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后的繁城并端木舒循声望去,人群已经开始四散。
日夜不断巡查警戒繁城的巡祤府军,可不像左右仪卫里熟人那么多,那么好说话。但凡被拿住,一律都要带回巡祤府彻查的。
端木舒当然不想去巡祤府里做客。
打斗的两人因这躁动,动作一时也停顿下来,于是趁着这机会,端木舒冲过去拽住文季:“别打了别打了,快跑吧!”
来不及多说什么,那马蹄声已快要到跟前,人潮涌过来将几人冲散,慌乱之中,岑芜被人群挟着一转眼就失去了踪影。
马上的巡祤府军喊:“都站住!谁在灯会上闹事,活得不耐烦了?一个个的跑什么跑?!踩踏起来嫌命长?!”
然后突然有人喊:“那边,那两个!”
端木舒回头一看,几个军士已经调转马头,朝她和文季追过来。
“走这边!”文季喊一声,拉住端木舒的手,在街角一转钻进曲折的长巷中。
身后的军士远远地在骂:“哪家的小兔崽子,钻得倒挺快!你们几个,下马给我追!”
不同于都是世家大宅的东坊,南坊的民居大小不一,贫贱参差,所以宽窄巷弄四通八达。
睡得早的人家早已熄了灯,没睡的大多出去逛了,巷子里光线昏暗,两人往巷里一钻,便如同撞进了经纬纵横的蛛网里,全然失了方向。
两人一个劲地凭着直觉乱窜,可是哪怕穿过只容一人通行的窄巷,身后军士依旧紧追不舍。
宽些的巷子路倒还算平整,但两人刻意往昏暗狭小的小巷里跑,巷道便愈发的坑坑洼洼,跑起来跌跌撞撞,头顶上似乎随处都拉着晾衣的绳索,裤腿袖管猛不防就拍在脸上,好生狼狈。
突然,眼前一亮,只见满地一片银白,原来冲出这个巷口,就是绕着永定渠堤岸的官道。
官道上无遮无挡,一眼可望到极远,在这官道上端木舒哪里跑得过那些训练有素的巡祤府兵。
但想回头是不可能了,身后隐约已经传来人声。
两人已冲到渠边,端木舒看向文季,哭丧着脸:“怎么办,我可千万不能被抓住……”
“跳吗?”文季问。
“啊?”端木舒一时不解,见文季转头看波光粼粼的渠水,才明白过来:“我倒是……可是你……”
文季说:“那跳吧!”说着还没等端木舒反应,纵身跃入渠中。
端木舒心一横,眼一闭也跟着跳了下去。
月光流泻,一轮圆月在垂柳的树影间浮动,波光四碎。
两人贴紧渠边,在草叶的暗影中微微漏出头,听到军士们的脚步已跑到了开阔处。
“人呢?!刚刚谁说往这边来的?!”声音靠近了。两人赶紧把头没入水中。
憋在水中只能隐约听见岸上的人声,听不十分真切。好在不一会儿,声音便渐渐消失了,端木舒又忍耐着等了片刻,才终于憋不住,猛地探出水面,抹了一把脸上的水,捂着胸口大喘了几口。
一旁的文季倒显得自如很多,他贴着堤岸爬上去,小心地探头看了一眼,然后回过头,朝端木舒伸出手来:“人走了,上来吧。”
端木舒借着文季的力爬上堤岸。两人已成了落汤鸡,暂且找了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柳树,藏在树荫底下,各自整理仪容。
繁城的气候到了十月也不过将将开始转凉,端木舒衣衫仍不过是缭绫衣裙外罩一层罗绡,但湿了水被月下的凉风一吹,就着实有些冷了。端木舒哆嗦着手拧长发上的水,忍不住打了个喷嚏。
“啊,我忘了,你才病愈不久。”文季的声音听起来有点慌张。
文季不提,她都忘了自己“病”过,端木舒也不好否认,只得含糊其辞:“没事,已好透了。”
文季在那头悉悉索索一阵,拧出淅淅沥沥的水声,然后将一件东西丢过来。端木舒一看,是他拧干的外袍。
这她反倒有些不好意思起来,不过也只能捡起来,暂且披上。
文季在那头又说:“都怪我太冲动了,不该和云奂动手的。”
“哪有?他说那样的话,你要是还能忍住不打他,我都会被你憋屈死。”端木舒话转回来,后悔道:“况且,大约也是我的话先惹了他的。”
文季忙说:“他从前说你和你父亲那些话,你要是还能忍住不说他两句,我也……我也会被你憋屈死。”
这一句这不是文季的风格,他说得很是生涩,甚至有点滑稽,显然是依着她前面的话说的。
端木舒知道文季这是在替她开脱,但听到与自己同样的措辞从文季嘴里说出来,她的心里突然涌出一种奇异的不自在,就好像他未经允许擅自闯进了她的地盘,使她忍不住脱口而出:“干嘛学我说话!”
