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老的脸色瞬间阴沉下来,眼中闪过一丝怒意,大声喝道:“你这逆女!怎么就这么不懂事?你一个女人家,不找个男人依靠,以后的日子怎么过?你以为在村里待着就能安稳了?你大兄难道愿意养你一辈子?别痴心妄想了!”他气得双手握拳,在原地来回踱步,脸上满是恨铁不成钢的神情。
躲在暗处的殷夫人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心中对牛郎母亲的遭遇充满了同情。
敖丙传音道:“婶娘,当大兄的为何不愿意养妹子?他们是一家人啊。”
殷夫人回头,见敖丙澄澈的双目,头一次语塞了。不知该怎么给他讲,这是个复杂的伦理问题和经济问题。
沉默了一会儿,见杨婵和摩昂都看了过来,她硬着头皮解释道:“大商女子一旦嫁人,便算是夫家的人了。大归以后,在旁人眼中,就好像是不祥之人。她大兄估计是,一来要顾及家族的名声,怕妹妹归家会引来旁人的闲言碎语,影响家族的声誉和亲族女子的婚事。二来,兄长也有自己的家庭要照顾,要考虑嫂嫂的感受啊。嫂嫂可能会担心妹妹在家中久住,会引发一些家庭矛盾。三来,妹妹没有收入,养一口人也要不少钱财。”
还有点难以启齿,哎,怎么有点露出家丑的感觉了呢。
敖丙惊讶了许久,凡人原来要考虑这么多事情啊。
杨婵也惊讶了许久,她终究还年少,自家也不是正常人族家庭,所以也没想过那么多。“那女子可以纺织刺绣补贴家用,怎么会说没有收入呢。”
殷夫人叹了口气,“精卫村有规矩,女子务工所得,为丈夫或父亲支用,到不了她们手里。一旦上了年岁,不能再务工,居住在家中的妹妹定然会被哥嫂嫌弃吃白饭,毕竟这妹妹手中攒不下钱财,便是没有收入。”
杨婵默默听着,寸心姐姐啊,你看,这岂不是另一种光明正大的,以家为名的,以人为奴?
若是精卫村的模式,被其他村子效仿,被姻缘道所吸收,以后凡人女子不仅婚姻要受制于家族,她们的收入都被掠夺了。
“这不公平。”敖丙正色说道,“谁挣的,就该给谁。”
见骂是不管用了,闺女不理会了。风老的语气缓和了些,脸上又堆满关切,继续劝道:“闺女啊,静娘啊,你也知道,咱村里的姑娘个个都温温柔柔,男人也都踏实顾家,谁能料到牛郎他爹是那副德行呢?这事儿确实是我考虑不周,没想到神明也会看走眼。可你如今孤孤单单的,以后的日子还长着呢。爹再给你寻个靠得住的人,你俩成了家,相互照应,这不挺好吗?”
“靠得住?!”静娘忍不住反驳,“男人哪个靠得住。姑姑们,姐妹们嫁的是什么人家,你们都说金玉良缘,可那挣来的金啊玉啊可曾用到她们自己身上。不是在丈夫腰间,就是在儿子手上,甚至是被族中取走。她们,可有一日为自己而活。”
他凑到女儿身边,拉着她的手,继续循循善诱:“你放心,这次爹一定仔细打听,找个老实本分的,绝对不会再让你受委屈了。听爹的话,别再犯倔了,好不好?”村老避而不谈金玉该给谁的问题,哄着女儿仿佛哄豆蔻年华的小姑娘。
静娘甩开父亲的手,眼眶泛红,声音里满是委屈与倔强,她定了定神,晓得讲道理是讲不到一起,干脆就耍,“爹,你别再劝了,就当我没福气,会克夫,你没瞧见牛郎他爹的下场吗?摔得瘫痪在床,话都说不出来。你再给我找一个,我怕是还得克,到时候可就坏了咱们村的名声。你们总说村里姑娘温柔贤淑好嫁人,可我再不是那样的人了,我身上的福气已经没了。你要是非得逼我嫁,我嫁过去也只会又打又骂,闹得鸡犬不宁。”她胸脯剧烈起伏着,像是下了极大的决心,“我就想一个人过,往后的日子,我自己担着,你别管了。”
风老满脸愁容,眉头拧成个“川”字,语重心长地劝道:“静娘,你一个人,往后的日子可咋过哟?”他不停地摇头,眼神里满是担忧,似乎怎么也想不通女儿为何如此固执。
静娘挺直腰杆,一脸坚毅,毫不示弱地回应:“爹,你别小瞧我!我有手有脚,还能干活呢。咱村的纺织机还是我改的,现在用起来又快又好,大伙不都夸吗?凭这手艺,我怎么就养活不了自己?”她目光灼灼,透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我不想再依靠男人过日子,不用丈夫养,也不用大兄养,自己一个人,也能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风老眉头紧锁,脸上的皱纹愈发深刻,他对女儿的话充耳不闻,态度强硬得不容置疑,“女孩子家,哪能不结婚。没个丈夫,以后老了可怎么办?会孤苦伶仃,没人照顾的。”他双手抱在胸前,眼睛直直地盯着女儿,仿佛要将自己的观念强行灌输进去。他绝口不提,静娘在纺织场赚来的钱财都进了他的腰包,养十个女儿到老都够。
静娘见他还是老一套,为了避免吵起来,就干脆不吭声了。说不通,就没必要说,废嘴。
顿了顿,风老抛出两个选择:“我给你两条路。要么现在就乖乖听我的,我选谁你就嫁给谁,安安稳稳过日子。要么你把牛郎接过来,以后跟着儿子生活,让他给你养老。你必须得选一个,不能再这么拖着了!”他的语气斩钉截铁,丝毫没有商量的余地,在他看来,女儿的想法简直荒唐至极,只有按照他说的做,才是正途。
静娘闻言,满脸涨得通红,压抑已久的愤怒如火山般爆发。我是你女儿,要报答你的生养之恩。牛郎可没吃过你家一碗饭,你竟然连他都想算计。
她眼眶泛红,直视父亲,声音因激动而微微颤抖,“爹,我十几岁时,你就拿这套说辞逼我嫁人。现在,你还是这句话!怎么,没丈夫没儿子,我就活不下去了?”
