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寅时,黎昭文起床盥洗,穿上绿袍,拿上檀木笏,在裴越的陪同下沿路赶往奉天门。
早朝要在白日破晓之际举行,故而天色未明,街道上便已出现了许多官员的车马。
以前即便在宫里每日要去讲堂,黎昭文都不曾早起过,有时冬日寒冷,不想离开温暖被褥,甚至会和杨宗道商议,把日讲的时间推迟。
如今朝这般寅时早起,是她的人生初体验。
为了打起精神,她特意选择乘马出行,尽管全身受清晨冷风的吹袭,精神却依然不振。
眼前的人群和灯光因眼睛不断眨动而模糊不清,头颅不自觉低垂,握住缰绳的手不自觉放松,如果不是裴越提醒,黎昭文早就无以自控地往马背倾倒了。
最让她难堪的是,她这副昏昏欲睡的模样,竟被顾景渊看到了。
他靠近黎昭文,说道:“昭文弟弟,好久不见。”
黎昭文客气道:“景渊兄别来无恙。”
自那日在林珣生辰宴试探黎昭文后,顾景渊便再也没有主动联系黎昭文。少了这个劲敌的叨扰,黎昭文也乐得清静。
今日再次与他相见,她脑海中只有一个想法:“那次试探得太明显,现在他应该不会轻举妄动了吧。”
世间事难以琢磨,人的心难以揣测,对付顾景渊这样的对手,她从来都没有十足的把握。
但她并不知道,她很擅长洞察他的心。
顾景渊自幼由父亲抚养长大,成长过程中不曾体味过无微不至的母爱,严厉的父亲是陪伴他成长的唯一主角。
他的性格多继承于他的父亲,就算后来与父亲分隔两地,小时候耳濡目染的教导依旧深深影响着他。由此造就的他,远比同龄人更懂得处事立身,性情亦远比同龄人更刚韧沉稳。
他习惯处变不惊,犹如平静的湖面毫无波澜,黎昭文的出现,如投至湖中的磐石,穿透他这深不见底的湖面,将他的沉着冷静层层击破。
他不得不承认,自与黎昭文相遇,他的头脑便不再如从前那样冷静了。那日贸然试探她便可算一佐证。
这样与以往不同的情绪令他十分不解,按现在的情势而言,她不过是一介文人,对他构不成威胁,他本不必忌惮她。
但倘若她真的重生,一切便会有所不同了。那日生辰宴,他的轻率暴露了自己的意图,亦暴露了自己的特殊境遇,知道这一切的她,会有怎样的动作?
他是害死她家人的凶手之一,她决计不会轻易放过他。
他心想:“事情既已发生,后悔是来不及了。她那日毫无反应,貌似并不知道我的意图,难道她根本就没有重生?”
转顾黎昭文,见她态度如常,顾景渊又想:“多思无益,暂且观望她下一步是什么动作,三月后太子就要巡抚了,届时看她会不会跟着一起去,如果她也去了,那我之前的猜测定不会有错。”
三日前靖扬突遭地震侵袭,百姓死伤不计其数,今日早朝,皇帝主要与朝臣商讨赈灾事宜。
数日处理朝政积攒的疲惫,在皇帝脸上清晰可见,他说道:“今年靖扬的粮税就免了吧,他们去年受旱灾影响,全年无收,今年又遇地震大灾,必定是没有余额上供朝廷。百姓们过得艰苦,众卿务必要安排好赈灾事宜,以慰灾民之心。”
黎昭文端正站立在朝臣队列中,神思却游离在外,以致今日早朝的内容是什么,她都不知道。
此刻的她思如潮涌,满心只在乎下一步计划该怎样进行:“怎么才能当选哥哥的侍读?殿试若非爹爹首肯,状元之位绝不会属于我,这次能铤而走险通过殿试,全仰仗爹爹对我的认可。既是如此,我接下来只须在老师面前好好表现即可。太子侍读的人选由爹爹和老师决定,得到他们二人的肯定,比什么都重要。”
但回忆迄今为止杨宗道对自己的态度,又苦恼:“我与老师接触的机会不多,实不知他到底对我是何想法。当日恩荣宴,人人都夸赞我策文写得好,唯独老师一言不发,难道他评我为第一名不是出于本意?”
