼泪。
宋延嘉神色狐疑地看着眼前这个世界。
她感觉有点不解,试图理解。
最后拿出了手机,在桌面下,给谷雨发消息。
她说:“好傻逼的剧本。”
那天在日程本上原本是粉色。
剧本杀结束后,宋延嘉深夜回家,睡前惊坐起,坚持着翻出了手帐。
给它涂成了紫色。
第二天宋延嘉没有出门。
既熬了大夜,她睡到中午才醒。母亲凌晨五点多起来炒好的菜在厨房放着。米淘好了,在锅里,只需要按下“超快煮”的按钮,就可以很快吃上一顿爱心午餐。
她很熟悉这套流程。
因为以前,这样的午饭,她也吃了三年。
宋延嘉躺着,在寂静的租屋里,等弟弟放学回家午休。
无心学习,百无聊赖,也没有什么起身的力气。她找了一本小说,打开“听书”功能,就那么懒懒地躺着,聆听起AI女声的诉说。
却难以抑制地走神。
难以抑制地、被迫地,反复触碰到,记忆中才被刷新的荒诞现实。
十二点,弟弟回家,和她一起吃饭。
饭桌上,这近两年十分沉默的男孩,突然提起近日的琐事来。
“高二今天有两个班的男的吵起来了,”这是关于学校的,“就在我们对面,下课就听到他们在对骂。等上课的时候,其中一个班门口的牌子被换成了‘男卫生间’。”
宋延嘉差点被他带回来的AD钙奶呛到。
那话题还有关于补习班的。
“那个化学老师——就是你高一也上过课的那个。上周有个学生在他课上看小说,然后他站到桌子上,把我们全骂了一顿。”
宋延嘉结舌,回忆着高一时候那个化学补习班的老师的模样,想起对方曾经侃侃而谈,称自己学生时代曾跟没师德的老师对打,引来校长也引以为荣……荒诞之中她又觉得一切自洽合理了起来。
弟弟也讲起家里的事。
他说:“昨天晚上你不在,老妈又打电话给老爸了。”
而宋延嘉停下了筷子。
弟弟接着说:“她问老爸什么时候回,又找他要过年的钱。
“然后老爸说今年没钱。他把钱给了爷爷,就前天。
“他说,他让爷爷去提了一辆一百多万的宝马,过年有排面。”
宋延嘉抬头,看见弟弟脸上的漠然和轻蔑。
那是他如今惯有的神色,提起父母时尤甚。
仿佛只要摆出这副表情,他就能从某种漩涡里逃开。
“一百多万啊。”
宋延嘉露出恍然的神色,然后不觉,也像弟弟似的,带些冷淡和嘲弄地,轻轻地笑了。
她说:“好险,我们差点就做富二代了。”
而他们所在的租屋,两室一厅,一个月都要不了两千块钱。
宋延嘉回来后,她和弟弟各睡一间。
夜里,母亲在客厅的沙发床上睡。
高三生的中午休息,结束在铁门重被关上的那声冰冷动静里。
宋延嘉在窗边,皱着眉头写日记。
迷思被倾注在笔尖,未经整理,反在驳乱中显出朦胧的诗意。
她偶尔觉得世界上有两个自己。
一个向往远方,属于远方,在人前学会从容和开朗。她存在于京城的校园、故渊的排练、潭城的联吟,在师友面前生长,茁壮有力。
还有一个自己,被遗留在章城的土地。
顽固扎根于此地。
不要去触碰它,它身上长着细小的尖刺——却不是什么“美”的代价,只是用于防卫自己。
更不要妄想将它移植。
哪怕拔出根茎,会带出暗沉的碎岩与泥沙,无法摆脱,无处安放,无穷无尽。
再后一天,又是蓝色的学习日。
宋延嘉带着铅笔、橡皮、文学史教材第二册和平板出门,独自坐上了地铁。
她再次去到那家新华书店。
而后在书店附近,凭借着模糊的记忆,她尝试着寻找,再寻找——
终于在错综复杂的老城小道之中,找到了她爷爷家所在的小区。
是啊,她差点忘了。
她敬爱的爷爷,就住在这附近。
围着厚厚的围巾,戴着暖和毛绒帽子,宋延嘉在附近兜了两圈,观察了一下地形,最后走进了居民区里生意冷清的咖啡馆。
从二楼靠窗的位置往下看,小区其中之一的出入口一览无余。
她将书本和平板摆上桌面,又开始学习。
她很快读完了边江越的新书,也写完了给他的“书评”。
其实她以为那算不得书评,不如说是一份“repo”,随性至极。