殷夫人点点头,这静娘确实是少见的刚强女子,便是没了丈夫儿子,咱们女子也该自在地活着 。
她深吸一口气,平复了下情绪,接着说道:“你难道没看到,之前在董家,家里的生计全靠我一人操持。织布、操持家务、忙里忙外,哪一样我没做好。可即便如此,我又得到了什么?丈夫不是个人,你也不理解,如今还这样逼我!”她越说越激动,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却倔强地不肯落下,“我受够了,这次,我绝不会再听你的安排!”
杨婵想起自己父母,家里的活计,从来都是两人一起操持的。母亲面上也都是笑意,从不曾有任何埋怨。她从不后悔遇到父亲,放弃女神之位。而静娘,过的是另一种人生。
风老脸上露出一丝急切的神情,他向前迈了一步,试图说服女儿,“不说你那前夫了,可牛郎是你亲生儿子啊,那孩子生得一表人才,品性又好,把他接过来,你后半辈子也有个依靠。让他别跟着那个没用的爹了,跟着你才是正途。”他的眼神中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意味,仿佛这是为女儿和外孙着想的最佳选择。
静娘气得浑身发抖,怒极反笑,“爹,你比我狠心。这主意是真好啊,分明就是在逼牛郎他爹去死!没了牛郎照顾,他根本活不下去。牛郎那么孝顺,怎么可能撇下他爹不管?而且,牛郎莫非就不要名声了不成。将来,他还怎么回董家村见族中叔伯。”她的声音颤抖着,泪水在眼眶里打转,“你就只想着让我嫁人,让我有个依靠,可你什么时候真正为我和牛郎考虑过?”
风老气得脸色涨红,额头上的青筋直跳,双手握拳,声音颤抖地吼道:“我哪句话不是为你好?为你操碎了心,你怎么能这么冤枉我!”他气得直跺脚,眼神中满是委屈和愤怒,“你看看牛郎,天天守着个瘫子爹,他的日子能好过吗?”
杨婵看向两人之间的因果,果然静娘的悲剧之因都栓在她爹身上。那妖灵没有说谎,无论是远嫁,还是“赐福”,都是他爹一手炮制的。到底是何等深仇大恨,他要如此对待自己女儿。明知所托非人,还要把她嫁过去。现在女儿挣脱“赐福”返回家中,他仍要故技重施不成?
静娘毫不示弱,抹掉眼泪,直视着父亲,“我知道牛郎日子难,但他有孝心,愿意照顾他爹。而且我也没不管他,我会给他送钱财,补贴他的生活。”她微微扬起下巴,语气中带着一丝倔强,“我不能为了自己的所谓依靠,让牛郎难做。就好像,爹你总说为我考虑,可你这所谓的考虑,不过是把你的想法强加在我身上罢了!”
风老没了力气,坐下后,满脸无奈,双手一摊,重重地叹了口气,“我怎么就没为你考虑了?你知道吗,隔壁苏村的苏老,想为他那个鳏夫儿子求娶你呢。人家条件多好啊,儿子在官府谋事,家底又厚实,可我都给拒了,这不就是为你着想吗?我寻思着,那苏老的儿子在外面见过的世面多,心思也活泛。他爹苏老年轻时就喜欢沾花惹草,作风不大正。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我怕他儿子也跟他一个样,到时候你嫁过去,他要是还纳几房小妾,你可怎么受得了?指不定要受多少委屈呢。我是你爹,能不心疼你吗?可你怎么就不理解我的苦心呢?”他眉头紧皱,眼神中满是恨铁不成钢的意味,眼巴巴地望着女儿,期待她能明白自己的良苦用心。
杨婵把自己看到的因果,传音告知殷夫人,殷夫人再听风老之言,只觉得风老在乎的恐怕不是品行,而是隔壁村太近!
静娘目光坚定,直直地盯着风老,一字一顿地说:“爹,你若真为我考虑,就该让我进祭祀团。我即便终身不嫁,去祭祀神明,也能寻得内心安宁。我不要儿子回来照顾我,我自己能照顾好自己。我识文断字,懂得礼数,凭什么就不能进祭祀团?”
她微微向前倾身,情绪愈发激动:“这么多年,我在董家受尽苦楚。如今,我只想做自己想做的事。进了祭祀团,我能为村里祈福,也能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你若真疼我,就答应我吧。”
祭祀团?殷夫人想起那妖灵,莫非这静娘发现了什么?
风老气得脸色煞白,身子止不住地颤抖,手指着女儿,声音都变了调:“你糊涂啊!真以为那祭祀团是好去处?你好好瞧瞧,进祭祀团的都是些什么人?不是鳏寡孤独,就是天残地缺,没办法了才去伺候神明,你堂堂正正一个人,不老不残,花容月貌,还有大好的日子等着你,何苦往那火坑里跳?”
他气得直喘粗气,眼睛瞪得老大:“你要是真去了,就别后悔!那祭祀团里规矩多,伺候神明半点差错不能有,稍有不慎就是大罪。”
风老不肯让女儿去,那定然这祭祀团有蹊跷。殷夫人肯定。
静娘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的情绪平复下来,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希冀,对村老说:“爹,你要是实在不同意我进祭祀团,那我也不坚持了。可我总得找点事做,不能就这么闲着。你也知道我识文断字,能写会算的,你给我在村里谋个差事吧。村里的纺织产业是新起的盘子,就算你不用我管大事了,不也需要人算账、当文书吗?我觉得我能胜任。”
她微微上前一步,语气中带着一丝恳切,“我不想再依靠别人过日子,就想凭自己的本事,在村里有个立足之地,你就答应我吧。”
杨婵觉得,这事应该能成,殷夫人说过女儿的工钱,是爹支取。静娘所得就是风老所得,有一个挣钱的耙子,还不是好事?
