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前来,说自己愿意上天为神。
庙堂之中,人皇与两位心腹之臣乐见其成。
人皇妙高坐,听闻李靖甘愿上天封神,心中暗自盘算开来。
一来,李靖这一去天庭,于我族而言,恰是争取地位的绝佳契机。长久以来,天庭之中仙神众多,人族话语权微薄。李靖才具卓异,封神之后,必能凭其所能,在天庭立足,谋诸多权益与资源,提升人族在三界的地位。
再者,他上天封神,手握一方兵马,便可随时率部下凡。如今各地封印频出乱子,诸多隐患亟待解决。有李靖带领兵马相助,定能迅速平定祸端,保我江山太平,让统治更加稳固。便说那太南郡地动频频,妖孽频出,当地又无罗网,消息竟是从地府承天娘娘传到效法娘娘处。
三来,天庭资源丰富,仙药、法宝、神奇技艺无数。李靖上天后,便能通过他打通与天庭的联系,引入这些珍贵资源。仙药可令王室诸人及将士体魄强健,法宝能大进军旅之战力。至于先进之技艺,更可促国内农工诸业之兴,使大商昌盛繁荣,统治自当坚若磐石。
闻仲则认为,这李靖封神,能助庙堂化解眼下军权分散的难题。陈塘关兵马一直由他统领,如今他上天任职,齐国主马上移封,便能将这支修士组成的陈塘卫队收归中央,重新调配。借此机会,从朝歌提拔亲信将领,安排到地方,将军权牢牢掌控在庙堂,杜绝地方割据的隐患。
傅说想到,李靖在天庭站稳脚跟后,还能为庙堂子弟谋得发展良机。可让他帮忙,争取小辈们在天庭任职、修炼的机会。如此一来,既能锻炼子弟能力,积累人脉,还能在天庭扎根,延续家族荣耀。
退朝之后,国相闻仲特意将李靖邀至偏殿。烛火摇曳,映照着两人同样凝重严肃的面庞。
闻仲双眸之中,光芒如炬,仿若可洞察万物,他凝视着李靖,语重心长地说道:“李靖,你即将上天封神,此非独关个人之前程,实系我人族江山社稷之兴衰荣辱。以你之禀赋与品行,正直耿介,刚正不阿,若赴天庭,必能仗此赤诚,为我人族谋福祉于天庭之上。”
李靖闻此,神色庄重,当即拱手,朗声道:“承蒙国相信任,靖定当竭尽全力,不负人族所望!”
上卿傅说此时也走了过来,说道:“天庭之中,各方势力错综复杂,决策稍有偏差,便可能给人间带来灾祸。你肩负重任,务必要时刻保持清醒,秉持耿介之心,对那些不利于人族的决策,绝不能袖手旁观。该进谏时便进谏,哪怕触犯天威,也不可有丝毫退缩。”
闻仲也点点头,“这耿介之心,是你立身之本,也是我人族在天庭的依仗。我相信,只要你初心不改,定能匡扶天地正义,为人间撑起一片安宁的天空。若天庭有任何危及江山社稷之事,你也要及时设法传递消息,以便人间早做应对。”
李靖神情肃穆,双手抱拳,恭敬地回应:“靖定不负所望,也不会辜负人族百姓的期许。无论身处何方,我都会坚守本心,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闻仲与傅说皆微微颔首,“如此甚好,我人族的未来,就托付给你了。
夜幕笼罩,鎏金宫灯散发着柔和的光晕,将人皇妙与上卿傅说的身影拉长。
退朝之后,傅说特意留了下来,与李靖交谈了两句后,又返回,屏退左右侍从,表情严肃,向大王建言:“大王,李靖即将上天封神,陈塘关守将一职空缺,这可是千载难逢的良机,咱们必须将陈塘关收归朝廷直接管辖,绝不能再让李氏把控。”
人皇妙眉头紧锁,脸上浮现出犹豫之色,缓缓说道:“傅卿,李家世代戍守陈塘关,多年来也算尽心尽力,贸然收回,恐怕会寒了边关将士的心。况且齐侯还是子姓宗女,骤然行动,于情于理都不好交代。”