“我……”文季大约是想起了先前在她面前辩解的那些时刻,干脆停下来,老老实实道:“对不起。”
其实方才那句出口,端木舒就有点后悔了。文季是出于好意,她反倒还凶他,实在不是礼尚往来之道。她虽然做事不算靠谱,自诩做人还是讲道理的,只是不知道为什么,在文季面前,她好像动不动就蛮不讲理起来了。
而且眼下她虽然对文季抱歉,但是看他低头让步的样子,心里竟然又觉得有点满足和得意。
难道她真像烛儿说的那样,看中了文季好欺负,欺负他上瘾了?
她不禁怀疑自己是否其实有酷爱欺压弱小的一面,又决心要坚持做个好人:“没,没什么,下次学顺畅点,别结结巴巴的……算了,随便你吧。”
文季“嗯”地应了一声。
眼看着气氛有些冷,端木舒斟酌着,决定再做点弥补,她问:“你从前不是怕水的么?怎么现在不怕了。”
文季静了一下,问:“你怎么知道我幼时怕水?”
很好,她等的就是这句,端木舒停下手上的动作,转过头:“你还记不记得那年公主生辰的郊筵,你救了一只猫?”
那是九年前,公主宁韵七岁的生辰。
晋人逢七是大事,按惯例,该在平葭宫中大摆宴席庆贺。但公主出不得榕林行馆,国君只好在榕林行馆外的南郊原野上摆宴。国君带着夫人和夫人所出的公子宁斐自然是进榕林行馆与公主共聚,留群臣家眷们在外宴乐。
公主生辰是在冬月,那时节郊外最没什么可看,天也阴沉沉的,又刮着风,好在倒是没有下雨,但气氛已足够惨惨戚戚。刚巧那日岑苏岑芜染了风寒,没有了亲近玩伴,端木舒一人更是没趣得紧,趁父亲母亲没在意,偷偷离了席乱逛。不觉走到一方池塘,见长公子宁燮带着几个小內侍站在池边正对着池水笑骂。端木舒躲在灌丛旁仔细一看,那池水中有个小东西正在扑腾,是只小小的黑猫。
宁燮是君上的长子,但不是夫人所出,故此也被留在榕林行馆外,也是百无聊赖。端木舒从他们言语间听出原委。不知谁从哪里捉来一只小黑猫给宁燮玩,但这小东西却挠了他的手,于是他就把猫扔进了池塘,看它在那里挣扎取乐。
小猫几次三番地想要上岸,却都被赶回了水里。
端木舒看得着急,可她那时候不过五岁,哪敢上前。渐渐这边的笑闹又引来了一些人,虽然也有面露不忍的,但哪有人会为了区区一只小猫跟公子叫板。
眼看着那小猫挣扎得无力了,在池水里浮浮沉沉,端木舒一跺脚,决心哪怕要被父亲母亲责罚,也要去把小猫救上来。
就在她要冲出灌木丛的时候,忽然只听“噗通”一声,一个小小的身影掉进了池塘里。
端木舒以为这是有人要救小猫,却见那掉进水里的男孩子自己也在池水里上气不接下气地扑腾了起来。旁边有人大喊:“啊呀,是我们仲少君。少君落水了!快让开快让开!我们少君怕水的!”