风老的脸上的怒容渐渐消散,语气也变得柔和了些,可还是不答应女儿的要求,对她想回纺织场的事儿充耳不闻,避而不谈。
殷夫人与杨婵对视一眼,都意识到这纺织场貌似也不简单。
他语重心长地对女儿说道:“闺女啊,你可不能这么任性啊。你要是打定主意不再嫁人,让村里那些姑娘们瞧见了,会怎么想?这几年变化大,村里的小姑娘们出去了几次,再回来就越来越有自己的主意,不大爱听当爹的话了。你要是开了这个头,做了这么个榜样,以后我还怎么在村民面前立威,怎么管理这村子呀?爹也不是非要逼你,只是这村里有村里的规矩,大家都得守着。你要是能再找个好人家,安安稳稳过日子,爹也就放心了。你就当是为了爹,再考虑考虑,行不?”
敖丙愤怒,撅起嘴,觉得风老简直不可理喻。
静娘猛地甩了甩袖子,迅速扭过身子,眼眶泛红,声音里满是怨愤:“你心里就只想着把我嫁出去,让我给别人家当牛做马!这些年,为了牛郎他爹,我吃了多少苦,遭了多少罪,你都看不见吗?”她扬起自己的手,那双手粗糙干裂,布满了生活的痕迹,“你瞧瞧,这还是我原来那双细皮嫩肉的手吗?”
殷夫人叹气,陈塘关女子嫁人之后,几乎都有这样一双手。
杨婵摸了摸自己的手,回想本尊所在鬼方国的男女关系,祭祀比例,家庭组成,社会结构,若有所思。
静娘的肩膀微微颤抖着,压抑着心中的痛苦:“你为了村里的名声,为了所谓的规矩,就完全不顾我的死活。我是你的女儿,不是你用来维护面子的工具!我受够了,不想再听你说这些!”说完,她倔强地转身就走,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这一次,父女俩依旧不欢而散。望着女儿含怒离去的背影,村老无奈地长叹一口气,脸上满是疲惫与愁容。
见静娘走了,她与殷夫人打了个招呼,忙跟了过去,黑龙摩昂也跟在后面。
“这村里,不修行吗?”敖丙发现,精卫村没有一个修行法术的,“婶娘,我去村里别处看看吧,也许会有发现。”
殷夫人刚想说不行,看着敖丙水汪汪的眼睛,又想起他修为比自己高,真不能拿他们当小孩子了,便改了口风,嘱咐他不要走远便是。
敖丙放出混沌珠,混沌珠滴溜溜地转,一分为二,留其一在这里,确保婶娘安全,他这才飘然飞远。
殷夫人与混沌珠的分身大眼瞪小眼了一会儿,我这是让个孩子操心了?
自从几年前静娘发疯一样,突然让牛郎把她送回到村里,非说自己中了妖法才嫁给董家,一定要和离。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天早上都会上演。
风老总是苦口婆心,想尽办法劝女儿,即便不回董家,也再寻个好人家,可女儿每次都态度坚决地拒绝。
风老心里也清楚,陈塘关的律令摆在那儿,严禁父母强迫子女的婚姻大事。他不能真的动用强硬手段逼迫女儿,只能一次次地劝说,希望女儿能回心转意。但看着女儿越来越坚定的态度,他实在是无计可施。
坐在自家门槛上,风老眼神有些发愣,思绪飘回到了十七年前。那时候,他一句话,静娘就听从安排,嫁给了牛郎的父亲。在他看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闺女哪有反抗的道理。就算她不满意牛郎的父亲,赐福以后,还不是乖乖上花轿,恩爱许多年。
可如今,形势却大不一样了,他想为闺女再寻门亲事,闺女却有了自己的主意,死活不肯答应,还得听她的意见,这简直就是倒反天罡。
他皱着眉头,心中满是郁闷,不停地嘟囔着:“这世道怎么就变成这样了?以前闺女哪敢违抗我的意思,现在倒好,我说什么都不管用了。”
“不能就这么算了,以前我能让闺女听话嫁人,现在也一定有办法。”他绞尽脑汁,突然眼睛一亮。
风老匆匆来到祭祀团所在的地方,殷夫人隐身跟着去了。
殷夫人记得,这精卫村祭祀团与别的村子确实不同,里面都是些天残地缺的人。他们相互扶持,总是把房间收拾得十分干净整洁。
屋内窗明几净,阳光透过窗户洒了进来,让整个空间显得清澈明亮。
风老进屋,一把抓住老祭司的胳膊,神色急切。
老祭司微微一愣,随即开口问道:“村里是要祭祀桃花水的河神吗?可这祭祀有讲究,得晚上来才行。”说着,他上下打量了村老几眼,眼中满是疑惑。
风老连忙摆了摆手,脸上露出尴尬的神情:“不是不是,我不是来祭祀河神的。我找您,是有别的事儿。”
老祭司微微颔首,似乎是用心在捕捉着村老话语中的每一个细节,待村老说完想让闺女嫁人的事后,他轻轻叹了口气:“唉,这婚姻之事,本就该两情相愿,您这样强行逼迫,怕不是个好法子。”
风老紧紧拉着那老祭司的手,神情急切,眼中满是焦虑:“您是咱们这儿最老的祭祀,闺女留在家里有什么后果,您最清楚。现在村里的情况您也看到了,要是姑娘们都跟静娘一样不愿嫁人,这可怎么行?长此以往,村子的繁衍也成问题啊!若是,若是让她们哪一个得了……得了那了不得的……可怎么办啊!”
