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笄宴散去,皇后早早地摆驾回宫,其他人便也没有什么兴趣留在这里了,只有谢国公夫人留到了最后,她走向姜姒。
“长公主,今日......可和当初我们说定的事情不太一样。”她缓缓说道。
姜姒望向她,目光锐利,“当日我们可不是这么说的。”
谢国公夫人还想说些什么,“可......”
“今日不行,无论如何,都不能当着皇后的面定下。这婚事,另择时间再谈。”
谢国公夫人面色不佳。
转身离去时脸上还带着几分余怒。
只是她敢怒不敢言罢了。
姜姒送走所有宾客,才卸下身上铠甲,换了身短打常服。
姜逢也已经换下了繁复华丽的衣裙,身着素衣,坐在院中的小亭子,拎着一壶茶,面前的座位是空的。
院子门外传来请安的声音。
是锦波和锦春。
“长公主安好。”
姜逢顿了顿,小心摆好桌上的茶杯,一分一毫的偏差都无,恭顺地站到一旁,直到姜姒进来。
“母亲安好。”
姜姒淡淡地“嗯”了一声,开口道,“坐下吧。”
“是,母亲。”
母女二人多年不见,姜逢紧张地手都不止该怎么放才好。
从小到大,姜逢不曾在母亲身边待什么日子。或者说,姜逢见大夫的日子比和母亲相处的日子更多。
小时候,姜邺常偷偷跑到她的院子里来看她,兄妹俩关系很不错。
只是,在姜逢看不见的地方,姜邺每次偷偷溜进来看她之后,都会在演武场受罚。
而演武场,也是姜逢的禁区。
旁的人都可以进,唯独她不行。所以,她无从得知这些。
姜姒看着面前的白玉瓷杯,拎起茶壶,很是流畅地沏了一壶茶水,动作带着军中行伍之人的爽利。她不该生长在京城,她站在这里,活生生的,便让人想到大漠。
“最近身体如何?”姜姒递了一杯茶过去。
姜逢敛了敛眉,低垂着眼接过,啜饮一口,“回母亲,一切安好。”
她问起母亲是否在荆州找到了兄长。
姜逢的眼神中流露出几分思念。
姜姒却避而不谈。
姜逢还欲再问,姜姒淡淡提起她与谢国公府的婚事。
她说,“我与谢国公夫人商量好了,下个月便定亲,如何?”
姜逢一时不知自己该做何回应,她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都听母亲的。”
姜姒投来一个赞赏的眼神。
接着说道,“这几天,你就在府中好好歇息吧,别总跑出去玩了。”惇惇话语中透露着母亲对女儿的关切。
姜逢重重点头,“好的,母亲。
*
几天后。
姜姒去城北军营办事了,一直到傍晚都不见回来。
离开前厅后,姜逢打发了身边亦步亦趋跟着的侍女,“我想一个人走走。”
府中有侍卫巡逻,分为两队,暗处还有些。
姜逢这几天转了转,略微有些了解。
天色渐晚,快要交班了。
姜逢借着这个空隙,一闪身躲进了假山里,随后借机翻墙出府时,腰间挂着的玉佩掉在地上。
她本以为,她最近的翻墙技术有所精进。
“谁?!”
“谁在那?!”