傅说上前一步,目光坚定,语气诚恳:“大王圣明,您所顾虑的确实在理。但臣探知,齐侯已有规划,三到五年内,她打算将三关之外的村寨尽数搬到齐岛上去。待百姓搬迁完成,陈塘关人口大幅减少。届时朝廷接手,不仅阻力小,也无需耗费大量资源安抚百姓。”
见大王若有所思,傅说趁热打铁,继续劝道:“齐侯深明大义,作为子姓宗女,必然以王室兴衰为重。只要提前与她坦诚沟通,说明此举是为了江山永固,她定能理解。另外,朝廷收回陈塘关后,可封赐李家爵位,赏赐大量金银财宝,既给足齐侯颜面,又彰显大王的宽厚仁德。”
齐侯,殷夫人,贵为宗女,镇守一方,又有封国在手,三个儿子都有出息,与丈夫情投意合,不知她是作何想,竟然同意李靖上天,夫妻天人永隔。莫非是嫌弃李靖年老?阿妙百思不得其解,要不然,送些年轻子弟去陈塘关。
“再者,陈塘关扼守要冲,商贸往来频繁,税收颇为丰厚。将其收归朝廷,既能充实国库,为大王的千秋大业提供充足的物资保障,还能使朝廷直接掌控当地军政事务,确保政令畅通,极大地提升朝廷的威望与统治效率。李靖封神后,陈塘关将士人心难免浮动,朝廷此时顺势接管,派遣亲信将领前去,既能安抚军心,又能让将士们明白,他们是为大王、为江山社稷效力,从而提升军队的忠诚度与凝聚力。”傅说拱手,侃侃而谈。
人皇妙站起身来,在书房中来回踱步,思索良久,最终下定决心,“傅爱卿所言甚是,这陈塘关不能再留在李氏手中。此事就按你说的办,你即刻着手筹备,务必做到万无一失。”虽然这也是她最初的想法,但总要做个犹疑的样子。
傅说心中一喜,连忙行礼:“臣领命,定不负大王所托!”
书房里烛火明灭,人皇妙在做出收回陈塘关的决定后,盘算着翌日登上问天台,与天帝详述李靖上天之事,要一些条件。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
第二日清晨,人皇妙尚未动身,罗网来报,展开一看,脸色骤变,原来是殷夫人将桃花水底封印之事报了上来。
齐侯在密折中详细奏明,桃花水底封印出现松动,情况万分紧急。不仅如此,天庭已然知晓此事,还派遣牡丹仙子及两位公主下凡,旨在探查封印现状,并协调各方力量解决危机,但图谋青丘墟所在洪荒碎片之意,昭然若揭。
封印事关重大,若处置不当,必将损失惨重,庙堂立即将其列为当务之急。相较而言,陈塘关归属虽是重要的内部事务,却只能退居其次。
人皇妙心中暗自思忖,桃花水底封印的隐患一旦爆发,若是处置不当,整个大商都会陷入万劫不复之地,此时必须以大局为重,收回陈塘关的计划,也需结合新情况重新考量。
于是,人皇当即下令,暂缓问天台之行,召国相闻仲、上卿傅说进宫,商讨桃花水底封印应对之策。
三人齐聚大殿,神色凝重,国相闻仲率先说道:“桃花水底封印关乎人族存亡,既然齐侯已在奏折之中详细说明此事,我们当立即组织人力物力,配合行动,同时加强沿线的防御,以防封印破裂引发意外。”
上卿傅说点头附和:“国相所言极是。此外,我们还需密切关注各方势力的动向,防止有人借机生事,扰乱局势。”
大王目光如炬,扫视两人后,沉声道:“就按二位爱卿所言,即刻召开大朝会。至于陈塘关之事,待封印危机解除,再从长计议。”
晨光初破,人皇一脸凝重地端坐,目光扫过殿下神色各异的群臣,语气低沉却透着不容置疑的威严:“诸位爱卿,齐侯加急上奏,桃花水底封印松动,此乃天大的灾祸!一旦封印破裂,妖兽会挣脱牢笼,冤孽四处横行,桃花水更会如猛兽般汹涌四溢。这桃花水自西而南,再折向东,途径三大部州,几乎贯穿我大商全境,届时,山河破碎,百姓涂炭,江山社稷危在旦夕,绝不可掉以轻心!”