了不得的什么?殷夫人不解,这全是凡人的精卫村,还有大秘密,莫非是涂山氏自远古传下来的什么东西?她莫名想起了妖灵说过的,大巫祭。
老祭司缓缓说道:“村老,女儿留家不详,是多少年前的传说了。您何故耿耿于怀,非让静娘再出嫁呢。”
风老的手微微颤抖,语气近乎哀求:“自从静娘回家,村里的丫头们都围着她转,她甚至还改进了织机,带着一众丫头织布卖布。她今天还跟我说,要当祭司,我拦了。还要进织厂做文书,我又拦了。可我不能总拦啊,若是让她真给村里做成了大事。下一步呢,她岂不是要当村老了。”
“静娘可是在家受委屈了?”老祭司想起古老的传说,打了个哆嗦,“不然她怎么会生心掺合村里的事。”
“哪家里嫂嫂容小姑子吃白饭啊。”风老叹气,他才不会说是自己拿走了女儿挣的银钱。
“那就是你的不对了,那是你闺女你不养。”老祭司反驳,这里面怎么回事,大家都知道,谁也别瞒着。
敖丙转悠到村中大槐树旁,听路过的姑婆讲要去做工,便跟着过去了,映入眼帘的是一家规模甚大的纺织场。
姑婆们忙碌的身影穿梭其间,梭子飞动,机杼声声。
凑近细听,姑婆们的交谈声不绝于耳。
“咱这纺织场能开起来,多亏了静娘呐!”一位头发花白的姑婆感慨道,手中动作不停。
“是啊是啊,她一回来,就四处奔走,又是想法子改进织机,让咱们干活轻松了不少,织出的布又快又好,还天天琢磨新花色,那花样多得哟,十里八乡都没见过!”另一位姑婆接过话茬,眼中满是钦佩。虽然摸不到钱,可活计也轻省了。
敖丙从姑婆们交谈中,又认识了一个“静娘”。
她宛如黑夜里的熠熠明灯,照亮了精卫村女子的道路,是一个集智慧、果敢、善良与担当于一身的奇女子。
静娘的智慧,令人折服。
欲改良织机之际,机栝构造繁复,传统织法又多有局限,众人皆感棘手,静娘独能别出机杼。彼日以继夜,废寝忘食,拆解旧机,穷究原理,旁参古籍与外地之先进技艺,终得改良之策。新织机既成,效率大增,且所织花纹更为精细繁复。
至于花色创新,静娘尽显非凡创造力。常漫步山川田野,观四季之更迭、万物之变化,于绽放之春花、灵动之飞鸟、潺潺之溪流间,采撷灵感,融自然之美入布匹花色。自此,纺织场所出之布,于市中卓然独立,别具风姿。
果敢,则是静娘显著的特质。
及纺织场遭资金匮乏、销路阻滞之困,众人皆迷茫忧惧,静娘独无惧色。毅然裁汰诸般不必要之开支,亲赴各地城镇,逐户走访布商。虽屡遭拒斥,然其信念笃定、态度诚笃,详陈纺织场布匹之优长,终凭坚毅之行,为纺织场辟出生路。
静娘的善良,更是体现在生活的点滴之中。
姑婆们遇到困难,无论大小,她都放在心上。村中有孩童染疾,静娘拿出珍藏草药,悉心嘱其法。姑婆辈于纺织之技遇困,静娘则彻夜钻研,出创新之策,为提效之智囊。若姑婆因生活琐事而愁容满面,静娘必积极谋划,排忧解难,引希望曙光。每值众人有需,静娘皆毅然援手,遂为姑婆辈最可信赖、最堪依靠之人
可谁能想到,纺织场开起来了,村老竟强行把静娘这个始创者踢出去了。
这时,担当在静娘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静娘虽无奈,然未因此而颓丧,仍默默留意。见姑婆辈遇困,主动援手,不较个人得失。
于姑婆心中,静娘之位无可取代,敬重感激之情如涓涓细流,绵绵不绝。
“多好的姑娘啊,一心为咱们,结果却…… 唉。”姑婆们纷纷摇头,满脸惋惜。村老是村里的长者,还是静娘的亲爹,她们都说不出什么,却也有不满在心里。
虽说如此,纺织场在静娘打下的坚实基础上,依旧生意兴隆。家家户户都在这里得了大好处,谁也不会跟钱财过不去。
一匹匹色彩绚丽、质地精良的布堆满仓库,前来拉货的马车络绎不绝,场里场外人声鼎沸,呈现出一片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静娘哪怕不在纺织场了,可她做的一切,咱们都记在心里!” 姑婆们言语间满是对静娘的感激,挣的多了,家庭地位无形之中就会提高,丈夫儿子都不敢在家大小声,婆婆媳妇相互扶持来做工,矛盾都少了,虽然钱财不在她们手里,能不能挣到钱还是她们说了算。
她们会在逢年过节时,带着亲手做的点心去看望静娘。平日里,若有人说静娘不好,她们定会放下贞静,据理力争。
这时,几位下田路过的叔伯也不禁停下脚步,望着纺织场,赞不绝口。
“这静娘,真是巾帼不让须眉!一个女子,能把这纺织场搞得风生水起,咱们大老爷们都比不上!”
只要家里的婆娘继续做工,他们就能过上好日子。静娘大好人啊,若是她继续带着大伙挣钱就好了。
“是啊,她不光有本事,还心善,为村里做了这么多好事,咱村能有她,是福气!”