立马有几个人奔过来,下汤团一般都跳进了水里,池塘里一下子变得热闹非凡,哪还有人顾得上看那只小黑猫?等人救上了岸,猫也没影了。
端木舒说:“我就是那一次记住你的。”她顿了顿,搓着裙摆,道:“从那时候开始,我就一直觉得你是一个很不错的人,所以……”她把文席的事隐去:“我相信你。”
她说这些,是为了让文季知道,虽然她有时候对他态度不佳,但内心对他并无恶意。
但是话说完了,她又忐忑起来。这会不会显得她太把孩童之举当回事了?这话又会不会有点太过郑重其事了?
偏偏文季还沉默了,端木舒更加不安,甚至有点懊恼起来,她忍不住低声咕哝着给自己找补:“当然,也不是说一个人小时候什么样,长大了就什么样,你要是变了,那是你的事。我之所以记着这件事,也不是因为一直念着你……”
“也许我只是真的不小心落水了。”那边文季突然说。
端木舒愣了一下,然后撇撇嘴,嗤一声:“那你后来又回去找什么?你掉了东西啊?”
背后又默了一默,而后文季没有再否认,说:“不过没有找到,也不知道它后来怎么样了。”
文季当然找不到,因为那时候阿泱已经被端木舒揣在了怀里。她也不是没想过上去和文季说一声,但是小小的男孩子矮着身子,轻轻喊着“咪咪”“咪咪”,认真翻草丛的样子,实在让她觉得有趣。她还没看够,就被母亲遣人来抱走了。
端木舒正打算和文季说说阿泱,文季却先开口了:“那天回府之后,祖父发了很大的火,斥责我不该在公主的生辰宴上,在公子面前这样失仪。”他微顿话语,又说:“兄长说这是他身为长兄教导失责,替我扛了责罚。后来,也是兄长教会我凫水的。”
端木舒没出口的话被堵住了。原来那天在两人记忆中留下的感受,可能是截然不同的。
她怎么就非要提起这件事呢?好好的又牵扯起了文席。
端木舒还在懊悔,夜风就将极轻微的一声送到了耳边。
“兄长是因我而死的。”
端木舒怀疑自己是否听错了,但文季没有等她发问。
“我不能发誓,说兄长的死与我无关,因为兄长就是为了我才死的。”
“为了你?”
文季的声音闷闷的:“要从叔父的手里救我,他没有别的办法。”
要了解文席之死的隐情,这两句已足够。
面对文席病入膏肓的局面,老令尹想必在一向不得他心的孙子文季和宠爱的儿子文耀之间陷入了犹豫,而最终决定袖手旁观。这并不是一个少见的选择,在继承的争斗上,晋人像远岚山中的野兽们一样,乐见强者生存。
但是对文席而言,这并不是一场优胜劣汰的斗兽,而事关与他血脉相连的幼弟的生死。所以他决定立刻结束这场厮杀,方法是,结束他自己的生命。
原来那位光彩耀目,让阿兄恨得牙痒痒的文氏少主,在做兄长这件事上,也不输给任何人。
“也许,大巫原本能治好他的,是不是?”
端木舒转过头,看见文季被笼在垂柳细密的树荫里,他低垂着头,柔软的柳梢在微风中摇曳,安静地轻拂过他贴着湿衣的脊背。
端木舒没法回答文季,她知道即便回答,也是无济于事。也许的事情,谁也说不好,它只是反复折磨求问的人。
但她真的很想说点什么,如果能有什么话,可以消解这一刻的沉重,她一定会说。可是她找不到那样一句话。
她不能说“他做了最好的权衡,不是被你逼的”,也不想说“他都是为了你,你不能辜负他,要振作起来”。
她的伶牙俐齿竟然全派不上用场,思来想去,也只能沉默。
有隐约的乐声越过高墙飘出来,看来平葭宫中的宴会到了最热闹的时候,可以想见酒筵上觥筹交错,欢声笑语。
这世界有时候真的很可恶。
高墙里透出的欢乐气氛让端木舒莫名生气,她用力抚了抚被绞得皱巴巴的裙摆,站起来:“干嘛坐在这里湿淋淋地吹冷风。”
她走过去,有些粗暴地把文季从地上拽起来:“走了!现在最该做的,是回去喝盏热姜汤,然后好好睡一觉!”
