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银华强撑着病体入宫,为的就是这一刻——在飞刃杀来之际,扑身挡在皇后身前,救下她,为家人谋下一条生路。
一条在圣人雷霆之怒下的,生路。
“你骗我!”
耳边响起女子凄厉的哭喊声,是她的挚友,乐昌殿下在哭。
乐昌正握着她无力的手,眼眶中溢出泪珠,顺着沾血的手臂向下滑落,化作血泪,打在她苍白的脸颊上,混在从口喷溅出的血中。
是温热的。
是的啊,她骗了她。
“对不起,对不起,对不起,我骗了你……”
无尽的黑暗正在侵蚀陆银华残存的意识,她挂着黑血的唇翕动,想说话,但喉头涌出的血淹没话语声,只余血泡咕噜声和呛咳声。
恍惚间,她见着从门扉处漏进来的日光里走来一人。那人逆着光,从血泊中抱起自己。
这个怀抱好温暖,像是母亲的怀抱。
“……母亲,母亲,我好痛,好冷,好黑……我想回家,母亲……”
一个时辰前,宫城外。
辚辚的车轮声挤过此起彼伏的吆喝声,淌进向皇城驶去的马车内。
身着华服的妇人眉梢正挂着丝丝缕缕的烦忧,柔和的眸光始终落在相对而坐,面色泛着病气,正阖着眼的少女脸上。
良久,一声长长的叹息终止车内的沉寂。
“华儿,非要今日入宫吗?端午大祭定是十分繁忙,乐昌殿下怕也不急着一时。你发热多日,方好了些,何必去宫中劳累?”
孙清念不愿让风寒初愈的陆银华去宫中请安跪拜折腾,但实在架不住她是个犟的,只得命人为她梳洗,叫来马车将她送至宫门。
可见着她因病清减的面颊,孙清念仍是忍不住出言劝阻。
闻言,正打盹儿的陆银华睁开眼,黑子般的眼珠望着孙清念,脸上泛起明媚的笑意,病气掩在胭脂下,整张清隽的脸透露着丝丝怪诞感。
她轻声道:“母亲,殿下前两日送了帖子来邀我去观大祭,能为万民祈福也是我之幸。且我今日好多了,想进宫给她送去一个月前我给她画的清池月荷图。”顿了顿,暗自咽了口唾沫,润了下干哑的喉咙,又道,“老师教过的,人无信则不立。既然身子已好,女儿便应信守承诺。”
听她如此说,孙清念自知是劝不住的,只得默默地从怀中取出一串红玉手串,拉过陆银华泛凉的指尖,将手串一圈一圈套在她的手腕上,轻抚着她消瘦的腕骨。
“这是你五岁落水后久病不愈,你外祖母登上青城山,从老君阁请来的红玉手串,是能保你平安的手串。切记要随身带着,你总是忘带……”孙清念不厌其烦地念叨着。
陆银华颔首应下,咬了咬下唇,道:“母亲,我知道了。”
说话间,马车已穿过熙来攘往的人群和繁华热闹的街道,停在宫门前。
陆银华掀帘,下车,递上符牒、乐昌殿下送来的帖子和装画得黑漆梨花木匣,一一让守卫过目。
在守卫过目时,她远望着一片火红的巍峨宫墙、金灿灿的琉璃瓦和一眼看不到头的如深渊似的宫道。
宫道像一条张着血盆大口的毒蛇,穿堂而过的风正发出蛇嘶声。现已是仲夏,日光和煦,本该是夹着热浪的风中却有着肃杀萧瑟之感。
风一吹,盈满袖。
陆银华因发热而汗涔涔的背,在风中是凉飕飕的。
她有一份诡谲却不能言说的心思如蛇缠在心间,心跳如擂鼓。
待长吁一口气,稳住心神后,她面色恢复如常转首回望,抬手戳醒了孙清念怀中的粉嫩小孩,捏着粉团子一般的脸颊,玩笑着道:“小竹竹醒醒,姐姐交给你一项非常非常重要的任务。”轻声耳语,“照顾好母亲。”
孙清念闻言笑了。
说完,陆银华向立在马车旁的孙清念福礼,不言语,又似是不舍般紧紧拥了下她,而后松手,转身入了宫门。
只是,在不可见之处,她眼中似有泪光颤动。
她骗了母亲,入宫送画只是托辞,不是真的。
……她不能同母亲道出。
她是去赌,赌一条能让父母活下去的生路。
在宫娥引路下,陆银华在荣园一处富丽堂皇的殿宇前停下,宫娥将符牒和帖子递给殿门前的侍卫,躬身低声道:“陆姑娘到了,还请通报。”
话音方落,未等侍卫通报,殿内顿时响起一阵环佩叮当声。
陆银华抬首望向声音的来处,只见一片鹅黄飞扑而来,旋即整个人被拥入蒲桃香气满溢的怀中。
一时身形不稳,陆银华踉踉跄跄后退几步,旋即耳边响起袅袅之音:“华儿,你可算来了!”
