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华殿是皇帝经筵之所,皇帝不在时,群臣也会在此举行廷议、坐而论道。翰林院需有人负责廷议记录,杨宗道此时命他们前往,应是负责此职。
先前黎昭文始终无法测度杨宗道的想法,而今他命他们前往文华殿,她霎时便领悟到他的心意。
其实翰林院内有许多可负责廷议记录的人选,今日是黎昭文和苏凌陟当值的第一天,论资排辈他们都不是最佳人选,杨宗道如此安排,显然是有意照拂他们。
两人入殿时,朝臣均已各就其位。这种规模的廷议与朝会不同,只有阁臣、九卿、科道参与,其时氛围亦不似朝会那般肃谨。
见人员皆到齐,杨宗道朗声宣布今日的议题:“前些时日我与阁老们一起到京营巡视,发现各卫所的实力参差不齐,部分军士更是怠于操练,京师乃天子所居之处,京营守备这般单弱,如何能护卫天子。依我之见,京营必须重新招募新兵,裁汰各卫所的无用之士,各位意下如何?”
加强武备是好事,京官在京城居住,京城的安危自是与他们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虽说皇帝的精兵不为他们所用,但至少可保京城安全无恙,从自身利益着想,这必然不是坏事。
杨宗道的话音甫落,众臣间瞬时掀起一片骚动,他们意见不一,各抒己见。
“五军营和神机营招募新兵,三千营就不必了,他们是外族俘虏,比任何人都想留在京师,况且他们天生善齐射,本就不必按照五军营和神机营的方式操练,平时让他们多加牢记排兵布阵的队列便好。”
“凭什么我们汉人的军营要重新招募新兵,他们外族的却不用,这成何体统。既是要招募新兵,那整个都督府都要进行一次整改,没有谁能成为特例。”
“裁汰旧兵就意味着国家此前在他们身上花费的财力和时间,统统都白费,这笔损耗当由谁负责?”
“不如暂且先别招募新兵吧,如今天下太平,京营的军士不曾真正实战过,难免会有力不从心的时候。他们既疏于操练,咱们借此机会警示他们,命他们日后加紧操练便是,何必再动用人力招募新兵。”
各番言论此起彼伏,各人的说法均有几分道理,是以谁也劝服不了谁。
林珣道:“西北边境常年受虏寇侵扰,何以大家都默认天下太平?眼下既知京营问题所在,就当立即整饬,财力和人力的损耗是小事,护卫陛下的安全才是大事,还望各位能分辨清楚。”
黎昭文闻言,书写的手不由一顿,她有些意外,没料到林珣会与自己想法一致。
兵部和都督府的权力相等,相互制约,都督府既是出错的一方,他作为兵部尚书,大可静观其变,不予评价。
可他如今不仅公平正论,字字句句间,亦尽是展现臣子对皇帝的维护,令人无可挑剔。
他圆满的言语,容易让人产生一种错觉,本是亲自开启城门迎淮王的逆臣,而今却是为君王着想的忠臣,倘若不是早已预见结果,黎昭文兴许会误以为他真的忠于皇帝。
尽管他言之在理,却依旧有人反驳,以致方静默下来的朝臣再次据理而辩。
看着他们喋喋不休,黎昭文初次深切体会到了皇帝的烦恼,以前他常说自己最不喜欢听朝臣们争论,因为他们最擅长的便是抓住一个错处借题发挥,他们争论的最终目的不是为解决问题,而是为保全自己的利益。
譬如现在,他们关注的重点不是招募新兵,而是在争论治兵不力的罪责该由谁承担。
杨宗道似乎早就对此习以为常了,偶尔有人征询他意见时,他便回答,无人在意时,他便静默独坐。此刻他与黎昭文四目相对,两人竟皆心照不宜地无奈叹息。
杨宗道扫视了一眼吵得面红耳赤的群臣,说道:“既然大家意见不一,那便签字投票罢,结果今日就上奏陛下。”
招募新兵,兹事体大,兵权在皇帝之手,不论朝臣是何想法,最终决策的人,始终是皇帝。
黎昭文心念一动,起身至杨宗道身边,与他耳语了几句,得到杨宗道首肯后,黎昭文面朝众臣,说道:“京卫担护卫陛下之责,是陛下的亲兵,武备操练可做天下表率。若是陛下能亲临演武场检阅将官军士的训练成果,定能促军心稳定,教天下军士以忠为傲,以强为傲。军士们的实力如何,他们是否应被裁汰,陛下和诸位大人亲眼目睹后,再做决定也不迟。”
林珣道:“不错,检阅时间最好就定在两日后,既防止有人趁机加练,以避罪责,又能在短时间内勘察出各卫所的真正实力。”
这算是当下最合适的方法了,故而在场众臣皆无异议。
从恩荣宴至今,林珣两度回护黎昭文,尽显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之意。
他这么做,究竟是出于何意?