文季拂开扫在脸上的枝叶,走出那片树荫时,他的面色看起来已经一如往常,在月色下更显平和安静。他说:“说得对。”
两人沿着永定渠慢慢绕到东坊,所幸路上没人,不会撞见两人的狼狈。
回家的路途好像很短,远远看见了端木府的大门,端木舒停下脚步,她想,是时候和文季告别了。
但是转过身,却默住了。
一地的清光如水,少年站在那里,只一身素色的衬袍,却独占了七分月色。
皎洁,清隽,像什么很容易打碎的东西。
但她现在觉得,这是对文季最大的误解。
文季是不会轻易被打碎的,所以他还完好地站在这里。也许雷霆万钧也不会把他打碎。
但此刻她也忍不住要以貌取人,他看上去如此孤单,让她不忍心就这样把他丢在这里。
忽有马蹄与车轮声由远而来,马蹄促促,车轮滚滚,碾碎了这惆婉的寂静。
这时候,竟还有人敢在东坊的官道上驰车。
端木舒还在发愣,文季伸手将她拢到一旁。马车轰鸣着从两人面前飞驰而去,错身而过的瞬间,端木舒看到车舆上绘着展翅的朱雀。
见她遥望着马车驰去的方向,文季说:“那想必是绥平君。”
“绥平君?”端木舒回过神来。
文季收回环她肩上的手,点头:“绥平君回繁城已有些时日了,想来是因你那时还在病中,所以没有听闻。
绥平君就是长公子宁燮,自从君上将他封在青淄郡的绥平,这数年都没有让他回过繁城。但这次寒月节,君上却把他召回来了。
端木舒感觉脑海中正有什么要呼之欲出,但文季的目光,让她的思绪又回到了母亲的告诫上。
她解下披在身上的外袍,将它还给文季,终于说出酝酿已久的句子:“你现在毕竟已是文氏的少主,就不要再贸然来找我了。若是让我父亲知道了,我可是要遭殃的。”
她垂眼看着文季接过外袍,看着文季的一双手。那是一双修长有力的手,其中一只刚才拢过她的肩膀,另一只,今晚曾拉着她穿过南坊的曲折巷弄。
那双捧着外袍的手紧了紧,但是手的主人这一次没有再固执,只是顺从地说:“好。”
日夜不断巡查警戒繁城的巡祤府军,可不像左右仪卫里熟人那么多,那么好说话。但凡被拿住,一律都要带回巡祤府彻查的。
端木舒当然不想去巡祤府里做客。
打斗的两人因这躁动,动作一时也停顿下来,于是趁着这机会,端木舒冲过去拽住文季:“别打了别打了,快跑吧!”
来不及多说什么,那马蹄声已快要到跟前,人潮涌过来将几人冲散,慌乱之中,岑芜被人群挟着一转眼就失去了踪影。
马上的巡祤府军喊:“都站住!谁在灯会上闹事,活得不耐烦了?一个个的跑什么跑?!踩踏起来嫌命长?!”
然后突然有人喊:“那边,那两个!”
端木舒回头一看,几个军士已经调转马头,朝她和文季追过来。
“走这边!”文季喊一声,拉住端木舒的手,在街角一转钻进曲折的长巷中。
身后的军士远远地在骂:“哪家的小兔崽子,钻得倒挺快!你们几个,下马给我追!”