她忽想起杨宗道成为她老师时,宫人们的种种议论;他们都说,他所以当她的老师,是迫于皇命,堂堂首辅绝不会自愿委身给公主当老师,这其间定蕴藏着为人臣子的无奈。
那时的她以为是自己委屈了老师,当即便亲口向他确认此事,岂知他先是朗然一笑,后反问她:“殿下,你喜欢听话的臣子么?”
黎昭文想了想,摇头道:“喜欢,但并不完全喜欢,因为如果我做错了事,身边没有人纠正我的话,说不定我就会一错再错,终至酿成大祸。”
杨宗道继续问:“那你认为一个首辅,应不应该有自己的主见?”
黎昭文不假思索道:“首辅是内阁首脑,是辅佐爹爹主持大政的长官,当然应该要有自己的主见。一个担此重任的大臣,如果一味只听命于皇帝,那和做傀儡有什么区别。”
杨宗道颔首道:“不错,所以在殿下眼里,臣是傀儡吗?”
他既主动说清,黎昭文即刻便明白他的话意,但心中仍有疑团未解,“老师,你去当哥哥的老师该多好,我既是女儿身,又无皇位继承,你当我的老师能有何益处?”
“世间事并非件件都有利可争,许多决定,不过是顺应本心罢了,”杨宗道向她袒露自己的想法,“殿下聪明伶俐,刻苦用功,毫不逊色于男子,能有殿下这样的学生,是臣的荣幸。”
他字字句句尽是诚恳之意,黎昭文心下不禁为之感动,“以后我要当老师最出色的学生,我要打破所有人的成见,让他们知道女子亦可以才华卓越的文人。”
她原以为杨宗道把她的策文评为第一,全因她是皇帝钦定的状元,而今回想起老师从前的话语,忽觉得是自己多想了。
她寻思:“不久之后就要在文渊阁进学了,老师是讲习官之一,届时我定能有许多与他接触的机会,我何必现在自寻苦恼?”
散朝后,她与苏凌陟一齐步行至翰林院。因前世多闻苏凌陟的事迹,知晓他是善良淳厚之人,故而黎昭文对他颇具好感,不排斥与他亲近。
苏凌陟因恩荣宴黎昭文率先出言维护自己,对她心生感激,加之几日相处下来,二人言语十分投机,是以逐渐熟稔。
翰林院设在承天门左侧,内部分为翰林院官署、文史馆、文翰馆三个工作机构,另还有一排平房为存放朝廷诏旨、各部院档案邸报的衙舍,名为文牍房。
因新科进士不久后便要入文渊阁进学,故而长官没有另外给他们安排事务。黎昭文和苏凌陟决定在文牍房查看档案文移,以此度过这几日的闲暇时光。
正是一年春深之时,偶有惠风至,飘絮飞花于莹莹春光中同蝶共舞,明媚的光华投射在文牍房廊下地砖,在这亦暗亦明处有两名内臣,其一手执鞭子站立,其一跪地忍受鞭笞。
执鞭人的作态和眼前的清雅春景格格不入,黎昭文不禁蹙眉。
他们在文牍房的尽头处,并不知晓黎昭文和苏凌陟的到来,黎昭文上前扬声喝止:“住手!”
执鞭人闻言不再动作,辨出黎昭文和苏凌陟后,朝两人躬身一揖:“黎大人,苏大人。”
跪着的那名内臣慌忙站起行礼,黎昭文微微一怔,认出他是皇帝近身内臣赵循的徒弟刘骐,此时他还未被调入禁中。
他年岁与黎昭文相仿,此时见他衣衫隐隐渗出血迹,行礼时强忍着疼痛,孱弱的身体忍不住颤抖,黎昭文心下恻然生悯
她蹙眉问道:“中贵人,他犯了什么错?”
执鞭人答道:“新抄送的一批副本,被他弄湿了,大人您说这能不罚吗?”