刀剑出鞘。
姜逢叹了口气,慢悠悠地捡起玉佩,从假山的阴影里走出来。
“是我。”
“参见郡主,是属下冒犯了。”
“没关系,是我玉佩不小心掉了,过来寻一下,你们去巡逻吧。”姜逢亮出手中的玉佩,重新挂回腰带上,提起灯笼,顺着花园中的小路离开了。
都是因为裴行之的玉佩掉了,不然她现在已经出府了,今日计划卒。
本来她的武学天赋就一般,更何况她最近才开始练武,也不过是个强健体魄的作用,打不过普通的守卫,也躲不过府里的暗卫。
没意思。
要是裴行之在的话就好了,他应当在生我的气吧。
就在昨天,两家将长乐郡主与谢岱定亲的风声放了出去。
裴行之一定知道了。
——东宫。
裴行之细细地清洗完身上的血污,从耳房中走出来时,已近凌晨,在漆黑如墨的夜色中,他推开了房门。
由于刚洗漱完,衣襟还是松松垮垮的,身上带着水汽,他迈入房门的步子一顿,敏锐地看向床上。
那清冷装饰的屋子里,一个身上裹着薄纱的近乎赤裸的女子正躺在床榻上,身体压在被子上,罗床的帷幕半落,里面的人儿若隐若现,更添一分神秘的魅惑。
“福安,滚进来,把人拖下去。”
他一刻不停,走出了寝殿,出了宫。
趁着府里守卫换班,偷偷地溜进了她的院子。
他来时,院子里早已熄灭了灯,屋子里也没有声响。他就只打算在院子里坐一会儿,等天快亮了就回去。
也不打算叫醒姜逢,打扰她的美梦。
他在院子里,枯站一夜。
次日,姜逢将近午时才幽幽转醒,婢女得了姜姒的吩咐,并未叫她起床。
姜逢难得地睡了一个好觉,之前的三千烦恼好似是错觉。
“锦波,帮我拿身衣服进来。”姜逢软绵绵地躺着,头也缩进了被子里,睡得东倒西歪。
“姑娘,夫人今早来看过你。”锦波端着一个托盘,上面放着好几身衣服。
“娘亲可有说些什么?”姜逢没睁眼,懒洋洋地问。
“夫人见您还睡着,叫奴婢等您醒来,去书房一趟。”锦波回答道。
“好。”
“姑娘今日要穿哪一套?是这件藕粉色的,还是那件青绿色的?”
“穿那件藕粉色的吧。”
——
姜逢穿着她那件藕粉色的烟罗衫,下半身是一件银纹绣白蝶度花裙,正午阳光正好,暖和得刚刚好,她便这样穿着去书房找母亲。
因此书房只有姜姒一人,她虽梳着妇人的发髻,皮肤却看不出丝毫的皱纹,只是气质温和,显得沉静。
她正坐着,手上拿着一支狼毫笔,目光专注,下笔的动作稳健干脆。
“昨晚睡得可还好?”姜姒头也没抬,继续手下的动作。
姜逢进门,转身关上书房的房门,虽然不知母亲是否有什么深意,她乖巧地回答道,“还好。”
姜姒指了指下首处摆着的一张小桌子,“看看吧。”
姜逢疑惑地走过去,只见桌上有一摞摞的各府送来的请柬。
有邀请她一同去诗会的,游船的,赏花的,还有邀请她去逛集市的,甚至还有邀请她去打猎的。
种类繁多,姜逢怀疑,无论她喜欢什么稀奇古怪的东西,在这里面都能找到和她心意的。
见她一封封地拆开看了,姜姒缓缓停笔,“怎么样,可有感兴趣的?”
姜逢摇了摇头,“他们并非真心想邀请我,不过是看重我的身份,外加想要通过我打探些什么。”
姜姒挑了挑眉,“清楚就好,既然已经订了亲,便多和谢公子出去走走,培养培养感情。”
为什么母亲如此热衷于定下她的婚事。
姜逢压住心中的怪异感,点头称是。
得了母亲的话,没过几天,姜逢便以谢岱为借口出府,果然没有得到任何阻拦,她走在大街上,从心底里涌上了一股深深的陌生。
大街小巷的位置没有变,但是往日里那些熟悉的面孔早已换了一批又一批。
“姑娘,来碗馄饨吗?”路边卖馄饨的大娘见小姑娘一个人孤孤单单的,看穿着又不像贫苦人家。
姜逢抬头,看着眼前的馄饨摊,一个大铁锅烧着汩汩的热水,白气随着锅盖的掀开迅速冒出来,朦胧了眼前的视线。
“大娘,来一碗吧。”姜逢看了看她支起的小摊,也不嫌弃,就坐在她搭的布蓬下,桌椅看起来不新不旧,但又擦得锃亮,没有那种恶心的粘腻感。
姜逢语气也更温和了。
趁着那个大娘将馄饨下锅,姜逢有一搭没一搭地寒暄着,“听大娘的口音,是京城本地人吗?”