国相闻仲上前一步,抱拳说道:“大王,当务之急,臣建议即刻征调三州守军,赶赴桃花水沿岸布防。命令士兵们加固堤坝,安置防御器械,随时应对妖兽突袭。同时,组织民夫收集沙袋、巨石,储备充足的防汛物资,全力抵御洪水。”
上卿傅说走出队列,拱手行礼,补充道:“臣愿即刻带领属下,沿桃花水流域展开巡查。此外,安排人手收集桃木、朱砂等辟邪之物,分发给沿岸百姓,提升他们的自保能力。”
人皇微微点头,目光转向负责罗网的官员,下令道:“密切关注桃花水周边的动向,每隔一个时辰便来汇报。一旦发现任何异常,务必第一时间来报!同时,传令沿线各城紧闭城门,加强戒备,未经允许,任何人不得擅自开启。”
这时,一位年轻官员犹豫着站了出来,声音虽略显紧张,但条理清晰:“大王,桃花水沿岸人口密集,为防万一,是否应提前组织疏散?将百姓转移到安全地带,最大程度保障他们的生命安全。”
大王沉思片刻,目光中流露出坚定:“你说得对!传我旨意,各州郡官员迅速统计沿岸居民数量,按照老弱妇孺优先的原则,制定详细的疏散计划。另外,准备足够的车马、船只,确保疏散过程有序进行。”
群臣退去,大殿内渐渐安静下来,唯有烛火偶尔发出细微的噼啪声。人皇妙说道:“宣李靖上殿!”
不多时,李靖步伐稳健地踏入大殿,行礼:“臣李靖听候大王吩咐!”
人皇妙目光凝重,直视李靖:“李卿,如今桃花水底封印之事十万火急,陈塘关首当其冲,至关重要。你即刻赶回陈塘关,全力应对封印危机。待此事妥善解决,再上天封神也不迟。”
李靖神色一凛,双手抱拳,坚定应道:“臣领命!臣定全力以赴,不负大王重托!”
人皇妙微微点头,“李卿,此次任务艰巨,关乎大商安危,我相信你与齐侯定能不负众望。如有任何需要,可随时向朝廷求援。”
李靖再次叩首,起身退出大殿。
大殿群臣散尽,人皇妙依然攥着殷夫人的奏折,深知功德消解封印冤孽一事,已到刻不容缓的地步。
她转身迈向供奉人道的后殿,殿内氤氲的檀香,让氛围更显庄严肃穆。恭恭敬敬地跪下,行了三拜九叩大礼,声音低沉而恳切:“人道在上,桃花水底封印告急,非得功德不能化解冤孽。恳请准许我查看朝歌及各地封国府库的功德储备,拯救苍生,解此大难。”
参拜完毕,刹那间,一道柔和光芒绽放,缓缓飘落在备好的纸张上。朝歌及各地封国府库的功德数据逐一显现,有详尽的数字,也有相关批注。
人皇妙俯身查看,这些年来,虽说各地府库积攒了不少功德,可面对封印中如汹涌潮水般的冤孽,仍是怕不够用。
她在殿内来回踱步,思索片刻后,迅速做出决定。铺开纸张,挥笔写下一道诏,令各地官员加大行善力度,兴办利民工程,救济贫困百姓,积攒更多功德。
写完,招来传旨太监,吩咐:“通传天下,延误者严惩不贷!”太监双手接过诏令,匆匆退下。
却说各地官员接到这道命令后,反应截然不同,世间百态尽显。
那些平日里便清正廉洁、心怀百姓的正直官员,在接到诏令后,丝毫不敢懈怠。
他们深入民间,四处勘察,探寻最适宜兴办利民工程的地点。亲自监督工程的每一个环节,从规划设计到材料采购,都力求做到尽善尽美。
他们打开官仓,按照标准为贫困百姓分发粮食与衣物,耐心倾听百姓的诉求,切实为百姓排忧解难,期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这方土地积攒足够的功德。
然而,朝堂之中从来不缺心怀不轨之徒。
部分官员满脑子都是个人私利,面对诏令,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借此中饱私囊。他们找来一群擅长舞文弄墨的幕僚,精心编造各种虚假的工程报告,虚报工程的规模与投入,甚至虚构出一些根本不存在的救济活动。账目做得极为精细,表面上毫无破绽,实则每一笔所谓的开支,都被他们纳入了自己的腰包。
还有一些官员,本就生性慵懒,对政务一贯敷衍。
诏令下达后,他们只是在衙门里随便张贴了一张告示,便当作已经执行。对于兴办工程,他们连实地考察都懒得去,更别提组织实施了。至于救济贫困百姓,他们也只是让手下的小吏随便去街上转一圈,做做样子,根本没有实际行动,完全将人皇的诏令抛诸脑后。
最为可恶的,当属那些贪婪残暴的官员。
他们视百姓如蝼蚁,借着兴办利民工程的名义,在各地大肆抓壮丁。无数家庭的青壮劳力被强行带走,被迫参与繁重的劳役。
这些百姓每日天不亮便要起来劳作,一直干到天黑,稍有懈怠,便会遭到监工的毒打。他们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居住的地方简陋不堪。家中留下的老弱妇孺,无人照料,生活陷入绝境。一时间,哭声、骂声充斥着村庄与城镇。百姓们对这些官员恨之入骨,可又无可奈何。
如此一来,本是为了积攒功德、造福苍生的诏令,却因这些官员的恶行,致使天灾未到人祸先至。
原本就饱受天灾威胁的民间,如今更是哀鸿遍野。
田野里,庄稼因无人耕种而荒芜。道路上,随处可见流离失所、饥寒交迫的百姓。民生凋敝,一片衰败之象。
上卿傅说肩负着监察各地政务的重任,带着一众属下,马不停蹄地奔赴各地巡查。
每到一处,傅说都不会提前通知当地官员,而是直接深入市井街巷、田间地头,与百姓面对面交流。
在一处偏远的郡县,傅说看到一群百姓衣衫褴褛,面黄肌瘦,正聚在一起唉声叹气。
他上前询问,一位老者哭诉道:“大人,我们本就穷苦,如今县里的老爷借着兴办工程之名,强征我们去做工,家中田地无人耕种,粮食也被克扣,实在是活不下去了。”
傅说闻言,眉头紧锁,当即决定去县衙一探究竟。
来到县衙,那县令听闻上卿到访,吓得脸色惨白,匆忙出来迎接。
傅说冷冷地看着他,质问道:“本县百姓疾苦,你身为县令,为何不管不顾,反而大肆强征劳役?”