当初他背叛皇帝,无非是因淮王兵临城下,他取巧迎合,才能有利可图。他这样的人,喜欢算计一切,绝不会无缘无故帮助某人。
她想,他之所以屡次帮她,是处心积虑,是别有意图。
她如此设想,绝非她神机妙算,而因她自己也是有所图谋之人。
传言顾景渊营下的将士实力斐然,是百里挑一的精兵。黎昭文提议皇帝检阅都督府,一来是想探看顾景渊部下的实力,二来是为伺机促成三千营解散。
由外族组成的军营,难保他们不起异心。
三千营内最危险的人物,当属助林珣开城门的首领其格其,现在虽不能立即撤去他的职务,然朝臣中多有不满三千营的人,届时大可再做文章,彻底除去他这一祸患。
思虑了许久,黎昭文才缓缓止步,她抬首望天,见日影西斜,一轮弯月则在彼端若隐若现,她行走在暮色和月色间,到春华楼赴约。
太祖皇帝对二、三甲进士的授官制度有明确规定,他们在正式任职前,须到各衙门观政半年,后由吏部根据名次资质授职,凡观政于各衙门的进士,俱称为“庶吉士”。
然从宣景二年开始,庶吉士又有了另一层新身份。
在殿试结束后,朝廷会另进行一次选拔——馆选,参选者为二、三甲进士。顺利通过馆选的进士,与一甲进士一起在翰林院参加修业,修业时间不定,长则四年,短则三月。
修业结束,成为“散馆”,在此之后,庶吉士将被授职为京官。
朝廷没有明文规定所有二、三甲进士都必须参加馆选,是以未参加馆选的进士即由吏部指派观政。
林延纪此次殿试考中三甲第二十七名,但他不意参加馆选,而是选择直接观政。
他说起此间缘由时,喜乐之色溢于言表,“若是入了翰林院修业,以后十有八九要留在京师,我现在就期盼吏部给我分个好衙门,最好就是让我离京观政,这样我就不必再整日面对我父亲了。”
观政不拘泥于京中,许多进士也会离京观政,离京是林延纪最满意的结果,故而他对此甚是期待。
黎昭文举杯提前为他庆贺:“那我便祝延纪兄得偿所愿罢。”
林延纪将杯中酒一饮而尽,长吁了一口气:“最近家中事情太多,我还是趁早离开比较好。”
未待黎昭文询问,他便开口抱怨道:“我父亲给嫣谣定了一门亲事,对方是顺天府尹的小儿子,那人容貌英俊,举止端方,年纪也与嫣谣相仿,是个不错的良配。但你也知道,嫣谣喜欢的是景渊,虽是被景渊拒绝了,可她这心思却还系在人家身上,不论我父亲怎么劝说,都不肯嫁人。”
黎昭文疑惑林珣为何突然为林嫣谣择婿,遂说道:“林小姐方至及笄之年,林大人缘何这么早便送她出嫁。”
林延纪自己也毫无头绪,随口道:“我也觉得奇怪,之前他分明舍不得嫣谣嫁人,如今又急匆匆议亲,像是在害怕什么似的。”
黎昭文心想:“害怕?他有什么可怕的……”
说起害怕,林珣最该怕的,应是孙辙武的腌臜旧事败露。
滥杀百姓、谎报军额、贪污军饷,这几条罪责足以让他身败名裂,他虽不是从中获利的人,却是处心隐瞒这一切的人,届时皇帝追责,他必定难辞其咎。
庆邑兵变至今已有三十余载,林珣若有良心,便不会心安理得身居高位这么多年,而今他害怕的,无非是孙辙武的赃款落入他人之手。
想到此处,黎昭文愈发疑惑:“可这些与林嫣谣的婚事有何关系?难道他是想借顺天府尹之力?”