大娘一边晃动着手里的锅勺,爽朗地笑道,“是啊,我家在这里卖了一辈子馄饨喽——”
“那大娘的手艺一定很好,我待会儿可要好好尝一尝。”姜逢也笑着回答,眉眼弯弯的,乖巧地坐在桌旁,等着投喂。
那大娘瞅着,像极了家里的小孙女,眉目也柔和了,化去了几分身上的疲惫。
“我家这可是祖传的手艺,在这一片都有名声,以前啊,这一片的学堂的小孩放学了都跑来我这儿吃呢!”
听到这里,姜逢眼珠一动,“大娘原来可是住那边那个胡同口?这摊位原来也是在那边!”
这可惊着大娘了,“是是是,姑娘是如何知晓的?”她一脸惊奇。
姜逢捂着嘴笑,用手指指了指学堂的位置,“因为啊,以前我也是下学来您这吃馄饨的那群小孩啊。”
“原来还是老顾客哟——瞧我这双眼睛,姑娘这般灵秀的孩子我竟没有丝毫的印象。”即使是和姜逢闲聊着,她手上的动作也是一颗不停,大概捏着手指算了算时间,就把馄饨捞了起来,放入一旁早已放好料汁的碗碟中,再淋上一勺热汤,霎时香味就迸发出来。
大娘稳稳地将它端上了桌。
“好香啊!大娘手艺名不虚传!”姜逢拿起桌上的小瓷勺,轻轻舀起一个白白胖胖的小馄饨,吹几口气,牙齿轻轻咬破馄饨皮,浓郁的肉香滑过味蕾,带来一丝回甘。
“唔——好吃!”姜逢竖起大拇指赞叹,很是捧场。
那大娘听了也很是开心。
这小摊确实是老招牌了,已经是用过晚膳的时间了,大街上有些散着步的人会拐过来吃一碗馄饨,因此小摊的客人络绎不绝。
姜逢埋头吃着,吃完留下饭钱就走了,隐入人群之中。
一碗馄饨下去,她对这里的熟悉感也上来了,脚步逐渐变快,迅速地向着北街走去。
也正是国公府的位置。
她知道,她的身后跟着母亲派来的人。
“长公主,今日......可和当初我们说定的事情不太一样。”她缓缓说道。
姜姒望向她,目光锐利,“当日我们可不是这么说的。”
谢国公夫人还想说些什么,“可......”
“今日不行,无论如何,都不能当着皇后的面定下。这婚事,另择时间再谈。”
谢国公夫人面色不佳。
转身离去时脸上还带着几分余怒。
只是她敢怒不敢言罢了。
姜姒送走所有宾客,才卸下身上铠甲,换了身短打常服。
姜逢也已经换下了繁复华丽的衣裙,身着素衣,坐在院中的小亭子,拎着一壶茶,面前的座位是空的。
院子门外传来请安的声音。
是锦波和锦春。
“长公主安好。”
姜逢顿了顿,小心摆好桌上的茶杯,一分一毫的偏差都无,恭顺地站到一旁,直到姜姒进来。
“母亲安好。”
姜姒淡淡地“嗯”了一声,开口道,“坐下吧。”
“是,母亲。”
母女二人多年不见,姜逢紧张地手都不止该怎么放才好。
从小到大,姜逢不曾在母亲身边待什么日子。或者说,姜逢见大夫的日子比和母亲相处的日子更多。
小时候,姜邺常偷偷跑到她的院子里来看她,兄妹俩关系很不错。
只是,在姜逢看不见的地方,姜邺每次偷偷溜进来看她之后,都会在演武场受罚。
而演武场,也是姜逢的禁区。
旁的人都可以进,唯独她不行。所以,她无从得知这些。
姜姒看着面前的白玉瓷杯,拎起茶壶,很是流畅地沏了一壶茶水,动作带着军中行伍之人的爽利。她不该生长在京城,她站在这里,活生生的,便让人想到大漠。
“最近身体如何?”姜姒递了一杯茶过去。
姜逢敛了敛眉,低垂着眼接过,啜饮一口,“回母亲,一切安好。”
她问起母亲是否在荆州找到了兄长。
姜逢的眼神中流露出几分思念。
姜姒却避而不谈。
姜逢还欲再问,姜姒淡淡提起她与谢国公府的婚事。
她说,“我与谢国公夫人商量好了,下个月便定亲,如何?”