要是静娘再带咱们出去走商,那能挣更多。咱们不会纺织,当货郎还不行嘛。
“咱们那两位长者,一天天什么也不做,还不许静娘带着咱们好好活,真是没法说他们。”
他们的话语和神态间,满是对静娘的佩服和惋惜,对村老与老祭司的不满。
敖丙静静聆听,他想着,静娘说的没错,她有这样的能力、这样的品行,她可以自己一个人过得很好。
躲在暗处的殷夫人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心中对牛郎母亲的遭遇充满了同情。
敖丙传音道:“婶娘,当大兄的为何不愿意养妹子?他们是一家人啊。”
殷夫人回头,见敖丙澄澈的双目,头一次语塞了。不知该怎么给他讲,这是个复杂的伦理问题和经济问题。
沉默了一会儿,见杨婵和摩昂都看了过来,她硬着头皮解释道:“大商女子一旦嫁人,便算是夫家的人了。大归以后,在旁人眼中,就好像是不祥之人。她大兄估计是,一来要顾及家族的名声,怕妹妹归家会引来旁人的闲言碎语,影响家族的声誉和亲族女子的婚事。二来,兄长也有自己的家庭要照顾,要考虑嫂嫂的感受啊。嫂嫂可能会担心妹妹在家中久住,会引发一些家庭矛盾。三来,妹妹没有收入,养一口人也要不少钱财。”
还有点难以启齿,哎,怎么有点露出家丑的感觉了呢。
敖丙惊讶了许久,凡人原来要考虑这么多事情啊。
杨婵也惊讶了许久,她终究还年少,自家也不是正常人族家庭,所以也没想过那么多。“那女子可以纺织刺绣补贴家用,怎么会说没有收入呢。”
殷夫人叹了口气,“精卫村有规矩,女子务工所得,为丈夫或父亲支用,到不了她们手里。一旦上了年岁,不能再务工,居住在家中的妹妹定然会被哥嫂嫌弃吃白饭,毕竟这妹妹手中攒不下钱财,便是没有收入。”
杨婵默默听着,寸心姐姐啊,你看,这岂不是另一种光明正大的,以家为名的,以人为奴?
若是精卫村的模式,被其他村子效仿,被姻缘道所吸收,以后凡人女子不仅婚姻要受制于家族,她们的收入都被掠夺了。
“这不公平。”敖丙正色说道,“谁挣的,就该给谁。”
见骂是不管用了,闺女不理会了。风老的语气缓和了些,脸上又堆满关切,继续劝道:“闺女啊,静娘啊,你也知道,咱村里的姑娘个个都温温柔柔,男人也都踏实顾家,谁能料到牛郎他爹是那副德行呢?这事儿确实是我考虑不周,没想到神明也会看走眼。可你如今孤孤单单的,以后的日子还长着呢。爹再给你寻个靠得住的人,你俩成了家,相互照应,这不挺好吗?”
“靠得住?!”静娘忍不住反驳,“男人哪个靠得住。姑姑们,姐妹们嫁的是什么人家,你们都说金玉良缘,可那挣来的金啊玉啊可曾用到她们自己身上。不是在丈夫腰间,就是在儿子手上,甚至是被族中取走。她们,可有一日为自己而活。”
他凑到女儿身边,拉着她的手,继续循循善诱:“你放心,这次爹一定仔细打听,找个老实本分的,绝对不会再让你受委屈了。听爹的话,别再犯倔了,好不好?”村老避而不谈金玉该给谁的问题,哄着女儿仿佛哄豆蔻年华的小姑娘。
静娘甩开父亲的手,眼眶泛红,声音里满是委屈与倔强,她定了定神,晓得讲道理是讲不到一起,干脆就耍,“爹,你别再劝了,就当我没福气,会克夫,你没瞧见牛郎他爹的下场吗?摔得瘫痪在床,话都说不出来。你再给我找一个,我怕是还得克,到时候可就坏了咱们村的名声。你们总说村里姑娘温柔贤淑好嫁人,可我再不是那样的人了,我身上的福气已经没了。你要是非得逼我嫁,我嫁过去也只会又打又骂,闹得鸡犬不宁。”她胸脯剧烈起伏着,像是下了极大的决心,“我就想一个人过,往后的日子,我自己担着,你别管了。”
风老满脸愁容,眉头拧成个“川”字,语重心长地劝道:“静娘,你一个人,往后的日子可咋过哟?”他不停地摇头,眼神里满是担忧,似乎怎么也想不通女儿为何如此固执。
静娘挺直腰杆,一脸坚毅,毫不示弱地回应:“爹,你别小瞧我!我有手有脚,还能干活呢。咱村的纺织机还是我改的,现在用起来又快又好,大伙不都夸吗?凭这手艺,我怎么就养活不了自己?”她目光灼灼,透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我不想再依靠男人过日子,不用丈夫养,也不用大兄养,自己一个人,也能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风老眉头紧锁,脸上的皱纹愈发深刻,他对女儿的话充耳不闻,态度强硬得不容置疑,“女孩子家,哪能不结婚。没个丈夫,以后老了可怎么办?会孤苦伶仃,没人照顾的。”他双手抱在胸前,眼睛直直地盯着女儿,仿佛要将自己的观念强行灌输进去。他绝口不提,静娘在纺织场赚来的钱财都进了他的腰包,养十个女儿到老都够。
静娘见他还是老一套,为了避免吵起来,就干脆不吭声了。说不通,就没必要说,废嘴。
顿了顿,风老抛出两个选择:“我给你两条路。要么现在就乖乖听我的,我选谁你就嫁给谁,安安稳稳过日子。要么你把牛郎接过来,以后跟着儿子生活,让他给你养老。你必须得选一个,不能再这么拖着了!”他的语气斩钉截铁,丝毫没有商量的余地,在他看来,女儿的想法简直荒唐至极,只有按照他说的做,才是正途。
静娘闻言,满脸涨得通红,压抑已久的愤怒如火山般爆发。我是你女儿,要报答你的生养之恩。牛郎可没吃过你家一碗饭,你竟然连他都想算计。
她眼眶泛红,直视父亲,声音因激动而微微颤抖,“爹,我十几岁时,你就拿这套说辞逼我嫁人。现在,你还是这句话!怎么,没丈夫没儿子,我就活不下去了?”