良久,她才从来人怀中拔出,嘴唇微张,正要出言。
然乐昌一把拉着她手腕,不由分说地拽着她就往宫中祭坛疾步走去。
一路上,乐昌叽叽喳喳说个不停:“我本以为你在病中,怕是来不了。你瘦了好多,不过幸好你来了。你手中木匣中装着何物?”
还不待听到回答,乐昌又忙不迭地说着:“你要是不来,我都不想去观傩戏了,可真是无聊。前两天,我和荣乐大吵了一架。怎么会有那么小气的人,吃了她一碗冰乳酪,她就不理我,也不同我说话。总算你来了,你帮我说道说道她,她最听你的了。”
乐昌是弘元帝第七子,是皇后之女;而荣乐是皇帝的第十一子,是淑贵妃之女。
二人步过连廊,穿过宫门,恰时远处的大殿上传来浑厚悠长的击镈声,响彻天地,颇有上及青天,下达黄泉之势。
陆银华闻声向远处大殿望去,怔怔出神,而心中正在暗自盘算着。
乐昌道:“在祭天了。傩戏就快开始了,上京最灵验的天师要为大雍祈福消灾,祈求天神保佑湘水疫病赶紧结束。”
因湘水疫病经久不消,万民皆以是瘟神发怒,降祸于人间。而大雍万民崇尚鬼神,祭五帝,祀诸神,烧香祭祖,求卦问卜,尤以弘元帝登基后最盛。
为安定民心,弘元帝遂下旨,于端午拜神祭祖之际在宫中设祭,以悦神祈福,消除邪祟。
乐昌欲走,身后之人却停住脚步,一动不动。
手上的湿濡粘腻感总算让她察觉到身后人的异常之处。
她转身,盯着正抱着木匣,指尖泛白的陆银华,歪头疑惑道:“怎么了?你身子还有不适?”
陆银华摇了摇头,沉了一口气,似下定某种决心般,嘴角勾起一抹笑,道:“殿下,我想请见皇后娘娘。”
*
举行祭天大典的大殿前黄钟大吕之音不绝于耳,锣鼓喧天,各处弥漫着香蒲香兰的气息和符纸的灰味。
祭台下站满文武百官,乌压压一片,个个神情肃穆。
此时弘元帝李璨洄与皇后王圩立于祭祀天地大鼎前,焚香献酒。
一旁礼官齐声高唱道:“呜呼!天子祭天!”
弘元帝持黄诏,高声唱道:“皇皇上天,昭临下土。惟天惠民,奉天辟壤。愿昭阴阳不测之神明,以示彰表无私之满腔。吾等衣华夏服章,法始祖规制,以祀昊天。祈湘水病疫消,愿大雍风调雨顺,无灾无殃,国家昌盛,天下大同。敬请昊天上帝,皇天后土据此为证,大雍天子李璨洄敬拜于洪武大殿。”
祭词唱完,三牲、玉璧、玉圭、锦帛等祭品皆投于鼎中,于生刍之上,弘元帝接过礼官恭呈来的火把,将生刍点燃。
霎时间,鼎中腾起烈烈火光,烟火升腾,似于乌金争辉。
祭天结束,帝后二人回到御座前。
不曾想,皇后头疾发作,疼痛难耐,于是弘元帝命内侍扶皇后于偏殿休息。
站在远处观望的陆银华与乐昌二人见状,纷纷转向偏殿。
而届时,祭台下的领头天师头戴黄金目的方相氏面具,身着玄衣朱裳,迈着疾步入内,披着熊皮,持戈扬盾,头装弓弩,手脚并用,作野兽姿态声绝于上天。十二神兽行恐吓之态,或奔或伏击,驱赶瘟神。
四方站着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四大神兽。
带假面的隶人随行,手持法器,厉声呼唤神明,鼓角之声不绝于耳。
在乐昌的带领下,陆银华毫无阻碍地穿过层层守卫,来到偏殿请见皇后。在经过祭坛侧时,她匆匆扫了眼众人,若有所思般紧闭双唇。
入殿时,乐昌脚步顿了顿,若有所思地望着陆银华:“为什么非得这个时候给母后看画?”