姜逢一时不知自己该做何回应,她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都听母亲的。”
姜姒投来一个赞赏的眼神。
接着说道,“这几天,你就在府中好好歇息吧,别总跑出去玩了。”惇惇话语中透露着母亲对女儿的关切。
姜逢重重点头,“好的,母亲。
*
几天后。
姜姒去城北军营办事了,一直到傍晚都不见回来。
离开前厅后,姜逢打发了身边亦步亦趋跟着的侍女,“我想一个人走走。”
府中有侍卫巡逻,分为两队,暗处还有些。
姜逢这几天转了转,略微有些了解。
天色渐晚,快要交班了。
姜逢借着这个空隙,一闪身躲进了假山里,随后借机翻墙出府时,腰间挂着的玉佩掉在地上。
她本以为,她最近的翻墙技术有所精进。
“谁?!”
“谁在那?!”
刀剑出鞘。
姜逢叹了口气,慢悠悠地捡起玉佩,从假山的阴影里走出来。
“是我。”
“参见郡主,是属下冒犯了。”
“没关系,是我玉佩不小心掉了,过来寻一下,你们去巡逻吧。”姜逢亮出手中的玉佩,重新挂回腰带上,提起灯笼,顺着花园中的小路离开了。
都是因为裴行之的玉佩掉了,不然她现在已经出府了,今日计划卒。
本来她的武学天赋就一般,更何况她最近才开始练武,也不过是个强健体魄的作用,打不过普通的守卫,也躲不过府里的暗卫。
没意思。
要是裴行之在的话就好了,他应当在生我的气吧。
就在昨天,两家将长乐郡主与谢岱定亲的风声放了出去。
裴行之一定知道了。
——东宫。
裴行之细细地清洗完身上的血污,从耳房中走出来时,已近凌晨,在漆黑如墨的夜色中,他推开了房门。
由于刚洗漱完,衣襟还是松松垮垮的,身上带着水汽,他迈入房门的步子一顿,敏锐地看向床上。
那清冷装饰的屋子里,一个身上裹着薄纱的近乎赤裸的女子正躺在床榻上,身体压在被子上,罗床的帷幕半落,里面的人儿若隐若现,更添一分神秘的魅惑。
“福安,滚进来,把人拖下去。”
他一刻不停,走出了寝殿,出了宫。
趁着府里守卫换班,偷偷地溜进了她的院子。
他来时,院子里早已熄灭了灯,屋子里也没有声响。他就只打算在院子里坐一会儿,等天快亮了就回去。
也不打算叫醒姜逢,打扰她的美梦。
他在院子里,枯站一夜。
次日,姜逢将近午时才幽幽转醒,婢女得了姜姒的吩咐,并未叫她起床。
姜逢难得地睡了一个好觉,之前的三千烦恼好似是错觉。
“锦波,帮我拿身衣服进来。”姜逢软绵绵地躺着,头也缩进了被子里,睡得东倒西歪。
“姑娘,夫人今早来看过你。”锦波端着一个托盘,上面放着好几身衣服。
“娘亲可有说些什么?”姜逢没睁眼,懒洋洋地问。
“夫人见您还睡着,叫奴婢等您醒来,去书房一趟。”锦波回答道。
“好。”
“姑娘今日要穿哪一套?是这件藕粉色的,还是那件青绿色的?”