自孙辙武的密信送至京师,林珣便开始加意提防身边人,或许他察觉到了府中有眼线,是以分批遣散了许多府内的新人。
黎昭文安插在林府的眼线,也在遣散人员之中,故而她现在对林府的消息不甚了然。
她斟酌词语,用尽可能自然的语气说道:“他应该不是害怕,而是想尽早给林小姐找一个好归宿,你之前不是说过么?顺天府尹和林大人是多年好友,两家结亲是再合适不过的好事了。”
林延纪颇不认同此想法,只一味责怪林珣:“即使如此,他又何必在这个节点议亲,本来嫣谣就心有所属,现在叫她另嫁他人,不就正中她的痛处么?我真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
黎昭文引导他说出她想要的话题:“的确,他既素来疼爱林小姐,如今多次不顺她意,全然不像他以往的作风。林大人近来是不是遇到了烦心事?”
林延纪想了想,推测道:“他平日遇事冷静,我从来没见他慌张过,唯一的特例,便是当年他的学生受人诬陷之时,那是我第一次见他乱了分寸。我想这次他的反常,应该也与那建州总兵有关吧。”
黎昭文淡淡道:“如此说来,他这次当是遇到了棘手事,而且是他一人无法解决的棘手事。”
回忆父亲近日的种种古怪之处,林延纪蓦然有了一个可怕的念头:“他草草送嫣谣出嫁,莫非是为了和顺天府尹连手解决这件棘手事?嫣谣竟成了他交易的筹码。”
林延纪不敢深思这个念头,尽管他不喜父亲,却实不愿这个念头成为事实。
见他神色郁郁,黎昭文心下暗喜。
她的引导奏效了。
先前黎昭文始终无法测度杨宗道的想法,而今他命他们前往文华殿,她霎时便领悟到他的心意。
其实翰林院内有许多可负责廷议记录的人选,今日是黎昭文和苏凌陟当值的第一天,论资排辈他们都不是最佳人选,杨宗道如此安排,显然是有意照拂他们。
两人入殿时,朝臣均已各就其位。这种规模的廷议与朝会不同,只有阁臣、九卿、科道参与,其时氛围亦不似朝会那般肃谨。
见人员皆到齐,杨宗道朗声宣布今日的议题:“前些时日我与阁老们一起到京营巡视,发现各卫所的实力参差不齐,部分军士更是怠于操练,京师乃天子所居之处,京营守备这般单弱,如何能护卫天子。依我之见,京营必须重新招募新兵,裁汰各卫所的无用之士,各位意下如何?”
加强武备是好事,京官在京城居住,京城的安危自是与他们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虽说皇帝的精兵不为他们所用,但至少可保京城安全无恙,从自身利益着想,这必然不是坏事。
杨宗道的话音甫落,众臣间瞬时掀起一片骚动,他们意见不一,各抒己见。
“五军营和神机营招募新兵,三千营就不必了,他们是外族俘虏,比任何人都想留在京师,况且他们天生善齐射,本就不必按照五军营和神机营的方式操练,平时让他们多加牢记排兵布阵的队列便好。”
“凭什么我们汉人的军营要重新招募新兵,他们外族的却不用,这成何体统。既是要招募新兵,那整个都督府都要进行一次整改,没有谁能成为特例。”
“裁汰旧兵就意味着国家此前在他们身上花费的财力和时间,统统都白费,这笔损耗当由谁负责?”