“自然是想得娘娘夸奖,得赏赐呀!宫里的物件可是外面花千金都买不到的。”陆银华答道。
“好吧,暂且信你,赏赐要分我五成。你若是骗我的话,你就等着帮我抄书!十本!”随后乐昌比划了一下,恶狠狠地咬牙,耸了耸鼻子,装出恶狠狠样。
陆银华笑了,点了点头。
二人入殿走近,此时宫娥正揉着皇后额角,皇后正皱着眉闭目养神。
见此情形,乐昌便猜到是皇后头疾发作,心中升起担忧,拎起裙摆疾步上前。
“母后,您头疾又犯了。”
皇后常年苦于头疾,近些时日总有记忆似有衰退的征兆,而太医令却病症束手无策。
听见乐昌的说话声,皇后睁开眼,伸手引得乐昌坐于身侧,余光瞥见跟在其后跟着一着草青色衣衫的少女,略带疑惑道:“这孩子是?”
乐昌答道:“她是女儿从前的伴读,礼部侍郎陆时敏的长女,陆银华。上元节宫宴才见过的,您不记得了?”
皇后捏了捏太阳穴,凤眸微闭,似是在思索回忆。
见状,陆银华行跪拜礼磕头:“礼部侍郎陆时敏之女陆银华,拜见皇后娘娘,愿娘娘福泽绵长,万寿无疆。”
立在皇后身前的嬷嬷也俯身低声道:“上元宫宴上有个穿桃粉色披风的孩子,拿出了一堆绢花做的发钗送给殿下,殿下又拿出两朵最好看的送给娘娘。在官员的女眷献得画作中,娘娘还曾夸奖过这个孩子作的画。”
在嬷嬷的提醒下,皇后似乎才想起有这么一个人,玉指轻点着额角:“是有这么个孩子,是个聪明孩子,一手水墨丹青倒是不错。别跪着了,起来吧。”
乐昌正愁找不到如何理由解释为何带陆银华入殿,听着母后这么一说,眸光微动,搂住皇后的手臂,亲昵地贴近撒娇。
“是呀,最是擅长水墨丹青了。华儿送给儿臣一副清池月荷图,我见着甚好,迫不及待想同母后赏画,讨母后高兴,就将她带来了。”说完急忙招手让陆银华上前。
皇后轻捏着乐昌的鼻子,宠溺道:“既然乐昌都说好,那母后也看看。”转头对着跪在地上的陆银华道,“孩子起来吧。”
陆银华得言起身,低头走近将怀中长匣交于嬷嬷。
嬷嬷打开黑漆木匣,取出画卷,与宫娥一同将其在皇后面前徐徐展开。
皇后抬首观之。
画卷上月色荷花散着微微光华,随风摇曳,跃然纸上。
皇后收紧的面容舒展了些,微笑首肯:“确实好。孩子师从何人?孩子,本宫要赏你,可有要什么?”
然而几人在赏画之际,陆银华无暇顾及旁人在谈论何事,只一心一意暗自观察着偏殿内的布景,看到一处偏阁。
乐昌见陆银华望着他处,迟迟不做声,心中起疑。起身走到她身边,把手搭在她肩头了一下,在耳边嘟囔着:“在想什么?母后在问你老师是谁?还有母后要赏你。怎么,要得赏赐了,还磨磨唧唧的?不想玩啦?你这一天怎么都奇奇怪怪的。”
陆银华被吓得一个激灵,瞬间回神。
见她心不在焉的,乐昌正欲再说,远处传来礼官高声“礼成——”打断话语。
鼓声阵阵,击镈声响彻天地,以通神灵。
这是礼成的信号!悦神结束,陆银华顿觉来不及了!