基于读者的视角,她梳理了自己好奇的和想要深究的细节;换到作者的视角,她点出了自己最欣赏的设计,以及遐思时偶得的大相径庭的构思方式。
思路太泛,内容太丰满,她颇用了些心思整理,最后成文竟也有好几千字。
而边江越照单全收,态度和煦,令她发送文档后的忐忑和惴惴都安全落地。
甚至几天之后,她收到了一份回礼。
一枚印章,刻着宋延嘉文中曾提过的、心爱的诗句。
上好的印石,边江越亲自刻的字。
宋延嘉第一次收这样的礼,差点儿想给它供起来。
她也听说了京城里后来的事。
李雨薇和边江越“和好”了,但他也还是离了京。
细节难以窥探,距离到底让远方的故事渐渐远去。
寒假虽短,却轻易让人沉浸在家乡的风物和故事里。
家乡是一个奇妙的概念。
离开时想念,相处时无味。日子在这里变成白水,从杯口微倾的弧度里流泻。
暑假时住的自家的房子已经被租给了新的房客,寒假的宋延嘉住进了母亲在弟弟学校门口租赁的小屋,成为了高三学生忙碌单调生活的背景板。
弟弟凭成绩算不得优等生,家里气氛压抑,也是自然的事。
宋延嘉渐渐有些不爱待在家里,尝试增加了出门的频率,以便名正言顺地晚归,避开饭桌上的对峙。
蛋糕店的二楼和新华书店的自习区都是好去处,宋延嘉中学时代就常去这些地方。
她再一次成为常客,带着刚买的汉语言文学教材们。
她近来沉迷其中。
先前收到她的文评,边江越说她颇有做研究的天赋和能力,她也极为受用。
她原就有这样的愿望和计划,自然借机勉励自己,开始了系统性的学习。
从文学史开始,她在那些新鲜又亲切的感觉中沉迷。
该感谢这些年的阅读和写作习惯,让她常常能为那些专业化的理论找到自己所熟悉的例证。
自学生涯也许难免有些迷茫。
但种一个因便能得一个果——只要这果让人甘愿,学习是世间最公平的等价交换。
中学时代的朋友们也都在陆续回章了。
他们也抓紧时间约会。谁让聚散总是匆匆。
宋延嘉的日程本于是被画得花花绿绿的:蓝色的是学习日,粉色的是约会日,绿色的是摆烂休息日。五彩缤纷。
还有紫色的。
紫色是宋延嘉受难日。
是假期里少有的,会让人不快乐的日子。
这同样温柔的颜色被标注在不远的未来。
小年和大年,原本都是最热闹喜庆的团圆的节日,却因为会招惹来一些令人不快的人和事,而滋生出一股怪味儿来。
母亲却偏爱将它提起。
她说,那时父亲也会回家来了。
语气里,玩笑意味遮掩住希冀,有点刺眼。
饭桌上弟弟埋着头,很沉默,而宋延嘉也玩笑般回问:“他非得回来不可吗?”
母亲略显讶异,但配合着笑。
她说,什么胡话。
“那可是你爸呀。”
而这句话有些像谶语。
它太神妙,竟让宋延嘉“有幸”提前见到了那位父亲。
单方面地见。
在新华书店,工作日,人流稀少时。
在黑色皮袄里内搭了马甲和衬衫的、打扮颇有情调的中年男人,在儿童图书区,挑选着花花绿绿的读本。
宋延嘉短暂地看愣了,然后猛地调头,缩回了少儿教辅区。
身边,朋友有点不解地看向她,但下意识地也跟着她回走。
而宋延嘉若无其事地笑着。
她说:“碰到奇怪的人了……躲一下。”
新华书店已经有段时日不受路人青睐,宋延嘉是和高中同学一起来的。两个男生,是她和谷雨关系最好的共友们。
他们刚一起吃过午饭,下午两点还要和其他朋友汇合,闲闲的大学生们将要一起去玩剧本杀。路过这童年与少年时代常造访的地界,他们就顺路进来转转。
没想到,竟还会有这样诙谐的偶遇发生。
“我看到我爸了。”书架后面,宋延嘉耸了耸肩。
“你爸不是在外地吗?”
都是常年混在一起闲谈水群的朋友,他们对彼此家境自然有基本的了解。
“我也以为他在外地,”宋延嘉把手一摊,“我们家零个人知道他回章城了。”
朋友们都有点迷惑了。
“……而且他在买儿童读本,”宋延嘉在匪夷所思之后觉得有点好笑了,“这个……可能是在给我弟从幼儿园开始复读做准备吧?”