刘骐悻悻反驳道:“我没有,不是我弄湿的。”
持鞭人不满他的反驳,又不好在黎昭文和苏凌陟面前发作,只得默默噤声,怒瞪他一眼。
黎昭文看出其中端倪,道:“那批副本在哪?不管是何人弄湿,重新抄送一遍才是要紧事务,中贵人,你说呢?”
执鞭人连声答应:“大人说的是,我这就叫他回去写。”
苏凌陟道:“既已出错过一次,还是让这位中贵人就近回文牍房抄录更为稳妥。”
执鞭人不愿碰壁,忙答复道:“还是大人考虑周到。”转首吩咐刘骐,“赶紧去吧,今日我就罚你到这。”
执鞭人又和两人说了几句闲话后才离去,刘骐也因此暗暗松了口气,忙下拜答谢道:“刘骐谢二位大人。”
他的目光着意在黎昭文脸上停留,好似有话要说,碍于苏凌陟在场,只得咽下满腹话语。
黎昭文双手搀起他,道:“不必客气,在宫中供职难免有所疏漏,中贵人日后小心。”
回到文牍房后,他们三人齐案而坐,被沾湿的副本有数十本,黎昭文和苏凌陟觉得闲来无事,便帮着刘骐一起抄录。
黎昭文细细观察刘骐书写,发现他能写得一笔端庄优美的楷书,颇为赞赏道:“中贵人居然写得如此一手好字!”
刘骐略一笑,道:“大人谬赞了,都是少时在内书堂所学,笔力不及大人。”
他九岁入宫,十岁被选入内书堂读书,习书练字是他的本职。只是过去年纪稚幼,会厌倦每日背书练字,偶尔临摹不合词林老师意,便会被司礼监提督要求跪在圣人像前,用戒方打手以示惩罚。现在练成的书法,都来于他接受的每次惩罚。
这些种种,他不会和任何人提及。
一面闲谈一面抄写容易出现纰漏,不多时三人就缄默不语,认真抄写副本。
三人合力,副本很快便抄完了,便在此时,一名内臣突然入内,他朝黎苏二人躬身一揖:“二位大人,首辅大人命我带你们至文华殿。”
早朝要在白日破晓之际举行,故而天色未明,街道上便已出现了许多官员的车马。
以前即便在宫里每日要去讲堂,黎昭文都不曾早起过,有时冬日寒冷,不想离开温暖被褥,甚至会和杨宗道商议,把日讲的时间推迟。
如今朝这般寅时早起,是她的人生初体验。
为了打起精神,她特意选择乘马出行,尽管全身受清晨冷风的吹袭,精神却依然不振。
眼前的人群和灯光因眼睛不断眨动而模糊不清,头颅不自觉低垂,握住缰绳的手不自觉放松,如果不是裴越提醒,黎昭文早就无以自控地往马背倾倒了。
最让她难堪的是,她这副昏昏欲睡的模样,竟被顾景渊看到了。
他靠近黎昭文,说道:“昭文弟弟,好久不见。”
黎昭文客气道:“景渊兄别来无恙。”
自那日在林珣生辰宴试探黎昭文后,顾景渊便再也没有主动联系黎昭文。少了这个劲敌的叨扰,黎昭文也乐得清静。
今日再次与他相见,她脑海中只有一个想法:“那次试探得太明显,现在他应该不会轻举妄动了吧。”
世间事难以琢磨,人的心难以揣测,对付顾景渊这样的对手,她从来都没有十足的把握。
但她并不知道,她很擅长洞察他的心。
顾景渊自幼由父亲抚养长大,成长过程中不曾体味过无微不至的母爱,严厉的父亲是陪伴他成长的唯一主角。
他的性格多继承于他的父亲,就算后来与父亲分隔两地,小时候耳濡目染的教导依旧深深影响着他。由此造就的他,远比同龄人更懂得处事立身,性情亦远比同龄人更刚韧沉稳。
他习惯处变不惊,犹如平静的湖面毫无波澜,黎昭文的出现,如投至湖中的磐石,穿透他这深不见底的湖面,将他的沉着冷静层层击破。
他不得不承认,自与黎昭文相遇,他的头脑便不再如从前那样冷静了。那日贸然试探她便可算一佐证。
这样与以往不同的情绪令他十分不解,按现在的情势而言,她不过是一介文人,对他构不成威胁,他本不必忌惮她。
但倘若她真的重生,一切便会有所不同了。那日生辰宴,他的轻率暴露了自己的意图,亦暴露了自己的特殊境遇,知道这一切的她,会有怎样的动作?