得快一点让皇后入偏阁才行。
一条在圣人雷霆之怒下的,生路。
“你骗我!”
耳边响起女子凄厉的哭喊声,是她的挚友,乐昌殿下在哭。
乐昌正握着她无力的手,眼眶中溢出泪珠,顺着沾血的手臂向下滑落,化作血泪,打在她苍白的脸颊上,混在从口喷溅出的血中。
是温热的。
是的啊,她骗了她。
“对不起,对不起,对不起,我骗了你……”
无尽的黑暗正在侵蚀陆银华残存的意识,她挂着黑血的唇翕动,想说话,但喉头涌出的血淹没话语声,只余血泡咕噜声和呛咳声。
恍惚间,她见着从门扉处漏进来的日光里走来一人。那人逆着光,从血泊中抱起自己。
这个怀抱好温暖,像是母亲的怀抱。
“……母亲,母亲,我好痛,好冷,好黑……我想回家,母亲……”
一个时辰前,宫城外。
辚辚的车轮声挤过此起彼伏的吆喝声,淌进向皇城驶去的马车内。
身着华服的妇人眉梢正挂着丝丝缕缕的烦忧,柔和的眸光始终落在相对而坐,面色泛着病气,正阖着眼的少女脸上。
良久,一声长长的叹息终止车内的沉寂。
“华儿,非要今日入宫吗?端午大祭定是十分繁忙,乐昌殿下怕也不急着一时。你发热多日,方好了些,何必去宫中劳累?”
孙清念不愿让风寒初愈的陆银华去宫中请安跪拜折腾,但实在架不住她是个犟的,只得命人为她梳洗,叫来马车将她送至宫门。
可见着她因病清减的面颊,孙清念仍是忍不住出言劝阻。
闻言,正打盹儿的陆银华睁开眼,黑子般的眼珠望着孙清念,脸上泛起明媚的笑意,病气掩在胭脂下,整张清隽的脸透露着丝丝怪诞感。
她轻声道:“母亲,殿下前两日送了帖子来邀我去观大祭,能为万民祈福也是我之幸。且我今日好多了,想进宫给她送去一个月前我给她画的清池月荷图。”顿了顿,暗自咽了口唾沫,润了下干哑的喉咙,又道,“老师教过的,人无信则不立。既然身子已好,女儿便应信守承诺。”
听她如此说,孙清念自知是劝不住的,只得默默地从怀中取出一串红玉手串,拉过陆银华泛凉的指尖,将手串一圈一圈套在她的手腕上,轻抚着她消瘦的腕骨。
“这是你五岁落水后久病不愈,你外祖母登上青城山,从老君阁请来的红玉手串,是能保你平安的手串。切记要随身带着,你总是忘带……”孙清念不厌其烦地念叨着。
陆银华颔首应下,咬了咬下唇,道:“母亲,我知道了。”
说话间,马车已穿过熙来攘往的人群和繁华热闹的街道,停在宫门前。
陆银华掀帘,下车,递上符牒、乐昌殿下送来的帖子和装画得黑漆梨花木匣,一一让守卫过目。
在守卫过目时,她远望着一片火红的巍峨宫墙、金灿灿的琉璃瓦和一眼看不到头的如深渊似的宫道。
宫道像一条张着血盆大口的毒蛇,穿堂而过的风正发出蛇嘶声。现已是仲夏,日光和煦,本该是夹着热浪的风中却有着肃杀萧瑟之感。
风一吹,盈满袖。
陆银华因发热而汗涔涔的背,在风中是凉飕飕的。
她有一份诡谲却不能言说的心思如蛇缠在心间,心跳如擂鼓。
待长吁一口气,稳住心神后,她面色恢复如常转首回望,抬手戳醒了孙清念怀中的粉嫩小孩,捏着粉团子一般的脸颊,玩笑着道:“小竹竹醒醒,姐姐交给你一项非常非常重要的任务。”轻声耳语,“照顾好母亲。”
孙清念闻言笑了。
说完,陆银华向立在马车旁的孙清念福礼,不言语,又似是不舍般紧紧拥了下她,而后松手,转身入了宫门。
只是,在不可见之处,她眼中似有泪光颤动。
她骗了母亲,入宫送画只是托辞,不是真的。
……她不能同母亲道出。
她是去赌,赌一条能让父母活下去的生路。
在宫娥引路下,陆银华在荣园一处富丽堂皇的殿宇前停下,宫娥将符牒和帖子递给殿门前的侍卫,躬身低声道:“陆姑娘到了,还请通报。”
话音方落,未等侍卫通报,殿内顿时响起一阵环佩叮当声。
陆银华抬首望向声音的来处,只见一片鹅黄飞扑而来,旋即整个人被拥入蒲桃香气满溢的怀中。
一时身形不稳,陆银华踉踉跄跄后退几步,旋即耳边响起袅袅之音:“华儿,你可算来了!”