她对自己的奇思妙想很满意,竟然拊掌,顺势夸奖自己。
朋友们却不知是否该同她一样轻松露出笑容,面面相觑。
那天下午,宋延嘉在剧本杀里被分配了一个“母亲”的角色。
在那个设计得让人一头雾水的情感本剧情里,她先演绎了一遍奇幻世界里被丈夫和孩子辜负的劳苦母亲,然后又随着情节推进,被重新推回现实的世界。
DM放着煽情的BGM,结合他们艰难得出的推理结果,动情地揭开真相:
太好了,其实没有人真的对不起这位母亲。
母亲只是得了阿尔茨海默症,记忆混乱了而已。
最后的BGM里,是并未正面出场的“丈夫”角色在真情告白劳苦功高的妻子。
房间里的灯光被关闭了,只有桌上的蜡烛以昏沉的黄色努力感染着听众们,有女同学在桌子另一端抹眼泪。
宋延嘉神色狐疑地看着眼前这个世界。
她感觉有点不解,试图理解。
最后拿出了手机,在桌面下,给谷雨发消息。
她说:“好傻逼的剧本。”
那天在日程本上原本是粉色。
剧本杀结束后,宋延嘉深夜回家,睡前惊坐起,坚持着翻出了手帐。
给它涂成了紫色。
第二天宋延嘉没有出门。
既熬了大夜,她睡到中午才醒。母亲凌晨五点多起来炒好的菜在厨房放着。米淘好了,在锅里,只需要按下“超快煮”的按钮,就可以很快吃上一顿爱心午餐。
她很熟悉这套流程。
因为以前,这样的午饭,她也吃了三年。
宋延嘉躺着,在寂静的租屋里,等弟弟放学回家午休。
无心学习,百无聊赖,也没有什么起身的力气。她找了一本小说,打开“听书”功能,就那么懒懒地躺着,聆听起AI女声的诉说。
却难以抑制地走神。
难以抑制地、被迫地,反复触碰到,记忆中才被刷新的荒诞现实。
十二点,弟弟回家,和她一起吃饭。
饭桌上,这近两年十分沉默的男孩,突然提起近日的琐事来。
“高二今天有两个班的男的吵起来了,”这是关于学校的,“就在我们对面,下课就听到他们在对骂。等上课的时候,其中一个班门口的牌子被换成了‘男卫生间’。”
宋延嘉差点被他带回来的AD钙奶呛到。
那话题还有关于补习班的。
“那个化学老师——就是你高一也上过课的那个。上周有个学生在他课上看小说,然后他站到桌子上,把我们全骂了一顿。”
宋延嘉结舌,回忆着高一时候那个化学补习班的老师的模样,想起对方曾经侃侃而谈,称自己学生时代曾跟没师德的老师对打,引来校长也引以为荣……荒诞之中她又觉得一切自洽合理了起来。
弟弟也讲起家里的事。
他说:“昨天晚上你不在,老妈又打电话给老爸了。”
而宋延嘉停下了筷子。
弟弟接着说:“她问老爸什么时候回,又找他要过年的钱。
“然后老爸说今年没钱。他把钱给了爷爷,就前天。
“他说,他让爷爷去提了一辆一百多万的宝马,过年有排面。”
宋延嘉抬头,看见弟弟脸上的漠然和轻蔑。
那是他如今惯有的神色,提起父母时尤甚。
仿佛只要摆出这副表情,他就能从某种漩涡里逃开。
“一百多万啊。”
宋延嘉露出恍然的神色,然后不觉,也像弟弟似的,带些冷淡和嘲弄地,轻轻地笑了。
她说:“好险,我们差点就做富二代了。”
而他们所在的租屋,两室一厅,一个月都要不了两千块钱。
宋延嘉回来后,她和弟弟各睡一间。
夜里,母亲在客厅的沙发床上睡。
高三生的中午休息,结束在铁门重被关上的那声冰冷动静里。
宋延嘉在窗边,皱着眉头写日记。
迷思被倾注在笔尖,未经整理,反在驳乱中显出朦胧的诗意。
她偶尔觉得世界上有两个自己。
一个向往远方,属于远方,在人前学会从容和开朗。她存在于京城的校园、故渊的排练、潭城的联吟,在师友面前生长,茁壮有力。
还有一个自己,被遗留在章城的土地。
顽固扎根于此地。
不要去触碰它,它身上长着细小的尖刺——却不是什么“美”的代价,只是用于防卫自己。
更不要妄想将它移植。
哪怕拔出根茎,会带出暗沉的碎岩与泥沙,无法摆脱,无处安放,无穷无尽。
再后一天,又是蓝色的学习日。
宋延嘉带着铅笔、橡皮、文学史教材第二册和平板出门,独自坐上了地铁。
她再次去到那家新华书店。
而后在书店附近,凭借着模糊的记忆,她尝试着寻找,再寻找——
终于在错综复杂的老城小道之中,找到了她爷爷家所在的小区。
是啊,她差点忘了。
她敬爱的爷爷,就住在这附近。
围着厚厚的围巾,戴着暖和毛绒帽子,宋延嘉在附近兜了两圈,观察了一下地形,最后走进了居民区里生意冷清的咖啡馆。
从二楼靠窗的位置往下看,小区其中之一的出入口一览无余。
她将书本和平板摆上桌面,又开始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