县令吓得扑通一声跪地,结结巴巴地辩解,徭役本来就是这样。
傅说根本不听,言道从来如此难道就对?下令属下彻查账目,果然发现诸多贪污腐败的证据。
在另一个地方,傅说看到一处水利工程热火朝天,百姓们干劲十足。
他走近询问,百姓们纷纷称赞当地官员:“大人您不知道,我们这儿的县太爷可真是个好官呐!自从接到诏令,他就带着我们一起修水利,不仅给我们工钱,还管饭,如今庄稼有了水灌溉,今年肯定能有个好收成。”
傅说听闻,心中甚慰,当即招来这位官员,对他的作为予以高度赞扬。
一地巡查结束后,傅说便将当地官员召集起来,当众宣布奖惩决定。
对于那些贪污腐败、敷衍了事、强迫百姓服劳役的官员,毫不留情地予以严惩。有几个罪大恶极的,直接革职查办,打入大牢。情节稍轻的,也都被贬官降级,以示惩戒。
而对于那些实心为民、认真执行诏令的官员,傅说则代表人皇进行赏赐,有的加官进爵,有的得到丰厚的物质奖励。
经此一遭,各地官员无不警醒,纷纷改正之前的错误行径。
待到上卿傅说风尘仆仆地返回庙堂,神色间带着几分凝重与疲惫。
见到人皇,他大礼参拜后,起身直言:“大王,此次巡察四方,本以为有罗网在上监察,各地官员定能奉公守法,尽心当政。可现实却令人痛心疾首,懒政、暴政现象仍屡见不鲜。”
人皇听闻,眉头紧蹙。吏治清明与否,直接关乎着江山社稷的兴衰存亡。官员作为朝廷政令的执行者,是连接朝堂与百姓的关键纽带。如今懒政、暴政频出,百姓苦不堪言,这无疑是在动摇王朝的根基。民心,乃是江山永固的根本所在,若百姓对朝廷失去信任,心生怨恨,一旦有风吹草动,便极有可能引发民变,到那时,这辛苦打下的江山,便如危楼一般,随时可能倾塌。
傅说接着道:“有些官员面对诏令,阳奉阴违,根本不把百姓福祉放在心上。依臣之见,往后还需多派遣心腹属下前往各地,明察暗访,才能及时发现问题。”
这时,国相闻仲上前一步,拱手进言:“陛下,上卿所言极是。但频繁派人巡查,终究耗费人力物力,且难以持久。臣提议推行流官制,各地郡守县令每隔几年便一轮换。如此一来,官员难以在一地长久经营,或可减少贪腐与暴政滋生。”
傅说微微点头,又无奈叹道:“国相此计虽有可取之处,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乱象,可终究只是治标不治本。即便官员轮换,若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为官者的心思,到了新地方,依然可能故态复萌。”
闻仲神色凝重,目光中透着思索:“上卿所言甚是,我等虽知晓这些举措难以彻底整顿吏治,却一时也想不出更为有效的办法。这吏治之弊,犹如顽疾,根深蒂固,实非一朝一夕能解决。”
三人陷入沉默,庙堂之上气氛压抑。
人皇靠坐在王座上,目光望向远处,喃喃道:“吏治不清,民心不稳,社稷根基便难以牢固。难道就真的没有彻底整治之法了吗?”