“不如暂且先别招募新兵吧,如今天下太平,京营的军士不曾真正实战过,难免会有力不从心的时候。他们既疏于操练,咱们借此机会警示他们,命他们日后加紧操练便是,何必再动用人力招募新兵。”
各番言论此起彼伏,各人的说法均有几分道理,是以谁也劝服不了谁。
林珣道:“西北边境常年受虏寇侵扰,何以大家都默认天下太平?眼下既知京营问题所在,就当立即整饬,财力和人力的损耗是小事,护卫陛下的安全才是大事,还望各位能分辨清楚。”
黎昭文闻言,书写的手不由一顿,她有些意外,没料到林珣会与自己想法一致。
兵部和都督府的权力相等,相互制约,都督府既是出错的一方,他作为兵部尚书,大可静观其变,不予评价。
可他如今不仅公平正论,字字句句间,亦尽是展现臣子对皇帝的维护,令人无可挑剔。
他圆满的言语,容易让人产生一种错觉,本是亲自开启城门迎淮王的逆臣,而今却是为君王着想的忠臣,倘若不是早已预见结果,黎昭文兴许会误以为他真的忠于皇帝。
尽管他言之在理,却依旧有人反驳,以致方静默下来的朝臣再次据理而辩。
看着他们喋喋不休,黎昭文初次深切体会到了皇帝的烦恼,以前他常说自己最不喜欢听朝臣们争论,因为他们最擅长的便是抓住一个错处借题发挥,他们争论的最终目的不是为解决问题,而是为保全自己的利益。
譬如现在,他们关注的重点不是招募新兵,而是在争论治兵不力的罪责该由谁承担。
杨宗道似乎早就对此习以为常了,偶尔有人征询他意见时,他便回答,无人在意时,他便静默独坐。此刻他与黎昭文四目相对,两人竟皆心照不宜地无奈叹息。
杨宗道扫视了一眼吵得面红耳赤的群臣,说道:“既然大家意见不一,那便签字投票罢,结果今日就上奏陛下。”
招募新兵,兹事体大,兵权在皇帝之手,不论朝臣是何想法,最终决策的人,始终是皇帝。
黎昭文心念一动,起身至杨宗道身边,与他耳语了几句,得到杨宗道首肯后,黎昭文面朝众臣,说道:“京卫担护卫陛下之责,是陛下的亲兵,武备操练可做天下表率。若是陛下能亲临演武场检阅将官军士的训练成果,定能促军心稳定,教天下军士以忠为傲,以强为傲。军士们的实力如何,他们是否应被裁汰,陛下和诸位大人亲眼目睹后,再做决定也不迟。”
林珣道:“不错,检阅时间最好就定在两日后,既防止有人趁机加练,以避罪责,又能在短时间内勘察出各卫所的真正实力。”
这算是当下最合适的方法了,故而在场众臣皆无异议。
从恩荣宴至今,林珣两度回护黎昭文,尽显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之意。
他这么做,究竟是出于何意?
当初他背叛皇帝,无非是因淮王兵临城下,他取巧迎合,才能有利可图。他这样的人,喜欢算计一切,绝不会无缘无故帮助某人。
她想,他之所以屡次帮她,是处心积虑,是别有意图。
她如此设想,绝非她神机妙算,而因她自己也是有所图谋之人。
传言顾景渊营下的将士实力斐然,是百里挑一的精兵。黎昭文提议皇帝检阅都督府,一来是想探看顾景渊部下的实力,二来是为伺机促成三千营解散。
由外族组成的军营,难保他们不起异心。
三千营内最危险的人物,当属助林珣开城门的首领其格其,现在虽不能立即撤去他的职务,然朝臣中多有不满三千营的人,届时大可再做文章,彻底除去他这一祸患。
思虑了许久,黎昭文才缓缓止步,她抬首望天,见日影西斜,一轮弯月则在彼端若隐若现,她行走在暮色和月色间,到春华楼赴约。
太祖皇帝对二、三甲进士的授官制度有明确规定,他们在正式任职前,须到各衙门观政半年,后由吏部根据名次资质授职,凡观政于各衙门的进士,俱称为“庶吉士”。
然从宣景二年开始,庶吉士又有了另一层新身份。