他是害死她家人的凶手之一,她决计不会轻易放过他。
他心想:“事情既已发生,后悔是来不及了。她那日毫无反应,貌似并不知道我的意图,难道她根本就没有重生?”
转顾黎昭文,见她态度如常,顾景渊又想:“多思无益,暂且观望她下一步是什么动作,三月后太子就要巡抚了,届时看她会不会跟着一起去,如果她也去了,那我之前的猜测定不会有错。”
三日前靖扬突遭地震侵袭,百姓死伤不计其数,今日早朝,皇帝主要与朝臣商讨赈灾事宜。
数日处理朝政积攒的疲惫,在皇帝脸上清晰可见,他说道:“今年靖扬的粮税就免了吧,他们去年受旱灾影响,全年无收,今年又遇地震大灾,必定是没有余额上供朝廷。百姓们过得艰苦,众卿务必要安排好赈灾事宜,以慰灾民之心。”
黎昭文端正站立在朝臣队列中,神思却游离在外,以致今日早朝的内容是什么,她都不知道。
此刻的她思如潮涌,满心只在乎下一步计划该怎样进行:“怎么才能当选哥哥的侍读?殿试若非爹爹首肯,状元之位绝不会属于我,这次能铤而走险通过殿试,全仰仗爹爹对我的认可。既是如此,我接下来只须在老师面前好好表现即可。太子侍读的人选由爹爹和老师决定,得到他们二人的肯定,比什么都重要。”
但回忆迄今为止杨宗道对自己的态度,又苦恼:“我与老师接触的机会不多,实不知他到底对我是何想法。当日恩荣宴,人人都夸赞我策文写得好,唯独老师一言不发,难道他评我为第一名不是出于本意?”
她忽想起杨宗道成为她老师时,宫人们的种种议论;他们都说,他所以当她的老师,是迫于皇命,堂堂首辅绝不会自愿委身给公主当老师,这其间定蕴藏着为人臣子的无奈。
那时的她以为是自己委屈了老师,当即便亲口向他确认此事,岂知他先是朗然一笑,后反问她:“殿下,你喜欢听话的臣子么?”
黎昭文想了想,摇头道:“喜欢,但并不完全喜欢,因为如果我做错了事,身边没有人纠正我的话,说不定我就会一错再错,终至酿成大祸。”
杨宗道继续问:“那你认为一个首辅,应不应该有自己的主见?”
黎昭文不假思索道:“首辅是内阁首脑,是辅佐爹爹主持大政的长官,当然应该要有自己的主见。一个担此重任的大臣,如果一味只听命于皇帝,那和做傀儡有什么区别。”
杨宗道颔首道:“不错,所以在殿下眼里,臣是傀儡吗?”
他既主动说清,黎昭文即刻便明白他的话意,但心中仍有疑团未解,“老师,你去当哥哥的老师该多好,我既是女儿身,又无皇位继承,你当我的老师能有何益处?”
“世间事并非件件都有利可争,许多决定,不过是顺应本心罢了,”杨宗道向她袒露自己的想法,“殿下聪明伶俐,刻苦用功,毫不逊色于男子,能有殿下这样的学生,是臣的荣幸。”
他字字句句尽是诚恳之意,黎昭文心下不禁为之感动,“以后我要当老师最出色的学生,我要打破所有人的成见,让他们知道女子亦可以才华卓越的文人。”
她原以为杨宗道把她的策文评为第一,全因她是皇帝钦定的状元,而今回想起老师从前的话语,忽觉得是自己多想了。
她寻思:“不久之后就要在文渊阁进学了,老师是讲习官之一,届时我定能有许多与他接触的机会,我何必现在自寻苦恼?”