此时,殿外阳光透过云层洒下,却未能驱散这满殿的阴霾。
庙堂之中,人皇与两位心腹之臣乐见其成。
人皇妙高坐,听闻李靖甘愿上天封神,心中暗自盘算开来。
一来,李靖这一去天庭,于我族而言,恰是争取地位的绝佳契机。长久以来,天庭之中仙神众多,人族话语权微薄。李靖才具卓异,封神之后,必能凭其所能,在天庭立足,谋诸多权益与资源,提升人族在三界的地位。
再者,他上天封神,手握一方兵马,便可随时率部下凡。如今各地封印频出乱子,诸多隐患亟待解决。有李靖带领兵马相助,定能迅速平定祸端,保我江山太平,让统治更加稳固。便说那太南郡地动频频,妖孽频出,当地又无罗网,消息竟是从地府承天娘娘传到效法娘娘处。
三来,天庭资源丰富,仙药、法宝、神奇技艺无数。李靖上天后,便能通过他打通与天庭的联系,引入这些珍贵资源。仙药可令王室诸人及将士体魄强健,法宝能大进军旅之战力。至于先进之技艺,更可促国内农工诸业之兴,使大商昌盛繁荣,统治自当坚若磐石。
闻仲则认为,这李靖封神,能助庙堂化解眼下军权分散的难题。陈塘关兵马一直由他统领,如今他上天任职,齐国主马上移封,便能将这支修士组成的陈塘卫队收归中央,重新调配。借此机会,从朝歌提拔亲信将领,安排到地方,将军权牢牢掌控在庙堂,杜绝地方割据的隐患。
傅说想到,李靖在天庭站稳脚跟后,还能为庙堂子弟谋得发展良机。可让他帮忙,争取小辈们在天庭任职、修炼的机会。如此一来,既能锻炼子弟能力,积累人脉,还能在天庭扎根,延续家族荣耀。
退朝之后,国相闻仲特意将李靖邀至偏殿。烛火摇曳,映照着两人同样凝重严肃的面庞。
闻仲双眸之中,光芒如炬,仿若可洞察万物,他凝视着李靖,语重心长地说道:“李靖,你即将上天封神,此非独关个人之前程,实系我人族江山社稷之兴衰荣辱。以你之禀赋与品行,正直耿介,刚正不阿,若赴天庭,必能仗此赤诚,为我人族谋福祉于天庭之上。”
李靖闻此,神色庄重,当即拱手,朗声道:“承蒙国相信任,靖定当竭尽全力,不负人族所望!”
上卿傅说此时也走了过来,说道:“天庭之中,各方势力错综复杂,决策稍有偏差,便可能给人间带来灾祸。你肩负重任,务必要时刻保持清醒,秉持耿介之心,对那些不利于人族的决策,绝不能袖手旁观。该进谏时便进谏,哪怕触犯天威,也不可有丝毫退缩。”
闻仲也点点头,“这耿介之心,是你立身之本,也是我人族在天庭的依仗。我相信,只要你初心不改,定能匡扶天地正义,为人间撑起一片安宁的天空。若天庭有任何危及江山社稷之事,你也要及时设法传递消息,以便人间早做应对。”
李靖神情肃穆,双手抱拳,恭敬地回应:“靖定不负所望,也不会辜负人族百姓的期许。无论身处何方,我都会坚守本心,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闻仲与傅说皆微微颔首,“如此甚好,我人族的未来,就托付给你了。
夜幕笼罩,鎏金宫灯散发着柔和的光晕,将人皇妙与上卿傅说的身影拉长。
退朝之后,傅说特意留了下来,与李靖交谈了两句后,又返回,屏退左右侍从,表情严肃,向大王建言:“大王,李靖即将上天封神,陈塘关守将一职空缺,这可是千载难逢的良机,咱们必须将陈塘关收归朝廷直接管辖,绝不能再让李氏把控。”
人皇妙眉头紧锁,脸上浮现出犹豫之色,缓缓说道:“傅卿,李家世代戍守陈塘关,多年来也算尽心尽力,贸然收回,恐怕会寒了边关将士的心。况且齐侯还是子姓宗女,骤然行动,于情于理都不好交代。”
傅说上前一步,目光坚定,语气诚恳:“大王圣明,您所顾虑的确实在理。但臣探知,齐侯已有规划,三到五年内,她打算将三关之外的村寨尽数搬到齐岛上去。待百姓搬迁完成,陈塘关人口大幅减少。届时朝廷接手,不仅阻力小,也无需耗费大量资源安抚百姓。”
见大王若有所思,傅说趁热打铁,继续劝道:“齐侯深明大义,作为子姓宗女,必然以王室兴衰为重。只要提前与她坦诚沟通,说明此举是为了江山永固,她定能理解。另外,朝廷收回陈塘关后,可封赐李家爵位,赏赐大量金银财宝,既给足齐侯颜面,又彰显大王的宽厚仁德。”