殷夫人点点头,这静娘确实是少见的刚强女子,便是没了丈夫儿子,咱们女子也该自在地活着 。
她深吸一口气,平复了下情绪,接着说道:“你难道没看到,之前在董家,家里的生计全靠我一人操持。织布、操持家务、忙里忙外,哪一样我没做好。可即便如此,我又得到了什么?丈夫不是个人,你也不理解,如今还这样逼我!”她越说越激动,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却倔强地不肯落下,“我受够了,这次,我绝不会再听你的安排!”
杨婵想起自己父母,家里的活计,从来都是两人一起操持的。母亲面上也都是笑意,从不曾有任何埋怨。她从不后悔遇到父亲,放弃女神之位。而静娘,过的是另一种人生。
风老脸上露出一丝急切的神情,他向前迈了一步,试图说服女儿,“不说你那前夫了,可牛郎是你亲生儿子啊,那孩子生得一表人才,品性又好,把他接过来,你后半辈子也有个依靠。让他别跟着那个没用的爹了,跟着你才是正途。”他的眼神中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意味,仿佛这是为女儿和外孙着想的最佳选择。
静娘气得浑身发抖,怒极反笑,“爹,你比我狠心。这主意是真好啊,分明就是在逼牛郎他爹去死!没了牛郎照顾,他根本活不下去。牛郎那么孝顺,怎么可能撇下他爹不管?而且,牛郎莫非就不要名声了不成。将来,他还怎么回董家村见族中叔伯。”她的声音颤抖着,泪水在眼眶里打转,“你就只想着让我嫁人,让我有个依靠,可你什么时候真正为我和牛郎考虑过?”
风老气得脸色涨红,额头上的青筋直跳,双手握拳,声音颤抖地吼道:“我哪句话不是为你好?为你操碎了心,你怎么能这么冤枉我!”他气得直跺脚,眼神中满是委屈和愤怒,“你看看牛郎,天天守着个瘫子爹,他的日子能好过吗?”
杨婵看向两人之间的因果,果然静娘的悲剧之因都栓在她爹身上。那妖灵没有说谎,无论是远嫁,还是“赐福”,都是他爹一手炮制的。到底是何等深仇大恨,他要如此对待自己女儿。明知所托非人,还要把她嫁过去。现在女儿挣脱“赐福”返回家中,他仍要故技重施不成?
静娘毫不示弱,抹掉眼泪,直视着父亲,“我知道牛郎日子难,但他有孝心,愿意照顾他爹。而且我也没不管他,我会给他送钱财,补贴他的生活。”她微微扬起下巴,语气中带着一丝倔强,“我不能为了自己的所谓依靠,让牛郎难做。就好像,爹你总说为我考虑,可你这所谓的考虑,不过是把你的想法强加在我身上罢了!”
风老没了力气,坐下后,满脸无奈,双手一摊,重重地叹了口气,“我怎么就没为你考虑了?你知道吗,隔壁苏村的苏老,想为他那个鳏夫儿子求娶你呢。人家条件多好啊,儿子在官府谋事,家底又厚实,可我都给拒了,这不就是为你着想吗?我寻思着,那苏老的儿子在外面见过的世面多,心思也活泛。他爹苏老年轻时就喜欢沾花惹草,作风不大正。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我怕他儿子也跟他一个样,到时候你嫁过去,他要是还纳几房小妾,你可怎么受得了?指不定要受多少委屈呢。我是你爹,能不心疼你吗?可你怎么就不理解我的苦心呢?”他眉头紧皱,眼神中满是恨铁不成钢的意味,眼巴巴地望着女儿,期待她能明白自己的良苦用心。
杨婵把自己看到的因果,传音告知殷夫人,殷夫人再听风老之言,只觉得风老在乎的恐怕不是品行,而是隔壁村太近!
静娘目光坚定,直直地盯着风老,一字一顿地说:“爹,你若真为我考虑,就该让我进祭祀团。我即便终身不嫁,去祭祀神明,也能寻得内心安宁。我不要儿子回来照顾我,我自己能照顾好自己。我识文断字,懂得礼数,凭什么就不能进祭祀团?”
她微微向前倾身,情绪愈发激动:“这么多年,我在董家受尽苦楚。如今,我只想做自己想做的事。进了祭祀团,我能为村里祈福,也能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你若真疼我,就答应我吧。”
祭祀团?殷夫人想起那妖灵,莫非这静娘发现了什么?
风老气得脸色煞白,身子止不住地颤抖,手指着女儿,声音都变了调:“你糊涂啊!真以为那祭祀团是好去处?你好好瞧瞧,进祭祀团的都是些什么人?不是鳏寡孤独,就是天残地缺,没办法了才去伺候神明,你堂堂正正一个人,不老不残,花容月貌,还有大好的日子等着你,何苦往那火坑里跳?”
他气得直喘粗气,眼睛瞪得老大:“你要是真去了,就别后悔!那祭祀团里规矩多,伺候神明半点差错不能有,稍有不慎就是大罪。”
风老不肯让女儿去,那定然这祭祀团有蹊跷。殷夫人肯定。
静娘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的情绪平复下来,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希冀,对村老说:“爹,你要是实在不同意我进祭祀团,那我也不坚持了。可我总得找点事做,不能就这么闲着。你也知道我识文断字,能写会算的,你给我在村里谋个差事吧。村里的纺织产业是新起的盘子,就算你不用我管大事了,不也需要人算账、当文书吗?我觉得我能胜任。”
她微微上前一步,语气中带着一丝恳切,“我不想再依靠别人过日子,就想凭自己的本事,在村里有个立足之地,你就答应我吧。”
杨婵觉得,这事应该能成,殷夫人说过女儿的工钱,是爹支取。静娘所得就是风老所得,有一个挣钱的耙子,还不是好事?