良久,她才从来人怀中拔出,嘴唇微张,正要出言。
然乐昌一把拉着她手腕,不由分说地拽着她就往宫中祭坛疾步走去。
一路上,乐昌叽叽喳喳说个不停:“我本以为你在病中,怕是来不了。你瘦了好多,不过幸好你来了。你手中木匣中装着何物?”
还不待听到回答,乐昌又忙不迭地说着:“你要是不来,我都不想去观傩戏了,可真是无聊。前两天,我和荣乐大吵了一架。怎么会有那么小气的人,吃了她一碗冰乳酪,她就不理我,也不同我说话。总算你来了,你帮我说道说道她,她最听你的了。”
乐昌是弘元帝第七子,是皇后之女;而荣乐是皇帝的第十一子,是淑贵妃之女。
二人步过连廊,穿过宫门,恰时远处的大殿上传来浑厚悠长的击镈声,响彻天地,颇有上及青天,下达黄泉之势。
陆银华闻声向远处大殿望去,怔怔出神,而心中正在暗自盘算着。
乐昌道:“在祭天了。傩戏就快开始了,上京最灵验的天师要为大雍祈福消灾,祈求天神保佑湘水疫病赶紧结束。”
因湘水疫病经久不消,万民皆以是瘟神发怒,降祸于人间。而大雍万民崇尚鬼神,祭五帝,祀诸神,烧香祭祖,求卦问卜,尤以弘元帝登基后最盛。
为安定民心,弘元帝遂下旨,于端午拜神祭祖之际在宫中设祭,以悦神祈福,消除邪祟。
乐昌欲走,身后之人却停住脚步,一动不动。
手上的湿濡粘腻感总算让她察觉到身后人的异常之处。
她转身,盯着正抱着木匣,指尖泛白的陆银华,歪头疑惑道:“怎么了?你身子还有不适?”
陆银华摇了摇头,沉了一口气,似下定某种决心般,嘴角勾起一抹笑,道:“殿下,我想请见皇后娘娘。”
*
举行祭天大典的大殿前黄钟大吕之音不绝于耳,锣鼓喧天,各处弥漫着香蒲香兰的气息和符纸的灰味。
祭台下站满文武百官,乌压压一片,个个神情肃穆。
此时弘元帝李璨洄与皇后王圩立于祭祀天地大鼎前,焚香献酒。
一旁礼官齐声高唱道:“呜呼!天子祭天!”
弘元帝持黄诏,高声唱道:“皇皇上天,昭临下土。惟天惠民,奉天辟壤。愿昭阴阳不测之神明,以示彰表无私之满腔。吾等衣华夏服章,法始祖规制,以祀昊天。祈湘水病疫消,愿大雍风调雨顺,无灾无殃,国家昌盛,天下大同。敬请昊天上帝,皇天后土据此为证,大雍天子李璨洄敬拜于洪武大殿。”
祭词唱完,三牲、玉璧、玉圭、锦帛等祭品皆投于鼎中,于生刍之上,弘元帝接过礼官恭呈来的火把,将生刍点燃。
霎时间,鼎中腾起烈烈火光,烟火升腾,似于乌金争辉。
祭天结束,帝后二人回到御座前。
不曾想,皇后头疾发作,疼痛难耐,于是弘元帝命内侍扶皇后于偏殿休息。
站在远处观望的陆银华与乐昌二人见状,纷纷转向偏殿。
而届时,祭台下的领头天师头戴黄金目的方相氏面具,身着玄衣朱裳,迈着疾步入内,披着熊皮,持戈扬盾,头装弓弩,手脚并用,作野兽姿态声绝于上天。十二神兽行恐吓之态,或奔或伏击,驱赶瘟神。
四方站着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四大神兽。
带假面的隶人随行,手持法器,厉声呼唤神明,鼓角之声不绝于耳。
在乐昌的带领下,陆银华毫无阻碍地穿过层层守卫,来到偏殿请见皇后。在经过祭坛侧时,她匆匆扫了眼众人,若有所思般紧闭双唇。
入殿时,乐昌脚步顿了顿,若有所思地望着陆银华:“为什么非得这个时候给母后看画?”