不同于都是世家大宅的东坊,南坊的民居大小不一,贫贱参差,所以宽窄巷弄四通八达。
睡得早的人家早已熄了灯,没睡的大多出去逛了,巷子里光线昏暗,两人往巷里一钻,便如同撞进了经纬纵横的蛛网里,全然失了方向。
两人一个劲地凭着直觉乱窜,可是哪怕穿过只容一人通行的窄巷,身后军士依旧紧追不舍。
宽些的巷子路倒还算平整,但两人刻意往昏暗狭小的小巷里跑,巷道便愈发的坑坑洼洼,跑起来跌跌撞撞,头顶上似乎随处都拉着晾衣的绳索,裤腿袖管猛不防就拍在脸上,好生狼狈。
突然,眼前一亮,只见满地一片银白,原来冲出这个巷口,就是绕着永定渠堤岸的官道。
官道上无遮无挡,一眼可望到极远,在这官道上端木舒哪里跑得过那些训练有素的巡祤府兵。
但想回头是不可能了,身后隐约已经传来人声。
两人已冲到渠边,端木舒看向文季,哭丧着脸:“怎么办,我可千万不能被抓住……”
“跳吗?”文季问。
“啊?”端木舒一时不解,见文季转头看波光粼粼的渠水,才明白过来:“我倒是……可是你……”
文季说:“那跳吧!”说着还没等端木舒反应,纵身跃入渠中。
端木舒心一横,眼一闭也跟着跳了下去。
月光流泻,一轮圆月在垂柳的树影间浮动,波光四碎。
两人贴紧渠边,在草叶的暗影中微微漏出头,听到军士们的脚步已跑到了开阔处。
“人呢?!刚刚谁说往这边来的?!”声音靠近了。两人赶紧把头没入水中。
憋在水中只能隐约听见岸上的人声,听不十分真切。好在不一会儿,声音便渐渐消失了,端木舒又忍耐着等了片刻,才终于憋不住,猛地探出水面,抹了一把脸上的水,捂着胸口大喘了几口。
一旁的文季倒显得自如很多,他贴着堤岸爬上去,小心地探头看了一眼,然后回过头,朝端木舒伸出手来:“人走了,上来吧。”
端木舒借着文季的力爬上堤岸。两人已成了落汤鸡,暂且找了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柳树,藏在树荫底下,各自整理仪容。
繁城的气候到了十月也不过将将开始转凉,端木舒衣衫仍不过是缭绫衣裙外罩一层罗绡,但湿了水被月下的凉风一吹,就着实有些冷了。端木舒哆嗦着手拧长发上的水,忍不住打了个喷嚏。
“啊,我忘了,你才病愈不久。”文季的声音听起来有点慌张。
文季不提,她都忘了自己“病”过,端木舒也不好否认,只得含糊其辞:“没事,已好透了。”
文季在那头悉悉索索一阵,拧出淅淅沥沥的水声,然后将一件东西丢过来。端木舒一看,是他拧干的外袍。
这她反倒有些不好意思起来,不过也只能捡起来,暂且披上。
文季在那头又说:“都怪我太冲动了,不该和云奂动手的。”
“哪有?他说那样的话,你要是还能忍住不打他,我都会被你憋屈死。”端木舒话转回来,后悔道:“况且,大约也是我的话先惹了他的。”
文季忙说:“他从前说你和你父亲那些话,你要是还能忍住不说他两句,我也……我也会被你憋屈死。”
这一句这不是文季的风格,他说得很是生涩,甚至有点滑稽,显然是依着她前面的话说的。
端木舒知道文季这是在替她开脱,但听到与自己同样的措辞从文季嘴里说出来,她的心里突然涌出一种奇异的不自在,就好像他未经允许擅自闯进了她的地盘,使她忍不住脱口而出:“干嘛学我说话!”
“我……”文季大约是想起了先前在她面前辩解的那些时刻,干脆停下来,老老实实道:“对不起。”
其实方才那句出口,端木舒就有点后悔了。文季是出于好意,她反倒还凶他,实在不是礼尚往来之道。她虽然做事不算靠谱,自诩做人还是讲道理的,只是不知道为什么,在文季面前,她好像动不动就蛮不讲理起来了。
而且眼下她虽然对文季抱歉,但是看他低头让步的样子,心里竟然又觉得有点满足和得意。
难道她真像烛儿说的那样,看中了文季好欺负,欺负他上瘾了?
她不禁怀疑自己是否其实有酷爱欺压弱小的一面,又决心要坚持做个好人:“没,没什么,下次学顺畅点,别结结巴巴的……算了,随便你吧。”
文季“嗯”地应了一声。
眼看着气氛有些冷,端木舒斟酌着,决定再做点弥补,她问:“你从前不是怕水的么?怎么现在不怕了。”
文季静了一下,问:“你怎么知道我幼时怕水?”
很好,她等的就是这句,端木舒停下手上的动作,转过头:“你还记不记得那年公主生辰的郊筵,你救了一只猫?”