风老的脸上的怒容渐渐消散,语气也变得柔和了些,可还是不答应女儿的要求,对她想回纺织场的事儿充耳不闻,避而不谈。
殷夫人与杨婵对视一眼,都意识到这纺织场貌似也不简单。
他语重心长地对女儿说道:“闺女啊,你可不能这么任性啊。你要是打定主意不再嫁人,让村里那些姑娘们瞧见了,会怎么想?这几年变化大,村里的小姑娘们出去了几次,再回来就越来越有自己的主意,不大爱听当爹的话了。你要是开了这个头,做了这么个榜样,以后我还怎么在村民面前立威,怎么管理这村子呀?爹也不是非要逼你,只是这村里有村里的规矩,大家都得守着。你要是能再找个好人家,安安稳稳过日子,爹也就放心了。你就当是为了爹,再考虑考虑,行不?”
敖丙愤怒,撅起嘴,觉得风老简直不可理喻。
静娘猛地甩了甩袖子,迅速扭过身子,眼眶泛红,声音里满是怨愤:“你心里就只想着把我嫁出去,让我给别人家当牛做马!这些年,为了牛郎他爹,我吃了多少苦,遭了多少罪,你都看不见吗?”她扬起自己的手,那双手粗糙干裂,布满了生活的痕迹,“你瞧瞧,这还是我原来那双细皮嫩肉的手吗?”
殷夫人叹气,陈塘关女子嫁人之后,几乎都有这样一双手。
杨婵摸了摸自己的手,回想本尊所在鬼方国的男女关系,祭祀比例,家庭组成,社会结构,若有所思。
静娘的肩膀微微颤抖着,压抑着心中的痛苦:“你为了村里的名声,为了所谓的规矩,就完全不顾我的死活。我是你的女儿,不是你用来维护面子的工具!我受够了,不想再听你说这些!”说完,她倔强地转身就走,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这一次,父女俩依旧不欢而散。望着女儿含怒离去的背影,村老无奈地长叹一口气,脸上满是疲惫与愁容。
见静娘走了,她与殷夫人打了个招呼,忙跟了过去,黑龙摩昂也跟在后面。
“这村里,不修行吗?”敖丙发现,精卫村没有一个修行法术的,“婶娘,我去村里别处看看吧,也许会有发现。”
殷夫人刚想说不行,看着敖丙水汪汪的眼睛,又想起他修为比自己高,真不能拿他们当小孩子了,便改了口风,嘱咐他不要走远便是。
敖丙放出混沌珠,混沌珠滴溜溜地转,一分为二,留其一在这里,确保婶娘安全,他这才飘然飞远。
殷夫人与混沌珠的分身大眼瞪小眼了一会儿,我这是让个孩子操心了?
自从几年前静娘发疯一样,突然让牛郎把她送回到村里,非说自己中了妖法才嫁给董家,一定要和离。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天早上都会上演。
风老总是苦口婆心,想尽办法劝女儿,即便不回董家,也再寻个好人家,可女儿每次都态度坚决地拒绝。
风老心里也清楚,陈塘关的律令摆在那儿,严禁父母强迫子女的婚姻大事。他不能真的动用强硬手段逼迫女儿,只能一次次地劝说,希望女儿能回心转意。但看着女儿越来越坚定的态度,他实在是无计可施。
坐在自家门槛上,风老眼神有些发愣,思绪飘回到了十七年前。那时候,他一句话,静娘就听从安排,嫁给了牛郎的父亲。在他看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闺女哪有反抗的道理。就算她不满意牛郎的父亲,赐福以后,还不是乖乖上花轿,恩爱许多年。
可如今,形势却大不一样了,他想为闺女再寻门亲事,闺女却有了自己的主意,死活不肯答应,还得听她的意见,这简直就是倒反天罡。
他皱着眉头,心中满是郁闷,不停地嘟囔着:“这世道怎么就变成这样了?以前闺女哪敢违抗我的意思,现在倒好,我说什么都不管用了。”
“不能就这么算了,以前我能让闺女听话嫁人,现在也一定有办法。”他绞尽脑汁,突然眼睛一亮。
风老匆匆来到祭祀团所在的地方,殷夫人隐身跟着去了。
殷夫人记得,这精卫村祭祀团与别的村子确实不同,里面都是些天残地缺的人。他们相互扶持,总是把房间收拾得十分干净整洁。
屋内窗明几净,阳光透过窗户洒了进来,让整个空间显得清澈明亮。
风老进屋,一把抓住老祭司的胳膊,神色急切。
老祭司微微一愣,随即开口问道:“村里是要祭祀桃花水的河神吗?可这祭祀有讲究,得晚上来才行。”说着,他上下打量了村老几眼,眼中满是疑惑。
风老连忙摆了摆手,脸上露出尴尬的神情:“不是不是,我不是来祭祀河神的。我找您,是有别的事儿。”
老祭司微微颔首,似乎是用心在捕捉着村老话语中的每一个细节,待村老说完想让闺女嫁人的事后,他轻轻叹了口气:“唉,这婚姻之事,本就该两情相愿,您这样强行逼迫,怕不是个好法子。”
风老紧紧拉着那老祭司的手,神情急切,眼中满是焦虑:“您是咱们这儿最老的祭祀,闺女留在家里有什么后果,您最清楚。现在村里的情况您也看到了,要是姑娘们都跟静娘一样不愿嫁人,这可怎么行?长此以往,村子的繁衍也成问题啊!若是,若是让她们哪一个得了……得了那了不得的……可怎么办啊!”