“穿那件藕粉色的吧。”
——
姜逢穿着她那件藕粉色的烟罗衫,下半身是一件银纹绣白蝶度花裙,正午阳光正好,暖和得刚刚好,她便这样穿着去书房找母亲。
因此书房只有姜姒一人,她虽梳着妇人的发髻,皮肤却看不出丝毫的皱纹,只是气质温和,显得沉静。
她正坐着,手上拿着一支狼毫笔,目光专注,下笔的动作稳健干脆。
“昨晚睡得可还好?”姜姒头也没抬,继续手下的动作。
姜逢进门,转身关上书房的房门,虽然不知母亲是否有什么深意,她乖巧地回答道,“还好。”
姜姒指了指下首处摆着的一张小桌子,“看看吧。”
姜逢疑惑地走过去,只见桌上有一摞摞的各府送来的请柬。
有邀请她一同去诗会的,游船的,赏花的,还有邀请她去逛集市的,甚至还有邀请她去打猎的。
种类繁多,姜逢怀疑,无论她喜欢什么稀奇古怪的东西,在这里面都能找到和她心意的。
见她一封封地拆开看了,姜姒缓缓停笔,“怎么样,可有感兴趣的?”
姜逢摇了摇头,“他们并非真心想邀请我,不过是看重我的身份,外加想要通过我打探些什么。”
姜姒挑了挑眉,“清楚就好,既然已经订了亲,便多和谢公子出去走走,培养培养感情。”
为什么母亲如此热衷于定下她的婚事。
姜逢压住心中的怪异感,点头称是。
得了母亲的话,没过几天,姜逢便以谢岱为借口出府,果然没有得到任何阻拦,她走在大街上,从心底里涌上了一股深深的陌生。
大街小巷的位置没有变,但是往日里那些熟悉的面孔早已换了一批又一批。
“姑娘,来碗馄饨吗?”路边卖馄饨的大娘见小姑娘一个人孤孤单单的,看穿着又不像贫苦人家。
姜逢抬头,看着眼前的馄饨摊,一个大铁锅烧着汩汩的热水,白气随着锅盖的掀开迅速冒出来,朦胧了眼前的视线。
“大娘,来一碗吧。”姜逢看了看她支起的小摊,也不嫌弃,就坐在她搭的布蓬下,桌椅看起来不新不旧,但又擦得锃亮,没有那种恶心的粘腻感。
姜逢语气也更温和了。
趁着那个大娘将馄饨下锅,姜逢有一搭没一搭地寒暄着,“听大娘的口音,是京城本地人吗?”
大娘一边晃动着手里的锅勺,爽朗地笑道,“是啊,我家在这里卖了一辈子馄饨喽——”
“那大娘的手艺一定很好,我待会儿可要好好尝一尝。”姜逢也笑着回答,眉眼弯弯的,乖巧地坐在桌旁,等着投喂。
那大娘瞅着,像极了家里的小孙女,眉目也柔和了,化去了几分身上的疲惫。
“我家这可是祖传的手艺,在这一片都有名声,以前啊,这一片的学堂的小孩放学了都跑来我这儿吃呢!”
听到这里,姜逢眼珠一动,“大娘原来可是住那边那个胡同口?这摊位原来也是在那边!”
这可惊着大娘了,“是是是,姑娘是如何知晓的?”她一脸惊奇。
姜逢捂着嘴笑,用手指指了指学堂的位置,“因为啊,以前我也是下学来您这吃馄饨的那群小孩啊。”
“原来还是老顾客哟——瞧我这双眼睛,姑娘这般灵秀的孩子我竟没有丝毫的印象。”即使是和姜逢闲聊着,她手上的动作也是一颗不停,大概捏着手指算了算时间,就把馄饨捞了起来,放入一旁早已放好料汁的碗碟中,再淋上一勺热汤,霎时香味就迸发出来。
大娘稳稳地将它端上了桌。
“好香啊!大娘手艺名不虚传!”姜逢拿起桌上的小瓷勺,轻轻舀起一个白白胖胖的小馄饨,吹几口气,牙齿轻轻咬破馄饨皮,浓郁的肉香滑过味蕾,带来一丝回甘。
“唔——好吃!”姜逢竖起大拇指赞叹,很是捧场。
那大娘听了也很是开心。
这小摊确实是老招牌了,已经是用过晚膳的时间了,大街上有些散着步的人会拐过来吃一碗馄饨,因此小摊的客人络绎不绝。
姜逢埋头吃着,吃完留下饭钱就走了,隐入人群之中。
一碗馄饨下去,她对这里的熟悉感也上来了,脚步逐渐变快,迅速地向着北街走去。
也正是国公府的位置。
她知道,她的身后跟着母亲派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