那是九年前,公主宁韵七岁的生辰。
晋人逢七是大事,按惯例,该在平葭宫中大摆宴席庆贺。但公主出不得榕林行馆,国君只好在榕林行馆外的南郊原野上摆宴。国君带着夫人和夫人所出的公子宁斐自然是进榕林行馆与公主共聚,留群臣家眷们在外宴乐。
公主生辰是在冬月,那时节郊外最没什么可看,天也阴沉沉的,又刮着风,好在倒是没有下雨,但气氛已足够惨惨戚戚。刚巧那日岑苏岑芜染了风寒,没有了亲近玩伴,端木舒一人更是没趣得紧,趁父亲母亲没在意,偷偷离了席乱逛。不觉走到一方池塘,见长公子宁燮带着几个小內侍站在池边正对着池水笑骂。端木舒躲在灌丛旁仔细一看,那池水中有个小东西正在扑腾,是只小小的黑猫。
宁燮是君上的长子,但不是夫人所出,故此也被留在榕林行馆外,也是百无聊赖。端木舒从他们言语间听出原委。不知谁从哪里捉来一只小黑猫给宁燮玩,但这小东西却挠了他的手,于是他就把猫扔进了池塘,看它在那里挣扎取乐。
小猫几次三番地想要上岸,却都被赶回了水里。
端木舒看得着急,可她那时候不过五岁,哪敢上前。渐渐这边的笑闹又引来了一些人,虽然也有面露不忍的,但哪有人会为了区区一只小猫跟公子叫板。
眼看着那小猫挣扎得无力了,在池水里浮浮沉沉,端木舒一跺脚,决心哪怕要被父亲母亲责罚,也要去把小猫救上来。
就在她要冲出灌木丛的时候,忽然只听“噗通”一声,一个小小的身影掉进了池塘里。
端木舒以为这是有人要救小猫,却见那掉进水里的男孩子自己也在池水里上气不接下气地扑腾了起来。旁边有人大喊:“啊呀,是我们仲少君。少君落水了!快让开快让开!我们少君怕水的!”
立马有几个人奔过来,下汤团一般都跳进了水里,池塘里一下子变得热闹非凡,哪还有人顾得上看那只小黑猫?等人救上了岸,猫也没影了。
端木舒说:“我就是那一次记住你的。”她顿了顿,搓着裙摆,道:“从那时候开始,我就一直觉得你是一个很不错的人,所以……”她把文席的事隐去:“我相信你。”
她说这些,是为了让文季知道,虽然她有时候对他态度不佳,但内心对他并无恶意。
但是话说完了,她又忐忑起来。这会不会显得她太把孩童之举当回事了?这话又会不会有点太过郑重其事了?
偏偏文季还沉默了,端木舒更加不安,甚至有点懊恼起来,她忍不住低声咕哝着给自己找补:“当然,也不是说一个人小时候什么样,长大了就什么样,你要是变了,那是你的事。我之所以记着这件事,也不是因为一直念着你……”
“也许我只是真的不小心落水了。”那边文季突然说。
端木舒愣了一下,然后撇撇嘴,嗤一声:“那你后来又回去找什么?你掉了东西啊?”
背后又默了一默,而后文季没有再否认,说:“不过没有找到,也不知道它后来怎么样了。”
文季当然找不到,因为那时候阿泱已经被端木舒揣在了怀里。她也不是没想过上去和文季说一声,但是小小的男孩子矮着身子,轻轻喊着“咪咪”“咪咪”,认真翻草丛的样子,实在让她觉得有趣。她还没看够,就被母亲遣人来抱走了。
端木舒正打算和文季说说阿泱,文季却先开口了:“那天回府之后,祖父发了很大的火,斥责我不该在公主的生辰宴上,在公子面前这样失仪。”他微顿话语,又说:“兄长说这是他身为长兄教导失责,替我扛了责罚。后来,也是兄长教会我凫水的。”
端木舒没出口的话被堵住了。原来那天在两人记忆中留下的感受,可能是截然不同的。
她怎么就非要提起这件事呢?好好的又牵扯起了文席。
端木舒还在懊悔,夜风就将极轻微的一声送到了耳边。
“兄长是因我而死的。”
端木舒怀疑自己是否听错了,但文季没有等她发问。
“我不能发誓,说兄长的死与我无关,因为兄长就是为了我才死的。”
“为了你?”