齐侯,殷夫人,贵为宗女,镇守一方,又有封国在手,三个儿子都有出息,与丈夫情投意合,不知她是作何想,竟然同意李靖上天,夫妻天人永隔。莫非是嫌弃李靖年老?阿妙百思不得其解,要不然,送些年轻子弟去陈塘关。
“再者,陈塘关扼守要冲,商贸往来频繁,税收颇为丰厚。将其收归朝廷,既能充实国库,为大王的千秋大业提供充足的物资保障,还能使朝廷直接掌控当地军政事务,确保政令畅通,极大地提升朝廷的威望与统治效率。李靖封神后,陈塘关将士人心难免浮动,朝廷此时顺势接管,派遣亲信将领前去,既能安抚军心,又能让将士们明白,他们是为大王、为江山社稷效力,从而提升军队的忠诚度与凝聚力。”傅说拱手,侃侃而谈。
人皇妙站起身来,在书房中来回踱步,思索良久,最终下定决心,“傅爱卿所言甚是,这陈塘关不能再留在李氏手中。此事就按你说的办,你即刻着手筹备,务必做到万无一失。”虽然这也是她最初的想法,但总要做个犹疑的样子。
傅说心中一喜,连忙行礼:“臣领命,定不负大王所托!”
书房里烛火明灭,人皇妙在做出收回陈塘关的决定后,盘算着翌日登上问天台,与天帝详述李靖上天之事,要一些条件。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
第二日清晨,人皇妙尚未动身,罗网来报,展开一看,脸色骤变,原来是殷夫人将桃花水底封印之事报了上来。
齐侯在密折中详细奏明,桃花水底封印出现松动,情况万分紧急。不仅如此,天庭已然知晓此事,还派遣牡丹仙子及两位公主下凡,旨在探查封印现状,并协调各方力量解决危机,但图谋青丘墟所在洪荒碎片之意,昭然若揭。
封印事关重大,若处置不当,必将损失惨重,庙堂立即将其列为当务之急。相较而言,陈塘关归属虽是重要的内部事务,却只能退居其次。
人皇妙心中暗自思忖,桃花水底封印的隐患一旦爆发,若是处置不当,整个大商都会陷入万劫不复之地,此时必须以大局为重,收回陈塘关的计划,也需结合新情况重新考量。
于是,人皇当即下令,暂缓问天台之行,召国相闻仲、上卿傅说进宫,商讨桃花水底封印应对之策。
三人齐聚大殿,神色凝重,国相闻仲率先说道:“桃花水底封印关乎人族存亡,既然齐侯已在奏折之中详细说明此事,我们当立即组织人力物力,配合行动,同时加强沿线的防御,以防封印破裂引发意外。”
上卿傅说点头附和:“国相所言极是。此外,我们还需密切关注各方势力的动向,防止有人借机生事,扰乱局势。”
大王目光如炬,扫视两人后,沉声道:“就按二位爱卿所言,即刻召开大朝会。至于陈塘关之事,待封印危机解除,再从长计议。”
晨光初破,人皇一脸凝重地端坐,目光扫过殿下神色各异的群臣,语气低沉却透着不容置疑的威严:“诸位爱卿,齐侯加急上奏,桃花水底封印松动,此乃天大的灾祸!一旦封印破裂,妖兽会挣脱牢笼,冤孽四处横行,桃花水更会如猛兽般汹涌四溢。这桃花水自西而南,再折向东,途径三大部州,几乎贯穿我大商全境,届时,山河破碎,百姓涂炭,江山社稷危在旦夕,绝不可掉以轻心!”
国相闻仲上前一步,抱拳说道:“大王,当务之急,臣建议即刻征调三州守军,赶赴桃花水沿岸布防。命令士兵们加固堤坝,安置防御器械,随时应对妖兽突袭。同时,组织民夫收集沙袋、巨石,储备充足的防汛物资,全力抵御洪水。”
上卿傅说走出队列,拱手行礼,补充道:“臣愿即刻带领属下,沿桃花水流域展开巡查。此外,安排人手收集桃木、朱砂等辟邪之物,分发给沿岸百姓,提升他们的自保能力。”
人皇微微点头,目光转向负责罗网的官员,下令道:“密切关注桃花水周边的动向,每隔一个时辰便来汇报。一旦发现任何异常,务必第一时间来报!同时,传令沿线各城紧闭城门,加强戒备,未经允许,任何人不得擅自开启。”
这时,一位年轻官员犹豫着站了出来,声音虽略显紧张,但条理清晰:“大王,桃花水沿岸人口密集,为防万一,是否应提前组织疏散?将百姓转移到安全地带,最大程度保障他们的生命安全。”
大王沉思片刻,目光中流露出坚定:“你说得对!传我旨意,各州郡官员迅速统计沿岸居民数量,按照老弱妇孺优先的原则,制定详细的疏散计划。另外,准备足够的车马、船只,确保疏散过程有序进行。”
群臣退去,大殿内渐渐安静下来,唯有烛火偶尔发出细微的噼啪声。人皇妙说道:“宣李靖上殿!”