“自然是想得娘娘夸奖,得赏赐呀!宫里的物件可是外面花千金都买不到的。”陆银华答道。
“好吧,暂且信你,赏赐要分我五成。你若是骗我的话,你就等着帮我抄书!十本!”随后乐昌比划了一下,恶狠狠地咬牙,耸了耸鼻子,装出恶狠狠样。
陆银华笑了,点了点头。
二人入殿走近,此时宫娥正揉着皇后额角,皇后正皱着眉闭目养神。
见此情形,乐昌便猜到是皇后头疾发作,心中升起担忧,拎起裙摆疾步上前。
“母后,您头疾又犯了。”
皇后常年苦于头疾,近些时日总有记忆似有衰退的征兆,而太医令却病症束手无策。
听见乐昌的说话声,皇后睁开眼,伸手引得乐昌坐于身侧,余光瞥见跟在其后跟着一着草青色衣衫的少女,略带疑惑道:“这孩子是?”
乐昌答道:“她是女儿从前的伴读,礼部侍郎陆时敏的长女,陆银华。上元节宫宴才见过的,您不记得了?”
皇后捏了捏太阳穴,凤眸微闭,似是在思索回忆。
见状,陆银华行跪拜礼磕头:“礼部侍郎陆时敏之女陆银华,拜见皇后娘娘,愿娘娘福泽绵长,万寿无疆。”
立在皇后身前的嬷嬷也俯身低声道:“上元宫宴上有个穿桃粉色披风的孩子,拿出了一堆绢花做的发钗送给殿下,殿下又拿出两朵最好看的送给娘娘。在官员的女眷献得画作中,娘娘还曾夸奖过这个孩子作的画。”
在嬷嬷的提醒下,皇后似乎才想起有这么一个人,玉指轻点着额角:“是有这么个孩子,是个聪明孩子,一手水墨丹青倒是不错。别跪着了,起来吧。”
乐昌正愁找不到如何理由解释为何带陆银华入殿,听着母后这么一说,眸光微动,搂住皇后的手臂,亲昵地贴近撒娇。
“是呀,最是擅长水墨丹青了。华儿送给儿臣一副清池月荷图,我见着甚好,迫不及待想同母后赏画,讨母后高兴,就将她带来了。”说完急忙招手让陆银华上前。
皇后轻捏着乐昌的鼻子,宠溺道:“既然乐昌都说好,那母后也看看。”转头对着跪在地上的陆银华道,“孩子起来吧。”
陆银华得言起身,低头走近将怀中长匣交于嬷嬷。
嬷嬷打开黑漆木匣,取出画卷,与宫娥一同将其在皇后面前徐徐展开。
皇后抬首观之。
画卷上月色荷花散着微微光华,随风摇曳,跃然纸上。
皇后收紧的面容舒展了些,微笑首肯:“确实好。孩子师从何人?孩子,本宫要赏你,可有要什么?”
然而几人在赏画之际,陆银华无暇顾及旁人在谈论何事,只一心一意暗自观察着偏殿内的布景,看到一处偏阁。
乐昌见陆银华望着他处,迟迟不做声,心中起疑。起身走到她身边,把手搭在她肩头了一下,在耳边嘟囔着:“在想什么?母后在问你老师是谁?还有母后要赏你。怎么,要得赏赐了,还磨磨唧唧的?不想玩啦?你这一天怎么都奇奇怪怪的。”
陆银华被吓得一个激灵,瞬间回神。
见她心不在焉的,乐昌正欲再说,远处传来礼官高声“礼成——”打断话语。
鼓声阵阵,击镈声响彻天地,以通神灵。
这是礼成的信号!悦神结束,陆银华顿觉来不及了!
得快一点让皇后入偏阁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