散朝后,她与苏凌陟一齐步行至翰林院。因前世多闻苏凌陟的事迹,知晓他是善良淳厚之人,故而黎昭文对他颇具好感,不排斥与他亲近。
苏凌陟因恩荣宴黎昭文率先出言维护自己,对她心生感激,加之几日相处下来,二人言语十分投机,是以逐渐熟稔。
翰林院设在承天门左侧,内部分为翰林院官署、文史馆、文翰馆三个工作机构,另还有一排平房为存放朝廷诏旨、各部院档案邸报的衙舍,名为文牍房。
因新科进士不久后便要入文渊阁进学,故而长官没有另外给他们安排事务。黎昭文和苏凌陟决定在文牍房查看档案文移,以此度过这几日的闲暇时光。
正是一年春深之时,偶有惠风至,飘絮飞花于莹莹春光中同蝶共舞,明媚的光华投射在文牍房廊下地砖,在这亦暗亦明处有两名内臣,其一手执鞭子站立,其一跪地忍受鞭笞。
执鞭人的作态和眼前的清雅春景格格不入,黎昭文不禁蹙眉。
他们在文牍房的尽头处,并不知晓黎昭文和苏凌陟的到来,黎昭文上前扬声喝止:“住手!”
执鞭人闻言不再动作,辨出黎昭文和苏凌陟后,朝两人躬身一揖:“黎大人,苏大人。”
跪着的那名内臣慌忙站起行礼,黎昭文微微一怔,认出他是皇帝近身内臣赵循的徒弟刘骐,此时他还未被调入禁中。
他年岁与黎昭文相仿,此时见他衣衫隐隐渗出血迹,行礼时强忍着疼痛,孱弱的身体忍不住颤抖,黎昭文心下恻然生悯
她蹙眉问道:“中贵人,他犯了什么错?”
执鞭人答道:“新抄送的一批副本,被他弄湿了,大人您说这能不罚吗?”
刘骐悻悻反驳道:“我没有,不是我弄湿的。”
持鞭人不满他的反驳,又不好在黎昭文和苏凌陟面前发作,只得默默噤声,怒瞪他一眼。
黎昭文看出其中端倪,道:“那批副本在哪?不管是何人弄湿,重新抄送一遍才是要紧事务,中贵人,你说呢?”
执鞭人连声答应:“大人说的是,我这就叫他回去写。”
苏凌陟道:“既已出错过一次,还是让这位中贵人就近回文牍房抄录更为稳妥。”
执鞭人不愿碰壁,忙答复道:“还是大人考虑周到。”转首吩咐刘骐,“赶紧去吧,今日我就罚你到这。”
执鞭人又和两人说了几句闲话后才离去,刘骐也因此暗暗松了口气,忙下拜答谢道:“刘骐谢二位大人。”
他的目光着意在黎昭文脸上停留,好似有话要说,碍于苏凌陟在场,只得咽下满腹话语。
黎昭文双手搀起他,道:“不必客气,在宫中供职难免有所疏漏,中贵人日后小心。”
回到文牍房后,他们三人齐案而坐,被沾湿的副本有数十本,黎昭文和苏凌陟觉得闲来无事,便帮着刘骐一起抄录。
黎昭文细细观察刘骐书写,发现他能写得一笔端庄优美的楷书,颇为赞赏道:“中贵人居然写得如此一手好字!”
刘骐略一笑,道:“大人谬赞了,都是少时在内书堂所学,笔力不及大人。”
他九岁入宫,十岁被选入内书堂读书,习书练字是他的本职。只是过去年纪稚幼,会厌倦每日背书练字,偶尔临摹不合词林老师意,便会被司礼监提督要求跪在圣人像前,用戒方打手以示惩罚。现在练成的书法,都来于他接受的每次惩罚。
这些种种,他不会和任何人提及。
一面闲谈一面抄写容易出现纰漏,不多时三人就缄默不语,认真抄写副本。
三人合力,副本很快便抄完了,便在此时,一名内臣突然入内,他朝黎苏二人躬身一揖:“二位大人,首辅大人命我带你们至文华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