文季的声音闷闷的:“要从叔父的手里救我,他没有别的办法。”
要了解文席之死的隐情,这两句已足够。
面对文席病入膏肓的局面,老令尹想必在一向不得他心的孙子文季和宠爱的儿子文耀之间陷入了犹豫,而最终决定袖手旁观。这并不是一个少见的选择,在继承的争斗上,晋人像远岚山中的野兽们一样,乐见强者生存。
但是对文席而言,这并不是一场优胜劣汰的斗兽,而事关与他血脉相连的幼弟的生死。所以他决定立刻结束这场厮杀,方法是,结束他自己的生命。
原来那位光彩耀目,让阿兄恨得牙痒痒的文氏少主,在做兄长这件事上,也不输给任何人。
“也许,大巫原本能治好他的,是不是?”
端木舒转过头,看见文季被笼在垂柳细密的树荫里,他低垂着头,柔软的柳梢在微风中摇曳,安静地轻拂过他贴着湿衣的脊背。
端木舒没法回答文季,她知道即便回答,也是无济于事。也许的事情,谁也说不好,它只是反复折磨求问的人。
但她真的很想说点什么,如果能有什么话,可以消解这一刻的沉重,她一定会说。可是她找不到那样一句话。
她不能说“他做了最好的权衡,不是被你逼的”,也不想说“他都是为了你,你不能辜负他,要振作起来”。
她的伶牙俐齿竟然全派不上用场,思来想去,也只能沉默。
有隐约的乐声越过高墙飘出来,看来平葭宫中的宴会到了最热闹的时候,可以想见酒筵上觥筹交错,欢声笑语。
这世界有时候真的很可恶。
高墙里透出的欢乐气氛让端木舒莫名生气,她用力抚了抚被绞得皱巴巴的裙摆,站起来:“干嘛坐在这里湿淋淋地吹冷风。”
她走过去,有些粗暴地把文季从地上拽起来:“走了!现在最该做的,是回去喝盏热姜汤,然后好好睡一觉!”
文季拂开扫在脸上的枝叶,走出那片树荫时,他的面色看起来已经一如往常,在月色下更显平和安静。他说:“说得对。”
两人沿着永定渠慢慢绕到东坊,所幸路上没人,不会撞见两人的狼狈。
回家的路途好像很短,远远看见了端木府的大门,端木舒停下脚步,她想,是时候和文季告别了。
但是转过身,却默住了。
一地的清光如水,少年站在那里,只一身素色的衬袍,却独占了七分月色。
皎洁,清隽,像什么很容易打碎的东西。
但她现在觉得,这是对文季最大的误解。
文季是不会轻易被打碎的,所以他还完好地站在这里。也许雷霆万钧也不会把他打碎。
但此刻她也忍不住要以貌取人,他看上去如此孤单,让她不忍心就这样把他丢在这里。
忽有马蹄与车轮声由远而来,马蹄促促,车轮滚滚,碾碎了这惆婉的寂静。
这时候,竟还有人敢在东坊的官道上驰车。
端木舒还在发愣,文季伸手将她拢到一旁。马车轰鸣着从两人面前飞驰而去,错身而过的瞬间,端木舒看到车舆上绘着展翅的朱雀。
见她遥望着马车驰去的方向,文季说:“那想必是绥平君。”
“绥平君?”端木舒回过神来。
文季收回环她肩上的手,点头:“绥平君回繁城已有些时日了,想来是因你那时还在病中,所以没有听闻。
绥平君就是长公子宁燮,自从君上将他封在青淄郡的绥平,这数年都没有让他回过繁城。但这次寒月节,君上却把他召回来了。
端木舒感觉脑海中正有什么要呼之欲出,但文季的目光,让她的思绪又回到了母亲的告诫上。
她解下披在身上的外袍,将它还给文季,终于说出酝酿已久的句子:“你现在毕竟已是文氏的少主,就不要再贸然来找我了。若是让我父亲知道了,我可是要遭殃的。”
她垂眼看着文季接过外袍,看着文季的一双手。那是一双修长有力的手,其中一只刚才拢过她的肩膀,另一只,今晚曾拉着她穿过南坊的曲折巷弄。
那双捧着外袍的手紧了紧,但是手的主人这一次没有再固执,只是顺从地说:“好。”