不多时,李靖步伐稳健地踏入大殿,行礼:“臣李靖听候大王吩咐!”
人皇妙目光凝重,直视李靖:“李卿,如今桃花水底封印之事十万火急,陈塘关首当其冲,至关重要。你即刻赶回陈塘关,全力应对封印危机。待此事妥善解决,再上天封神也不迟。”
李靖神色一凛,双手抱拳,坚定应道:“臣领命!臣定全力以赴,不负大王重托!”
人皇妙微微点头,“李卿,此次任务艰巨,关乎大商安危,我相信你与齐侯定能不负众望。如有任何需要,可随时向朝廷求援。”
李靖再次叩首,起身退出大殿。
大殿群臣散尽,人皇妙依然攥着殷夫人的奏折,深知功德消解封印冤孽一事,已到刻不容缓的地步。
她转身迈向供奉人道的后殿,殿内氤氲的檀香,让氛围更显庄严肃穆。恭恭敬敬地跪下,行了三拜九叩大礼,声音低沉而恳切:“人道在上,桃花水底封印告急,非得功德不能化解冤孽。恳请准许我查看朝歌及各地封国府库的功德储备,拯救苍生,解此大难。”
参拜完毕,刹那间,一道柔和光芒绽放,缓缓飘落在备好的纸张上。朝歌及各地封国府库的功德数据逐一显现,有详尽的数字,也有相关批注。
人皇妙俯身查看,这些年来,虽说各地府库积攒了不少功德,可面对封印中如汹涌潮水般的冤孽,仍是怕不够用。
她在殿内来回踱步,思索片刻后,迅速做出决定。铺开纸张,挥笔写下一道诏,令各地官员加大行善力度,兴办利民工程,救济贫困百姓,积攒更多功德。
写完,招来传旨太监,吩咐:“通传天下,延误者严惩不贷!”太监双手接过诏令,匆匆退下。
却说各地官员接到这道命令后,反应截然不同,世间百态尽显。
那些平日里便清正廉洁、心怀百姓的正直官员,在接到诏令后,丝毫不敢懈怠。
他们深入民间,四处勘察,探寻最适宜兴办利民工程的地点。亲自监督工程的每一个环节,从规划设计到材料采购,都力求做到尽善尽美。
他们打开官仓,按照标准为贫困百姓分发粮食与衣物,耐心倾听百姓的诉求,切实为百姓排忧解难,期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这方土地积攒足够的功德。
然而,朝堂之中从来不缺心怀不轨之徒。
部分官员满脑子都是个人私利,面对诏令,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借此中饱私囊。他们找来一群擅长舞文弄墨的幕僚,精心编造各种虚假的工程报告,虚报工程的规模与投入,甚至虚构出一些根本不存在的救济活动。账目做得极为精细,表面上毫无破绽,实则每一笔所谓的开支,都被他们纳入了自己的腰包。
还有一些官员,本就生性慵懒,对政务一贯敷衍。
诏令下达后,他们只是在衙门里随便张贴了一张告示,便当作已经执行。对于兴办工程,他们连实地考察都懒得去,更别提组织实施了。至于救济贫困百姓,他们也只是让手下的小吏随便去街上转一圈,做做样子,根本没有实际行动,完全将人皇的诏令抛诸脑后。
最为可恶的,当属那些贪婪残暴的官员。
他们视百姓如蝼蚁,借着兴办利民工程的名义,在各地大肆抓壮丁。无数家庭的青壮劳力被强行带走,被迫参与繁重的劳役。
这些百姓每日天不亮便要起来劳作,一直干到天黑,稍有懈怠,便会遭到监工的毒打。他们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居住的地方简陋不堪。家中留下的老弱妇孺,无人照料,生活陷入绝境。一时间,哭声、骂声充斥着村庄与城镇。百姓们对这些官员恨之入骨,可又无可奈何。
如此一来,本是为了积攒功德、造福苍生的诏令,却因这些官员的恶行,致使天灾未到人祸先至。
原本就饱受天灾威胁的民间,如今更是哀鸿遍野。
田野里,庄稼因无人耕种而荒芜。道路上,随处可见流离失所、饥寒交迫的百姓。民生凋敝,一片衰败之象。
上卿傅说肩负着监察各地政务的重任,带着一众属下,马不停蹄地奔赴各地巡查。
每到一处,傅说都不会提前通知当地官员,而是直接深入市井街巷、田间地头,与百姓面对面交流。
在一处偏远的郡县,傅说看到一群百姓衣衫褴褛,面黄肌瘦,正聚在一起唉声叹气。
他上前询问,一位老者哭诉道:“大人,我们本就穷苦,如今县里的老爷借着兴办工程之名,强征我们去做工,家中田地无人耕种,粮食也被克扣,实在是活不下去了。”
傅说闻言,眉头紧锁,当即决定去县衙一探究竟。
来到县衙,那县令听闻上卿到访,吓得脸色惨白,匆忙出来迎接。
傅说冷冷地看着他,质问道:“本县百姓疾苦,你身为县令,为何不管不顾,反而大肆强征劳役?”