在殿试结束后,朝廷会另进行一次选拔——馆选,参选者为二、三甲进士。顺利通过馆选的进士,与一甲进士一起在翰林院参加修业,修业时间不定,长则四年,短则三月。
修业结束,成为“散馆”,在此之后,庶吉士将被授职为京官。
朝廷没有明文规定所有二、三甲进士都必须参加馆选,是以未参加馆选的进士即由吏部指派观政。
林延纪此次殿试考中三甲第二十七名,但他不意参加馆选,而是选择直接观政。
他说起此间缘由时,喜乐之色溢于言表,“若是入了翰林院修业,以后十有八九要留在京师,我现在就期盼吏部给我分个好衙门,最好就是让我离京观政,这样我就不必再整日面对我父亲了。”
观政不拘泥于京中,许多进士也会离京观政,离京是林延纪最满意的结果,故而他对此甚是期待。
黎昭文举杯提前为他庆贺:“那我便祝延纪兄得偿所愿罢。”
林延纪将杯中酒一饮而尽,长吁了一口气:“最近家中事情太多,我还是趁早离开比较好。”
未待黎昭文询问,他便开口抱怨道:“我父亲给嫣谣定了一门亲事,对方是顺天府尹的小儿子,那人容貌英俊,举止端方,年纪也与嫣谣相仿,是个不错的良配。但你也知道,嫣谣喜欢的是景渊,虽是被景渊拒绝了,可她这心思却还系在人家身上,不论我父亲怎么劝说,都不肯嫁人。”
黎昭文疑惑林珣为何突然为林嫣谣择婿,遂说道:“林小姐方至及笄之年,林大人缘何这么早便送她出嫁。”
林延纪自己也毫无头绪,随口道:“我也觉得奇怪,之前他分明舍不得嫣谣嫁人,如今又急匆匆议亲,像是在害怕什么似的。”
黎昭文心想:“害怕?他有什么可怕的……”
说起害怕,林珣最该怕的,应是孙辙武的腌臜旧事败露。
滥杀百姓、谎报军额、贪污军饷,这几条罪责足以让他身败名裂,他虽不是从中获利的人,却是处心隐瞒这一切的人,届时皇帝追责,他必定难辞其咎。
庆邑兵变至今已有三十余载,林珣若有良心,便不会心安理得身居高位这么多年,而今他害怕的,无非是孙辙武的赃款落入他人之手。
想到此处,黎昭文愈发疑惑:“可这些与林嫣谣的婚事有何关系?难道他是想借顺天府尹之力?”
自孙辙武的密信送至京师,林珣便开始加意提防身边人,或许他察觉到了府中有眼线,是以分批遣散了许多府内的新人。
黎昭文安插在林府的眼线,也在遣散人员之中,故而她现在对林府的消息不甚了然。
她斟酌词语,用尽可能自然的语气说道:“他应该不是害怕,而是想尽早给林小姐找一个好归宿,你之前不是说过么?顺天府尹和林大人是多年好友,两家结亲是再合适不过的好事了。”
林延纪颇不认同此想法,只一味责怪林珣:“即使如此,他又何必在这个节点议亲,本来嫣谣就心有所属,现在叫她另嫁他人,不就正中她的痛处么?我真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
黎昭文引导他说出她想要的话题:“的确,他既素来疼爱林小姐,如今多次不顺她意,全然不像他以往的作风。林大人近来是不是遇到了烦心事?”
林延纪想了想,推测道:“他平日遇事冷静,我从来没见他慌张过,唯一的特例,便是当年他的学生受人诬陷之时,那是我第一次见他乱了分寸。我想这次他的反常,应该也与那建州总兵有关吧。”
黎昭文淡淡道:“如此说来,他这次当是遇到了棘手事,而且是他一人无法解决的棘手事。”
回忆父亲近日的种种古怪之处,林延纪蓦然有了一个可怕的念头:“他草草送嫣谣出嫁,莫非是为了和顺天府尹连手解决这件棘手事?嫣谣竟成了他交易的筹码。”
林延纪不敢深思这个念头,尽管他不喜父亲,却实不愿这个念头成为事实。
见他神色郁郁,黎昭文心下暗喜。
她的引导奏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