了不得的什么?殷夫人不解,这全是凡人的精卫村,还有大秘密,莫非是涂山氏自远古传下来的什么东西?她莫名想起了妖灵说过的,大巫祭。
老祭司缓缓说道:“村老,女儿留家不详,是多少年前的传说了。您何故耿耿于怀,非让静娘再出嫁呢。”
风老的手微微颤抖,语气近乎哀求:“自从静娘回家,村里的丫头们都围着她转,她甚至还改进了织机,带着一众丫头织布卖布。她今天还跟我说,要当祭司,我拦了。还要进织厂做文书,我又拦了。可我不能总拦啊,若是让她真给村里做成了大事。下一步呢,她岂不是要当村老了。”
“静娘可是在家受委屈了?”老祭司想起古老的传说,打了个哆嗦,“不然她怎么会生心掺合村里的事。”
“哪家里嫂嫂容小姑子吃白饭啊。”风老叹气,他才不会说是自己拿走了女儿挣的银钱。
“那就是你的不对了,那是你闺女你不养。”老祭司反驳,这里面怎么回事,大家都知道,谁也别瞒着。
敖丙转悠到村中大槐树旁,听路过的姑婆讲要去做工,便跟着过去了,映入眼帘的是一家规模甚大的纺织场。
姑婆们忙碌的身影穿梭其间,梭子飞动,机杼声声。
凑近细听,姑婆们的交谈声不绝于耳。
“咱这纺织场能开起来,多亏了静娘呐!”一位头发花白的姑婆感慨道,手中动作不停。
“是啊是啊,她一回来,就四处奔走,又是想法子改进织机,让咱们干活轻松了不少,织出的布又快又好,还天天琢磨新花色,那花样多得哟,十里八乡都没见过!”另一位姑婆接过话茬,眼中满是钦佩。虽然摸不到钱,可活计也轻省了。
敖丙从姑婆们交谈中,又认识了一个“静娘”。
她宛如黑夜里的熠熠明灯,照亮了精卫村女子的道路,是一个集智慧、果敢、善良与担当于一身的奇女子。
静娘的智慧,令人折服。
欲改良织机之际,机栝构造繁复,传统织法又多有局限,众人皆感棘手,静娘独能别出机杼。彼日以继夜,废寝忘食,拆解旧机,穷究原理,旁参古籍与外地之先进技艺,终得改良之策。新织机既成,效率大增,且所织花纹更为精细繁复。
至于花色创新,静娘尽显非凡创造力。常漫步山川田野,观四季之更迭、万物之变化,于绽放之春花、灵动之飞鸟、潺潺之溪流间,采撷灵感,融自然之美入布匹花色。自此,纺织场所出之布,于市中卓然独立,别具风姿。
果敢,则是静娘显著的特质。
及纺织场遭资金匮乏、销路阻滞之困,众人皆迷茫忧惧,静娘独无惧色。毅然裁汰诸般不必要之开支,亲赴各地城镇,逐户走访布商。虽屡遭拒斥,然其信念笃定、态度诚笃,详陈纺织场布匹之优长,终凭坚毅之行,为纺织场辟出生路。
静娘的善良,更是体现在生活的点滴之中。
姑婆们遇到困难,无论大小,她都放在心上。村中有孩童染疾,静娘拿出珍藏草药,悉心嘱其法。姑婆辈于纺织之技遇困,静娘则彻夜钻研,出创新之策,为提效之智囊。若姑婆因生活琐事而愁容满面,静娘必积极谋划,排忧解难,引希望曙光。每值众人有需,静娘皆毅然援手,遂为姑婆辈最可信赖、最堪依靠之人
可谁能想到,纺织场开起来了,村老竟强行把静娘这个始创者踢出去了。
这时,担当在静娘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静娘虽无奈,然未因此而颓丧,仍默默留意。见姑婆辈遇困,主动援手,不较个人得失。
于姑婆心中,静娘之位无可取代,敬重感激之情如涓涓细流,绵绵不绝。
“多好的姑娘啊,一心为咱们,结果却…… 唉。”姑婆们纷纷摇头,满脸惋惜。村老是村里的长者,还是静娘的亲爹,她们都说不出什么,却也有不满在心里。
虽说如此,纺织场在静娘打下的坚实基础上,依旧生意兴隆。家家户户都在这里得了大好处,谁也不会跟钱财过不去。
一匹匹色彩绚丽、质地精良的布堆满仓库,前来拉货的马车络绎不绝,场里场外人声鼎沸,呈现出一片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静娘哪怕不在纺织场了,可她做的一切,咱们都记在心里!” 姑婆们言语间满是对静娘的感激,挣的多了,家庭地位无形之中就会提高,丈夫儿子都不敢在家大小声,婆婆媳妇相互扶持来做工,矛盾都少了,虽然钱财不在她们手里,能不能挣到钱还是她们说了算。
她们会在逢年过节时,带着亲手做的点心去看望静娘。平日里,若有人说静娘不好,她们定会放下贞静,据理力争。
这时,几位下田路过的叔伯也不禁停下脚步,望着纺织场,赞不绝口。
“这静娘,真是巾帼不让须眉!一个女子,能把这纺织场搞得风生水起,咱们大老爷们都比不上!”
只要家里的婆娘继续做工,他们就能过上好日子。静娘大好人啊,若是她继续带着大伙挣钱就好了。
“是啊,她不光有本事,还心善,为村里做了这么多好事,咱村能有她,是福气!”
要是静娘再带咱们出去走商,那能挣更多。咱们不会纺织,当货郎还不行嘛。
“咱们那两位长者,一天天什么也不做,还不许静娘带着咱们好好活,真是没法说他们。”
他们的话语和神态间,满是对静娘的佩服和惋惜,对村老与老祭司的不满。
敖丙静静聆听,他想着,静娘说的没错,她有这样的能力、这样的品行,她可以自己一个人过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