县令吓得扑通一声跪地,结结巴巴地辩解,徭役本来就是这样。
傅说根本不听,言道从来如此难道就对?下令属下彻查账目,果然发现诸多贪污腐败的证据。
在另一个地方,傅说看到一处水利工程热火朝天,百姓们干劲十足。
他走近询问,百姓们纷纷称赞当地官员:“大人您不知道,我们这儿的县太爷可真是个好官呐!自从接到诏令,他就带着我们一起修水利,不仅给我们工钱,还管饭,如今庄稼有了水灌溉,今年肯定能有个好收成。”
傅说听闻,心中甚慰,当即招来这位官员,对他的作为予以高度赞扬。
一地巡查结束后,傅说便将当地官员召集起来,当众宣布奖惩决定。
对于那些贪污腐败、敷衍了事、强迫百姓服劳役的官员,毫不留情地予以严惩。有几个罪大恶极的,直接革职查办,打入大牢。情节稍轻的,也都被贬官降级,以示惩戒。
而对于那些实心为民、认真执行诏令的官员,傅说则代表人皇进行赏赐,有的加官进爵,有的得到丰厚的物质奖励。
经此一遭,各地官员无不警醒,纷纷改正之前的错误行径。
待到上卿傅说风尘仆仆地返回庙堂,神色间带着几分凝重与疲惫。
见到人皇,他大礼参拜后,起身直言:“大王,此次巡察四方,本以为有罗网在上监察,各地官员定能奉公守法,尽心当政。可现实却令人痛心疾首,懒政、暴政现象仍屡见不鲜。”
人皇听闻,眉头紧蹙。吏治清明与否,直接关乎着江山社稷的兴衰存亡。官员作为朝廷政令的执行者,是连接朝堂与百姓的关键纽带。如今懒政、暴政频出,百姓苦不堪言,这无疑是在动摇王朝的根基。民心,乃是江山永固的根本所在,若百姓对朝廷失去信任,心生怨恨,一旦有风吹草动,便极有可能引发民变,到那时,这辛苦打下的江山,便如危楼一般,随时可能倾塌。
傅说接着道:“有些官员面对诏令,阳奉阴违,根本不把百姓福祉放在心上。依臣之见,往后还需多派遣心腹属下前往各地,明察暗访,才能及时发现问题。”
这时,国相闻仲上前一步,拱手进言:“陛下,上卿所言极是。但频繁派人巡查,终究耗费人力物力,且难以持久。臣提议推行流官制,各地郡守县令每隔几年便一轮换。如此一来,官员难以在一地长久经营,或可减少贪腐与暴政滋生。”
傅说微微点头,又无奈叹道:“国相此计虽有可取之处,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乱象,可终究只是治标不治本。即便官员轮换,若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为官者的心思,到了新地方,依然可能故态复萌。”
闻仲神色凝重,目光中透着思索:“上卿所言甚是,我等虽知晓这些举措难以彻底整顿吏治,却一时也想不出更为有效的办法。这吏治之弊,犹如顽疾,根深蒂固,实非一朝一夕能解决。”
三人陷入沉默,庙堂之上气氛压抑。
人皇靠坐在王座上,目光望向远处,喃喃道:“吏治不清,民心不稳,社稷根基便难以牢固。难道就真的没有彻底整治之法了吗?”
此时,殿外阳光透过云层洒下,却未能驱散这满殿的阴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